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3-0340-06
北美白云杉 、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研究
贾忠奎1 ,马履一2 ,王小平3
(1.北京林业大学 资源学院 , 中国 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院 , 中国 北京 100083;3.北京市林业
局 ,中国 北京 100029)
摘要:云杉属(Picea)树种是高大乔木 , 生态适应性强 , 利用价值高 ,近 200 年来欧 、亚 、美作了大量的引种栽
培工作。很多国家已将它们作为主要的造林树种和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 ,因此研究云杉属的引种 , 对促进林
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探讨了北美最重要的用材树种白云杉 、黑云杉在国外的研究现
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的引种可能性 、引种历史 、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以期对今后的引种 、驯化和遗传
改良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白云杉;黑云杉;北美;云杉属;引种
中图分类号:S791.180.4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Introduction of Picea glauca and Picea mariana in China
JIA Zhong-kui1 , MA Lǜ-yi2 , WANG Xiao-ping3
(1.College of Resources , Beijing Forest ry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2.Research S tudent
Academy , Beijing Forest ry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3.Beijing Forest ry Bureau , Beijing
100029 , China)
Abstract:The species in genus Picea are tall arbores w ith goo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economic
values.In the recent 200 years ,Europe ,Asia and America have done much on their int roduction and cultiva-
tion.Now many countries have listed these species as important planting trees and ornamental t rees .It is
signif icant to research on the int roduction of genus Picea spruce ,because it will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in fo reign countries , the possibil-
ity of introduction in China , the history of introduction ,present status , problems and future of Picea glau-
ca and Picea mariana ,which are tw o of the most impo rtant timber trees in America.It will provide scien-
tific base for their introduction , naturlization and ameliorat 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icea glauca;Picea mariana;North America;Picea;int roduction
云杉属[ 1](Picea)的分布范围 、人工造林面积[ 2]仅次于松属 。该属发生历史悠久 ,起源于北半球 ,广
泛分布于北回归线至北极圈地区的寒温带或冻原地带 ,少数分布在温带或亚热带的湿冷高山带上 ,即多
数种呈环极式分布。云杉属是北温带和亚热带中 、高山针叶林的优势成分 ,常形成纯林 。在北美地区的
加拿大和美国大湖区 ,分布着大面积的云杉林 ,是重要的成林树种[ 3] 。我国云杉属植物有20种 ,可分布
到北纬 30°附近 ,成为低热量地区的重要建群树种 ,也是我国西部高山区和北方高纬度地区的重要工业
用材树种。由于云杉属树种单位面积年生长量高 ,木材品质好 ,用途广 ,已成为西欧 、北欧 、波罗的海沿
岸国家 、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重要工业用材树种 。
收稿日期:2002-04-20
作者简介:贾忠奎(1976-), 男 ,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
第 24卷第 3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4 ,No.3
2002年 6月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June ,2002
DOI :10.13836/j.j jau.2002078
由于我国长期偏重速生树种的研究 ,云杉属树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而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 。今
后必须从云杉是我国半壁山河中主要建群种 、在未来林业中居重要地位的认识出发 ,大力推进其科学研
究。
1 北美树种在我国引种的可行性分析
就文献资料的分析[ 4 , 5] ,我国和北美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植物区系成分的相关联系 ,这为我
们探索和利用北美植物种质资源的可能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治明[ 6]总结了北京地区对北美的引种驯化经验。他从植物区系 、气候 、地史演变等方面分析后
认为:东亚和北美的植物区系具有共同起源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 ,整个地球陆地上的植物区系比较一致 ,
从白垩纪开始发生分化。
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形成了松柏类植物的发源中心 ,在第三纪时分布到了亚洲东北部和北美 。在格
陵兰和匹次卑尔群岛到地中海岸之间 ,当时有一个北极第三植物区系 ,由它分化出三个新的植物区系 ,
其中与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形成有关的两个植物区系是:图尔盖植物区系 ,包括我国东北 、高加索和北
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北方植物区系 ,第三纪末在欧洲北部形成 ,冰期开始以后 ,北方区系的植物部分由西
向东迁移 ,自欧洲进入亚洲 ,一线绕过新疆阿尔泰而入西伯利亚 ,再进入中国东北;另一线由西伯利亚直
接前进 ,经白令古陆而进入北美西部。与此同时 ,北方植物区系的植物也通过古欧美两洲联接的陆地由
东向西南进入北美东部。
从白垩纪末期起 ,东亚的气候就具有温带的性质 ,并在中国南部逐渐过渡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北
美也是如此。此外 ,古植物的研究表明 ,在始新世时 ,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寒温带 、温带及亚热带植物区系
的分布与当时的等温线相符合 。因此 ,有理由认为北美植物区系和东亚植物区系一起 ,代表着一个整
体。以上说明了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亲缘上的密切关系 ,显然 ,这是引种北美植物容易成功的重要原因
之一 。由此 ,他提出应该把北美丰富的乔灌木植物资源 、包括众多的园艺类型 ,作为向国外树木引种的
重要源泉 。
贺善安等(1990)对原产北美与原产中国的部分树种 ,互相引种后的生长表现作了实地考察 、比较研
究 ,经统计 ,北美主要树种引入我国已有 100余种 ,多数生长良好 ,有的甚至超过原产我国的对应种 ,有
的已被用于造林生产 ,如铅笔柏 、火炬松 、刚松 、刺槐等 。从原产中国引入北美的乔灌木 ,数量之多难以
统计 ,中国植物充满了美国的庭院 、公园和植物园 。
我国北方地区与加拿大地区[ 7~ 9]接近于分布同一纬度地区 ,同属于温带气候 ,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
植被类型 、气候特点相近 ,在我国已经引种的广布于加拿大的白云杉 、黑云杉有望在北方地区也能良好
生长 。加拿大和北京两地区的主要气候指标比较如表 1。
表 1 北京及加拿大两地区的主要气候指标比较
地理
分布 气候带
纬度
/ N
经度
/W
年均温度
/ ℃
1 月平均
温度/ ℃
7 月平均
温度/ ℃
绝对最低
气温/ ℃
年降雨量
/mm
年相对
湿度/ %
加拿大 温带 43~ 50 74.18 ~ 120 3~ 11 0 ~ -20 16 ~ 24 -30~ -40 500 ~ 1 000 60~ 80
北京 暖温带 39.48 116.28 11.6 -4.7 26.1 -20 400~ 600 59
由表 1可见 ,中国和北美温带地区气候条件相似 ,加之植物起源与演化发展及其生境条件也有其相
似之处 ,所以北美区系植物引种我国有较好的成效。据此 ,我国引种北美的植物资源具有较大的潜力。
我国华北 、东北部的温带和暖温带引种美国西部 、北部和东北部及加拿大南部地区的种类较合适。就整
体来说 ,两个植物区系间相互引种是成功的 ,但对于每个具体树种来说 ,应作具体分析 ,要从植物区系 、
引种地区的生态环境及被引入植物的遗传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2 国外云杉属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加拿大 、美国 、前苏联和欧共体国家[ 1] 不同程度对白云杉(Picea glauca)、黑云杉(Picea mariana)
等连续进行长达 60 ~ 80年的遗传改良研究。早期遗传改良程序仍然是对这些树种进行种和种源联合
选择 ,弄清不同种异地适应性和生产力 ,而不仅仅只用当地种 ,确定种内变异程度 、变异模式 、变异规律
和变异原因 ,这项工作虽然时间长 、投资大 ,但却是林木遗传改良的最基础工作 。在种源研究基础上 ,再
·341·第 3 期 贾忠奎等:北美白云杉 、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研究
进行种子区划 ,以便为各造林区提供最适种源 ,在优良种源区选择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或通过表型选优
营建实生和无性系初级种子园是优良种源进一步利用的两种主要形式 。由于云杉属树种容易无性繁
殖 ,加上现实中看到“种子园危机” ,实生种子园和无性系种子园由建园到生产种子需要时间长 ,良种化
进程缓慢 ,因而转向无性系选择和利用的遗传改良方向 ,即“有性创造和无性利用”和“在群体选择基础
上的无性系选择 、在无性系利用基础上的群体利用”策略。
白云杉 、黑云杉是加拿大纸浆和造纸工业中最重要的树种。它们的分布面积很广 ,是广阔的北方森
林地区的主要树种 ,这些地区的树种更新问题直接影响着加拿大纸浆工业未来的繁荣[ 10] 。加拿大在黑
云杉和白云杉遗传改良实践中已将“特殊配合力组合选择和混系造林利用 ,然后向无性系利用上过渡”
付诸实施 ,这几乎成为加拿大的国家标准了[ 11] 。加拿大 BC省大学 ,以白云杉种子胚为繁殖材料 ,将抗
性基因(抗虫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 ,转移到繁殖材料上 ,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使基因表达成功的白云
杉具有抗虫性 ,从而为转基因林木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现在 ,这种携带抗虫基因的转基因云杉每
年可生产几十万株;在 Alberta 大学用同功酶分析研究林分遗传结构 ,并利用 RAPD等分子标记研究白
云杉 、黑云杉[ 12]的遗传多样性及绘制基因图谱。Lomas等以白云杉胚乳细胞的单倍体 DNA为材料 ,
经 RAPD扩增得到了 61个分离位点 ,建立了第一个针叶树的遗传连锁图;Isabell[ 13]也对黑云杉的胚乳
细胞 DNA进行了 RAPD扩增 ,并以 RAPD标记的分离比例推断出了亲本基因位点的纯合性 。加拿大
为了保护现有林分 ,有一些省如Alberta等林业部门专门规划的有林地生态保护区和种子园已经建立起
来 ,这些森林总面积大约为 2.1万 hm2 。主要包括白云杉 、黑云杉等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树种群体 。安大
略和魁北克种子园面积最大 ,在魁北克 23个黑云杉(Picea mariana)实生苗种子园包括大约有 8 500个
家系 ,占地面积 550 hm2 ,安大略也有大面积的实生苗种子园 ,另外还有大面积的白云杉无性系种子
园[ 14] 。
美国[ 11]于 1940年就开始了云杉属育种和种间杂交研究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顿 , 1948 年重新开
始 ,主要目的是通过揭示种间可杂交性确定属内系统关系。Wright[ 15]曾用东西两半球的许多种做了70
多个组合杂交 ,依据种间可杂交程度 ,认为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大于内在遗传分化。两个种的
接触地带常出现天然杂种 ,分布区远离的还通过居间种发生遗传交流 。Bongarten等[ 16] 1976年做了北
美洲白云杉 、黑云杉等的种间杂交 ,其中包括了种内不同种源个体和 F1代作亲本 ,以研究种间可配性 、
回交效应 、种源和个体对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影响。虽只用了 3个种和一个杂种 F1子代 ,却做了 365个
组合的杂交。
英国学者则从遗传改良角度进行了白云杉 、黑云杉杂种实用性研究。通过多点试验后看到 ,在苏格
兰西加云杉和白云杉的杂种生长比引入原种西加云杉快 10%~ 20% ,抗寒性也有改善 ,已推出一项代
替该类立地主栽树种小干松的计划 。为改良该组合生长力 ,还决定用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种源白云
杉作父本种[ 17] 。加拿大西部为提高内陆林地生产力也在探索西加云杉和白云杉的利用可能。
白云杉 、黑云杉[ 18]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这些成果为无性系林
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今天 ,云杉属树种成为针叶树中无性系林业发展最快且最有成效的树种。
总之 ,世界云杉遗传改良正沿着高效益 、低成本的方向快速发展 。
3 北美白云杉 、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历史与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具备探索和引种利用不同地理条件各国植物资源的优越条件。
自本世纪 30年代起[ 19] ,全国相继建立植物园后 ,国外植物资源的引种利用受到了重视 。吴中伦[ 20] 、李
国庆 、刘君慧[ 21] 、潘志刚[ 22]等对我国各引种区的生长和适应性及发展前景作了论述和评价 ,为我国引
种和利用国外植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云杉 、黑云杉原产于北美洲北部 ,广泛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大湖区 ,从阿拉斯加至纽芬兰和美国
东北部 、中部和中南部南达科他黑山地区以及西部蒙大拿都有分布 ,纬度跨度 44 ~ 69°N , 垂直分布从
海平面到海拔 1 500 m ,形成宽阔的森林带 ,是重要的成林树种和耐寒针叶树种之一 ,也是北美洲分布
最广的针叶树种 。更是美国及加拿大最重要的用材树种。白云杉 、黑云杉树干通直 ,材质优良 。在南部
适宜分布区 ,树高可达 24 ~ 42 m ,胸径 0.6 ~ 1.2 m ,树型优美 ,冠伞形 ,干通直 ,尖削度小 ,针叶灰绿色 ,
其木材黄白色 ,质软 ,是原产地纸浆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可应用于建筑 、民用和作为观赏树种。
白云杉 、黑云杉喜湿润 、排水良好的冲积土壤 。分布区气候为湿润到半湿润 ,气候因子幅度较大 ,在
·342·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4卷
阿拉斯加及加拿大 , 1月平均气温达-28.9 ℃,最低达-56 ℃,生长区北界 , 7 月均温 10 ℃,南界
21 ℃,无霜期南部为 130 ~ 140 d ,北部仅 60 d ,年降水量高达 500 ~ 1 000 mm 以上。两树种从大陆内
部到沿海 ,均为乔木树种 ,高 20 m 以上 ,胸径 60 ~ 80 cm ,在潮湿 、排水良好的粉沙土中生长最好 ,也生
于粘土及砾质土[ 23] 。原产地可作为用材林 、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水源函养林 、护田林带 、环境林
业用树种[ 24] 。
我国对国外云杉的引种一直未予足够重视。虽然早在 30年代就有引种 ,但 1980 年以前仅 6个种
在庐山 、辽宁熊岳 、南京 、杭州 、青岛等植物园公园内有零星栽培[ 25] 。1980年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从北美引进白云杉 、黑云杉 ,在我国温带不同生态区广泛开展多地点多树种多产地的引种对比试验 。白
云杉 、黑云杉是值得我国进一步中试的种类。该属具有广阔的引种前景:不仅是在温带 ,还有可能在亚
热带广泛引种;可在石灰岩山地 、在海拔 3 000 m 以上的高山峻岭以及城市楼群的背荫处栽培 。白云杉
早年在庐山 、南京 、杭州等地植物园有过引种 ,生长一般。80 年代后 ,伊春 、带岭 、长春 、蛟河 、临江 、青
岛 、北京 、草河口 、熊岳 、乌鲁木齐 、天水 、哈密 、阜康 、长安 、呼和浩特 、泰山地区小规模地相继从加拿大和
美国不同产地引进种子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在伊春 、带岭 、长春 、蛟河 、临江 、青岛及北京苗期生长快 ,2
年生苗高 8 ~ 22 cm ,而且均已上山造林;在草河口 、熊岳 、乌鲁木齐 、哈密等地也都育出了苗 ,生长一般 ,
有的因数量少而未上山造林 ,如阜康 、长安等地 3年生苗高 16 cm ,尚在苗圃;在呼和浩特 8年生苗高
0.8 ~ 1.3 m ,天水 7年生苗高 0.67 m ,均在树木园栽植 ,呼和浩特开始用盆播育苗生长较快 , 2年生苗
高 7 ~ 10 cm ,个别可达 20 cm ;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麦积山植物园 17年生白云杉树高 6.2 m ,新
梢高 70 cm ,胸径 5 cm ,高生长十分旺盛 ,且比云杉(Picea asperata)健壮[ 26~ 27] 。白云杉适应多种土壤
类型 ,亦耐寒 ,对干旱的抗性随苗龄而增加 ,如呼和浩特 5年内幼苗需埋土保护 ,露地越冬 ,早春顶芽和
嫩梢常易抽干 ,而在黑龙江 、吉林并无冻害和抽干现象 ,在吉林临江作过白云杉种源试验 ,种源来自加拿
大 、美国北部的 11个产地 。以国内红皮云杉对照 ,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来自五大湖—圣劳伦斯林区附近
的几个种源生长最好 ,2年生苗高在 20 cm 以上 ,仅阿拉斯加的苗生长(苗高 7.7 cm),不如当地对照的
红皮云杉(苗高 9.4 cm)。试验表明 ,白云杉在我国温带湿润地区 ,可作为造林树种推广。中国三北 009
项目办公室从 1990 ~ 1999年引种了白云杉进行造林试验[ 28] ,其 1年生苗越冬后保存率比较高 ,苗期基
本稳定。
辽宁省对白云杉 、黑云杉引种成功后 ,为了给生产提供优良苗木 ,加快优良树种的推广 ,1998年辽
宁省林科院董健[ 29]开展了上述 2个树种的扦插试验 。在此之前 ,在国内外除了欧洲云杉外 ,这两个树
种都没有扦插试验的报道 。穗材采自于清原县大边沟林场 , 该林场1988年引进种子育苗 , 定植后苗木
存活率为 50%~ 69%[ 30](这批种子是美国林学会赠送给我国林学会的一批种子 ,用于支援大兴安岭火
灾迹地恢复生态使用 。中国林科院考虑到大兴安岭林区正面临重建家园和清理火烧林木的繁重任务 ,
将这批种子安排在东北 、华北几处林场试种)。1990年从营造的林分中优良母树上采取当年生半木质
化嫩枝。3种云杉中 ,欧洲云杉生根率最高 ,沙质插壤达到 77.5%,平均生根量 5.6 条 ,平均最长根长
20 cm ,偏根率 20%;黑云杉生根率最低 ,沙质 44.5%,锯末 33.3%,但平均生根量最多 ,达到 7.1条 ,偏
根率也最低只有 15%;白云杉生根率及根系发育都为中等 。3种云杉在两种扦插基质上 ,沙质好于锯
末 ,成活率高 , 3个树种属难生根树种 ,但通过全光自动喷雾扦插设备和合理运用各项技术 ,解决生根
的关键问题 ,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根率的 ,说明通过扦插繁育优良苗木是完全可行的 。
黑云杉早年仅庐山植物园有过引种栽培[ 3] , 1980年以后吉林 、蛟河 、伊春 、呼和浩特 、草河口 、天水 、
伊犁相继引种栽培。近 15年从美国 、加拿大引进的种子 ,在温带地区作多点试验 ,吉林省在吉林四合 、
蛟河两试验地作黑云杉 、白云杉 、红皮云杉三树种对比试验 ,苗期结果(2年生)苗高和地径在四合黑云
杉(18.7 cm , 0.44 cm)稍大于白云杉 ,而在天南白云杉稍大于黑云杉(26.3 cm , 0.51 cm),二者之间的
差异不显著 , 但两地两个树种均显著大于红皮云杉 ,表现出速生特性。在黑龙江伊春 2 年生苗高
27 cm ,呼和浩特 2年生苗高 9 cm ,在新疆哈密 1年生苗高 10 cm ,但均能在露地越冬 ,有成功的希望 ,表
明黑云杉在我国温带湿润地区有推广价值。
4 白云杉 、黑云杉具有广阔的引种前景[ 3]
4.1 用途广泛 ,引种价值高
云杉类早期特别耐荫 ,它又是纤维造纸的良材 ,可以在我国温带至亚热带的不同区域试种密集的林
·343·第 3 期 贾忠奎等:北美白云杉 、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研究
分 ,培育纸浆林或在密林内间伐造纸材。云杉树型优美 ,树冠常绿 ,是优美的观赏树 ,它能耐荫 ,可以在
楼群的背阴处生长 ,今后的城市高楼林立 ,特别需要耐荫树种。
4.2 基因资源丰富 ,便于广泛引种
云杉对气候的适应范围很广 ,从极地到中亚热带都有生存 ,分布南界直达北回归线的高山地区 。从
云杉各物种温度的适应范围 ,可以分出适应极地寒带气候及寒温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等不同温度类型的物种。所以不仅可以在温带 、暖温带地区引种 ,也可以选择一些种群在亚热带地区广
泛地引种栽培。我国高山地区已经营造了一些云杉林 ,但是都局限于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了提高
林木生长量和发展多用途森林 ,在高山区也需要引种国外云杉和国内不同产区的云杉营造对比试验林。
云杉能在钙质土上生长 ,我国有大面积石灰岩山地 ,可以选择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试种栽培。
4.3 后期生长快 ,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云杉早期生长缓慢 ,但后期生长迅速 ,一般 30年生能赶上或超过速生树种 ———落叶松;它们是良好
的成林树种 ,可以在速生阔叶林下栽植云杉幼苗;一般阔叶树根系深广 ,而云杉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
层 ,根系交错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肥力;云杉早期很耐庇荫 ,能在林冠下生长 ,形成复层混交林 ,充分
利用林地空间 , 20年生左右阔叶树采伐后 ,云杉也将进入速生期 ,这样以短养长可以弥补云杉树早期慢
生的缺陷;同时还可以避免在荒山裸地营造云杉林不易成林的弱点。
5 目前我国在云杉属树种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1)针叶树种生长周期长 ,引种地点有些分布于高海拔或寒冷地区 ,苗期生长又较慢 ,试验周期长 ,
随着人员变动 、经费限制等原因 ,很多试验调查中断。
(2)我国早年引进的针叶树种数量虽较多 ,但比较分散 ,且参选的种源少 、规模小 ,因此不能确定这
些树种在我国的真正适生范围 。
(3)关于树种早晚期生长的相关研究较少 ,给苗木的早期测定和早期选择带来了困难。
5.2 建议
(1)在今后的引种过程中必须避免盲目引种 ,贪大求全。因此 ,应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制订全国的分
区引种计划 ,使地区间有所分工 ,各有侧重 ,并加强各部门引种工作的协作 ,避免重复 ,提高效益。
(2)为了使植物引种驯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发展 ,达到较高的成就 ,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由于植
物引种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和改造环境服务 ,所以科学研究以应用为主 ,同时注意应用基础研
究。为长远着想 ,还要积累为开展理论研究所需的原始材料 。
(3)云杉的研究起步晚 ,高新技术的应用尤其重要 。因此云杉的引种及种源选择应当有预见性和
长远目标 ,以免出现遗传基础狭窄 、基因单一和育种材料缺乏不易获得的问题。
(4)在引种试验中 ,必须重视植物的适应性研究 。同一分布区的不同植物种类其适应性不同 ,应根
据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生境因子的综合分析 ,找出它们在新生境条件下受压制的主导因子 ,从而通过栽
培技术措施或选育的方法 ,来提高或改良它们对不利因子的适应能力。对那些在新生境条件下适应性
强的 、能自行繁衍而又生长优良的树种 ,也应研究它们的适应性幅度 ,作出区划 ,以便于推广应用。
(5)建议扩大引种范围 ,营造白云杉种源试验林 。
(6)建议在今后的引种过程中 ,将引种与树种的种源试验结合起来 ,使引种工作尽快产生效益 ,丰
富我国的物种资源。
(7)建议对云杉属树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并在我国温带地区大面积推广 。增加造林树种多
样性 ,丰富林木的优良基因 ,主要内容如下:各树种原产地的适生条件 、生长状况及其它指标与在引种
地区的各种表现对比;各树种耐寒品种的选择及引种 ,进行种源试验 ,确定适宜大兴安岭地区条件的
最佳种源;各树种的繁殖技术 、丰产技术及抗逆性试验;各树种的经济价值 ,如用途 、木材质量 、副产品
等;各树种优良种子园的建立 。
6 北美云杉属树种引种展望
回顾几十年的引种实践 ,展望未来 ,我们认为北美云杉属引种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1)将大大丰富我国栽培树种的种类。可以改变目前绿化和造林树种的组成成分 ,从而使目前无
·34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4卷
法造林的地区 ,有适合的树种供造林时选择 ,一些地区造林树种单一的 ,也可找到混交树种。城市园林
也会由于引种驯化成功增添更多更美的树种 。这样 ,必然会带来城市生态的进一步改善和形成新的平
衡。
(2)引种驯化也是保护稀有 、珍贵 、濒危树种和开发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珍 、稀 、危树
种的保存 ,除在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外 ,还应通过引种驯化栽培繁殖 ,从积极方面来加以保
护 ,否则也难以真正地保护好 。
(3)引种驯化可以促进生物学的进展[ 31] 。引种驯化的进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 ,它又可以积累各种
资料和创造良好条件提供给生物学各门学科 。我们相信 ,随着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努力 ,引种驯化学科
一定能飞速而稳健地发展 。
参考文献:
[ 1] 罗建勋 , 孙鹏 ,李晓清.国外云杉遗传改良现状和粗枝云杉育种策略[ J] .四川林业科技 , 2001 , 22(4):31 ~ 40
[ 2] 马常耕.世界云杉无性系林业发展现状[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3(6):24 ~ 31
[ 3] 傅紫芰 , 李建文 ,江泽平.云杉属的分布及引种概况[ C] .林木引种驯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 , 1998.165~ 174
[ 4]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上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
[ 5] 吴鲁夫//仲崇信.历史植物地理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4
[ 6] 谢孝福.植物引种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
[ 7] Burger D , zhao shidong //一叶.中国东北与加拿大安大略森林生态条件的比较[ J] .国外林业 , 1989(2):19 ~ 23
[ 8] Burger D , zhao shidong //一叶.中国东北与加拿大安大略森林生态条件的比较[ J] .国外林业(续), 1989(3):17 ~ 20
[ 9] 张 钢 , 季红彬译.加拿大林业概况[ J] .国外林业 , 1993 , 23(1):59~ 62
[ 10] F leming R L// 李景风 , 李晓文.黑云杉球果的蕴藏量及实际产量[ J] .国外林业 , 1989(4):14
[ 11]马常耕.国外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7(3):9 ~ 17
[ 12] Mosseler A.Low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red pine confirmed random a 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 1992 , 22(9):1 332 ~ 1 337
[ 13]唐巍 , 欧阳藩.植物 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J] .大自然探索 , 1998 , 17(1):63
[ 14]张东方 ,方怀龙编译.加拿大森林树木遗传保护状况[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8(1)72 ~ 76
[ 15] Wright JW.Species crossability in spruce in relation to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J] .Fo r.Sci., 1955 , 1(4):319 ~ 349
[ 16] Bongar ten B C .Hybridization among white red blue and w hite blue spruces[ J] .For.Sci., 1982 , 28(1):129 ~ 134
[ 17] Sheppard L J.Performance and frosthardiness of Picea sitchensis× Picea glauca hybrids in Scotland[ J] .Forestry , 1985 ,
58(1):67~ 74
[ 18] Haman , Fowke LC.Somatic embryogensis in Picea glauca and Picea mariana[ J] .Can.J.Bot., 1987 , 65:656
[ 19]王名金 ,陈永辉 , 伍寿彭.北美树种在我国引种驯化的回顾与展望[ C]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 8 集)[ M] .1993.7 ~
15
[ 20]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 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
[ 21]李国庆 ,刘君慧编著.树木引种技术[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2
[ 22]潘志刚 ,游应天编著.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23]吉林省林科所.白云杉地理种源试验苗期初报[ J] .吉林林业科技 , 1991(6):8 ~ 9 , 23
[ 24]杨菲 , 石德山 ,王峰 ,等.关于增加造林物种的多样性引进优良树种的建议[ J] .河北林业科技 , 2001(2):44~ 45 , 49
[ 25]陈晓波 ,王继志.黑云杉 、白云杉引种试验初报[ J] .吉林林业科技 , 1996(5):15~ 17
[ 26]裴会明.天水小陇山树木资源引种驯化并栽培技术的研究[ C]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 9 集)[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4
[ 27]裴会明 ,解建民.麦积山植物园裸子植物引种栽培[ C] .林木引种驯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 1998.133 ~ 136
[ 28]焦树仁 ,张卫东.针叶树引种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简述[ J] .防护林科技 , 2000 , 12(4):32~ 33
[ 29]董健.4 个国外引进树种扦插试验初报[ J] .辽宁林业科技 , 1999(4):6 ~ 8 , 11
[ 30]李忠国.斑克松引种考察简记[ J] .植物杂志 , 1994(1):22~ 23
[ 31]董保华.乔灌木引种的回顾与展望[ C]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 3 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3.39 ~ 45
·345·第 3 期 贾忠奎等:北美白云杉 、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