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类育苗中单胞藻饵料的稳定供应



全 文 :海洋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的
瓶颈,而贝类人工育苗的关键在于单细胞藻类的培
养,如何提供优质稳定的单细胞藻类决定着贝类人工
育苗的成败。在西施舌和双线紫蛤人工育苗生产过程
中,常因藻类供应不足导致育苗失败。本文拟从单胞
藻培养和贝类人工育苗中藻类的投喂两方面来探讨单
胞藻培养技术在贝类人工育苗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1.藻类培养 单胞藻种类为湛江叉鞭金藻和牟氏
角毛藻。贝类品种为西施舌和双线紫蛤。单胞藻培养
采用三级培养法,即一级培养(藻种培养)、二级培养
(中继培养)和三级培养(生产性培养)。
(1)营养盐母液配制。每1000毫升淡水中加入60
克硝酸钠、4克磷酸二氢钾、30克硅酸钠、5克柠檬
酸铁、5克乙二胺四乙酸钠,煮沸,待上述物质溶解
后停止加热,然后加入150微克维生素B1、200微克
维生素B12,放置备用。
(2)一级培养。将砂滤海水经脱脂棉过滤后,直
接倒入已清洗干净的5000毫升三角烧瓶,放在光波
炉中加热,煮沸2~3分钟,用牛皮纸盖住瓶口,冷
却后待用。接种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8-10时进行。
按每1000毫升消毒海水加入1.3毫升配制好的营养
液,摇匀后按1∶2的比例接入藻种,将接种好的三
角烧瓶放置于朝阳近窗位置。每天最少摇动2次。一
般经过100~150小时培养后,藻液颜色变浓(湛江叉
鞭金藻达1.5×106个/毫升,牟氏角毛藻3×105个/毫
升),重新开始扩种或进行二级培养。
(3)二级培养。将50升白桶用三氯异氰脲酸或盐
酸彻底消毒并清洗干净后待用。提前20小时加入40
升浓度为30毫克/升的三氯异氰脲酸的消毒水,加盖
封闭消毒。接种前用30毫克/升的硫代硫酸钠中和,
曝气30分钟后,加入已配制好的营养盐母液40毫
升,接入三角烧瓶培养的一级培养藻种2升,用已消
毒过的白薄膜封闭桶口。待桶中单胞藻生长至指数生
长期时,再按每桶扩5~10桶的比例进行扩桶培养。
已扩桶一次的二级培养藻种一般不再进行再扩桶培
养,而是直接用于三级大池培养。
(4)三级培养。三级培养即生产性培养,为贝类
育苗提供生物饵料,直接在室内水泥池或玻璃缸池进
行培养。往消毒过的培育池中加入砂滤海水,按20
毫克/升加入三氯异氰脲酸消毒,曝气20小时后,投
入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加入30毫克/升尿素、30毫
克/升硝酸钠、5毫克/升磷酸二氢钾和2毫克/升乙二
胺四乙酸钠、6毫克/升硅酸钠,按1∶15的比例倒入
二级培养中的藻液。注意曝气和光照调节,一般经过
3~5天培养,当大池藻类颜色变浓至近茶褐色,浓
度达(3~8)×106个/毫升时用水泵抽取藻液至育苗池
投喂。
(5)日常管理。一级培养每天最少摇瓶2次。晴
朗天气,二、三级培养每天充气8~10小时,阴雨天
气不充气或缩短充气时间,夜间不充气。二级培养每
天早、中、晚定期检查每个白桶充气系统是否完好、
桶面上白薄膜盖是否脱落,并及时纠正异常情况。
2.贝类育苗过程中饵料投喂
(1)D型幼虫期。受精卵孵化18~20小时后进入D
型幼虫期,变成D型幼虫8~10小时后开始投喂开口
饵料-单胞藻。由于金藻个体小、无细胞壁、游动速
度慢、易消化,为贝类幼虫最佳的开口饵料,故D型
幼虫期只投喂湛江叉鞭金藻。每天3小时投喂一次,
以少量多餐为主,保持培苗池水有淡淡藻色为宜。
(2)壳顶幼虫期。随着个体增大,游泳能力增
强,摄食量加大,开始投喂湛江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
藻,按2∶1比例混合投喂。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
量以投饵后5小时水色开始变淡为佳。
(3)稚贝期。幼虫进入稚贝期,仍混合投喂湛江
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稚贝期饵料需求量较大,每
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投喂4小时后摄食完为宜。
二、结果
2012年采用开放环境培育单胞藻,当遇连续阴
雨天或气温达到30℃以上、水温28℃时,湛江叉鞭
金藻和牟氏角毛藻培育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原生动物,
导致培养失败,以致稚贝所需的藻类供应严重不足,
影响苗种生产。当年只培育壳长0.5厘米西施舌幼贝
40万粒,壳长0.4厘米双线紫蛤幼贝50万粒。
2013年采用封闭式工艺培养单胞藻类,遇到极
端天气,藻类也能正常供应,满足贝类苗种各阶段对
藻类的需求。共培育出壳长0.5厘米以上西施舌幼贝
180万粒,壳长0.4厘米以上双线紫蛤幼贝150万粒。
三、讨论分析
1.防止老化,循环接种 在藻类培养过程中,要
保证一定数量的纯藻种,备足一级藻种、防止老化和
污染,不断更新二级、三级藻种,尽量增加一级、二
级培养水体,为后续培养提供充足种源和缩短培养周
期,三级培养藻类指数生长期要和贝类育苗摄食高峰
2014.3
栏目编辑 周燕侠园 地饲 料
69
DOI:10.14184/j.cnki.issn1004-843x.2014.03.040
期相吻合,进而保证育苗过程中生物饵料的稳定充足
供应。对双线紫蛤和西施舌的育苗研究表明:育苗水
体500米 3,一级培养需配备5升三角烧瓶50~100
个,二级培养需配备50升白塑料桶200~300个,三
级培养需配套池深1米以上的培养池10~20个,总面
积200~250米2。
2.合理投喂 贝类对单胞藻的滤食具有选择性,
不同的藻类浓度将影响贝类的摄食率。双线紫蛤和西
施舌的育苗过程中,各培育阶段投喂藻类的密度与频
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少量多餐为主,不投变质老
化藻类。
3.封闭式培养 开放式培养,由于培养水体与外
界直接接触,空气中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杂藻孢子
等容易落入,常常因污染而导致培养失败。封闭式培
养由于封闭性好,隔断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减少了
敌害生物的危害,可进行长期培养。2012年在培育
西施舌与双线紫蛤苗种时,藻类二、三级培养采用开
放式工艺进行扩种,在高温天气或阴雨天气时,人工
培养的藻类极易倒池。特别是在稚贝培育阶段,稚贝
摄食量加大,而单胞藻供应严重不足,大量稚贝饥饿
死亡,严重影响育苗生产,制约了生产规模,年育苗
量只有90万粒。2013年由于采用封闭式工艺进行藻
类培养,有效隔离了病原,防止了感染,使藻类达到
了稳定充足供应,年育苗量达到了330万粒。
4.充气培养 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添加碳酸氢钠增
加碳源,用搅动防止藻类下沉,操作稍有不当,就极
易导致交叉感染,且对碳源的补充量也很有限。采用
白天充气、晚上不充气办法培养藻类具有如下优势:
白天阳光充足时,通过充气可以使藻细胞和培养环境
中的营养盐充分接触促进藻类的生长;同时可以扩大
水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源源不
断地溶入培养水体,不断地补充碳源,保证藻类光合
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求;此外,通过充气还可以防止
藻类下沉和防止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交叉感染。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邹丽珍
邮编 350002
单胞藻和轮虫是虾蟹类育苗的优良适口饵料。轮
虫和单胞藻的培养大多数在室外进行,而冬季育苗池
都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闲置的育苗池进行饵料培
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时间和育苗池,另一方
面也可以为开春的育苗工作备好饵料。
1.基本情况 时间为 2012 年 10 月-2013 年 3
月,地点为山东省寿光市林海水产育苗场。试验苗池
分两排,每排12个。每个池子规格:4.2米×6.4
米×1.5米,为东西走向。
2.培养前的工作 10月中旬,每个苗池进水30
厘米,用2千克漂白粉消毒,池的四周及充气管道都
消毒彻底。消毒结束后,将苗池晾晒一周。将南面一
排苗池用300目筛绢网进水40厘米,进水时先进淡
水,然后进地下卤水,将盐度调节为15。曝气备用。
3.单胞藻的培养 将春季育苗期间保种的小球
藻,于10月底选择天气晴朗的上午,将藻液按1∶
(3~4)的比例加入到苗池中,进行扩大培养,期间不
断搅动池水,使其混合均匀,每天2~3次。每周加
入营养液1~2次,营养液为复合肥20克/米3和尿素5
克/米3、三氯化铁0.1~0.2克/米3。直接称取,溶解
后全池泼洒。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藻液的颜色,待颜
色用肉眼观察为微绿色或嫩绿色,便可进行添水,将
水位加至1米,最后随着藻类的长成,加至1.4米
处。培养好的小球藻供给轮虫培养。
4.轮虫的培养 11月底将南面一排的苗池中的
小球藻液抽至北面一排,用200目筛绢网过滤,每池
加入藻液60厘米,接种轮虫,接种密度为50~60个/
毫升。培养过程中适当添加酵母粉,在培养过程中随
着藻液的颜色逐渐变淡,不断添加藻液。期间用搅水
板每天搅动一次。观察到水面有微红色,即可收获。
收获时,一是根据轮虫的趋光性,在夜间利用灯光诱
捕,也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利用轮虫趋光向表层游
动时捞取。二是将藻液抽至150目筛绢网中收集轮
虫。一般将池水抽出50%,随后添满藻液继续培养。
将收获的轮虫清洗冻存,待春季育苗备用。
5.结果 本试验至2013年3月春季育苗前结束,
共培养单胞藻约2000米 3,收获冰冻轮虫400千克,
轮虫培养液约1200米3。将单胞藻液和轮虫培养液于
3月底抽至室外单胞藻和轮虫培养池。试验中,考虑
到小球藻的生长特性,有意将南边育苗池留作单胞藻
培养池,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培养效率。为了避免
电费的增加,除了第一次加水曝气外,其余时间均采
用搅水板搅动藻液和轮虫池。由于11月份水温较
低,所以适当提高了轮虫的接种密度,有利于繁殖。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 李法君
邮编 262700
栏目编辑 周燕侠园 地饲 料
201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