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东北南星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中林 ,韦英杰 ,叶文才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目的:研究黑龙江产东北南星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 、薄层色谱分离化学成分 ,并依据理化常数和
光谱数据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 6 个化合物 ,分别为十八酸单甘酯(glycerol monostearic acid , Ⅰ)、二十四酸(Tetra-
cosanoic acid , 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Ⅲ)、棕榈酸(palmitic acid , Ⅳ)、胡萝卜甙(daucosterol , Ⅴ)、D-甘露醇(D-mannitol ,
Ⅵ)。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 ,化合物Ⅳ和Ⅵ 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关键词:东北南星;十八酸单甘酯;二十四酸;β-谷甾醇;棕榈酸;葫萝卜甙;D-甘露醇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2-0026-01
作者简介:杨中林(1950-),女 ,教授 ,从事中药炮制教学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02-12-21
东北南星系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东北天南星 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干燥块茎 , 是较常用中药。其性味苦 、辛 、温 、
有毒 ,具祛风定惊 、燥湿化痰 、散结消肿之功效。目前 , 东北南
星的有效 、有毒成分尚不清楚。 Jee H , Jung.[ 1]等从 Arisaema a-
murense Nakai .分离到 9 个二酰基甘油基半乳糖苷类(diacylglyc-
erylgalactosides)化合物 , 具有显著的抗 P388murine leakaemia cell
(P388鼠白血病细胞)和 DLD-1 human adenocarcinoma cell(DLD-
1 人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另外 , Jee H , Jung[ 2]等还从东北
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中分离到 5 个 cerebrosides(脑
苷脂类)化合物 , 具有显著的抗四氯化碳诱导的原代大鼠肝细
胞毒活性[ 2] 。国内除邹晓红等[ 3]从东北南星中分离到 β-谷甾
醇和胡萝卜甙外 ,尚未见其它报道。为全面了解该植物的化学
成分 ,进一步寻找新的活性成分 , 为东北南星的炮制 、药理及临
床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我们对黑龙江省产的东北南星进行了化
学研究 , 从中分离出 6 个化合物 , 依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
定了它们的结构 , 分别为十八酸单甘酯(glycerol monostearic
acid , Ⅰ),二十四酸(Ⅱ),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Ⅲ)、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Ⅳ)、胡萝卜甙(daucosterol , Ⅴ)、D-甘露醇(D-
mannitol , Ⅵ )。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 ,化合物
Ⅳ和Ⅵ 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1 仪器和材料
熔点用 Fisher-Johns 熔点测定仪(未校正), 红外用 Impact
-410(Nicolet)型红外光谱仪测定(KBr 压片),核磁共振光谱用
Jeol JNM-EX400(1H-NMR400MHz;13C-NMR 100MHz)及 Brucer
ACF-300(1H-NMR 300MHz)型核磁共振光谱仪(TMS 内标)测
定 ,质谱用 Finnigan MAT TSQ7000 及 Agilent 1100LC -MSD 型质
谱仪测定。
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层析
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药材购于哈尔滨市太平区药材站 , 经王玉琴主任药师鉴定
为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东北南星 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
干燥块茎.
2 提取和分离
取东北南星 6kg ,粉碎成粗颗粒 , 95%乙醇回流提取 3 次 ,
合并提取液 , 回收溶剂后得浸膏 260g。 浸膏用蒸馏水稀释成
2400ml的水溶液 , 经石油醚 、乙酸乙酯 、水饱和正丁醇淬取 , 各
部分淬取物浓缩 ,得石油醚部分 、乙酸乙酯部分 、正丁醇部分的
浸膏分别为 100g , 35g , 70g。各部分经反复硅胶柱层析 、薄层层
析得到化合物Ⅰ ~ Ⅵ 。
东北南星提取分离流程示意图: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白色粉末(石油醚-乙酸乙酯), 熔点 81 ~ 82℃。
易溶于氯仿 、乙酸乙酯 , 难溶于石油醚。薄层分析:硅胶 G 板 ,
石油醚-乙酸乙酯(2∶3)展开 , 显色剂:碘 , 呈棕黄色斑点 , Rf 值
为0.5。 CIMS 给出分子量为 358.2。红外光谱VmaxKBrcm-1:3248 ,
3309(OH), 2956 , 2849 , 1417 , 1393(CH3), 2916 , 2849 , 1469(CH2),
1739 ,1730(C =0), 1000 ~ 1300(C -0)。1H -NMR(CDCL3 为溶
剂):4.17(2H , dd , CH2-0-C=0), 3.93(1H , CH -OH), 3.69
(2H , dd , CH2-OH), 2.35(2H , t , CH2-C=0), 1.63(2H , t , CH2-
CH2-C=0), 1.26(28H , m(CH2)14), 0.88(3H , t , -CH3)。13C-
NMR(CDCL3 为溶剂):174.04(C =0), 70.12(CH -OH), 65.03
(CH2-0-C=0), 63.20(CH2-OH), 34.09(CH2-C=0), 31.8
(CH2-CH2-C=0), 29.63 ~ 22.64((CH2)14), 14.09(CH3)。 以
上光谱数据与十八酸单甘酯的标准光谱一致 ,故确认化合物 Ⅰ
为十八酸单甘酯。
化合物 Ⅱ:白色粉末(石油醚-乙酸乙酯)。 易溶于石油
·26· ACMP.April , 2003 , Vol.31 , No.2
醚。薄层分析:硅胶 G板 ,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展开 ,显色
剂:溴甲酚氯指示剂 , 在蓝色背景上呈一黄色斑点 , Rf值为 0.3。
ESIMS 给出分子量为:368.5。红外光谱VmaxKBrcm-1:2500 ~ 3400 ,
1706 , 1265 , 1329(COOH), 2955 , 2848 , 1432 , 1410(CH3), 2916 , 2848 ,
1472(CH2)。1H-NMR(400MHZ , CDCL3 为溶剂):2.349(2H , t , CH2
-C=0), 1.634(2H , CH2-CH2-C=0), 1.26(40H , m(CH2)20),
0.880(3H , t , -CH3)。故确认化合物Ⅱ为二十四酸 CH3(CH2)20
CH2CH2COOH。
化合物为Ⅲ:白色针晶(石油醚-乙酸乙酯), 熔点 135 ~
138℃。易溶于氯仿 、乙酸乙酯 , 难溶于甲醇。薄层分析:硅胶G
板 ,石油醚-乙酸酯(10∶3)展开 , 喷洒 5%硫酸乙醇液 , 呈一紫
红色斑点 , Rf 值为 0.6 , 与标准品薄层一致。红外光谱 VmaxKBr
cm-1:3400(OH), 2959 , 2867 , 1464 , 1386 , 1367(CH3), 2936 , 2851 ,
1443(CH2), 1731 , 1671(C =C), 与标准 β -谷甾醇红外光谱一
致。故确认化合物Ⅲ为 β-谷甾醇。
化合物Ⅳ:白色粉末(石油醚-乙酸乙酯)。 易溶于石油
醚 ,乙酸乙酯。薄层分析:硅胶G 板 , 石油醚-乙酸乙酯(20∶1)
展开 ,显色剂:溴甲酚氯指示剂 , 在蓝色背景上呈一黄色斑点 ,
Rf 值为 0.4。 ESIMS 给出分子量为:256.3。红外光谱 VmaxKBr
cm-1:2500 ~ 3400 , 1702 , 1228 , 1271 , 1294 , 1310(COOH), 2953 ,
2848 , 1431 , 1410(CH3), 2917 , 2848 , 1472 , 1463(CH2)。1H -NMR
(400MHZ , CDCl3为溶剂):2.349(2H , t , CH2-C=0), 1.633(2H ,
CH2-CH2-C=0), 1.253(24H ,m , (CH2)12), 0.881(3H , t , -CH3)。
故确认化合物Ⅳ为棕榈酸 CH3(CH2)12CH2CH2COOH。
化合物V:白色颗粒状结晶(氯仿-甲醇), 298 ~ 300℃。 薄
层分析:硅胶 G板 , 氯仿-甲醇(6∶1)展开 , 喷洒 0.5%香草醛硫
酸乙醇液 ,呈一兰紫色斑点 , Rf值为 0.4 , 与胡萝卜甙标准品薄
层一致。 红外光谱 VmaxKBrcm:-1:3400(OH), 2958 , 2868 , 1464 ,
1379 , 1367(CH3), 2933 , 2850 , 1443(CH2), 1165 , 1104 , 1074 , 1053 ,
1023(C-0), 与标准胡萝卜甙红外光谱一致。故确认化合物 Ⅴ
为葫萝卜甙。
化合物Ⅵ :白色针状结晶(氯仿-甲醇), 熔点 169 ~ 170℃。
易溶于水 、热醇中 , 不溶于氯仿。 CIMS 给出分子离子峰
m/ z182.8。红外光谱 VmaxKBr cm-1:3398 , 3290(OH), 2970 , 2848 ,
1485 , 1458(CH2), 2902(CH), 1419 , 1281 , 1080 , 1019 , 与文献[ 4] 报
导的 D-甘露醇一致。故确认化合物Ⅵ 为 D-甘露醇。
参考文献:
[ 1] Jee H , Jung ,HongKum Lee ,Sam Sik Kang.Diacylglycerylgalactosides f rom
Arisaema Amurense.phytochemisty[ J] .1996 , 42(2):447-452.
[ 2] Jee H , Jung , Chong-Ock Lee , Young Choong Kim , et al.New Bioactive
Cercbrosides f rom Arisaema Amurense.J.Nat.Prod[ J] .1996 ,(59):319-
322.
[ 3] 邹晓红 ,王淑兰 , 王玉芳 ,等.天南星化学成分的研究[ J] .特产研
究 , 1997,(1):29 , 37.
[ 4] 宋治中 ,贾忠建.螃蟹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89 ,
14(8):32-34.
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
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李爱华 ,万志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关键词:中风偏瘫;艾灸;百会穴;甲皱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2-0027-01
收稿日期:2002-11-15
中风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 , 其发病率高 , 多有后遗症偏
瘫 ,不仅患者痛苦 , 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便。
笔者运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中风偏瘫 , 观察治疗前后甲皱微
循环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脑梗塞患者 32 名 , 均为住院患者 , 经头部 CT 明确诊断。
其中男性 24 人 , 女性 8 人;年龄最大 72 岁 , 最小 41 岁 , 平均
56.4岁;病程 10天~ 12 个月 ,以 3 个月以内居多 , 为 29人。
2 治疗方法
选取百会穴。用优质艾绒制成艾炷 , 每柱约黄豆大 , 采用
隔盐灸 ,连灸七壮 , 以局部皮肤充血为度 , 不留瘢痕 , 时间约
10min左右。
3 观察方法
于安静状态下分别测量 , 记录灸前 5min , 灸后 15min 的甲
皱微循环血流的改变 ,观察部位为左右无名指 。
4 观察结果
施灸前 , 32例中风患者甲皱微循环均有明显异常改变 , 表
现在血流速度减慢 , 血流形态多呈粒状或泥沙状 , 视野清晰度
差。
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得到改善 , 最明显的是血流速度
加快 ,血流形态变为粒线状 、线粒状 ,视野清晰度也有所改善。
5 讨论
中风患者均有微循环的病理改变 , 这些病理改变随着病情
恶化而加速 ,又随着临床症状好转而减轻。本试验结果说明艾
灸百会穴具有改善微循环 ,对中风病人的脑组织及患肢的康复
有明显促进作用。
古人认为中风是正气不足 , 邪闭经络所致 , 属本虚标实。
百会穴位于头部督脉之上 ,“督脉者……上至风府人属于脑”并
与手足之阳经及阳跷 ,阳维之经气相通 ,是网络诸经的中枢 , 有
调节全身阳经之气的作用 , 百会穴上施灸能起到疏通经络 , 补
益阳气 ,使人体脏腑 , 气血之阴阳平衡。
灸法简单易行 , 安全可靠 , 临床上无论是预防中风还是治
疗中风均可应用。
·27·中医药学报 2003 年第 31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