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oi10. 16473 / j. cnki. xblykx1972. 2015. 04. 026
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
*
卢志锋1,杜佩莲1,李元强1,吴庆标2,吕曼芳1
(1. 广西国有维都林场,广西 来宾 546100;2.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摘要:对广西来宾市维都林场 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乔木层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为 501. 7 g /kg,介于 483. 40 ~ 516. 95 g /kg之间,表现为:树叶 >树干 >根兜 >
粗根 >枯枝 >中根 >鲜枝 >细根 >树皮;生态系统碳密度为 554. 89 t·c /hm2,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的碳
库,分别为 406. 60 t·c /hm2、143. 72 t·c /hm2;不同层次表现为乔木层 (占总量 73. 28 %) >土壤层 (25. 90
%) >灌木层 (0. 55 %) >凋落物层 (0. 25 %) >草本层 (0. 02 %)。顶果木年净固碳量为 32. 18 t·c / (hm2
·a) ,净碳素累积量为 11. 29 t·c / (hm2·a) ,具有很高的固碳能力。
关键词:顶果木;人工林;碳含量;碳密度;分配格局
中图分类号:S 792.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246 (2015)04 - 0137 - 05
The Carb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36-year-old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LU Zhi-feng1,Du pei-lian1,Li yuan-qiang1,Wu qing-biao2,Lv man-fang1
(1. Guangxi State-owned Weidu Forestry Farm,Laibin Guangxi 546100,P. R. China;
2. Guangxi University Forestry 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5,P. R. China)
Abstract:The carbon content,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36-year-old standing forest of Acrocarpus fraxinifo-
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was studied in Guangxi State-owned Weidu Forestry Farm,Laibin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tree layer was 501. 7 g /kg,ranged from 483. 40
g /kg to 516. 95 g /kg,with the order of leaf > trunk > root tip > coarse root > dead branch > middle root > flesh
branch > fine root > bark. The total carbon density in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was 554. 89 t·
c /hm2,tree layer and soil layer were the main carbon pool,both reached 406. 60 t·c /hm2,143. 72 t·c /hm2,
respectively;different gradations showed tree layer (account for 73. 28 % of the total) > soil layer (25. 90 %) >
shrub layer (0. 55 %) > litter layer (0. 25 %)> herb layer (0. 02 %). The annual carbon fixation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was 32. 18 t·c / (hm2·a) ,and net carbon accumulation was 11. 29 t·c / (hm2·a) ,
being related with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ability.
Key words:Acrocarpus fraxinifolius;plantation;carbon content;carbon density;distribution pattern
顶果木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属国家三级
重点保护稀有种,是苏木科顶果木属落叶大乔木,
分布于广西南部、西部,贵州西部 (六盘水)和
云南南部、西南部至西部;国外分布于缅甸、斯里
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热带和南亚
热带地区[1 ~ 3]。其树干材通直圆满,材质好,少有
第 44 卷 第 4 期
2015 年 8 月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Vol. 44 No. 4
Aug. 2015
* 收稿日期:2015 - 03 - 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赤红壤区粘土矿物及铁铝氧化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31260121) ,广西林业科技项目
《珍贵树种顶果木人工林综合技术研究》(桂林科字 [2013] 第 19 号)。
第一作者简介:卢志锋 (1969 -)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技术与管理研究。E-mail:Lzf3977662830@ 163. com
通讯作者简介:吴庆标 (1977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碳循环研究。E-mail:wuqb2003@ 163. com
分支,常用做家具、装修用材;树形美观,常用于
道路两旁绿化。此外,顶果木具有发达的根系、宽
大的冠幅和丰富的林分凋落物,在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和改良土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功效,用于石山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荒山绿化效果显著[4 ~ 5]。
201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了 《自治区林业厅关
于加快珍贵树种发展的意见》,其中顶果木属于重
点发展珍贵树种之一。目前对顶果木的研究集中在
形态特征及林学特性[6]、病虫害[7]、育苗造
林[2 ~ 3,8]、种子及苗木的栽培技术[9]、人工林生长
规律[10]、生产力及木材材性及耐旱抗旱性等方
面[11]。此外,吕曼芳研究了 36 年生的顶果木的生
物量,结果显示单株平均生物量为 1 463. 87
kg /株[12]。截至目前尚未见有关顶果木碳汇功能研
究的报道。
本研究在已有的生物量研究基础上,通过对
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密度及
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顶果木林碳汇
潜力及其分配规律,同时估算其年净固碳量及碳素
累积量,为珍贵树种顶果木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依
据,也为碳汇森林营造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来宾市维都林场,属于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
备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平均海拔 125 m,
年均日照 1 325 ~ 1 734 h;平均年降水量1 225 ~
1 942 mm;年平均气温 18. 1 ~ 21. 2℃。土壤为砂
页岩红壤,土层平均厚度 80 cm以上。顶果木人工
林于 1976 年春季采用实生苗造林,林分密度 550
株 /hm2,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 37. 37 cm、28. 73
m,郁闭度为 0. 8。林下植被比较丰富,其中灌木
以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幼树、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翻白叶 (Pterospermum hetero-
phyllum)幼树为优势种,分布有少量的水苎麻
(Boehmeria macrophylla)、猪肚簕 (Randia spi-
nosa)、玉叶金花 (Mussaenda pubescens)等;草本
层以半边旗 (Pteris semipinnata)、渐尖毛蕨 (Cy-
closorus acuminata)、弓果黍 (Cyrtococcum patens)
为优势种,还有少量的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凤尾蕨 (Pteris cretica)等;枯落物层厚度约为 2 ~
3 cm[10]。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植被采集
在林地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3 个标准样地
(面积为 400 m2)进行每木检尺,得到 3 株平均
木,采用收获法测定其生物量,具体测定方法如
下: (1)树干和树皮采用 Monsic 分层切割法,切
割后分段称取鲜重,于树干的上中下位置各锯取厚
度 5 cm左右的圆盘作为样品待测,现场测定树皮
率;枝条和树叶采用全测法,现场将树叶全部剥离
树枝称重,并将鲜枝和枯枝分开称取全重,再分别
取约 500 g的待测样品;根系采用全根挖掘法,按
照其直径大小分为根兜、粗根 (d≥2. 0 cm)、中
根 (0. 5 cm < d < 2. 0 cm)和细根 (d≤0. 5 cm)
进行取样[13]。(2)布设 3 个 5 m ×5 m的样方对林
下灌木进行调查,采用收获法测定其生物量,并分
别对灌木层叶子、枝条和主干、根系分开取样待
测;另布设有 5 个面积为 1 m × 1 m 的小样方对草
本层和凋落物层进行调查,分别称取样方内二者鲜
重并采集样品待测。 (3)将采集的植物样品在
80℃恒温下烘至恒重、粉碎装瓶待测。
1. 2. 2 土壤采集
本研究统一计算 1 m深度土壤碳密度。分别于
每个标准地内布设 3 个采样点,兼顾上中下坡,于
采样点内挖开大于 100 cm 深度剖面,采集 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60 ~ 80 cm、80 ~ 100
cm层土壤样品,将同一样地内相同层次土壤样品
按比例混合,共 3 个重复,经风干、研碎,过筛后
装瓶待测。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
1. 2. 3 碳素测定
本研究采用元素分析仪 (Vario EL Ⅲ)测定
植物和土壤样品碳素含量。
1. 2. 4 相关计算
(1)植被碳密度 植物和地表现存凋落物碳密
度以其生物量或现存量乘以其碳素含量计算得到,
即:碳密度 (t·c /hm2) = ∑ (Ci × Mi) /1 000。
其中,Ci 为植被各器官 /组分碳含量 (g /kg) ,Mi为
植被各器官 /组分对应生物量 (t·c /hm2)。
(2)土壤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
重和土壤厚度三者的乘积[14]。即:As =∑0. 1 × Hi
× Bi × Oi。式中,As 为土壤碳或其他元素储量
(t·c /hm2) ;0. 1 为单位换算系数,Hi为第 i 层土
壤的平均厚度 (cm) ;Bi 为第 i层土壤的平均容重
(g /cm3) ;Oi 为第 i层土壤的平均碳含量 (g /kg)。
(3)年净固碳量 年净固碳量即为植物各器
831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5 年
官碳密度除以对应器官的年龄累加而得。即:年净
固碳量〔t·c / (hm2·a)〕 =∑ (T /a)。其中,T
为乔木层各个器官碳密度 (t·c /hm2) ,a 为用于
计算各个器官的年龄 (树叶、鲜枝和枯枝用 4 年
计算,其余器官均按 36 年计算)。
(4)净碳素累积量 植物各器官碳密度除以
植物实际年龄。计算公式同 (3)。
1. 2. 5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采用 Excel 2003 和统计软
件 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
2. 1. 1 乔木层碳含量
如图 1 所示,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乔木各器
官碳含量介于 483. 40 ~ 516. 95 g /kg 之间,平均含
量为 501. 7 g /kg,表现为树叶 (516. 95 g /kg) >
树干 (510. 19 g /kg) >根兜 (503. 83 g /kg) >粗
根 (503. 38 g /kg) >枯枝 (501. 22 g /kg) >中根
(497. 63 g /kg) > 鲜枝 (496. 34 g /kg) > 细根
(490. 45 g /kg) >树皮 (483. 40 g /kg) ,各器官间
差异显著 (P < 0. 05)。多重比较显示,除树叶和
树皮外,顶果木其他器官平均碳含量比较均匀,其
中的差异可能与器官的生理代谢、纤维化、木质化
或老化程度有关。树叶作为固碳场所其碳含量最
高,代谢活动最弱的树皮则最低。
图 1 顶果木人工林乔木层不同器官及林下植被碳含量
Fig. 1 Carbon content in tree layers and undergrowth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2. 1. 2 林下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层碳含量
由图 1 可知,顶果木人工林林下灌木、草本及
凋落物碳含量分别为 501. 40 g /kg、352. 00 g /kg、
486. 00 g /kg,表现为灌木 > 凋落物 > 草本;灌木
和凋落物与乔木各器官碳含量水平接近,草本要明
显偏低,可能与草本以蕨类为主有关。土壤层 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60 ~ 80 cm、80 ~
100 cm层碳含量分别为 14. 89 g /kg、13. 71 g /kg、
8. 83 g /kg、5. 82 g /kg、5. 72 g /kg。由图 2 可知,
土壤 0 ~ 40 cm 含量较为接近且明显高于下层,表
层土壤在淋溶作用、根系枯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等共同作用下,能吸附和固存更多的碳;60 ~ 100
cm含量较低且相对稳定。
图 2 顶果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含量
Fig. 2 Carbon content in soil layers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2. 2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2. 2. 1 乔木层碳密度
由表 1 可知,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植被层碳
密度为 411. 17 t· c /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达
406. 60 t·c /hm2,占植被层的 98. 89 %,林下灌
草和凋落物仅占极小部分。乔木层不同器官碳密度
表现为树干 >鲜枝 >根蔸 >树皮 >树叶 >粗根 >枯
枝 >中根 >细根,乔木层碳密度主要集中在树干,
占乔木层 57. 23 %,与生物量有直接的关系。
2. 2. 2 林下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层碳密度
由表 1 可知,林下植被及凋落物碳密度表现为
灌木层 >凋落物层 >草本层,三者在人工林植被层
碳密度中所占比例小,仅占 1. 11 %,人工林碳主
要储存在乔木层。土壤容重随着深度而渐变大,碳
密度则相反。由表 2 可知,土壤总碳密度为
143. 72 t·c /hm2,其中 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60 ~ 80 cm、80 ~ 100 cm 碳密度分别为
37. 08 t·c /hm2、40. 88 t·c /hm2、27. 47 t·c /hm2、
931第 4 期 卢志锋等: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
18. 73 t·c /hm2、19. 56 t·c /hm2,0 ~ 20 cm 层碳
密度稍低于 20 ~ 40 cm层,主要受土壤密度影响。
表 1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密度
Tab. 1 Carbon density in vegetation layers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器官
碳密度
/ t·c·hm -2
占乔木层
/%
占植被层
/%
树叶 6. 81 ± 0. 04 1. 67 1. 66
鲜枝 84. 09 ± 1. 23 20. 68 20. 45
枯枝 3. 10 ± 0. 05 0. 76 0. 75
树皮 19. 31 ± 0. 30 4. 75 4. 70
树干 232. 71 ± 10. 36 57. 23 56. 60
根蔸 54. 07 ± 0. 48 13. 30 13. 15
粗根 5. 68 ± 0. 03 1. 40 1. 38
中根 0. 76 ± 0. 02 0. 19 0. 18
细根 0. 08 ± 0. 00 0. 02 0. 02
小计 406. 60 ± 12. 32 100. 00 98. 89
灌木 3. 03 ± 0. 07 0. 74
草本 0. 13 ± 0. 01 0. 03
凋落物 1. 41 ± 0. 03 0. 34
总计 411. 17 ± 12. 39 100. 00
表 2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层碳密度
Tab. 2 Carbon density in soil layers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土壤深度 /cm
土壤密度
/g·cm -3
碳密度
/ t·c·hm -2
0 ~ 20 1. 245 ± 0. 06 37. 08 ± 1. 15
20 ~ 40 1. 491 ± 0. 08 40. 88 ± 0. 60
40 ~ 60 1. 556 ± 0. 05 27. 47 ± 0. 62
60 ~ 80 1. 609 ± 0. 03 18. 73 ± 0. 59
80 ~ 100 1. 709 ± 0. 01 19. 56 ± 0. 77
合计 143. 72 ± 2. 41
2. 3 顶果木人工林碳密度分配格局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 554. 89
t·c /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
物层及土壤层碳密度分别占总量的 73. 28 %、
0. 55 %、0. 02 %、0. 25 % 及 25. 90 % (图 3)。
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其次是土壤层,林
下植被和凋落物层仅占少部分。
2. 4 顶果木年净固碳量估算
由表 3 可知,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估算为 32. 18
t·c / (hm2·a) ,各组分表现为鲜枝 >树干 >树叶
>树根 > 枯枝 > 树皮。年净碳素累计量为 11. 29
t·c / (hm2·a) ,其中各组分中树干净固碳量最
大,为〔6. 46 t·c / (hm2·a)〕,具体表现为树干
>鲜枝 >树根 >树皮 >树叶 >枯枝。
图 3 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量
Fig. 3 Distribution of carbon density in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ecosystem
表 3 顶果木人工林乔木净固碳量
Tab. 3 3 Average net carbon density in tree layer of
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plantation
器官
净碳素累积量
/ t·c·hm -2·a -1
净固碳量
/ t·c·hm -2·a -1
树叶 0. 19 ± 0. 00 1. 70 ± 0. 01*
鲜枝 2. 34 ± 0. 03 21. 02 ± 0. 31*
枯枝 0. 09 ± 0. 00 0. 78 ± 0. 01*
树皮 0. 54 ± 0. 01 0. 54 ± 0. 01
树干 6. 46 ± 0. 29 6. 46 ± 0. 29
树根 1. 68 ± 0. 01 1. 68 ± 0. 01
合计 11. 29 ± 0. 34 32. 18 ± 0. 62
注:* 表示以 4 年计算,其他均按 36 年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36年生顶果木人工林乔木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
501. 7 g /kg,稍小于同地区的 32 年生阴香[15],大于
18年生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16]、27 年生青
钩栲 (Castanopsis kawakamii)[17]、32 年生望天树
(Parashorea chinensis)[18]、26 年生火力楠 (Michelia
macclurei)[19]、27 年生观光木 (Tsoongiodendron odo-
rum)[20]等常见阔叶树种;亦大于 28 年生秃杉 (Tai-
wania flousiana )[21],稍小于马尾松 (Pinus massoni-
ana)[22];也稍高于常用的森林碳素含量估算值450 g /
kg或 500 g /kg[23]。可见,顶果木具有相当高的碳素
含量水平。其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树叶 >树干 >根
兜 >粗根 >枯枝 >中根 >鲜枝 >细根 >树皮,碳含量
差异显著 (P <0. 05)。林下灌木、草本及凋落物碳含
量分别为501. 40 g /kg、352. 00 g /kg、486. 00 g /kg;土
壤层碳含量变化为 5. 72 ~14. 89 g /kg。
36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 554. 89
041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5 年
t·c /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
物层及土壤层碳密度分别占总量的 73. 28 %、
0. 55 %、0. 02 %、0. 25 %及 25. 90 %。顶果木生态
系统总碳密度及乔木层碳密度 (406. 60 t·c /hm2)
均远大于上述相近年龄的阴香 (生态系统碳密度
370. 97 t·c /hm2,乔木层生物量 456. 70 t·c /hm2,
乔木层碳密度 233. 05 t· c /hm2,下同)、樟树
(200. 44 t·c /hm2,91. 97 t·c /hm2,45. 01 t·c /hm2)、
青钩栲 (206. 96 t· c /hm2,205. 72 t· c /hm2,
81. 97 t· c /hm2)、望天树 (300. 70 t· c /hm2,
343. 86 t· c /hm2,166. 41 t· c /hm2)、观光木
(180. 49 t·c /hm2,88. 00 t·c /hm2,43. 04 t·c /hm2)
等珍贵树种人工林以及秃杉(278. 22 t· c /hm2,
247. 61 t·c /hm2,121. 27 t·c /hm2)、马尾松(154. 50
t·c /hm2,117. 29 t·c /hm2,68. 88 t·c /hm2)等常见
针叶树种[15 ~ 18,20 ~ 22],这与顶果木较高的碳素含量
和巨大的生物量有直接关系,顶果木生物量达
805. 13 t·c /hm2[12],均大于上述树种。其土壤层
碳密度为 143. 72 t·c /hm2,低于中国森林土壤的
平均碳密度 (193. 55 t·c /hm2)和世界土壤的平
均碳密度 (189. 00 t·c /hm2)[24];除稍小于秃杉
林土壤碳密度外,也均大于以上所列树种,可见在
南方常见树种中顶果木对土壤固碳具有促进作用。
36年生顶果木人工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 32. 18
t·c /(hm2·a),净碳素累积量为 11. 29 t·c /(hm2·a),
均大于青钩栲、望天树、观光木、秃杉、马尾松
等[17 ~ 18,20 ~ 22],具有很高的固碳效率和能力。
在中国南方地区常见人工林或珍贵树种碳汇评
估中,顶果木具有很高的碳汇价值。它不仅是石漠
化治理、庭院绿化美化以及良好的用材树种,而且
也是一种极好的碳汇树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加以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今后针对顶果木碳循
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全面了解顶果木人
工林碳的固存及归还动态特征等,对顶果木的碳汇
功能准确评估及其人工林营造、可持续发展利用等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积余,廖培来. 广西名优经济树种[M]. 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2006:89-90.
[2]何关顺,文宝,何广琼.乡土速生树种顶果木育苗技
术[J].广西林业,2008(5) :32-34.
[3]周全连,李文付. 顶果木栽培技术[J]. 林业科技开
发,2007,21(1) :91-93.
[4]汪炳根.石灰岩山地适生树种栽培技术推广[A].中
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C].中
国老科协林业分会林科院编,2002:67-77.
[5]李干善. 石山造林绿化树种引种简介[J]. 广西林
业,1992(5) :22.
[6]杨成华.速生珍稀树种顶果木[J]. 贵州林业科技,
1989,17(2) :59-61.
[7]顾茂彬,陈佩珍,王春玲.小黄粉蝶的初步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1991(2) :338.
[8]黎素平,郭耆,朱昌叁,等. 顶果木高产栽培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229-230.
[9]马跃,刘志龙,谌红辉,等. 顶果木嫩枝扦插育苗试
验[J].林业科技开发,2012(6) :111-112.
[10]吕曼芳,梁乃鹏,秦武明,等.顶果木人工林生长规
律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8) :43-49.
[11]郝建,全昭孔,农志,等.顶果木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 :16-19.
[12]吕曼芳.珍贵树种顶果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及价值
核算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13]秦武明,何斌,覃世赢,等.厚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
素生物循环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4) :103-107.
[14]方运霆,莫江明,黄忠良,等. 鼎湖山马尾松、荷木
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
学报,2003,11(1) :47-52.
[15]邓力,吴庆标,袁德兴.城郊区 32 年生阴香绿化林
碳密度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3) :161-164.
[16]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等.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23(4) :25-30.
[17]李元强,吴庆标,覃德文.青钩栲人工林生态系统碳
密度及其分配格局[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 :181-185.
[18]苏勇,吴庆标,施福军,等.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5271-
5273.
[19]赵凯.福建柏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碳密度
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20]黄松殿,吴庆标,廖克波,等.观光木人工林生态系
统碳密度及其分布格局[J]. 生态学杂志,2011,30(11) :
2400-2404.
[21]何斌,黄寿先,招礼军,等.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
素积累的动态特征[J].林业科学,2009,45(9) :151-157.
[22]方运霆,方运霆.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
配和贮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2,22(4) :305-310.
[23]周玉荣,余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
碳密度和碳平衡[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 :518-522.
[24]Dixon R K,Brown S,Houghton R A,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J]. Science,1994,262
(14) :185-190.
141第 4 期 卢志锋等:36 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