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保护
农达防除红花酢浆草效果初报*
罗天琼 莫本田
(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独山 558200)
摘 要 通过采用 41%农达水剂不同剂量 、兑水量和施
用时期防除红花酢浆草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处
理时期是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 最佳用药量为 6.75L/
hm2 ,最佳兑水量为 262.5 ~ 300 kg/ hm2 , 防除效果达到
90%以上 ,而且对下茬作物生长无影响。
关键词 农达 红花酢浆草 防除效果
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bosa DC.)俗称铜
锤草 、四瓣菜 ,系酢浆草科多年生宿根性阔叶杂
草。主要以地下鳞茎进行无性繁殖 ,适应性强 ,
生长速度快 ,再生能力强 ,繁殖率高 ,侵占性强 ,
抗逆性特强(包括耐寒 、耐旱 、耐涝 、耐荫蔽),是
一种典型的旱地恶性杂草 。多年来 ,一直严重制
约着当地旱地作物的生产 。经调查 ,在危害严重
的地块可使苎麻减产 30%~ 50%,辣椒减产
50%~ 60%,玉米减产为 30%~ 50%。花生 、大
豆等低矮作物减产 50%~ 75%,受害最严重的
是露地西瓜 ,损失达 50%~ 85%,甚至有些地块
达100%。红花酢浆草以地下鳞茎在土壤中生
长和繁殖 ,一般的旱地除草剂仅能杀死地上部
分 ,对地下部分没有多大影响 ,且其具有特强的
繁殖性能和再生能力 ,只要水肥条件充裕 ,尤其
是阴雨天气 ,地下鳞茎又很快萌发生长 ,对作物
造成危害。因此 ,对红花酢浆草的彻底防除 ,必
须选用内吸性除草剂并采用相应的施用技术。
41%农达是属于内吸传导型的广谱性除草剂 ,极
易被植物茎叶吸收并传输至植物各部位 ,特别容
易向地下根茎转移 ,而且对多年生深根杂草的地
下组织破坏力很强 ,能达到一般农业机械无法达
到的深度。因此特选用 41%农达开展对红花酢
浆草的防除试验。
收稿日期:1998-05-08 *本文系厅级课题“贵州苎麻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研究”子专题之一 ,该课题获贵州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本试验目的在于确定防除红花酢浆草的最
佳用药量 、施药时期和兑水量 ,即找出彻底防除
红花酢浆草的最佳方法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
依据。
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试验地选择在红花酢浆草成片的地块 , 5月
中旬草层盖度 85%~ 90%,6月初达 95%以上 ,
草群以红花酢浆草为主 ,伴生有小白酒草 、狗牙
根 、空心莲子草和马兰等 ,草层平均高度 25 ~
30 cm ,红花酢浆草密度为 260 ~ 300株/m 2。
试验于 5月中旬进行 ,小区面积 10m2 ,试
验因素与水平见表 1。试验设计按 L25(53)正
交法排列(见表 2)。用手压背扶式喷雾器进行
叶面喷洒处理。另外每个组合加 0.2%洗衣粉
为粘着剂 ,加少量 0.03×10-6的三十烷醇作为
助剂(三十烷醇的作用:对植物有很强的刺激作
用 ,能提高杂草细胞中酶的活性 ,加速杂草体内
物质的新陈代谢 ,促进植株对药液的吸收和传
导 ,从而提高防除效果)。
表 1 农达防除红花酢浆草试验因素水平
水平 药剂用量 A(ml/ 667m2)
施药期 B
(日/月)
兑水量C
(kg/ 667m2)
1 0 15/ 5 7.5
2 400 25/ 5 12.5
3 450 5/ 6 17.5
4 500 15/ 6 22.5
5 600 25/ 6 27.5
2 试验观测与数据处理
每期喷药时在各小区中取 3个 0.25m2 样
方记载各植物名称 、物候期 、平均高度值等 。喷
药后 10d描述植物地上部分受药症状 ,并评价
·38· 耕作与栽培 1999 年 第 3 期
DOI :10.13605/j.cnki.52-1065/s.1999.03.015
等级(见表 3)。处理后 20d ,观察测定地上部
表 2 试验数据与处理
试验量 药剂量 A(ml/ 667m2)
施药期B
(日/月)
兑水量 C
(kg/ 667m 2)
1 1 0 1 15/ 5 1 7.5
2 2 400 2 25/ 5 2 12.5
3 3 450 3 5/ 6 3 17.5
4 4 500 4 15/ 6 4 22.5
5 5 600 5 25/ 6 5 27.5
6 2 400 3 5/ 6 4 22.5
7 3 450 4 15/ 6 5 27.5
8 4 500 5 25/ 6 1 7.5
9 5 600 1 15/ 5 2 12.5
10 1 0 2 25/ 5 3 17.5
11 3 450 5 25/ 6 2 12.5
12 4 500 1 15/ 5 3 17.5
13 5 600 2 25/ 5 4 22.5
14 1 0 3 5/ 6 5 27.5
15 2 400 4 15/ 6 1 7.5
16 4 500 2 25/ 5 5 27.5
17 5 600 3 5/ 6 1 7.5
18 1 0 4 15/ 6 2 12.5
19 2 400 5 25/ 6 3 17.5
20 3 450 1 15/ 5 4 22.5
21 5 600 4 15/ 6 3 17.5
22 1 0 5 25/ 6 4 22.5
23 2 400 1 15/ 5 5 27.5
24 3 450 2 25/ 5 1 7.5
25 4 500 3 5/ 6 2 2.5
表 3 从 0 ~ 100的等级分类
等级 类别的描述 详 细 描 述
0 无效 不能控制杂草 ,杂草颜色不变 ,生长依然。
10 无效 杂草防除力很差,叶色稍变,但对生长无关紧要。
20 微效 对杂草防除力弱,植株稍微变矮 ,叶片下榻。
30 微效 对杂草防除力弱 ,叶片由深绿变浅绿,继而
发黄发白 ,但反应症状不能持久 ,地下鳞茎
依然正常生长。
40 中效 对杂草防除力不强 , 地上部分叶片发白干
枯腐烂 ,地下部分少量鳞茎变软。
50 中效 对杂草防除力稍强 ,地上部分发白 、干枯 、腐
烂 ,地下部少量中央鳞茎变软 , 变褐发黑。
周围小鳞茎大部分自动分离,开始萌发。
60 中效 对杂防除力中等 ,地上大部分叶片干枯、腐
烂 ,地下部一部分中央鳞茎变软 ,发褐腐烂 ,
周围小鳞茎大部分可自动分离 ,开始萌发。
70 强效 对杂草防除效果不甚满意 , 地上大部分叶
片干枯 、腐烂 ,地下大部分中央鳞茎发褐腐
烂 ,周围小鳞茎少量发褐 、腐烂。
80 强效 对杂草防除效果较满意 ,地上大部分叶片
死亡 ,地下大部分鳞茎发褐 、腐烂。
90 强效 对杂草防除效果极好 ,持效期长久;地下仅
有少量小鳞茎存活。
100 全效 杂草彻底毁灭,不论地上、地下部分全部死亡。
分残绿数量和地下鳞茎 ,根芽存活数 。数据与
处理如表 2所列 。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 4测定结果可以明显看出:25种处理
表 4 试验数据处理
处
理
药
剂
量
A
施
药
期
B
兑
水
量
C
地上部分残绿重
(g/ 0.25m 2)
1 2 3
地下部分
鳞茎活芽数
(个/ 0.25m2)
1 2 3
残
绿
重
T 1
活
芽
数
T2
评
价
等
级
1 1 1 1 131.3 156.5 145.2 40 45 50 433.0 135 0
2 2 2 2 32.5 38.2 31.3 20 18 16 102.0 54 60
3 3 3 3 10.0 9.5 12.0 1 2 3 31.5 6 95
4 4 4 4 9.2 8.5 7.0 20 18 22 24.7 60 65
5 5 5 5 28.9 27.4 26.9 50 60 68 83.2 178 55
6 2 3 4 9.2 11.8 12.4 0 3 2 33.4 5 95
7 3 4 5 18.6 22.5 25.3 5 8 7 76.4 20 85
8 4 5 1 60.5 56.7 58.5 70 68 76 175.7 146 55
9 5 1 2 0 0 0 4 5 2 0 11 90
10 1 2 3 180.2 175.4 178.4 50 52 45 534.3 147 0
11 3 5 2 20.2 26.5 30.2 25 22 27 76.9 74 60
12 4 1 3 0 0 0 2 0 4 0 6 95
13 5 2 4 25.2 28.3 28.6 32 35 30 82.1 97 55
14 1 3 5 245.0 259.0 209.3 40 38 45 713.3 123 0
15 2 4 1 116.5 113.2 104.3 60 64 57 334.0 181 55
16 4 2 5 14.8 16.2 18.3 18 23 25 49.3 66 65
17 5 3 1 27.5 25.2 28.4 2 2 3 81.1 7 70
18 1 4 2 203.4 198.7 209.3 103 101 99 611.4 303 0
19 2 5 3 89.4 93.4 98.5 43 47 48 281.3 138 60
20 3 1 4 0 0 0 5 3 2 0 10 90
21 5 4 3 22.6 18.5 17.2 15 13 14 58.3 42 80
22 1 5 4 178.6 180.2 179.8 108 114 120 538.6 342 0
23 2 1 5 0 0 0 1 2 3 0 6 95
24 3 2 1 18.9 17.6 19.2 12 18 24 55.7 54 75
25 4 3 2 20.2 22.3 18.5 2 3 4 61.0 9 85
处理 药剂量 A(kg/ 667m2)
施药期 B
(月/日)
兑水量 C
(kg/ 667m2) 合计
各残 T 1′ 2830.6 433.0 1079.5 4343.1(K′1)因绿 T 2′ 750.7 823.4 774.4 2348.5(K′2)素重 T 3′ 240.5 920.3 905.4 2066.2(K′3)各之 T 4′ 310.7 1104.8 678.8 2094.3(K′4)水和 T 5′ 304.7 1155.7 922.2 2382.6(K′5)平
各活 T 1″ 1055 168 523 1746(K 5″)因鳞 T 2″ 384 418 451 1253(K 2″)素茎 T 3″ 164 150 339 653(K 3″)各数 T 4″ 287 606 514 1407(K 4″)水之 T 5″ 335 878 393 1606(K 5″)平和
各评 T 1 0 74 51 125(K 1 )因价 T 2 73 51 59 183(K 2 )素等 T 3 81 69 66 216(K 3 )各级 T 4 73 57 61 191(K 4 )水之 T 5 70 46 60 176(K 5 )
平和
极差 R′
R″
R
2590.1
891.0
81.0
722.7
728.0
28.0
400.7
184.0
15.0
·39· 1999 年 第 3 期 耕作与栽培
组合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效除了药剂量为水平 1
(即不施药对照)的 5个处理组合为 0 外 ,其余
20种处理组合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
3.1 对地上部分的防效
从地上部分残绿重的极差看 ,用药量的极
差最大 ,施药期极差次之 ,兑水量的极差最小 ,
说明药剂量的大小是影响红花酢浆草地上部分
防效的第 1因素 ,施药时期为第 2因素 ,兑水量
的影响较小。从施药量这个因素的作用来看 ,3
水平(450ml/667m2)为最好;从施药期处理的
防效看 ,以 1水平(即 5月 15日)为最好;兑水
量各因素之间的差异不大 。
3.2 对地下部分的防效
从地下活鳞茎数的极差比较 ,药剂量和施药
时期差别不很大 ,但是都远大于兑水量的极差 ,
说明用药量和施药时期这两个因素对红花酢浆
草地下鳞茎的影响都很重要 ,兑水量影响不大。
从各因素各水平之间的作用来看 ,用药量和施
药时期这两个因素都以 3水平的效果最好 ,其
它几个水平的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比 3水平差 。
从上述测定结果及农达的特性进行分析 ,
由于农达是属于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施用量小
不能使所有的杂草着药 ,即使着药也很难将整
个植株杀死;量大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地上
茎叶全部杀死 ,使得药液不能传送到地下部分 ,
地下鳞茎只要遇到适合条件尤其是阴雨天气又
会很快萌发生长;适宜的用药量在几天时间内
不会将地上部分杀死 ,而是通过茎叶吸收并传
送到植株的各部位 ,然后抑制整个植株的正常
生理活动 ,最终使整个植株黄化死亡。因此适
宜的用药量会产生明显的防除效果 ,地上残绿
重和地下活鳞茎数都明显减少 。
对于施药时期来说 ,本试验设的喷药始期
是在红花酢浆草茎叶出土已达 85%以上的时
期(5月 15日),此时施药已能被绝大多数植株
吸收 ,对地上部分防除效果较好;随着施药时期
的推移 ,虽然地上茎叶量增大 ,利于吸收药液 ,
但此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大量的新生鳞茎 ,老茎
叶着药死亡后新鳞茎会很快萌发生长 ,最终测
定地上茎叶量仍然很大 ,防除效果不理想 。但
从地下活鳞茎数测定结果看 ,最佳的防除时期
还不是 5月 15日 ,而是 6月 5日 ,因为施药过
早 ,地下部分鳞茎还未萌发出土 ,未着药 ,以后
仍然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繁殖新的鳞茎;施药
过晚 ,地下新生鳞茎已经形成 ,并且大部分新生
鳞茎还未萌发茎叶 ,因此施药不受影响 ,体现出
防除效果很差。
根据上述测定及分析结果得出:各因素的
作用为 A>B>C ,即用药量>施药时间>兑水
量 。综合判断最佳组合是:药剂量 450ml/
667m2 , 6 月 5 日喷施 , 兑水量为 17.5 kg/
667m2 。
4 小结与讨论
农达属于茎叶处理剂 ,只有喷施在茎叶上才
起作用 ,落地即分解失效 ,因此必须选择在杂草
生长最旺盛时期施用才能达到最佳防除效果。
对于红花酢浆草来说 ,5 月下旬至 6月上
旬正是生长旺盛时期 ,此时叶量大 ,易接受药
物 ,而且此时地下球茎尚未形成新生鳞茎 ,这段
时间施药对地上地下部分都能起到较好的防除
作用 。若施药过早 ,大部分地下鳞茎未萌发生
长 ,施药过后才陆续萌发 ,进行正常的生长发
育;若施药过晚 ,地下已经形成新生鳞茎 ,但大部
分新生鳞茎还未萌发茎叶 ,即使喷药量再多 ,也
只是中央鳞茎及其茎叶着药 ,周围新生鳞茎少量
着药 ,因此防除效果较差。所以在 5月下旬至 6
月上旬这段时期施药理想。另外 ,兑水量对防
除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量少不易喷洒均匀 ,且容
易被晒干;量大影响药剂浓度。根据试验结果 ,
兑水量一般在 17.5 ~ 20 kg/667m2为宜。
农达属水溶性盐 ,早晨露水未消时喷洒易
造成药液滚落 ,降低药效。6 月的中午日照强
烈 ,易蒸发影响吸收。经验证明晴天上午 10时
左右喷洒药物最宜 ,大风或下雨前后都不可喷 。
另外 ,农达 41%喷施于土面或进入杂草根部腐
败后 ,药剂成分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效果消失 ,
无残留作用 ,不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及分析 ,可以得出下列
初步结论:(下转第 60页)
·40· 耕作与栽培 1999 年 第 3 期
过努力是完全可能办得到的。
要使我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 2000 年达到
50%的目标 ,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投入产
出比和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4 提高我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思考
在我区国民经济结构中 , 农业约占 70%左右的份
额 ,这充分说明农业是构建我区国民经济的基础 , 因而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关键。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的发展
是以政策为先导 , 那么 , 今后则应该是以科技为先导 ,
因为国内国外 、区内区外的农业发展实践证明 , 在农业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系统工程中 , 归根到底是要依靠
农业科技进步 ,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首先是必须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的农业科技意
识 ,实践已经证明 , 各级领导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认识和
态度如何 ,是能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贡献率的关
键。江总书记在 1996 年 9 月 27 日接见全国星火计划
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去年中央发布了加速科学技术
进步的决定 , 明确提出要`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
进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
发展 ,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1997 年 12
月 9日 , 江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
“要强化农业的技术基础 ,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目
前 ,国务院正在制定《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纲要》 , 全
面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成为国家行为。 因此 , 各
级领导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的同时 , 必须十分明
确 ,抓农业主要是抓农业科技进步的思想。
其次是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 , 开发和推广应用 , 这
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基础。就目前我区的实
际看 ,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 能够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很少。 因此 , 近期的工
作重点仍是以优良种子为中心的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
试验示范推广上。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和突破
口 , 加强农业新技术的贮备和示范 , 建立农业高科技示
范园区;组织实施各种“丰收计划”“高产工程”等 ,尽全
力推广应用已在我区示范成功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
实现现有实用技术的梯度转移 ,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 ,
降低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 , 使农业物质消耗增长率低
于产出增长率。
第三 ,加强农业教育 ,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 加快农
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据调查 1997 年 , 我
区农村劳动力中 , 文盲半文盲仍占 21.69%,小学程度
占 40.58%,初中程度占 30.30%, 高中及以上程度仅
占 7.38%。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 不仅是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大障碍 , 而且限制了劳动力
就业领域的拓展 ,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的转移 , 迟滞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 , 我区仅有
一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 因此 ,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必
须狠抓现有农业职业中学教育;增加现有农村普通中
学中的农业科技课程 , 建立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
人才 ,一方面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的教学方针。必须
狠抓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
的优势 , 培训农村知识青年 ,复员退伍军人和农民技术
员 , 科技户和专业户;对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下达指令性的农民培训任务 ,进行长期与短期结合 , 现
场与课堂结合 , 有针对性的培训 , 尽快使农民掌握急需
的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同时 , 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农
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其它地区的有序流动和转
移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速小城镇建设 , 培育农村劳
动力市场 , 到 2000 年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
移速度达到 1%以上。
(上接第 40页)
4.1 利用 41%农达防除红花酢浆草的最佳时
期为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此时正值红花酢浆
草的生长旺盛期 ,利于对药物的吸收传导。
4.2 利用 41%农达防除红花酢浆草的最佳用
药量为 450ml/667m2;最佳兑水量为 17.5kg/
667m2;最佳喷药时间为晴天上午 10时左右。
4.3农达属水溶性盐 ,落地即分解 , 无残留作
用 ,不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
参 考 文 献
1 兰箭 , 等.草甘膦灭草试验.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1 , 13
(6):25~ 257
2 罗天琼 ,等.红花酢浆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贵州农业
科学 1997 ,(4):49~ 53
3 “中国农业杂草原色图谱”编委会编.农业出版社.1190
4 农业部农药检验所主编.新编农药手册.农业出版社出版 ,
1993 , 577
·60· 耕作与栽培 1999 年 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