全 文 :早熟禾 白粉病的初 步调查
草原系草原保护教研组
19 73年 , 山丹某马场草原队的早熟禾草地 , 发生了严重的白粉病 . 我 们 于 8 月 中下
旬 , 曾进行了初步调查 , 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
一 、 一般情况
该草地位于祁连 山区 , 拔海约 2 8 0 0公尺 。 气候寒冷 , 无霜期短暂 , 即使在盛夏 、 气温
也可降至 0 Oc 左右 , 且 日夜温差很大 . 降水量 4 0 一50 0毫米 , 夏季儿乎每日都有阵雨 .
草地面积约 2 0 0余亩 , 棍播 以扁杆早禾 熟 (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v a r . a n e e p s G a u d . )和另
一种早熟禾 ( P O a “ p p ) . 前者约 占1/ 3一 1/ 4 , 后者占优势 。 草地播种于 1 9 7 2年春季 , 系
翻耕天然草原后直接播种的 . 种子采自当地天然草原和本队试验田 。 机耕行播 , 行距 10 公
分 . 未行施肥或中耕 , 1 9 7 2年冬未行 田园卫生措施 . 田间杂草主要是披碱草 、 老芒麦 等 。
调查时早熟禾 已进入成熟期 。 扁杆早熟禾多处于乳熟或蜡熟阶段 , 另一种早熟禾多已黄熟
掉粒 . 当地土壤为暗栗钙土 , p H 6 · 8一 7 . 0
二 、 调查方法
发病率的计算是在对整个草地普查的基础上 , 随机选取 10 个样方 , 样方面积为 4 平方
市尺 ( 2 x Z ) , 统计株丛的发病率 。 病情指数的计算参考 L a r ge 等 ( 1 9 6 2 ) 的 分 级 标
准 , 在每一样方内 , 对每一种早熟禾 , 各随机采取 25 个分萦的上部 4 张叶片 , 估测菌丝体
所 占叶面积 , 将之划分为 5 级 、 统计各级叶片数目。 产量损失率的估测 、 采用青草产量和
平均穗重两项指标 . 选取基本健康或轻度发病的样方 ( 0 一 I 级 ) 和发病严重 ( l 一 F )
的样方各 3 个 , 样方面积 1 平方米 。 分别称量青草产量和穗重 。 并在实验室内 , 对病原菌
进行了检定工作 .
三 、 结 果
1
、 发病率 : 扁杆早熟禾平均发病率 9 1 . 16 肠 , 最高 9 8 . 2 呱 , 最低 83 肠。 另一种 早 熟
禾平均发病率为 92 . 21 肠 , 最高 98 . 4 肠 , 最低 80 肠。 整个草地发病普遍而且均匀 。
2
、 病情指数 : 对叶片病情分级统计的结果见表一
据此 , 算得扁杆早熟禾病情指数 为“ 帕 , 另一种早 熟禾 为 58 , 9 肠 , 说明病情 是严重
的 。
〔分
3
、 产蛋的损失 : 损失率的测定结果见表二 。
表 l — 各级病叶的比例
菌丝体在叶级 别 面 上所占面积 “ ,( % )
各级病叶数量 ( % )
扁杆 另一种早熟禾 早熟禾
0
2
1 0
5 0
1 0 0
1 2
。
3 1 5
。
8
1 0
。
6 1 4
。
0
1 5
。
1 1 3
。
5
2 8
。
5 3之 . 2
3 3
。
5 2 4
。
5
以上数据 , 虽不即等于大 田的实际损失
量 , 但却可充分反映出白粉病所引致的损失
是严重的 。 若同时考虑到它对于牧草品质 和
种子质量的影响 , 损失就 更值得高度重视 。
.
4
、 症状及病原菌 :
症状 : 整个草地外貌呈灰绿色 , 株丛矮
小 , 病株比健株约低 1 / 3一 1 / 2 , 发育不 良。
主要在叶面 出现 白粉状病斑 , 初为椭圆形 ,
近圆形 , 直径仅数毫米 , 后扩展并相互 汇合
成为厚而灰褐色的霉层 。 严重时 , 叶片完全
被霉层复盖 。 菌丝体间有许多黄褐色至黑色
的小点 , 即病菌 的闭囊壳 。
下11丁
表 2 — 白粉病引致早熟禾产量损失情况
产量 穗 重
另一种早熟禾
草层
青 草 产 量
重 量 对比产量
(克 /平方床 ) (纬 )
扁 杆 早 热 禾
重量 (克 /穗 ) 对比产量 重 量( % ) (克 /穗 ) 对比产量( % )
基本健康的
发病较重的
减 产
1 0 0
5 7
。
7
0
。
2 5 0
。
1 1
0
。
1 4
1 0 Q
5 6 0
。
0 7
1 0 0
6 3
。
5
4 2
。
3
_
、
0
.
1 1 4 4 0
。
0 4 3 6
.
5
0nU八BO口八七00月性no
病原菌 : 病菌属子囊菌纲 , 白粉菌目 , 白粉菌科 , 禾谷类 白粉菌 ( E r y ” i p h “ g r “ m i
in
s D C ) 的一个生理小种 。
菌丝体永存性 , 叶两面生 , 也可 以侵染茎杆和穗部 ; 闭囊壳散生或聚 生 , 埋 生 菌 丝
间 , 球形或扁球形 、 初为金黄至黄褐色 , 成熟时呈深褐色至黑色 , 直径 1 3 7 , 5一 2 5微米 ;
附属丝线状 , 浅褐色 , 10 . 5一 1 5 0 x 3 微米 ; 闭囊壳内含 9 一 30 个子囊 ; 子囊柱形至 长 卵
形 、 有短柄 、 大 小25 一 3 7 . 5 x 5 6 . 3一 8 7 . 5微米 , 子囊内有 4 一 8 个抱子 ; 抱 子 无 色 , 单
胞 , 卵圆形或椭圆形 , 7 . 5一 9 x 1 2 . 5一 2 2 . 5微米 , 我们在扁杆早熟禾上未发现成熟 的 子
囊抱子 , 仅在另一种早熟禾上发现部分成熟子囊 ; 分生抱子无色单胞 , 卵圆形 , 14 一 17 X
2 5一 3 3微米 。
四 、 讨论与建议
1
、 由结果可 以看出 , 该地种植的两种早熟禾都对 白粉有高的感病性 。 当菌源丰富且
环境条件适宜于发病时 , 可普遍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 。 当地显然是有侵染来源的 , 其 自然
条件诸如夏季凉爽且 日夜温差大 , 有足够的大气及土壤温度却不经常在叶面上有液态水 ,
宁Q
多风以及高海拔所致的低气压等都是有利于 白粉病发生的 . 所以 , 从最经济合理的角度出
发 , 最好是选育或 引入其他抗白粉病的种类 . 我们对当地人工种植或天然草原上 的禾本科
牧草进行的初步观察表明 , 披碱草 、 小糠草 、 老芒麦 、 鹅观草 、 冰草 、 黑麦草 、 猫尾草 、
看麦娘 , 无芒雀麦 , 呀等都未有白粉病流行 ` 似菌生理小种 。 故可考虑以其姐优质耐牧的禾本科草 当熊尚无能为害雄些牧草 的白粉上两种早熟禾 。
2
、 对留种用的早熟禾草地 , 在冬季应进行细致的焚烧灭茬 , 以消灭越冬菌体 , 可以显
著地降低次年的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 从当地生产实践也可看出 , 这是抑制白粉病的有
效措施 。 该队试验 田内 , 有一块五岁的早熟禾草地 , 发病率仅为 36 肠 , 病情指数为 1 2 . 5呱 ,
远低于上述二岁的草地 。 此二草地在耕作措施上唯一的重大区别在于 , 五岁草地在 1 9 7 2年
冬季曾焚烧灭茬 。 消灭了绝火部分枯枝败叶 , 使次春初侵染源降至极少 。 而二岁草地既未
焚烧也不 曾刘割 , 保留了大量菌源 , 造成次年严重发病 .
3
、 当种子田初发现病害时 , 应行化学保护 . 可用硫磺粉 , 胶体硫 , 膨润硫等喷施 、
也可试用 10 0 。倍托布津 , 15 0 0一 2 0 0 0倍甲基托布津或苯来特防治 . 病害已严重芡延后 , 不
宜留种 。 因不但种子品质不 良 , 且有可能随调种而传播病害 , 最好也不用为饲草 , 因不但
易保存菌源且有报导认为 , 自粉病植株对家畜有一定毒害 。 故最好焚烧灭菌 , 以减轻次年
发病 . . 一 ,
4
、 供放牧或刘草用草地 , 「最好不行化学保护 , 否则 , 不但花费人力物力太大则农药
的残存易造 成畜产品的污染 。 应在病害初起时 , 就尽早放牧或刘割 , 使病菌不能形成越冬
阶段或大量形成子实体 。 我们发现 , 当地 田间经牲 口啃食后再生草上 , 发病率不及 1 肠 ,
且病斑极小 , 未见子囊壳形成 。 , ` 一 .
5
、 种 子田外毗邻的天然草原上 , 虽仅数步之隔 , 早熟禾发病率却极低 。 所 观 察 的
43 6个株 丛上 , 只有 3 株轻度发病 .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其他牧草的屏障作 用 , 尤其是高秆
牧草的存在 , 限制了病菌抱子的传播之故 。 因此 ; 除了必需采留单一的早熟禾种子的情况
外 , 最好与其他牧草混播 。 -
参 一 考 文 ·献
1
、
C o u c h H
.
B 19 6 2
,
,
D 三“ e a s e s o f 土住 r f g r a s s e 冬 , ` p导4一 9 7-
2
、
H a r d i s o n
,
J
.
R
.
1 9 4 5
,
S p珍e i e l i么 t i o n o f p a t h勺 g e n i e i t y
.
o f E 了 y s i p h e g r a -
m i n i s o n P e a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t o b l u e g r a s s i m P r o v e m e n t 《 P h y t o p a 一
t h o l o g y 》 3 5 . 6 2一 7 1 。
3
、
L a r g e
,
E
.
C
,
D o l i n g
,
D
.
A
.
l o 6 2
,
T h e m e s呼r e 平 e n t o f c . r e a l p o w d e r y
m i一d e w a n d i t s e f f e e t o n y e,i l d . ( P l a n t _ P a卖h o l o ; 了 ) l兀, 4 7一5 7 .
4
、
Y a r w o o d
,
C
.
E
.
1 9 5 7
,
P O w d e r y M i l d e w s
, 《 B o t . R e v . ) , 4 . 2 3 5一 3 0 0 0
5
、 中田觉五郎 , 1 9 6 5 , 作物病害 图说 .
6
、 浙江农业大学 , 1 0 63 , 农业植物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