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北方地区白檀山矾育苗技术



全 文 :育苗技术 Seedling Cultivation
28 
二〇〇九年第二期 林业实用技术
  
北 方 地 区 白 檀 山 矾 育 苗 技 术
季长波1  邹 奎2
(1.辽东学院农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3;2.凤城市林业局)
沟 ,将地膜划破 ,然后灌水 ,在地头
顺水泼施腐熟的人粪尿或豆粕腐熟
浸出液 ,每 667 m2用量 1 000 kg ,每
20 d施 1次 ,共 3次 。7月底追 1次
氮 、磷 、钾混合肥料 , 以促其加粗生
长和苗木的木质化 , 可用磷酸二铵
和氯化钾按 1∶1混合 ,每 667 m2用
量 20 kg ,方法是在行间开小沟 ,顺
沟施入 ,由于沟很窄 ,不需要覆土 ,
浇水后地膜会自动将肥料盖住。
木瓜喜微酸性土壤 ,弱碱性土
壤的苗期极易导致缺铁黄化 ,因此 ,
育苗时基肥要足 ,并要以有机肥为
主 ,最好少用或不用尿素 、碳酸氢铵
等速效性氮肥。如果出现缺铁黄
化 ,可叶面喷施有机酸铁 , 连喷 3
次 ,即可矫正 。
另外还要注意防治蚜虫 、军配虫 、
红蜘蛛等叶部害虫 ,夏秋及时除去步
道上的杂草。这样 ,经过 1年的培养 ,
80%以上的苗高70 cm以上。★
作者简介:季长波,男(1973-),辽宁丹东人,
硕士 ,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 摘要]  白檀山矾种子发芽十分困难 , 采
用酸蚀处理和激素 GA 调控 , 可解除休
眠 ,当年播种出苗率可达 44%。
[ 关键词]  白檀山矾 繁育 育苗技术
北方地区
白 檀 山 矾 [ S ymp locos
paniculata (Thunb.)Miq.] 为山矾
科山矾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 嫩枝
叶及花序疏生白色柔毛。圆锥花序
生于枝顶端或叶腋 ,花白色 ,芳香浓
烈 ,在辽东山区花期 5-6月 ,果期 9
-10月 ,核果蓝黑色。白檀山矾自
然分布于我国华北及江南各省 ,只
有该种渗透于长白山与华北植物区
系过渡区的辽东山区 ,凤凰山保护
区(属辽东山区)海拔 450 m 的杂木
林中有分布 ,是辽宁省 ,重点保护植
物之一。本种开花繁茂 ,白花蓝果 ,
甚是好看 , 尤其是早春飘散着阵阵
花香 ,不是桂花胜似桂花 ,是极具开
发前景的园林栽培观赏树种 。同
时 ,白檀山矾是一种耐干旱瘠薄 ,根
系发达 ,固土能力强的水土保持树
种 ,对种子及叶片等成分分析表
明[ 1] :它们含有 17 种氨基酸 ,其中
人体必需的有 7 种 ,还有较多微量
元素 ,种子含油量 30%,多是不饱和
脂肪酸 ,经提炼后是较理想的食用
油 ,也可做工业用油 ,叶可入药 ,有
清热解毒 、理气止痛等作用[ 2] 。另
外 ,叶片含 Vc 和粗蛋白 , 是较好的
饲料[ 3] 。其材质优良 ,为工业及建
筑用材 。由于其资源丰富 ,有广泛
的开发前景。
1 繁殖体采集及处理
1.1 种子采收与处理
选择壮年山矾树作为采种母
树 , 采种时间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
旬 ,切忌掠青早摘。采后果实需要
堆沤 3 ~ 5 d ,待果皮软熟后装入布
袋反复搓洗 ,除去果皮及杂质得到
种子 。种子千粒质量 140 g 左右 ,含
水量应保持在 30%左右 ,忌失水 ,不
宜日晒或干藏。果实也可以直接包
装运输 ,运达目的地后再进行处理。
也可带果皮播种。种子贮藏时需混
以湿沙 ,贮藏期在半年以内 。种子
在播前或处理前应吸足水。种子透
水性良好 ,浸种24 h后 ,种子吸水量
可达到 30%~ 40%。
1.2 插穗采集与处理
插条选用野生白檀山矾树冠中
上部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 ,于清
晨采回 , 及时洒水保鲜 ,枝条剪成
12 ~ 15 cm 长的插穗(保留 1 ~ 2个
腋芽 , 1/3 ~ 1/2的叶片),插条下剪
口稍斜 ,将插穗基部浸入 100×10-6
浓度的 ABT6 号生根粉水溶液中
1 h ,即可扦插 。
2 播种育苗
2.1 种子特点
白檀山矾种壳(内果皮)占种子
质量 90%左右;种子发芽比较困难 ,
不经处理的种子 , 有隔年发芽的性
状。种子既存在着种壳导致的强迫
体眠 ,又存在着生理休眠 ,属综合深
休眠型种子。
2.2 种子处理
白檀山矾种子的强迫性休眠可
用酸蚀处理 ,一般用比重 1.84的浓
硫酸酸蚀 5.5 h后置流水中冲洗 18
h ,减少种壳对种胚的约束 , 增加种
皮的透气性。用 GA 3 处理可调控
解除种子的生理休眠。
2.2.1 酸蚀/层积法 经 5.5 h 酸
蚀处理后再采用 250 mg/L 赤霉素
浸种24 h 并晾干 ,湿沙层积 3个月 ,
在容器中铺放一层湿沙再铺一层种
子 ,铺至多层后用塑料布包扎容器 ,
置于土坑 。干燥时滴加 250 mg/L
赤霉素溶液。
育苗技术 Seedling Cultivation
29 
二〇〇九年第二期 林业实用技术
2.2.2 酸蚀/变温法 将 5.5 h 酸
蚀处理后湿沙层积 3个月的种子采
用变温处理:1 ~ 5 ℃处理 16 h ,然后
在 20 ℃环境中处理 8 h ,当年发芽
率比较理想 ,达到 40%以上 。
试验表明:酸蚀和赤霉素两者配
合 ,在强烈人工或自然变温条件下 ,
能使山矾当年播种出苗率达到 44%
左右 ,单一方法处理过的种子当年发
芽率不太高 ,要待第 2年方可萌发。
2.3 圃地选择
选择避风阴凉 、地势平坦不积
水 、排灌方便的圃地 ,土质要求疏松
湿润 ,沙质壤土 。土壤深翻 20 ~ 30
cm ,清除石块 、杂草。结合翻耕施入
优质腐熟有机肥45 t/hm 2 。同时圃
地要结合土壤深挖翻晒 ,杀虫灭菌 ,
杀虫用 50%锌硫磷 2 g/m2 ,混拌适
量细土 ,撒于土壤 ,表面覆土;杀菌
用 3 g/m2 代森锌 ,混拌适量细土 ,
撒于土壤 。然后整平苗床 ,苗床东
西走向 ,稍加镇压再筛盖一层 10 cm
的基质(火土灰 、河沙 、黄心土各
1/3),床面宽 1 m ,床高 20 cm ,步道
宽 35 cm 。如在向阳开阔处作床播
种 ,则需要搭建荫棚 ,高度 1.5 m 左
右 ,要求盖双层遮阳网 ,降低圃地内
的光照强度。
2.4 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为 4 月中下旬 ,播种
方法为人工撒播或条播 ,每平方米
可播种 12 ~ 24 g ,覆土宜浅 。条播
行距 20 cm ,播种沟深 8 cm ,先在沟
底施已腐熟的基肥 ,基肥上盖 6 cm
厚的园土 ,然后播种 。
若进行芽苗移栽可加大播种密
度 ,播种量为 75 ~ 100 kg/667 m2 。
播种后覆土厚 1.5 cm ,最好用稻草
覆盖 , 可起到保湿 、抑制杂草的作
用 ,盖草厚度以能保证苗床不过干
过湿为度 。
2.5 苗期管理
2.5.1 除草定苗 5月初 ,幼苗开
始出土 ,这时应及时拔除苗圃内杂
草。除草后结合松土 ,施 0.1%的稀
薄氮肥水 ,以利幼苗生长 。
2.5.2 病虫害防治  苗期如有小
地老虎危害幼苗 ,可用敌百虫 、菊酯
类药剂进行喷施防治 。发生严重的
地块 ,在幼虫 3龄前喷撒 2.5%的敌
百虫粉 2 ~ 3 kg/667 m2 。施毒土的
方法是 , 2.5%溴氰菊酯毒土 1 ∶
2 000(药∶土或沙)或 20%杀灭菊
酯 1∶2 000 ,用量为20~ 25 kg/667m2 ,
对低龄及大龄幼虫都有效。
2.5.3 水肥管理 6-9 月是苗木
生长旺季 ,必须做到勤除草 、多施
肥 ,肥料以氮肥为主 。雨季 ,苗床四
周应挖深沟 ,利于排水 ,以防雨天积
水伤根。7-8月 ,肥水中应增施钾
肥 ,以促进苗木木质化 , 增强其抗
性。9月以后不再施肥 。
 
特快专递 Newsletter
2008年度 20大热点苗木品种
在第四届全国苗木经纪人大会上, 经来自全国的苗木经纪人现场投票 , 2008
年度 20 个热点品种产生 , 它们分别是红王子锦带 、扶芳藤 、中华金叶榆 、金叶女
贞 、金叶栾 、金娃娃萱草、玉兰 、常绿水生鸢尾 、独干紫薇 、日本红枫 、红叶石楠 、小
丑火棘 、地中海荚蒾 、竹柏 、茶花 、罗汉松 、中华红叶杨 、细叶芒 、花菖蒲 、中东海枣。
“2008 年度热点苗木排行榜”上的苗木经各地花木主产区 、大型苗圃 、引种企
业推荐 ,全国花木从业人员再通过中国花卉网和来信的方式评选热点苗木 , 共选
出 40 个候选品种并最终投票选出 20 个热点品种。
(中国绿化苗木网)
2.5.4  定植管理  1 年生苗高
40 cm左右 ,第 2年春季按 30 cm ×
30 cm 的株行距进行定植培育 ,也可
在圃地继续留床培育。2 年生苗高
80 ~ 100 cm ,地径 1 ~ 1.5 cm 。这时
便可出圃造林或作绿化大苗培育 ,
培育大苗需按 60 cm ×60 cm 的株
行距进行移栽管理 。
3 小结
通过白檀山矾在丹东地区播种
和扦插育苗技术试验 ,可以看出在
北方地区育苗是完全可行的:2种育
苗方法都可以进行大规模苗木生
产。白檀山矾实生苗主根发达 ,成
苗较为粗壮 ,抵御病虫害能力优于
扦插苗 。而扦插苗根系较浅 ,抗逆
性稍差。目前白檀山矾在园林中还
未见应用 ,可以进行引种栽培试验 。
参考文献:
[ 1]  左长清.关于白檀开发利用价值的
研究[ J].江西水利科技 , 1994 ,(20)
3:68-72.
[ 2]  唐美军 , 赵 俊 , 李曦昊 , 等.山矾
科山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J].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
29(5):390-394.
[ 3]  管正学 , 朱太平 , 仇田青.白檀种子
的油脂和氨基酸的分析与利用评价
[ J] .中国野生植物 , 1991(2):11-
14.★
(栏目责任编辑 陶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