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布顿大麦草Giemsa-C带研究



全 文 :中 国 草 地
G r a s s 】a n d of C h i n a
1 9 9 4
.
N o
.
4 , P P
.
4 5 ~ 4 6
,
5 0
布顿大麦草 G ie m as 一 C 带研究
段晓刚 卜秀玲 山 蓝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长春 1 3 0 0 2 4) (内蒙古教育学院生物系 , 呼和浩特 0 1 0 0 1。 )
【提要】 布顿大麦草是小麦族芒麦草属多年生二倍体植物 ,其染色体一般显中等深度 iG e m -
as 一 C 带 。 大多数染色体都有较明显的端带 、 中间带 , 着丝点带不太明显 .
关键词 染色体组分类系统 布顿大麦草 iG e m sa 一 C 分带
G ie m s a C 一 b a n d e d K a r y o t y p e o f C r it e s l’On b叮 d a , zl’ . D t l a n X ia o g a n g , B u X i u li n g a n d
S h a n L a n (肠户a材m en t of B io l o g 夕 , N喇入召口 s t N明 n a l U , :。 esr l’t 少 , C h a ,: g cl} u , : ) . G ar s -
la dn Of C场动口
,
N o
.
4
,
1 9 9 4
,
Pp
.
4 5一 4 6 , 5 0 .
G i e m sa C 一 b a n d i n g t e e h n i q u e w a s u s e d t o id e n t i f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m a t ie e h r o m o s o m e s o f
C争众es t’O,l bo g d a ,: 1 . T e r m i n a l b a n d s w e r e Pr e s e n t i n o n e o r b o t h a r m s o f a l l e h r o m -o
s o m e s
.
S u b t e r m i n a l C 一 b a n d s w e r e lo e a t e d o n t h e b o t h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1 a n任 2 .
S m a ll t o m e d i u m in t e r s t i t ia ! 加 l i d s lo e a t e d o n t h e e h r o m o s o m e s l , 2 , 3 , 4 w e r e a ls o d e -
t e e t e d
.
K e y w o r d s
:
K a r y o t y P ie s y s t e m C r it e s ion b叮 d a , : il’ G i e m s a 一 C b a n d i n g
1 引言
一般认为 , 在细胞水平上 ,染色体组型分
析 、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和染色体分带
是研究染 色体组进化和物种系统发育的有效
手段 。 我们曾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小麦族的
一些种做过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队 2、 3、 ` 、 5〕。 本
文介绍我们对 芒麦草属的布顿大麦草 ( C irt *
s .lo n bo g j
a , : .il ) G ie m s a 一 C 带的研究 。 布顿大
麦原属大麦属 , 后来按 L 6 ve 和 D e w cy 的染
色体组分类法队 8〕将其分到芒麦草属 。布顿大
麦是产 自我国的小麦族原始二倍体植物之
一 , Z n 一 14 ,染色体组代号为 H 。 由于该种对
研究芒麦草属乃至对整个小麦族植物的系统
发育和染 色体组进化有重要意义 , 因此国内
外一些作者都 对这个 种的染色体进行了研
究 [ , 、 6、 9〕 。 但 目前国内尚无对该种 G i e m s a一 C
带的研究报道 。
2 材料和 方法
材料取自中国农科院草原所 。
方 法基 本按醋 酸 洋红— iG e m sa 一 C带法 ( A e e t o e a r m i:飞e 一 G ie m s a C 一 b a n d i n g ) ,
具体步骤是 : 前处理并固定后的根尖放置醋
酸洋红中染色 2 小时至 2 天 。 常规 45 %冰醋
酸压片 。 揭 片后干燥 24 小时 。 45 %冰醋酸
60 ℃处理 10 分钟 。 干燥 20 分钟至 24 小时 。
B a ( O H )
: 6 0 eC 处理 8分钟 , 水浇洗 。 2 又 S S C
收稿 B期 19 9 3一 o if 一 2 2 。
中 国 草 地
G r a s s 】a n d of C h i n a
1 9 9 4
.
N o
.
4 , P P
.
4 5 ~ 4 6
,
5 0
布顿大麦草 G ie m as 一 C 带研究
段晓刚 卜秀玲 山 蓝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长春 1 3 0 0 2 4) (内蒙古教育学院生物系 , 呼和浩特 0 1 0 0 1。 )
【提要】 布顿大麦草是小麦族芒麦草属多年生二倍体植物 ,其染色体一般显中等深度 iG e m -
as 一 C 带 。 大多数染色体都有较明显的端带 、 中间带 , 着丝点带不太明显 .
关键词 染色体组分类系统 布顿大麦草 iG e m sa 一 C 分带
G ie m s a C 一 b a n d e d K a r y o t y p e o f C r it e s l’On b叮 d a , zl’ . D t l a n X ia o g a n g , B u X i u li n g a n d
S h a n L a n (肠户a材m en t of B io l o g 夕 , N喇入召口 s t N明 n a l U , :。 esr l’t 少 , C h a ,: g cl} u , : ) . G ar s -
la dn Of C场动口
,
N o
.
4
,
1 9 9 4
,
Pp
.
4 5一 4 6 , 5 0 .
G i e m sa C 一 b a n d i n g t e e h n i q u e w a s u s e d t o id e n t i f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m a t ie e h r o m o s o m e s o f
C争众es t’O,l bo g d a ,: 1 . T e r m i n a l b a n d s w e r e Pr e s e n t i n o n e o r b o t h a r m s o f a l l e h r o m -o
s o m e s
.
S u b t e r m i n a l C 一 b a n d s w e r e lo e a t e d o n t h e b o t h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1 a n任 2 .
S m a ll t o m e d i u m in t e r s t i t ia ! 加 l i d s lo e a t e d o n t h e e h r o m o s o m e s l , 2 , 3 , 4 w e r e a ls o d e -
t e e t e d
.
K e y w o r d s
:
K a r y o t y P ie s y s t e m C r it e s ion b叮 d a , : il’ G i e m s a 一 C b a n d i n g
1 引言
一般认为 , 在细胞水平上 ,染色体组型分
析 、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和染色体分带
是研究染 色体组进化和物种系统发育的有效
手段 。 我们曾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小麦族的
一些种做过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队 2、 3、 ` 、 5〕。 本
文介绍我们对 芒麦草属的布顿大麦草 ( C irt *
s .lo n bo g j
a , : .il ) G ie m s a 一 C 带的研究 。 布顿大
麦原属大麦属 , 后来按 L 6 ve 和 D e w cy 的染
色体组分类法队 8〕将其分到芒麦草属 。布顿大
麦是产 自我国的小麦族原始二倍体植物之
一 , Z n 一 14 ,染色体组代号为 H 。 由于该种对
研究芒麦草属乃至对整个小麦族植物的系统
发育和染 色体组进化有重要意义 , 因此国内
外一些作者都 对这个 种的染色体进行了研
究 [ , 、 6、 9〕 。 但 目前国内尚无对该种 G i e m s a一 C
带的研究报道 。
2 材料和 方法
材料取自中国农科院草原所 。
方 法基 本按醋 酸 洋红— iG e m sa 一 C带法 ( A e e t o e a r m i:飞e 一 G ie m s a C 一 b a n d i n g ) ,
具体步骤是 : 前处理并固定后的根尖放置醋
酸洋红中染色 2 小时至 2 天 。 常规 45 %冰醋
酸压片 。 揭 片后干燥 24 小时 。 45 %冰醋酸
60 ℃处理 10 分钟 。 干燥 20 分钟至 24 小时 。
B a ( O H )
: 6 0 eC 处理 8分钟 , 水浇洗 。 2 又 S S C
收稿 B期 19 9 3一 o if 一 2 2 。
流行那么容易 。
我国北方 首猎锈病为害较重的地 区 , 除
气候因素满足发病之外 ,转主寄主乳浆大戟
的存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它可以为首
藉锈病的发生提供当地菌源 。 据有关植物志
记载 ,东北各省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陕西 、 甘
肃 、宁夏等省区均有乳浆大戟分布 。 正好与北
方许多首信锈病严重发生的地 区相吻合 。 那
么 ,在北方首楷锈病的初侵染来源会不会是
当地越冬的夏抱子呢 ? 就呼和浩特的情况是
不可能的 ,根据我们两年的试验 ,越冬的夏饱
子存活不到 3 月底 ,也就是说存活不到第二
年首箱返青之时 。
这个调查与试验结果的意义不仅用来解
释我国北方首藉锈病的侵染循环和流行中的
某些现象 , 也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
如 , 1 9 18 年美 国政府发起了一个广泛铲除小
壁运动 , 以防治小麦锈病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
计学家们证明 , 自从铲除小粟运动发起以来 ,
小麦锈病的流行就逐步下降 . 铲除转主寄主
不仅打断了病菌的生活史从而减少了侵染的
机率 , 同时还减少了因杂交而产生新的生理
小种的可能性 ,因为锈菌的质配作用 (由于授
精作用或体细胞融合 )多数是在生长单核菌
物体的转主寄主上进行的 。
首蓓锈菌侵染的乳浆大戟 , 在刚刚返青
后就可 以明显地看出系统感病的症状 ,病株
明显地发黄并略呈矮化 状 ,在 首猎 田及附近
应特别注意铲除带病的大戟属植物 , 至少可
以推迟发病高峰期的到来 , 如果再配合以适
当早割和抗病品种的使用 , 相信首拾锈病造
成严重为害的局面定会扭转 。
4 主要参考文献
刘经 芬 、 方中达 , 1 9 56 : 南京牧草试栽中病害 的观察 , 南
京农学院学报 ( i ) : 9 ~ 1 5 。
南志 标 , 1 9 9 0 : 陇东黄土高原栽 培牧草真菌病害调查与
分析 ,草业科学 ( 4 ) : 5 0~ 5 4 .
S t u t e v i l le
,
D
.
L
.
e t a l
. ,
1 9 9 0
:
C o m P e n d ; u m of

A lf a l f a
D ise
a姗 , T l l e A m e r i e a n P h yt o p a t h o log i e al 段犯 i e t y .
(上接第 46 页 )
4 参考文献
段晓刚 , 19 8 4 : 羊草染绝 .体组型分析 。 中国草原 ( 1 ) : 63
~ 6 5

段 晓刚 , 19 84 : 羊草 P M C 减数分裂的研究 . 中 国草原
( l )
:
6 6~ 6 7

段晓刚 , 19 9 0 : 蒙古冰草和布顿大麦草染体组型分析 . 中
国草地 ( 3 ) : 弓5 ~ 4 8 。
段晓刚 , 19 91 :大赖草染 色体组 型分析 。 中国草地 ( l ) :
4 5 ~ 4 7

段晓刚 , 1 9 9 3 : 大赖草 iG e m抓 一 C 带核 型分析 . 草业学
报 ( 2 ) 。
云锦凤 , 19 8 7 : 布顿大麦染色体核型分析 . 中国草地 ( 2) :
4 9~ 5 1

eD w
e y , D
.
R
. , 19 8 4
:
T h e G e n o m ie S邓 t e m o f G la s i f ica -
t i o n a
s a G u id e t o i n t e r g e n e r i e
.
H y br id iaz t 沁n w i t h t h e
eB
r e n n i荟一1 T r ir i e e a e F or m G e n e M a
n iPu l a t i o n i n P l a n t Im
-
p or v e m e n r Ed i t e d b y J
.
P
.
G u st a俪 n ( P le n u m P u b li s h in g
oC
r p , Ne w OY
r k
,
1 98 4 ) P a g翻 : 2 0 9 ~ 2 7 9 ·
L 6 v e
,
A
. ,
19 8 2
:
G e n er 让 ve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w h ae t g ar s es ,
B i o l In t
r a lb l
,
1 0 1
: 1 99 ~ 2 12
.
M o r r i s
, e t a l
. ,
1 9 8 7
:
G e n o m i e a ff i n t i e s o f i n d i v id u es
b
a s e
d o
n
C 一 a n d N 一 b是一n d i n g a n a ly s es . o f r e t r a p l o id E -
ly m u s s pec i e s a n d t卜e i r d ip lo 记 p r og e n i t o r s pec i e s G e n o m e
V o i
.
2 9 : 2 4 7 ~ 2 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