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海杂多大果圆柏年轮指示的公元1360~2005年5~6月最高气温变化



全 文 :
2010 年 第 55 卷 第 19 期:1924 ~ 1931
www.scichina.com csb.scichina.com


英文版见: Shi X H, Qin N S, Zhu H F, et al. May—Jun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1360—2005 as reconstructed by tree of Sabina Tibetica in
Zaduo, Qinghai Province. Chinese Sci Bull, 2010, 55, doi: 10.1007/s11434-010-3237-x
论 文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青海杂多大果圆柏年轮指示的公元 1360~2005 年 5~6 月
最高气温变化
时兴合①②, 秦宁生①*, 朱海峰③, 邵雪梅③, 汪青春②, 朱西德②
①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 610072;
② 青海省气候中心, 西宁 810001;
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联系人, E-mail: qinns0515@163.com
2009-11-30 收稿, 2010-03-17 接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0599424)、四川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重 08-02)和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科研专项(BROP200810)
资助

摘要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公元 1360~2005年标准树
轮宽度年表. 通过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和偏相关分析发现, 该年表对杂多气象站点 5~6月的平
均最高气温响应敏感,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因此利用该年表重建了杂多地区 1360 年以来春末
夏初的平均最高气温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 1961~2005 年重建的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该重建校准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 59.8%. 由于高温会使树木蒸腾作用加强, 从而造成水分胁迫,
所以在重建序列中, 高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比低温的要高. 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
出, 1360 年以来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上, 气温显著偏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段有 6 个, 即
1438~1455, 1572~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1829和 1853~1886年; 气温显著偏低且持
续时间较长的时期有 5个, 即 1547~1571, 1701~1729, 1755~1777, 1830~1852和 1887~1910年.
通过与邻近地区反映平均最高气温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以及与利用树轮重建的平均最高气温
的序列的对比, 发现一些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在区域上比较一致.
关键词
树轮
重建
平均最高气温
青海杂多


研究 [1,2]表明, 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往
往表现为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然而, 青藏高
原上气象站稀少, 建站时间又较晚, 这些因素限制了
高原上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 . 因此借助代用资料恢
复历史上气候要素的变化 , 以及利用树木年轮宽度
变化研究对气候的响应 , 同时获取某些气候要素的
代用资料 , 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受到高度重视[3~5].
许多研究利用冰芯、湖芯等资料重建了高原上若
干地点过去 2000 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6~10].
树木年轮资料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和分辨率高等
特点 , 长期以来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中得到高
度重视, 特别是近 10 年来, 在青藏高原上利用树轮
宽度资料进行气候变化重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11~20], 这些研究弥补了由于高原气象站稀少、观测
资料较短 , 故用器测资料研究高原气候变化及成因
受到限制的缺陷 , 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高原历史气
候变化全貌. 然而, 正如 Jones 等人[21]强调的那样, 对
于获取过去千年准确的气候变化史实 , 还需要更多
的气候变化代用资料 . 为进一步丰富青藏高原历史
气候变化的代用资料, 本文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文利用青海省杂多县的树轮宽度样本资料 ,
建立了树木年轮宽度的标准年表 , 在分析树轮宽度
指数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的基础上, 重建了研究区 5~6




1925
论 文
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序列 , 并对重建序列的变化进行
了分析 . 其目的是为青藏高原历史气候变化规律研
究提供基础资料 , 并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应对
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树轮样本采自澜沧江上游杂多县囊赛
乡境内原始森林 , 采样区树木生长的海拔高度在
4100~4500 m 之间 , 树种以散生的原始大果圆柏
(Sabina tibetica Kom.)为主[22], 是青海省分布最高的
森林群落, 土壤类型是疏林草甸土, 处在年轻的发育
阶段, 土壤层薄, 坡度大, 树木立地条件较差, 生长
缓慢 , 郁闭度较小(0.14),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 . 采
样地点(图 1)位于 32°39′36″N, 95°43′14″E, 海拔高度
为 4200~4230 m, 采样树木为树龄较长的健康活树,
共采了 29 棵树的 67 个树芯.
按照树木年轮分析的基本程序 , 依次对样芯进
行了干燥(自然晾干)、固定、打磨、定年以及树轮宽
度量测[23,24]; 首先以 0.01 mm精度的树木年轮宽度量
测仪进行年轮宽度测量 , 之后对年轮宽度数据用
COFECHA 程序[25,26]进行了交叉定年的检验, 以检查
定年和年轮宽度量测的主观错误 , 判断各样本序列
同主序列之间的相关 , 剔除奇异点过多或与主序列
之间相关较差的个别样本. 经过对采样点 67 个样本
的反复检查, 最终筛选出 23 棵树的 46 个样本序列
(每棵树 2 个样芯). 然后, 用 ARSTAN 程序建立树木
年轮宽度指数年表 [27]. 经过反复比较 , 我们发现用
100 a 步长的样条函数拟合生长趋势及非气候因素造
成的变化能够最好地使树轮宽度指数序列中保留较
多的公共变化, 因此在年表建立过程中用 100 a 步长
的样条函数对每个样本的树轮宽度序列进行了树木
生长趋势拟合 , 去除了树木由年龄造成的生长趋势
和树木间相互竞争导致的低频变化 , 最后经过双权
重平均法得到 3 种年表, 即标准化(STD, 1290~2005
年)、差值(RES)及自回归(ARS)年表. 为了定量评价
STD 序列, 对去除趋势后的指数序列进行了公共区
间分析, 选择的公共区间为 1601~1900 年, 计算了序
列间相关系数、平均敏感度[24]、总体代表性[28]等统
计量.
气候资料来自距离采样点最近的杂多气象站
(32°54′N, 95°18′E, 4066.4 m), 所用时段为 1961~2005
年, 气候要素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
温、月降水量等. 为了检查该站资料是否存在由于迁
站等原因造成的非均一性问题 , 对该站的建站历史
进行了核查 , 发现该站自建站以来没有进行过站点
的迁移 , 从建站开始就严格按照气象观测规范进行
观测 , 所采用的观测仪器全部由国家气象局配发并
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 观测数据经过了青海省气候
中心专门从事报表质量审核的专家审核 . 我们也将
该站的资料和网格点气候资料[29]在 32.75°N, 95.25°E
和 32.75°N, 95.75°E 点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通过 Mann-
Kendall[30]和 Double Mass 检验[31], 发现杂多站气候
资料相对均一, 能代表气候要素的自然变化.
为了分析树轮的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
采用了树轮气候学中常用的响应函数和相关函数[24].
相关函数即计算气候要素的月值与树轮宽度年表的

图 1 树木年轮采样点、气象站具体位置图



2010 年 7 月 第 55 卷 第 19 期
1926
相关系数 , 同样可为选择要重建的气候要素提供依
据 . 响应函数是将气候资料与树轮宽度指数进行回
归, 使之与气候要素的变量相对应, 回归系数的绝对
值越大 , 说明该月份的气候状况对树木生长影响越
大. 因此, 根据响应函数的计算值可以分析气候要素
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 , 并可定量地评价影响的程
度. 为了得到对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准确结果, 采
用了 500 次采取子样本的 bootstrap 方法[32]. 在计算
响应函数和相关函数时, 选取了 12 个月的气候要素,
即上一年 10 月~当年 9 月. 为了评价选定的气候要素
对树木生长的确切影响, 采用了偏相关分析. 通过控
制气候要素间相互相关的影响, 更加严格、准确地评
价所选气候要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响应函数、相关
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所用的时段为 1961~2005 年.
在分析树木生长-气候要素关系的基础上, 选取
了具体的气候要素和重建季节 . 考虑到气候对树木
的生长会通过植物本身造成滞后影响 [24], 将当年以
及落后一年的树轮宽度指数作为候选自变量与选取
的气候要素进行回归 . 重建方法采用的是逐步回归
分析 , 并以自变量所对应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
α=0.05 作为保留条件确定最后方程. 为了检验重建
方程的稳定性 , 利用交叉验证法 [33]对方程进行了验
证. 验证的参数包括原始值符号检验、一阶差符号检
验、乘积平均 t 值、误差缩减值以及相关系数. 此外,
还对重建序列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 , 以揭示过去几
百年气候变化的事实.
2 结果与讨论
2.1 树轮年表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为了尽可能地保持树轮年表中低频变化的信息,
本文选择了标准树轮年表(STD). 表 1 是标准树轮宽
度年表的基本概况和公共区间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该年表的敏感性较好 , 序列标准差和缺少的树轮百
分比较小, 第 1 主成分方差解释量较大, 序列间和树
内树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总体代表性较高, 这些统计
量反映出所建立的树轮宽度年表具有较多的公共性
变化, 且变化能够代表采样点群体的变化. 根据序列
的子样本信号强度 [28], 并选择 0.85 为标准 , 发现
1360 年以来的树轮宽度年表变化较为可靠.
相关分析结果得出 , 采样点标准树轮宽度年表
(STD, 下同)与 5, 6 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
蒸发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 5 月降水量、10
月及 12 月平均最低气温、12 月平均气温及日照时数
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 2). 但与 5, 6 月的平均最高
气温相关最高. 如果将 5 月和 6 月的最高气温平均再
与树轮宽度年表做相关 , 其相关系数高达 –0.77
(α<0.001). 响应函数结果表明, 平均最低气温、平均
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分别和降水量组合的变化可以分
别解释 64%, 70%和 73%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的方差.
与相关分析结果相同 , 响应函数揭示在所有的气温
和降水量要素中, 5, 6 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对树木径向
生长的负影响最为显著(图 2). 为了去除 5, 6 月最高
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相互作用对树木生长-气候要素关
系的影响, 进行了偏相关分析. 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将 5, 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取固定时, 标准树轮宽
度年表与 5 月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只有 0.06; 而反过
来固定 5 月降水量的影响时, 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与 5,
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偏相关分别达–0.64(α<0.001)和
–0.55(α<0.001), 而与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偏相关
更达–0.72(α<0.001). 进一步说明, 5, 6 月平均最高气
温对树木径向生长的负影响极为显著. 如果不考虑 5
月降水的影响,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树轮宽度年表
的相关达–0.77(α<0.001).
上述结果表明 , 春末夏初的高温抑制了取样点
树木的径向生长. 一般来说, 限制树木生长最直接的
要素是树内的水分 [24]. 该水分由两部分控制 , 一部
分是从土壤水分中吸收(输入), 另一部分是从植物体
蒸发, 也就是蒸腾作用(输出). 降水量通过补给土壤
水分和植物体水分输入有直接的关系 , 最高气温和
植物体水分输出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 最高气温还会
使土壤水分蒸发, 减少土壤的含水量. 研究区虽然地
处半湿润区, 但杂多县气象站(海拔 4066.4 m, 比取
样点低约 150 m)资料显示, 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
6~9 月. 5 月份的降水量仅为 46.2 mm, 所以 5 月份的
降水量与轮宽为正相关关系, 到 6 月份, 降水量猛增
表 1 标准树轮宽度年表概况和公共区间分析(1601~1900 年)的基本特征
代号 起始年 序列 标准差
序列
敏感度
缺轮
百分比
1 阶自相关
系数
序列间
相关系数
树间
相关系数
树内
相关系数
总体
代表性
第 1 主成分
方差解释量
ZD 1290 0.28 0.27 0.94 0.41 0.54 0.53 0.82 0.97 56.00




1927
论 文
表 2 各月气候要素与采样点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的相关统计表 a)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降水量 –0.07 –0.10 –0.28 0.24 0.05 0.16 0.06 0.42★ 0.01 –0.11 0.04 –0.03
平均气温 0.18 0.20 0.32# 0.13 0.03 –0.16 –0.06 –0.66※ –0.42★ 0.22 0.16 0.20
平均最高气温 0.06 0.18 0.21 0.09 0.03 –0.12 –0.12 –0.71※ –0.56※ 0.20 0.15 0.20
平均最低气温 0.32# 0.15 0.30# 0.12 –0.03 –0.16 0.07 –0.20 –0.13 0.18 0.10 0.07
相对湿度 0.16 –0.16 –0.10 0.01 0.05 0.15 0.12 0.41★ 0.41★ 0.05 –0.09 –0.09
蒸发量 b) 0.0 0.08 –0.02 0.04 0.04 –0.20 –0.04 –0.49※ –0.49※ –0.03 0.04 0.10
日照时数 –0.05 –0.11 –0.34# –0.19 –0.20 0.18 –0.09 –0.41★ –0.33# 0.03 –0.03 0.05
a) 表中标有#, ★, ※的数据分别表示通过了α=0.05, α=0.01, α=0.001 的显著水平; b) 蒸发量资料是 1961~2003 年

图 2 杂多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与月平均最高气温(实线)和月
降水量(柱形)的响应函数结果
*表示通过了α=0.05 的显著水平
至 117.4 mm, 比 5 月份多了 1.5 倍以上, 降水与轮宽
就没有了相关关系. 5 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已高达 12.6℃.
由于 5 月较少的降水量以及较高的最高气温, 土壤水
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强, 从而限制树木生长, 而
与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有直接关系的最高气温
就成了限制因子. 6 月份最高气温进一步增加, 蒸腾
作用仍有加强, 但水分的补给比较充分, 所以, 轮宽
与 6 月最高气温的关系比 5 月有所减弱. 这种 5, 6 月平
均最高气温对标准树轮宽度年表的影响高于同期降
水影响的结果 , 与秦宁生等人 [16]在邻近的治多和曲
麻莱、勾晓华等人[19]在阿尼玛卿山的结果一致. 蔡秋
芳等人 [34]在陕西中北部也发现树木径向生长和生长
季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大于与同期降水量的相关
关系 . 可见研究区和陕西中北部的样点对气温和降
水的响应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 鉴于最高气温与树轮
的相关远强于降水量和其他一些气候指标 , 我们选
择了春末夏初的最高气温作为重建的对象.
2.2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重建
根据上述相关、响应函数与偏相关分析结果, 选
用杂多(ZD)标准树轮宽度年表重建该地 5~6 月平均
最高气温序列, 校准时段为 1961~2005 年. 逐步回归
的结果显示 , 落后一年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没有达
到α=0.05 显著水平, 因此重建的回归方程为
Ki=–3.46ZDi+13.33,
式中 Ki 为第 i 年的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 ZDi 为第 i
年杂多标准树轮宽度年表值 . 该方程解释的方差量
为 59.8%, 调整后的方差解释量为 58.9%, 误差的标
准差为 0.74, F 检验值为 64.08, 通过了α=0.0001 的显
著水平 . 交叉验证中符号检验结果显示原始值符号
一致的年份有 30 a, 一阶差符号一致的年份也为 30 a,
分别达到了α=0.02, α=0.05 的显著水平. 乘积平均 t 值
为 2.18, 误差缩减值为 0.56, 相关系数为 0.75
(α<0.001). 由于误差缩减值>0, 说明重建方程可靠.
从重建时段杂多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重建值与实测
值的对比曲线(图 3)可以看出, 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
相似性 . 从交叉验证法统计量检验结果和重建及实
测的对比结果看, 该重建方程较为可靠. 利用该重建
方程, 重建了杂多过去 646年(1360~2005 年)5~6 月平
均最高气温的年际变化曲线(图 4).
仔细观察图 3 可以看出, 在温度高的年份, 如
1979, 1995 和 1998 年, 观测值和重建方程的预报值
之间比较接近, 而在低温的年份, 如 1977, 2001 和
2003 年, 两者之间差距较大, 特别是对过去几十年
里发生在 1977 年的最低温度的预报效果很差. 这主



2010 年 7 月 第 55 卷 第 19 期
1928

图 3 1961~2005 年杂多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重建值与实测值的散点图(a)及变化曲线(b)
虚线, 重建值; 实线, 实测值

图 4 重建的 1360~2005 年青海杂多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
逐年变化、11 a 滑动平均和样本量
细实线, 平均最高气温; 水平直线, 多年平均值; 粗曲线, 11 a滑动平
均值
要是因为本文的重建是基于高温对树木蒸腾作用的
影响. 5, 6 月平均最高气温越高, 蒸腾作用越强, 树
木生长越易受到限制. 当平均最高气温比较低时, 树
木的蒸腾作用较弱, 它对树木生长的限制作用也弱.
因此 , 重建序列中反映的高温变化其可靠性和准确
性比低温的要高.
2.3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从图 4 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过去 646 年中, 5~6 月
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若干次高低变化 . 由于在标准
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过程中 , 世纪尺度的低频变化
已随生长趋势的去除而消除 , 所以本文将集中探讨
年代际尺度的变化. 根据 5~6月平均最高气温重建序
列的 11 a 滑动平均值和整个重建时段的均值(13.94℃)
的距平, 对 1360 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冷暖时段
的划分(表 3). 划分的标准是, 当滑动平均值至少连
续 11 a 大于均值时定为暖期, 小于均值时定为冷期.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1360 年以来可靠的重建时段中,
持续时间较长且气温显著偏高的时段有 6 个 , 即
1438~1455, 1572~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
1829 和 1853~1886 年. 其中 1438~1455 和 1684~1700
年比多年平均高出 0.8℃. 持续时间较长且气温显著
偏低的时段有 5 个, 即 1547~1571, 1701~1729, 1755~
1777, 1830~1852 和 1887~1910 年. 其中 1830~1852
年比多年平均低 0.9℃; 在重建序列中, 最近 50 年的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对比其之前时段, 没有明显的上
表 3 1360~2005 年杂多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冷暖时段
及其距平值
暖期 冷期
时段 距平值/℃ 时段 距平值/℃
1370~1380(11) 0.2 1409~1437(29) –0.4
1383~1394(12) 0.2 1456~1474(19) –0.4
1397~1408(12) 0.4 1521~1536(16) –0.5
1438~1455(18) 0.8 1547~1571(25) –0.4
1475~1485(11) 0.4 1613~1625(13) –0.4
1508~1520(13) 0.4 1637~1655(19) –0.3
1572~1612(41) 0.3 1672~1683(12) –0.4
1659~1671(13) 0.4 1701~1729(29) –0.5
1684~1700(17) 0.8 1755~1777(23) –0.6
1730~1754(25) 0.6 1830~1852(23) –0.9
1789~1801(13) 0.6 1887~1910(24) –0.7
1812~1829(18) 0.5
1853~1886(34) 0.6
1911~1922(12) 0.5
1931~1943(13) 0.3
1969~1984(16) 0.3




1929
论 文
升趋势.
2.4 与其他代用资料和重建序列的对比分析
秦宁生等人[16]曾在本研究采样点以北 110 km 以
外的治多和曲麻莱建立了同树种的标准树轮宽度年
表, 并在其研究中也同样发现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与 5, 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负相关关系远强于与 5, 6 月降水
量的正相关关系 . 将该两条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与本
文重建的序列进行了对比, 发现在年际尺度上, 重建
序列与曲麻莱标准树轮宽度年表在 518 a 的公共时段
里的相关系数是−0.44, 与治多标准树轮宽度年表在
625 a 的公共时段里的相关系数是−0.41. 这两个相关
系数都通过了α=0.0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在年代
际尺度的变化上(图 5(a)~(c)) (a)与(b), (c)也有很好的
负相关关系 . 如杂多重建序列中几个高温时期都对
应治多和曲麻莱树木径向生长的低值时期. 此外, 一
些高低温甚至和研究区东北部的阿尼玛卿山区树轮
重建的夏半年(4~9 月)平均最高温度[19]的高低变化在
时间上一致(图 5(a), (d)).
重建的杂多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与邻近的曲麻莱、
治多标准树轮宽度年表在公共时间段存在极显著的
负相关 , 这说明新采样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气候变化
信息具有共性和区域代表性; 进一步分析重建平均
最高气温序列与邻近地区反映平均最高气温的标准
树轮宽度年表以及与利用树轮重建的平均最高气温
的序列的对比发现 , 平均最高气温在年代际尺度变
化上比较一致; 这进一步表明, 重建序列可靠、合理
并具有区域代表性.
3 结论
(ⅰ) 青海杂多 5, 6 月平均最高气温对标准树轮
宽度年表的影响高于同期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
平均最高气温与树木径向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 表现
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研究区树木生长主要受限
于平均最高气温. 在降水不足时, 平均最高气温越高,
土壤水分蒸发越强, 树木蒸腾作用越强, 树木生长越
易受到限制. 依据这些关系重建了该地 5~6月历史的
平均最高气温. 从校准时段原始值符号一致性检验、
一阶差符号检验、乘积平均 t 值以及误差缩减值 RE
等检验结果来看 , 平均最高气温重建采用的回归方
程比较稳定, 重建序列是合理可靠的.
(ⅱ) 1360 年以来可靠的重建时段中, 气温显著偏
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段有 6 个, 即 1438~1455, 1572~
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1829 和 1853~1886
年. 其中 1438~1455 和 1684~1700 年比多年平均高出
0.8℃. 气温显著偏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期有 5 个,

图 5 重建的杂多 5~6 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a)、治多(b)和曲麻莱(c)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以及在阿尼玛卿山重建的 4~9
月夏半年平均最高气温(d)的年代际变化的对比



2010 年 7 月 第 55 卷 第 19 期
1930
即 1547~1571, 1701~1729, 1755~1777, 1830~ 1852 和
1887~1910 年 . 其中 1830~1852 年比多年平均低
0.9℃. 在最近的 50 a中, 重建的 5~6月平均最高气温
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与观测的资料结果一致.
(ⅲ) 重建序列与邻近的曲麻莱、治多标准树轮
宽度年表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 通过与邻近地区反
映平均最高气温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以及与利用树
轮重建的平均最高气温的序列的对比 , 发现年代际
尺度的变化在区域上比较一致; 这进一步表明, 重建
序列可靠、合理并具有区域代表性.
致谢 感谢勾晓华教授为本研究提供的树轮宽度年表资料.
参考文献
1 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科学通报, 1998, 43: 633—636
2 汤懋苍, 李存强, 张建. 青藏高原及四周的近代气候变化. 高原气象, 1988, 7: 39—49
3 Liu X D, Chen B D. 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 Int J Climatol, 2000, 20: 1729—1742
4 Thompson L G, Yao T D, Davis M E, et al. Tropical climate instability: The last glacial cycle from a Qinghai-Tibetan ice core. Science,
1997, 276: 1821—1825
5 姚檀栋, 刘晓东.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科学通报, 2000, 45: 98—106
6 王宁练, 姚檀栋, 蒲建辰, 等. 青藏高原马兰冰芯记录的近百年来气温变化. 科学通报, 2003, 48: 1219—1223
7 姚檀栋, 徐柏青, 段克勤, 等.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 2 ka 来温度与甲烷浓度变化记录.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2, 32: 346—
352
8 Thompson L G, Yao T D, Davis M E, et al.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archived in the Puruogangri ice cap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n Glaciol, 2006, 43: 61—69
9 沈吉, 张恩楼, 夏威岚. 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第四纪研究, 2001, 21: 508—513
10 强明瑞, 陈发虎, 张家武, 等. 2 ka 来苏干湖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 科学通报, 2005, 50: 1385—1393
11 Sheppard P R, Tarasov P E, Graumlich L J, et al. Annual precipitation since 515 BC reconstructed from living and fossil juniper growth of
north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Chin. Clim Dyn, 2004, 23: 869—881
12 Zhang Q B, Cheng G D, Yao T D, et al. A 2,326-year tree-ring record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eophys Res Lett, 2003, 30: 1739—1741
13 邵雪梅, 黄磊, 刘洪滨, 等. 树轮记录的青海德令哈地区千年降水变化.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145—153
14 刘禹, 安芷生, 马海州, 等. 青海都兰地区公元 850 年以来树轮记录的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半球气温的联系.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
学, 2006, 36: 461—471
15 Yin Z Y, Shao X M, Qin N S, et al. Reconstruction of a 1436-year soil moisture and vegetation water use history based on tree-ring widths
from Qilian junipers in northeast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Int J Climatol, 2007, 28: 37—53
16 秦宁生, 邵雪梅, 靳立亚, 等. 青海南部高原圆柏年轮指示的近 500 年来气候变化. 科学通报, 2003, 48: 2068—2072
17 刘晓宏, 秦大河, 邵雪梅, 等. 祁连山中部过去近千年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89—95
18 Brauning A, Mantwill B. Summer temperature and summer monsoon histo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400 years recorded by
tree rings. Geophys Res Lett, 2004, 31: L24205
19 勾晓华, 陈发虎, 杨梅学, 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树木年轮记录揭示的最高最低温的非对称变化.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7, 37:
1480—1492
20 刘禹, 安芷生, Hans W L, 等. 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 2485 年以来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 39: 166—
176
21 Jones P D, Briffa K R, Osborn T J, et al. High-resolution palaeoclimatology of the last millennium: A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Holocene, 2009, 19: 3—49
22 青海森林编辑委员会. 青海森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1—497
23 Stokes M A, Smiley T L. An Introduction to Tree Ring Da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1—73
24 Fritts H C. Tree Rings and Climate.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6. 1—567
25 Grissino Mayer H D. Evaluating crossdating accuracy: A manual and tutorial for the computer program cofecha. Tree-Ring Res, 2001, 57:
205—221
26 Holmes R L. Computer-assisted quality control in tree-ring dating and measurement. Tree-Ring Bull, 1983, 43: 69—78




1931
论 文
27 Cook E R. A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to Tree Ring Standardization. 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al Degree. Tusc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5. 1—171
28 Wigley T M L, Briffa K R, Jones P D. On the average value of correlated time series, with applications in dendroclimatology and hydro-
meteorology. J Climate Appl Meteorol, 1984, 23: 201—213
29 Mitchell T D, Jones P D. An improve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database of monthly climate observations and associated high-resolution
grids. Int J Climatol, 2005, 25: 693—712
30 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 Econometrica, 1945, 13: 245—259
31 Kohler M A. On the use of double-mass analysis for testing the consistency of meteorological records and for making required adjust-
ments. Bull Am Meteorol Soc, 1949, 30: 188—189
32 Fritts H C, Vaganov E A, Sviderskaya I V, et al. Climatic variation and tree-ring structure in conifer: Empirical and mechanistic models of
tree-ring width, number of cells, cell size, cell-wall thickness and wood density. Clim Res, 1991, 1: 97—116
33 Michaelsen J. Cross-validation in statistical climate forecast models. J Clim Appl Meteorol, 1987, 26: 1589—1600
34 蔡秋芳, 刘禹, 宋慧明, 等. 树轮记录的陕西中-北部地区 1826 年以来 4~9 月温度变化.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 38: 971—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