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in China and its predicte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中国五味子分布范围及气候变化影响预测



全 文 :中国五味子分布范围及气候变化影响预测*
胡理乐2 摇 张海英1 摇 秦摇 岭1 摇 闫伯前1**
( 1北京农学院, 北京 102206;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摘摇 要摇 结合文献资料、标本记录和实际调查绘制了中国五味子分布图,并基于五味子分布
范围和 21 个环境因子,运用 Maxent软件预测了 IPCC A2 和 A1B 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 21 世
纪 50 和 80 年代中国五味子分布范围.结果表明: 五味子分布于中国 15 省 /市(区),涉及 151
个县,随着纬度和经度的降低,面积逐渐减少,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吉林 4 省(区)是五味子
主要分布区域;五味子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面积为 145郾 12伊104 km2,较好生境面积占 48郾 6% ,主
要分布在长白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河北省与辽宁省相邻区域;最佳生境面积仅占
0郾 3% ,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
的安图县、和龙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在 A1B和 A2 两种情景下,未来五味子潜在分布
区逐渐减少,A2 情景的五味子潜在分布区下降比率大于 A1B 情景;至 21 世纪 50 年代,A1B
和 A2 情景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将缩减为当前潜在分布区面积的 84. 0%和 81. 5% ;至 21 世
纪 80 年代,A2 情景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仅为当前的 0郾 5% ,B2 情景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减
至当前的 1 / 2.
关键词摇 五味子潜在分布区摇 气候变化情景摇 Maxent软件摇 药用植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120)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改革专项启动项目(2011GQ鄄13)资助.
**通讯作者. E鄄mail: yanboq@ sohu. com
2011鄄11鄄04 收稿,2012鄄06鄄28 接受.
文章编号摇 1001-9332(2012)09-2445-06摇 中图分类号摇 Q968摇 文献标识码摇 A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in China and its predicte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HU Li鄄le2, ZHANG Hai鄄ying1, QIN Ling1, YAN Bo鄄qian1 ( 1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鄄
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2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 鄄Chin. J. Appl. Ecol. ,2012,23(9): 2445-2450.
Abstract: With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data, specimens records, and field surveys, the current dis鄄
tribution map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in China was drawn, and, based on this map and considering
21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future distribution of S. chinensis in China in the 2050s and 2080s
under the IPCC A2 and A1B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as predicted by using Maxent software.
Currently, the S. chinensis in China occurred in 15 provinces, involving 151 counties, and its dis鄄
tribution area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latitude and longitude.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included
Heilongjiang, Liaoning, Inner Mongolia, and Jilin.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of S. chinensis in
China was 145. 12伊104 km2, 48. 6% of which were the favorable habitat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angbai Mountains, Xiaoxing爷anling Mountains, Daxing爷anling Mountains, and the regions be鄄
twee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The most favorable habitat area only accounted for 0. 3% ,
and was mainly in the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Benxi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and Huanre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Antu County and Helong Coun鄄
ty of Jilin Province, and the Yakeshi City of Inner Mongolia. Under the two climate change scenari鄄
os, the potential future distribution area of S. chinensis in China would have a gradual decrease, and
the decrement would be larger under A2 than under A1B scenario. By 2050,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S. chinensis under A1B and A2 scenarios would be moderately decreased to 84. 0% and 81. 5% of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area, respectively; by 2080, the distribution of S. chinensis under A2 scenar鄄
io would be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o only 0. 5% of the current range, and that under A1B scenario
would be decreased to 1 / 2 of the current range.
Key words: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Maxent
software; medicinal plant.
应 用 生 态 学 报摇 2012 年 9 月摇 第 23 卷摇 第 9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Sep. 2012,23(9): 2445-2450
摇 摇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为五味子科五味
子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材,具
有滋补、镇静、止咳、抗衰老、降低转氨酶和保肝护肝
的作用[1-2] . 五味子科有 2 属约 50 种,大多数分布
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只有 1 个种分布在美国东南
部[3] .我国 2 属五味子科植物均有分布,约 33 种,主
要分布在西南至东南各地[4] . 五味子属植物大部分
为药用五味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仅收录五
味子 (又称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又称南五味子)2 个种.五味子为著名
中药五味子的正品种,《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作为
滋补药优于华中五味子[6] .五味子主要分布区从东
北亚(俄远东、朝、韩、日)延伸至我国东北、华北和
秦岭北坡[3] . 在我国,五味子主产于黑龙江、吉林、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等省
(区),模式标本采自于我国东北部[4] .
五味子为国家急需中药材,近年来我国中药材
市场、制药、酿酒、饮料和保健食品等加工业对五味
子果实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我国现存五味子资源
状况急剧恶化[7],人为干扰成为影响五味子野生资
源分布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其物种分布
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近 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
升高 0. 74 益,最近 50 年有加速之势,21 世纪的全
球地表气温仍将明显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
生频率可能增加[8]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
理生态特性、地理分布和物候.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
高,物种分布范围正在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
移[9-10] .如何准确地预测物种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
变化的响应,并提出科学对策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
政府的关注[11] .
目前对五味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
理分析上[2,12-13],对野生五味子的分布只有零星记
录,已有资料和文献对五味子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并
没有详细完整的记录.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4]绘制
了五味子分布图,但对五味子分布范围记录是前期
“踏查冶数据,有局限性. 《中国植物志》 [4]和《辽宁植
物志》 [15]等地方植物志对五味子分布的描述也存在
局限性.预测气候变化区对五味子分布范围的影响
对于五味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
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和标本采集记录绘制了我国
的五味子分布图,分析其特征;预测 IPCC A2 和 A1B
情景下 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五味子分布范围,分析
五味子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五味子
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摇 研究方法
1郾 1摇 我国五味子分布范围的确定
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采集记录、标本信息
和实际调查数据绘制了五味子分布图. 1)通过地方
植物志查阅五味子分布信息,得到五味子分布记录,
包括《北京植物志》 [16]2 条记录、《甘肃植物志》 [17]2
条记录、 《河北树木志》 [18] 1 条记录、 《河北植物
志》 [19]2 条记录、《湖北植物志》 [20]2 条记录、《黄土
高原植物志》 [21]1 条记录、《辽宁植物志》 [15]8 条记
录、《内蒙古植物志》 [22] 16 条记录、 《山东植物
志》 [23]2 条记录;2)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网站(ht鄄
tp: / / www. cvh. org. cn)以拉丁名“Schisandra chinen鄄
sis冶搜索到数字标本 561 份记录,将有县名记载的数
字标本记录进行整理共得到 97 条无重复记录;3)
从中国知网(http: / / www. cnki. net)查到五味子文献
3176 篇,从中筛选出可作为上述五味子分布记录补
充的文献 11 篇,得到县名记录 21 条[24-31];4)结合
笔者 2010 年 7—9 月对我国东三省 100 多个五味子
实际调查点绘制的五味子分布图,并与《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 [14] 绘制的五味子分布图进行比较
(图 1).
1郾 2摇 环境因子数据获取
五味子分布区域 3 个时段(当代:1950—2000
年;21 世纪 50 年代:2050—2059 年;21 世纪 80 年
代:2080—2089 年)的气候数据(月最高温、月最低
温和月降水量)从网站(http: / / www. worldclim. org)
下载,用 DIVA鄄GIS v5. 0 软件进行处理并生成 19 个
气象因子,选择其中 18 个气候变量用于预测五味子
图 1摇 中国五味子分布图
Fig. 1摇 Distribution map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in China.
A: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4]绘制的五味子分布区 Distribution area of
S. chinensis cited from “Atlas of Chinese higher plants冶 [14] ; B: 本文绘
制的五味子分布区 Distribution area of S. chinensis drawn in this paper.
6442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
分布:年均温、月平均日温差、温度季节性变化、最热
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年变化范围、最湿月
均温、最干月均温、最热季均温、最冷季均温、年降水
量、最湿月降水、最干月降水、降水季节性变化、最湿
季降水、最干季降水、最热季降水和最冷季降水. 基
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
(90 m空间分辨率)提取海拔、坡向( 兹)和坡度,并
将坡向分成 4 组:1(0毅臆兹<45毅或 315毅<兹臆360毅)、2
(45毅臆兹<90毅或 270毅<兹臆315毅)、3(90毅臆兹<135毅或
225毅<兹 臆270毅)和 4(135毅臆兹臆225毅). 植被类型数
据来自《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 (1 颐 100 万) [32],
共分为 12 类:0)无植被;1)针叶林;2)针阔叶混交
林;3)阔叶林;4)灌丛;5)荒漠;6)草原;7)草丛;8)
草甸;9)沼泽;10)高山植被;11)栽培植被.
1郾 3摇 气候变化对五味子分布的影响预测
基于五味子分布范围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
Maxent (v3. 3. 2)软件分析五味子分布与环境因子
的关系,并预测 IPCC A2 和 A1B两种气候变化情景
下 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五味子分布范围.为了确定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本文采用 IPCC 排放情景特别
报告推荐的 A2 和 A1B情景[33] .这些情景通过环流
模型驱动的区域气候模型产生. A1 框架和情景系列
描述的未来世界为:经济快速增长,全球人口峰值出
现在 21 世纪中叶,随后开始减少,新的和更高效的
技术迅速出现,其基本内容是强调地区间的趋同发
展、能力建设、文化和社会持续发展及其相互作用、
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持续减少. A1 情景系列划分为
3 个群组,分别描述了能源系统技术变化的不同发
展方向,以技术重点来区分这 3 个 A1 情景组:化石
密集情景(A1F1)、非化石能源情景(A1T)、平衡发
展情景(A1B). A2 框架和情景系列描述了一个极其
非均衡发展的世界,其基本点是自给自足和地方保
护主义,地区间的人口出生率很不协调,导致持续的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主要以区域经济为主,人均经济
增长与技术变化越来越分离,低于其他框架的发展
速度.
环境因子数据包括气候因子(18 个)、海拔、坡
向和植被类型,Maxent 软件运行时参数设置为:选
择 2 个选项,分别为 25% Random test percentage 和
Create response curves,前者的意义为:75%和 25%
的数据分别用于训练和预测,其他设置采用默认值.
为验证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应用接收机工作特征曲
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评
估和比较模型模拟精度. ROC 曲线不需要通过对模
拟结果选取固定的阈值来确定模型精度,它将不同
阈值的正确模拟存在的百分率(精确性)以及 1 减
去正确模拟不存在的百分率(特异性)通过作图法
表示在图上,通过比较曲线与 1 颐 1 直线之间的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来确定模型的模拟精度.
AUC评估标准为:0. 50 ~ 0. 60,预测失败;0郾 60 ~
0郾 70,较差;0郾 70 ~ 0郾 80,一般;0. 80 ~ 0. 90,好;
0. 90 ~ 1. 0,非常好.
2摇 结果与分析
2郾 1摇 我国五味子分布范围
结合文献资料、标本记录和实际调查绘制五味
子分布图,结果表明,五味子分布于中国 15 省 /市
(涉及 151 个县),地理分布范围为 29毅 12忆42义—
53毅21忆00义 N,103毅51忆45义—134毅20忆56义 E,面积为 75郾 76
伊104 km2,随着纬度和经度的降低,五味子分布面积
逐渐减少.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吉林 4 省(区)是
五味子集中分布区域,共涉及 92 县,占五味子总分
布县的 60. 9% ;河北和山西 2 省的五味子分布也很
广泛;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有零星分布(图 1).
本研究绘制的五味子分布图与《中国高等植物
图鉴》 [14]的五味子分布图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同,均
表现为随着纬度和经度的降低,五味子分布面积逐
渐减少.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西省五味子分布较
少,而山东和河南 2 省较多;甘肃省没有五味子分
布,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分布;此外,湖北省五味子
分布区域较多,江西和湖南北部也有五味子分布;后
者的五味子分布面积为 57. 74伊104 km2,小于前者.
2郾 2摇 气候变化对五味子分布范围的影响预测
A1B情景下 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的年均温分
别比当代年均温(7. 2 益)高 2. 9 和 4. 6 益,年降水
量分别比当代年降水量(631. 9 mm)多 106. 3 和 161
mm;A2 情景下 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的年均温分别
比当代年均温高 2. 4 和 4. 8 益,年降水量分别比当
代年降水量多 71. 8 和 130. 4 mm. A2 情景下 21 世
纪 50 年代的增温低于 A1B 情景,但 21 世纪 80 年
代的增温高于 A1B 情景;A2 情景下 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的降水增量均小于 A1B情景,两种情景下的
降水增加量均很大.
Maxent 软件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五味子未来分
布进行了生境适应性判断,预测精度 AUC 值均等于
0. 841,模拟精度达到了“好冶的程度(0. 80 ~ 0. 90).
74429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胡理乐等: 中国五味子分布范围及气候变化影响预测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图 2摇 五味子生境适应性分布图
Fig. 2摇 Distribution map of habitat acclimatization for Schisandra chinensis.
A:当代 Current; B:A1B情景 21 世纪 50 年代 2050s in A1B scenario; C:A1B情景 21 世纪 80 年代 2080s in A1B scenario; D:A2 情景 21 世纪 50
年代 2050s in A2 scenario; E:A2 情景21 世纪 80 年代 2080s in A2 scenario. 0 ~ 0. 25:没有分布 No distribution; 0. 25 ~ 0. 5:较差生境Worse habi鄄
tat; 0. 5 ~ 0. 75:较好生境 Better habitat; 0. 75 ~ 1郾 00:最佳生境 Best habitat.
生境适应性取值范围为 0 ~ 1,本文将生境适应性分
为 4 类:没有分布(0 ~ 0. 25)、较差生境 (0郾 25 ~
0郾 5)、较好生境(0. 5 ~ 0. 75)和最佳生境(0. 75 ~
1).后 3 类均属于潜在分布区(0. 25 ~ 1). Maxent 软
件预测结果(图 2)表明,五味子在中国当代潜在分
布面积为 145. 12 伊104 km2,其中,较好生境面积占
48. 6%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
岭以及河北省与辽宁省相邻区域;最佳生境面积仅
占 0. 3% ,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本溪
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省安图县和龙
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牙克石市.
在 A1B和 A2 两种情景下,未来五味子潜在分
布区均逐渐减少,A2 情景的五味子潜在分布区下降
比率大于 A1B 情景.至 21 世纪 80 年代,A2 情景下
五味子潜在分布区仅为当代的 0. 5% ,A1B 情景下
五味子潜在分布区减少至当代的 54. 4% . 至 21 世
纪 50 年代,A1B和 A2 两种情景下未来五味子潜在
分布区缩减比例相近,分别为当代潜在分布区面积
的 84. 0%和 81. 5% .
摇 摇 较好生境(包括最佳生境)面积在 A1B 和 A2
两种情景下均下降,至 21 世纪 50 年代,A2 情景下
较好生境面积略大于 A1B情景,分别为当代较好生
境的 49. 5%和 47. 9% ;至 21 世纪 80 年代,A2 情景
下较好生境面积远小于 A1B 情景,分别为当代较好
生境面积的 0. 1%和 17. 3% . A1B情景下,在五味子
当代较好生境分布的 4 个区域中,长白山山脉较好
生境向国界线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少,但减小比例最
小,小兴安岭最佳生境面积下降最快,大兴安岭较好
生境向北移并逐渐减少,其中,黑龙江省境内的较好
生境面积下降最快.最佳生境在 A1B 情景下变化不
大,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均为当代最佳生境面积的
84. 4% ,原有最佳生境分布区面积急剧下降,但在辽
宁省与河北省相邻区域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宽城满
族自治县和绥中县产生了新的最佳生境;在 A2 情
景下,最佳生境面积锐减,21 世纪 50 和 80 年代分
别为当代最佳生境面积的 15. 6%和 8. 9% .
本文共选择 21 个环境变量预测五味子未来潜
在分布区,利用 Maxent 软件计算了这 21 个环境变
量对预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贡献
率最高(26. 4% ),最湿月降水和最热季降水贡献率
分别为 15. 2%和 13. 3% ,年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和
最热月最高温的贡献率在 7. 5% ~ 10% . 这 6 个因
子的累积贡献率高达 79. 5% .
3摇 讨摇 摇 论
本研究表明,五味子分布于中国 15 省 /市(151
个县),地理分布范围为 29毅12忆42义—53毅21忆00义 N,
103毅51忆45义—134毅20忆56义 E,面积 75. 76伊104 km2,黑
龙江、辽宁、内蒙古和吉林 4 省(区)是五味子集中
分布区域.本文得到的五味子分布图与《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 [14]的五味子分布图的空间分布特征相
同,均表现为随着纬度和经度的降低,其分布面积逐
渐减少.但本研究所得五味子分布区的纬度略高于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湖北省五味子分布区域较
多,且江西和湖南的北部也有五味子分布.湖北省是
华中五味子的集中分布区,江西和湖南也有较大面
8442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
积的华中五味子分布.如果在无花、无果期采集野外
标本,很难辩认华中五味子与五味子,可能导致五味
子标本采集记录有误.
A1B情景强调地区间的趋同发展、能力建设、
不断增强的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地区间人均收
入差距的持续减少,能源平衡发展,是“较好的冶气
候变化情景;A2 情景描述的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世
界,是“较坏的冶气候变化情景. 利用 Maxent 软件预
测的结果显示,五味子在中国当代潜在分布面积为
145. 12伊104 km2,其中,较好生境面积占 48郾 6% ,主
要分布在长白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河北
省与辽宁省相邻区域;最佳生境主要分布在辽宁省
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
县以及吉林省的安图县、和龙市和内蒙古牙克石市.
A1B和 A2 两种情景下未来五味子潜在分布区面积
均逐渐减少,A2 情景的五味子潜在分布区下降比率
大于 A1B情景.至 21 世纪 50 年代,A1B和 A2 情景
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缩减比例相近,分别为当代潜
在分布区面积的 84. 0%和 81. 5% .至 21 世纪 80 年
代,A2 情景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面积仅为当代的
0. 5% ,B2 情景下五味子潜在分布区减少至当代的
一半.说明五味子在“较坏的冶气候变化情景(A2)
下比在“较好的冶气候变化情景(A1B)下潜在分布
面积损失更多.
在 21 个环境因子中,温度季节性变化对五味子
分布范围影响最大,其次是最湿月降水和最热季降
水.此外,年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和最热月最高温也
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很小.这表明在
五味子生长的关键时期,年均温及其极值(最低温、
最高温)是五味子分布的重要限制因子,而年降水
量、海拔等因子的限制作用较小. 研究表明,随着全
球温度的升高,物种分布范围正在向高纬度和高海
拔地区迁移[9-10] .原来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的物种
除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外,也会受到新扩张物种
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这些地区的物种组成
也会发生变化.另外,极端气候也是物种分布范围变
化的重要助推剂,因为极端气候事件的不连续性,导
致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通常也是非连续性的.
除气候变化外,影响物种分布范围的因素还有
地形地貌特征、人类干扰等,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相
差很大,而物种自身的扩散能力也是影响其分布的
内在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他们的扩散能力不尽相同,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34-35] . Maxent 模
型是一种基于生态位原理的生境适宜性模型,应用
物种出现点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对物种生境适宜性
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但所需因子可自由选
择.如果没有把影响五味子分布的重要因子考虑到
预测模型中,则会极大地影响预测结果.物种灭绝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环境因子的限制和物种间的
竞争等. Maxent模型并没有考虑物种对环境因子的
适应性以及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这极大影响了预测
精度.然而目前尚未有模型能很好地耦合物种竞争
关系,从而准确预测物种分布的变化. 此外,气候变
化情景也会极大地影响对物种分布范围的预测. 现
有气候模型仅考虑了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忽
略了温室气体的反馈作用.一方面,大气中温室气体
深度上升导致气温上升,另一方面,温度上升改变碳
循环.近 10 年来,全球气候模型与全球碳循环模型
的耦合研究受到极大关注[36] . Cox 等[37]采用气候鄄
碳循环耦合模型对 2100 年全球陆地平均增温进行
了预测,其预测值(8. 0 益)高于 IPCC[38]第 4 次评估
报告中所有情景的预测值(1. 4 ~ 6. 4 益). IPCC 的预
测没有考虑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而 Cox
等[37]采用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在于假定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保持一致[39] .由于物种分
布范围预测受诸多因素限制,本研究对气候变化背景
下中国五味子未来分布范围的预测仅为相关研究和
五味子的保护提供参考,今后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摇 Xiao P鄄G (肖培根). Moder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 (in Chinese)
[2]摇 Wang W鄄Y (王文燕), Chen J鄄G (陈建光). Pharma鄄
cology function of Schisandra and its exploitation. Jour鄄
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北华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8(2): 128-133 (in Chi鄄
nese)
[3]摇 Wu Z鄄Y (吴征镒), Lu A鄄M (路安民), Tang Y鄄C
(汤彦承), et al.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Angio鄄
sperm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in Chi鄄
nese)
[4]摇 Liu Y鄄H (刘玉壶). 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in Chinese)
[5]摇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国家药典委员
会).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爷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in Chinese)
[6]摇 New Medical School of Jiangsu (江苏新医学院).
Medicine Dictionar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6 (in Chinese)
[7]摇 Li A鄄M (李爱民), Wang Y鄄L (王玉兰), Ai J (艾摇
军), et al. Breeding report of a new variety of
Schisandga chinensis Baill “ Red Pearl冶 . 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 (特产研究),
2000, 4(1): 31-35 (in Chinese)
[8]摇 Zhao D鄄S (赵东升), Wu S鄄H (吴绍洪), Yin Y鄄H
94429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胡理乐等: 中国五味子分布范围及气候变化影响预测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尹云鹤). Variation trends of natural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鄄
nario.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
报), 2011, 22(4): 897-904 (in Chinese)
[9]摇 Easterling DR. Climate extremes: Observations, model鄄
ing, and impacts. Science, 2000, 289: 2068-2074
[10]摇 McCarty JP.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1, 15: 320-331
[11]摇 Li F(李摇 峰), Zhou G鄄S (周广胜), Cao M鄄C(曹铭
昌). Responses of Larix gmelinii geographical distribu鄄
tion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A simulation study. Chi鄄
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2(6): 2255-2260 (in Chinese)
[12]摇 Opletal L, Sovov佗 H, B佗rtlov佗 M. Dibenzo cycloocta鄄
dienelignans of the genus Schisandra: Importance, isola鄄
tion and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4, 812: 357-371
[13]摇 Peng JY, Fan GR, Qu LP, et al. Application of prepar鄄
ative high鄄speed counter鄄current chromatography for iso鄄
lation and separation of schizandrin and gomisin A from
Schisandra chinen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 108: 203-207
[14]摇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
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Atlas of Chinese Higher Plant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in Chinese)
[15]摇 Li S鄄X (李书心). Flora of Liaoning. Shenyang: Liaon鄄
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8 (in Chinese)
[16]摇 He S鄄Y (贺士元), Xing Q鄄H (邢其华). Flora of Bei鄄
jing. Beijing: Beijing Press, 1984 (in Chinese)
[17]摇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Gansu (《甘肃植物志》
编辑委员会). Flora of Gansu. Gansu: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5 (in Chinese)
[18]摇 Sun L鄄Y (孙立元), Ren X鄄W (任宪威). Hebei Tree
Species.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1997 ( in Chi鄄
nese)
[19]摇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Hebei (《河北植物志》
编辑委员会). Flora of Hebei. Shijiazhuang: 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6 (in Chinese)
[20]摇 Fu S鄄X (傅书遐). Flora of Hubei. Wuhan: Hubei Sci鄄
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2 (in Chinese)
[21]摇 Fu K鄄X (傅坤俊), Fu J鄄Q (傅竞秋), Chen Y鄄S (陈
彦生). Flora of the Loess Plateau.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in Chinese)
[22]摇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Inner Mongolia (《内蒙
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Flora of Inner Mongolia. Ho鄄
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爷s Press, 1991 ( in Chi鄄
nese)
[23]摇 Chen H鄄B (陈汉斌). Flora of Shandong. Qingdao:
Qingdao Press, 1990 (in Chinese)
[24]摇 Jiang J (姜摇 健), Yang B鄄L (杨宝灵), Su M (苏摇
明), et al. Study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quality dis鄄
crimination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frared (红外), 2009, 30:
39-43 (in Chinese)
[25]摇 Liu J (刘 摇 娟), Bei L (贝 摇 雷), Zhao Z鄄L(赵忠
莉).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of volatile oil in the
North Schisandra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Medicine and Pharmacy (黑龙
江医药科学), 2008, 31(6): 16-17 (in Chinese)
[26]摇 Liu Y鄄Y (刘永英), Niu J鄄Y (牛俊英).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fruits resource of Yuntaishan.
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e of Education (焦作教育学院
学报), 2001, 17(4): 28-30 (in Chinese)
[27]摇 Ma J鄄Y (马俊莹), Zhang R (张摇 悦). The resource
of Schisandra chinensin in Huma District of Great Xing爷
an mountainous.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32(3): 71-72 ( in
Chinese)
[28] 摇 Meng L鄄M (孟黎明), Chu Y鄄N (楚玉南), Yan B
(颜 摇 冰), et al. Schisandra natural forest manage鄄
ment. Quarterly of Forest By鄄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中国林副特产), 2003(3): 6 (in Chinese)
[29]摇 Wang Y鄄J (王有菊), Jiang J (姜摇 静), Jin S鄄Y (金
顺玉), et al. An ISSR analysis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Schisandra chinensis.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林业科技), 2007, 32(2): 57-59 (in Chinese)
[30]摇 Yin F鄄Z (殷放宙), Lu T鄄L (陆兔林), Li L (李 摇
林). Comparison of 酌鄄schisandrin contents of Fructus
schisandrae of different origi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鄄
cologiaeque Shanghai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19(1): 42-43 (in Chinese)
[31]摇 Zhang H (张 摇 卉), Wang W鄄Q (王文全), Yang Q
(杨摇 全), et al. Report o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鄄
source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 Turcz. ) Baill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6):
1340-1341 (in Chinese)
[32]摇 China Vegetation Atlas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Chi鄄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
委会). China Vegetation and Its Geographical Pattern.
Beijing: China Geological Press, 2007 (in Chinese)
[33]摇 Nakicenovic N, Alcamo J, Davis G, et al. Special re鄄
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 / IPCC, ed. A Special Re鄄
port of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95-600
[34]摇 Parmesan C. Poleward shifts in geographical ranges of
butterfly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warming. Na鄄
ture, 1999, 399: 579-583
[35]摇 Parmesan C. Climate and species 爷 range. Nature,
1996, 382: 765-766
[36]摇 Limpens J, Berendse F, Blodau C, et al. Peatlands and
the carbon cycle: From local processes to global implica鄄
tions-A synthesis. Biogeosciences Discussions, 2008, 5:
1379-1419
[37]摇 Cox PM, Betts RA, Jones CD, et al. Acceleration of
global warming due to carbon鄄cycle feedbacks in a cou鄄
pled climate model. Nature, 2000, 408: 184-187
[38]摇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鄄
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9]摇 Luo YQ, Wan SQ, Hui DF, et al. Acclimatization of
soil respiration to warming in a tall grass prairie. Na鄄
ture, 2001, 413: 622-625
作者简介摇 胡理乐,男,1979 年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
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E鄄mail: lilehu@ gmail. com
责任编辑摇 杨摇 弘
0542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