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黄堇濒危原因及其野生资源保护



全 文 :2008年 6月 第 10卷 第 6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ChineseMedicine Jun.2008 Vol.10 No.6
[通讯作者 ]  *韩凤 , E-mail:hanfengasdf@tom.com。
毛黄堇濒危原因及其野生资源保护
韩凤* , 林茂祥 , 肖杰易 , 李娟 , 全健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重庆 南川 408435)
[摘要 ]  对珍稀濒危民间药用植物毛黄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野生资源现状进行简述 , 分析了毛黄堇濒危原
因 ,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毛黄堇野生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  毛黄堇;濒危植物;野生资源;保护
干岩矸(南川)系罂粟科植物毛黄堇 Cordalisto-
mentelaFranch.的全草 , 又名岩黄连(湖北巴东 、陕
西镇坪)[ 1] 。毛黄堇为民间常用贵重中草药 , 具有
显著的抗菌 、 消炎 、 镇痛和强安定作用 , 除此外还
有抑制肿瘤细胞作用;主治疮疖肿毒 、 肝炎 、 肝硬
化 、肝癌等症。毛黄堇植物分布局限于石灰岩山区 ,
属石山特有种[ 2-4] 。由于生长环境特殊 , 自然繁殖率
很低 , 种群发展困难 , 资源蕴藏量十分匮乏。随着
人们对毛黄堇药材认识的不断提高 , 市场需求量逐
年加大 。在川 、 黔 、渝 、 陕交界地区的民间将毛黄
堇用于消炎止痛 、拔毒 、治疗疥疮肿毒 , 以及治疗
肝炎 、 肝硬化和晚期癌症等多种疾病 。由于毛黄堇
用途广泛 , 疗效显著 , 商品价格极高 , 导致人们过
度采挖和收购 , 造成有限的野生资源呈枯竭状态。
为此 , 我们在对毛黄堇进行野生变家种栽培技术研
究的同时 , 也对毛黄堇的自然生长环境及其繁殖特
性进行了调查 、 观察 , 分析了毛黄堇濒危的原因 ,
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 以期实现对野生种质资源
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1 毛黄堇的生物学特征
1.1形态特征
丛生草本 , 高 20 ~ 25cm, 具白色而卷曲的短绒
毛 。主根顶端常具少数叶残基。茎化葶状 , 约与叶
等长 , 不分枝 , 无叶或下部少数叶。基生叶具长柄 ,
基部具鞘 , 叶片披针形 , 二回羽状全裂;一回羽片
5 ~ 6对 , 疏离 , 具短柄;二回羽片近无柄 , 卵圆形
至近圆形 , 顶生的较大 , 约长 1cm, 宽 1.2cm, 三
深裂 , 侧生的长约 5 ~ 6mm, 宽 5mm, 全缘至 2 ~ 3
裂 。总状花序约具 10花 , 先密集 , 后疏离 。苞片披
针形 , 长约 9mm, 具短绒毛。花梗长 5 ~ 10mm, 花
黄色 , 近平展。萼片卵圆形 , 长约 1.5mm, 全缘或
下部多少具齿 。外花瓣顶端多少微凹 , 无或具浅鸡
冠状突起。上花瓣长约 1.5 ~ 1.7cm;距圆钝 , 约占
花瓣全长的 1 /4;蜜腺体约贯穿距长的 1 /2, 末端近
渐尖。下花瓣长约 1.2cm。内花瓣长约 1cm, 具高
而伸出顶端的鸡冠状突起。子房线形 , 具细长的花
柱;柱头 2叉状分裂 , 各枝顶端具 2 ~ 3并生乳突。
蒴果线性 , 长 3 ~ 4cm, 被毛。种子黑亮 , 平滑[ 1] 。
1.2生长环境
毛黄堇生于 500 ~ 1 200m的石灰岩悬崖峭壁石
缝 、石穴或壁下附近的裸岩缝隙间或高山岩洞口等
恶劣的环境中。性喜阴凉气候条件 , 耐干旱怕涝 ,
怕强光照射 , 生长温度 5 ~ 30℃, 最适温度 15 ~
25℃, 可在黄棕壤 、 黄壤中生长 , pH值 5.5 ~ 6.5。
毛黄堇根系入深度可达 20 ~ 25cm的土层中 。
1.3地理分布
毛黄堇分布区虽较广 , 但零星分散。主要分布于
陕西南部镇坪 、安康 、营盘 , 重庆巫山 、奉节、 巫溪 、
城口 、武隆 、南川 , 贵州道真 、桐梓等地[ 1, 5] 。
2 毛黄堇濒危原因的分析
物种的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是导致濒
危的主要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 一是外
界的 , 即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 对森林的滥砍乱伐 、
毁林开荒 , 对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 , 是造成
植物濒危主要因素;二是该植物本身的内因 , 即濒
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如遗传衰竭 , 物种在自然进
化过程中 , 由于种种原因使生存力减退 , 导致种群
数量难以恢复。
2.1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
毛黄堇为民间常用中草药 , 其药用功效给人们
·17·
DOI :10.13313/j.issn.1673-4890.2008.06.002
2008年 6月 第 10卷 第 6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ChineseMedicine Jun.2008 Vol.10 No.6
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多年来 , 各地药农 、 山区居
民等滥挖乱采十分严重 , 目前市场上的毛黄堇商品
几乎都是来源于野生资源 , 由于人们无节制地 、 掠
夺性地采挖 , 使毛黄堇的野生资源及其生境受到了
严重破坏 , 原分布地区的资源已临近枯竭 , 全国的
野生资源分布呈缩小的趋势。
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手段也越原始 , 往往是急功近利 , 不考虑长远利益 ,
对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物种 , 采取掠夺式的方式直
接采集利用 , 因此 , 难以保持其种群的增长平衡而
陷入濒危境地 , 使物种濒危的速度加快。
2.2生长环境的破坏
毛黄堇局限分布裸露石山 , 常生于石缝 、 石
穴中 , 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石灰岩生境尤
其是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的石灰岩环境 , 由于
水土流失严重 , 持水性能差 , 比较干旱 , 使其天
然更新困难 , 亦成为其濒危的原因之一 。由于长
期的重采轻造 , 使森林面积锐减 , 并导致地区气
候变化 , 降雨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如旱灾 、病虫
害等)日益加剧 , 严重破坏了毛黄堇适宜的生长
环境 , 使毛黄堇野生资源的数量和分布面积越来
越少 。
2.3自然繁殖率低 , 生长缓慢
在自然条件下 , 毛黄堇主要以自然分蘖进行营
养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衍 。其中有性繁
殖在野生条件下植株结实较少 , 每个蒴果内可以形
成多粒种子 , 但这些果实还在未成熟之前 , 就被虫
鸟采食或植株被人工采挖 , 这样就很难形成成熟种
子 , 即使有少数部分形成了种子 , 落地后也由于缺
乏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 , 在
自然状态下毛黄堇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是极为困
难的 , 这是毛黄堇自然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稀少的
一个重要原因。
3 毛黄堇野生资源的保护对策 [ 6-8]
3.1增强人们对野生资源及其生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对毛黄堇生长环境的调查 , 笔者认为人们
对毛黄堇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和对其生长环境的人
为破坏是造成毛黄堇濒危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
只有增强人们对野生资源和生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
完善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保护的法律 、 法规 ,
建立毛黄堇的野生资源保护区 , 减少人为的破坏 ,
才能保证毛黄堇野生资源的更好繁殖。同时 , 各地
药农 、 山区居民在采挖毛黄堇时 , 可根据毛黄堇根
茎丛生能力的特点 , 将毛黄堇的根部留下 , 并覆土
盖严。
3.2开展对毛黄堇的繁殖 、引种驯化研究
今后对野生毛黄堇资源的开发利用 , 必须考
虑需求与自然增长的平衡 , 应当进行引种驯化 、
栽培 、 繁殖的研究 , 扩大其种群 , 进而推广大规
模生产应用 , 最终使其脱离濒危状态 。迁地保存
应当说只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第 —步 , 在
此基础上进行引种驯化 、 栽培繁殖研究是十分必
要的 。它是解决资源永续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的
重要措施之一 。
3.3归化自然
引种繁殖是为了保存其种质 、 扩大其种群 , 但
在人为环境下并不能完全代替野生环境中处于自然
进化历程中的自然种群。在长期栽培状态下 , 会丧
失野生状态所具有的许多遗传特性。通过人工繁殖 、
栽培野生植物并将栽培后的植株 “放生 ”, 让其归
化自然 , 逐渐恢复原始状态 , 使植物和共生的环境
得以再生。
3.4加强对毛黄堇致濒机理的研究
珍稀濒危植物除了共同的致濒机理外 , 每种植
物还有其本身的诸多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毛黄堇
植物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致濒机理的研究 , 并进行
人工繁育 , 根据其机理从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保
护 。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32
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341, 417-418, 424.
[ 2] 秦松云 , 张天友 .四川紫堇属药用植物的报告 [ J] .中国
中药杂志 , 1993, 18(3):133-136.
[ 3] 吴征镒 , 苏志云 .四川产紫堇属四新种 [ J] .云南植物研
究 , 1989, 11(3):311-316.
[ 4] 苏志云 .中国紫堇属新分类群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7,
19(3):227-235.
[ 5] 吴征镒 , 庄璇 ,苏志云 .论紫堇属的系统演化与区系发生
和区系分区的关系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6, 18(3):
241-267.
[ 6] 张渝华 , 傅承新 .浙江紫堇属植物的种类 、分布和利用
[ J]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 1990, (1):41-43.
[ 7] 邢素立 , 王水潮.青海省紫堇属药用植物资源用 [ J] .中药
材 , 1999, 22(6):277-279.
[ 8] 张秀峰 , 王水潮 .青海紫堇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
利用 [ J] .时珍国药研究 , 1997, 8(6):547-548.
(收稿日期 2008-01-2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