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developed area based on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 China.

基于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1996、2002及2010年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技术,分析南京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996—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整体处于发展状态;通过对耕地和林地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耕地变化在1996—2002年主要受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和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在2002—2010年主要受地均GDP变化、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和距最近道路距离的影响;而林地变化在1996—2002年主要受高程和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的影响,在2002—2010年主要受地均GDP变化、人口密度变化和距最近道路距离的影响.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早期主要是自然和空间距离因素,而近年主要是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1996, 2002 and 2010, with the help of RS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the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City from 1996 to 2010,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decreased, constructive land, garden plot and grassl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change rate was rising since 1996.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model for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change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years 1996-2002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ural settlement” and “farmers’ population density”. However, in the years 2002-2010 it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change of per area GDP”, “dista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oad”. The change of woodland in the years 1996-2002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the elevation” and “dista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 However, in the years 2002-2010 it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change of per area GDP”,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oad”. By comparison, the early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mainly natural factor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y were mainly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全 文 :基于 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
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刘  康1  李月娥2  吴  群1∗∗  沈键芬3
( 1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2江苏苏地仁合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南京 210029;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
究所, 南京 210008)
摘  要  基于 1996、2002 及 2010 年的遥感影像,借助 RS 和 GIS 技术,分析南京市 1996—
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 Probit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
明: 1996—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
地、园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整体处于发展状态;通
过对耕地和林地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耕地变化在 1996—2002 年主要受距最近农村居民点
距离和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在 2002—2010年主要受地均 GDP 变化、距最近农村居民点
距离和距最近道路距离的影响;而林地变化在 1996—2002 年主要受高程和距最近农村居民
点距离的影响,在 2002—2010年主要受地均 GDP 变化、人口密度变化和距最近道路距离的影
响.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早期主要是自然和空间距离因素,而近年主要是社会经
济和人口因素.
关键词  Probit回归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南京
文章编号  1001-9332(2015)07-2131-08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developed area based on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 China. LIU Kang1, LI Yue⁃e2, WU Qun1, SHEN Jian⁃
fen3 ( 1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Jiangsu’ s Sudiren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Service Company Ltd., Nanjing 210029, China; 3Insti⁃
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 ⁃Chin. J. Appl. Ecol.,
2015, 26(7): 2131-2138.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1996, 2002 and 2010, with the help of RS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the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City from 1996 to 2010,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decreased, constructive land, garden plot and
grassl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change rate was rising since 1996.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model for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change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years 1996-2002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ural settlement” and “ farmers’ population density” . However, in the years 2002 - 2010 it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change of per area GDP”, “dista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oad”. The change of woodland in the years 1996-2002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 the elevation” and “ dista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 However, in the years
2002-2010 it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change of per area GDP”, “population densi⁃
ty”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oad”. By comparison, the early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mainly natural factor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y were mainly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
phic factors.
Key words: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land use change; driving force; Nanjing C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4)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 wuqun@ njau.edu.cn
2014⁃08⁃12收稿,2015⁃03⁃08接受.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5年 7月  第 26卷  第 7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ul. 2015, 26(7): 2131-2138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LUCC)是自然环境、时空
关系和经济技术等结构和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与目
的改变的体现[1],对全球生态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
影响[2],一直是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研
究的热点[3-6]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不断增
强,目前研究的重点正从“全球转向区域”、“自然转
向人文” [7]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探索其变化过
程和驱动因素、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预测未
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向、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
构和模式,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
义[8-9] .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构建主成分与相关分
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系统
动力学模型等不同模型[10-13]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
化与驱动机制之间的关系,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
模拟了 LUCC可能的原因.然而,线性回归模型只能
反映区域内土地利用总量变化,难以揭示其变化空
间异质性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元胞自动机模型可
以模拟 LUCC中生物物理方面的问题,对人类决策
的模拟是一个弱点;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全面考虑
LUCC 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但缺乏处理空间因素能
力.进而,不少学者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如谢花林[14]运用 Logistic 回
归模型分析了生态功能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机理;吴巍等[15]借助 Logistic 回归模型和
GWLR模型阐述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模
式和驱动机制.但较少有文献运用 Probit 回归模型
对 LUCC 驱动力进行分析,Probit 回归模型分析是
基于一组抽样数据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并解释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发生概率的影
响.其能够全面考虑各种驱动因素对 LUCC 的影响,
包括空间因素,同时能够处理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因
此,本文尝试采用 Probit回归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
是否发生变化作二元因变量,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的驱动因子作自变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
因素.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典型代表地区,也是
当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因此,本文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南京
市 1996、2002 及 2010 年 3 期遥感影像,运用 RS 和
GIS技术,研究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特征;通
过比较发现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而其他
地类变化的样点太少,不符合 Probit回归分析要求,
因此,以耕地和林地变化为例,选取自然、经济和空
间距离等多个变量,采用 Probit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
其变化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发达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
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市(31°14′—32°37′ N,118°22′—119°14′ E)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是江苏
省省会城市.南京是长三角重要组成城市之一和华
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
和通讯枢纽,经济发达.全市总面积 6597 km2,辖 11
个区, 建设用地面积 752. 83 km2, 耕 地 面 积
239911 hm2 .地貌是由低山、河谷平原、岗地、沿江平
原和滨湖平原等地形单元组成的综合地貌体.年降
水量 1100~1300 mm,植被覆盖以常绿林为主,林木
覆盖率 26. 4%. 1996—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由
563􀆰 67亿元增长至 4515.22 亿元,年均增长 38.8%;
总人口由 525.43 万增长至 632.63 万;城镇化率由
36.6%增长至 79.0%.
1􀆰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
资源环境数据中心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2002 年
coverage格式数据及 1996、2002 和 2010 年 Landsat
TM / ETM多光谱遥感影像,同时收集了南京市行政
区划图、地形图等图件资料.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
和空间距离因素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
影响[16] .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已有研究成
果[12-15]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科学性及主导性,本文
选取高程(X1)、坡度(X2)、降水量(X3)、距最近农
村居民点距离(X4)、距最近乡镇中心距离(X5)、距
最近道路距离(X6)、距最近河流距离(X7)、人口密
度变化(X8)、地均 GDP 变化(X9)、农业人口密度变
化(X10) 10 个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
(表 1).高程、坡度数据通过南京市 DEM 数据库提
取;空间距离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数据库,利用 ArcGIS 软件的 Spatial Analyst 模块计
算各空间距离值;降水量、人口密度变化、农业人口
密度变化分别来源于 1996、2002、2010年《南京市统
计年鉴》 [17];地均 GDP 变化数据、1 km 格网全国
GDP 数据(1996、2002、2010 年)来源于地球系统科
学数据库共享网( www.geodata.cn).
    利用收集到的南京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图
件资料辅助遥感影像拼接、配准及分类解译,利用
23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6卷
表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
Table 1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变量
Variable
变量名称或描述
Variable name
or description
类型
Type
数据来源
Data
source
单位
Unit
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耕地变化
(1996—2002)
Cultivated land change
二分类 遥感影像
耕地变化
(2002—2010)
Cultivated land change
二分类 遥感影像
林地变化
(1996—2002)
Woodland change
二分类 遥感影像
林地变化
(2002—2010)
Woodland change
二分类 遥感影像
自变量
Independent
高程
Altitude (X1)
连续型 DEM 数据


variable 坡度
Slope (X2)
连续型 DEM 数据

°
降水量
Precipitation (X3)
连续型 统计年鉴 mm
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u⁃
ral settlement (X4)
连续型 GIS km
距最近乡镇中心距离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ownship (X5)
连续型 GIS km
距最近道路距离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oad (X6)
连续型 GIS km
距最近河流距离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iver (X7)
连续型 GIS km
人口密度变化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
sity (X8)
连续型 统计年鉴 人·km-2
地均 GDP 变化
Change of per area GDP
(X9)
连续型 地球系统
科学数据

万元·hm-2
农业人口密度变化
Change of farmer’ s popu⁃
lation density (X10)
连续型 统计年鉴 人·km-2
遥感软件 ERDAS对 3 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
几何校正.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南京市实
地情况,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为建设用地(包括
工矿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5 大类型.对解
译数据进行精度评价(以 2010 年为例),主要采用
与同期土地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实地抽样调
查,建设用地、耕地解译精度在 90%左右,园地、林
地、牧草地解译精度在 81%以上,总体精度确保在
83%以上.为了进行 Probit 回归模型分析,首先通过
ArcGIS软件将所有数据图件栅格化,全部转化为分
辨率 100 m×100 m的栅格数据;然后进行空间叠加
分析,确保每个图层的栅格数据一一对应;最后在
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提取各个图层的栅格数
值,并导出格式为 dbf的文件,利用 stata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
1􀆰 3  样本抽样
为了避免相邻地块数据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确保 Probit回归模型结果的准确可靠,本研究采用
分层系统随机抽样,因为分层系统随机抽样能有效
地减小数据空间自相关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18] .在
两个时期的研究区域内均匀抽取 12000 个样本点,
其中 1996—2002 年抽样点 5500 个(45.8%),耕地
样点 6514个(54.3%)(图 1).使变量 0 和变量 1 的
样本数大致一样,这样抽样能够有效保证土地利用
类型未变化与变化具有大致一样的预测精度.利用
栅格数据建立抽样点的属性数据库,为 Probit 回归
模型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 4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指标
单一土地利用变化率指某一特定区域里某一种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的速
率,其计算公式如下[19-20]:
K=
Ub-Ua
Ua
× 1

×100% (1)
式中:K为单一土地利用变化率(%);Ua为研究初期
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hm2);Ub为研究末期某土地
图 1  采样点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33127期          刘  康等: 基于 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利用类型面积(hm2);T为研究时间长度(a).
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R)指某一特定区域里各
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某一时间段内总体发生改变
的速率.R 大于 0,表示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状
态,否则处于调整与衰退状态,其计算公式如下[21]:
R =


i = 1
(Ai × C i,b) - ∑

i = 1
(Ai × C i,a)


i = 1
(Ai × C i,a)
(2)
式中:R为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Ai为第 i 类土
地类型利用程度分级指数, Ai = B i /∑B i ,B i为第 i
类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面积;C i,a为研究初期第
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C i,b为研究末期
第 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
1􀆰 5  二元 Probit回归模型
1􀆰 5􀆰 1模型原理  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的模型称为
二元选择模型,本文构建 0-1 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
力分析的 Probit模型,将模型的矩阵式定义为:
y=Xβ+μ (3)
式中: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y为二分类变量(0,表示某
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变,1 表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改
变).引入一个与 X 有关的潜变量,则有 y∗ = Xβ +
μ∗,其中,X1,X2,…,Xn分别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
解释变量;β为回归系数;μ∗为误差项.y 与 y∗的对
应关系为:
y=
0  (y∗≤0)
1  (y∗>0){ (4)
y的概率模型表达式为:
p(y= 0)= p(y∗≤0)= p(μ∗≤-Xβ)= F(-Xβ)
p(y= 1)= p(y∗>0)= p(μ∗>-XB)= 1-F(-Xβ)
(5)
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MLE)估计该模型参数,对数似然函数为:
l(β) = logL(β) =∑

i = 0
{yi log[ϕ(βixi)] + (1 - yi)·
log[1 - ϕ(βixi)]} (6)
1􀆰 5􀆰 2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各自变量间因存在多重
共线性关系而导致回归结果不理想,本文在进行回归
分析之前对各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各自
变量的容忍度在 0.80~0.95,说明各自变量间共线性
关系很小,都可以同时纳入 Probit回归模型.
1􀆰 5􀆰 3模型检验  本文利用 stata11软件进行回归分
析,估计回归系数 β、标准误差(SE)、Wald χ2统计量
和均值边际效应(MEM).由于回归系数 β 不能解释
相应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概
率,因此,实际中常用均值边际效应(MEM)来解释.
常用的检验模型预测是否具有较高一致性的统计量
包括:拟合优度 R2、Pearson χ2、偏差、似然比 LR 和
HL,R2、Pearson χ2和偏差只适用于协变量或分类变
量类型的小样本情况.当模型中包含大量的连续型
自变量时,HL 值是被广泛采用的检验指标[22],因
此,本文选用 HL 值来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HL 值
统计不显著,表明模型拟合较好,反之,表明模型拟
合不好[23] .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
由表 2可以看出,1996—2010 年南京市土地利
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
设用地、园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从单一土地利用
变化率来看,牧草地面积变化速度最快,均在 8%以
上;其次是园地和林地.1996—2002年变化率最大的
分别为牧草地、园地和林地,分别为 8.5%、4.4%和
2.3%;2002—2010年变化率最大的分别为牧草地、
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为 14.0%、4.6%和 2.6%.从综
合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研究期间,南京市土地利用
变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每个时期的变化率都大于
表 2  南京市 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
Table 2  Land use changes of Nanjing between 1996 and 2010 (%)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单一土地利用变化率
Rate of single land use change
1996—2002 2002—2010 1996—2010
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
Rate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change
1996—2002 2002—2010 1996—2010
Ⅰ -1.5 -2.2 -1.8
Ⅱ 2.2 2.6 2.7
Ⅲ 4.4 2.6 5.2 3.8 7.5 11.4
Ⅳ -2.3 -4.6 -3.2
Ⅴ 8.5 14.0 15.8
Ⅰ: 耕地 Cultivated land; Ⅱ: 建设用地 Constructive land; Ⅲ: 园地 Garden plot; Ⅳ: 林地Woodland; Ⅴ: 牧草地 Grassland. 下同 The same below.
43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6卷
0,说明整体处于发展状态.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较大,
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达到 11.4%.
由表 3可以看出,1996—2002 年,耕地、林地面
积分别从 305006、 103869 hm2 减少为 282014、
87913 hm2,其中,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16687 hm2、
转变为园地 11037 hm2,林地转变为园地 9253 hm2、
转变为建设用地 5849 hm2 .2002—2010 年,耕地、林
地面积分别从 282014、87913 hm2减少为 233329、
56937 hm2,其中,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27077 hm2、
转变为园地 15094 h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16768 hm2、转变为耕地 9478 hm2 .整体来看,1996—
2010年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主要转变为建设
用地和园地,分别转变 43764和 26131 hm2,其中,转
变为建设用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工
业企业用地增加;其次是林地面积减少,林地主要转
变 为 建 设 用 地 和 园 地, 分 别 转 变 22617 和
18439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园地面
积增加;有部分建设用地转变为耕地,主要是因为开
展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项目.
2􀆰 2  耕地变化的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
由表 4 可以看出,1996—2002、2002—2010 年
研究区耕地变化的 Probit 回归模型的 HL 值分别为
8.952和 11.825,P值分别为 0.198 和 0.113,统计检
验都不显著,说明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据,各变量都
能很好地解释不同时期耕地变化过程.根据 Wald χ2
统计量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5)可知,
1996—2002年影响耕地变化较为重要的解释变量
依次是: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X4)、农业人口密
度变化(X10)、降水量(X3)和地均 GDP 变化(X9);
2002—2010年,影响耕地变化较为重要的变量依次
是:地均 GDP 变化(X9)、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
(X4)、距最近道路距离(X6)和农业人口密度变化
(X10).
    在两个时间阶段回归模型中,地均 GDP 变化
(X9)都是影响耕地变化重要的变量,其 Wald χ2统
计量分别为 24.871(P<0.001)和 82.312(P<0.001).
模型中该自变量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耕地变化的概
率随地均 GDP 变化的增加而增大,地均 GDP 每 1
hm2增加 1 万元,两个时间阶段耕地转变为建设用
地的概率将分别提高 7.9%和 13.5%.显然,第 2阶段
地均 GDP 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更大,这是由于随着经
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得大量耕
地被占用.同理,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X4)、距最
近乡镇中心距离(X5)和距最近道路距离(X6)的回
归系数都为负,表明研究期间南京市农村居民点、公
路、乡镇等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加速了耕地变化,但这
些因素在两个不同时间阶段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
这是因为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
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的作用相对
稳定.2002—2010年的回归模型中,到最近河流距离
(X7)这一变量统计不显著,通过对比分析影像资料
发现,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距离河流近的耕地在第
1阶段已转化为其他类型的土地,使得第 2 阶段距
离河流近的耕地变化较小.
表 3  南京市 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Table 3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of Nanjing from 1996 to 2010 (hm2)
时段
Period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转移面积 Transition area
Ⅰ Ⅱ Ⅲ Ⅳ Ⅴ
1996—2002 Ⅰ 272889 16687 11037 4078 315
Ⅱ 548 190406 684 132 138
Ⅲ 3312 4217 33642 154 368
Ⅳ 5045 5849 9253 83334 387
Ⅴ 219 372 280 215 8180
2002—2010 Ⅰ 219452 27077 15094 4385 367
Ⅱ 1589 214508 864 161 221
Ⅲ 2296 4026 49729 234 429
Ⅳ 9478 16768 9186 53675 676
Ⅴ 514 615 363 322 12192
1996—2010 Ⅰ 221758 43764 26131 8463 682
Ⅱ 2138 187882 1547 293 360
Ⅲ 5607 8243 28475 388 797
Ⅳ 14523 22617 18439 47226 1063
Ⅴ 734 988 643 538 10984
53127期          刘  康等: 基于 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表 4  耕地变化的 Probit回归模型相关参数
Table 4  Parameters of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1996—2002 (HL= 8.952,P= 0.198)
β SE Wald χ2 MEM
2002—2010 (HL= 11.825,P= 0.113)
β SE Wald χ2 MEM
X1 -0.031∗∗∗ 0.013 9.369 0.018 0.046∗∗∗ 0.019 11.742 0.009
X2 -3.217∗∗ 1.543 5.107 0.039 -3.359∗∗∗ 1.684 4.725 0.042
X3 -0.165 0.538 28.443 0.010 -0.138 0.473 13.291 0.008
X4 -1.374∗∗∗ 0.257 45.962 0.045 -1.694∗∗∗ 0.319 57.362 0.052
X5 -0.083∗∗ 0.079 7.218 0.047 -0.106∗∗ 0.093 9.616 0.050
X6 -0.236∗∗∗ 0.141 14.570 0.083 -0.273∗∗∗ 0.107 32.801 0.095
X7 -0.074∗∗ 0.035 8.623 0.038 -0.041 0.076 9.713 0.030
X8 0.003∗∗∗ 0.007 11.775 0.026 0.009∗∗∗ 0.002 6.748 0.039
X9 0.829∗∗∗ 3.738 24.871 0.079 1.972∗∗∗ 4.371 82.312 0.135
X10 -0.007∗∗∗ 0.011 39.652 0.032 -0.016∗∗∗ 0.005 42.831 0.046
常数 Constant 9.831∗∗∗ 1.692 10.357 - 18.987∗∗∗ 3178.183 0 -
∗∗∗ P<0.01; ∗∗ P<0.05. 下同 The same below.
    人口密度变化(X8)和农业人口密度变化(X10)
也是影响耕地变化重要的变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减少,从事农业耕种的人口
减少,使得耕地变化概率提高,农业人口每 1 km2减
少 1人,耕地变化的概率将分别提高 3.2%和 4.6%;
同时耕地变化概率也随着总人口密度的增大而提
高,总人口每 1 km2增加 1 人,耕地转化为其他类型
土地的概率将分别增加 2.6%和 3.9%.高程(X1)的
回归系数在 1996—2002 年为负,在 2002—2010 年
却为正,这主要是因为在第 1阶段,海拔较低的耕地
因相对容易开发,所以大多数耕地都被转变为建设
用地;在第 2阶段,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
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增,而在开发范围内海拔较
低的耕地都已开发利用,进而迫使开发利用转向海
拔较高的耕地[24],同时,由于高海拔地区耕地的弃
耕及退耕[25],使得平均海拔每增加 1 m,耕地变化
的概率将增加 0.9%,因而导致高程因素的影响由负
转正.
1996—2002年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空
间距离和自然因素,2002—2010 年则变为社会经济
和空间距离因素.结合两个时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发现,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地区社会经
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
用地,进而使得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耕地变化最
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2􀆰 3  林地变化的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
由表 5 可以看出,1996—2002、2002—2010 年
研究区林地变化的 Probit 回归模型的 HL 值分别为
10.351和 14.755,P 值分别为 0.187 和 0.203,统计
检验都不显著,说明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据,各变量
都能很好地解释不同时期林地变化过程.根据
Waldχ2统计量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5)
可知,1996—2002年影响林地变化较为重要的解释
变量依次是:高程 (X1 )、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
(X4)、农业人口密度变化(X10)和距最近道路距离
(X6);2002—2010 年,影响林地变化较为重要的解
释变量依次是:地均 GDP 变化(X9)、人口密度变化
(X8)、距最近道路距离(X6)和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
离(X4).
    1996—2002 年,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是高程
(X1),模型中回归系数为-0.162,均值边际效应值
为 0.017,表明林地变化的概率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
加,高程平均每降低 1 m,林地变化的概率将增加
1􀆰 7%,主要因为海拔较低的地方林地容易砍伐和垦
殖,开发难度较小;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解释变量是距
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X4),模型中回归系数为负,
表明距离农村居民点越近,林地转变为耕地和建设
用地概率越大,因为这些地方的林地开发利用方便,
距农村居民点平均距离每减少 1 km,林地变化概率
将增加 5.0%.2002—2010 年,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是
地均 GDP 变化(X9),模型中回归系数为 0.779,均
值边际效应值为 0.085,这表明林地变化的概率随着
地均 GDP 的增加而增加,林地出现的概率越小,地
均 GDP 每 1 hm2增加 1 万元,林地变化的概率将增
加 8.5%,这是因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建设用地的
需求越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得林地转化为建
设用地的概率更高;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解释变量是
人口密度变化(X8),模型中回归系数为正,表明随
着人口密度的增长,林地变化概率增大,总人口每
1 km2增加1人,林地变化概率将增加3􀆰 9%,这是由
63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6卷
表 5  林地变化的 Probit回归模型相关参数
Table 5  Parameters of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of woodland change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1996—2002 (HL= 10.351,P= 0.187)
β SE Wald χ2 MEM
2002—2010 (HL= 14.755,P= 0.203)
β SE Wald χ2 MEM
X1 -0.162∗∗∗ 0.013 68.766 0.017 -0.127∗∗∗ 0.035 10.241 0.013
X2 -0.758∗∗ 0.646 3.874 0.027 -0.803∗∗ 0.787 6.632 0.029
X3 0.069 0.185 7.479 0.008 0.081 0.097 3.187 0.009
X4 -0.389∗∗∗ 0.094 58.362 0.034 -0.539∗∗∗ 0.158 31.130 0.050
X5 0.927 0.061 21.503 0.027 0.717∗ 0.884 17.652 0.024
X6 -0.842∗∗∗ 0.374 31.984 0.075 -0.893∗∗∗ 0.428 34.174 0.081
X7 0.794∗∗ 0.093 14.372 0.041 0.724∗∗ 0.115 18.336 0.042
X8 0.002∗∗ 0.007 19.393 0.036 0.005∗∗∗ 0.004 52.744 0.039
X9 0.473∗∗∗ 1.752 20.471 0.065 0.779∗∗∗ 1.963 87.767 0.085
X10 -0.004∗∗∗ 0.008 36.235 0.044 -0.002∗∗∗ 0.003 22.076 0.035
常数 Constant 1.776∗∗∗ 1.862 4.753 - 10.983∗∗∗ 9.912 10.653 -
于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林
地大规模转化为耕地.
在两个时间阶段回归模型中,坡度(X2)、距最
近道路距离(X6)和农业人口密度变化(X10)回归系
数都为负,表明林地变化的概率随着坡度、距离道路
距离和农业人口的减小而增加;回归模型中距最近
河流距离(X7)的系数为正,表明距河流越近,林地
变化概率越小,这些因素主要从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方面影响林地变化,但影响程度都非常有限.另外,
降水量(X3)和距最近乡镇中心距离(X5)对林地变
化概率也有一定影响,但显著性水平较低,可能与降
水量变化幅度较小及乡镇分布点较少有关.
1996—2002年影响林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
然和空间距离因素,2002—2010 年则是社会经济和
人口因素.结合两个时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发现,产
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
的增长,粮食和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量林地转
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而使得社会经济和人口因
素逐渐成为驱动林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讨    论
运用 RS和 GIS技术,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分析
南京市 1996—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
明,研究期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
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草地面
积持续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 71676、
46932 hm2,而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71086、31727 hm2 .从单一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牧
草地面积变化速度最快,变化率均在 8%以上;其次
是园地和林地.从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南京市
的土地利用变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综合土地利用
变化率达到 11.4%,整体处于发展状态,土地利用类
型转变较大.
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基于 Probit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间阶段各驱动因子对
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在 1996—
2002年主要受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和农业人口
密度变化的影响;2002—2010 年主要受地均 GDP
变化、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和农
业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林地变化在 1996—2002 年
主要受高程和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的影响;
2002—2010年主要受地均 GDP 变化、人口密度变
化、距最近道路距离和距最近农村居民点距离的影
响.通过对比发现,早期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
因素主要是自然和空间距离因素,而近年主要是社
会经济和人口因素,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不断加强;同一驱动因子
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影响方向也可能不同.
Probit回归模型可通过逐步回归计算某种土地
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变化的概率,并定量分析这种概
率与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经济
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选择
驱动因子时,不免遗漏部分因子或因某些因子难以
量化而未纳入模型,如政策性因素.因此,今后研究
应该考虑将更多驱动因子纳入回归模型,进一步完
善回归模型.同时,如何运用 Probit 回归模型预测分
析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Overmars KP, Verburg PH. Analysis of land use drivers
at the watershed and household level: Linking two para⁃
digms at the Philippine forest fringe.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5, 19:
73127期          刘  康等: 基于 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125-152
[2]  Hou P (侯  鹏), Wang Q (王  桥), Wang C⁃Z (王
昌佐), et al. Ecological effect of 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a watershed scope. Geographical Re⁃
search (地理研究), 2011, 30(11): 2092-2098 ( in
Chinese)
[3]  Qin P (秦   鹏), Dong Y⁃X (董玉祥). Grain diffe⁃
rences and modeling land use patterns in Guangzhou.
Resources Science (资源科学), 2013, 35(11): 2239-
2247 (in Chinese)
[4]  Zhang Z (张  舟), Wu C⁃F (吴次芳), Tang R (谭
荣).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land use
change research: Bottlenecks and prospect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2): 556-562 (in Chinese)
[5]  Liu J⁃Y (刘金勇), Kong F⁃H (孔繁花), Yin H⁃W
(尹海伟),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 Ji ’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
gy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5): 1231-1236 ( in
Chinese)
[6]  Liu J⁃Y (刘纪远), Kuang W⁃H (匡文慧), Zhang Z⁃
X (张增祥),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
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
2014, 69(1): 3-14 (in Chinese)
[7]  Dube F, Zagal E, Stolpe 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and⁃use change on the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a volcanic soil of the Chilean
Patagoni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57:
1695-1704
[8]  Kamusoko C, Aniya M. Hybrid classification of Landsat
data and GIS for land use / cover change analysis of the
Bindura district, Zimbabw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
mote Sensing, 2009, 30: 97-115
[9]  Yu X⁃X (于兴修), Yang G⁃S (杨桂山). The ad⁃
vances and problem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地理科学进
展), 2002, 21(1): 51-57 (in Chinese)
[10]  Rindfuss RR, Walsh SJ, Turner BL, et al. Developing a
science of land change: Challenge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2004, 101: 13976-13981
[11]  Zhang D⁃X (张丁轩), Fu M⁃C (付梅臣), Tao J (陶
金),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
ture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
neering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2): 246-256 (in
Chinese)
[12]  Hu X⁃L (胡雪丽), Xu L (徐  凌), Zhang S⁃S (张树
深). Land use pattern of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CA⁃Markov model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6): 1652-1660
(in Chinese)
[13]  Li X⁃X (李秀霞), Xu L (徐  龙), Jiang E⁃C (江恩
赐).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Tran⁃
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6): 247-254 ( in Chi⁃
nese)
[14]  Xie H⁃L (谢花林). Analysis of regionally ecological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资源科学), 2011, 33(11):
2063-2070 (in Chinese)
[15]  Wu W (吴  巍), Zhou S⁃L (周生路), Wei Y⁃H (魏
也华), et al. Modeling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land ur⁃
banization in urban fringe.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6): 220-228 (in Chinese)
[16]  Wei S⁃C (韦仕川), Wu C⁃F (吴次芳), Yang Y (杨
杨),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Yellow River Delta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Dongying City.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1): 185-
189 (in Chinese)
[17]  Nanjing Statistic Bureau (南京市统计局). Nanjing Sta⁃
tistical Yearbook (1997-2011). Beijing: China Statis⁃
tics Press, 1997-2012 (in Chinese)
[18]  Liu Y, Yue WZ, Fan PL, et al.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large Chinese cities: A case of
Hangzhou.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Part B, 2011,
38: 706-725
[19]  Li Z⁃F (李忠锋), Wang Y⁃M (王一谋), Feng M⁃S
(冯毓荪), et al. Analysis of land⁃use change in Yulin
Prefecture based on RS and GI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2):
97-99 (in Chinese)
[20]  Wang M⁃L (王美玲), Bing L⁃F (邴龙飞), Xi F⁃M
(郗凤明), et a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industrial relocation area: A
case study of old industrial area in Tiexi of Shenyang,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
用生态学报), 2013, 24(7): 1969 - 1976 ( in Chi⁃
nese)
[21]  Jia K⁃L (贾科利), Chang Q⁃R (常庆瑞), Zhang J⁃H
(张俊华).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in the mixed agriculture⁃livestock produc⁃
tion region in Northern Shaanxi. Resources Science (资源
科学), 2008, 30(7): 1053-1060 (in Chinese)
[22]  Philip MS, Teachman JD. Logistic regression: Descrip⁃
tion, examples, and comparis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88, 50: 925-936
[23]   Xie H⁃L (谢花林).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Transac⁃
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0): 56- 62 ( in Chi⁃
nese)
[24]  Zeng Y⁃N (曾永年), Jin W⁃P (靳文凭), Wang H⁃M
(王慧敏), et 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 in eastern part of Qinghai Plateau. Tran⁃
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1): 214-222 ( in Chi⁃
nese)
[25]  Chen H (陈  红), Wu S⁃X (吴世新), Feng X⁃L (冯
雪力).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in Xinjiang based on RS and GI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4):
614-624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刘  康,男,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
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E⁃mail: njauliuk@ 163.com
责任编辑  杨  弘
83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