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滇中地区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黄永祥 1 ,成克武 2 ,杨文云3 ,周 彬4 (1.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林场 ,云南禄丰 651214;2.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3.中国林
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16;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4)
摘要 [目的 ]为滇中地区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历史资料分析和技术人员咨询 ,对不
同类型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的方法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结果表明 ,滇石栎灌丛植被由于植被内部在立地条件、物种组成和群落
结构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群落类型;通过多种方法措施的恢复改造实践 ,确定了不同类型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改造的有效途径;
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 ,促进了滇石栎灌丛植被演替速度 ,取得了较好的恢复效果。 [结论]该研究为滇中地区植被恢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滇石栎灌丛;恢复改造;滇中
中图分类号 S7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5-15456-04
TechnologyResearchontheVegetation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intheMiddlePartofYunnan
Province
HUANGYong-xiangetal (YipinglangForestFarmofLufengCountyinYunnanProvince, Lufeng, Yunnan651214)
Abstract [ Objective] Theaimofresearchwastosupplyscientificbasisforthevegetation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Lithocarpusdeal-
batusshrubinthemiddlepartofYunnanProvince.[ Method] Treatmentsforthe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diferenttypesofLithocarpus
dealbatusshrub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throughtheinvestigationtypicalspots, analyzingonthehistoricmaterialsofforestmanagement
andconsultationonthetechnicalpersonnels.[ Result] 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diferenttypeof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wasformed
underthediferentconditionsofsoil, speciescomposingandcommunitystructures.Basedonthe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practices, the
prefectapproachesforthediferenttypesof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wasachieved.Theintegrativeapplyingoftheseapproachespromoted
thesuccessionspeedof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andachievedpreferable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efects.[ Conclusion] Thisstudywil
providethebeneficalreferencesforthevegetationrestorationinthemiddlepartofYunnanProvince.
Keywords 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MiddlepartofYunnanProvince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学技术攻关项目(2006BAD03A10)。
作者简介 黄永祥(1952 -),男 ,云南昆明人 ,高级工程师 ,从事林木育
种和森林经营研究。
收稿日期 2008-10-23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中枢 ,植
被破坏往往引起土壤的侵蚀和退化 ,土壤侵蚀和退化又抑制
了植被的恢复 ,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结构紊乱 、功能失调 、生物
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 ,植被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
恢复中的关键 [ 1] 。在植被恢复中 ,为了加速植被的定向演
替 ,满足人类对其社会 、经济及自然生态各方面的需求 ,需要
通过一定的改造方法和手段 ,促进现有植被向特定的物种组
成 、群落结构和功能方向快速发展 [ 2] ,因此 ,植被改造又是植
被恢复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和环节。在植被恢复和改造实践
中 ,由于不同地区 、不同植被所处的气候 、土壤和水分条件不
同 ,植被组成结构 、演替状态不同 ,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改造
措施 ,成为不同地区植被恢复的难题 ,尤其在生境条件严酷
的地区 ,植被恢复和改造所面临的难度更大 。探索在不同生
境条件下不同类型退化植被的恢复改造方法 ,成为各个国家
和地区当前植被恢复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滇石栎(Lithocarpusdealbatus)灌丛是滇中地区地带性植
被受到长期人为干扰后所形成的严重退化的植被类型之一 ,
在滇中地区分布面积较广 。由于原有植被破坏 ,引发土壤侵
蚀 、地表岩层裸露 ,因此 ,退化后所形成的滇石栎灌丛通常石
漠化现象较为严重 [ 3] ,石漠化影响了植物生存和生长 ,导致
滇石栎灌丛的恢复和改造成为植被恢复中的难点。到目前 ,
有关滇石栎灌丛恢复性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报道还很少 ,影响
了滇中地区退化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 。禄丰县一平浪
林场地处滇中地区 ,在近些年的森林经营实践中 ,对滇石栎
灌丛植被的恢复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主要对一平
浪林场在滇石栎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方面的一些技术方法
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探讨滇石栎灌丛在恢复改造过程中
较为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以期为滇中地区植被恢复改造提供
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作用。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林场
(101°46′~ 101°54′E, 25°04′~ 25°12′N),地处滇中高原云岭
山脉东缘乌蒙山脉 。研究区气候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区 ,干
湿季节明显 ,年平均气温 15.6 ~ 16.2 ℃,最高气温 36.1 ℃,
最低气温 -4.5℃, ≥10℃的年积温 4 900 ~ 5 913 ℃;年平均
降水量 930.5 mm, 5 ~ 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89.5%。
地貌属中山类型 ,海拔 1 800 ~ 2 450 m。坡向为西坡 ,坡度
15°~ 25°。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土 、紫色土(海拔 2 300 m以
下)、黄棕壤和森林棕壤(海拔 2 300 m以上)。
滇石栎灌丛为原有天然林植被经多次破坏后所形成的
退化类型 ,是滇中高原较常见的严重退化的植被类型 [ 4] ,在
滇中高原分布于海拔 1 800 ~ 2 500 m范围的山地阳坡 、山体
上部或半阴坡。在一平浪林场研究区内 ,滇石栎灌丛主要划
分为石漠化次生裸地 、滇石栎散生灌丛 、滇石栎疏灌丛和滇
石栎密灌丛 4种退化状态类型。从次生裸地到滇石栎密灌
丛 ,滇石栎灌丛的平均盖度 、高度 、灌丛直径及其他乔灌木树
种种类组成方面都明显增加 。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演替阶段。
伴生树种通常有厚皮香(Ternstroemiagymnanthera)、南烛
(Lyoniaovalifolia)、炮仗花杜鹃(Rhododendronspinuliferum)
和地盘松(Pinusyunnanensisvar.Pygmana)等。地带性植被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乔木树种有云南松(Pinusyunnanen-
sis)、滇油杉(Keteleriaevelyniana)、高山栲(Castanopsisdela-
vayi)、滇青冈 (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和麻栎 (Quercus
acutisima)等 [ 5] 。
责任编辑 李玮 责任校对 吴晓燕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 36(35):15456-15459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8.35.124
1.2 研究方法
1.2.1 典型样地调查。 2008年 7月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 ,对
一平浪林场在过去实施的各种不同恢复改造措施下的不同
类型的滇石栎灌丛及未实施恢复改造的滇石栎灌丛(对照)
进行植被状况调查和调查因子包括植被盖度 、物种组成 、土
壤状况和更新状况等。通过植被状况评价各种恢复措施的
恢复效果。
1.2.2 经营历史资料分析及相关科研生产人员调查。由于
以往的恢复改造试验中 ,有些恢复改造方法在恢复改造实践
中失败 ,相应的林分随后被采用其他恢复改造方法。因此 ,
原有改造方法实施后的植被类型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 ,对该
恢复改造措施的效果分析 ,依据林场相关生产实践的历史资
料及生产人员(长期负责林场的各种科研生产)和他人在滇石
栎灌丛植被恢复改造实践中的经验及体会 ,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滇石栎灌丛恢复改造目标 研究区内滇石栎灌丛立地
条件差 、水土流失严重 ,且属于水源涵养林区域 ,因此 ,结合
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演替规律 ,将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恢复改造
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①将滇石栎灌丛改造为近自然状态
的多树种 、多层次 、郁闭度较高和生长良好的森林植被类
型 [ 6] ;②加速滇石栎群落的演替;③改造滇石栎灌丛中经济
效益低下的地盘松 ,增加优质云南松的树种组成比例;④抑
制林地内紫茎泽兰的发展 ,增加生物多样性;⑤增强滇石栎
灌丛的涵养水源功能和保持水土功能 ,减少水土流失 。
2.2 滇石栎灌丛恢复改造技术 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恢复改
造工作主要包括 3个方面:①滇石栎灌丛的抚育及云南松优
质种苗的引入;②滇石栎灌丛中劣质地盘松的改造;③滇石
栎灌丛中紫茎泽兰片段的改造。
2.2.1 滇石栎密灌丛植被的改造。在以滇石栎为优势种的
密灌丛中 ,由于滇石栎萌生丛的萌枝数量很多 ,每丛多达 15
枝 ,丛冠幅直径大(平均 1.5 ~2.0 m),平均高度 1.3m左右 ,
形成了灌丛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 ,对云南松幼苗的更新生长
极为不利 ,而云南松由于受种源不足及林地中滇石栎个体在
地上 、地下空间竞争的影响 ,天然更新数量极少 ,需要通过人
工措施引入云南松 。因此 ,对滇石栎单优密灌丛的改造 ,主
要通过对滇石栎萌生丛的抚育和补植云南松幼苗方式进行。
对滇石栎萌生丛进行抚育 ,主要是减少对引入云南松的
空间竞争 ,并为云南松个体的生长创造条件 ,抚育强度过大 ,
会造成灌丛盖度明显下降 ,容易引起严重的土壤侵蚀;抚育
强度过小 ,对云南松引入和个体生长不利。经过多年的实践
探索 ,对滇石栎萌生丛的抚育 ,按照去密留疏 、去小留大 、去
弱留强的原则 ,选择萌生丛中萌枝基径和高度较小 、病枝 、生
长不良的萌枝进行疏伐 ,减小萌生丛的冠幅直径。通过对滇
石栎萌生丛抚育后 ,在萌生丛之间所产生的空隙中整地挖
穴 ,进行云南松营养袋造林。通过上述改造措施 ,一方面解
决了天然更新种源不足 、遗传品质差 、影响滇石栎灌丛演替
速度的缺点 ,增加了云南松个体数量 ,同时 ,又改善了云南松
幼苗生长的光照条件和滇石栎的竞争强度 ,保证了滇石栎为
云南松幼苗生长所需的侧方遮荫 ,有利于云南松幼苗的生
长。 2008年对改造后 12年的林地进行调查 ,改造效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 1可知 ,改造后 12年 ,原来的以滇石栎为优势种的
表 1 滇石栎密灌丛植被改造后 12年群落状态比较
Table1 ComparisonofthecommunitystatusofdenseshrubofLithocarpusdealbatusat12yearsafteralteration
调查对象
Investigationobject
平均高度∥m
Averagehigh
改造后
Alternated
对照
Control
平均盖度∥%
Averagecoverage
改造后
Alternated
对照
Control
频率∥%Frequency
改造后
Alternated
对照
Control
在群落中的地位变化
Statuschangeincommunities
改造后
Alternated
对照
Control
滇石栎Lithocarpusdealbatus 1.5 1.3 20~ 30 40~ 50 35 90 亚优势种 优势种
SubdominantspeciesDominantspecies
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 2.1 1.6 60 <10 40 7 优势种 亚优势种
Dominantspecies Subdominantspecies
群落整体 Wholecommunity 2.1 1.3 70~ 80 50 - - - -
注:频率表示个体数或丛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Note:Frequencystandsforthepercentageofindividualnumberorclusternumberintotalnumber.
密灌丛逐渐转变为滇石栎与云南松所形成的共优群落 ,共优
群落随演替时间增加将转变为以云南松为主的单优群落 。
在改造后的群落演替过程中 ,较矮的滇石栎萌生丛受毗邻的
不断增高的云南松个体的遮荫和竞争而逐渐被淘汰 ,总的个
体数量减少 ,但残留个体平均高度增加 ,盖度下降 ,而灌丛中
云南松的个体数量通过人工造林措施明显增加 ,经过 12年
生长 ,云南松不仅在数量上 ,而且在高度和盖度上逐渐超过
滇石栎 ,取得空间竞争优势 ,逐渐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 ,由滇
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更新发展的方向极为迅速和
明显。
2.2.2 滇石栎灌丛中地盘松的改造。地盘松是云南松的一
种变异类型。在云南松林的长期经营中 ,由于缺乏对种源进
行选择以及砍大留小 、留劣的经营措施 ,使云南松更新母树
繁育的种子品质差 ,更新所形成的幼苗幼树在生长过程中水
平方向不断分枝扩展 ,而树高生长极为缓慢 ,这种云南松个
体通常被称为地盘松 [ 6] 。地盘松在云南松分布区内较为常
见 ,因生长缓慢 ,干形极差 、经济价值低 ,缺乏培养前途 ,是天
然林保育恢复中急待改造的一种类型。
在研究区内 ,滇石栎灌丛中地盘松主要分布于立地条件
相对较好的环境 ,多呈斑块状分布 。对地盘松的改造 ,一平
浪林场在 2004年主要采用以下 3种措施:①一次性完全改
造 ,即全部砍除改造地段的地盘松 ,补造优质云南松幼苗;②
高强度一次性择伐改造 ,即对地盘松进行强度择伐 ,保留生
长相对较好者 ,并进行补造优质云南松幼苗;③低强度多次
1545736卷 35期 黄永祥等 滇中地区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抚育改造 ,即通过隔 2年连续实施 3次低强度抚育改造和补
造优质云南松幼苗。 2008年对各种不同方法改造效果进行
调查 ,结果如表 2所示。
由表 2可知 ,不同改造方式对林地环境和砍伐后所栽植
表 2 滇石栎灌丛中地盘松斑块不同改造方式比较
Table2 ComparisonofthealterationwaysonPinusyunnanensisvar.PygmanapatchinLithocarpusdealbatusshrub
改造方式Alterationways
改造成本Alterationcost
林地土壤侵蚀状况Soilerosionstatus
紫茎泽兰入侵状况及盖度Eupatoriumcoelesticuminvadinganditscoverage
侵入状况Invasionstatus 盖度∥%Coverage
植被改造后郁闭度Crowndensityafteralteration
改造后栽植云南松幼苗生长状况GrowthstatusofPinusyunnanensisseedlingsafteralteration
成活率∥%Survivalrate 生长状况Growthstatus
一次性完全砍伐栽植改造 低 严重 ,很明显 严重 20~ 80 明显下降 <20 不良
一次性高强度砍伐栽植改造 较低 较严重 ,明显 较严重 20~ 50 明显下降 <45 不良
低强度多次抚育改造 较高 较轻 ,不明显 较轻 10~ 30 下降,不明显 >60 较好
的云南松幼苗生长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在完全砍伐和高
强度择伐情况下 ,容易导致伐后灌丛盖度下降 、空地出现而
引发紫茎泽兰扩张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所栽植的云南松幼苗
在幼苗阶段由于受紫茎泽兰的竞争 ,生长不良 ,死亡率很高 ,
改造效果不理想。通过低强度多次抚育改造方法 ,即根据近
自然经营的相关原理 ,对地盘松的改造采取逐步改造法 ,即
通过 3次改造完成 ,改造中综合采用抚育 、间伐和造林相结
合的方法 ,首先对密度较大 、生长最差的地盘松进行间伐 ,砍
伐对象包括干形最差 、高度最矮和生长最慢的地盘松个体和
染病个体 ,以便为剩余的生长相对较好的云南松及其他树种
留下生长空间;其次 ,对通过砍伐后出现的较大空间进行人
工补植造林 ,补植造林选用种质优良的云南松幼苗 ,使地盘
松种源得到改造;同时对保留的云南松进行修枝抚育 ,促进
其高生长。在第一次改造后 ,要对补植幼苗进行日常的松
土 、除草管理 ,对剩余的地盘松在第三年根据其抚育后的生
长表现情况进行第二次改造 ,至第三次改造对生长差的地盘
松全部改造完毕。
通过连续 3次的伐除改造 ,滇石栎灌丛中地盘松逐渐被
优质云南松个体取代 ,种源得到优化 ,云南松个体的生长迅
速 。由于云南松比较适应干旱环境 ,通过这种措施 ,既增加
物种的多样性 ,对滇石栎灌丛向混交林演替具有重要意义 ,
又培育了有较高经济价值 、生长优良的云南松。
2.2.3 紫茎泽兰片段的人工造林改造。紫茎泽兰(Eupatori-
umcoelesticum)为菊科 、泽兰属(Eupatorium)多年丛生状半
灌木植物 ,是一种有毒 ,适应能力 、侵占性极强的恶性杂草 ,
具有繁殖快 、生长迅速 、吸收光热水肥快等特点。其种子成
熟后可借助风力 、海力 、汽车和火车等多种方式传播 ,侵占农
田 、林地和草场 ,与作物 、牧草和林木争水 、肥 、阳光和空间 ,
成为农 、林 、牧生产的大敌。紫茎泽兰侵入林地 ,不仅取代其
他草本植物 ,而且会导致更新林生长明显下降 ,幼林衰弱 ,甚
至死亡 [ 7] 。在试验研究地滇石栎灌丛林地内 ,紫茎泽兰主要
分布于水分条件较好 、土层较厚 、光照充足的阳坡 ,在其他乔
灌木较为密集的林地内分布盖度相对较低 。由于紫茎泽兰
繁殖体四处扩散 ,影响到云南松和其他乡土树种的繁殖更新
和生长 ,尤其在一些土壤条件较好的林间空旷地和稀疏灌
丛 ,形成较大的紫茎泽兰片段 。怎样有效控制紫茎泽兰 ,促
进其他树种的生长 ,成为滇石栎退化林地近自然改造和恢复
中的一个难题 ,也是滇中地区许多其他森林类型改造和经营
中面临的相同问题。
由于紫茎泽兰是多年丛生状半灌木植物 ,有性无性均能
繁殖 ,生长迅速 ,吸光热水肥快 ,因此在对紫茎泽兰的改造
中 ,必须选择合适树种和适宜的造林方法 ,提高造林成活率
和造林苗木的快速生长 ,以在空间和养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
位。一平浪林场在 2002年对紫茎泽兰片段的改造实践中 ,
选择云南松优质种源作为紫茎泽兰的替代种和竞争种 ,主要
通过撒播 、点播 、人工造林结合整地和林地抚育管理等方式
对紫茎泽兰片段进行了改造 。
通过样地调查 ,对改造效果分析表明 ,撒播 、点播等途径
效果差 ,表现在当年成活率仅为 20% ~ 30%, 3年保存率为
5% ~ 20%,原因主要为紫茎泽兰生长迅猛 ,抢夺光 、热和水
肥空间的速度快 ,使撒播的云南松种子难以接触泥土生根发
芽 ,或在成苗后的生长过程中因处于劣势地位而被淘汰;点
播形成的云南松幼苗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竞争被淘汰。但是 ,
通过采用云南松优良种源与多项育苗措施相结合的改造措
施 ,在紫茎泽兰的抑制和云南松幼苗的更新造林方面取得较
为理想的效果 ,该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
(1)优质种苗的培育。优良种源是培育云南松优质苗木
和优良用材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适宜的育苗措施对云南松苗
期乃至后期的生长量均有显著影响 。因此 ,在紫茎泽兰片段
的改造中 ,优质种源的选择和适宜的育苗措施极为关键。种
源的选择根据其他人相关的种源试验 ,选取从云南省双柏县
的云南松优良种源;育苗在苗圃进行营养袋育苗 ,育苗时间
选择春季进行 ,在 2月中旬前进行春播 ,早播有利于苗木出
土早 、扎根深 ,到造林时生长期长 、木质化高 、抗病 、抗旱能力
强;营养袋选择 13cm(高)×615cm(径)的塑料袋 ,袋装土壤
选择云南松林下微酸性土壤 ,播前云南松种子用 60 ℃左右
的温水浸泡 24h,除去空粒 、杂质 ,再用 0.5 %的高锰酸钾或
1/ 1 000的多菌灵溶液消毒 10min,消毒后催芽 2 ~ 4h,然后
在每袋点播 3 ~ 5粒 ,播后用竹筛过滤盖上的一薄层细土 ,然
后用喷壶浇透水 。播后须控制好水分 ,防止鼠 、虫危害 [ 7] 。
(2)造林地的整地。紫茎泽兰种子成熟期在 3 ~ 5月 ,因
此整地选择在紫茎泽兰种子成熟前的 1 ~ 2月 ,首先对紫茎
泽兰进行铲除及堆放烧除 ,控制其繁殖 ,然后在当年 5月下
旬降雨后 ,再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整地局部或全部拔除。整地
采用水平带或水平带加中穴整地 ,带宽 0.5 ~ 0.7 m,苗穴规
格为 40cm×40cm×40 cm。造林时间以 7月上旬降雨后进
行。紫茎泽兰林地中土壤中的速效氮 、磷和钾含量低 ,土壤
肥力严重下降 ,造林时采用密植造林 ,株行距 1m×1m,密度
15458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9 955株 /hm2 [ 7] 。
(3)抚育管理。造林完成后对林地进行严格管护 ,禁止
人畜践踏 ,造林后 1个月和次年雨季 ,结合补苗对造林地范
围内新生的紫茎泽兰和杂草进行人工铲除 ,并连续 4年进行
除草 、松土 、防治病虫害和防火工作。
通过上述技术 ,紫茎泽兰得到有效控制 ,云南松幼树成
活率在 80%以上 ,个体生长良好 , 6年后高度已经超过紫茎
泽兰 ,在空间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从目前表现来看 ,
采用上述方法在紫茎泽兰控制和云南松人工造林方面取得
了初步成功 ,改造后的林分在随后的演替中将形成以云南松
为优势种的林分类型。
3 结论与讨论
在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 ,植物群落组成是植被恢复和改
造的主要目标 ,通过人工引入先锋植物可以激发植物群落的
更替 [ 8] 。滇石栎灌丛是滇中地区分布较广的一类退化植被
类型 ,受立地条件的制约和理论技术缺乏的影响 ,其植被恢
复改造难度较大。从一平浪林场在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恢复
改造经验中可以看出 ,即使是同一退化植被类型 ,由于植被
内部在立地条件 、物种组成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群落片
段 ,对这些群落片段的恢复改造要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方
法 ,通过有效协调群落中生物之间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关系 ,加速植被演替速度 ,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
因此 ,在植被恢复改造中 ,应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群落组
成结构 ,确定短期内不同的恢复目标 ,制订不同的恢复措施
并合理应用 ,才能实现植被恢复的长期目标 。
同时 ,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恢复改造又是一项艰巨而长期
的工作 ,表现在一方面 ,植被的恢复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
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人工恢复需要在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采
取适宜的措施 ,加速植被的演替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另一
方面 ,植被恢复改造的技术难度大 ,任何措施既要有机地与
其他措施相结合 ,又要应用于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特定群落的
恢复改造。
尽管在滇中地区 ,受立地条件的制约和理论技术缺乏的
影响 ,滇石栎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工作长期以来没能取得实
质性进展 ,但一平浪林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综合应
用 ,使得滇石栎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 ,相关的技术措施将为滇中地区滇石栎灌丛植被的恢复改
造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1] 侯永平 ,段昌群 ,何锋.滇中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肥力和水分
特征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1):49-53.
[ 2] 程冬兵 ,蔡崇法 ,孙艳艳.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J].
世界林业研究, 2006, 19(5):7-14.
[ 3] 梁亮,刘志霄 ,张代贵,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模式探讨
[ 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3):595-600.
[ 4] 李贵祥 ,孟广涛 ,方向京,等.云南金沙江流域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分布
格局[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8, 17(1):51-56.
[ 5] 曾觉民.滇中高原桉树人工林植被恢复功能的探讨 [ J] .云南林业科技 , 2001, 94(1):1-10.
[ 6] 蔡年辉 ,李根前 ,陆元昌.云南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探讨[ J].西北林
学院学报, 2006, 21(4):85-88.
[ 7] 简睐明 ,蒋爱莉.会理县紫茎泽兰地云南松造林技术浅析 [ J].四川林
业科技 , 2005, 26(4):96-97.
[ 8] 董世魁 ,崔保山 ,丁宗凯,等.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恢复
[ J].生态学报, 2008, 28(4):1483-1490.
(上接第 15407页)
表 3可见 , 3种种植方式中 ,以稻草覆盖的栽培产量最高 ,蒜
薹产量为 7 917.00kg/hm2 ,极显著高于其他 2种种植方式 ,
增幅达 24.3%~ 39.3%;蒜球产量为 19 659.0 kg/hm2 ,也极
显著高于其他 2种种植方式 ,增幅为 20.6%~ 34.3%。地膜
表 2 不同种植方式对麻江红蒜产量性状的影响
Table2 Effectsofdiferentplantingpatternsontheyieldtraitsof
Majiangredgarlic
处理Treatment
蒜薹Garlicscape
薹重∥gScapeweight
薹长∥cmScapelength
抽薹率%Boltingrate
球重∥gBulbweight
蒜球Garlicbulb
瓣数∥瓣Petalnumber
夹瓣率∥%Clampedpetalrate
A 10.2 54.5 85 27.8 8.6 61.9
B 9.1 52.6 78 25.1 9.1 83.3
C(CK) 8.9 51.3 65 24.3 8.5 65.0
表 3 不同种植方式对麻江红蒜蒜薹、蒜球产量的影响
Table3 Efectsofdifferentplantingpaternsontheyieldsofgar-
licscapeandbulbofMajiangredgarlic
处理Treatment
小区蒜薹产量
kg/6.72m2Garlicscapeyieldinplot
单产kg/hm2Unityield
小区蒜球产量
kg/6.72m2Garlicbulbyieldinplot
单产kg/hm2Unityield
A 5.32 7 917.00 13.21 19 659.0
B 4.28 6 369.30 10.95 16 296.0
C(CK) 3.82 5 684.85 9.84 14 643.0
覆盖栽培与无覆盖栽培方式的蒜薹 、蒜瓣产量虽然有些差
异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 ,稻草覆盖栽培条件下 ,表
现了最佳的生产优势。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麻江红蒜在稻草覆盖栽培条件下 ,其各
方面的性状表现都优于其他 2种栽培方式 ,尤其产量优势更
为突出 ,每公顷蒜球产量比其他 2种栽培方式高出 33 363.0~
5 016.0kg,增幅达 20.6% ~34.3%,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栽培
方式。
要使麻江红蒜获得高产 ,除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以外 ,
土壤的选择和有机肥的施用也很关键。因为麻江红蒜的根
系短 ,须根少 ,分布浅 ,要求栽培土壤的土层深厚 、疏松 、通透
性好 ,并具有一定肥力的沙壤土连作 ,怕渍水。同时 ,麻江红
蒜属于耐肥型作物 ,喜有机肥 ,基肥要多施腐熟迟效的农家
肥 ,追肥要适时 、勤施 、少施 ,以稀薄人畜粪和尿素为主。
参考文献
[ 1] 徐培文.我国大蒜产业化与品种改良[ J] .长江蔬菜, 2003(3):10-11.
[ 2] 吴凡.秋播大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J].北京农业 , 2008(22):12-13.
[ 3] 庞建新.大蒜不同种植方式的合理施肥技术 [ 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
(4):40.
[ 4] 邝伟生 ,张雪,刘玉佩,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
影响[ J].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1):30-32.
[ 5] WANGJG.Efectsofdiferenttillagemethodsonchilingresistanceof
maize[ 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08, 9(3):133-136.
1545936卷 35期 黄永祥等 滇中地区滇石栎灌丛植被恢复改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