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马尾松种内新变种——沙黄松的核型分析



全 文 :福建林业科技 1 8 ( 2) : 3 5一4 1 , i 。。 i
J o 让 r o f F 似 j i a n F o r e s t r y S e i & T e e五
马尾松种内新变种 -- - -一沙黄松的核型分析 .
李 兆 丰
(三明市林委 )
周 东 雄
(沙县林科所 )
安 平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
〔摘要 〕 沙黄松与马尾松原种核型比较分析 , 沙黄松比马尾松具不对称核型 , 综合沙黄
松与马尾松多方面表型的差异及沙黄松经 自然选择适应局限地理自然分布区发生优于马尾松
的变异 , 其细胞遗传基础的变异与表型变异并行存在 , 确认沙黄松系马尾松种内一的优 良新变
种 。
一 、 引言
马尾松 ( iP n u s m a s s o in a n a) 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 , 它生长迅速 、 适应性广 、 抗逆性
强 , 为其他树种所莫及 , 早被山区群众誉为荒山绿化难得的 “ 先锋” 树种 。 马尾松用途十分
广泛 , 除建筑用材外 , 还用做枕木 、 采脂 、 造纸等工业原料 , 为我省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 由于马尾松分布广 , 在我省亚热带区域天然繁衍快 , 人工种植选择的历史悠久 , 产生
了多方面优于马尾松原种的变异和种群 , 有待于发掘 、 利用 。
我省沙县富 口乡柳坑村的沙黄松 ( p i n u , m a s s o n i a n a L a m b . V a r . Sh a X i a n e s i s D .
X
.
Z h o u e t Q
.
F
.
Z h e n g一一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付立国研究员审定 。 ) 是一种比马尾松更
为优 良速生的造纸工业原料的新变种 , 其针叶 、 球果鳞片 、 形态解剖结构 、 群落特性 、 生理
学 、 生态学 、 生长规律 、 遗传效应 、 木材性质 , 特别是制浆特性等方面 , 经研究都与当地马
尾松有明显的差异 (另有专论 , 从略 ) 。 诸多变异是否属遗传性决定 , 其染色体组型与马尾
松有那些异同 , 能否在核型上为该变种提供一定的细胞学证据 , 无疑配合其他方面的研究 ,
通过细胞学的观察作进一步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 本研究就是为配合上述需要而进行细胞水平
的分析 。
二 、 材料和方法
试材取 自三明地区沙县富口乡柳坑村天然自由授粉沙黄松林内植株成熟球果的种子 , 马
尾松种子采自富日乡纯林内成熟植株球果 。
种子用 60 ℃温水浸泡 , 待冷却至室温后再续续浸泡一天 , 然后将种子置于经蒸煮消毒的
细砂中 , 在 30 ℃培养箱中培养 , 胚根长 1 . 5一加 nI 时取出洗净 , 置于垫有滤纸 的培养 皿 中 ,
加入 0 . 05 % 秋水仙素水溶液 , 使根尖浸没 , 于 20 ℃暗处处理 24 小时 。 切 取根 尖 以 卡诺 氏
( C
a r
on y) 固定液在 4℃低温固定 24 小时 。 续用 I N H CI 于室温解离 20 分钟 , 转入 蒸馏水中
20 分钟 , 洗净H CI 。 根尖在室温用 4 一 6 %铁矾水溶液媒染 2小时 , 冲洗功分 钟 , 转入 45 %
乙醇中分色和软化 2 一 6小时 , 用 45 % 乙酸压片 。 核型测定按有关报道标准 ( ` )
帝 本研究承北京大学李愁学高级工程师指导 , 特此致谢 。
李兆丰等 : 马尾松种 内新变种— 沙黄松的核型分析 39
三 、 结果和讨论
马尾松和沙黄松的根失细肛染色体数目均为 Z n = 24 , 与国内作者报 道的马 尾 松 `“ , 吕 l和
林子松 【` 1 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 其染色体形态 、 核型和核型模式图见图 ,核型分析的各参数
芥日 j二下二引兰
染色体形态 、 核型 , 核型模式图
I 上 , 沙黄松染色体 、 x 6 5 0。 中 ; 核型图。 下 : 核型模式图戏
l 上 , 马尾松染色体、 X 650 。 中 , 核型图。 下 , 核型模式图。
「和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沙黄松 、 马甩松核型分析参数表
相对长度 ( % )
长嘴 十短嘴 二 全长 臂比 染色体类型
5

8 1+ 4

4 6=9
.
8 2
5
.
03 + 4

64 =9

7 6
4
.
8 0+ 4

4 6=9

4 4
4
.
64 + 4

4 2 二 9 。 0 6
4
.
8 0+ 4

10二 8 . 9 0
4
.
64 + 4
.
03 二 8 。 67
4
.
64 + 3
.
4 9 =8
.
13
4
.
6凌+ 3 。 4 1=8 . 05
4
.
64 + 3

3 3 二 7 . 9 7
4

3 3 + 3

3 3 =7

6 6
4
.
2 5 + 3

0乙 =7 。 2 7
3
.
0分+ 2 . 3 2 =5 。 3 4
1
.
1 1功
助m口立Ug J卜ù J八Dn甘n.八曰 1山.…
钱.m迅 1

5 1
1

3 3
内匕nU八甘. 1内 JJ任no度几O.… 1立,上,二上9810松
1 1
i 2
m只
én甘口`n八UdlJ去
.…d工曰土`1,土马 3
4
m
4
.
9 3 + 4
.
5 7 二 9 . 5 0
4
.
8 1 + 4
.
3 8 = 马 . 1 9
4

9 3 + 4

2 6 二 9 . 1 9
4
.
6 5 + 4

2 6 = 8

9 1
4
.
6 5 + 4

0 5 = 8
.
7 0
4
.
8 7 + 3

6 2 = 8
.
4 9
4
.
5 1 + 3

8 4 = 8
.
3 5
4
.
3 3 + 3

8 0 二 8 . 1 3
4

3 3 + 3

8 0 = 8

1 3
4

3 3 + 3

6 7 = 8

0 0
4
.
1 2 + 3

1 5 二 7 。 2 8
3

5 3 + 2

5 5 = 6

0 8
1

1 5 口 1
I J I
户aOOQ白q月乙了8nn Jo,1刁l闷0翻J
.…,土111占上,孟
从表 1 可见 , 沙黄松和马尾松的染色体都是具中部着丝点 ( m ) 的染色体 , 各染色体的
相对长度值也是近似的 , 这些主要的核型特点 , 表明它们之 间有着非常近缘的关系 。 但是 ,
仔细地进行比较 ,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其一 ,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间的比值 , 沙黄松为 1 . 8 4 , 而马尾松则为 1 . 56 , 二者的差值为 。 . 28 , 其
二 , 臂比值在 1 . 30 以上的染色体 , 沙黄松共有 6 对 , 而马尾松则只有 2 对 。 以上差异说明 ,
沙黄松的染色体大小差别和染色体臂比值的差别都比马尾松为大 , 也就是说 , 其核型结构比
马尾松不对称 , 不均一 。 根据现今植物细胞分类学家们所公认的核型由对称向不对称进化的
规律 , 可认为马尾松是较原始的类型 , 综合其他方面的变异 , 沙黄松应是从马尾松衍生的种
内一新变种 。
沙黄松的这种核型结构的趋异 , 是与其植株的形态和材质等多方面变异并行筋 很可能
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 即沙黄松的形态和材质等多方面变异是受遗传所控制的 。
沙黄松发现于柳坑村 , 分布于两坡夹一沟的山尹之中 , 面积 1” · ” h “ , 日照时间较短 , 湿
度较大 , 暖流易进不易出 , 形成暖流迂回 、 温暖湿润的小气候 , 有明显局限的地理自然分布
李兆丰等: 马尾松种内新变种— 沙黄松的核型分析
区 , 经长期 自然选择 , 也可认为它确系马尾松适应该地区自然生境演化而成为其种内的一个
新变种 。
总之 , 核型分析结果发现沙黄松比马尾松原种具不对称核型 , 纷介其他等方面变异分析
可确认细胞遗传基础的变异与表型变异并行存在 。
本研究为沙黄松形态解剖特征 、 生长规律 、 生理学 、 生态学 、 群落特点 、 遗传效应和材
性等方面的调查 、 分析和研究 , 揭示其优良特性及与马尾松原种的差异 , 确定它的 分 类 地
位 , 建立 了新的分类群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
梦 参 考 文 献
〔 1 〕 张效方等 , 1 9 8 2 , 中傅东北产 `樟子松 ” 的核型勒灸 , 粗物研究 , 2 ( 4 ) : 1 2 3一
1 3 1

〔 2 〕 方永鑫等 , 1 9 8 3 , 马尾松的核型研究 , 林业科学 , 1 9 ( 2 ) ; 2 12 一 2 1 6。
〔 3 〕 四川省林科所种捆组 , 1 9 8 3 , 马尾松种振染色体组型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 ( 9 ) ,
3一 6 。
〔 4 〕 李愁学等 , 9] 85 ,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推让间题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3 ( 4 ) `
2 9 8一 3 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