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银缕梅开花过程与花形态观察
刘兴剑 , 汤诗杰 , 姚 淦 , 熊玉宁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中山植物园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对珍稀植物银缕梅花序 、苞片 、花丝 、花药的形态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银缕梅的盛花期在 3月 10 ~ 21
日 ,花序为短总状花序 , 同一花序的上下两组花之间有一短轴 ,上面的一组为两性花 ,下面的一组为雄花 , 花序的苞片数量为(10)12 ~
13(14), 每朵花的雄蕊数量为(5)9 ~ 15(16),没有发现雌雄蕊异熟现象。结合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引种栽培的情况看 ,银缕梅是强阳性
树种 ,造成银缕梅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所处地郁蔽度高 ,光照不足。
关键词:银缕梅;花形态观察;器官发育
中图分类号:Q94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8)06-0165-01
收稿日期:2008-05-29
作者简介:刘兴剑(1974—),男 ,内蒙古突泉人 , 实验师 ,从事园林植
物栽培工作。
银缕梅属为邓懋彬等 [ 1 ]在 1992年建立的金缕梅科弗特
吉族一新属 ,该种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金缕梅科弗特吉族的空
白 ,从而使我国成为唯一具备金缕梅科所有亚科和各族的地
区 ,为中国是金缕梅科的起源中心提供了重要证据 ,同时对研
究金缕梅科的系统发育和华东地区的植被进化有重要意义 。
邓懋彬等 [ 1 -2 ] 、郝日明等 [ 3-4]对银缕梅的花部形态进行了描
述 ,但都不是很详尽和完整 。有必要对银缕梅的开花进程和
花形态以及各个器官的发育做详尽观察 ,为银缕梅更深入的
研究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观察地点位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 ,研究对
象为引种栽培 15年的银缕梅开花植株 。观察中使用的材料
有 15倍和 30倍的放大镜 、镊子、解剖针 、游标卡尺等 。
方法是从 2007年秋季开始 ,每隔 15 d观察 1次;从 2008
年 2月中旬开始 , 3 ~ 4d观察 1次;从 3月 1日开始 ,每 2d观
察 1次;从 3月 13日开始 ,每天观察 1次 ,直到同一个花序的
花丝萎蔫;从 4月 1日开始 ,每 7 d观察 1次 。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缕梅开花进程
从 2007年 11月中旬开始 ,花序总苞的最外面一层开始
展开 ,这一过程持续到 2008年 1月下旬。随着气温的逐渐回
升 ,从 1月下旬到 2月中旬 ,第二层总苞片开始展开 。 2月 27
日有少部分花序顶端开始显露出红色的花药 ,此时由于气温
较低 ,花丝的伸长速度很慢 。 3月 5日有 30%的花序顶端露
出红色的花药 , 3月 13日有少数花序的花丝开始伸长 , 3月
16日 ,上述的同一个花序的花丝已经完成生长 。随着温度升
高 ,花丝的生长速度加快 。同一个花序的花丝在 36h之内就
完成伸长过程 ,同一花序内的花药从开裂到完全散出花粉需
要 2 ~ 3d,同一单株的花期在 20 d左右 , 3月 27日左右花期
结束 ,不同单株花期略有差异 。 4月 10日左右 ,可见果序增
长 ,小花之间间隔渐明显 ,花萼也开始明显增大 ,雌蕊柱头萎
蔫 ,花托少许膨大 ,苞片渐枯萎 。
2.2 银缕梅花形态特征与各器官发育进程
银缕梅花序为短总状花序 ,子房半下位 ,绝大部分的花序
上部 4 ~ 5朵花缩短成近头状 [ 3 ] ,下部 1 ~ 2朵花和上部的 4
~ 5朵花之间有苞片相隔 ,两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短轴 ,在花
序轴上的距离为 3 ~ 5 mm(盛花期时所量),上部集生的近头
状的几朵花之间的距离较短 ,小于 0.5 mm。花无柄 ,无花瓣 。
花萼下部连合 ,上部边缘 5 ~ 7浅裂 。上部的 4 ~ 5朵两性花
先开放 ,下部的 1 ~ 2朵雄花后开放 ,相隔时间为 2 ~ 3 d。
花序总苞的数量为(10)12 ~ 13(14),通常情况下 ,第二
层的部分苞片最大 ,花序最上面的苞片最小 。部分花第二层
较宽的苞片顶端 2 ~ 3浅裂 ,少数深裂至苞片的 1 /2以上 ,花
展开后苞片逐渐向外反卷 。苞片的大小和形状各异 ,苞片呈
窄条形至阔卵形 ,边缘簇生较长硬毛 ,不脱落 ,内侧近无毛 ,外
侧被锈褐色毡毛 。随着花序苞片的展开 ,花序轴也开始逐渐
伸长 ,花序轴的总长度在 0.5 ~ 0.8cm。
每朵花的雄蕊数量为(5)9 ~ 15(16),两性花的雄蕊数量
为 9 ~ 15(16),花药的开裂方式为两个侧方同时开裂 ,花药着
生方式为基着 。在花序上部的花为两性花 ,花序下部有苞片
分隔的 1 ~ 2朵花为雄花 ,雄蕊数量最少 ,只有 5 ~ 11个 。两
性花和雄花基部均簇生棕色长毛 。一个花序内的雄蕊总数在
(38)57 ~ 84枚 。
雌蕊的柱头仅在雌蕊的基部连合 ,基部以上开始呈二叉
状 ,柱头先端少部分向外侧对称卷曲 ,大多数呈不规则卷曲 ,
颜色为粉色 ,呈半透明状 。
花丝在伸长过程中 ,颜色从绿色逐渐过渡到浅绿色 ,最后
转为绿白色 。花丝在伸出长度为总长度的 1 /3以下时是直立
的 ,随着花丝的逐渐伸长和花药的发育 ,花丝顶端所承受的压
力逐渐加大 ,花丝开始转为下垂 。在花药完全成熟开裂后 ,随
着花粉散出 ,花药干枯 ,花丝顶端所承受的重量减轻 ,花丝又
转为直立 , 直至花丝萎蔫 。花丝长度在 10mm左右 。
同一朵花内 ,从第一个花药开裂到全部开裂 ,需要 8 ~ 12
h。整个花序的花药全部开裂需要 2 ~ 3d。成熟的花药在采
后 2 h内完全开裂 ,活体枝条上要 5 ~ 10h开裂 。花药长 3 ~
4 mm,宽 1mm,花药的顶端略宽 ,具纵棱 。枝条下部的花药
深红色 ,花丝较长;而枝条上部的花药颜色很淡或为浅绿色 ,
(下转第 166页)
—165—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 6期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08.06.077
3种纸袋套袋对红茄梨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蔺 经 , 李晓刚 , 杨青松 , 常有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研究了 3种纸袋(红色袋、黄色袋和纸 +膜袋)套袋对红茄梨(Starkrimson)果皮着色及色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套袋使果
实底色变浅 ,盖色鲜艳 , 色调明亮 , 外观品质比不套袋的对照果实显著提高;3种纸袋套袋处理中 , 以套红色袋的果实着色指数最高 ,果
皮盖色最深而且均匀、底色最浅 ,使果皮盖色更加突出鲜艳、美观 ,表明红色袋对改善`红茄梨的外观品质效果最好 ,其次是纸+膜袋 ,
套黄色袋的效果最差。
关键词:红茄梨;果实套袋;着色;色素
中图分类号:S661.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8)06-0166-02
(上接第 165页)
在花丝伸出长度不到 0.5 cm时 ,花药就已经开裂 ,散出花粉 。
这种花粉是否具有活力还有待观察 。
在花药刚开始开裂的花朵中 ,观察到雌蕊的柱头上已经
开始有花粉粘附 ,说明此时雌蕊已经接近或已经发育成熟 ,可
以进行受精作用 ,不存在雌雄蕊成熟期不一致的问题 [ 2 ] 。
3 讨论
从银缕梅的野生种群来看 ,径级在 1 ~ 2cm的幼苗很多 ,
但径级在 3 ~ 4 cm的幼树数量急剧减少 [ 5 -6 ] 。银缕梅 1 ~ 3
年生幼苗能耐一定程度的阴蔽 ,但径级稍大的幼树对光照的
要求较高 。但在现有野生状态下 ,所在地无法提供维持其正
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条件。从种子育苗的过程来看 ,种子
不存在发芽障碍 。在全光照下生长的幼树发育良好 ,而在林
下生长的幼树发育迟缓 。可以认为 ,现阶段造成银缕梅种群
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群落所在地过于阴蔽 ,光照不足 。
1998年 ,郝日明等根据试验观察银缕梅叶片较伊朗银缕
梅小的特征 ,将其定名为小叶银缕梅 [ 4 ] ,但从栽培情况看 ,有
少部分个体的叶片也较大 ,与伊朗银缕梅的叶片大小相近 ,建
议沿用原名银缕梅为宜 。
参考文献:
[ 1]邓懋彬 ,魏宏图 ,王希蕖.银缕梅属———金缕梅科一新属 [ J] .植
物分类学报 , 1992, 30(1):57-61.
[ 2]邓懋彬 ,金岳杏 ,盛国英 ,等.银缕梅花芽生长和开花习性的观察
[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1997, 3(3):226-229.
[ 3]郝日明 ,魏宏图 ,刘晚苟.银缕梅属花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 J].
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6, 5(1):38-42.
[ 4]郝日明 ,魏宏图.金缕梅科一新组合 [ J] .植物分类学报 , 1998,
36(1):80.
[ 5]刘兴剑 ,郝日明.小叶银缕梅 [ J].植物杂志 , 1999(5):6.
[ 6]郝日明 ,黄致远 ,刘兴剑 ,等.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江苏省的
自然分布及其特点 [ J] .生物多样性 , 2000, 8(2):153-162.
梨果皮的颜色取决于果皮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花青苷 3
类色素的含量 、比例和分布状况 [ 1 -2] 。红皮梨果实的着色状
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果实的外观品质 。果实套袋可显著提高
苹果 、梨等果实的外观品质 ,减少农药残留 [ 3 -5] 。但是 ,国内
对红皮梨果实套袋的研究报道很少 [ 6 -7] 。本试验研究 3种纸
袋对红茄梨果皮着色的影响 ,以期为红茄梨套袋生产提供
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07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梨园(南京
市)进行 。供试红茄梨树:9年生 ,开心形 ,株行距 4 m×4 m,
管理水平一般 。试验设 3种纸袋套袋处理 (表 1),以不套袋
为对照 。套袋前 ,先对试验树进行疏果 ,使每株负载量基本一
致 。于花后 31 d(5月 15日)进行套袋处理 ,在套袋前喷洒一
收稿日期:2008-07-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BE2005307)。
作者简介:蔺 经(1970—),男 ,陕西吴起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梨
育种及栽培研究。 Tel:(025)84390224;E-mail:jaaslj@yahoo.
com.cn。
次杀菌剂 ,每一种纸袋套 200个果实 ,所有处理果实当天全部
套完 。试验梨果于花后 105 d(7月 28日)全部采收 ,除袋后 ,
每处理挑选 50个有代表性的果实用目测调查果皮着色 ,果皮
着色分级标准是:0级为果面无着色 , 1级为着色不足 20%, 3
级着色面占 20% ~ 40%, 5级着色面占 40% ~ 60%, 7级着色
面占 60% ~ 80%, 9级着色面占 80%以上 ,并按着色指数 =
∑(各级果数 ×该级数值)/(最高级数值 ×调查总果数),计
算着色指数 。果皮色差用日本产 CR-10型色差计测定 L* 、
a* 、b*值(L代表亮度 , a*代表红绿色差 , b*代表蓝黄色差 )。
用比色法测定果皮色素含量 ,在果实中部对称的四个部位用
打孔器(直径 8 mm)取样 ,尽量削去样品上的果肉 ,用 80%丙
酮提取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 ,用乙醇一盐酸液 (1%)提取花
青苷 ,分别测定其含量 [ 8 ]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纸袋对果皮着色的影响
未套袋果实的果面盖色为紫红色 ,底色为黄绿色 ,而套袋
果的盖色为紫红或粉红色 ,底色为淡黄 、淡绿黄或淡黄绿 。果
实的着色指数以红色袋显著性最高于黄色袋和纸 +膜袋 ,而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黄色袋和纸 +膜袋之间也无显著 。 3种
—166— 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