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



全 文 :第 13卷第 1期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Vol. 13 No. 1
1 9 9 8年 3月 JOU RNAL O F DALIAN FISHERIES UN IV ERSITY M ar . 1 9 9 8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
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
童圣英*   王子臣  于淑敏  张 英**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系 )
摘 要 用石莼、 海带、 礁膜、 鼠尾藻分别配以动、 植物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等研制了
5种微细配合饲料 ,以完全代替单胞藻饲育海湾扇贝的亲贝和面盘幼虫。试验结果表明 ,亲贝性腺能正
常发育和产卵 , 所得的幼虫生长、 变态也均正常。
关键词 海湾扇贝 ; 亲贝 ; 面盘幼虫 ; 微细配合饲料
中图分类号  S968. 32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dian) 、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等双壳贝类的大规
模养殖 , 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 在室内人工育苗时 , 目前各育苗场主要以
单胞藻为饵料 , 单胞藻的培育需要大量水体等系列设施 , 且受各种条件的影响。 如早春
扩种 ,一般在每年年初即开始 , 3~ 4月份就进行 2~ 3级培养。那时正处于冬末春初的北
方 , 气温及海水温度都很低 , 单胞藻的繁殖速度慢 ,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及人力。 因此育
苗生产往往受饵料供应紧张的影响 , 有时不得不用面粉、 豆浆等代用品来弥补单胞藻的
不足 , 这些物质营养不全且易污染水质。 为此国内曾有人用其它饵料代替单胞藻进行亲
贝促熟试验 , 于瑞海等〔1〕和胡葵英〔 2〕分别用海藻磨碎液和螺旋藻配合饵料饲育海湾扇贝
亲贝 , 都得到一定效果。但考虑到前者易污染水质 , 后者成本较高。笔者于 1992年以海
藻为原料辅以动、 植物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 研制了五种人工微细配合饲
料 , 对海湾扇贝亲贝及其面盘幼虫分别进行了饲育试验 , 并曾在我院的扇贝育苗生产中
应用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 1 人工饲料的制备
依据双壳贝类育苗中常用的生物饵料的营养成分 , 把动、 植物蛋白质、 脂肪、 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按一定比例配合 , 制成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按表 1的配方加入等量
收稿日期: 1997-12-14
*  童圣英 , 女 , 1939年生 , 高级工程师 , 大连 116023
** 张 英: 大连水产学院 1992年应届毕业生
DOI : 10. 16535 /j . cnki . dlhyxb. 1998. 01. 001
(湿重均换算为干重 ) 的海藻 , 配成 5种试验饲料。将上述各种饲料成分混合均匀 , 加水
及粘合剂 , 用胶体磨磨 2~ 3遍 , 用显微镜检测其细度 , 达到要求后 (分装小袋 ) 真空封
装 , 放入- 24℃冰箱中冷冻保存、 备用。 计算干湿比 , 按干重计算投喂数量。
表 1  5种试验饵料的基本成份
饵 料 号 成    份
1# 基础饵料+ 石莼 (鲜 )
2# 基础饵料+ 石莼 (鲜 ) + 防腐剂
3# 基础饵料+ 海带 (干 ) + 防腐剂
4# 基础饵料+ 礁膜 (鲜 ) + 防腐剂
5# 基础饵料+ 鼠尾藻 (鲜 ) + 防腐剂
面盘幼虫的饲料采用表 1中 3# 配方 , 除按上述方法制备外 , 在投喂时用双层 325目
筛绢网过滤 , 滤渣约占总量的 50% , 幼虫的投喂浓度按未过滤前饲料干重计算。
1. 2 饲育试验
用所得的人工饲料进行三个饲育试验。
1. 2. 1 亲贝促熟饲育试验
试验用亲贝采自大连南部海域越冬的海湾扇贝 , 去除表面附着生物等、 消毒 , 在室
内水泥池暂养 , 水温 4. 2℃ (海区水温 2. 8℃ ) , 按 0. 5~ 1℃ /d速率升温 , 投喂单胞藻。
4月 6日当水温达 15℃ , 亲贝开始大量摄食时 , 把试验贝从大池移至试验水槽中 , 开始
饲育试验。
试验水槽 6个 , 容积为 0. 08 m3 , 每个水槽放养 12个亲贝 ( 150个 /m2 ) , 1# ~ 5# 为
试验组 , 6# 为对照组投喂单胞藻 , 用电加热棒加热 , 控温仪 (± 0. 5℃ ) 控温 , 采用全充
气培养。
试验温度自 15℃开始 , 按 1℃ /d的速率升温至 23℃恒温 , 直至产卵。每天早、 晚各
换水一次 , 每日投饵 6次 , 投饵量根据摄食情况 (水透明度 ) 而定 , 从 5 mg /L增至 10
mg / L, 在水温 19、 21、 23℃时 , 各取水样一次 , 用常规方法测定 pH值、 NH3-N、 NO2- -
N。
为进一步观察用人工饲料喂养的亲贝所产卵的质量 , 对孵化出的面盘幼虫用单胞藻
按常规方法 , 在 2000 mL烧杯中进行跟踪培育、 观察。
1. 2. 2 扇贝幼虫饲育试验—— 小型试验
在 2000 mL烧杯中进行 , 充气 , 控温 ( 23± 0. 5)℃ , 所用的 D形幼虫都是本院育苗
室培育 , 孵化后第二天选育的 , 幼虫密度为 14个 /m l。试验分四组进行 , 每天早晚各换
水0水体。每日投饵 4次 , 1# 、 2# 、 3# 杯分别投喂不同浓度的配合饵料 , 投喂量见表 2。
4# 投喂单胞藻 , 投饵量按常规。
每日下午取 30个幼虫测壳长、 壳高 , 选育后 , 于第 5, 10天各倒池一次 , 下帘 (附
着基 ) ,在每次倒池前及下帘后第 5天各取水样一次 ,供测 NH3 -N、 NO2- -N及 pH值用 ,
6月 14日测变态率。
2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13卷
表 2 幼虫每次投饵量 (按未过滤前干重计算 )
mg /L   
编  号 投  饵  量
1~ 3 d 4~ 9 d 10 d以后
1# 0. 25 0. 75 1. 25
2# 0. 5 1. 0 1. 5
3# 0. 75 1. 25 1. 75
1. 2. 3 扇贝幼虫饲育试验—— 中型试验
在 4 m3的水泥池中进行 , 与投喂单胞藻的生产池进行对照。试验用幼虫为 6月 1日
选育的 , 幼虫密度同上 , 试验温度为 ( 24± 0. 5)℃ , 配合饲料的投喂浓度与小型试验中
的 2# 相同 , 后期每日投饵 7次。 除采用人工搅拌外 , 其它管理同小型试验。
2 结果
2. 1 亲贝饲育试验
亲贝的蓄养从 1992年 4月 6日放入试验水槽开始 , 到产卵为止 ,各试验组的亲贝死
亡率、 产卵时间、 产卵量及积温情况见表 3。
表 3 亲贝饲育试验结果
编号 亲贝数
/个
总死亡个数
/个
死亡率
/%
第一次
产卵时间
第一次产卵量
/万粒
水箱中积温
/℃· 日
共积温
/℃·日
1# 12 3 25 4月 18日 2. 4 213 480
2# 12 0 0 4月 14日 4 122 389
3# 12 0 0 4月 15日 14. 4 142 409
4# 12 1 8. 3 4月 14日 8 121 388
5# 12 3 25 4月 18日 6 211 478
6# 12 0 0 4月 15日 13. 8 142 409
投喂 4# 饲料的亲贝最先产卵 ,其次为 2# 、 3# 、 6# 、 5# 、 1# ,其中 2# 、 3# 、 4# 、 6#比较接
近 , 1# 、 5# 产卵时间较迟 ,积温较高 , 3# 产卵量最大 ,其次为 6# 、 4# 、 5# 、 2# 、 1# 。 综合比较
产卵时间、产卵量及亲贝死亡情况三项结果 ,投喂 2# 、 3# 、 4# 饲料的亲贝不仅死亡率低 ,
而且性腺发育都能达到育苗的要求 ,尤以 3#为最佳 ,而 1# 较差 ,死亡率高、产卵时间晚且
积温高 ,卵量少。 说明性腺发育不好。
为了观察用人工饲料喂养的亲贝所产的卵的质量 ,笔者对所孵化的扇贝幼虫用单胞
藻按常规方法进行跟踪培育观察。在 23℃下 ,都在第 9天与正常幼虫一样出现眼点 ,附着
后能变态成为稚贝。这说明用人工饲料促熟的亲贝所产的卵发育正常 ,不影响其以后的生
长发育与变态。
3第 1期  童圣英等: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
水质经三次采样 ,分析结果列于表 4。
表 4 海湾扇贝亲贝饲育试验时水质的变化 μg / L
项 目
4月 11日
1# 2# 3# 4# 5# 6# 水源
4月 13日
1# 2# 3# 4# 5# 6# 水源
4月 15日
1# 2# 3# 4# 5# 6# 水源
水温 /℃ 19. 2 18. 8 18. 8 18. 4 19. 4 19. 0 19. 0 21. 2 21. 4 21. 0 21. 4 21. 6 2 1. 3 21. 0 23. 0 22. 8 23. 2 23. 2 23. 4 23. 2 23. 0
pH 8. 11 8. 12 8. 13 8. 15 8. 15 8. 14 8. 22 8. 10 8. 10 8. 06 8. 11 8. 11 8. 10 8. 22 8. 09 8. 08 8. 11 8. 08 8. 02 8. 05 8. 18
NH3-N 446 448 344 380 306 358 147 448 448 240 344 271 250 118 502 500 191 326 262 204 88. 5
NO 2- -N 19. 9 18. 5 14. 2 18. 5 17. 0 - 9. 9 24. 4 21. 9 17. 9 19. 3 18. 2 - 11. 4 23. 6 23. 0 17. 9 18. 5 15. 6 - 8. 8
● ● ● 1#   × × × 2#   
△ △ △ 3#   ○ ○ ○单胞藻
图 1 各试验组幼虫壳长的生长曲线
水温从 15~ 23℃ ,在正常管理情况下 ,
饲育用水的 pH值比水源水略为降低 ,一般
在 0. 1pH值范围内 ,最大的也未超过 0. 16。
N H3-N和 NO2- -N的变化和 pH值相
反 ,养殖水均高于水源水 ,变化值随温度升高
而增大 , 3#的变化值最小 , 5#次之 , 1#最高。
2. 2 幼虫饲育试验结果
( 1)小型试验结果
从 5月 26日至 6月 16日 1# 、 2# 、 3# 与
对照组 4# 扇贝幼虫生长速度见图 1、 2,变态
率如表 5,其水质况状见表 6。
从图 1、 2可看出 ,前期生长速度较接近 ,
只是到后期生长速度略有差异。 2#试验组的
生长速度与单胞藻组较接近、 1# 、 3# 生长速
度较慢。当发育到眼点幼虫以后 ,各试验组的
幼虫都能附着并变态 ,但变态率有很大差别。由表 5可知 2#与单胞藻组接近 , 1# 、 3#变态
率明显低于 2# 与单胞藻组。
表 5 小型幼虫饲育试验眼点幼虫的变态率
编  号 1# 2# 3# 单胞藻组
变态率 /% 18. 7 67. 4 20. 9 72. 8
表 6 小型幼虫饲育试验水质变化 μg /L
项  目 5月 29日
1# 2# 3# 4#
6月 5日
1# 2# 3# 4#
6月 10日
1# 2# 3# 4#
pH 7. 95 8. 02 8. 02 8. 04 8. 10 7. 95 7. 92 8. 04 7. 80 7. 79 7. 70 7. 78
N H3-N 232. 6 241. 6 262. 1 267. 1 130. 0 153. 0 167. 2 196. 1 67. 2 97. 2 105. 9 138. 9
NO2
- -N 15. 7 16. 0 16. 5 17. 8 9. 9 14. 5 15. 3 16. 7 17. 0 11. 1 17. 2 19. 0
4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13卷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pH值变化皆不大 ,变化范围为 7. 70~ 8. 10,试验组 N H3-N与
NO2
-
-N的变化与 4# 接近或低于 4# 。 其含量随投喂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
( 2)中型试验的结果
从 6月 1日至 6月 16日止 ,其生长速度见图 3。
幼虫的生长速度与小型试验结果相似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速度在前期略有差异 ,
后期试验组的生长速度较慢。
从表 7可看出试验组 pH值、N H3-N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 NO-2 -N的含量除 6月 5日
的结果略高外 ,其它也低于对照组。
表 7 中型幼虫饲育试验水质变化
μg /L
项 目
6月 5日
配 饵 单胞藻
6月 7日
配 饵 单胞藻
6月 10日
配 饵 单胞藻 水 源
6月 15日
配 饵 单胞藻 水 源
pH 7. 92 8. 00 8. 00 8. 10 7. 77 8. 01 8. 10 7. 78 7. 79 8. 10
N H3 -N 97. 2 126. 4 151. 0 158. 4 39. 41 32. 60 26. 51 97. 2 71. 2 31. 2
NO2- -N 15. 3 14. 8 15. 3 16. 3 17. 32 27. 00 17. 93 19. 3 39. 8 16. 8
● ● ● 1#   △ △ △ 3#   
× × × 2#   ○ ○ ○单胞藻
图 2 各试验组幼虫壳高的生长曲线
以上二次试验结果表明 ,用人工饲料饲育
的海湾扇贝幼虫 ,其生长发育和变态都能达到
生产要求 ,说明人工饲料基本能满足幼虫生长
的营养与能量的要求。
3 讨论
扇贝的摄食方式是利用鳃过滤海水 ,它对
食物的种类无选择能力 ,只要食物颗粒的大小
适宜 ,则被滤食〔 3〕。Davis和 Marshall〔4〕研究了海
湾扇贝的滤食情况 ,发现胃中有丰富的硅藻和
有机碎屑 ,其中有机碎屑含量占全部饵料的0。
因此人工配制饵料只要营养平衡 ,颗粒大小合
适 ,且具有一定的悬浮性 ,饲喂海湾扇贝等双壳
贝类是可行的。 本试验结果证明该微细配合饲
料是海湾扇贝亲贝和幼虫的适宜饵料。
对于海湾扇贝面盘幼虫时期使用其它饵料
来代替单胞藻 ,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幼虫培育是个很细致复杂的过程 ,由于幼虫幼小纤细 ,
摄食能力低 ,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应付能力差。而同时幼虫培育时期 ,又是其生长率最
高的时期 ,处于生命周期的最高峰 ,新陈代谢的水平高 ,对饵料的营养和形态等都有较高
的要求。聂宗庆〔5〕曾对双壳类幼虫滤食颗粒的大小作过报道 ,多数在 20μm以下。本试验
5第 1期  童圣英等: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
所饲喂的海湾扇贝面盘幼虫开始时体长仅 100μm左右 ,能摄食的饵料颗粒大小应在 10
μm以下〔6〕。一般所投喂的生物饵料金藻的大小为 3~ 5μm,我们采用胶体磨多次粉碎 ,双
○ ○ ○单胞藻组壳长 × × ×单胞藻组壳高 
△ △ △配合饵料壳长 ● ● ●配合饵料组壳高
图 3 中型试验与对照组幼虫生长曲线
层 325目筛绢网过滤后的微细配合饲料
大部分在 10~ 20μm,也有更小的颗粒。
在小型及中型试验中 ,扇贝幼虫生长发育
正常 ,且与喂单胞藻的对照组发育同步 ,
皆在第 9天出现眼点。 Chu Fuline〔 7〕曾对
牡蛎 (Crassotrea virginica )的幼虫做过相
似的试验 ,投喂微胶囊饵料 ,结果比投喂
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慢一半 ,出现眼点的时
间要延长 9~ 14 d,变态率最高仅达 25% 。
综上所述 ,说明该微细配合饲料的营养成
分和粒度等皆符合海湾扇贝亲贝和幼虫
需要。
培养幼虫时 ,水体中饵料密度对幼虫
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为此 ,笔者进
行了三种不同饵料密度饲育幼虫的试验。
其结果中等密度的变态率为 67. 4% ,接近单胞藻的 72. 8% ,而高、低密度时仅为 20. 9%
和 18. 7%。其结论与 Chu Fuline[7 ]的结果相似。他们投喂高浓度的微囊饲料 ,培养牡蛎幼
虫 22~ 25 d,其变态率只有 10% ,低浓度的仅为 6% ,中等浓度的变态率可达 25% 。因为
饵料密度过低幼虫摄食量不足 ,不能满足营养和能量的要求。浓度过大 ,饵料过剩 ,如不能
把残饵及时清除掉 ,时间长则水质变坏 ,影响幼虫生活环境。所以在使用微细配合饲料时 ,
一定要严格控制投喂量 ,不能一次投喂量过大 ,采用少投、勤投的方法 ,随时检查幼虫摄食
的情况 ,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少饵料沉淀 ,以免影响水质。
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 ,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养殖生物的活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
死亡个体的腐败矿化 ,是引起水质变坏的一个方面 ;而另一方面在投喂配合饲料时 ,残饵
的腐败变质也将改变水质。 在所进行三次饲育试验中 ,笔者监测了水体的 pH值、 NH3 -N
及 NO2 - -N的变化。
( 1) pH值。在亲贝促熟试验中 , pH值比水源水略有降低 ,但一般不超过 0. 1个单位。
在幼虫试验中 pH降低略高于前者 ,一般在 7. 70~ 8. 1之间变化。 陈觉民、王子臣〔 8〕研究
了海水中某些化学因子对栉孔扇贝直线绞合幼体生存率的影响 ,指出 D型幼虫的最适
pH值为 6. 0~ 7. 9。据此 ,笔者认为所观察到的 pH值变化 ,对海湾扇贝亲贝及幼虫均不会
产生有害的影响。
( 2) N H3 -N及 NO2- -N含量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均比水源水有所升高。在亲贝饲育
试验中曾对配合饲料的防腐情况进行探讨 , 2# 饲料比 1# 饲料多加了防腐剂 ,对比试验结
果在 NH3-N含量中无明显差别 ,但 NO2- -N含量略有降低。从亲贝死亡率 (表 3)来看 , 2#
明显低于 1# ,说明防腐剂还是有好的作用。3#饲料的试验组水质的这二项指标变化最小 ,
因为它所采用的海藻是经过干燥的海带 ,比其它四种所用的新鲜藻类 ,对细菌抑制有一定
6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13卷
的作用。因此亲贝死亡率也是 3# 最低。
参 考 文 献
1 于瑞海等 .用海藻磨碎液进行海湾扇贝促熟的研究 . 海洋湖沼通报 , 1991( 1): 54~ 58
2 胡葵英 .应用螺旋藻配合饵料培育海湾扇贝亲贝试验成功 . 海洋湖沼通报 , 1989( 3): 74
3 王如才等 . 栉孔扇贝的食性分析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 1989, 19( 2): 36~ 48
4 周光正编译 . 美国的海湾扇贝养殖 . 海水养殖 , 1988( 2): 22~ 26
5 聂宗庆 . 双壳类幼虫的食性 . 动物学杂志 , 1964( 3): 101~ 105
6 大连水产学院主编 . 贝类养殖学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80. 44
7  Chu Fuline, et a l. Metamo rpho sis of larv ae of Crassostrea virginica fed micro encapsula ted diets.
Aquaculture, 1987( 64): 185~ 197
8 陈觉民 ,王子臣 .海水中某些化学因子对栉孔扇贝直线绞合幼体生存率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1980( 1): 47~ 51
Utilization of Micro-pelleted Diets as a Substitute for
Unicellular Algae Fed to Brood-stocks and Vel igers
of Bay Scallop ( Argopecten irradian Lamarck)
Tong Shengying  Wang Zhichen   Yu Shumin   Zhang ying
( Departmen t of Aquacul ture, DFU)
Abstract  Five kinds o f ar ti ficial micro-pelleted diets w ere made by Ulva sp. ,
Laminaria sp. , Monostroma sp. , and Sargassum thunbergii supplemented
w ith animal and plant pro teins, lipid, vi tamins, and minerals, respectiv ely ,
and fed to brood-stocks and velig ers of bay scallop ( Argopecten irradian
Lama rck) as a substi tute for unicellular algae. The resul ts show ed that the
gonads of the brood-sto cks feeding the arti ficial micro-pelleted diets devel-
oped and spawned normally , and then, ha tched velig ers had rela tiv e high sur-
vival and metamo rphosis, and good g row th.
Key words  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 broodstocks veliger; ar tificial
micro-pelleted diets
7第 1期  童圣英等: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