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华南地区严重危害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研究



全 文 :书2012 年 11 月
Nov. 201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 44 卷第 4 期
Vol. 44 No. 4
收稿日期:2012 - 06 - 25
基金项目:广东省领军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24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4407110006) ;中国博士后
科学基金项目(2011M501108) ;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
* 通讯作者,lishsh@ scnu. edu. cn
文章编号:1000 - 5463(2012)04 - 0001 - 05
华南地区严重危害入侵植物薇甘菊和
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研究
王宇涛,麦 菁,李韶山* ,Lars Olof BJRN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Sweet)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造成严重
入侵危害的 2 种恶性杂草.该文综述了它们与入侵性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化感作用.同时,根据 2 种植物在入
侵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了后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薇甘菊;五爪金龙;外来植物;入侵植物
中图分类号:Q1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 6054 / j. jscnun. 2012. 07. 002
外来植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目前人类所面临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1]. 它不
仅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造成生态系统
的退化与服务功能的丧失[2]. 中国拥有多样的气
候、景观以及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同时也是遭受外来植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3]. WEBER等[4]在比较了中国与美国植物入
侵的现状之后提出: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中国外来
植物入侵的形式将更为严峻.
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雨热资源,非常适宜植物
的繁殖和生长;再加上丰富的对外交流和活跃的进
出口贸易,该地区已成为目前国内遭受外来植物入
侵危害最严重的区域[5]. 菊科假泽兰属的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 B. K.)和旋花科番薯属的五
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Sweet)是近年来在华
南地区形成严重入侵危害的 2 种外来植物[5]. 它们
通过快速的攀援生长形成覆盖其它植物的优势种
群,给华南地区农林业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尽
管部分针对这 2 种恶性杂草的防除技术已经获得开
发和应用[6 - 7],目前在华南地区造成的入侵危害尚
未见减轻的迹象.作为攀爬型的草质藤本植物,五爪
金龙和薇甘菊的入侵方式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 本
文将介绍对五爪金龙和薇甘菊入侵机制的研究进
展,为 2 种植物入侵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简
要介绍本课题组目前在外来植物入侵机制这一方向
开展工作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以期为国内同行
提供参考.
1 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的研究
现状
阐明外来植物入侵机制是入侵生物学的核心问
题之一,为有效预测、控制外来植物入侵提供理论依
据,在加深对植物群落演替、进化的理解,具有重要
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8].薇甘菊作为一种世界性
的恶性入侵杂草,其入侵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
较多的报道.相比之下五爪金龙目前主要在我国华
南地区形成入侵危害,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国内.总体上来讲,目前对于这 2 种植物入侵机
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入侵性生理生态特征以及
化感作用 2 个方面.
1. 1 入侵性生理生态特征
“Baker特征”是 Baker描述的“理想杂草”通常
具备的 12 种生理生态特征[9],之后被用于评价植物
的入侵性.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均具备大部分利于它
们成功入侵的“Baker 特征”(表 1). 在生殖特征方
面,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兼具有性生殖和营养生殖.有
性生殖时两者均为自交不亲和植物,其种子通过异
花授粉获得,并且 2 种植物均需借助昆虫进行传
粉[15 - 16].在自然状态下五爪金龙种子的结实率和萌
发率低[11];而薇甘菊的种子则产量大、质量轻,易于
随风进行远距离传播,其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的条
件[10].另外,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是五爪金龙和薇
甘菊重要的入侵性特征. 2 种植物均能够借助无性
繁殖快速向周围环境扩散蔓延,抢占植物生长所需
的各种资源.在适宜条件下,薇甘菊每个节上的枝条
每天生长将近 7 cm[14],因此薇甘菊也被称为“一分
钟一英里杂草(mile - a - minute weed)”;五爪金龙
成熟植株的生长速度更是惊人,条件适宜时可以达
到每天 8. 1 ~ 11. 9 cm[13].
VAN KLEUNEN等[22]通过对大量研究案例的
整合分析(meta - analysis)发现,入侵植物大多都具
有一系列与其高效的资源捕获和利用能力相适应的
生理生态特性,如较高的光合速率、光合氮利用率、
水分利用效率、能量利用率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五
爪金龙与其近缘外来非入侵种的生理生态特性之后
发现:五爪金龙不但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光合氮利
用率,还具有较高的比叶面积和较低的叶片建成成
本[23].宋莉英等[24]认为:五爪金龙叶片碳、氮浓度
普遍低于本地植物是其叶片建成成本较低的主要原
因,同时也反映了五爪金龙在碳氮资源利用效率上
的优势.与五爪金龙的情况类似,薇甘菊植株的叶片
同样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不
仅如此,在薇甘菊的非同化器官(果实、茎、根)中还
分布着大量的叶绿体[25]. 王文杰等[26]发现薇甘菊
非同化器官(生殖器官、茎和根等)的光合能力占其
总光合能力的 20% ~50%左右;这些非同化器官的
光合能力可能对于薇甘菊快速的攀援生长具有重要
意义.
表 1 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分别与 Baker[9]描述的“理想杂草”的契合度
Table 1 Similarity of M. micrantha and I. cairica to the“ideal weed”described by Baker[9]
“理想杂草”的特征 薇甘菊 五爪金龙
种子在各种环境中均易于萌发 不符合[10] 不符合[11]
种子萌发方式为非连续性萌发,种子寿命长 基本符合[12] 基本符合[13]
从苗期到开花期间能够快速生长 符合[14] 符合[13]
在生长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能够持续产生种子 基本符合[14] 不符合[11]
自交亲和但非完全自花授粉 /单性繁殖 不符合[15] 不符合[16]
异花授粉时借助于风力和传粉昆虫 符合[15] 符合[16]
在适宜环境中有很高的种子产量 符合[10] 不符合[11]
在多种环境中均能产生种子 /植株,有一定的耐受性和可塑性 符合[17] 部分符合[18]
繁殖体适合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扩散 符合[10] 不符合[11]
如果是多年生杂草,植株的再生能力强,可进行营养生殖 符合[14] 符合[19]
如果是多年生杂草,无性系分株易于从母株分离,不易根除 符合[14] 符合[19]
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在种间竞争中胜出(快速生长、化感等) 符合[20] 符合[18,21]
1. 2 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代谢分泌
物,对周围植物甚至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
接的作用[27].它在不少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均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28].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化感作用
在薇甘菊入侵过程中的影响. ISMAIL 等[29]发现薇
甘菊植株的碎屑或者淋溶液可以抑制供试杂草的发
芽和生长. SHAO等[20]从薇甘菊的乙酸乙酯提取物
中分离得到 3 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它们对供试植物
莴苣(Lectuca sativa)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均表
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薇甘菊常见的伴生树种大
叶桉(Eucalyp tusrobust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
um)和马尾松(Pinusm assoniana)具有较强的化感
抑制作用.还有研究报道指出,薇甘菊的地上部分的
甲醇、乙酸乙酯以及乙醚提取物均能够对桔全爪螨
(Panonychus citri)的产卵产生明显的驱避作用[30].
薇甘菊的乙醇、丙酮提取物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也具有毒杀和拒食作
用[31].此外,还有薇甘菊植株的提取液强烈影响土
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报道[32]. NI 等[33]认为化感作
用是薇甘菊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入侵危害的重要
因素.
化感作用对五爪金龙的成功入侵同样具有重要
意义.有研究证实,五爪金龙对多种植物的种子萌发
和根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34].五爪金龙植
株各个部位均具有化感作用,不同部位化感作用质
量浓度敏感性大小的顺序为:茎尖 >成熟叶 >茎 >
落叶 > 腐解叶 > 腐解茎 > 不定根[35]. SCHNEI-
DER[36]通过对整株五爪金龙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
离,发现五爪金龙的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
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强. 五爪金龙对其伴
生植物的化感效应一般表现为降低其伴生植物的叶
2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44 卷
绿素含量,进而达到抑制其伴生植物生长的目
的[37]. MA等[21]从五爪金龙植株中分离和鉴定出 2
种能够强烈抑制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黄酮类化合
物;他们认为这 2 种化合物是五爪金龙的化感效应
物质.除了对植物的化感作用之外,五爪金龙对某些
昆虫和软体动物同样能够表现出化感效应. 孔卓
玮[38]测定了五爪金龙茎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 3
龄幼虫的综合毒杀活性,发现 10 mg /mL 提取物对
小菜蛾 3 龄幼虫具有较高的综合毒杀活性. 胡飞
等[39]也报道了在砂培条件下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
及其分离得到的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水溶液
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
综合来讲,化感作用是薇甘菊和五爪金龙能够
成功入侵的重要“武器”,在它们入侵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一方面,2 种植物能够利用其化感作用
抑制其周围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在获取资源
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们利用化感作
用逃避和减少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植食性昆虫
等)的危害和采食,进而为其成功入侵创造有利的
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化感作用在薇甘菊和五爪
金龙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认可,迄今为止,关
于 2 种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所知甚少.
β -石竹烯被认为是植物体内与其化感效应相关的
物质,不少植物能利用该化合物抑制其它伴生植物
或者是防御天敌采食[40]. WANG 等[41]首次从薇甘
菊植株克隆了 β -石竹烯合成基因的全长,并利用
生物测试试验证明了 β -石竹烯对供试植物的种子
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他们认为,β -石竹烯
合成基因可能是薇甘菊具有化感作用的重要原因.
关于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今后
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 展望
目前对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的探讨主要
集中在对它们生理生态特性和化感作用的研究,较
少从分子水平探究其入侵机理,其重要原因在于目
前缺乏 2 种入侵植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近年来,高通
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较好地摆脱了这一束缚. 转录组
测序技术已经能够在缺乏基因组信息的背景下全面
快速地获得非模式生物(包括入侵植物)特定组织
或器官在某一状态下的转录本序列信息,为非模式
生物的分子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2]. 最近,
HUANG等[43]对薇甘菊的转录组序列进行了测序,
并介绍了他们对转录组序列进行分析的初步结果.
他们通过对近 870 万条“合格”初始序列的组装,获
得 31 131 条独立序列;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发现,大
约有 73%的独立序列能够在 NCBI数据库中找到相
对应的蛋白质序列. 该课题组正试图运用生物信息
学的手段来解析薇甘菊中涉及基因组进化、可塑性、
次级代谢以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方式,以
期在分子水平阐明薇甘菊入侵的机制[43].该团队近
期还报道了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探究薇甘菊入侵历
史的方法学进展[44].关于薇甘菊入侵的分子机制将
在近期获得较大的进展.相比之下,迄今为止关于五
爪金龙入侵的分子机制则尚未见有系统的研究. 本
课题组前期对五爪金龙及其近缘种七爪龙(Ipomoea
digitata)和裂叶牵牛(Ipomoea nil)进行了转录组测
序,并基于转录本信息框架进行了数字基因表达谱
分析(部分结果见图 1) ,以期能够通过近缘种比较
的方式分析影响和控制五爪金龙入侵性的遗传基
础,阐明五爪金龙入侵的分子机制. 目前,课题组已
初步阐明五爪金龙相比其近缘种在氮代谢、细胞分
裂周期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的分子机理,正在就
此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图 1 五爪金龙和七爪金龙间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图
Figure 1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 map between Ipomoea
cairica and Ipomoea digitata (data unpublished)
注:差异表达基因定义为 FDR (False Discovery Rate)≤ 0. 001 且倍
数差异在 2 倍以上的基因(即 | log2(RPKM五爪金龙 /RPKM七爪金
龙)| ≥ 2,RPKM:在一百万序列中所检测到的(与目标基因唯一对
应的)序列数目;分析得到 2 个物种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 63 669
个;图中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点分别代表五爪金龙相对七爪金龙表
达上调的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以及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不仅与其
自身具备的“入侵特性”有关,也是外来植物与入侵
地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明各类
3第 4 期 王宇涛等:华南地区严重危害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研究
因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是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
重要环节[8].在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因素当中,外
来植物与入侵地各类型生物(通常包括竞争者、危
害者以及互助者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入侵能
否成功的重要因素[45].不少研究探讨了外来入侵植
物与入侵生境中的竞争者(如本地植物)或者危害
者(如植食性昆虫、植食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等)的
互作机制.而关于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生境中生活
在“地下部分”的丛枝菌根真菌(AMF)、深色有隔内
生真菌(DSE)等共生真菌(互助者)互作的研究则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46 - 47]. 事实上,植物与
AMF、DSE 等土壤真菌的共生不仅普遍存在于几乎
所有的生境中,而且这种共生关系对植物群落以及
其它生态要素具有重要影响[45]. 因此,对外来入侵
植物(包括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与土壤微生物(如
AMF、DSE等)相互作用的研究,从“植物 -微生物”
互作的角度来阐释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和机制同样
是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 目前本课题组正在开展对
华南地区典型入侵植物与 AMF、DSE 互作的研究,
并获得五爪金龙及其近缘种、伴生种与 AMF、DSE
共生关系的研究结果.阐明“植物 -微生物”互作对
外来植物(如五爪金龙、薇甘菊等)入侵的影响及作
用机制,将是本课题组近期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PIMENTEL D,ZUNIGA R,MORRISON D. Update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associated with
alien - invasive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col
Econ,2005,52:273 - 288.
[2] MARTIN L J,MURRAY B R. A predic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exotic plant inva-
sions on reptiles and amphibians[J]. Biol Rev,2011,
86:407 - 419.
[3] 李博,马克平. 生物入侵:中国学者面临的转化生态
学机遇与挑战[J]. 生物多样性,2010,18(6) :529 -
532.
[4] WEBER E,LI B. Plant invasions in China:What is to
be expected in the wak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Bio Science,2008,58:437 - 444.
[5] PENG S L,CHEN B M,LIN Z G,et al. The status of
noxious plants in lower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79 - 83.
[6] 张玲玲,韩诗畴,李丽英,等. 入侵害草薇甘菊的防
除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6,14
(2) :162 - 168.
[7] 王玲,苏晓芬,李东文,等. 入侵杂草五爪金龙在切
割处理下的再生能力[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19(4) :339 - 346.
[8] FOXCROFT L C,PICKETT S T A,CADENASSO M L.
Expand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of plant invasion e-
cology[J]. Perspect Plant Ecol,2011,2:89 - 100.
[9] BAKER H G. The evolution of weeds[J]. Annu Rev
Ecol Syst,1974,5:1 - 24.
[10] 李鸣光,张炜银,王伯荪,等. 薇甘菊种子萌发特性
的初步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41(6) :57 - 59.
[11] 朱慧,马瑞君. 农林业入侵杂草五爪金龙种子的萌
发特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 :29 - 30.
[12] 张炜银,李鸣光,臧润国,等.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
土壤种子库动态[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1) :49 - 52.
[13] 胡玉佳,王永繁. 两种草质藤本杂草营养生长与生
殖生长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40(1) :93 - 96.
[14] ZHANG L Y,YE W H,CAO H L,et al. Mikania mi-
crantha H. B. K. in China - an overview[J]. Weed
Res,2004,44:42 - 49.
[15] HONG L,SHEN H,YE W H,et al. Self - incompati-
bility in Mikania micrantha in South China[J]. Weed
Res,2007,47:280 - 283.
[16] 贾效成,李新亮,丹阳,等.广东地区外来种五爪金
龙的传粉生物学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7,15
(6) :592 - 598.
[17] 邓雄. 不同光环境下薇甘菊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及其
响应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5) :1170 -
1175.
[18] WANG R L,ZENG R S,PENG S L,et al. Elevated
temperature may accelerate invasive expansion of the lia-
na plant Ipomoea cairica[J]. Weed Res,2011,51:
574 - 580.
[19] 王玲,苏晓芬,李东文,等. 入侵杂草五爪金龙在切
割处理下的再生能力[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19(4) :339 - 346.
[20] SHAO H,PENG S L,WEI X Y,et al. Potential allelo-
chemicals from an invasive weed Mikania micrantha H.
B. K[J]. J Chem Ecol,2005,31:1657 - 1668.
[21] MA R J,WANG N L,ZHU H,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elochemicals from invasive plant Ipo-
moea cairica[J]. Allelopathy J,2009,24:77 - 84.
[22] VAN KLEUNEN M,WEBER E,FISCHER M. A meta
- analysis of trait differences between invasive and non -
invasive plant species[J]. Ecol Lett,2010,13:235 -
245.
[23] SHEN X Y,PENG S L,CHEN B M,et al. Do higher
resource capture abilit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acili-
tate the successful invasion of native plants? [J]. Biol
Invasions,2011,13:869 - 881.
[24] 宋莉英,彭长连,彭少麟,等. 华南地区 3 种入侵植
物与本地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比较[J]. 生物多样
性,2009,17(4) :378 - 384.
4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44 卷
[25] 张衷华. 林业有害植物薇甘菊入侵特性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6] 王文杰,张衷华,祖元刚,等. 薇甘菊(Mikania mi-
crantha)非同化器官光合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
生态学报,2009,29(1) :28 - 36.
[27] RICE E L. Allelopathy[M]. 2nd ed. Orlando,Flori-
da,USA:Academic Press Inc,1984.
[28] BAIS H P,VEPACHEDU R,GILROY S,et al. Allel-
opathy and exotic plant invasion:From molecules and
genes to species interactions[J]. Science,2003,301:
1377 - 1380.
[29] ISMAIL B S,MAH L S. Effects of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on femination and growth of weed species[J].
Plant Soil,1993,157(1) :107 - 113.
[30] 岑伊静,庞雄飞,凌冰,等. 薇甘菊提取物对桔全爪
螨的产卵驱避作用及有效组分分析[J]. 生态学报,
2004,24(11) :2542 - 2547.
[31] 冯惠玲,扬长举,张兴,等. 薇甘菊对昆虫和病原菌
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43(4) :82 - 85.
[32] NI G Y,SONG L Y,ZHANG J L,et al. Effects of root
extracts of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J]. Allelopathy J,2006,17:247 - 254.
[33] NI G Y,LI F L,CHEN B M,et al. Allelopathic plants
21. Mikania micrantha H. B. K[J]. Allelopathy J,
2007,19:287 - 296.
[34] 邓业成,孔卓玮,骆海玉,等.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
龙对 5 种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
种子,2010,29(7) :8 - 11.
[35] 赵则海,廖周瑜,彭少麟. 五爪金龙不同部位化感作
用可塑性变化[J]. 生态环境,2007,16(4) :1244 -
1248.
[36] SCHNEIDER A. Inhibition of forest trees in the Pocono
heath barrens:the role of organic chemicals[M]. Hono-
rs Thesis,2002. Swarthmore College. http:/ /www.
sccs. swarthmore. edu /users /02 /mandy / thesis. html.
[37] 朱慧,马瑞君,吴双桃,等. 五爪金龙对其草本伴生
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25(1) :75 - 78.
[38] 孔卓玮. 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化感作用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9.
[39] 胡飞,曾坤玉,张俊彦,等. 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对
福寿螺毒杀和水稻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29(10) :5471 - 5477.
[40] KIL B S,HAN D M,LEE C H,et al.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J]. The Korean
Journal of Ecology,2000,23:149 - 155.
[41] WANG R L,PENG S L,ZENG R S,et al. Cloning,
expression and wounding induction of β - caryophyllene
synthase gene from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and al-
lelopathic potential of β - caryophyllene[J]. Allelopa-
thy J,2009,24:35 - 44.
[42] SULTAN M,SEIFERT M,YASPO M L. A global view
of gene activity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by deep sequen-
cing of the human transcriptome[J]. Science,2008,
321:956 - 960.
[43] HUANG Y L,FANG X T,LU L,et a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n invasive weed Mikania micrantha[J]. Bi-
ol Plantarum,2012,56:111 - 116.
[44] YAN Y B,HUANG Y L,FANG X T,et al. Develop-
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ST - SSR markers in the
invasive weed Mikania micrantha (Asteraceae) [J].
Am J Bot,2011,e1 - e3.
[45] MITCHELL C E,AGRAWAL A A,BEVER J D,et al.
Biotic interactions and plant invasions[J]. Ecol Lett,
2006,9:726 - 740.
[46] REINHART K O,CALLAWAY R M. Soil biota and in-
vasive plants[J]. New Phytol,2006,170:445 - 457.
[47] SHAH M A,RESHI Z A,KHASA D P. Arbuscular
mycorrhizas:Drivers or passengers of alien plant inva-
sion[J]. Bot Rev,2009,75:397 - 417.
Invasion Mechanisms of the Exotic and Noxious Invasive Plants Mikania Micrantha and
Ipomoea Cairica in South China
WANG Yutao,MAI Jing,LI Shaoshan* ,Lars Olof BJRN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School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Many areas in South China nowadays are seriously suffering from invasion by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 Mi-
kania micrantha H. B. K. and Ipomoea cairica (L.)Sweet. In this article,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invasion
mechanisms of these two noxious species,including their invasive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allelopathic effects are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the invasion mechanisms of these two in-
vasive species,further research fields that need focus a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Mikania micrantha;Ipomoea cairica;alien plant species;invasive plant
【责任编辑 成 文】
5第 4 期 王宇涛等:华南地区严重危害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入侵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