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in world heritage site to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migrant resettlement spots in Wulingyuan, Hunan Province of South-central China.

世界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以武陵源3个移民安置区为例



全 文 :世界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
———以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区为例*
王摇 凯1,2**摇 欧摇 艳1 摇 葛全胜2
( 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摇 要摇 基于对武陵源 3 个典型移民安置区的入户调查数据,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世界遗产
地生态移民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安置区居民对生态移民所导致的经济影响的正
面感知分歧较大,对负面指标的感知较一致;居民对生态移民的社会文化积极影响的认同度
较高,对消极影响感知较弱,且 3 个安置区居民对移民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明显;居民对
生态移民的资源环境影响感知强烈,但普遍认为对其心理的负面影响不甚显著;居民对主要
移民搬迁政策的支持度不高;年龄、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旅游收入比重是影响居民感知评价
的最重要因素;移民安置方式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对安置区居民的感知差异存在重要影响;
移民政策感知是影响居民对生态移民整体感知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摇 生态移民摇 移民影响摇 安置区摇 居民感知摇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文章编号摇 1001-9332(2012)06-1663-08摇 中图分类号摇 F592. 3摇 文献标识码摇 A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in world heritage site to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migrant resettlement spots in Wulingyuan, Hunan Province of South鄄central
China. WANG Kai1,2, OU Yan1, GE Quan鄄sheng2 (1College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鄄Chin. J. Appl. Ecol. ,2012,23(6): 1663-16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ree typical migrant resettlement spots in Wulingyuan Sce鄄
nic Area, a demonstr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residents爷 perception to the effects of eco鄄
logical migration on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residents in the 3 spots had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to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but less differences in the per鄄
ception to the negative indices. The residents had high identity with the positive socio鄄cultural
effects, but weak perception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The residents in the 3 resettlement spots ha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to the effect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ut mostly agreed
that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s were not so obvious. The negative comments were given to the
main migration policies. Age, educational level, monthly income, and proportion of tourism input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dents爷 perception, and the way of resettlement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m input also had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residents爷 perception. Migration policy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integral perception of the residents to ecological migr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migration; effects of migration; resettlement spot; resident perception;
Wulingyuan Scenic Area.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5200)资助.
**通讯作者. E鄄mail: kingviry@ 163. com
2011鄄09鄄13 收稿,2012鄄03鄄17 接受.
摇 摇 生态移民的核心内涵指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
的而实施的移民[1] .世界各国依托世界遗产地开展
旅游活动由来已久,遗产旅游地超量的游客活动与
大量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
面效应,如环境污染加剧、景观风貌遭到破坏、安全
管理负担沉重等.为了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
双赢以及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先后在武陵源、三
江源、神农架、庐山、五台山等世界遗产地尝试实施
了生态移民[2-6] . 生态移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Rowles 和 Wat鄄
kins[7]认为,移民迁入地政府通过社区重建,保持经
应 用 生 态 学 报摇 2012 年 6 月摇 第 23 卷摇 第 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un. 2012,23(6): 1663-1670
济稳定和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可能产生过度拥挤、生
活质量下降等新问题;Sheryl和 Geofrey[8]指出,生态
旅游开发必须协调好当地社区、生物多样性与旅游
活动之间的关系,忽视当地居民利益“搬迁搞旅游冶
的方式难以持久;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研究成果涉及
到旅游地生态移民的产业配置与劳工转移等问
题[9-12],但针对遗产旅游地生态移民的成果还较少
见.梁明珠和王为[13]分析了生态旅游区原著居民迁
移和村落改造的难点与对策;姚娟和田世政[14]探讨
了社区居民“整体搬迁冶模式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
的影响;阚如良等[15]探索了后三峡时代旅游开发式
移民的初步思路;解彩霞[16]、骆桂花[17]分别对三江
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后续产业发展进行
了实证分析;石坚韧[18]认为,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
的范围内,应适当保留或回迁合理数量的居民,从而
真实、形象的展示旅游城市的传统文化生态.
由于研究层次、视角与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以
往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移民的概念、政
策、模式以及搬迁途径等的描述性分析,对移民搬迁
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对这些影响的认知
与态度却关注较少. 原著居民作为遗产旅游地社区
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认同及其参
与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成败[19] . 因
此,本文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为个案,通过对移民安
置区内原景区世居居民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重
点探讨了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心
理以及移民政策影响的居民感知及其差异性,并剖
析其中的深层原因,以期为协调旅游地生态移民过
程中的多种利益与矛盾、促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
游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范式.
1摇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郾 1摇 研究区概况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
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
护区和杨家界景区组成,核心景区面积 264 km2,是
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 .
1998 年 9 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因为旅游开发中的
过度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以及田园山水风光遭到破
坏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冶警告[21] .在随
后的几年中,武陵源先后分两期拆除核心景区内接
待设施 124 家,搬迁世居居民 546 户 1791 人,并采
取隐蔽性安置、城区统一安置和投资兴业安置 3 种
方式将搬迁居民分别安置在天子山社区、高云小区
和袁家界社区等地(图 1).目前,正在筹备的第 3 期
大拆迁即将开始.武陵源是国内实施生态移民较早
的世界遗产地之一,通过实施拆迁保护工程,武陵源
核心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其他方面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以上述 3
个移民安置区为研究案例,进行世界遗产地生态移
民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
表性.
1郾 2摇 问卷与量表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
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居民的社会
人口学特征统计,共 6 个题项;第二部分列出武陵源
生态移民所导致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心理
以及移民政策 5 大类影响,共 34 个指标.生态移民
影响感知采用 5 级尺度度量法[22]进行测度,依据对
各测量指标认同程度的强弱划分为非常不同意、不
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 5 个等级;对问卷中的
反向指标进行反向计分. 量表的开发主要参考文献
[23-26]中关于旅游影响以及相关生态移民的研究
成果.问卷初稿完成后,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并有
选择性地进行前期深度访谈和小规模测试. 在此基
础上,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充实与修正,以确保
正式调查问卷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科学性.
1郾 3摇 调查对象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中的“被调查居民冶指由于武陵源生态
移民而搬离原景区内的世居地,并迁入到天子山、高
云和袁家界 3 个移民安置小区定居的居民. 他们是
这3个安置区的居民主体,对武陵源生态移民所带
图 1摇 2001—2003 年武陵源生态移民安置概况
Fig. 1 摇 An overview of tourism ecological migration in Wu鄄
lingyuan from 2001 to 2003.
466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
来的各种影响感知最直接和深刻.而袁家界隐蔽性安
置小区内少量原著居民以及移民安置完成后再来到
这 3个社区内定居的居民,或从事各种商业经营活动
的暂住居民均未被列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正式调
查工作于2011年7月10—15日在3个移民安置区内
进行,采取入户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发放问卷 450份,回收 389 份,剔除回答不全、填
写不完整以及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 29 份,最后
得到有效问卷 360份,占回收问卷数的 92. 5% .其中,
天子山、高云小区和袁家界安置区各发放问卷 150
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 128、121、111份.
1郾 4摇 数据处理
根据问卷设计,运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对影
响生态移民的 34 个指标进行分析归类,并采用
Cronbach 琢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 问卷总信度
高达 0. 837,说明问卷设计的内在信度较理想.对样
本进行 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到 KMO
值为 0. 778,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 0郾 000,表明观
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
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共提取出 5 个特征值>1 的因
子,其特征值分别为 7郾 859、6郾 462、3郾 497、1郾 986、
1郾 73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61. 5% ,初步认定这 5 个
因子能解释大部分变量信息;同时,34 个变量的因
子载荷绝对值系数均超过 0. 6,5 个因子内部可信度
系数均超过 0. 6,表明提取的结果比较理想.根据各
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将 5 个因子分别命名为 F1 =“经
济影响冶、F2 = “社会文化影响冶、F3 = “资源环境影
响冶、F4 =“心理影响冶、F5 =“移民政策影响冶.
2摇 结果与分析
2郾 1摇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区中,天子山社区和高
云小区的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袁家界社区的男性
比例高于女性;3 个安置区调查对象的年龄均集中
在 21 ~ 40 和 41 ~ 60 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
主,其中,袁家界具有高中学历的居民比天子山、高
云安置区分别高 11. 8%和 5. 1% ,具有大专及以上
学历的居民分别高 3. 8% 、4. 1% ;3 个安置区居民的
月均收入差距较大,天子山月均收入低于 1000 元的
居民分别比袁家界社区和高云小区高 13郾 9% 、
9郾 9% ,袁家界社区月均收入高于 3000 元的居民比
天子山、高云小区分别高 13郾 7%和 12郾 7% ;袁家界
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人数比天子山社区、高云小区
分别高 17郾 5% 、26郾 1% (表 1). 3 个安置区居民旅游
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均较高,其中,袁家界社区
旅游收入比重大于 71%的居民比天子山社区、高云
小区分别高 24. 8%和 12. 8% . 可见,袁家界社区居
民在移民搬迁后旅游业参与程度最高,高云小区次
之,天子山社区因受到安置政策限制,从事旅游经营
的人数相对较少.
表 1摇 3 个被调查社区居民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Table 1摇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idents in 3 resettlement spots
项目
Item
构成
Construction
天子山 Tianzishan
n %
高云 Gaoyun
n %
袁家界 Yuanjiajie
n %
性别 Sex 男 58 45. 3 57 47. 5 60 54. 5
女 70 54. 7 64 52. 5 51 45. 5
年龄 Age 臆20 3 2. 3 4 3. 6 5 4. 6
21 ~ 40 58 45. 0 60 50. 4 57 51. 9
41 ~ 60 48 38. 1 43 36. 2 36 32. 0
逸61 19 14. 6 14 11. 8 13 11. 5
文化程度 Education 小学及以下 32 25. 2 37 29. 9 22 20. 0
初中 68 53. 2 51 41. 5 47 42. 5
高中(含中专) 21 16. 5 28 23. 2 32 28. 3
大专及以上 7 5. 1 5 5. 4 10 9. 2
月均收入 臆1000 48 37. 5 33 27. 6 26 23. 6
Net income per month (yuan) 1001 ~ 2000 38 30. 0 32 26. 7 16 13. 9
2001 ~ 3000 26 20. 0 39 32. 2 40 36. 3
>3000 16 12. 5 17 13. 5 29 26. 2
从事旅游业 是 77 60. 0 62 51. 4 86 77. 5
Relations with tourism industry 否 51 40. 0 59 48. 6 25 22. 5
旅游收入比重 臆10 42 32. 5 46 38. 5 23 20. 5
Proportion of tourism 11 ~ 40 35 27. 5 25 20. 5 14 12. 8
input (% ) 41 ~ 70 37 28. 9 22 17. 9 34 30. 8
逸71 14 11. 1 28 23. 1 40 35. 9
56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摇 凯等: 世界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以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区为例摇 摇 摇 摇
2郾 2摇 经济影响的居民感知
由表 2 可以看出,生态移民对安置区居民的经
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居民普遍认为,移民搬迁后
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以及商品经济意识增
强,这 3 项指标的标准差均在 0. 8 以上.尽管调查对
象对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存在较大分歧,但在对移
民后外出务工增多、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指标的认
知上,3 个安置区的居民却趋于相对一致.生态移民
经济影响的各项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在
0. 7 以上,说明指标体系内部的相关性较好.
不同安置区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存在明显差
异:天子山社区居民对经济影响各项指标的感知均
值偏低,这是因为移民搬迁后,居民在景区内从事摆
摊设点、家庭旅馆、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旅游经营活动
受到了限制,故而旅游收入大幅减少;高云小区统一
安置在城镇,移民后商业投资机会增多、商品经济意
识增强;袁家界社区系投资兴业安置,相关政府部门
为安置区居民统一规划了旅游经营活动的地点及范
围,给居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因此居民对移民
经济影响的正向感知均值较高.
表 2摇 安置区居民对武陵源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
Table 2摇 Residents爷 perceptions of eco鄄migration impacts in Wulingyuan Scenic Area
感知层面
Perception
layer
关键指标
Key indicator
移民安置区 Resettlement area
天子山
Tianzishan
高云
Gaoyun
袁家界
Yuanjiajie
标准差
SD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1 经济收入增加 3. 45 4. 02 452 0. 92 0. 754
就业机会增多 3. 57 3. 57 3. 92 0. 76 0. 759
商业投资机会增多 2. 47 3. 47 3. 47 0. 82 0. 772
生活水平提高 2. 72 3. 20 3. 52 0. 84 0. 832
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2. 52 3. 45 3. 62 0. 86 0. 840
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2. 97 3. 82 3. 75 0. 65 0. 809
贫富差距拉大 2. 35 2. 78 3. 00 0. 70 0. 741
外出务工增多 2. 78 2. 73 3. 23 0. 63 0. 701
F2 文化娱乐机会增多 2. 95 3. 55 3. 50 0. 93 0. 733
子女上学条件改善 2. 83 4. 58 4. 38 1. 03 0. 522
参加科教培训机会增多 3. 15 3. 63 3. 45 0. 60 0. 676
社交圈层得以扩大 3. 22 3. 90 3. 60 0. 69 0. 571
信息获取更加方便 3. 02 4. 03 3. 82 0. 71 0. 638
邻里关系不如以前和谐 2. 75 2. 63 2. 88 0. 62 0. 610
前往景区游憩的机会减少 3. 63 2. 85 2. 90 0. 75 0. 517
古朴民风民俗消失 2. 95 2. 75 2. 45 0. 58 0. 698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 3. 05 2. 85 2. 83 0. 91 0. 636
道德水准下降 2. 97 2. 90 2. 98 0. 92 0. 637
F3 景区自然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4. 18 4. 03 4. 00 0. 51 0. 753
旅游景观资源得到保护 4. 25 4. 12 4. 17 0. 51 0. 514
景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4. 47 4. 23 4. 33 0. 54 0. 742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3. 72 4. 30 4. 02 0. 53 0. 836
医疗金融等公务服务设施增加 3. 53 3. 88 3. 70 0. 48 0. 843
社区不安定因素增多 4. 05 2. 27 2. 67 0. 98 0. 758
F4 在新的社区得到了尊重 3. 37 3. 50 3. 52 0. 52 0. 719
认同移民后的“农转非冶身份 2. 45 2. 85 2. 96 0. 94 0. 693
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 3. 53 3. 12 3. 13 0. 80 0. 643
对新社区的心理归属感较弱 3. 63 2. 95 3. 14 0. 80 0. 822
对原居住地非常留恋 3. 18 3. 36 3. 28 0. 67 0. 824
F5 移民政策考虑居民利益少 2. 20 2. 35 2. 50 0. 54 0. 514
移民只使少数人受益 2. 47 2. 50 2. 75 0. 70 0. 580
后期生产扶持措施不够深入 1. 43 1. 55 1. 90 0. 56 0. 625
移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 53 1. 63 1. 58 0. 50 0. 633
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 2. 21 2. 14 2. 25 0. 47 0. 758
F6 总体上对本次移民满意 2. 63 3. 10 3. 52 1. 25 -
F1:经济影响感知 Perceptions of economic impacts; F2: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Perceptions of socio鄄cultural impacts; F3:资源环境影响感知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F4:心理影响感知 Perceptions of psychological impacts; F5:移民政策影响感知 Perceptions of migration policy impacts;
F6:整体感知 General perceptions. 下同 The same below.
666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
2郾 3摇 社会文化影响的居民感知
安置区居民总体上对生态移民所导致的社会文
化影响的积极方面较认同,而对于影响的消极方面
感知不明显(表 2). 安置区居民对生态移民社会文
化影响的主要方面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在 10 项主
要社会文化影响指标中,4 项的标准差较高,其中,
“子女上学条件改善冶的标准差高达 1. 02,“文化娱
乐机会增多冶、“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冶和“道德水准
下降冶的标准差也在 0. 9 以上,说明调查对象对这
几项指标的认知度分歧最大.
天子山社区的居民对移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相对较弱,这是因为天子山社区居民属于在景区内
就地隐蔽性安置,生活环境与原来相比变化不大,对
移民社会文化影响的整体感知较弱,只是由于在移
民过程中山区小学被拆除,居民子弟上学困难,因此
他们对“子女上学条件改善冶的感知均值偏低;高云
小区和袁家界社区集中安置在城镇,社区基础设施
日益完善,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社交圈层扩大,
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子女上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因
而安置区居民对移民的社会文化影响具有较高的认
可度.相对于天子山社区,高云和袁家界安置区的居
民对“邻里关系不如以前和谐冶、“古朴民风消失冶、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冶和“道德水准下降冶等移民
所导致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影响感知更强烈
(表 2).由此可见,急速城镇化导致了安置区居民对
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的某些不适应,即文化社会
学所说的文化震荡.
2郾 4摇 资源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
资源环境影响主要指武陵源生态移民对景区景
观资源以及居民生活空间产生的影响. 由表 2 可以
看出,移民搬迁对景区资源环境影响显著.居民对移
民资源环境影响的感知评价较一致,除“社区不安
定因素增多冶这一反向指标的标准差为 0. 98 外,其
他各项指标的标准差均小于 0. 6. 对于移民后景区
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活条件改善等选项,3 个安
置区的居民大都持积极态度.其中,被调查者对“景
区自然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冶、“旅游景观资源得到保
护冶、“景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冶的评价均值都在 4. 0
以上,可见,武陵源生态移民所追求的恢复景区原始
风貌、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武陵源旅游资源的永续
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到了移民对象的
高度理解与支持.天子山社区将分散的居民统一进
行隐蔽性安置,社区内房屋、道路修缮一新,配设了
专门的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并建立了社区垃圾中转
处理站,有效地改善了社区的居住环境;高云和袁家
界安置区的交通、医疗、卫生、金融等公共设施更是
以前迁出地所不可比拟的,因而被调查者对这些指
标的评价均值相对较高.
2郾 5摇 心理影响的居民感知
武陵源生态移民过程中将大量世居居民迁出原
居住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生产、生活方
式,但并未对其心理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其中,高
云和袁家界安置区的居民普遍认为,在新的社区得
到了尊重;同时,已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
“留恋原居住地冶和“对新社区的心理归属感较弱冶
持中立态度;天子山社区居民由于是隐蔽性安置在
景区内部,对心理影响的感知不明显.但 3 个安置区
的居民对移民后的非农身份认可度较低,感知均值
均未超过 3. 0,在生态移民心理影响类指标组中得
分最低(表 2).可见,部分安置区居民搬迁到现居住
地将近 10 年后,依然面临着重新找回“自我冶的社
会位置问题.
2郾 6摇 移民政策影响的居民感知
调查对象对移民搬迁的政策响应较一致. 3 个
安置区的居民对“后期生产扶持措施不够深入冶和
“移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冶的感知尤为强烈,其感知
均值都在 2. 0 以下.其中,天子山社区居民对这两项
的感知均值更低,分别为 1. 43 和 1. 53(表 2).这主
要是由于天子山社区居民被隐蔽性安置后,生产活
动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空间以及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
等均受到了限制;其他 2 个安置区的居民也对其未
来生产发展与生活保障心存较大忧虑.此外,移民搬
迁过程中补贴相对较低、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到位
等,也是导致居民对移民政策类因子中其他选项感
知均值较低的重要原因.
2郾 7摇 整体感知及影响因素
2郾 7郾 1 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整体感知摇 从表 2 可
以看出,3 个安置区的居民对移民搬迁整体感知的
标准差高达 1. 25,说明居民对生态移民的整体感知
评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天子山社区居民的整体感
知程度最低,对生态移民总体上持消极态度;高云小
区的居民对移民总体上持中立态度;袁家界社区移
民安置相对到位,比其他两个安置区在生产、生活方
面有较高保障,总体上持积极态度.
2郾 7郾 2 影响居民整体感知的主要因素摇 安置区居民
的个体特征与其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具有较强的
相关性(表 3).在社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当中,
性别并没有对其态度感知造成明显差异.这主要是
76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摇 凯等: 世界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以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区为例摇 摇 摇 摇
表 3摇 安置区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与感知评价的 Pearson相
关系数
Table 3摇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residents爷 per鄄
ceptions and different demographical traits
感知层面
Perception
layer
性别
Sex
年龄
Age
文化程度
Education
月均收入
Net
income
per
month
与旅游业
关系
Relations
with
tourism
industry
旅游收入
比重
Proportion
of tourism
income
F1 0. 101 0. 746** 0. 151 0. 415* 0. 629** 0. 497**
F2 0. 053 0. 272 0. 578* 0. 219 0. 389 0. 125
F3 0. 042 0. 105 0. 067 0. 027 0. 237 0. 010
F4 0. 093 0. 619* 0. 467* 0. 159 0. 651* 0. 091
F5 0. 064 0. 150 0. 147 0. 106 0. 485** 0. 547*
* P<0. 05;**P<0. 01.
由于 3 个安置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妇女在社区
中的地位与男子并没有显著差异.居民年龄、文化程
度、月均收入、旅游业参与程度和旅游收入比重是影
响感知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它们与 5 个生态移民影
响变量的相关系数大多在 0. 5 左右. 进一步分析可
知,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移民产生的经济影响和心
理影响的感知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
对社会文化影响和心理影响的感知差异明显;月均
收入、旅游业参与程度和旅游收入比重直接影响到
居民对移民安置的经济、心理和政策影响的评判.
2郾 7郾 3 居民对生态移民整体感知的回归分析摇 为进
一步分析居民对移民搬迁整体感知的影响因素,本
文将居民的整体感知(F6)与经济影响感知(F1)、社
会文化影响感知(F2)、资源环境影响感知(F3)、心
理影响感知(F4)、移民政策影响(F5)进行 Pierce 相
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 F1、F2、F3、F4、F5与因变量
F6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采用多元逐步回
归分析.回归模型的 F 值为 9. 761,其显著性概率
(Sig. )为 0. 000,在 琢 = 0. 05 的情形下,可以认定因
变量(F6)与 5 个自变量之间有线性关系,模型总体
回归效果显著. 其中,常数项为 2. 75,偏回归系数
b1、b2、b3、b4、b5分别为 0. 31、0. 30、0. 23、0. 58、0. 65.
经 T 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Sig. )均小于
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提取的 5 个自变量能有效解释
居民对生态移民整体感知的变差. 通过计算 5 个变
量各自变差占总变差的比例,得出自变量 F5可以解
释的变量变差比例最高,占总变差的 31. 6% ,其次
是 F4(15. 4% )和 F1(10. 7% ),F3最低(5. 2% ). 由
此可知,5 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居民对生态移民整体
感知变差的 69. 2% (表 4).
表 4摇 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结果
Table 4 摇 Results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nd significance
testing
变量
Variable
各自变量变差占
总变差比例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total variation
(% )
非标准化回归
系数依标准误
Nonstandard
茁依SE
标准回归
系数 茁
t 显著性
Sig.
常数 Constant - 2. 75依0. 73 2. 04 3. 75 0. 00
F1 10. 7 0. 31依0. 19 0. 32 1. 03 0. 01
F2 6. 3 0. 30依0. 17 0. 30 0. 74 0. 02
F3 5. 2 0. 23依0. 12 0. 20 1. 26 0. 03
F4 15. 4 0. 58依0. 20 0. 53 0. 99 0. 00
F5 31. 6 0. 65依0. 25 0. 60 0. 84 0. 01
摇 摇 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居民对移民政策影响
的感知变量(F5)最先进入回归模型,然后依次为心
理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资源环境影响感知和社
会文化影响感知.由此可见,对移民政策感知的变差
大于其他变量,其对生态移民整体感知的影响较显
著,成为当地居民对生态移民整体感知的主导因素;
其次,心理影响感知和经济影响感知对移民整体感
知的影响也较显著,表明调查对象对生态移民这两
方面的影响也给予了较大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3摇 讨摇 摇 论
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
主题[27] .生态移民作为缓解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压
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关区域旅游发展的公平性与
效率性[28] .世居居民是旅游地的核心利益主体. 通
过研究世居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可以从一个
侧面了解生态移民对遗产旅游地的影响路径和程
度,为客观审视生态移民的实际效果,制定“以人为
本冶的、更多考虑景区居民利益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战略提供了独特视角.
研究发现,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点的居民对生
态移民所产生的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的
主要方面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尽管安置区居民在移
民安置过程中牺牲了某些方面的利益,但他们对移
民安置的整体评价仍然较高,可见调查对象对武陵
源的生态移民总体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不同安置
方式和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安置区居民对武陵源
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安置区居民对
武陵源生态移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普遍集中在经
济收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外出务工增多、社
会文化震荡和移民安置政策不到位等几个方面,应
866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
当引起当地管理部门的关注.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冶,安置区居民对移民搬迁
的评判必然要进行个人收益鄄成本比较.天子山安置
区居民对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安置
政策的感知均值偏低,原因在于该区移民搬迁后,经
济收入增长、子女上学条件改善以及未来发展空间
的预期回报不及其他两个安置区.鉴于此,世界遗产
地生态移民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维护居民
的利益,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切实
解决移民安置区的民生矛盾. 对于就地隐蔽安置的
天子山社区,可优先安排居民经营景区内的摊棚、摊
点、快餐网点,从事轿夫、挑夫、家庭旅馆等经营,从
而解决其就业和生活出路等问题;实施城区统一安
置和投资兴业安置的高云小区和袁家界社区,可通
过各种科教培训,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再就业能
力,从而减少其对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担忧. 同时,政
府部门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造血型冶生
态补偿机制,使外部补偿转化为居民的自我积累和
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安置区居民走上致富之路. 此
外,还应加强移民政策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安置
对象从移民搬迁中受益,从而获得居民对移民搬迁
工作的支持,并在实现遗产旅游地永续发展的前提
下保障居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摇 Yi D (一摇 迪). The confusion of the ecological migra鄄
tion. Cultural Geography (华夏人文地理), 2003(5):
135-144 (in Chinese)
[2]摇 Li D (李 摇 东). A literature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ing of the Chinese ecosystem emigrant. North鄄
west Population (西北人口), 2009, 30(1): 32 -35
(in Chinese)
[3]摇 Tian Z鄄Q (田自强), Chen W鄄L (陈伟烈), Zhao C鄄M
(赵常明), et al. The plant biodiversity and its conser鄄
vation in the submersion district and the immigration dis鄄
trict of the Three鄄Gorges,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2007, 27(8): 3110-3118 (in Chinese)
[4]摇 Nie J鄄B (聂建波). A Study on the Relo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s and Residents within Wulingyuan Scenic
Area. Master Thesis.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鄄
sity, 2009 (in Chinese)
[5]摇 Zhou H鄄K (周华坤), Zhao X鄄Q (赵新全), Zhang C鄄
Y (张超远), et al. The predicament of ecological
migra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ree River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 2010, 20(3): 185-188 (in Chinese)
[6]摇 Meng X鄄J (孟向京).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鄄
logical migrants in Sanjiangyuan Area in China and its
effects on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Population &
Development (人口与发展), 2011, 17(4): 2-8 ( in
Chinese)
[7]摇 Rowles GD, Watkins JF. Elderly migration and develop鄄
ment in small communities. Growth and Change, 1993,
24: 509-538
[8]摇 Sheryl R, Geofrey W. Evaluating eco鄄tourism: The case
of North Sulawesi, Indonesia.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 673-682
[9] 摇 Ma R鄄F (马仁锋), Shen Y鄄F (沈玉芳), Wang X鄄C
(王筱春), et al. On the method of “ immigrant鄄indus鄄
try鄄environment冶 symbiosis watershed planning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Jingshajiang Riv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 2010, 19(5): 493-499 (in Chinese)
[10]摇 Sha A鄄X (沙爱霞). Research on tourist labor migration
in eco鄄immigration areas: A case study of Zhenbeipu
Town in Ningxia. Human Geography (人文地理),
2009, 24 (3): 107-110 (in Chinese)
[11]摇 Lu Q鄄S (芦清水), Zhao Z鄄P (赵志平). Eco鄄immigra鄄
tion policy for the degraded rangeland and response of
herd families: A case study of Maduo County, the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Geographical Research
(地理研究), 2009, 28(1): 143-152 (in Chinese)
[12]摇 Wang Q (王摇 强), Wu B鄄F (吴炳芳), Zhang L (张
磊), et al. Life status and analysis of urban resettle鄄
ment famil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e鄄
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3): 357 - 364 ( in Chi鄄
nese)
[13]摇 Liang M鄄Z (梁明珠), Wang W (王摇 为).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residents transferring and
village reutilization at an ecotourism site: A case study
of Nankunshan Ecotourism Zone, Guangdong.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 2004, 24(4): 553-555 ( in
Chinese)
[14]摇 Yao J (姚摇 娟), Tian S鄄Z (田世政). The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scenic area of ecotourism for the
model of entirety movement with community resident: A
case study about Xinjiang Kanars Ecotourism Scenic Ar鄄
ea. Forestry Economics (林业经济), 2007(6): 66-68
(in Chinese)
[15]摇 Kan R鄄L (阚如良), Li M鄄C (李敏昌), He W鄄J (何
伟军).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f tourism develop鄄
ment鄄oriented immigration Three Gorges Dam and Reser鄄
voir reg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资源开发
与市场), 2008, 24(6): 532-534 (in Chinese)
[16]摇 Xie C鄄X (解彩霞).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2 resettle鄄
ment areas in Golmud.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青海社
会科学), 2009(3): 62-66, 84 (in Chinese)
[17]摇 Luo G鄄H (骆桂花). Investigation on the Three Rivers
96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摇 凯等: 世界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以武陵源 3 个移民安置区为例摇 摇 摇 摇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and the industry爷 s follow鄄up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 35(2): 81-86 (in Chi鄄
nese)
[18]摇 Shi J鄄R (石坚韧). Protection and remedy of architec鄄
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blocks in tourism
city.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 2010, 30(3):
508-513 (in Chinese)
[19]摇 Jorge E, Revera J.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鄄
dence from the Costa Rican hotel industry.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7: 779-797
[20]摇 Xiang Y鄄P (向延平), Xiang C鄄G (向昌国), Chen Y鄄
L (陈友莲). Application of niche theory in evaluation
of main tourism scenic areas in Zhangjiajie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5): 1315-1320 (in Chinese)
[21]摇 Wang K (王摇 凯), Wang C鄄C (王丛丛), Xi J鄄C (席
建超), et al.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Shanghai, Changsha and
Zhangjiajie. Tropical Geography (热带地理), 2010,
30(6): 674-680 (in Chinese)
[22]摇 Bolognese JA, Schnitzer TJ, Ehrich EW. Response re鄄
lationship of VAS and Likert scales in osteoarthritis effi鄄
cacy measurement.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03,
11: 499-507
[23]摇 Ap JC, Crompton JL.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
120-130
[24]摇 Lankford SV, Howard DR.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
121-139
[25]摇 Cui XM, Chris R. Perceptions of place, modernity and
the impacts of tourism-Differences among rural and ur鄄
ban residents of Ankang, China: A likelihood ratio anal鄄
ysis.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 604-615
[26]摇 Anton O. Residents爷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conomy, 2009, 1: 373-387
[27] 摇 Li H鄄M (李华明), Zhang G鄄Y (张国云). Strategies
of protecting world natural herita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民族教育研究), 2006, 17(2): 88-92 (in Chinese)
[28]摇 Qiu J (邱摇 婧), Tu J鄄J (涂建军), Wang S鄄F (王素
芳), et al. Analysis of eco鄄compensation standards for
migrants in natural reserves: Taking Jinyunshan Natural
Reserve in Chongqing as a case.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5): 163 -165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摇 王 摇 凯,男,1969 年生,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
生态旅游研究,发表论文 43 篇,出版专著 2 部. E鄄mail: king鄄
viry@ 163. com
责任编辑摇 杨摇 弘
076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