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新疆彩花沟含铜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全 文 :新疆彩花沟含铜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闫军武*,刘 智,高保明
(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新疆 昌吉831100)
摘 要:彩花沟含铜黄铁矿在构造上为复式向斜,区域地层具韧性剪切特征。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下泥
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区域构造形成于晚古生代,为华力西旋回之产物。
断裂构造以北西西向和压扭性断裂为主。矿区位于库米什背斜南翼近倾没端部位,岩浆活动频繁。
矿区最主要的围岩蚀变作用有绢英岩化等。是在陆源碎屑岩建造向火山岩建造演化过渡过程中多次
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体产于英安岩-流纹岩相中,为浅海相沉积环境。该矿床是火山喷发-沉积改
造型的块状含铜黄铁矿矿床。
关键词:含铜黄铁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1)09—0159—04
  按成矿区带找矿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思路。许
多大矿往往蕴藏在重要成矿区带上。库米什-彩花
沟-亦格尔达板-卡拉乔一带是主要的铜、钨、金多金
属成矿带,此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目前已发现了彩
花沟含铜黄铁矿、彩虹铜矿、木斯布拉克铜矿、可可乃克
铜矿、忠宝钨矿等。因此总结、研究彩花沟含铜黄铁矿
矿床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床成因,为该区寻找同类
型矿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矿区大地构造
矿区所属大地构造为塔里木北板块萨阿尔明—库
米什古生代沟弧带东部库米什背斜东段南翼,矿区北为
哈尔克-巴仑台早古生代沟弧带,南为塔里木板块塔里
木北缘活动带南天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在构造上为
复式向斜,西段的构造向南倒转,形成了向塔里木盆地
方向一系列的推覆构造,区域地层具韧性剪切特征。
1.2 区域地层
矿区地层广布,从元古界至中、新生界均有发育,但
地层时代不连续。
元古界中天山群星星峡组(Pt x):它是区域上最古
老的地层,构成中天山基底。南侧与中泥盆统呈断层接
触;北侧与志留系阿哈布拉克群也呈断层接触。主要岩
性为大理岩、黑云母斜长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变
质岩。
志留系阿哈布拉克群(Sah):出露于中天山群星星
峡组北侧,与其呈断层接触。为一套暗绿色浅海相碎屑
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麻岩
等。
志留系乌勇布拉克群(Swn):分布于彩花沟东南方
向。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等。
泥盆系(D):区域上分布广泛,北与元古界中天山
群星星峡组呈断裂接触,是构成库米什背斜的主要地
层。岩性以浅海相碎屑沉积岩为主,地层受轻微变质,
成为深灰色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部分地段有安
山玢岩分布。
石炭系(C):区域上少量分布,主要为下石炭统雅
满苏组。主要岩性为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霏细斑岩
及轻变质的碎屑岩等。
新生界为少量的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物。
1.3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形成晚古生代,为华力西旋回产物。
褶皱构造:为华力西早期形成的库米什背斜轴向北
西西,核部为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及中泥盆统
阿拉塔格组分布在背斜两翼,沿核部有二云母花岗岩侵
入体分布,背斜遭其剧烈破坏。
断裂构造:区域断裂构造有以北西西向为主的纵向
断裂及走向北东的横向断裂。这两个系统的断裂均与
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有关。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具有
9512011年第9期               西部探矿工程                     
* 收稿日期:2010-11-12
第一作者简介:闫军武(1971-),男(汉族),陕西礼泉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工作。
向南逆冲性质。是区内的主要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展布及岩浆活动,并主导与其相关的矿产分布。
1.4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从加里东期到华力西期均有分
布。
加里东期的花岗岩位于元古界中天山群星星峡组
内,分布于褶皱轴部。主要岩性为闪长岩、白色片麻状
花岗岩。
华力西期侵入体以早期为主,中期次之。分布于库
米什背斜核部。主要岩性为灰白色斜长花岗岩、浅红色
粗粒斑状花岗岩等。岩体常引起围岩的矽卡岩化,并引
起铜、铍、钨等矿化作用。
上述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在空间上多呈带状分布,与
总体构造线基本一致,明显地反映出受构造的制约和影
响,为同褶皱期的产物。区域内的内生金属矿产常与华
力西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
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重力场上位于北部的觉罗塔格重力高值区和
南部的博湖-库米什低值区之间的重力梯级带的拐弯
处,并有局部重力高存在。重力梯级带与拱拜子大断裂
基本对应。从库米什往东,梯级带由北西向转为近南北
向,这种转折可能与深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局
部的重力高则可能为古老基底隆起引起。
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与地壳各元
素丰度相比,图幅相对富集Pb、As、W、Sn等元素。在
彩花沟范围内存在一处明显的Cu、Pb元素异常,异常
呈东西走向,浓集中心明显。从此区1∶5万地球化学
成果来看,沿库米什-彩花沟-亦格尔达坂-卡拉乔一
带有Au、Cu、Ag、As、Sb、Pb、Mo、W、Sn等元素组合异
常带,显示了区域上有利的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
(D1a),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D2a)、第四系洪积层
(Qpl)。
2.1.1 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
矿区主要地层,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建
造。由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形变质,成为绿泥石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
石英片岩、变质砂岩、大理岩等。
2.1.2 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D2a)
为黄褐、灰白、白色厚层状大理岩,砾状大理岩、灰
色薄层状结晶灰岩及少量绿泥石英片岩透镜体。
2.1.3 第四系(Q4)
矿区内沿河沟地段分布有全新统洪积砂、碎石层
(Qpl4)。另外在一些河沟两侧有少量中上更新统的洪积
碎石层(QPl2-3),此层构成矿区内的基座阶地。由此证
明,矿区内仍处于上升剥蚀阶段。
2.2 构造
矿区位于库米什背斜南翼近倾没端部位。区内褶
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较发育。
褶皱构造:矿区褶皱构造是库米什背斜的一部分,
位于库米什背斜东倾没端的外侧。受库米什背斜的影
响,岩层的褶皱构造十分明显,并影响着含矿绢云岩化
蚀变带的展布。背斜所组成的岩层均受到区域变质作
用,岩层间小型褶曲构造、柔皱构造十分发育。
断裂构造: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小的仅几百米,较
大的几千米。按断裂性质可分为压扭性和张扭性,以压
扭性断裂为主。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以脉岩形式出现。主要为蚀变闪
长岩、蚀变花岗岩脉、花岗细晶岩脉、闪长细晶岩脉、辉
绿细晶岩脉。
2.4 地球物理异常、地球化学异常
2.4.1 地球物理异常
已知隐伏矿体的异常特点:14线是通过已知隐伏
矿体的剖面,异常呈双峰,南支峰值强度大于北支,其值
为2.16,反映了低阻倾斜薄板体的异常特征,计算低阻
薄板体向南陡倾,倾角70°~80°,顶板埋深在250m左
右,与矿区正在开采的Ⅱ-3号矿体对应。矿体呈层
状,厚度15m左右,向下逐渐变富至300m,已变为块状
硫化物为主的矿体。目前开采深度已达420m。由此可
知,低阻薄板体主要反映了块状硫化物矿体及上部条带
状矿体。在14线TEM(物探瞬变电磁法)测深断面中
自第一取样道(T=0.087ms)至20道(T=7.04ms)均
有异常反映,而且异常强度稳定在2左右,可能与矿体
向下延深很大有关。另外,其视时间常数τs 由早期道
向晚期道逐渐增大,由第一道的0.07ms至第16道已
增大到1.06ms,反映出异常体向下导电性增大,矿体变
富。
TEM异常由隐伏矿体引起,客观验证了 TEM 法
寻找深部低阻矿体的有效性。TEM 双峰异常的宽度
与矿体的埋深有关,异常强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矿体向下延深情况,视时间常数的变化可反映其导电
性的好坏。
9~17线TEM异常解释:在矿区9~17线之间发
现了明显的TEM异常,异常呈双峰,北侧峰值很弱,南
061                     西部探矿工程               2011年第9期
侧峰值很强,具倾斜薄板异常特征。TEM异常东至21
线消失,西至9线仍有显示,可见低阻板体的长度不小
于600m。根据异常极小值的位置,可以推断,该低阻体
主要是Ⅱ-4号矿化体向深部延伸变富形成的块状硫
化物为主的低阻矿体。利用主次极大值的距离估计低
阻板体顶端埋深11线处为160m。15线处为145m,说
明板状体由东向西有向下倾伏的趋势。
重力异常:矿区在TEM异常均有强度不等的局部
重力高异常存在,客观上反映出地下不均匀地质体的存
在,尤其在21线及19线的950点附近存在有较为明显
局部重力高异常,宽度100~200m,幅度达(200~
300)×10-8 m/s2,另外9线及11线1000点附近亦有弱
的重力高异常显示。
2.4.2 地球化学异常
矿区处于小热泉子-土屋-黄山 W、Ni、Au、Co异
常带的西延部位,小热泉子Cu、Au、Zn异常密集区向
西扩延到本区,1∶20万区化资料,在矿区范围内存在
一处明显的Cu、Pb、As、Sb、Ag组合异常。1∶5万化
探资料,矿区范围内仍存在明显的综合异常。异常组合
以As、Sb、Cu、Au、Pb、Zn为主。Cu、Zn、As、Sb、Au、
Ag等元素有2~3个浓度分带。
综合异常东西方向的范围与彩花沟铜矿地表矿化
蚀变带范围是一致的,最明显的是铜异常。此种异常特
征的出现,一种原因与矿化带的分散晕有关,另一种原
因可能存在象彩花沟铜矿类型的隐伏矿床,地表大面积
的综合异常带为其隐伏矿床的前缘晕异常的反映。
3 矿体特征
该矿床工作程度最高的为Ⅱ号蚀变带。Ⅱ-3号
矿体,控矿长度约350m左右,矿体向下延深420m左右
矿体。形态呈条带状、似层状或挠曲状等。矿体最好的
地段在垂深290~350m,矿体厚7~15m。铜的一般品
位0.25%~2.5%,部分可达6.21%~12.91%,最高
32.73%,平均3.66%。Ⅱ-4号矿体,控矿长度约
250m左右,矿体向下延深300m左右矿体。形态呈条
带状等,铜矿体品位0.38%~2.10%,整个矿体平均品
位0.95%。矿体顶板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底板与
围岩关系较为截然,接触界线较清晰。
3.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细脉浸染状黄铁矿矿石、稀疏
浸染条带-中等浸染条带状含铜黄铁矿矿石、稠密浸染
状含铜黄铁矿矿石、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黄铜矿型矿
石。前两种矿石含铜、含硫品位较低,第3、4、5种矿石
含Cu、S品位较高是区内开采利用的主要矿石,铜的含
量一般在0.20%~2.10%,较高的可达8%~15%;硫
的含量12.66%~39.73%,最高43%。
氧化带中的矿物成分以黄钾铁矾、褐铁矿为主,次
为少量明矾、针铁矾、水绿矾、胆矾、孔雀石及蓝铜矿等。
原生硫化物矿石中的矿物成分有17种,其中矿石矿物
9种,有黄铁矿(75%~88%)、黄铜矿(13.6%~79%)、
闪锌矿(3%~10%)、辉铜矿(1%)、斑铜矿(2%)、方铅
矿(1%)、磁铁矿(0.55%)及少量的铜蓝、黝铜矿。脉石
矿物8种,有石英、斜长石、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黑
云母、石膏及重晶石。
3.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稠密浸
染状、块状构造及条带状、浸染状构造。
4 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4.1 矿化阶段划分
根据矿体形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该矿床可划分
为3个成矿期,即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成矿期、火山热
液作用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不同成矿期矿体的形态及
矿物组合均有较大差异。
(1)内生成矿阶段:
①早期火山喷汽喷溢沉积作用成矿期:含铜黄铁矿
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体赋存于蚀变绢英岩中。此阶段
形成稠密浸染状、块状的含铜黄铁矿矿石。
②晚期火山热液作用成矿期:该成矿期形成条带状
或细脉状的黄铁矿聚晶,分布于稠密浸染状矿体的底部
或外围。实事上,火山热液作用是火山喷发-沉积作用
在时间上为火山作用循环的结束,是前一阶段的延续。
这样的热液循环贯穿于火山活动的全过程。
(2)表生成矿阶段:火山作用形成的含铜黄铁矿矿
体,在剥蚀到地表后,在干燥条件下受氧化分解后形成
以黄钾铁矾为主的硫化物的氧化带。表生成矿期一般
不含矿。
4.2 矿物生成顺序
据不同的成矿期及矿物穿插及交代关系,矿物生成
顺序如下:黄铁矿、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
方铅矿、闪锌矿→黄钾铁矾、褐铁矿、孔雀石、铜蓝。
5 矿床成因
5.1 蚀变作用、矿物组合与成矿温度
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由中心向两侧依次出
现绢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重晶
石化、石膏化等。
矿石中的主要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
矿、斑铜矿、重晶石、石膏、方解石等。
矿床蚀变作用组合及矿物组合显示矿床由早期成
矿的中温环境向晚期低温环境成矿结束的转变过程。
1612011年第9期               西部探矿工程                     
故矿床的成矿温度应在300°~100°左右。
5.2 成矿物质来源
硫同位素:矿石中黄铁矿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黄
铁矿的δS34变化范围在-1.86%~4.18%之间,接近陨
石硫,表明黄铁矿中的硫来自与陨石硫相当的地壳深部
溶浆。
从黄铁矿、黄铜矿单矿物分析结果来看,除主元素
S、Cu外,亦有Co、Ni、As、Se、Te、Ge、Ir等元素。根据
涂光炽研究的结果,Co、Ni比值是反映矿床物质来源的
依据之一,认为火山成因或岩浆成因的矿床Co/Ni比
值大于1。本矿床单矿物样品中Co/Ni比值大部分大
于1。根据矿石中黄铁矿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黄铁矿
的δS34变化范围在-1.86%~4.18%之间,接近陨石
硫,表明黄铁矿中的硫来自与陨石硫相当的地壳深部溶
浆。
5.3 矿床成因机制
矿体的形态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状与围岩
一致,并且在Ⅱ号矿化蚀变带底部见有似层状的灰岩,
且矿体产于英安岩-流纹岩相中,为海成环境。据上述
认为:矿床成因与火山活动有直接关系,该矿床是火山
喷溢-沉积改造型的块状含铜黄铁矿矿床。其形成的
大致过程是:该地区在早古生代晚期的拉张环境向晚古
生代早期汇聚阶段转化过程中,原先拉张型过渡壳阶段
的建造及洋壳残片(甚至包括部分基底陆壳)碎块被统
统强力堆挤在一起,上覆以汇聚阶段的沉积-火山建
造。在这个汇聚作用的强盛时期,壳幔相互作用,基-
中-酸火山活动强烈,海底火山喷发的气液携带成矿物
质(Fe、Cu、Pb、Zn、S)在海底沉积形成块状层矿体,有
一部分气液在上升途中交代充填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形成细脉-条带浸染状矿化。因此,在矿床中常出现上
部为火山喷发-沉积成因的整合的层状黄铁矿型矿体,
中下部过渡为火山-热液成因的细脉或条带状矿体。
在后期地层的褶皱过程中,矿体与围岩再经受变质变形
改造,矿体并可能受变质热液或火山热液作用使矿质进
一步富集。成矿模式见表1。
6 找矿标志
(1)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中亚组(D1ab)的
蚀变绢英岩(或叫褪色带)是地表重要找矿标志,此岩中
的黄钾铁矾、孔雀石、褐铁矿等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2)有Cu、Zn、Pb、Ag、Au等综合元素异常的分布
和明显的异常浓集中心,是寻找此类矿床的间接标志。
(3)物探电法异常的出现,主要是TEM 异常的存
在,是发现此类隐伏矿床最有效的手段。
表1 彩华沟铜矿成矿模式
矿床模式名称 彩华沟铜矿成矿模式
矿石建造 铜-铅-锌
地壳发展阶段 汇聚型过渡壳
构造环境 岛弧、活动大陆边缘
含矿建造 钙碱性火山岩建造(基-中-酸性系列)
伴生岩石 碳酸盐复理式,底板夹石膏层
围岩蚀变 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
赋矿岩石 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
矿化垂直分带
(由上而下)
多金属硫化物矿石-黄铁矿、黄铜矿-闪
锌矿、方铅矿-黄铁矿
矿化规模 中型
7 结论
通过对矿床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原岩的恢
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可得出
下列结论:
(1)区域构造上为复式向斜,逆冲断裂发育,区域地
层具韧性剪切特征。
(2)区域性的北西西向构造,是主要的控矿构造,控
制着地层的发育展布及岩浆活动,并主导与其相关的矿
产分布。
(3)该矿地层是在陆源碎屑岩建造向火山岩建造演
化、过渡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演化过程是多次火山作用
形成的。该区的原岩为正常沉积与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交替沉积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
(4)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源性。
(5)矿床是火山喷发-沉积改造型的块状含铜黄铁
矿矿床。
参考文献:
[1] 西安地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矿床学(上册)[M].地质出
版社,1979.
[2] 新疆托克逊县彩花沟铜矿普查报告[R].新疆地矿局物化
探大队,2003.
[3] 邱家骧.天山一带铜矿成因探讨[J].地质与勘探,1979(8).
[4] 程裕琪,等.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M].中国
工业出版社,1963.
[5] 台尔纳F.J.变质岩构造和矿物演变[M].中国工业出版
社,1966.
[6] 温克勒.变质岩成因[M].地质出版社,1975.
[7] 刘德权,王福同,唐延龄,周汝洪,屈迅.新疆天山成矿带矿
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专题研究报告[R].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地质调查院,2003.
261                     西部探矿工程               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