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国内对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全 文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 6期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原产于中南美洲 [1],是
19 世纪后传入我国的外来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无记录 [2]。
林芹于 1883 年在滇西南盈江县铜壁关采集到薇甘菊的标
本,1884 年在香港动物园和深圳银湖也采集到薇甘菊的标
本,1919 年在歌赋山发现薇甘菊 [3-4]。近期实地调查表明,薇
甘菊已在我国香港、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区广泛扩
散,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2,5-6]。目前,这种快速蔓延的恶性
杂草,已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用地受到严重侵蚀,人工林系统
持续减产,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巨大破坏 [7]。因此,薇
甘菊在我国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对薇甘菊的
研究报道甚多。通过研究薇甘菊在国内的命名情况及其入
侵特点,进而预测和探讨薇甘菊在国内的入侵趋势和控制
方法,以为有效控制薇甘菊在国内的入侵和蔓延提供理论
依据,并丰富和发展薇甘菊在国内的研究。
1 薇甘菊在我国的命名情况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 (Compositae)
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 [1]。在我国薇甘菊曾用过 3 个学名,
最早的一个学名见于候宽昭编著的 1985 年版《中国种子植
物科属词典》,其学名是 Mikania scandes wild,后经查证,该
学名实属假泽兰 [Mcordate (Burm.f)B.L.Robinson]的错误鉴
定。第 2个学名是胡秀英博士在 1972年版《A Preliminary En-
umeration of the Vascular Plants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
tories》中所用,学名是 Mcordata (Burm f) B.L.Robinson。第 3
个学名刊于 1993 年出版的香港政府渔农处刊物第 1 号《香
港植物名录》(内部刊物),它把薇甘菊的学名定位 M.micr-
antha H.B.K。目前,我国大多采用第 3 种学名,其根据是审
定香港特区渔农处标本室的 Mikania 属标本时,确实香港只
有一种小花的假泽兰属植物,即 M.micrantha H.B.K,并无 M.
cordata 的分布,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总苞片长 3.5~4.5 mm,头
状花絮长 4.0~5.5 mm,花苞长 3.0~3.5 mm,瘦果长 1.5 mm,
后者依次为 5.0~7.0、7.0~7.5,3.5~5.0、3.0 mm。因此,胡秀英
博士所用 M.Cordata 的学名实际是 M.micrantha H.B.K 的错
误鉴定。
此外,薇甘菊又称“一分钟一英里草”,据我国学者杜 凡
等 [2]的野外测定表明,薇甘菊的藤茎在一个夜晚的生长速度
可达 20 cm。由于薇甘菊是一种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现象,其危害是原生植被因受其藤蔓覆盖,许多乔灌木及地
被植物死亡,直接竞争生存栖息地,影响物种分布,进而使
生态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当地种的绝灭,严重影响当
地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因此,薇甘菊在我国也被称为
恐怖的“植物杀手”、“绿癌”和“生态入侵者”。
2 薇甘菊在我国的入侵特点
2.1 主要入侵地段
我国学者胡玉佳等的研究表明,薇甘菊在国内主要的
入侵地段为人为干扰明显的路边或荒地;疏于管理的未成
林地或林相较差的疏林地;低海拔山谷的次生群落、旷野、
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荒芜的田园、农田、果园、草原、次生
林及新植林地。薇甘菊首先侵害路边、沟边的林缘或林窗,
而后逐渐向林内侵蚀 [8-9]。在入侵地区,薇甘菊生长迅速,通
过阻拦其他植物的光照并缠绕植株,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导
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且经常同其他伴生藤本通过盖幕作
用危害附主生物 [10-11]。
2.2 入侵地生境特点
由于薇甘菊具有性喜高温、湿润及阳光充足等生物学
习性和生长习性,所以薇甘菊在国内的入侵生境必然具有
某些相似性。在我国薇甘菊生长茂盛之处,生境均具有光照
较强、水分条件较好的特点。
2.2.1 光照。根据黄忠良等 [9]专家对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
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的研究,张炜银等[12]比较了生长在不
同光照强度下的薇甘菊幼苗的生长型,研究表明薇甘菊的
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都需要充足的光照。因此,光照充足是
薇甘菊所有入侵地段的共同特点之一。张玲玲等 [13]对薇甘
菊进行不同光照处理的控制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光照是
(下转第 218 页)
国内对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徐艳媚 廖周瑜 *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云南昆明 650224)
摘要 通过综述薇甘菊在国内的命名情况,总结薇甘菊在国内的主要入侵地段,分析了薇甘菊入侵生境的生态限制因子,以此来探讨
和预测薇甘菊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态控制方法。
关键词 薇甘菊;命名;入侵;控制
中图分类号 Q949.7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6-0214-01
Review on Mikania micrantha H.B.K at Domestic
XU Yan-mei LIAO Zhou-yu*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Making a summary about how to give name to M.micrantha H.B.K in China,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invade places by
Mimicrantha H.B.K at home and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limit factors of M.micrantha H.B.K in invasion,in order to explore and predic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M.micrantha H.B.K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ecology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M.micrantha H.B.K.
Key words Mikania micrantha H.B.K;name;invasion;control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A006)。
作者简介 徐艳媚(1985-),女,云南保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森林生态。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1-02-25
214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 6期
!!!!!!!!!!!!!!!!!!!!!!!!!!!!!!!!!!!!!!!!!!!!!!!
(上接第 214页)
限制薇甘菊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薇甘菊发展了适应高光
的保护机制,在高光生境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这与黄忠良
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光照是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和种群特征的重要因素 [14]。
薇甘菊的种子在 25~30℃的萌发率为 83.3%,胚根和胚芽生
长发育良好,15 ℃时萌发率达 33%,在温度低于 5 ℃、高于
40 ℃时萌发率极差 [7]。昝启杰等 [5]、胡玉佳等 [8]、温志达等 [10]试
验研究表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薇甘菊的生长表现出明显
的差异。弱光环境下植物叶片较薄,茎很短,分枝少,植株生
长慢,30 d 内总长不超过 100 mm;强光下植物叶片相对校
多,茎长度较长,分枝较多;在最强光下,植物叶片很厚,茎
长度很长,分枝数很多,1 d 内可长 10 cm。
通过我国专家学者对薇甘菊在不同光强下的种子萌
发、幼苗生长、植株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的研究,了解了薇甘
菊幼苗对不同光环境梯度的适应策略,可为寻求薇甘菊的
生态防除提供理论参考。
2.2.2 水分。国内学者杨建逢等 [15]研究表明,水分胁迫能显
著影响薇甘菊的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杨期和等 [16]研究表
明,薇甘菊对土壤的湿度要求较高,水分充足的环境能保证
其良好的长势。薇甘菊对土壤水分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一旦
定居成功,尤其在适宜生境下,薇甘菊能通过营养繁殖提高
资源利用率,实现局地的大规模扩散 [10-11],致使入侵地区的
当地植物难以获取必需的生存资源 [17-18]。
2.2.3 土壤肥力。李文增 [19]研究表明,薇甘菊对土壤肥力和
酸碱度的要求不高,对薇甘菊的生长和分布影响不大,而相
对重要的因子是光照和水分。据李伟华等[20]的研究,在 pH 值
4.03~8.34、有机质含量 2.16~33.40 mg/g 的土壤中,薇甘菊都
能旺盛生长。
3 薇甘菊的生态控制方法
为了进一步控制薇甘菊在我国的危害和蔓延,国内学
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相关报道甚多,如胡玉佳等 [8]研
究表明薇甘菊营养生长比种子苗生长快;温志达等[10]研究表
明薇甘菊是喜阳植物;黄忠良等 [9]研究表明薇甘菊为典型阳
生性植物,最适合生长在高光强下。由此可知,薇甘菊是一
种喜光好湿的热带杂草,生长极其迅速,适合生长在年平均
温度 20 ℃以上、土壤含水量 15%以上的地区,强光下生长
繁茂。因此,薇甘菊本身存在许多生长限制因子,如一定的
水湿条件和光照条件。在不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如较郁闭
的林内,薇甘菊不可能造成大的危害。因此,薇甘菊倾向于
向湿润环境扩散,如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下的西南地区,
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
是薇甘菊入侵、蔓延的高发地。
张炜银等 [21]研究表明,薇甘菊在郁闭的群落中生长不
良。殷祚云等 [22]研究证实当其他植物的总盖度达 122%或
146%时,薇甘菊盖度仅为 5%,这一数据可作为薇甘菊不产
生危害的临界值。陈朝川也曾指出,当林分郁闭度在 5%以
下时,薇甘菊在林内的危害情形普遍严重,在 5%以上者,危
害情形逐渐下降;在森林郁闭度达 80%时,则几乎无薇甘菊
生长。因此,有可能通过植被改造,搭配种植不同的乔木、灌
木或草本植物,改造易受薇甘菊侵害的林分和群落,增加植
被郁闭度,达到控制或减少薇甘菊在国内扩散的目的[23]。
4 参考文献
[1] ZHANG L Y,YE W H,CAO H L,et al.Mikania micrantha H.B.K in
China—an overview [J].Weed Res,2004,44(1):42-49.
[2] 杜凡,杨宇明,李俊清,等.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J].云
南植物研究,2006,28(5):505-508.
[3] 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等.薇甘菊的形态、分类与生态资料补记[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28-130.
[4] 周先叶,昝启杰,王勇军,等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情况调查
[J].生态科学,2003,22(4):332-336.
[5] 昝启杰,王勇军,王伯荪,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与危害 [J].生态
学杂志,2000,19(6):58-61.
[6] 蒋莫琰,徐玲明,陈富永.确认薇甘菊在台湾的存在[J].植物保护协会
会刊,2002,44(2):61-65.
[7] 冯慧玲,曹洪麟,梁晓东,等.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J].热带亚
热带植物学报,2002,10(3):263-270.
[8] 胡玉佳,毕培曦.薇甘菊花的形态结构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0,39(6):123-125.
[9] 黄忠良,曹洪麟,梁晓东,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
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8(2):131-138.
[10] 温志达,叶万辉,冯惠玲,等.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种基本
光合特性的比较[J].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39-146.
[11] SWAMY P S,RAMAKRISHNAN P S.Weed potential of Mikania mic -
rantha H.B.K and its control in fallows after slash and bum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ern India[J].Weed Res,1987,18(3):195-204.
[12] 张炜银,王伯荪,李鸣光,等.不同光照强度对薇甘菊幼苗生长和形
态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222-226.
[13] 张玲玲.薇甘菊和飞机草对光照—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生理生态响
应[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14] KUBO G,IDA T Y,TANI T.Linkages between phonology,pollination,
photosynthesis,and reproduction in decidous forest understory plants[J].
Ecology,2008,89(2):321-331.
[15] 杨建逢,张衷华,王文杰,等.水分胁迫对薇甘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植物学通报,2005,22(6):673-679.
[16] 杨期和,冯惠玲,叶万辉,等.环境因素对薇甘菊开花结实影响初探
[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23-126.
[17] ISMAIL B S,MAH L S.Effects of Mikania micrantha H.B.K on germa-
nium and growth of weed species[J].Plant Soil,1993,157(1):107-113.
[18] 张茂新,凌冰,孔垂华,等.薇甘菊挥发油的化感潜力[J].应用生态学
学报,2002,13(10):1300-1302.
[19] 李文增.薇甘菊的危害与防治[J].生物学教学,2005,30(1):63-64.
[20] 李伟华,韩瑞宏,高桂娟.薇甘菊的入侵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
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5-102.
[21] 张炜银,王伯荪,李鸣光,等.台湾相思林和芒草丛中薇甘菊构件的
分枝格局及生物量[J].植物生态学学报,2002,26(3):346-350.
[22] 殷祚云,李小川,何立平,等.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J].广东林业
科技,2003,19(4):17-22.
[23] 范志伟,程汉亭,沈奕德,等.海南薇甘菊调查监测及其风险评估[J].
热带作物学报,2010(9):1596-1601.
液喷治。
3.2 虫害防治
常见害虫有蚜虫和卷叶蛾,使叶片卷缩,叶柄弯曲,生
长停止,花不能正常开放。可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1 000 倍
液喷杀。
4 参考文献
[1] 袁新怀,姚震 .仙客来的特征特性及其繁殖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 ,
2007(17):61.
[2] 孙丽媛.仙客来的繁殖栽培及主要病害[J].吉林蔬菜,2010(1):61-63.
[3] 王振华.仙客来的栽培与发展[J].农技服务,2007,2(6):98-99.
[4] 张淑敬.仙客来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6):35.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