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6-1126 (2002)02-0062-03
马占相思苗期病虫害种类观察与研究初报
收稿日期:2002-06-05
作者简介:周传明 , 男 , 研究生 , 实验师 , 主要从事林木育种 , 森林培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周传明1 , 叶志敏2 , 熊 思3 , 翟新翠2 , 黄飞龙1
(1.广西大学林学院 , 南宁 530001;2.广西高峰林场 , 南宁 530001;
3.广西上林县白圩林业站 , 上林县白圩 530509)
摘 要:马占相思苗期病害主要有茎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iecht and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炭疽病
(Colleto richum g loeosperioides and C.truncatum.)和白粉病 (Oidium sp.) 3 种。它们主要危害 1 生年以内苗木 ,
在苗木生长期均可发病 。前两者对扦插苗危害较大 , 是致死原因 , 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后者对 2
年生以内实生苗和扦插苗均有危害 , 且普遍而严重 , 但一般不造成苗木死亡。白粉病是以病原为主导的病害 ,
防治上以控制病原菌为主。苗期害虫主要有蟋蟀和白蚁 , 它们主要取食嫩梢 , 咬断苗木茎基及根系 , 造成新造
林地缺苗 , 防治上以诱杀兼捕杀为主。
关键词:马占相思;病虫害种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 763.2 文献标识码:B
马占相思 (Acacia mangium)速生丰产 , 属造
林先锋树种 , 其干形通直 , 适用作纤维材 , 纸浆
材 , 建筑材和胶合板材[ 1~ 2] 。随着十几年来在桂
南地区引种成功 , 造林面积不断扩大 , 苗木需求量
逐年猛增 , 但在育苗过程中 , 半年生苗木大量死
亡 , 死亡率在 15%~ 60%, 甚至高达 80%~ 100%
(2000 ~ 2001在高峰林场中心苗圃按畦抽查)。苗
木上山造林后 , 除受病害外 , 还易受蟋蟀和白蚁等
害虫危害 , 造成林地缺苗 , 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和经
济效益。如果病虫害问题的研究和防治不能及时跟
上 , 势必危及马占相思的生产及有关产业发展。为
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 我们于 2000年对马占相思苗
期病虫害进行观察与研究 , 地点为广西高峰林场相
思树短期工业用材基地———高峰林场的中心苗圃及
银岭 、界牌和六里等分场 。现将 2年来对马占相思
病虫害种类观察与研究结果报道 , 初步分析苗木死
因 , 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
1 病害种类及防治
1.1 茎腐病
1.1.1 症状
发病时 , 茎基部 (特别是有切口或灼伤处)出
现淡黄色小斑点 , 逐渐变成褐色 , 随病害发展 , 病
斑环绕茎基一圈 , 皮层皱缩 , 向上扩展成黑褐色段
斑 , 由皮层向木质部深入 , 呈水渍状坏死 , 皮层与
木质部分离 , 部分组织解体 , 呈纤维状 , 病害发展
到后期常见到茎基部有白色块状或丝状菌丝体出
现 , 有时还见到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为镰刀菌),
有些病株上还有褐色的菌丝及粒状菌核出现 (为丝
核菌), 这时病株由下向上大部分已呈黑褐色死亡 ,
有倒伏的 、也有不倒伏的 , 拔起死亡植株观察其根
部 , 大部分根系尚是完好的 , 少数根系变色腐烂。
1.1.2 病原
经分离 , 接种和鉴定 , 其病原是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num)和立枯丝核菌 (Rhizocto-
nia solani)[ 3~ 4] , 其中尖孢镰刀菌多见。2 个菌株
伤口接种极易成功 , 而以立枯丝核菌致病力较强 ,
扩展也较快 , 尤其向地下部分扩展很快 , 能较快引
起根系腐烂 , 造成马占相思苗木呈青枯型死亡 。它
们的形态特征如下 。
尖孢镰刀菌菌丝无色 , 有隔 , 分生孢子梗产生
分生孢子时具有瓶状小梗 , 产生大 、 小两型分生孢
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 , 1 ~ 5个分隔 ,
以 3隔居多 ,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近圆形 , 单
胞;常见厚垣孢子产生 , 顶生 、 间生或串生 , 球形
或近球形 , 壁厚而光滑 。该菌在 PDA 培养基上 ,
第 31 卷 第 2 期
2002 年 6 月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Vol.31 No.2
Jun.2002
25℃恒温培养 4 天后 , 菌落直径大于 2.5 cm , 菌
丝分泌色素使培养基呈泥黄色至褐色。各种孢子大
小为:厚垣孢子 5 ~ 11.5μm , 小型分生孢子 (5 ~
14.4)×(2.0 ~ 3.5)μm:大型分生孢子:1隔
(6.25 ~ 19.0)×(2.25 ~ 3.0)μm 、 2 隔 (7.5 ~
28.75)×(2.25 ~ 3.5)μm , 3 隔 (19.0 ~ 33.0)
×(2.5 ~ 3.75)μm 、 4 隔 (22.5 ~ 33.5) ×
(2.75 ~ 4.5)μm , 5隔 (30.0 ~ 45.0) ×(3.5 ~
4.5)μm 。
立枯丝核菌产生颗粒状或块状菌核 , 褐色 , 生
于病株皮层表面或皮下 , 用 PDA培养基培养 , 常
温下也有菌核产生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 较松散 ,
内外结构一致 , 表面粗糙 , 其表面有褐色菌丝与基
物相连 (菌核表面带有菌丝);菌丝初为无色 , 后
为褐色 , 近直角分枝 , 分隔处缢缩 , 不产生无性孢
子 , 只产生不孕菌丝和菌核 , 菌丝直径为 12 ~
13.5 μm 。
1.1.3 发生特点
茎腐病仅发生于幼苗期 , 且以大棚内扦插苗多
见 (发病率高达 40%~ 100%), 扦插苗移植大棚
外炼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15%~ 25%), 上山造
林后 , 在新造林地上仍有 5%~ 15%的发病率 , 且
发病后的苗木仍有 50%~ 80%死亡。实生苗也有
此病发生 , 但发病率较低 , 一般在 5%以下。
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均为土传弱寄生菌 ,
其寄主范围广 , 此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于土壤和未
腐熟的基肥。通过调查发现 , 茎腐病的发生与营养
基质种类 、土壤水分 、空气温湿度 , 繁殖材料及植
株生长势有关。高峰林场中心苗圃大棚内的扦插苗
床 , 2001年全部用未腐熟过且未经任何处理的椰
糠作营养基质 , 其发病率高达 60%~ 100%, 死亡
率为 40%以上 , 2001 年改用细砂 +处理过椰糠
(用 0.5%KMnO4 或 40%甲醛处理), 并对大棚内
卫生环境条件加以改善 , 发病率下降至 25%~
40%, 死亡率也大大下降 。土壤和空气的温 、湿度
是病菌生长繁殖及侵染危害的制约因子 , 大棚内全
年温度均高于室外 , 并有自动喷雾系统 , 长时间的
高温高湿极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及侵入危害 , 加之新
插穗正处于恢复生长期 , 生长势弱 , 插穗本身存在
伤口 , 给病菌侵入危害有机可乘。因此 , 棚内发病
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棚外的炼苗苗床 , 炼苗苗床虽
然有时积水 , 但苗木受渍时间不长 , 只是较深土层
的根尖腐烂 , 浅土层的根仍然存活 , 并可长出新
根 , 植株的抗病力也较强 , 因此发病率与死亡率较
低 , 而却高于新造林地。新造林地坡度较大 , 无积
水现象 , 林木生长迅速 , 生长势增强 , 木质化程度
高 , 抗病力明显增强 , 是发病较低的主要原因;而
新造林地表面裸露 , 苗木易受灼伤 , 容易诱发茎腐
病菌侵染 , 因此仍有此病发生。一般来说造林 1年
后 , 很少有此病发生 , 1年生以下苗木受害普遍且
严重 , 全年中以春夏季发病严重 。
1.1.4 防治
鉴于茎腐病发病特点 , 建议在生产上主要采取
综合防治措施:①选择适宜的营养基质并进行较彻
底的腐熟及消毒处理 , 实生苗用黄心土+火烧土+
过磷酸钙 , 按 35∶14∶1的比例混合作营养基质 , 可
有效防治此病 , 又可促进苗木生长[ 5] 。 ②合理密
植 , 使植株生长均匀 , 改善育苗环境条件及棚内卫
生状况 , 加强通风透气 , 适当控制棚内空气湿度。
③加强水肥管理 , 提高苗木抗病性。 ④发病时用敌
克松 、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喷淋根茎部 , 有一定的效
果 , 尤其以甲基托布津效果较好 。
1.2 炭疽病
1.2.1 症状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 1年生以下苗木嫩梢和叶
(叶状柄)片上。发病时病部先呈退绿黄色小斑点 ,
渐变褐色至黑褐色 , 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
斑 , 后期病斑由内向外转变成灰白色 , 在保湿条件
下病斑可继续扩大 , 病部有不规则或稍呈轮纹状排
列的小黑点 , 在小黑点上长出淡肉色或桔红色分生
孢子堆 , 这时叶片脱落 , 皮层与木质部输导的组织
腐烂解体 , 严重时与茎腐病症状极相似 , 也可导致
苗木死亡 , 给苗木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2 病原
经分离 、 接种与鉴定 , 炭疽病病原为胶胞炭疽
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平头炭疽菌
(Colletot richum truncatum)[ 6~ 7] 。两种病菌在寄主
和 PDA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分生孢子盘 , 黑褐色 ,
垫状或垫状稍突出 , 前者无刚毛产生 , 后者产生较
多黑色长刚毛。胶胞炭疽菌在 PDA培养基上的菌
落圆形 , 边缘整齐 , 菌丝稠密 , 棉絮状 , 初为白
色 , 后转为鼠灰色 , 在黑色的分生孢子盘上产生桔
黄色的分生孢子堆 , 粘液状;分生孢子单胞 , 无
色 , 长圆形 , 有时见到 1 ~ 2个油点 , 大小为 (9.0
~ 17.5)× (3.1 ~ 4.4)μm , 萌发产生深褐色的
附着胞 , 多为不规则形 , 其附着胞大小为 (6 ~
14.5)×(4.8 ~ 10)μm 。平头炭疽菌的菌落圆
形 , 边缘整齐 , 菌丝稀疏 , 紧贴着培养基生长 , 初
为白色 , 后为浅灰色;分生孢子盘黑色堆状突起 ,
单生至丛生 , 刚毛混生 , 多为黑褐色 , 从基部至端
部渐细 , 鞭状 , 1 ~ 5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至
淡褐色 , 分生孢子堆淡肉色 (接近泥白色), 分生
63第 31 卷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孢子单胞 , 无色 , 镰刀状 , 两端稍尖 , 大小为
(14.8 ~ 28.7)×(2.8 ~ 4.5)μm , 萌发时产生深
褐色的附着胞 , 其附着胞大小为 (3.1 ~ 5)×
(2.5 ~ 3.8)μm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1.2.3 发生特点及防治
危害马占相思的 2种炭疽菌均为弱寄生菌 ,经
研究发现它们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其侵染力与寄主
生长情况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当寄主幼嫩且生长
弱 ,并有伤口时 ,如果遇上高温高湿条件 ,侵染易成
功 ,病害发展亦快。田间 4 ~ 12月均有发病 , 5 ~ 7
月为发病高峰。试验发现 ,病菌主要以伤口侵入为
主 ,植株生长衰弱时 ,也可直接侵入;而植株木质化
程度高 ,生长旺盛时 ,接种较难成功 。2个病菌中以
胶孢炭疽菌潜伏侵染较普遍 ,致病性也较强 。它们
可以单独侵染 ,也可以复合侵染 ,造成危害。
马占相思扦插苗炭疽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实生
苗 ,究其原因 ,与其存在伤口及伤口带菌密切相关 。
因此在育苗工作中 ,注意保护插穗切口的完整性 ,加
强工具和切口的消毒乃至繁殖体消毒是防止此病发
生的关键环节 。同时 ,改善育苗的环境条件 ,注意
温 、湿度的控制 ,加强棚内通风透气等 ,也是预防炭
疽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发病后用退菌特 、多菌灵处
理 ,对抑制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
1.3 白粉病
1.3.1 症状
白粉病常严重发生于苗圃及新造幼林 , 使苗木
的幼嫩绿色部分发病 。病菌侵入初期在侵入点产生
退绿变黄的小点 , 并有呈放射状白色菌体长于病部
表面 , 病斑扩展很快 , 几天后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
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覆盖于病部表面 , 发病严重时病
斑连接成片 , 整枝嫩梢或叶片 (叶状柄)被白粉 ,
叶片变薄 , 皱缩卷曲 , 失去光泽 , 最后脱落 , 嫩梢
扭曲变形 , 生长停滞 , 部分枯死。感病苗木一般不
会致死 , 但生长严重受阻 。
1.3.2 病原
经初步鉴定 , 病原菌为Oidium sp., 属半知菌
亚门粉孢属的一种 , 未见其有性阶段出现。病菌分
生孢子梗单生 , 直立于表皮外 , 无色 , 有分隔 , 从
顶端向基部缢缩 、断裂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
胞 , 无色 , 长圆形。大小为 (15 ~ 40) ×(13 ~
20)μm , 在发病部位表面见到的白粉状物即病菌
的菌丝及分生孢子。
1.3.3 发生特点
白粉病在南宁全年可发病 , 从秋季至翌年春季
为发病高峰期 , 发病率常常高达 100%, 病情指数
达 80以上 , 偏干旱或干湿交替明显的天气有利于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 高温 、 多雨季节 (6 ~ 9 月)
病害发生较轻 。此病是以病原为主导的病害 , 病原
菌数量及有效传播决定病害的流行情况 , 因此 , 控
制病原菌的侵入与传播是防治此病的有效办法 , 化
学防治是控制病原的主要手段。同时 , 加强苗木管
理 , 提高苗木抗病性是必要的。
1.3.4 防治
发病后及时用粉锈宁新型内吸杀菌剂喷雾对白
粉病有特效 , 它具有高效 、 低毒 、长残效 、低残留
及少污染等优点 。据弓明钦报道[ 8] , 使用 25%粉
锈宁 500 ~ 800倍液喷雾 , 对大叶相思白粉病有较
好的防治与治疗效果。马占相思白粉病与大叶相思
白粉病的病菌相同 , 可参照弓明钦的方法对其进行
治疗 。
2 害虫种类及防治
2.1 蟋蟀 (Brachytupes po rtentosus)是苗圃及新
造林地危害较严重的地下害虫 , 尤其在新造林地危
害大 。常在夜间活动 , 咬断苗木茎基部或攀上小枝
条取食嫩梢 , 咬断后拖入洞内作食料 , 造成严重缺
苗。
2.1.1 防治建议
(1)用肥皂 200倍液或敌敌畏 1000倍液灌洞
至溢 , 并立即封洞;(2)用炒过的麦麸与杀螟丹按
50∶1混合 , 做成毒饵 , 于傍晚撤于苗木周围诱杀。
(3)用敌百虫或乐果+水+饵料 (花生麸)按 1∶
10∶100混合诱杀;(4)人工捕杀。
2.2 土土龙大白蚁 (Macrotermes annandalei)常取
食幼苗的地下根系 、根皮及茎基表皮 。
2.2.1 防治建议
(1)人工挖巢灭蚁 , 可随地面蚁跟踪挖出主
巢;(2)向巢内灌 2.5%敌敌畏水剂 , 使全巢白蚁
死亡; (3)白蚁危害较多的地方 , 开垦时可用
2.5%敌敌畏水剂喷洒 , 造林前用 50%的氯乳丹
300倍液淋洒种植穴或在穴内撤施白蚁专用药;
(4)对幼苗淋洒以上药剂 , 1 次/月 , 连续 2 ~ 3
次。
2.3 其它害虫
除以上两种主要害虫外 ,有时还见到叶甲和袋
蛾 ,但当前危害尚不大。防治上在成虫产卵期前喷
药杀灭 ,或在幼虫早期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 ,可取得
较好的效果。如用杀螟硫磷 ,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 ,
兼有胃毒作用 ,并能渗透入袋内或植物组织内 ,杀死
钻蛀害虫 ,对防治叶甲和袋蛾均有效。
(下转第 69页)
64 周传明 , 叶志敏 , 熊 思 , 等:马占相思苗期病虫害种类观察与研究初报 第 2 期
3 结论
3.1 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存在着显著的部位间差
异 ,其变异是双向的 ,即自髓心到树皮的径向变异和
自树干基部到稍部的纵向变异 。各圆盘高度的径向
变异总的规律是木材基本密度随年轮数的增加而增
大。
3.2 火炬松同一生长轮及全断面木材基本密度沿
树干高度方向总的变化趋势是木材基本密度随着高
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模式 ,其中自树
干基部起 1.3 m 至 5.3 m 的木段木材基本密度值
较大 ,且波动较小。
3.3 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存在较大的株间变异 ,且
在 F(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这说明在对火炬松造
纸材材质进行改良时在优良种源内进行个体选择是
有效的。
3.4 立地指数大 ,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小 ,且在 F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立地指数对晚材基本
密度的影响大于早材 。
参考文献
[ 1] 汪企明.松树[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2] 鲍甫成 , 江泽慧 ,等.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
[ 3] 王树力 , 吴济生 , 仲崇淇.长白落叶松纸浆林木材材
性及纸浆特性的研究 [ J] .林业科学 , 1997 , 33 (3):
283 ~ 287.
[ 4] 郎奎健 , 唐守正.IBM PC 系列程序集 [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业 , 1989.
[ 5] 刘一星 , 吴玉章 , 李坚.火炬松木材材性变异规律的
研究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 8 (专集):456 ~
467.
[ 6] 徐有明 , 童国富 , 刘昭息 , 等.火炬松种源幼龄材基
本密度的变异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4 , 7 (专集):
194~ 199.
[ 7] 徐子才 , 崔永志 , 李坚.人工林杉木材性变异规律的
研究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 8 (专集):481 ~
490.
[ 8] 姜景民 , 孙海箐 , 吕本树.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的株
内变异 [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9 , 12 (1):97 ~
102.
[ 9] 王金满 , 刘一星 , 郭明辉.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材
性变异规律的研究 (Ⅲ) ———木材物理力学特征量的
变异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 8 (专集):449 ~
455.
[ 10] 徐有明 , 唐万鹏 , 林汉 , 等.荆州引种火炬松木材基
本密度的变异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99 , 27
(4)33 ~ 37.
[ 11] 朱林峰 , 罗建举 , 李云飞 , 等.立地条件对湿松 、 火
炬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4 , 7 (专集):261~ 265.
[ 12] 方文彬 , 罗建举 , 代秀珍 , 等.立地指数对日本落叶
松木材材性影响规律的研究 [ J]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 8 (专集):289~ 303.
本文为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 , 中南林学院刘元教授 、
吴义强副教授给予了全面的指导 , 在此深表谢意。
(上接第 64页)
3 小结与讨论
茎腐病和炭疽病的病原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
在 , 且寄生范围广 , 桂南地区生长季节高温高湿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它们的传播与蔓延 。在观察和研究
中发现 , 厚荚相思苗木已受这两种病害危害 , 人工
接种也已成功。2种炭疽菌还对黑木相思和台湾相
思有较强的致病性 , 可见它们对相思类树种具有潜
在威胁。因此 , 建议在其它相思类树种生产上对两
种病害加以防范是完全有必要的。另外 , 白粉病病
菌除寄生于马占相思外 , 还对大叶相思有较大的危
害 , 黑木相思与厚荚相思未见有此病危害 , 因此在
防治上可选择经济效益与马占相思相当的抗病树种
作造林树种。
参考文献
[ 1] 马占相思联合试验组.马占相思在我国引种初报[ J] .热
带林业科技.1985 ,(1):22.
[ 2] 潘志刚 , 等.马占相思引种 、 生长及利用 [ J] .热带
林业.1996 , 24 (4):145~ 152.
[ 3]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79.
[ 4] 布斯 C [英] .陈其火英译.镰刀菌属 [ M] .北京:农
业出版社.1998.
[ 5]李小梅 , 张方秋 , 杨民权 , 等.马占相思育苗容器与基质
的选择试验[ J] .广东林业科技.1997 , 13(3):19~ 24.
[ 6]张中义 , 冷怀琼 , 张志铭 , 等.植物病原真菌学[ M] .成
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8.
[ 7] 吴天平 , 张志铭.炭疽菌属 (Colleto richum Cda.)分
类学研究Ⅰ 、 Ⅲ [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 , 17
(2):24 ~ 30.1994 , 17 (4):19 ~ 23.
[ 8] 弓明钦.大叶相思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初步研
究 [ J] .热带林业科技.1985 , (1):8~ 13.
致谢 本研究得到广西高峰林场营林科 、中心苗圃及
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大力支持 , 病原鉴定得到韦继光副教授的
大力帮助 ,林学院林学 98 级黎海利 、石庚玉 、黄利坚等同学
参加部分工作 , 在此一并致谢!
69第 2 期 李贤军:人工林火炬松纸浆材基本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