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化学防除优选药剂研究



全 文 :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化学防除优选药剂研究
泽桑梓 1 , 季 梅 1* ,李浩然 1 , 王笑颖 2 ,陆志国 3 ,许宏志 3 ,许本莲3  
(1.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繁育和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4;2.河北农
业大学农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3.陇川县林业局 ,云南陇川 678700)
摘要 [目的 ]解决林地薇甘菊规模化防除药剂优选问题。 [方法]以①18%2, 4-D微乳剂∶水=1∶700;②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水=1
∶800;③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85%2, 4-D钠盐∶水=35∶1∶12 500;④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水=1∶200 4种药剂对薇甘菊盖度变化和
药效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 ] 4种药剂均可用于薇甘菊防治 , ①(18%2, 4-D微乳剂)略优于其他药剂 , 90 d补防 1次后 , 防效可达
(97.75±1.01)%。 [结论]草甘膦类除草剂添加 2, 4-D钠盐后能增效防除薇甘菊。
关键词 薇甘菊;化学防除;盖度变化;药效;药剂优选
中图分类号 S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06-03002-02
PreliminaryStudyontheDrugPreferenceforChemicalControlofMikaniamicranthainForestPest
ZESang-zietal (KeyLaboratoryforConservationofRare, EndangeredandEndemicForestPlantofYunnanProvince, KeyLaboratoryof
ForestPlantCultivationandUtilizationofYunnanProvince, YunnanAcademyofForestrySciences, Kunming, Yunnan650204)
Abstract  [ Objective] Theoptimalselectionoftheherbicidesusedforlarge-scalecontrolofMikaniamicranthainforestlandwasstudied.
[ Method] Theefectoffourcomponentsofherbicides:18%2, 4-Dmicroemulsion∶waterof1∶700;75%sulfometuron∶waterof1∶800;50%
glyphosate∶85%2, 4-Dsodiumsaltof35∶1∶12 500and41%Glyphosateisopropylaminesalt∶waterof1∶200onthecontrolofMikaniamicran-
thaandthechangeoftheircoverageonitwereexperimented.[ Results] AloffourherbicidescouldbeusedforthecontrolofMikaniamicran-
tha.Thetreatmentof18% 2, 4-Dmicroemulsionwasmoreeffectivethanothers, whichcontrollingeffectcouldbe(97.75±1.01)%afterre-
sprayingonthe90thday.[ Conclusion] Thecontrollingefectoftheglyphosatesuppliedwith2, 4-Dsodiumsaltcouldbeintensivetypeofher-
bicideinthecontrolofMikaniamicrantha.
Keywords  Mikaniamicrantha;Chemicalcontrol;Coveragechange;Pesticideefectiveness;Drugpreference
基金项目 云南省 “薇甘菊防治与预警监测 ”专项(云财农 [ 2008] 240
号)。
作者简介 泽桑梓(1978-),男 ,四川犍为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森林有
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 , 副研究员 , E-mail:mei-
ji.emma@ 163.com。
收稿日期  2009-11-10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属菊科 Compositae
假泽兰属 Mikania攀缘草本植物 , 是世界十大重要害草之
一 ,为我国林业重大检疫有害生物 。自 1884年传入香港以
来 ,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广东 、海南 、云南 、台湾等部分省
区 ,危害林地面积有进一步蔓延 、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我国林
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 1-2] 。
多年来 ,林地薇甘菊的除治主要选用森草净(70%嘧磺
隆粉剂)、草甘膦 、2, 4-D等 ,并适量添加农药助剂洗衣粉 、
APSA-80、Agrocer、柴油等防除薇甘菊 [ 3] 。研究发现 ,森草净
对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 ,对非靶标草本植物有一定的影
响 ,对藤本植物基本无影响 ,除几种含有乳汁的敏感植物外 ,
对木本植物影响较小 ,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有较大的影响 ,
在两个月后依然有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土壤肥
力及动植物的生长 [ 4-6] ;50 ~ 500倍液的 2, 4-D和草甘膦均
只能杀灭薇甘菊的地上营养体 ,不能杀死根部 ,用森草净水
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茎叶 ,用药量在 500 ~
1 000g/hm2时 ,可在 2 ~ 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 [ 7] 。近年 ,
随着灭薇净(18% 2, 4-D微乳剂)的问世 ,薇甘菊专化性防除
药剂开始出现 ,但其主要用于农田 、果园薇甘菊的防除 ,对林
地薇甘菊的除治该药仍处于探索阶段 [ 8-9] 。
关于农田薇甘菊的化学防治 ,单一化学农药的应用 、药
效 、环境评估等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但对林地内薇甘菊除
治药剂优选迄今在国内研究较少。笔者首次以云南人工林
区薇甘菊受害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 ,选取 75%甲嘧磺隆可湿
性粉剂 、2, 4-D钠盐 、灭薇净(18%2, 4-D微乳剂)、草甘膦异
丙胺盐水剂 、草甘膦可溶性粉剂进行薇甘菊除治药效试验 ,
以盖度变化 、药效为重要参考指标遴选绩优药剂 ,旨在为林
地薇甘菊应用除草剂规模化防控提供参考 ,为薇甘菊绩优药
剂遴选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陇川县的弄
转 、弄保 、芒棒 3个自然村(97°50′26.84″~ 97°50′59.34″E,
24°10′34.04″~24°11′47.86″N),属印度洋季风控制的南亚热
带季风区域 ,干湿季节明显 ,年平均气温 18.9 ℃,极端最高
气温 35.7℃,极端最低气温 -2.9 ℃;历年平均降雨量 1 600
mm;年无霜期 292 d,有霜期 73 d,平均霜日 30 d;日照数
2 316 h。
研究地海拔 922 ~ 973 m,坡度 15°~ 25°,总面积 7.6×
10
5 m2 。研究样地选择立地条件 、坡度 、坡向相近 ,株行距 2
m×3m, 5年生西南桦人工纯林 ,设置标准样地 12块 ,样地
面积为 10 m×10m。
1.2 试验材料 试验器械:小松喷雾喷粉机 MD431A。
供试药剂: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中国林科院林业
研究所提供;85%2, 4-D钠盐 ,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生产;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 ,四川贝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四川贝尔实业有限责任公
司生产;18%2, 4-D微乳剂 ,深圳市薇甘菊生物防治服务有限
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药效测定。2009年 5月 9日 ~ 10日 ,样地内各药剂
均按照喷雾流量 4L/min喷施靶标植物薇甘菊 , 90 d后补药
1次。分别于 30、90、150 d,统计 、测算薇甘菊盖度变化情况 ,
按照药效 =施药前 、后薇甘菊盖度差值 /施药前薇甘菊盖度
责任编辑 朱新秀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6):3002-3003, 3006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06.080
×100%,计算 、分析药效。
西南桦林地内薇甘菊用药为:①18%2, 4-D微乳剂∶水 =
1∶700;②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水 =1∶800;③50%草甘膦
可溶性粉剂∶85%2, 4-D钠盐∶水 =35∶1∶12 500;④41%草甘膦
异丙胺盐水剂∶水 =1∶200;各置 3次重复喷药 。
1.3.2 数据处理。应用 Excel和 SPSS13.0等对数据进行
Oen-WayANOVA分析 ,并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
重比较 ,统计显著性水平为 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作用于薇甘菊的盖度变化 由盖度变化折线可以
看出(图 1):施药 30d,药剂②作用于薇甘菊的盖度变化最为
明显 ,盖度均值由 61.25%降到 6.50%,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54.75%,其折线斜率最大;其次为药剂①,薇甘菊盖度均值由
65%降到 11%,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54%;再次是③,薇甘菊盖度
均值由 53.75%降到 6.25%,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47.5%;薇甘菊
盖度均差变化最小的是④,盖度均值由 26.67%降到 3%,盖度
均值变化差为 23.67%,其折线斜率最小。
施药 90 d调查 , ②作用于薇甘菊的盖度均值不发生变
化 ,盖度变化均值差为 0%;①作用于薇甘菊出现盖度均值负
增长现象 ,盖度均值由 11%降到 12%,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1%;③的薇甘菊盖度均值由 6.25%降到 3.75%,盖度均值
变化差为 2.5%;④的盖度均值由 3%降到 2%,盖度均值变
化差为 1%。
施药 150 d调查 , ①作用于薇甘菊的盖度均值变化最为
明显 ,盖度均值由 12.00%降到 1.75%,变化差为 10.25%,其
折线斜率最大;其次为②,薇甘菊盖度均值由 6.500%降到
2.525%,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3.975%;再次分别是③薇甘菊
盖度均值由 3.75%降到 2.75%,盖度均值变化差为 1.00%;
④的薇甘菊盖度均值由 2.00%降到 1.00%,盖度均值变化差
为 1.00%。
图 1 薇甘菊盖度均值变化情况
Fig.1  ThevariationofthemeancoverageofMikaniamicantha
从第 1次用药 ,经补防 1次 , 150 d后调查 , ①作用于薇
甘菊的盖度变化最为明显 ,盖度值由 65.00%降到 1.75%,盖
度变化差值最大为 63.25%;其次为②,薇甘菊盖度值由
61.250%降到 2.525%,盖度变化差值为 58.725%;再次是
③,薇甘菊盖度值由 53.75%降到 2.75%,盖度变化差值为
51.0%;薇甘菊的盖度变差值最小的为④,盖度值由 26.67%
降到 1.00%,盖度变化差值为 25.67%。
2.2 药剂作用于薇甘菊的药效变化 从表 1可以看出 ,各
药剂施药相同时间后 ,药效差异性不显著;同一药剂作用 30
d、90 d、150d后 ,药效差异性分析也不显著。药效变化情况
除③的药效由(87.26±5.76)%增加到(91.31±4.19)%,再
到(95.14±1.50)%逐渐递增;其他均是药效均值 30 ~ 90 d
减小 , 2次补防后 , 90 ~ 150 d药效增加。
150 d后 , ①的药效值最大 ,为(97.75±1.01)%;其次是
②,药效值(96.18 ±1.72)%;再次是③,药效值(95.14 ±
1.50)%;药剂④的药效值最小 ,为(92.50±3.15)%(表 1)。
表 1 各药剂对薇甘菊的作用效果
Table1  EfectivenesofdiferentpesticidestoMikaniamicrantha
%
药剂
Pesticide 30d 90d 150d
① 84.38±7.46a 81.25±6.96a 97.75±1.01a
② 85.64±6.45a 81.22±11.55a 96.18±1.72a
③ 87.26±5.76a 91.31±4.19a 95.14±1.50a
④ 85.33±4.81a 81.39±10.39a 92.50±3.15a
 注:表中数据是平均值 ±标准误 ,数据采用 LSD多重比较分析 ,字母
“a”表示P>0.05,差异不显著。
 Note:DatainthetableareMean±SE;Theletter“a” meansnotsignificant
diference(P>0.05)byLSDmultiplecomparisonanalysis.
  药剂③的有效草甘膦浓度为 1.4‰,其中 2, 4-D钠盐的
有效浓度为 0.068‰;药剂④中有效草甘膦浓度为 2.05‰;对
应各时间段 , ③的药效值均略大于④。
3 结论与讨论
对备选药剂作用于薇甘菊盖度均值变化分析 ,施药相同
时间 30d后 , ②的盖度变化值最大 ,作用先期速率最快 ,能快
速致死薇甘菊植株 。 90 d后 , ③的盖度变化值最大 ,对薇甘
菊作用时间较长 ,具有一定的持效性;①作用于薇甘菊出现
盖度均值负增长现象 ,这与林绪平等检测该药剂 48h后无农
药残留 ,符合无公害农药的各项指标相一致 [ 8] ,表明该药剂
作用持效性较短。补防后 150 d, ①作用于薇甘菊的盖度均
值变化最为明显 ,对薇甘菊盖度影响最大 ,杀死薇甘菊作用
较好。
分析药效变化情况 ,施药相同时间后 ,药剂间的药效差
异性不显著;同一药剂作用 30、90、150 d后 ,药效差异性也不
显著 ,表明该试验各药剂从药效的角度均可用于薇甘菊的除
治。各药剂药效变化情况 ,除③的药效经补防药效值持续增
加外 ,其余药剂从 30 ~ 90 d,药效值先减小 , 90 ~ 150 d补防
后 ,药效值再增加 ,表明③的持效性较长 ,其他药剂均需补防
才能有效控制薇甘菊。
对两种草甘膦药剂进行分析 ,药剂④中有效草甘膦浓度
高于③,但添加微量 0.068‰的 2, 4-D钠盐后 ,对应各时间
段 ,药剂③的药效值均略大于④。表明草甘膦中添加 2, 4-D
钠盐对薇甘菊除治能起到增效作用 ,这与汪东彬等报道森草
净与草甘膦混合除草用药 8个月后仍有作用具有相似性 [ 10] 。
综合药剂对薇甘菊的盖度变化和药效变化 ,可以初步得
出该试验各药剂均可用于薇甘菊防治 , 18%2, 4-D微乳剂略
优于其他药剂 ,同为草甘膦类除草剂添加 2, 4-D钠盐后能增
效防除薇甘菊。笔者仅从药剂对薇甘菊盖度变化 、药效角度
优选药剂进行了初步探讨 ,药剂施用的经济性 、药残 、以及药
物的非靶标植物 、动物 、昆虫 、微生物的作用等 ,需综合分析
(下转第 3006页)
300338卷 6期                泽桑梓等 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化学防除优选药剂研究
表 2 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Tabe2  Thedamagecharacteristicsofmainturfpestsandtheircontrolmethods
害虫名称
Nameofpests
形态特征
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危害特征
Damagecharacteristics
发生规律
Occurencelaws
防治方法
Controlmethods
斜纹夜蛾(又称斜纹夜盗蛾 ,俗称花虫) ①卵:馒头状、块产 ,表面覆棕黄色疏松绒毛。 ②幼虫:共 6龄 ,老熟幼虫体长 35 ~ 47mm, 体色多变 ,从中胸到第 9腹节亚背线内侧有近似半月形黑斑各 1对 ,其中第 1、7、8腹节上的黑斑最大。③成虫:体长 14~ 20mm,翅展 30~ 40mm,深褐色。前翅灰褐色 ,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肾状纹前部呈白色 ,后部黑色 ,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 3条白线斜纹 ,后翅白色。 ④蛹:长 15~ 20mm,赤褐色。有 1对强大的臀刺
幼虫多在傍晚后为害 , 3龄前群栖于寄主叶背面剥食叶肉, 形成“小天窗”状 , 只剩上表皮和叶脉 ,数日后叶片变成枯黄白色半透明的薄膜 ,如筛网状;3龄后分散为害 ,叶片呈不规则孔洞;5~ 6龄食量大增 ,叶片被咬成缺刻, 甚至吃光, 当密度大时 ,会造成毁灭性为害
该虫在滁州市 1年发生 5代 , 以 蛹在土壤内越冬 ,第 2年 4月下旬成虫羽化 , 5~ 10月份为危害严重期。成虫昼伏夜出 , 飞翔力很强 , 对黑光灯和糖醋液趋性强 ,喜在植株嫩绿的叶背产卵 ,卵聚产成块 ,平均每头雌蛾产卵 3 ~ 5块 , 400~ 700粒。在虫口密度过高、大发生时 ,幼虫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幼虫老熟后, 迁人土层中 1 ~ 3cm处, 作土室化蛹
①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人工摘除带卵块和幼虫的叶片 ,集中烧毁。 ②在幼虫 3龄前, 于傍晚前后施用低毒农药。药剂可选用
5%抑太保乳油(须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药)、40%毒死蜱(乐斯本)
1 000倍液、 10%氯氰菊酯(灭百可)1 000倍液、20%灭扫利 3 000倍液、5%夜蛾必杀 1 500 ~ 2 000倍液等
淡剑袭夜蛾(又名淡剑贪夜蛾、淡剑夜蛾、小灰夜蛾)
①成虫:体长 11.5~ 12.5mm。淡灰褐色,前翅基线褐色 ,内横线和中横线显著黑色 ,翅面有一暗色区域,外缘线有一列黑点 ,内线褐色 ,后翅白色半透明。 ②卵:馒头形 ,直径 0.5~ 0.6mm,有纵条纹 ,初为淡绿色,孵化前灰褐色。③幼虫:体色变化大。初孵化时灰褐色 ,取食后呈绿色 , 3龄以后变为黄褐色, 腹部青绿色 ,头部浅褐色椭圆形 , 老龄圆筒形。④蛹:长 12~ 14mm,初为绿色,后渐变红褐色,臀棘 2根平行
幼虫孵化后即在附近取食植物叶片 ,低龄幼虫只取食嫩叶叶肉 ,留下透明的叶表皮 ,高龄幼虫取食叶片 ,吃成缺刻 ,在草坪的茎部啃食嫩茎, 轻者造成草坪发黄, 严重时会造成草坪整片死亡
该虫在滁州市 1年 4代 ,以老熟幼虫或蛹在 2 ~ 3cm深土层越冬 ,第二年 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 ,发生高峰期是 5 ~ 10月份, 10月下旬老熟幼虫或蛹在近土层中越冬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 , 白天潜伏 ,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喜产卵于叶片上部 ,卵成堆排成块状 , 每块 70~ 80粒至上百粒
①在成虫产卵盛期, 人工摘除带卵块的叶片 ,集中烧毁。 ②在低龄幼虫期虫口密度大时喷洒低毒化学农药 ,如:90%晶体敌百虫 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 1 500~ 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 2
000~ 3 000倍液等。 ③喷洒生物农药 ,如含量为 16 000IU/μg的Bt可湿性粉剂 500~ 700倍液
麦长管蚜(别名小麦长管蚜) ①无翅孤雌蚜:体长 3.1mm,宽 1.4mm,长卵形 ,草绿色至橙红色 ,头部略显灰色 ,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腹管黑色 ,尾片色浅;②有翅孤雌蚜:体长 3.0mm,椭圆形 ,绿色 ,触角黑色 ,第 3节有 8~ 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
以成、若蚜在寄主植物的心叶或叶鞘上刺吸为害 ,受害叶出现褐色斑点或斑缺, 致使植株生长缓慢, 严重者枯黄。同时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的发生
该虫在滁州市 1年发生 20代 ,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在草丛基部和土缝内越冬 ,第二年春暖后 ,随草坪开始生长 ,麦长管蚜亦恢复危害和繁殖。喜光照 ,较耐潮湿 ,主要分布在寄主上部叶片。 4~ 6月份为其发生高峰期
①做好预测预报, 当蚜株率达
50%,百株平均蚜量 200~ 250头应进行防治。 ②人工大量繁殖释放或助迁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到草坪上 ,使其有效控制蚜虫。 ③药剂: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 400倍液、40%氧乐果 2 000倍液
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 ,以便喜鹊 、麻雀等食虫鸟类栖息取食
害虫。同时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市民爱鸟 、护鸟意识 ,使公园
内食虫鸟类的数量逐年增加 ,在植物生长季节内捕食害虫 ,
在植物休眠期则啄食越冬的虫茧 、卵和蛹 ,从而有效地控制
草坪食叶害虫的危害。
草坪绿地上人群活动相对集中 ,不能大量施用化学药
剂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群健康 ,必须掌握草坪生态
系统中不同生境下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动态 ,分析植物与植
物之间 、害虫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合理使用多种措施进
行综合防治 ,以实现草坪害虫的可持续治理 ,从而极大地丰
富滁州市绿地植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 1] 刘文芳.厦门地区草坪主要害虫调查及其防治 [ J].福建林业科技,
2001, 28(4):46-48, 90.[ 2] 张平华 ,李跃忠.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 J].昆虫知
识 , 2003, 40(6):519-522.
[ 3] 郭满玲 ,赵辉.陕西草坪主要食叶害虫的发生成因及防治对策 [ J].西北
林学院学报, 2003, 18(4):86-88.
[ 4] 郑兴国 ,顾卫兵,陈建军.南通地区草坪害虫及其防治 [ J].植物保护,
2003, 29(2):45-46.
[ 5] 赵培宝 ,师仰胜,王安民,等.鲁西北草坪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危害
现状[ J] .昆虫知识 , 2004, 41(5):473-475.
[ 6] 李芬,毕守东 ,邹运鼎.合肥市草坪主要害虫种类的调查[ J].安徽农学
通报, 2005, 11(5):47-48.[ 7] 周玉锋 ,文克俭,杨玲丽.贵州观赏草坪害虫种类调查研究 [ J].四川草
原 , 2005(3):47-48.
[ 8] 柯鼎新,张继祖,沈国徐.福州高尔夫球场草坪害虫名录 [ J].武夷科学,
2005, 21(00):18-22.
[ 9] 唐燕平 ,王天云,陈志胜,等.安徽省草坪害虫种类调查及发生趋势分析
[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30(2):179-181.
(上接第 3003页)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MELVILIEDS.PlantintroducedintoHongkong[M].WWFHK, 1987:Ap-
pendix2.
[ 2] 郭琼霞,强胜 ,林金成 ,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 J].武
夷科学, 2005, 21(00):72-76.
[ 3] 黄华枝,赵京斌,黄炳球,等.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药效研
究[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1):52-55.
[ 4] 王勇军,廖文波,咎启杰,等.除芳剂森草净防除薇甘菊的效果及其对
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J].中山大学学报, 2003, 42(S1):180-186.[ 5] 陈素芳,徐润林,王勇军,等.化学防除薇甘菊对内伶仃岛土壤原生动
物群落的影响 [ 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3, 9(4):422-428.
[ 6] 昝启杰,孙延军,廖文波,等.森草净杀灭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及
其安全性[ J].生态学报, 2007, 27(8):3047-3416.
[ 7] 昝启杰 ,王勇军 ,梁启英,等.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J].生
态科学 , 2002, 20(Z1):32-36.
[ 8] 林绪平,刘建锋 ,黄莹,等.灭薇净的安全性及防治薇甘菊效果初报
[ J].中国森林病虫, 2009, 28(1):15-30.
[ 9] 常其钊.一种防治薇甘菊专用药 18% 2, 4-滴微乳剂的研究[ J] .全国林
业有害生物防控研讨会论文集 , 2009:121-125.
[ 10] 汪东彬,胡长顺,张长发,等.森草净与草甘膦混合除草试验初报[ J].安徽林业科技 , 2000(1):24-26.
[ 11] 汪玉红.中药材草害及化学防除 [ J].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04(z1):191
-192.
[ 12] 王秀琴,李玉民,燕桂英 ,等.绿豆田杂草群落划分确定及化学防除
[ 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6):44.
3006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