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丹参袋泡剂治疗寻常痤疮60例



全 文 :-65-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年第 5 卷 第 22 期
野丹参袋泡剂治疗寻常痤疮 60 例
Treating 60 cases of acne vulgaris by Wild Salvia Tea Bag

李峥嵘 吴积华
(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3)22-0065-02

【摘 要】 目的:观察野生丹参袋泡剂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 例。采用
内服野生丹参袋泡剂;对照组内服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方),两组均 8 周为 1 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
为 93.34%、78.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野生丹参袋泡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野生丹参;寻常痤疮;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ing acne vulgaris by Wild Salvia Tea Bag. Methods: 12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for each; the treated group was given the Wild Salvia Tea Bag orall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Loquat Qingfeiyin (Golden Mirror recipe) orally. 8 weeks for a course.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ed
group was 93.34%, 78.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treated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orthy of a wide application.
【Keywords】 Wild Salvia; Acne vulgaris; Clinical efficacy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22.035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
胸背部以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等为主要皮肤损害。由于饮食
结构的更新;生活习惯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大;自然环境的
污染;各种化妆品的滥用等诸多因素,致使痤疮患者与日俱增,
一旦罹患,则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探讨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效
已刻在眉梢,间不容发。有鉴于此,笔者利用我市山区盛产野
生丹参的资源优势,并进行剂型改革,自拟野生丹参袋泡剂治
疗寻常痤疮 60 例,并设中药对照组 60 例对比观察,现小结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就诊顺序,将 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 例
中,男 24 例,女 36 例;年龄 16~38 岁,平均 23.6 岁;病程
39~736d,平均 298d。对照组 60 例中,男 28 例,女 32 例;
年龄 15~40 岁,平均 22.9 岁;病程 46~728d,平均 283d。两
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
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 6 月 28 日发布的《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肺经风热证(丘疹
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辨证标准(肺经风热证);西医诊断
标准的寻常型痤疮;年龄 15~40 岁,患者自愿受试,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
起的痤疮和中医辨证为其他证型的痤疮;妊娠或哺乳期、过敏
体质或对丹参过敏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
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药物配制
野生丹参(从乡镇中药材收购部采购)洗去泥沙尘土,首
先选取根系粗大者晒干备用(1kg 得优质品 0.3kg)其次,将芦
头和细小根系(次品)按中药常规煎煮方法,煎 2 次取滤液适
当浓缩。其三,将次品浓缩液与优质品拌搅均匀烘干后粉碎过
40 目筛,装入无纺布袋内,封包(每袋重 8g,相当于生药 26.6g)。
2.1.2 服用方法
每天取药 2 包,放入茶杯中,加开水冲泡 2 次,分早晚饭
后口服或将药包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 2 次,每次水开后煮 5~
10min,两次滤液混合约 200ml,分 2 次温服。14d 为 1 个疗程,
疗程间隔 3d,连续 4 个疗程(即 8 周)停药观察,统计疗效。
2.1.3 其他
治疗期间不配用任何其他方法。
2.2 对照组
内服枇杷清肺饮。药物组成:人参、枇杷叶、甘草、黄连、
桑白皮、黄柏。1 剂/d,水煎 2 次,取汁 400ml 分早晚 2 次温
服,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依据前《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
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肤消退 30%以上。未愈:
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 30%。
(下转 67 页)
-67-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年第 5 卷 第 22 期
神经、心血管系统的病变[1]。临床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糖,减少
高血糖对其它器官的进一步损害,对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
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对并发症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延长生命。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西药对降低血糖有确切
的治疗效果,而且费用较高,对并发症的处理,往往更复杂、费
用更高,而祖国传统中医在这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证,《丹台玉案•
三消》记载:“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
煎熬脏腑,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热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
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矣”[2-3],文中阐明消渴证始于阴虚。六
味地黄汤作为滋肾阴泻虚火的经典名方,首载于宋代钱乙的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为补肾君
药;山萸肉滋肾益肝,涩精而固肾;山药补脾阴填精以养肾,
为方中三补。粉丹皮配山萸肉泻肝火,云茯苓配山药利脾湿,
泽泻配熟地泻肾浊,为方中三泻。因此,方剂中三补配三泻,
补中有泻,使补而不腻,补中不留邪,在补肾阴虚方面有独到
的功效[4]。我们根据消渴证的病机和六味地黄汤的中医药理,
在临床上针对消渴证不同的症候,调整方剂中诸药的剂量,能
够达到相互补充、殊途同归的效果。我们体会到:①上消患者
往往多饮而渴不止,患者病机为虚实夹杂,方用熟地主在重补
元阴,元阴得补则机体阴精充足,山药、茯苓养脾阴摄精微,
山萸肉益肾固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泽泻、丹皮泻热养阴,
从而泻之不伤正。②中消患者往往多食而饥不止,患者病机以
肾阴虚为主,以三泻为主,泽泻、丹皮、茯苓要加大剂量,但
同时三补作用的药物熟地、山萸肉、山药要减少剂量,防止补
重而燥热。③下消患者往往多溲而膏浊不止,患者往往由阴损
及阳,导致阴阳并损,在阴虚的基础上出现肾阳不足。以三补
为主,熟地、山萸肉、山药要加大剂量,但同时泽泻、丹皮、
茯苓三泻作用的药物药减少剂量,同时配附子、肉桂以温肾助
阳。本组 36 例患者通过 1 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4%,取
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据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汤能够有如此功
效,是因为它不仅仅调整中医的症候,而且具有保护血管内皮
细胞、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改善线粒体的功能,起到降压、
降脂、降糖的作用;具有降低低分子蛋白的排泄和改善 T、B
细胞的功能,纠正患者的肾损害[5]。
总之,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我们灵活使用六味地黄汤辅
助治疗 2 型糖尿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
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辅助用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0-775
[2]孙天森,杜玉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
2011,6(15):108-109
[3]张伯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1-433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8-482
[5]王松耀.加味地黄汤治疗 2 型糖尿病 60 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6):111-112
编辑:李妍 编号:EA-13050962(修回:2013-11-16)

(上接 65 页)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 60 例中治愈 40 例,占 66.68%;好转 16 例,占
26.66%;未愈 4 例,占 6.66%;总有效率为 93.34%。对照组
60 例中治愈 24 例,占 40%;好转 23 例,占 38.33%;未愈 13
例,占 21.67%;总有效率为 78.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
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4 讨 论
4.1 病机探讨
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
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王冰注曰:“皶
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为针·俗曰粉刺。”《外科正宗·肺风粉
刺 酒皶鼻第八十一》指出:粉刺属肺,由血热郁滞不散而成。
《医宗金鉴·外科必法要诀·肺风粉刺》云其:“此证由肺经
血热而成”。近贤谭新华、陆德铭在《中医外科学》中强调“肺
经血热”为主要病因病机,良有肺热熏蒸于上,血热藴结肌肤
所致。
4.2 方药简析
针对上述病机,治宜凉血清热为主。丹参具有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清心安神功效。既凉血又活血,能清泄瘀热而消痈
肿,故治疗疮疡痈肿,癥瘕积聚。《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
热积聚,破癥除瘕”《重庆堂随笔》指出:“丹参,降而行血,
血热而滞者宜之。”由是观之,一味丹参紧扣粉刺“血热郁滞
不散”之病机,故取效甚捷。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丹参酮对革兰氏
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并且有抗雄性激素和温和的雌性激素作用[1]。
这与西医病因病理中的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的慢
性炎症契合。故无论从中医或西医治疗本病的机理出发,丹参
均是首选药物。
4.3 剂型改革
中药袋泡剂即古之中药煮散,是汤剂之一种,沿用已久,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四逆散、半夏散及抵当汤等均是
药物为末,水煎去渣取汁口服。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中记载了“续命煮散”“茯神煮散”等。宋代煮散广泛应用,
沈括《梦溪笔谈》云:“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
用汤者少,应汤皆为煮散。”又《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济生方》等名著中均有煮散之记载。近贤蒲辅周在《蒲辅周
医案》中记载“将药共为粗粉·纱布包煎。”亦是中药煮散的
应用。中药煮散比中药饮片煎煮率高,可节省 1/2~1/3 量,且
达到或超过全量饮片的治疗效果[2]。
野生丹参袋泡剂,既节省了药材,又避免中药饮片煎煮的
费工、费时,且疗效好,故为治疗寻常痤疮的理想中药制剂,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定邦,等.丹参酮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21(3):167
[2]曹春林主编.中药药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1-162
编辑:许怡萌 编号:EA-13050313(修回: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