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入侵风险研究



全 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7(4):425~ 431 , 2011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Agric.&L ife Sci.)
文章编号:1008-9209(2011)04-0425-07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11.04.011
  收稿日期:2010-09-30
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00933B18);中国湿地博物馆重点资助项目(CWM2010W02).
作者简介:缪丽华(1966—),女 ,江西上饶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湿地科学研究.E-mai l:miaolh@gmail.com.
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入侵风险研究
缪丽华1 , 季梦成2 , 王莹莹1 , 乔东东1 , 陈煜初3
(1.中国湿地博物馆 湿地研究部,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3.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 ,浙江杭州 310030)
摘 要:通过对香菇草(Hydrocoty le vulgaris)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以及繁殖特点的研究以揭示其入侵
风险.结果表明:1)香菇草适应性强 ,具有表型可塑性 , 能适应水生到旱生 、强光到隐蔽等多种生境 ,并具
有较好的耐受性 ,从而能占据更宽的生态幅;2)侵占力强 ,能形成比较高密度的植株丛成片生长 ,地下部
分由根茎和大量的不定根密集网状交错 ,在地上 、地下高密度占领生境从而排挤其他植物 ,降低群落物
种多样性;3)繁殖速度快 , 可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 ,以根茎营养繁殖为主 ,自然生长的香菇草个体 1 年繁
殖倍数达到 50 倍以上;4)根除难度大 ,根茎的片断残留仍然可生长成新的植株再次快速繁殖扩大;5)根
据香菇草的生长习性 ,其适生区域的气候特征指标为:日平均温度稳定≥10 ℃天数多于 180 d , 最冷月
(1 月)平均温度高于-5 ℃,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0 ℃;结合我国的气候数据 ,预测划分香菇草的
适生范围包括:中国北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边缘热带湿润区 、中热带湿润
区 、赤道热带湿润区和中国高原亚热带地区;6)采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分析香菇草的入侵
风险表明 ,其入侵风险指数可确定得分为 71 分 ,其中繁殖和扩散特性项目得 39 分.说明香菇草入侵
风险程度极高 ,属于不可引入物种.最后提出了香菇草入侵风险管理建议.
关 键 词:香菇草;入侵风险;外来植物;湿地
中图分类号:Q 948   文献标志码:A
MIAO Li-hua1 , JI Meng-cheng 2 , WANG Ying-ying 1 , QIAO Dong-dong1 , CHEN Yu-chu3
(1 .Department of Wet land Science Research , National Wetlands Museum of China , Hangz hou
310013 , China;2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Zhe jiang A &F University , Linan , Zhej iang
311300 , China;3 .Hangzhou T ianj ing Botarica l Garder , Hangz hou 310030 , China)
Study on invasion risk of Hydrocoty le vulgaris as an alien species in wetland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 sity (Agric.& Life Sci.), 2011 , 37(4):425-431
Abstract:The grow th habit , morphological and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otyle vulgaris we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to assess its invasion risk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vasion risks of H.vulgaris
were display ed in four aspects.First , the adaptability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vulgaris ensured its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so its tolerance contributed to the occupation of wider ecological amplitude.
Second , the agg ressive ability made it able to occupy the habitat in high density bo th ground and underground ,
which may affect o ther species and led to a drop in community species diversity.Third , it was apprehended that
it had an ex tremely high reproductive speed , which may g row 50 times each year , due to its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nd seed propagation.At last , the difficulties in eradicating and the residue of its tissues also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ontributed to its rapid reproduction.The climatic standards to identify the po 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s were
defined as follow s:the number of days w hos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stably higher than(o r equals)10
℃w ere larger than 180 d;the low est average monthly temperature (January)was higher than -5 ℃;the
annually extremely lowest climate temperature was no t lower than -10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 no rth subtropical humid region , mid subtropical humid region , south
subtropical humid region , edge tropical humid region , mid tropical humid region , equatorial tropical region and
plateau subtropical region were identified as the po 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s of H.vulgaris in China.The
invasion risk index assessment system indicated that H.vulgaris had a very high risk o f inv asion with the score
of 71 , w hich meant that H.vulgaris w as extremely dangerous and was a fo rbidden species to be introduced.
Some suggestions on invasion risk management w 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g rowth habit of H.vulgaris.
Key words:H ydrocoty le vulgaris;bio-invasion risk;alien species;w etland
  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安全 ,
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农林牧业生
产效益 ,生物入侵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共同关注.
目前 ,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 ,
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4] .然而 ,这些成
果主要体现在对已经定性的有害植物 ,如水葫
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三 裂 叶 豚 草
(Ambrosia tri f ida )、 空 心 莲 子 草
(A lternanthera phi loxeroides)等的生物学 、生
态学 、防治研究等[ 5-9] ,对入侵植物的预警性研
究也有开展 ,如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的研究进
展[ 10]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 4种牧草间化感
互作[ 11]等 ,但相对较少.
  香菇草(Hydrocoty le vulgaris)又名南美
天胡荽 ,为伞形科天胡荽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
产欧洲 、北美洲南部及中美洲地区.香菇草叶色
翠绿 ,外形小巧玲珑 ,适应性强 ,繁殖速度快 ,加
上人们对异国花卉的审美偏好 ,近年来逐渐成
为热门的观赏植物 ,在我国湿地造景中应用频
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而香菇草潜在的入侵风险
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基于此 ,本文对香菇草的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以及繁殖特点进行了系统
描述以揭示其入侵风险.
1 香菇草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1.1 形态特征
  根据在杭州地区的观察 ,香菇草为多年生
草本植物 ,株高 10 ~ 45 cm ,全株光滑无毛;植
株具有蔓生性;根茎发达 ,多成网状密集交错生
长 ,偶露地表成匍匐状;节上密生不定根 ,每节
20 ~ 60不等;节间长 3 ~ 10 cm ;非水生状态幼
茎节处多膨大 , 成不规则块状 ,近球形 ,直径
0.6 ~ 1.8 cm;叶互生 ,具长柄 ,圆形 ,直径 3 ~ 7
cm ,叶缘波状 、有钝圆锯齿 ,叶面油绿具光泽 ,
射出脉 13 ~ 20条.伞形花序总状排列 ,由 10 ~
50朵小花组成;花序细长 ,约 10 ~ 35 cm ,着生
于根茎节处 ,小花梗长约 2 ~ 6 mm ;花 2 性 ,小
花白色;花瓣 5片 ,雄蕊 5枚 ,雌蕊 2枚;子房下
位 ,2室;分果 ,长 1 ~ 2 mm ,宽 2 ~ 4 mm ,扁圆
形 ,2侧扁平 ,背棱和中棱明显(图 1).
1.2 生境与习性
  香菇草具有表型可塑性 ,能适应多样化的生
境 ,从水生 、湿生 、中生到旱生 ,从静水到缓流水 ,
从强光照到荫蔽 ,从富营养到贫瘠.园林上常作
挺水 、浮水植物栽培 ,也能沉水 ,适生于水深 0.2
m以内浅水区域 ,水深超过0.2 m时呈浮水植物
状 ,整个植株漂浮于水面 ,可漂浮生长至离岸 1
m左右 ,水生环境下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减
弱.香菇草在湿生 、中生 、旱生环境下营养生长和
生殖生长良好 ,还可耐一定程度的践踏 、干旱和
贫瘠 ,随土壤水分减少新生根茎节处不规则膨大
成块状.香菇草能生长于沿海沼泽 ,具备一定的
耐盐特性[ 12] .喜光照充足 ,也耐荫蔽 ,阳光直照
时比荫蔽条件下茎分支多[ 13] .香菇草性喜温暖 ,
10 ~ 25 ℃为最适生长温度 ,5 ℃左右停止生长进
入休眠状态[ 14] ,可耐-5 ℃低温 ,在杭州地区冬
季一般可保持绿色 ,遇冰雪冻害时直接接触冰雪
的地上部分冻伤枯萎 ,但下层和地下部分仍可安
全越冬.花期 5 ~ 8月.
426 第 3 7卷 
缪丽华 ,等: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H ydrocoty le vu lg ari s)入侵风险研究
图 1 香菇草生殖器官形态
Fig.1 Morphology of H.vu lg ari s reproduct ive organ s
  香菇草具有适应性广 、生长迅速 、繁殖系数
大 、覆盖成形快等特点 ,具有强侵占性 ,常与喜
旱莲子草伴生 ,但竞争优势略弱于前者.从园林
应用角度看 ,香菇草形态可人 ,在湿地造景时常
用于水际线绿化 ,丛植或片植于水体边缘 ,也可
种植于叠石石缝 、水族箱前景底部 ,或用于盆栽
室观赏 、室内水体绿化 ,是湿地水景造景 ,尤其
是景观细部设计的好材料.
1.3 繁殖与传播方式
  香菇草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
2种方式 ,以营养繁殖为主.营养繁殖多剪切地
下茎扦插育苗 ,春 、夏季为最适期;分株繁殖则
取香菇草母株成片铲起 ,连根茎切分成小块种
植 ,全年可进行 ,成活快且容易成形.也可以播
种繁殖 ,土质以潮湿肥沃的沙壤土为佳 ,播种后
保持土壤湿润 , 1 周左右出苗.根据调查 ,在杭
州地区 ,苗圃地里香菇草 1年自然生长繁殖通
常在 50倍以上.
  香菇草的传播方式分无意传播和有意传
播.无意传播主要包括农事活动中的种子携带 、
茎节随泥土携带等 ,室内盆栽弃倒也能导致香
菇草的传播.有意传播途径则主要是园林绿化
或水景营造中香菇草的应用.香菇草易种植 、成
形快 ,且有玲珑可爱的外表 ,叶色翠绿 、形态优
雅而生机盎然 ,因此 ,正成为湿地造景以及园林
绿化的新宠被大量引种.香菇草被引入适生区
以后 ,能以每年 50倍甚至更快的速度在种植地
扩散 ,从种植的水际边界上岸 ,向周边湿地 、旱
地扩散.
2 香菇草的入侵风险分析
  香菇草的入侵特性主要表现在 4个方面:
1)适应性强.该种具有表型可塑性 ,能适应多样
化的生境;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能占据更宽的生
态幅.研究表明成功的入侵种常常具有表型可
塑性以占据多样化的生境 ,并以广幅的环境耐
受性为特征[ 15-17] .2)侵占力强.香菇草能形成高
密度的植株丛成片生长 ,地下部分由根茎和大量
的不定根网状交错高密度占领生境 ,使得其他植
物在地上 、地下生存空间减少 ,从而排挤其他植
物 ,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3)繁殖速度快.该种可
进行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自然生长植株 1年的
繁殖可以达到50倍以上.在杭州西溪湿地 ,2007
年8月种植于水塘边际 ,种植带约 0.5 m ,现在
已经向岸边扩散了 6 ~ 8 m ,并越过人行践踏的
小道进入草地 、芦苇丛.香菇草常和空心莲子草
混生 ,在石阶石缝也能顽强生长.4)根除难度大.
427 第 4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香菇草的营养繁殖体———根茎生长在水下或地
下 ,清除过程中茎节的片断残留仍然可繁殖新的
植株 ,再次快速繁殖扩大.机械 、人工防除方法仅
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香菇草种群 ,草甘膦
等除草剂只短期对地上部分有效.香菇草的入侵
风险可能还存在于其他方面 ,如是否产生化学物
质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 ,因此他感效应测定和实
验笔者正在研究之中.
  香菇草的这些特性导致其在适生区种植容
易逃逸扩散 ,侵入农田 、旱地 、湿地 、草坪等.一
旦侵入农田或旱地 ,危害作物生长;侵入田间沟
渠 ,影响农田排灌;入侵湿地 、草坪 ,破坏景观.
笔者采用李振宇等[ 18] 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
数评估体系评估香菇草的入侵风险 ,其可确定
得分为 71分(是否对其他物种产生抑制作用暂
不确定 ,按无评分),其中繁殖和扩散特性
项目得 39分.评估结果显示香菇草入侵风险程
度极高 ,属于不可引入物种(表 1).
表 1 香菇草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of in vasion ris k of H.vu lg ari s
     评估内容
风险程度评估标准
低风险
0
中风险
2
高风险
5
不可接受
20
评估
得分
1.是否能在自然界建立自我繁殖种群 否 是 2
2.繁殖世代 ≥4年 2—3年 1年 5
3.是否能够无性(或营养)繁殖 否 是 5
Ⅰ繁殖和扩散 4.自然传播范围(是否容易被风 、水以及昆虫和鸟等动物传播) 否 是 很远 0
5.自然传播速度 完全不能 缓慢 中等 很快 20
6.是否容易被无意传播 否 是 非常容易 5
7.是否容易被有意传播 否 是 2
1.经过 10代以上该物种的遗传是否稳定 是 否 0
2.当地野外是否有亲缘相关的杂草或害虫物种 否 是 5
Ⅱ遗传特性
 
3.当地野外是否有紧密亲缘关系的 、具有珍贵生物多样性价值的
物种 否 是 0
4.能否与当地农产品或野生物种进行交叉授粉或繁殖 否 可能 是 0
Ⅲ有害特征
1.该物种的任何部分(如植物的种子、根 、茎 、花 、果和花粉 ,动物的
分泌物 、排泄物 、肉皮等)对野生生物 、家养动物或人是否有害 否 有 0
2.是否对其他物种表现抑制特征?例如分泌物种毒素 否 是 0(待确定)
3.是否是寄生物种 ,在中国是否有潜在的寄主 否 是 0
4.是否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土壤 、水域 、空气、地下水位 、小气候等) 否 未知 是 0
5.是否能够高密度占领生境 否 是 2
6.当地物种中是否有在取食方法和食物资源上类似的物种.如果
有 ,引入物种是否能够很容易成为这些物种的竞争对手 否 是 0
Ⅳ适应性特征
1.是否适合中国任何一种气候条件 不适合 适合 非常适合 0
2.是否适应广泛的气候类型 少 中等 很多 2
3.是否适宜在退化环境中生存(例如喜阳光直射 、贫瘠土地或被
污染的环境) 怕 不怕 2
4.是否能够以某种方式度过不利条件 ,一旦环境情况好转即能迅
速大量繁殖 否 是 2
Ⅴ物种类型
1.是否水生 否 是 5
2.是否草本 否 是 2
3.是否飞行 否 是 0
4.是否微生物或病毒 否 是 0
Ⅵ 被控制特点 1.人工方式能否轻易地根除该物种 是 否 5
2.当地是否有有效天敌 很多 有 完全没有 5
Ⅶ 入侵历史 1.该物种在其他地方是否有入侵性历史 没有 未知 有 2
428 第 3 7卷 
缪丽华 ,等: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H ydrocoty le vu lg ari s)入侵风险研究
3 香菇草的中国气候适生性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 ,地理位置特殊 ,气候类型与
自然景观极为多样 ,进行气候适生性分析可以
推测香菇草引种种植区域 ,对其入侵性评价和
风险管理等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香菇草的生长习性 ,分析香菇草适生
区域的气候特征指标为:日平均温度稳定≥10
℃天数多于 180 d;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高于
-5 ℃;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0 ℃.
  2010年郑景云等[ 19] 采用新资料将我国气
候重新划分为 12个温度带 、24个干湿区 、56个
气候区.对照上述气候划分标准所提供的日均
温 、极端最低温等资料和香菇草适生区气候特
征指标 ,可以初步得出:北亚热带湿润区(Ⅳ)、
中亚热带湿润区(Ⅴ)、南亚热带湿润区(Ⅵ)、边
缘热带湿润区(Ⅶ )、中热带湿润区(Ⅷ)、赤道热
带湿润区(Ⅸ)和中国高原亚热带地区(≫)为香
菇草适生区域(表 2).
  在自然界 ,实际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 ,这里只是从分布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分
析 ,没有考虑土壤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表 2 香菇草适生区域分析
Tab le 2 Sui table region analysi s for H. vulgar is
区 域 日均温≥10 ℃天数 1月平均温/℃ 极端最低温/℃ 适生性分析
Ⅰ寒温带 <100 <-30 <-44 不适合
Ⅱ中温带 100~ 170 -30至-12~ -6 -44~ -25 不适合
Ⅲ暖温带 170~ 220 -12~ -6至 0 -25~ -10 不适合
Ⅳ北亚热带湿润区 220~ 240 0~ 4 -14~ -10至-6~ -4 适合
Ⅴ中亚热带湿润区 240~ 285 4~ 10 -6~ -4至 0 适合
Ⅵ 南亚热带湿润区 285~ 365 10~ 15 0~ 5 适合
Ⅶ 边缘热带湿润区 365 15~ 18 5~ 8 适合
Ⅷ中热带湿润区 365 18~ 24 8~ 20 适合
Ⅸ 赤道热带 365 >24 >20 适合
Ⅹ 高原亚寒带 <50 -18至-10~ -12 - 不适合
Ⅺ高原温带 50~ 180 -10~ -12至 0 - 不适合
≫高原亚热带 180~ 350 >0 - 适合
4 风险管理
  香菇草具有玲珑可爱的形态 ,植株翠绿而
充满生机 ,叶 、花 、果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香菇草
适应性强 ,繁殖速度快 ,覆盖性好 ,加上人们对
异国花卉的审美偏好 ,使得香菇草在我国园林
绿化 、湿地造景应用频度和广度仍在不断增加 ,
而其潜在的入侵风险还没有被认识.
  外来植物从引入到发生危害 ,通常要经历
引入和逃逸期 、种群建立期 、潜伏期和扩散爆发
期 4个阶段[ 20-21] .香菇草的潜伏期大约 4 ~ 5
年.具有入侵性的植物一旦适应了环境 ,建立了
种群 ,完成了量的积累 ,进入了扩散期 ,其危害
将难以避免 ,控制其蔓延将变得十分艰难甚至
无法实现逆转 ,因此 ,潜伏期及之前是控制其发
生危害的关键时期.
  Williamson[ 22] 认为 ,具有入侵性的物种从
引入到爆发危害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而且成功
渡过每个阶段的概率大约为 10%,呈十数递
减规律.香菇草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
经常应用于池塘 、沼泽等开放性湿地 ,因此 ,人
类几乎直接帮助其完成了引入和种群建立期.
  根据香菇草的生长习性 ,在我国适生区范
围内引种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香菇草的潜在入侵
风险 ,谨慎引入;在确定必须引入种植时 ,应预
先了解香菇草的生长习性 ,在利用其有益价值
的同时 ,预先设计风险防控设施 ,控制入侵风
险.湿地造景应用时可以采用地下硬质材料隔
离方法 ,以控制香菇草根茎的蔓延区域.在开放
性环境种植应定期跟踪和监控 ,每年春季或秋
季铲除部分植株(特别是根茎),控制其扩散范
429 第 4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围 ,挖出的植物体应置于阳光下晒干致死.同
时 ,要特别注意避免根茎残段随泥土携带扩散.
对于已传入水田 、旱地 、藕塘等生产区域的香菇
草应及时拔除并清除根茎.此外 ,用草甘膦 、水
花生净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 ,对香菇草地上
部分的生物量短期控制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有害植物的引
入行为控制制度 ,包括跨境引入和跨区域引入
控制 ,规范园林企业等社会成员引入外来植物
的行为 ,并建立有害植物名录信息公布制度 ,并
做到信息及时补充 、更新.
5 讨 论
  通过研究表明 ,香菇草具有外来入侵植物
的典型特性:具有表型可塑性 ,能适应水生 、湿
生 、中生到旱生多种生境;具有无性繁殖特性 ,
能快速繁殖;较强的侵占性;难以根除;缺少天
敌制约等.采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
系评估得出香菇草入侵风险极高 ,属于不可引
入物种.
  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评估系统的选择紧密
相关.目前 ,用于评估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评估
标准主要有 2 大类:一类以检疫的必要性作为
系统最终评估目的 ,如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
系统(PRA)[ 23] ,该类系统设置物种的分布状况
(P1)、潜在危害性(P2)、受害生物重要性(P3)、
适生性(P4)、风险管理难度(P5)等 5个一级指
标 ,综合评估值 R =(P1 P2 P3 P4 P5)1/5 ,当被
评估物种已经广泛分布时 ,P 1 =0 ,此时无论其
他单项得分多高 ,综合评估值 R =0;另一类以
物种的危害性为评估目标 ,如澳大利亚杂草风
险评估系统(WRA)[ 24]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
数评估体系[ 10] 等 ,这类系统的评估得分等于各
项指标得分累加 ,从而反映物种的危害性.通过
比较 2类系统的指标构成和应用目的 ,笔者认
为李振宇等[ 18] 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
体系吸收了澳大利亚杂草评估系统指标构成的
优点 ,同时对每个单项评估结果设置了分级分
值 ,比较适合用于我国的杂草评估.
  此外 ,天胡荽属其他种的风险或杂草特性
值得关注.在英国 ,原产于北美的漂浮天胡荽
(Hydrocoty le ranunculoides)作为水生观赏植
物引入 ,逸生后大量繁殖 ,造成严重入侵危害 ,
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大吊车打捞蔓生于河道的
植株[ 25] .中国植物志纪录中国产天胡荽属野生
植物 18 种(含 2 变种)[ 26-27] ,其中天胡荽(H.
sibthorpioides)、破铜钱 (H. sibthorpioides
var.batrachium)是林间 、旱地和草坪常见杂
草[ 28-29] .作为中国天胡荽属分布新纪录种(引
种)的香菇草 ,其生长规律 、适应特性以及遗传
规律 、他感作用等入侵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References:
[ 1 ]  PENG Shao-lin , XIANG Yan-ci (彭少麟 , 向言词).
The in vasion of exotic plan ts and effect s of ecosys tems
[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1999 , 19(4):
560-568.(in C hinese)
[ 2 ]  WU Xiao-w en , LUO Jing , CHEN Jia-kuan , et al.(吴
晓雯 , 罗晶 , 陈加宽 , 等).Spatial patterns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and i t s relationship w ith
environmental and anth rop ological factors [ J]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 30(4):576-
584.(in Chin ese)
[ 3 ]  WANG Qing , AN Shu-qing , LI Bo , et al.(王卿 ,安树
青 , 李 博 , 等). In vasive Spa rt ina al terni f lora:
biology , ecology and m anagem ent [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植物分类学报), 2006 , 44(5):
559-588.(in C hinese)
[ 4 ]  SH I Gang-rong , M A Cheng-cang (史刚荣 , 马成仓).
Biological characteris tics of alien plants su ccessful
in vasion [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
生态学报), 2006 , 17(4):727-732.(in Chinese)
[ 5 ]  GUO Lian-jin , XU Wei-hong , SUN H ai-ling , et al.
(郭连金 ,徐卫红 ,孙海玲 ,等).Impacts of th e invasion
of A lternan thera p hi lo xeroides on the species
com posit ion and diversity of native vegetat ion
community [ J] .Pratacul tural Science (草业科学),
2009 , 26(7):137-142.(in Chinese)
[ 6 ]  HUANG Ke-hui , GUO Qiong-xia , LI U Jing-miao (黄
可辉 , 郭琼霞 , 刘景苗).Risk analysi s for Ambrosia
tr i f ida [ 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 35(4):412-415.
(in Chinese)
[ 7 ]  LU Ping , SANG Wei-guo , M A Ke-ping , et al.(鲁萍 ,
桑卫国 , 马克平 , 等).Prog ress and p rospects in
research of an ex otic invasive species , Eupator ium
adenophorum [ J]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
学报), 2005 , 29(6):1029-1037.(in Chinese)
[ 8 ]  WANG Yu-liang , GAO Rui-ru , YU Jiu-yin (王玉良 ,
430 第 3 7卷 
缪丽华 ,等: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H ydrocoty le vu lg ari s)入侵风险研究
高瑞如 , 余玖银).Invasive st ructural foundation of
ex ot ic plan t Canada goldenrod [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2009 , 29(1):108-119.(in C hinese)
[ 9 ]  Wil ls A J , Th om as M B , Law ton J H.Is the increased
vigour of invasive w eeds exp lained by a t rade-of f
betw een grow th and herbivore resi stan ce? [ J] .
Oecologia ,1999 , 120:632-640.
[ 10]  LU Ping , LIANG Hui , WANG Hong-yan , et a l.(鲁
萍 ,梁慧 , 王宏燕, 等).Research p rog ress on ex otic
invasive w eed Amaran thus retro f lexus [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杂志), 2010 , 29(8):1662-
1670.(in C hinese)
[ 11]  HUANGFU Chao-h e , CHEN Dong-qing , WANG
Nan-nan , et a l.(皇甫超河 ,陈冬青 ,王楠楠 ,等).The
mutual al lelopathic ef fect betw een invasive plant
F laver ia bidenti s and four forgage species [ J]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草业学报), 2010 , 19(4):22-32.
(in C hinese)
[ 12]  Karlsons A , Osvalde A , Ne ajeva J , et al.Changes of
nut rit ional s tatus of coastal plants H y drocotyle
vu lg ari s and A ster t ripol ium at elevated soil salinity
[ J] .Acta Universitatis Latviensis , 2008 , 745:165-177.
[ 13]  Leef lang L , During H J , Werger M J A.Th e role of
petioles in ligh t acquisi ti on by Hy drocotylevu lg ari s L.
in a vertical ligh t gradien t [ J] .Oecologia , 1998 , 117:
235-238.
[ 14]  Flora of North America Editorial Commit tee.Flora of
North America [M ]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 s , 2000:65-68.
[ 15]  Carol E L.Evolutionary genetics of invasive species
[ 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 2002 , 17(8):386-
391.
[ 16]  GENG Yu-peng , ZHA NG Wen-ju , CHEN Jia-kuan , et
al.(耿宇鹏 , 张文驹 , 陈加宽 , 等) .Phen otypic
plast icity and invasiveness of alien p lan ts [ J] .
Biodiversity Science(生物多样性), 2004 , 12(4):447-
455.(in C hinese)
[ 17]  HUAI H u-yin , JIN Yin-gen , ZHANG Biao , et a l.(淮
虎银 , 金银根 , 张彪 , 等).Dist ribut ion of alien plant
A lternan thera phi lo xeroides h abi tat 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 ics [ J] .Weed Science(杂草科学), 2003(1):
18-21.(in Chinese)
[ 18]  李振宇 ,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2002:43-45.
[ 19]  ZHENG Jin g-yun , YIN Yun-h e , LI Bing-yuan (郑景
云 , 尹云鹤 , 李炳元).A new sch eme for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2010 , 65(1):3-12.(in Chinese)
[ 20]  徐汝梅 ,叶万辉.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中
国科学出版社 , 2003:1-3.
[ 21]  Mack R N , Sim berlof f D , Lonsdale W M , et al.Biot ic
in vasion s:causes , epidemiology , global con sequences
and cont rol [ J] .Issues in Ecology , 2000 , 5:1-20.
[ 22]  Williamson M .Biological Invasions [ M] .London:
Chapman &H al l , 1996:244.
[ 23]  JIANG Qing , LIANG Yi-yong , YAO Wen-guo(蒋青 ,
梁忆泳 ,姚文国).Th e quant itat ive analysi s meth od of
pest risk assessment [ J] .Plant Quarantine(植物检
疫), 1995 , 9(4):208-211.(in Chines e)
[ 24]  Pheloung P C , William s P A , H al loy S R.A w eed ri sk
assessmen t m odel for use as a biosecu ri ty tool
evaluat ing plant int roductions [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1999 , 57:239-251.
[ 25]  Preston C D , Pearman D A , Dines T A.New Atlas of
the British and Irish Flora [ M] .London:Ox ford
Universi ty Press , 2002:86-90.
[ 26]  单人骅 ,佘孟兰.中国植物志(Vol.55 , No.1)[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9:12-31.
[ 27]  单人骅 ,佘孟兰.中国植物志(Vol.55 , No.3)[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92:225.
[ 28]  ZHU Jing-jing , QIANG Sheng (朱晶 晶, 强 胜).
S tu dies on the clusters and cont rol of summer w eed in
tu rf in Nanjing [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 24(4):14-18.
(in Chinese)
[ 29]  LIN Zh eng-mei , CHEN Jun-ying , LIN Miao-yun , et
al.(林正眉 , 陈俊莹 ,林妙云 , 等).A new report on
tu rf w eed occu rren ce , and tu rf w eed con trol m easu res
in Guangzhou [ J] .Pratacul tural Science(草业科学),
2004 , 21(6):68-72.(in C hinese)
431 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