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GR-1对槟榔叶和果实发育的影响



全 文 :PG R 一 1对槟榔叶和果实发育的影响
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何和明
摘要 槟榔田问试验和对叶、 果实分析结果表明 , 喷施 P G R 一 1 能使植株 。卜片增厚、 栅栏组 织细胞
延长 、 海绵组织细胞增大 , 叶绿索含量增加 , 矿质元素含量 、 光合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发生变化 . 并
能提高扎果率及果实质量 , 为探讨 P G R 一 1对槟榔的增产效应提供依据 。
“ 槟榔 ( A er ca ca et hc u L . ) 在 海 南 省 广
泛栽培 , 但管理粗放 , 缺乏高产栽培措施 , 产
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 P G R 一 1作为一种
新型 、 多效应厂`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 经实践
证明 : 它具有内吸传导作用 , 能促进花生 、 果
树等多种作物生长 、 发育 , 提高作物产量 , 引
起人们的重视 t ” 。 1 9 8 6年初笔者曾以浸种 、 喷
施方式用于槟榔, 对 P G R 一 1 的药效进行探索 ,
证实它对槟榔有良好的生理效应 〔“ 生。 本文旨在
研究喷施珍L l 后 , 槟榔廿! 片 、 果实的性 `状及生理变花精况 , 取阐明 P G R 一 : 对槟榔 的增
产原因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供试材料
以海南药材场 19 7 2年定植的不同株型 ( 长
势旺盛、 攀弱和一般 ) 结果槟榔树为试材 。胆歼以 俗称 78 4一 1 ) 由山东大学 赠 送、有效成分 ( 1一 (卜毗陡 )丙醇 〕含量 ) 80 % , 在
室终下 ` P G R一 i 乳剂用蒸馏水配制成 50 、 1 0 、
1 50 p pm浓崔的药液 , 分别加入 0 . 1%吐温 一 80
作为表面活化剂 : 分区定株于不同时期喷施 。
料叶片、 花和幼果喷至完全湿润为宜 , 母隔 10
天喷施一次 , 重复 6 ~ 7 次 , 以后定期观察叶
相 、 花芽萌动 、 花苞 、 扬花和幼果 的 变化 状
况 。
二 、 试材处理
从不同植株叶片中部切 取 长 3 ~ 4 m m片
肆, 用 F A A 固定 , 石蜡切片 , 观察叶片显 微
结构, 并进行显微测量 。
三 、 浦试方法
每小区选树龄相同 , 树势大小略似 , 叶龄
,
,棘琢葡孺滚而如万 一「后下石刀 一
稍近和花穗数一致的 G株为一组 , 定位标号之
后 , 依组次分别对不同花穗吝个发育时期进行
连续检测 , 统计总小花数 、 成花爪 、 座果率 ,
收获时考种计产 。 生理生化分祈 : 叶片水分状
况可用烘干法测定总含水量 ; 以阿贝折射仪测
定蔗粉液浓度的变化 ,计算自由水含从 ;束缚水
是总水鱿与自由水之差 〔 “ ’ 。 叶绿另川 ] 80 %丙酮
提取 , 叶绿素含见用 7沮 型分光光 度计比色测
定后 , 按 A r n o n ( 1 9 4 0 ) 方法计豹:求其 a 、 b的
量 〔` ’ ; 氮的含量以微量凯氏定 氮 法 测 定〔 6 , ;
钾 、 钠的含量 , 采用 E E L型火焰光度计方法测
定 〔6、 钙的含量 , 按照核固红显 色法测定 〔” ;
氯的含量 , 利用硝酸汞滴定法测定 〔` ’ ; 磷的含
量 , 用氯化亚锡显 色法测定£。 ’ ; 过执化物酶活
性 , 选取试样 , 经处理 后则用 7 21 型分光光度
计比色法测定其 oD 值 (光密度 ) , 以 p H 值 为
6
.
0 的 O . ZM 磷酸缓冲液作为空白对 照 , 分析
其活性的大小 “ ’ 。
实 验 结 果
一 、 P G R一 1对 叶片构造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P G R一 1处理后 , 植株叶片加厚 , 见表 1 。
表 1 P G R一 1对槟榔叶片厚度的影响 ( 1 98 6年 )万)票件不丽, , 二么 、 \ 】L卜m ) } ` “ (落几m川 了 “ !( 林m ) l
~ …一卜一…一 厂一…一 }一 }-一”
{
`。 8 ’ 3
{
’ 。。 ’ C
}
` 2了’ C…`。 0 ’ c{` 2 6 ` 8{`。。 ’ 。
5 0
1
` ’ 9 ’ “…“ 。 ` 6】` 3 5 ’ 艺…`。 6 ’ ` }` 2 9 ’ 。{`。` · 7’ 0 0
}
` 2 2 ’ 。
}
“ 3 “ 」“ 2 ’ 了…“ 2 ’ 3 {` 3。” }’ 0 2 ’ 7
’ 5” _
J
二 r
, 3 3

7
{
` 2 3 ’ 5
{
’ “ “ ’ 6」“ 3 ’ 81` 3“ ` 。}三叩. ,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1988. 05. 001
加厚的程度 , 幼叶> 成长叶 > 老叶 。 同时 ,叶色
逐渐从青绿转为浓绿 , 可延续约一个月以上 。
为了探究其因 , 我们随机选取试株不同生
育期成长叶中部 , 作切片观察结果 , 发现叶片
栅栏组织排列紧凑 , 细胞 比对照的延长 1/ 3 以
上 , 海绵组织也相应的增大 1/ 2左右 , 维管束
外围机械组织较发达 。
与此同时 , 取样测试叶绿素含量 , 对比结
果表明 , P G R 一 1处理后 7 天的槟榔叶片 , 其叶
绿素含量平均增加 1 1 2 . 69 % , 叶绿素 a 与叶绿
素 b 的比率在 2 ~ 3 之间 。 以 I OOp pm处理的增
加最明显 , 见表 2 。
裹2 p G R一 1 对挑娜叶片叶像萦含 , 的影晌 ( m g g/ 鲜 1 )
浓 度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a + b % a /b
( P Pm )
7 0 0

1 1 3 0

3 4 1 0

4 5 4 1 0 0

0 0 0

3 3 1
50 0

1 1 7 0

3 5 1 0

4 6 8 1 0 3

0 8 0

3 3 3
1 0 0 0

2 0 2 1

1 7 4 1

3 7 6 30 3

0 8 0

1 7 2
1 5 0 0

1 7 6 0

8 7 7 1

0 5 3 2 3 1

9 3 0

2 0 1
1 4 0
5 0
1 0 0
1 5 0
b/ a
+ b
óU八U甘ō0边1nUnoCO
.…比é叹dl卜口八」厅f1OU0
óé一óU八Un甘ù+、声10“n甘甲`月了

/
让/一 J任.OAó虎匕
a
矛吸、一n心`山11,l
n甘óùnōU月任`马ù匕扣了
.…叹J内O口介内七八心月匕6八U人nU甘0八勺丹匕O自no36
P G R一 1处理之后 , 光合强度也发生变化 ,
见表 3 。 处理组的光合强度普遍比对照组高 。
农 3 P G R一 1对撰娜叶片光合强度的影响
( 1 9 8 6一 1 9 8 7年 )
取 样
时 间
处理浓度
( p p m )
光 合 强 度
( 0 : 卜m o l /d m Z · h )
9 月 2 6日

1 2月 26日
C K ( 0 )
I ( 5 0 )
I ( 1 0 0 )
I ( 1 5 0 )
2 0

6 5
2 3

3 2
2 8

5 3
2 7

2 0
1 0 0

0
1 1 2

9
1 3 8

2
1 3 1

7
注 : 处理后 7 天侧定 。
二 、 P G R一 1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晌
试验显示 , 凡经 P G R一 1处理过的叶片 , 3
夭之后取样检测 , 发现叶片的保水能力明显增
加 , 喷后 3 ~ 5天 内 , 当羽状复叶离体后 1 2小
时 , 看不出萎蔫状态 , 叶片含水量为 76 . 40 % ,
而对照的叶片萎蔫较明显 , 叶片含 水 量 仅有
5 6
.
8 0% , 将不 同叶位叶片离体称重 后 , 风 干
3 天后分别观察其失水率 。 喷施 P G R一 1药液的
幼叶 、 成长叶 、 老叶 , 失水 依 次为 6 8 . 3 % 、
7 2
·
1%

7 1
.
1%
, 而对照组的相应叶片分别失
水 7 2 . 6% 、 7 7 . 9%和 7 8 . 9% 。
为考究其原因 , 进一步取样测定叶片细胞
透性 , 发现喷施 P G R一 1可能起渗透调节作用 ,
使细胞内含物和 K 今 的外渗 量 减 少 , 组 织 内
含水量相应增加 , 达 7 7 . 7 5% , 自由水 量 为
7 1
.
5 7%
, 而束缚水量 6 . 18 % , 比对照的却 高
出 2 . 8 6% , 其电导率 1 . 1 2林Q c/ m Z ,而对照的电
导率为 1 . 48 卜Q c/ m Z , 比喷药的高 。 由此可 以证
实 , GP R一 1对槟榔叶片的细胞膜透性 有 所 影
响 , 这对叶片保水能力有一定作用 。
三 、 P G R一飞对植株体内矿质无素 含 t 的
影响
通过不 同浓度 P G R 一 1药液处理后 , 进行叶
片抽样测定 , 各处理组 的 K ` 、 C a + 十 、 M g + ` 、
lC
一含量 ( 表 4 ) 普遍 比对照组高 , 其中以 15 0
p p m 处理的 K + 含量最高 ( 比对照的高 出 29 . 8
m g / 2 0 0 9干重 ) 。 而 p + + 十的含量相应的都比对
照组稍微低些 。 收果之后 , K 奉 、 N+a 含量比对
照 的分别高 3 1 . 5 、 1 . o m g八 0 0 9干重 。 而M g 十 + 、
P
十 十 ` 、
C a
十 十却比对照的普遍偏低 , 大 小 依 次
中药材第11卷第 5 期 1 9 8 8 年 9月
为 9 . 0 0、 2 .7 0和 z .6 4m g /2 0 09干重 。
四 、 PG R一 1对结果植株不同器官过饭化物
醉活性的影响
PG R一了处理后 5 ~7天 , 从处理株上选取
幼叶 ( 距顶端 2 ~ 3 c m ) 、 成长叶 ( 从顶部其
下数节 3 一 5 叶 ) 和 根 ( 侧 、 须根 ) , 按 文
献 `。 〕方法 , 测定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 发现其
酶的活性均各不相同 ( 图 1~ 3 ) 。 表明P G R一 1
处理对植株代谢产生一定影响。
五 、 P G R一 1 对植株不 同花期幼果 发 育 的
影响
槟榔小花形成后 , 存在着一定的落花和不
实现象 。 试验表明 , 不 卜引讨期喷施适员 P G R 一 1
药液不但可以增加小花数与成花数 , 而且还能
提高成花中的座果率 ( 表 5 ) 。 从衷 5 测定数
据看出 , 不 同时期 , 用药浓度不同 , 保花 、 座
果效应也有差异 。 喷药 5 ~ 7 天后 , 观察试株
不 同器官外形 、 重量 、 色泽都有较大变化 , 发
裹 4 PG R一 1对槟榔叶中矿质元紊含月阳勺影响 单位 : m引 1 009 干亚 )
取样时间 浓 度 ( P Pm ) M g + 十 C I P + + +
4

9 0 2

5 6
6

5 3 1

8 7
8

1 7 1

6 3
7

6 8 1

5 8
ó曰énùO八Uúódū In
ùJ`皿
.…峥月侧aR一了,]QóO自ù,月臼了产atz口代QU八月性.…口心,曰nJo
8 7

6

2 7 )
8 8

9 0
9 0

7 8
9 5

0 7
1 1 8

7 0
2

3 0
3

8 6
2

7 8
收果后
( 88

1

4 )
0
处理
4 9

00
8 8

5 0

00

00
2

8 1
7

1 0
5

4 6
3 3

0 0
2 4

0 0
2 4

2 0
2 1

5 0
. . . . . .
〕 . . 目 . . . . . . - — ` ~ , . 二 J . , . . . 口. . . . . . . . . . . 巴 , , . . ` , . . . , ` , . . 曰 . . . 二 ` . . . 二 ` 曰. . 二. 二 . . . 旧. , . . 厂 . ` . 口. 口. . . . . 暇 . . r J , . 目. . 匕. . . . . . 口. . . . .
注 : 表 内数字为重复三次的平均值
农 5 p G R 一 1对槟榔植株开花 、 座果的效应 ( 19 86年 )
` 花 苞 期 始 花 期 盛 花 期
; ; 一始 …座 {终 …保 果 率开 始 座 终 保 果 率 开 始 座 终 率 果 保 果 ! 并乏 } 嫩 I始 座 终 保 果 率花 果 果 果 ( % ) 了已 果 果 果 ( % ) 交 { 数 } 李杯 } 数 {果 井三 抽 ( % 、数 数 率 数 数 数 率 数 朵 ’ i` 个 ’…` 。石’ ` ’ ; ` % 、一(朵 ) (个 ) ( % ) (个 ) (朵 ) (个 ) ( % ) (个 ) (朵 ) (个 ) ( 。石) (个 )
32 5 6 1

8 5 8 3

3 ( 1 0 0

0 ) 8 3 9 10

8 7 7 7

7 ( 1 0 0

0 ) 1 7 7 6 3

1 1
54 4 1 16 21
.
3 6 0 5 1

7 ( 6 2

0 ) 3 5 2 1 52 4 3

1 1 l a 7 6

3 ( 9 8

1 ) 4 8 7 1 0 8 , 9 9 1 05
30 0 1 06 3 5

5 10 6 1 0 0 ( 1 2 0

0 ) 2 3 0 1 32 5 7

3 1 , 9 q 夕 _ A ( 1 1只 q 、 9 5, 3 0 , 2 833 1 5 4 . 5 1 5 1 ( 1 2 0 。 0 ) 2 1 3 6 3 2 9 。 5 3 6 0) 1 0 2} 3 1 。 5 8 0
6 3 1 0 0 ( 1 2 8

7 ) 2 8

3
现处理试株顶叶 、 芽尖有不 同程度加大 , 并由
青绿逐渐转为深绿色 , 花数增多 , 幼果发育迅
速增大 , 花 、 果均从黄白色转变为浅绿色 。 以
生育期来说 , 花苞 、 始花期以 1 0 p p m 处理座
果率显著提高 , 盛花期以 50 P m 处理有助于幼
果发育 , 增效作用明显 。 在试验范围内 , 用药
浓度花苞期应偏高 , 始花期居中 , 盛花期稍低
为宜 。 因为树体生殖期间 , 不同花期成花与幼
果发育的生理活性各有不同 , 所需 吸收药液浓
度随之相应而异 。 显然盛花期伺 , 生殖器官代
谢旺盛 , 相应的用药浓度应该低些 。
P G R 一 1不仅有助于幼果生长发育 , 而且对
果实性状也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 , 见表 6 。 用药
浓度以 10 o p p m 处理 的生理效应最好 , 果大肉
厚 。 其次是 1 5 o p p m处理的 , 再次为 5 0 p p m 。
中药材第 1 卷第 5 期 1 9 8 8 年 斗月 一 5 -
B C八
。 DS
BA
( 二K
C
1 2 3 45
日 1 根部过妞化物醉的活性变化
A. 50 P Pm Bt 10 0 P Pm C
. 1 50 PP爪
CK :时照
O DS 卜
CKI
时阅 时间
圈 3
A:0 5 PPm
CK :琦照
叶片过级化物醉的活性变化
B:10 0 P Pm C:1O 5 P广m
小 结
槟榔是多花多果植物 , 花期需要营养比较
集中 , 加上挂果期长 , 落花落果比较严重 , 因
而产量不高。 P G R一 1能促进槟榔植株生长 , 扩
大叶片面积 , 增加叶绿素含量 , 促进光合产物
的生成及合理分配 , 从而提高座果率及果实产
量和质量 。
2 3 4 5 时间
田 2
A : 50P P m
奎尖过妞化物呜的活性变化
B
: 1 0 0P Pm C : 1 50 PP m C K : 衬照
本研究得到傅丽蓉 、 周佑林 、 陈荣花 、 吴坤煌 、 叶仰清 、
吴 . 花 同志的协助 , 特此致谢 。
衰 6 PG R一 1对袂娜* 果性状的形晌 ( 1 9 8 6年 )
浓 度
( PP m )
果 长 果 宽 }平均果重抽测株数
( e m ) ( Cm ) ( g )
肉 厚
( e m )
硬 度
( g /
e m s )
果皮 色 泽
3

9 0 2

70 2 2

8 1 0

7 3 1

18
4

2 8 3

05
4

6 8
4

9 8
3

60
3

36
2 4

28
2 7

3 5
0

9 6
1

0 6
1

2 0
1
.
2 6
2 4

9 7 l

0 2 1

2 4
稍松
略坚
坚硬
坚硬
表皮稍粗 ,浅绿带黄
表皮光滑 ,深棕绿色
表皮滑润且浓绿
表皮光滑 , 色深绿
pO工勺一b
ùUn甘n
眨口nó5
1几,人
今 考 文 欲
1[ 〕 山东大学化学系、 生物系: 植物生长调节剂
7 8 4一 1合成工艺研究 , 1 ~ 2 页 , 1 9 8 6
〔2〕 何和明: 海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 ) : 2 0 ,
… 6乙。
[ 3〕
[ 4〕
1 9 87
华东师大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 : 植物生理
实验指导 , 1 ~ 8 页 , 高等教 育 出 版 社 ,
1 9 8 0
华东师大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 : 植物生理
中药材第 1 1卷第亏~贩 I万飞 8 年 9 月
实验指导 , 5 5~ 9 0 、 1 4 3~ 1 4 4页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1 9 8 0
5[ 」中山大学生物系生化微生物学教研 室 : 生化
技术导论 , 3 4页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 9 8 2
〔幻 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 临床生化
检验 , 上册 , 4 4 1页 , 19 79
〔7〕 解放军 180 医院检验科 : 临床检验 操作 手
册 , 1 6 4~ 1 6 5页 , 1 9 7 9
8[ 〕 上海 医学院化验所 : 临床检验 操 作 手 册 ,
2 1 5页 , 1 9 8 1
9[ 〕 解放军总医院 : 临床检验澡作手册 , 334 页 ,
1 9 7 4
湖北贝母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 赵纯森 卫扬千 黄俊斌 周茂繁
摘要 茎腐病是在湖北贝母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 , 由真菌 P a p ul os p or a sP . 所引起 。 本文报 道了
该病的症状 、 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 , 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
湖北贝母 ( F r i t i l la r i h u p e n s i s H s i a o e t K ·
C
.
H s i a ) 主产于鄂西 自治州海 拔 7 0 0一 z 7 0 0m
的湿润山区 , 是当地大面积栽培的药材品种之
一 。 近年来 , 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重茬
地的增多 , 一种新的苗期病害 ( 药农称之为死
苗或烂苗 ) 逐步成为普遍而严重的病害 。 经初
步鉴定 , 此病由真菌 aP p u l o s p o r a s p · 引起 ,
由于病害的主要为害是造成贝母苗 的 茎 部 腐
烂 , 故称之为茎腐病。 现将该病害的主要症状
及发生为害情况描述如下 , 并对其发生和流行
规律进行初步分析 。
一 、 症状襄现
植株发病初期 , 首先在接近地表的茎段或
土表以下 1一 3cm 的茎基部出现退绿的水渍状条
斑 , 接着病斑绕茎向上 、 下迅速扩展 , 随即地
上部植株出现萎蔫 , 继而倒伏 。 挖取病株可见
接近地表的茎部呈灰褐至黑褐色软腐 , 病部明
显级缩 ( 图 1 ) 。 腐烂部位生有灰 白色菌丝和
结构疏松呈青灰色的初期菌核 。 湿度高时 , 倒
伏的植株很快变黑腐烂 ; 湿度较低时 , 叶片逐
渐失水黄化 , 枯死 。 发病的植株 , 病症可沿茎
部向下发展 , 直至地下鳞茎 , 引起新生鳞茎腐
烂 。 最后在腐烂的鳞茎或上年 的母种鳞瓣 中形
成大量的病菌休眠体— 黑色菌核和粉状物 ,菌核为椭圆至不规则形 , 直 径 。 · 2~ 。 · s m m 。
圈 1 发病株茎部软腐、 滋幼
被侵染的鳞茎或鳞瓣成为空壳 。 如果植株发病
较晚 , 地下已形成较大的新鳞茎 , 病菌侵染这
种鳞茎后则在鳞瓣上导致不规则的黑斑 。
二 、 病原
贝母茎腐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套霉属的P aP ·
lu OS p or “ sP
· 引起 。 病菌在 P D A 培养墓上培
养 , 菌落初呈灰白色 , 随着菌龄的增长逐渐变
灰绿色。 培养中产生大员的气生菌丝 , 后期边
沿产生许多黑 色微小颗粒 , 即拟菌核 。 气生菌
中药材第n 卷第 5 期 1 9 8 8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