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全 文 :第34卷第6期
2 0 1 1年1 1月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Vol.34No.6
Nov.2 0 1 1
文章编号:1000-1573(2011)06-0022-08
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
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成克武1, 周晓芳1, 江其川2, 周 彬2, 钟开鹏3, 臧润国4

(1.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4;
3.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林场,云南 禄丰 651214;4.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要: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滇中一平浪林
场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灌丛的4种退化状态类型,分别代表滇
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阶段,各个阶段植被恢复与改造的方法措施因立地条件、物种组成、
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加快演替进程的特点:在近裸地和散生灌丛阶
段,植被恢复的主要任务为通过人工手段增加滇石栎灌丛的盖度;当群落演替进入疏灌丛阶段,则需要采用植苗
方式引入云南松来加速灌丛植被的更新演替;在引入云南松并演替到密灌丛阶段后,需要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
差异采取不同的抚育改造措施,来促进灌丛中云南松的快速发育并调整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通过上述4个阶
段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滇石栎灌丛植被初期高度、盖度增加,后期向云南松林演替加快,恢复改造效果显著。
关 键 词:滇石栎灌丛;恢复改造;滇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S756.4 文献标志码:A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in the middle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CHENG Ke-wu1,ZHOU Xiao-fang1,JIANG Qi-chuan2,ZHOU Bin2,
ZHONG Kai-peng3,ZANG Run-guo4
(1.Co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ourism,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
2.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650204,China;
3.Yipinglang Forest Farm of Lufeng County,Yunnan Province,Lufeng 651214,China;4.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a key issue in restoration ecology.Via the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spots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 document of forest management,the restoration and 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in the middle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sypes of shrubs studied represented four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 succession of L.dealbatus shrub to Pinus yunnanensis tree forest.The feasi-
ble measurement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types of shrubs were differ-
*收稿日期:2011-04-20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0、2006BAD03A04);河北省2011年科技支撑项目“近自然林经
营的理论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成克武(1970-),男,甘肃省镇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被恢复研究.E-mail:chengkw@163.com.
通讯作者:臧润国(1963-),男,山东省诸城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zangrung@ca.f ac.cn.
 第6期  成克武等: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ent,depending on soil conditions,species compositions,coverage and height of the vegetation.
However,al the measurements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owing natural succession,
thus accelerating the succession courses in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actice.In the
first two stages of near bare land and very scattered shrub,the main arm of vegetative restora-
tion was to increas coverage of the shrub through artificial measures,when the vegetation e-
volved into the phase of sparsed L.dealbatus shrub,P.yunnanensis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planting seedlings to accelerat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shrub,while the vegetation succeeded
into the phase of dense shrub,different tending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to pro-
mo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P.yunnanensis individuals,adjusting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ce of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age of the measures mentioned above,the vegetativ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
tion of L.dealbatus shrub has acquired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Yipinglang forest farm.
Key words: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in the middle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植被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关键,植被
破坏往往引起土壤的侵蚀和生境退化,生境退化又
阻碍了植被的恢复,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
能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1]。在植被
恢复中,通常需要通过人工的方法和手段,改造现有
植被向特定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方向快速
发展,以满足人类在社会、经济及自然生态各方面需
求[2]。但是,植被恢复的途径受不同地区气候、土壤
和水分条件、植被的组成结构、演替阶段和更新特点
的影响而不同,因此,植被恢复改造是一项艰巨而复
杂的工作,探求适宜的技术措施是各个地区植被恢
复改造中的重要方面。国外在植被恢复改造方面开
展了大量工作,研究较为深入,并有一些成功恢复改
造的案例[3-6]。我国近些年在植被恢复改造方面也
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主要集中于植被恢复改造策略
和恢复技术的探讨[7-9]、不同恢复改造措施对群落
结构、物种组成、环境因子的影响等理论研究方
面[10-16],而对于具体群落随时间和群落组成变化过
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恢复改造措施的研究极少[1,17],
对于通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恢复改造技术方面的报
道也较为缺乏[18-19]。
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是滇中地
区地带性植被受到长期人为干扰后所形成的严重退
化的植被类型,在滇中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由于滇
石栎灌丛土壤侵蚀严重、地表岩层出露,制约了植物
生存和生长,使滇石栎灌丛的恢复和改造成为滇中
地区植被恢复中的难点。在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恢复
改造方面,以往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也很缺乏,影响
了滇石栎灌丛的恢复改造工作。云南省禄丰县一平
浪林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滇石栎灌丛采取
了多种恢复改造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
拟通过对一平浪林场不同恢复改造措施下不同退化
状态类型滇石栎灌丛的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退
化状态滇石栎灌丛适宜的恢复措施和方法,以期为
滇中地区植被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1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林场(101°46′
~101°54′E,25°04′~25°12′N),地处滇中高原云岭
山脉东延乌蒙山脉。研究区气候属中亚热带高原季
风区,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15.6~16.2℃,最
高气温36.1℃,最低气温-4.5℃,≥10℃的年积
温4 900~5 913℃;年平均降水量930.5mm,5~
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5%.地貌属中山
类型,海拔1 800~2 450m。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土、
紫色土(海拔2 300m以下)、黄棕壤和森林棕壤
(海拔2 300~2 500m)。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主要乔木树种有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滇石栎灌丛是在长
期人为干扰下形成的极度退化类型,随干扰强度不
同表现为不同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在严重干扰
下可形成次生裸地,在干扰较轻的地段,滇石栎灌丛
盖度、高度较大,伴生种有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南烛(Lyonia ovalifolia)、炮仗花杜
鹃(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和地盘松(Pinus
yunnanensis var.pygmana)等。滇石栎灌丛正向
32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4卷
演替为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在不同的立地环境下最
终形成以滇青冈、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
vayi)、黄背栎(Quercus pannosa)为建群种,以麻
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槲栎(Quercus ali-
ena)、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等为伴生种的顶级
群落,构成稳定的地带性硬叶常绿阔叶林。
1.2 研究方法
1.2.1 滇石栎灌丛退化类型划分 在研究区内,滇
石栎灌丛不同退化类型主要表现为土壤条件、灌丛
盖度、灌丛高度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尤其是灌丛盖
度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一平浪林场在以
往对滇石栎灌丛的恢复改造实践中,主要是根据灌
丛退化状态(群落盖度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将滇
石栎灌丛划分为不同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恢复改造
措施。该划分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应用。
因此本研究采用其划分方法,将一平浪林场现有滇
石栎灌丛划分为4种类型,以便与一平浪林场对不
同滇石栎灌丛类型的改造措施相对应。群落类型划
分结果见表1。
表1 滇石栎灌丛退化状态类型划分
Table 1 Types classification on the degradation status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退化状
态类型
Degradation
types
林地土
壤状况
Surface
soil status
群落盖度/%
Community
coverage
群落平均
高度/m
Community
average
height
滇石栎萌生丛
平均冠幅直径/m
Average
diameters of
single clump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滇石栎萌生丛
平均萌枝数量
Average branch
numbers of single
clump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灌木层木本植
物种类/灌木层物
种多样性(H)
Tree species of shrub
layer/the index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shrub layer(H)
近裸地
土壤A0层和A层缺,地表坚硬,几
无植物生长
<5  0.4±0.1  0.2±0.1 <3 滇石栎/(0.02±0.008)
滇石栎散
生灌丛
土壤A0层和A层缺,地表坚硬,植
被极为稀疏
5~10  0.7±0.3  0.5±0.25  4~7 滇石栎、厚皮香/(0.05±0.010)
滇石栎疏
灌丛
局部地表具枯枝落叶积聚和薄层土
壤,灌丛较稀疏 11~35  1.1±0.3  1.0±0.4  4~11
滇石栎、厚皮香、云南山茶 、南烛/
(0.22±0.007)
滇石栎密
灌丛
地表具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局
部土层较厚,灌丛较密 >35  1.3±0.4  1.0-2.0  7~15
(18)
滇石栎、南烛、厚皮香、云南山茶、地
盘松、云南松/(0.52±0.012)
1.2.2 滇石栎灌丛不同退化类型类型的恢复改造
方法 由于滇石栎灌丛所处环境通常立地条件差、
水土流失严重[11],且所在滇中地区为珠江和长江水
系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域,因此对滇石栎灌丛
植被的恢复改造,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将滇
石栎灌丛改造为近自然状态的多树种、多层次、郁闭
度较高、生长良好的森林植被类型;2)促进滇石栎群
落的演替速度;3)改造滇石栎灌丛中经济效益低下
的地盘松,增加优质云南松的树种组成比例;4)抑制
林地内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发
展,增加生物多样性;5)增强滇石栎灌丛的涵养水源
功能和保持水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以上因
素,制定不同群落类型的恢复改造措施如下:
次生裸地及散生滇石栎灌丛的恢复改造 从
1994年开始,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对次生裸地及散生
滇石栎灌丛进行了植被恢复试验:1)天然植被恢复
途径(封育,不进行人为恢复措施,完全依赖天然植
被更新恢复);2)云南松人工撒种和植苗造林途径
(即通过人工撒种,结合林地松土改善措施以及人工
栽植云南松幼苗方式进行植被恢复);3)以滇石栎为
先锋种的云南松植苗造林途径(首先通过条带状整
地后人工点播滇石栎种子,待滇石栎长到一定高度、
能够产生局部遮荫、林地环境得到改善后,在滇石栎
灌丛旁进行云南松植苗造林)。
滇石栎疏灌丛的恢复改造 从1995年开始,主
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云南松人工撒种造林;2)
云南松裸根苗造林;3)云南松营养袋造林;4)依赖天
然恢复(对照)方式进行。
滇石栎密灌丛的植被恢复与改造 滇石栎密灌
丛根据优势种可划分为两种类型:1)滇石栎单优密
灌丛;2)云南松+滇石栎共优群落。针对不同类型,
恢复改造措施也不尽相同:①滇石栎单优密灌丛(以
滇石栎为优势种的密灌丛)的改造,主要通过对滇石
栎萌生丛的抚育和补植云南松幼苗方式进行。首先
对滇石栎萌生丛进行抚育,按照去密留疏、去小留
大、去弱留强的原则,选择萌生丛中萌枝基径和高度
较小、病枝、生长不良的萌枝进行疏伐,减小萌生丛
的冠副直径,然后在萌生丛之间的空隙中挖穴,进行
云南松营养袋造林。②云南松-滇石栎共优灌丛的
改造:该类型由滇石栎单优密灌丛通过长期天然演
42
 第6期  成克武等: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替或人工引入云南松形成,改造措施主要通过林分
抚育来促进目的树种云南松幼树的生长发育,方法
主要是将群落中影响云南松幼苗幼树生长的相邻滇
石栎萌枝进行部分砍伐清理,减少对云南松幼苗幼
树的光照和空间的争夺,促进云南松幼树的生长。
1.2.3 样地调查  2007年5月~2008年7月,在
研究区内对同一坡面不同退化状态和恢复改造措施
下的滇石栎灌丛,采用典型样地法进行调查,每个类
型调查5个灌丛样方,样方大小为5m×5m,在每
个灌丛样方内随机设置5个1m×1m草本样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乔灌木的名称、高度、盖度、
单株灌丛的冠幅直径,相关的生境因子如海拔、坡
向、坡度、坡位、土壤状况、干扰强度和类型等,计算
灌丛群落中的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19]。各类型的
群落结构特征见表1。
1.2.4 历史资料查阅  由于一平浪林场在以往对
滇石栎灌丛的恢复改造中,有些方法措施在实践中
应用失败后,相应的改造林分随后被采用其它方法
途径进行恢复改造,因此,原有改造方法措施对应的
林分类型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结
合林场相关生产经营的历史资料分析,对原有的恢
复改造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1.2.5 植被恢复改造效果的分析 滇石栎灌丛在
不同的退化阶段(不同群落类型),其植被恢复改造
的任务不同,如灌丛盖度很低情况下,恢复效果的评
价指标主要为植被盖度的增加情况,在盖度较高(大
于50%)的情况下,主要的评价指标为向下一个阶
段进展演替的更新树种的重要值以及群落中物种多
样性变化情况,因此评价不同恢复改造措施改造效
果的指标应根据各个不同群落类型的具体情况而
定。在本研究中,主要根据各恢复措施对林分结构
特征的影响、即对群落盖度、高度,以及优势种和更
新种的变化情况,对不同滇石栎灌丛类型的经营恢
复措施的恢复效果,来评价和确定不同群落类型的
适宜的改造手段。
2 滇石栎不同灌丛类型的恢复改造
结果
2.1 近裸地及散生滇石栎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
近裸地和散生滇石栎灌丛由于植被盖度低,土
壤侵蚀严重,地表多为出露母岩或被大粒径沙砾所
覆盖,干燥、坚硬、贫瘠,植物生长困难,因此自然恢
复及其困难。对近裸地和散生滇石栎灌丛采取不同
恢复措施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恢复措施对滇石栎近裸地及散生滇石栎灌丛的植被恢复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storation methods on the almost bare land and scattered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恢复方法
Restoration
methods
群落盖度/%
Community
coverage
群落高度/m
Community
average
height
木本植物种类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地表腐殖质
Humus on
the ground
恢复效果
Restoration
effects
依赖天然植被恢
复方法
<5 <0.5 滇石栎     无
极差,植被盖度几
无增加
云南松人工撒种
和植苗造林方法
<8 <0.7 滇石栎     无
差,植被盖度增加
不大
云南松
以滇石栎为先锋
种的云南松植苗
造林方法
>60  2.2
滇石栎、云南
松、厚 皮 香、
南烛
粗腐与细腐层达地
表面40%左右,厚
度0.5~2cm
良好,形成云南松
幼林,其他乔灌木
种类明显增加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种植被恢复方法(即完
全依赖天然更新恢复)中,由于立地环境条件差,植
物难以生长,即使经过数十年,仍然维持原有外貌,
植被盖度和种类几乎没有增加,难以实现植被恢复
目的;第二种方法(即通过人工播种和植苗方式进行
云南松造林)最终也归于失败,原因在于立地条件过
于严酷,即使云南松有很强的耐旱性和耐瘠薄能力,
但由于其幼苗在生长阶段仍然需要一定的遮荫和养
分供应,而上述立地环境下缺乏庇荫条件、水分、养
分匮乏,难以满足云南松幼苗生长需求,因此,采取
人工撒种和植苗造林都难以实现植被恢复目标;第
三种方法(以滇石栎为先锋种的云南松植苗造林)
中,以滇石栎作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由于滇石栎
更为耐旱、抗贫瘠,在近裸地和滇石栎散生灌丛环境
条件下能够生存,因此在恢复初期首先点播滇石栎
种子,通过种子繁殖使得滇石栎造林获得成功。使
近裸地和滇石栎散生灌丛植被盖度增加,林地环境
改善,为下一演替阶段云南松的引入创造条件。
52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4卷
2.2 滇石栎疏灌丛的恢复改造
滇石栎疏灌丛在封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
恢复,可形成云南松与滇石栎为主的混交林,但是,
受疏灌丛土壤条件差和云南松种源不足的限制,天
然恢复的速度极为缓慢,因此需要采取人工途径,加
速滇石栎灌丛植被更新演替。由于云南松具有速
生、耐旱和较高的经济用途,又是滇石栎灌丛演替的
更新树种,能够在滇石栎疏灌丛环境下生存生长,因
此云南松成为滇石栎疏灌丛改造的首选造林树种。
对滇石栎疏灌丛恢复改造的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滇石栎疏灌丛应用云南松营养袋造林10年后群落结构
Table 3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sparsed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through planting
container seedling of Pinus yunnanensis 10years before
恢复措施
Restoration
methods
群落高度/m
Community
average
height
群落盖度/%
Community
coverage
云南松高度/m
Average height
of P.
yunnanensis
云南松盖度/%
Coverage
of P.
yunnanensis
滇石栎高度/m
Average height
of L.
dealbatus
滇石栎盖度/%
Coverage of
L.
dealbatus
群落优势种
Dominent species
of community
改造效果
Reconstruction
effects
云南松营养袋
造林
1.5  65  1.8  30  1.3  35 滇石栎与云南松
良好,植被盖度增加,向
云南松幼林过渡
天然恢复 1.3  45  1.0 <5  1.3  40 滇石栎
差,植被盖度和云南松增
加极慢
云南松撒种
造林
1.2  50  1.1 <8  1.3  40 滇石栎
差,植被盖度和云南松无
明显增加
云南松裸根苗
造林
1.2  47  1.0 <4  1.3  40 滇石栎
  根据表3调查结果表明,在滇石栎疏灌丛不同
的恢复改造措施中,以营养袋造林方式云南松幼苗
成活率、保存率最高,生长速度最快,造林效果最好,
造林后10年植被盖度增加明显;而撒种造林所形成
的幼苗数量很少,幼苗在生长初期环境抵抗力差,受
干旱、光照过强、养分不足等因素死亡率较高,造林
效果不良;裸根苗造林方式受幼苗扎根困难、林地养
分缺乏等因素影响,幼苗存活率、生长速度都比较
低,对滇石栎疏灌丛植被盖度增加和群落演替的促
进作用也不明显。
2.3 滇石栎密灌丛的恢复改造
滇石栎密灌丛可划分为:(1)由滇石栎自然更新
为主所形成的滇石栎单优灌丛类型和;(2)通过长期
天然演替或人工引入云南松幼苗所形成的云南松与
滇石栎共优群落类型。
滇石栎单优密灌丛的改造:滇石栎单优密灌丛
中,萌生丛的萌枝数量很多,每丛多达15枝,丛冠幅
直径大(平均1.5~2m),平均高度1.3m左右,对
云南松幼苗的更新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对滇石栎
单优密灌丛的改造,主要通过对滇石栎萌生丛的抚
育和补植云南松幼苗方式进行。通过上述改造措
施,一方面增加了云南松个体数量,解决了天然更新
种源不足的缺点,同时,保证了滇石栎为云南松幼苗
生长所需的侧方遮荫,改善了云南松幼苗生长的光
照条件和滇石栎的竞争强度,有利于云南松幼苗的
生长,改造效果见表4。
表4 滇石栎单优密灌丛抚育改造12年后群落变化
Table 4 Transformation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dominent shrubs through tending and reclaimation after 12years
滇石栎 Lithocarpus dealbatus 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群落 The community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相对频度
Relative
average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相对频度
Relative
average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优势种
Dominent
species
改造效果
Reconstruction
effects
改造后 1.5±0.16  28.5±11.2 24.6±0.24  2.1±0.07  52.7±11.2 75.3±0.26  1.9±0.23  75.3±0.26 云南松
好,群落盖度增加,演
替为云南松幼林
对照 1.3±0.08 54.8±16.98 70.1±0.02  1.5±0.06  5.4±4.2  14.2±0.03  1.4±0.37  61.4±0.03 滇石栎 较差,群落演替缓慢
  从表4可以看出,改造后12年,以滇石栎为优
势种的密灌丛逐渐转变为滇石栎与云南松所形成的
共优群落。在改造后的发育过程中,高度较矮的滇
石栎萌生丛首先受相邻的不断增高的云南松遮荫和
竞争而逐渐淘汰,总的个体数量减少,残留个体平均
高度增加,但盖度下降,相反,通过人工造林,灌丛中
云南松数量增加明显,经过12年生长,云南松不仅
在数量上,而且在高度和盖度上逐渐超过滇石栎,取
得空间竞争优势,逐渐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由滇石
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更新发展的方向极为迅
62
 第6期  成克武等: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速和明显。
云南松-滇石栎共优群落的改造:对云南松-
滇石栎共优群落类型,主要是将群落中影响云南松
幼苗幼树生长的毗邻滇石栎萌枝进行部分砍伐清
理,减少对云南松幼苗幼树的光照和空间的争夺,促
进云南松幼树的生长,改造效果见表5。
表5 云南松-滇石栎共优群落抚育改造
Table 5 Tending and reclamation of Pinus yunnanensis and Lithocarpus dealbatus co-dominent community
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群落整体The community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平均高度/m
Average
height
平均盖度/%
Average
coverage
改造效果
Reconstruction effects
改造后群落 1.6±0.2  40.3±4.6  1.8±0.3  34.5±3.1  1.6±0.2  74.7±2.5
好,群落演替加快增加,云南松
生长加快,林分质量改善
未改造群落 1.3±0.3  45.4±5.9  0.9±0.5  30.5±3.7  1.1±0.2  68.4±3.1 差,云南松生长较慢,质量差
  根据表5,与未改造群落相比,实施抚育改造措
施明显促进了云南松幼苗幼树的生长,平均高度和
盖度都有明显增加,群落整体的高度和盖度也有所
增加,同时,改造措施淘汰掉了林地环境中劣质的地
盘松和扭松,使云南松种源得到很好改善,提高了林
分质量;未改造群落中,云南松幼苗幼树生长由于受
滇石栎灌丛竞争影响生长缓慢,群落演替缓慢,劣质
个体保留,林分质量较差。
3 结论
滇石栎灌丛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受人为干扰并
退化为云南松林后,经进一步干扰退化所形成的群
落类型,根据其植被盖度和密度等因素度可划分为
4种退化状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滇石栎灌丛向云
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顺序阶段,在近裸地
和散生灌丛阶段,植被恢复的主要任务为通过人工
手段增加滇石栎灌丛的盖度,改善林地环境,为云南
松的引入创造条件;当群落演替进入疏灌丛阶段,则
需要采用营养袋造林方式引入云南松来加速灌丛植
被的更新演替,解决云南松种源不足和改善幼苗生
境;在引入云南松并演替到密灌丛阶段后,需要根据
群落中优势种的差异采取滇石栎萌生丛抚育并结合
云南松幼苗补植的改造措施,来促进灌丛中云南松
的快速发育并调整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通过上述
4个阶段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滇石栎灌丛在前两
个阶段植被盖度增加,在后两个阶段快速向云南松
林演替,恢复改造效果显著。从滇石栎灌丛植被的
恢复改造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植被恢复改造的各
个阶段,植被恢复与改造的方法措施因立地条件、物
种组成、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都体现
了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加快群落演替进程的特点。
4 讨论
4.1 滇石栎灌丛退化状态类型与植被恢复改造之
间的关系
不同的植物群落映射着群落的历史和现时环境
状况[12],携带着群落的环境变化及演替趋势的重要
信息[20],反映着当地植被的发育潜力与造林种草条
件[21]。滇石栎灌丛在不同程度的干扰下形成不同
的退化状态,不同退化状态对应不同的立地条件和
物种组成。在本研究中,根据植被盖度、立地条件将
滇石栎灌丛划分为4个不同的退化类型:近裸地、滇
石栎散生灌丛、滇石栎疏灌丛和滇石栎密灌丛,这4
个类型代表了滇石栎灌丛内部演替的4个阶段。在
不同的退化阶段,由于生物、非生物组成及其影响不
同,导致植被恢复改造中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因
此在植被恢复改造中,对于植被退化类型的详细划
分,是制订和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与改造措施的基
础。在植被恢复和改造实践中,不能采取“一刀切”
的恢复模式,必须结合各地植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4.2 滇石栎灌丛不同退化类型在恢复改造中的相
互关系
植被的恢复与改造是加速植被的演替的一个动
态变化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采取不同的优化
调控措施[16]。在本研究中,尽管滇石栎灌丛不同退
化阶段植被的恢复与改造措施各不相同,但从恢复
改造的过程与实质来看,都是通过适宜的恢复措施,
加速滇石栎灌丛由前一个退化状态类型向后一个退
化状态类型的演替[6](图1),如在恢复的前两个阶
段(近裸地和散生灌丛阶段),主要是通过人工措施
增加滇石栎灌丛的个体数量,在进入第三阶段(疏灌
丛阶段),才能通过引入云南松造林,加速灌丛与云
南松混交林植被盖度的快速增加,形成第四阶段的
72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4卷
密灌丛阶段。因此,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恢复改造,其
实质是对不同演替时期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
构的调整,促进向目标类型结构的转化。在这个转
化过程中,一方面必须遵循植被演替规律,通过人工
恢复措施加速群落由上一个演替阶段向下一个演替
阶段的演替速度,缩短演替所需时间。另一方面,植
被恢复与改造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要达到目标群落
结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
成,但是通过适宜的措施,能缩短植被恢复的过程。
图1 滇石栎灌丛不同退化状态下天然恢复与人工恢复
Fig.1 Natural and artificial restoration process of Lithocarpus dealbatus shrub in different degradation status
4.3 滇石栎灌丛恢复改造的过程
从本研究也可以看出,滇石栎灌丛恢复与改造
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增加植被盖度阶段(典型
的植被恢复阶段)和调整群落结构的阶段(典型的植
被改造阶段);在增加植被盖度阶段,首先通过增加
滇石栎的数量和盖度,来改善环境条件,为云南松的
引入创造条件,当进入滇石栎疏灌丛阶段后,及时引
入云南松,通过云南松的快速生长继续增加植被盖
度,直至进入滇石栎密灌丛阶段,重点放在植被恢复
方面;在进入林分结构调整阶段,主要依赖于不同的
抚育措施,对不同树种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形成下
一演替阶段理想的林分结构,重点放在林分改造方
面。在两个不同的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各不相同
的。
4.4 滇石栎灌丛恢复与改造效果
通过不同退化阶段不同恢复与改造措施的综合
应用,原有的滇石栎灌丛从外貌形态、群落结构组成
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群落进展演替加快,
群落整体盖度和高度明显增加,人工引入的优质云
南松幼苗幼树生长良好,逐渐占据群落优势地位,同
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进一步加强,土壤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从总体上看,
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措施,促进了滇石栎灌丛的快速
恢复演替,恢复改造较为成功。
4.5 植被退化状态与其恢复改造对策
从滇石栎灌丛的恢复改造过程来看,植被恢复
与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植被恢复改造
中,首先需要对植被退化状态进行确定,根据群落不
同退化状态的结构特征等因子制定相应的恢复改造
目标和措施,在恢复改造过程中也要根据群落演替特
征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才能使植被的恢复改造向既
定目标快速演替。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其本质上需要
遵循群落自然演替规律、来加速群落演替进程。
参考文献:
[1] Wang Z Y,Huang G H,Wang G Q,et al.Modeling of
vegetation-erosion dynamics in watersheds system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4,130
(7):792-800.
[2] Spiecker H.Silvicultural management in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and resistance of forest in Europe:tem-
perate zone[J].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03,67(1):55-65.
[3] Farrel E P,Führer E,Ryan D,et al.European forest
ecosystems:building the future on the legacy of the
past[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32:
5-20.
[4] Spiecker H,Hansen J,Klimo E,et al.Norway spruce
conversion:options and consequences.European For-
est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R].Netherlands:
Koninklijke Bril NV.2004.
[5] Nabuurs G J.European forests in the 21st century:
impacts of close to 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assessed
with a large-scale scenario model[D].Wageningen:
Alterra Green World Research,2001,22-45.
[6] 李慧卿,江泽平,雷静品,等.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
[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6-11.
[7] 周政贤,毛志忠,喻理飞,等.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
82
 第6期  成克武等: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植被恢复模式[J].贵州科学,2002,20(1):1-6.
[8] 陆元昌,张守攻.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目前急需解
决的技术问题和对策[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
(6):731-738.
[9] 邵青还.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诠释和对我国林业建设的
几项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1-5.
[10] 王兆印,王光谦,高菁.侵蚀地区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型
[J].生态学报,2003,23(1):98-105.
[11] 穆彪,杨立美,张莉.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
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91
-95.
[12] 焦菊英,张振国,贾燕锋,等.陕北丘陵沟壑区撂荒地
自然恢复植被的组成结构与数量分类[J].生态学报,
2008,28(7):2981-2997.
[13] 王海英,宫渊波,陈林武.嘉陵江上游不同植被恢复模
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
报,2008,22(3):172-177.
[14] 吴东辉,尹文英,殷秀琴.松嫩草原中度退化草地不同
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跳虫群落特征比较[J].昆虫学
报,2008,51(5):509-515.
[15] 韩芳,李传荣,孙明高,等.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
初期群落的结构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28(2):35-39.
[16] 漆良华,张旭东,彭镇华,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中
亚热带黄壤坡地土壤微量元素效应[J].应用生态学
报,2008,19(4):735-740.
[17] 姜志强,高捍东.贵州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问题与对策
[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3):20-23.
[18] 王树力,葛剑平,刘吉春.红松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
技术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22
-25.
[19] 杨小波,吴庆书.海南岛热带地区弃荒农田次生植被
恢复特点[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477-482.
[19] 刘灿然,马克平,吕延华,等.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
方法VI:与多样性测度有关的统计问题[J].生物多
样性,1998,6(3):229-239.
[20] 李建东,杨允菲.松嫩平原榆树疏林植物组分的结构
型[J].草地学报,2003,11(4):277-282.
[21] 王晗生,王青宁.黄土高原植被属性有关论点辨析
[J].林业科学,2005,41(5):149-154.
(编辑:梁 虹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上接第15页)
[7] Guo L,Wang J J,Xiao K.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 of a novel phytase gene(Sphy1)from soybean
(Glycine max (L.)Merr.)[J].Frontier of Agric in
China,2008,2(1):30-36.
[8] Anderson G.Assessing organic phosphorus in soils
[C]//Khasawneh FE,Sample E C,Kamprath E J,
eds,The Role of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e.Ameri-
can Society of Agronomy,Madison,WI,1980,411-
431.
[9] Von Uexku H R,Mutert E.Global extent,develop-
ment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cid soils[J].Plant soil,
1995,171:1-15.
[10] Abelson P H.A potential phosphate crisis[J].Sci-
ence,1999,283:2015.
[11] Dalal R C.Soil organic phosphorus[J].Adv Agron,
1977,29:83-117.
[12] Bieleski R L.Phosphate pools,phosphate transport,
and phosphate availability[J].Annu Rev Plant Physi-
ol,1973,24:225-252.
[13] Zimmermann P,Zardi G,Lehmann M,et al.Engineer-
ing the root-soil interface via targeted expression of a
synthetic phytase gene in trichoblasts[J].Plant Bio-
technol,2003,1:353-360.
[14] Richardson A E,Hadobas P A,Hayes J E.Extracelu-
lar secretion of Aspergillus phytase from Arabidop-
sis roots enables plants to obtain phosphorus from
phytate[J].Plant J,2001,25:641-649.
[15] Wang X R,Wang Y X,Tian J,et al.Overexpressing
AtPAP15enhances phosphorus efficiency in soybean
[J].Plant Physiol.2009,151:233-240.
[16] Li M,Osaki M,Rao I M,T,et al.Secretion of phytase
from the roots of several plant species under phos-
phorus-deficient conditions[J].Plant Soil,1997,195,
161-169.
(编辑:梁 虹)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