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18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Mar.,Vol.25 No.2
毛黄堇 Corydalis tomentella Franch. 系罂粟科紫
堇属植物,又名干岩矸(重庆南川)、岩黄连(湖北
巴东、陕西镇坪)[1],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抗菌、
消炎、镇痛和强安定作用,此外还有抑制肿瘤细胞作
用。主治疮痈肿毒、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症。毛
黄堇植物分布局限于石灰岩山区,属石山特有种 [2-4]。
其生长环境特殊,自然繁殖率很低,种群发展困难,
资源蕴藏量十分匮乏 ;同时,毛黄堇用途广泛,疗
效显著,商品价格极高,导致人们过度采挖和收购,
造成有限的野生资源呈枯竭状态。本文对毛黄堇的生
长发育习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毛黄堇的野生变家种,
以及野生资源和物种保护。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毛黄堇引自金佛山海拔高度约 680 m 的石灰岩
濒危植物毛黄堇的引种及生长发育观察
韩 凤,林茂祥,肖杰易,张 军,申 杰,李 娟
(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 重庆 南川 408435)
关键词 : 濒危植物 ;毛黄堇 ;引种 ;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1)02-0018-03
地带。
1.2 方法
将野生植株引种栽培在本所药用植物园苗圃,
采收成熟的种子,将种子分别播种到直径为 25 cm 花
盆中,并定时、定株进行形态特征,生长发育和开花
结实的观察记录。
2 观察与结果
2.1 植物学特征
丛生草本,高 20~25 cm,具白色而卷曲的短绒
毛。茎化葶状,约与叶等长,不分枝,无叶或下部少
数叶。基生叶具长柄,基部具鞘,叶片披针形,二回
羽状全裂 ;一回羽片 5~6 对,疏离,具短柄 ;二回
羽片近无柄,卵圆形至近圆形,顶生的较大,约长 1
cm,宽 1.2 cm,三深裂,侧生的长约 5~6 mm,宽 5
mm,全缘至 2~3 裂。总状花序约具 10 花,先密集,
后疏离。苞片披针形,长约 9 mm,具短绒毛。花梗
长 5~10 mm,花黄色,近平展。萼片卵圆形,长约
1.5 mm,全缘或下部多少具齿。外花瓣顶端多少微
凹,无或具浅鸡冠状突起。上花瓣长约 1.5~1.7 cm ;
收稿日期:2010-06-28
作者简介:韩 凤(1980-),女,农艺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育种工
作。
吸收对自身有用的分子或离子,当植物对某些元素需
求量较高,而土壤中含量较低时,该元素在植物体中
的含量与在土壤中的含量往往相关系数较高 ;反之,
当植物对某些元素需求量较少而土壤中的含量又相
对较高时,往往相关系数较小,甚至呈负相关。也就
是说植物不会随土壤中某元素浓度的增高而无节制
地被动吸收该元素,而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地有选择
吸收。植物的这种选择性往往最终是由遗传因素决定
的。也就是说土壤对植物药中元素含量的影响是受种
质制约的。此外,药材中一种元素的吸收蓄积还往往
与其他元素的状况密切相关 [6]。本研究结果表明,V、
Fe、As、Se、Sr 5 种元素显著正相关,说明这 5 种
元素在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 ;Co 与 Fe、
As、Se、Sr 显著正相关,与 V 显著负相关,说明 Co
可能有利于 Fe、As、Se、Sr 的吸收,但却抑制 V 的
吸收 ;B 与 Zn 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M].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9 :6300-6301.
[2] 魏树和,周启星,王 新,等 . 积累植物龙葵及其对镉的富集特征 [J].
环境科学 , 2005, 26(3) :167-171.
[3] 张春燕,曹彦雄,李亮春,等 . 龙葵生长对镉污染的响应 [J]. 河西学院
学报 , 23(5) :45-47.
[4] 田娟娟,杜慧娟,潘秋红 , 等 . 电热板消解与密闭罐消解对土壤中 49
种矿质元素 ICP-MS 法检测的影响 [J]. 分析测试学报 , 2009, 28 (3) :
319-325.
[5] 周连文,吕元奇 .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J]. 化
学工程师 , 2007, 10 :24-25.
[6] 刘钟栋 . 植物生理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01.
DOI:10.13728/j.1673-6427.2011.02.005
— 19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Mar.,Vol.25 No.2
花结实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就花序而言,自茎端顶花
序抽出之后,其下侧花序也不断分化抽出,整个花
果期可以持续 3~4 个月 ;就小花而言,其开放顺序
从花序下端开始,依次往上,每小花开放时间为 3~5
d,整个花序可持续 8~35 d,初期花序持续时间长,
而后期花序时间短。毛黄堇开花结果特征见表 2。
2.3 种子繁殖
毛黄堇一般采用种子繁殖,每年 4 月上旬 ~6 月
下旬为果熟期,果皮为黄绿色,呈微开裂时,即种子
已经成熟,采收后即可播种,但出苗率极低,只有
2~3% ;若在 9 月播种,种子出苗率可达 13%。
2.4 环境因子的影响
2.4.1 光照对出苗的影响 在野外对毛黄堇的调
查,发现该植物大都生长在阴坡的石灰岩上,说明它
的生长环境与光有密切的关系。从遮阴和不遮阴对比
实验中可以看出,遮阴条件对它的出苗数和出苗率都
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光照对毛黄堇植物的出苗具有重
要的作用,但忌强光,过于强烈的光照会使得幼苗
叶片由绿色变紫色,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形成僵苗。
光照对出苗影响结果见表 3。
2.4.2 水分对幼苗的影响 毛黄堇生长在石山环
境中,形成了耐旱而怕涝的习性。如果土壤水分过多
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在这种条件下,毛黄堇幼苗根
茎基部腐烂,导致植株整株死亡 ;毛黄堇虽耐干旱,
但对水分供给也有一定的要求,适时适量进行人工浇
水,补充土壤湿度,才能保障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2.4.3 温度对幼苗的影响 10 月中旬陆续出苗,
此时日平均温度在 14 ℃左右,随着温度的降低,幼
苗生长十分缓慢,到 3 月上旬左右,气温逐渐回升,
幼苗生长加快,4~5 月上旬是植株营养生长达到最大
时,部分幼苗抽薹现蕾。进入盛夏,植株生长缓慢。
(下转第51页)
表3 遮阴与不遮阴对出苗的影响
Tab.3 Effect of seeding emergence with shading trentment and no shading
处理
遮阴
不遮阴
播种量(粒)
200
200
出苗数(株)
26
7
出苗率(%)
13
3.5
表2 不同生长年限植株开花结果情况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blossom and fruit of plants with different growth years
生长年限
1年生
2年生
3年生
花薹数(枝)
4
11
13
花朵数(朵)
29
253
238
坐果数(个)
27
212
194
坐果率(%)
96.55
83.79
81.52
距圆钝,约占花瓣全长的 1/4 ;蜜腺体约贯穿距长的
1/2,末端近渐尖。下花瓣长约 1.2 cm。内花瓣长约 1
厘米,具高而伸出顶端的鸡冠状突起。子房线形,具
细长的花柱 ;柱头 2 叉状分裂,各枝顶端具 2~3 并
生乳突。蒴果线形 , 具柄 0.8~1 cm,果长 3~4 cm,被毛;
成熟时室背开裂,内具种子 20~35 枚。种子肾形,
黑亮,平滑,极细小,花薹顶端的结出的种子不能成
熟,多为干瘪的种子。
2.2 生长发育特征
2.2.1 生育期 萌发期 : 毛黄堇种子出苗极不整齐,
播种后从 10 月开始出苗,直到翌年 3 月停止。
幼苗期 : 种子出苗以后其生长缓慢,在 10~15 d
后才形成第 1 片真叶,到形成第 3~4 片真叶时,子
叶才脱落。
抽薹期 : 2 年及多年生植株于 1 月中下旬就开始
抽出花薹,先是主花茎自茎端抽出,继而侧花茎产
生,并呈现花蕾。先出苗的部分,越年生植株于 4 月
中下旬也能抽薹现蕾。
开花期 : 抽薹的越年生植株,于 5 月初就能开花;
2 年生及多年生植株于 3 月初进入始花期,到 6 月初
进入末花期。
果熟期 : 花开后 3~5 d 就形成种果,经过 25~40
d 后进入果熟期。
2.2.2 年生长特征 种子繁殖的植株,从 10 月出苗
后,生长相对缓慢 ;待第二年 3~5 月气温回升,植
株生长加快,到 6 月以后生长逐渐减慢,7~8 月植株
几乎停止生长,进入夏季休眠状态,9 月中下旬其植
株生长又开始加快。不同生长年限植株的生长量指数
见表 1。
2.2.3 开花结果特征 毛黄堇植株开花结果与生长
年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 10~11 月份先出苗的植
株,其营养物质积累较多,翌年 4 月底或 5 月初就能
开花结果,单株植株能抽出约 3~6 枝花薹 ;花薹数
量大时,有些植株营养条件跟不上,也容易产生落
花落果现象,而影响坐果率 ;而在 12 月份及其之后
出苗的植株,则在翌年不能开花结果。2 年生以上植
株,单株能抽出约 8~15 枝花薹,甚至更多,且其开
生长年限
1年生
2年生
3年生
株高(cm)
16.7
25.3
23.6
茎粗(cm)
0.38
0.53
0.56
冠幅(cm)
17.75×21.45
27.81×32.37
23.43×28.92
复叶数(片)
36
53
49
表1 不同生长年限植株生长量指数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index with different growth years of plant
— 51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Mar.,Vol.25 No.2
进样量 :20 µL,理论塔板数按天麻素峰计,应不低
于 4 000。色谱图见图 1。
通过统计分析表明 :二种提取方法对化风丹中
天麻素含量的影响没有差异性。
结果表明,优选的提取方法优选的方法可行,
省时,方法稳定。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吸取以上对照品溶
液,分别进样 12、16、20、24、28 μL,测定峰面积,
以天麻素浓度 (X) 为横坐标,峰面积积分值 (Y) 为纵
坐标,计算天麻素回归方程为 :Y=4.0E+5X+9.0E+5
r=0.999 7。结果表明天麻素分别在 0.816 μg~1.904 μ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天麻素对照品溶液 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测定 5 份,平均峰面
积 2 546 581,RSD 为 0.7%,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本品,研细,精密称取约 4.0 g,
精密称定,按含量测定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吸
取供试品溶液 20 µL,分别在 0、4、8、16、24 h 测
定一次,平均峰面积为 3 907 278,RSD 为 1.1%,供
试品在 24 h 内基本稳定,稳定性好。
2.7 重复性试验 精密取本品约 4.0 g5 份,照供试
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
试品溶液各 20 μL,测得天麻素峰面,平均峰面积
为 3 921 652,计算含量,平均含量为 0.212 mg/g,
RSD=0.9%,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试验 取已知含量 (0.210 mg/g) 样品 5
份,每份约为 2.0 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天麻
素对照品(0.22 mg/mL)2mL,按含量测定项下的方
法操作,计算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为 100.25%,RSD
为 1.2%,回收率良好。
2.9 含量测定 分别测定化风丹 3 批样品,平均含
量为 0.212 mg/g。
3 讨论
3.1 以有效成分天麻素为指标,选择甲醇作为提取
溶剂,以 40 min、50 min、60 min 进行超声提取,测
定其含量。结果比较,超声 50 min,其化风丹中天
麻素的提取完全,故本试验选择超声 50 min 提取。
3.2 超声提取和原标准回流提取 8 h 方法比较,本提
取方法省时,方法可行,稳定可靠,对化风丹中有效
成分提取方法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脑系分册(S).189.
表2 化风丹超声提取方法验证结果
Tab.2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extraction methods of HuafengDan
试验号 称样量(g) 天麻素含量(mg/g) 天麻素平均含量(mg/g)
1 4.0168 0.211
2 4.0551 0.210 0.210
3 4.0267 0.209
表1 不同提取方法测得天麻素的含量(n=3)
Tab.1 Gastrodin extraction ratio with different methods(n=3)
样品号 称样量(g) 天麻素含量(mg/g) 天麻素平均含量(mg/g) RSD%
回 1 4.0278 0.210
流 2 4.0317 0.207 0.209 0.47
法 3 4.0666 0.209
超 1 4.0245 0.206
声 2 4.0436 0.208 0.208 0.46
法 3 4.0364 0.209
A . 天麻素对照品 B. 供试品
图1 HPLC色谱图
Fig.1 HPLC chromatogram
(上接第 19页)
3 结论
3.1 毛黄堇为石山植物,经过引种栽培和生长发育
观察,其形态特征与野生植株没有明显的差异。
3.2 由于毛黄堇生态环境条件比较特殊,移栽成活
率较低,还有待于改进人为环境条件,以适应毛黄
堇的正常生长发育。
3.3 生长环境对毛黄堇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
作用,引种试验表明该植物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
等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遮阴条件下,植物生长旺
盛,随着野外生长环境条件的破坏,该植物已经濒临
灭绝,应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 第 32 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9:341,417-418,424.
[2] 秦松云 , 张天友 . 四川紫堇属药用植物的报告 [J]. 中国中药志 ,1993,18
(3):133-136.
[3] 吴征镒 , 苏志云 . 四川产紫堇属四新种 [J]. 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3):311
-316
[4] 苏志云 . 中国紫堇属新分类群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7,19(3):22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