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牛鞭草在盘县地区的产草量测定



全 文 :牛鞭草在盘县地区的产草量测定
蒋梅媚 , 李仲佰
(贵州省盘县畜牧局 ,贵州 盘县 561600)
中图分类号:S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474(2010)02-0044-02
  近年来 , 我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 , 推广人工牧草种植 ,
开展种草养畜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2005年 , 我们从铜仁地
区引进牛鞭草进行种植 , 为了解该牧草品种在盘县地区的产
草量情况 , 2005年 3月至 2009年 3月特进行该测定试验。
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区基本自然情况
盘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过渡地带 ,是珠江水系南北盘江
支流的分水岭 ,地势西南高 , 中南部隆起 , 东部和南部较低 ,
平均海拔 1 700 m,最高海拔 2 865 m, 最低海拔 735 m, 相对
高差 2 130 m,立体气候明显 , 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 森林覆
盖率 36.96%。盘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 年均降雨量
1 400 mm,年平均气温 15.2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测定试验分别在盘县的四格 、松河 、水塘 、红果 、乐民 、大
山 6个乡镇开展 , 基本代表了整个盘县的自然地理情况。
2 试验材料
(1)牛鞭草 (Hemarthriaaltissima(Poir.)StapfetC.E.
Hubb.)为禾本科牛鞭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秆高 60 ~
150cm,基部横卧地面 , 着土后节处易生根 , 有分枝。 叶片顶
端渐尖 , 基部圆 , 无毛 , 边缘粗糙 , 叶片长 3 ~ 13 cm, 宽
3 ~ 8 mm;叶鞘压扁 , 无毛 , 鞘口有疏毛。 总状花序压扁 , 长
5 ~ 10cm,直立 , 深绿色;穗轴坚韧 , 不易断落 , 其节间近等长
于无柄小穗;无柄小穗长 4 ~ 5 mm。颖果蜡黄色。 (2)牛鞭
草喜温暖湿润气候 , 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16.5 ℃的地区生长 ,
耐水渍 ,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 pH值为 6生长最好)。 牛鞭草
根系分泌酚类化合物 , 可抑制豆科牧草的生长。 (3)牛鞭草
具有产量高 、草质好 、管理粗放 、利用期长等特点。 据有关资
料介绍 , 牛鞭草拨节期干草含粗蛋白质 9.4%, 粗脂肪 1.
76%, 无氮浸出物 42.8%, 粗纤维 27.4%。 (4)牛鞭草固土
能力强 , 茎葡匐 ,节上生根 , 并生长出新的枝条 , 株丛密集 , 茎
叶繁茂 , 可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地面 , 阻缓径流 ,拦截泥沙。根
系发达 , 纵横交织 , 形成紧密的根须网 , 可有效减少雨水侵
蚀 , 蓄水保土 ,在种草养畜的同时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3 试验方法
3.1 实验区域 按照高海拔 、中海拔 、低海拔 3个不同海
拔高度 , 确定供试区域分别在四格 、松河 (高海拔区
2 600 m),水塘 、红果(中海拔区 1 700 m),乐民 、大山(低海
拔区 1 500 m)6个乡镇。
3.2 种植时间 根据牛鞭草的生物学特点 , 确定种植时间
分别是 3、7、11月份的中旬。
收稿日期:2010-01-13
3.3 种植方法
3.3.1 种植前土地准备 选择土层深厚 , 土壤通透性好的
壤土或沙壤土 , 土地翻耕耙细 , 确保地面平整 , 有利浇灌 , 促
进苗期生长。整地时每 667 m2 施农家肥 2 000 kg, 磷肥
50 kg。
3.3.2 种茎(营养体)准备 选择健康 、成熟 、无病虫害的牛
鞭草茎秆作为种茎 , 切除上部幼嫩部分 ,然后分别切成 30 ~
40 cm长 ,每段要具 3 ~ 5个节 ,以便其中两节埋入土中。种
茎要求当天种完 , 确实无法种完的 , 按照假植方式处理。
3.3.3 种植方式 牛鞭草为无性繁殖 , 按照条播 、穴播 、撒
播 3种方法进行种植试验。 (1)条播:行距 20 ~ 30 cm, 株距
3 ~ 4 cm。整好地后 , 按株行距开沟扦插 , 其中两节埋入土
中 , 扦插时一定注意种茎与土壤必须紧密结合 , 随后浇透定
植水。 (2)穴播:穴距 15 ~ 20 cm。整好地后 , 按穴距打窝扦
插 , 覆土压实 , 随后浇透定植水。 (3)撒播:每 667 m2用量
250 ~ 500kg。整好地后 , 将种茎均匀撒于土地表面 , 然后覆
土压实 , 覆土厚度 1 ~ 2 cm, 随后浇透定植水。
3.4 样方设计
3.4.1 试验点确定 按照海拔高度确定试验区域(乡镇),
并在该区域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 、有一定群众基础 、饲养有
一定数量牛群的农户作为试验点。
3.4.2 试验面积 每个试验点选择 3户农民 , 分别在 3、 7、
11月份的中旬种植牛鞭草(条件许可的 , 只确定一户为试验
户 , 以尽量减少试验差异)。每期种植都照条播 、穴播 、撒播
3种种植方法进行 ,并分别用木牌标定。每种方法种植面积
不少于 300 m2 ,每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 900 m2 , 共计
4 800 m2。
3.4.3 样方数量 每种方法(条播 、穴播 、撒播)取样方 3
个 , 每个样方面积 1 m×1 m。每期样方数 9个 , 每个试验点
种植 3期(3、7、11月)。每个试验点样方总数 27个 , 共计样
方总数 162个。
3.4.4 样方产量测定 测产时间为扦插后的第 3个月开
始 , 每隔 45天测量 1次 , 连续测量 3次 , 取平均值。每次留
茬高度 3 cm。 刈割后追施适量沼液 、清粪水或尿素
(2.5 kg/667 m2), 以利于再生。
4 扦插后管理
4.1 追肥 种茎成活后 ,追施适量沼液或清粪水。拔节初
期 , 施尿素 2.5kg/667m2 , 利于拔节。
4.2 灌溉 牛鞭草不耐旱 ,在生长期需水量多 ,在有灌溉条
件的地区 , 应根据土壤干湿度进行合理灌溉。
4.3 中耕除草 由于该草是无性繁殖 ,所以在苗期一定要
44 贵州畜牧兽医        2010年        第 34卷      第 2期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防治
张晋芳
(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水产站 , 贵州 贵阳 550017)
中图分类号:S9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474(2010)02-0045-01
  斑点叉尾鮰是我市大中型水库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品
种 , 仅贵阳市乌江库区息烽水域 2006— 2008年养殖网箱就
达 300余口 ,为库区渔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 一般每口
网箱纯收入可达 8万元左右。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 养殖
密度提高 , 养殖水域环境恶化 ,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频
繁发生 , 危害很大 ,发病率在 90%以上 , 死亡率在 90%以上 ,
严重的死亡率可达 100%。 2006— 2008年每年发病网箱高
达 50 ~ 200口 ,死亡 170万多尾鱼种 , 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80
万余元。该病是近年来威胁我市斑点叉尾鮰养殖的一个新
型细菌传染病。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对该病进行研
究 , 初步认为是由嗜芽寡养气单胞菌引起。
1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 、鱼种和成鱼。 3— 9月份
是发病时期 , 但以 3— 5月份高发 , 一般是每年的 3月下旬或
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多在水温 16 ℃以上 、鱼开始摄食时 ,
发病急 , 死亡快 ,病程短 ,一般病程在 2 ~ 5天 ,并随水温的升
高病程缩短。
2 病鱼症状及病变
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 , 靠边或离群独游 , 食欲
减退或丧失 , 吻端至头部皮肤发白 , 鳍条基部 、下颌及腹部充
血 、发炎。随病情的发展 ,病鱼腹部膨大 , 体表出现大小不等
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 ,大的褪色斑褪色以后发
生溃疡。有的病鱼濒死时出现头向上 、尾向下 、垂直悬挂于
水体中的特殊姿势 , 最后沉入水底死亡。
收稿日期:2010-01-11
  解剖病死鱼 , 表现为腹部膨大 , 肛门红肿外突 ,有的病鱼
甚至出现脱肛现象 , 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腹腔内
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 , 胃肠道空无食物 , 胃
底部和幽门部黏膜充血 、出血;肠道充血 、出血。肠壁变薄 ,
肠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黏液 , 常于后肠出现 1 ~ 2个肠套叠 ,
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 、出血和坏死 , 部分病鱼还
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肝肿大 ,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
黄色 , 胆囊扩张 ,胆汁充盈。脾 、肾肿大 ,瘀血 ,呈紫黑色。部
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 、出血。
3 防治对策
(1)日常投喂高品质专用饲料 , 可降低发病率。在发病
季节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 促进损伤机体的修复和再生 ,
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 减少病症发生。 (2)消毒和检疫:在鱼
病流行季节 , 使用有效氯含量 20 ~ 50 mg/L的氯消毒剂对网
箱和渔具泼洒消毒 3 ~ 4次 , 隔天 1次。同时对投放鱼种严
格执行检疫制度。 (3)鱼种投放和分箱时做好消毒工作 , 用
3% ~ 5%食盐水或 1%聚维酮碘液浸泡苗种 10 ~ 15分钟 , 分
箱后及时投喂氟苯尼考 , 按 0.2% ~ 0.3%添加饲料制成药
饵 , 按照日常投喂量连续投喂 3 ~ 5天。 (4)发病季节用二氧
化氯(0.3 g/m3)或强氯精(0.4 g/m3)全箱泼洒 ,隔天 1次 ,
连用 3天 , 以消灭水体的病菌。同时每吨鱼用氟苯尼考 20 ~
30 g, 三黄散 25 g,板蓝根 50 g, Vc50 g, 拌饲料投喂 , 连用 5
~ 7天。
按照上述方法对 100口网箱进行治疗 , 治愈 80口网箱
病鱼 , 防治效果良好 , 控制了病情发展 , 减少了养殖户的
损失。
注意田间无杂草 , 前期中耕时宜浅不宜过深 , 这样才能保证
幼苗生长。形成草丛后的中耕除草视田间杂草和土壤板结
情况而定。
4.4 管护 在每个试验点选择的农民负责样方的日常管
护。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分区负责并定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海拔种植区域综合产草量比较 牛鞭草在盘县低
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产草量高 , 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综合产
草量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呈递增态势 , 差异显著(P<0.05)。见
表 1。
表 1 牛鞭草在 3个不同海拔区域的产草量 (单位:kg/m2)
种植区域 综合产草量
高海拔 3.31
中海拔 6.49
低海拔 9.04
5.2 不同种植时间综合产草量比较 3个不同种植时间的
综合产草量 3、7月份较高 ,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11月份较低 , 与前两个月份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
表 2。
表 2 牛鞭草在 3个不同月份的产草量 (单位:kg/m2)
种植时间 综合产草量
3月份 6.82
7月份 6.93
11月份 3.38
5.3 不同种植方法综合产草量比较 3种不同种植方法条
播 、穴播产草量较高 ,差异不显著(P>0.05);撒播产草量较
低 , 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 3。
表 3 牛鞭草 3种不同种植方法的产草量 (单位:kg/m2)
种植方法 综合产草量
条播 6.53
穴播 7.00
撒播 4.78
6 结论
6.1 牛鞭草在盘县地区适宜在中低海拔地区(1 700m以下)
种植 ,种植时间在 3 ~ 7月份 ,种植方法以条播 、穴播为宜。
6.2 随着盘县牛 、羊等草食牲畜的逐年增加 , 给天然草地带
来较大压力。牛鞭草可作为盘县发展种草养畜的一个优良
牧草品种 , 在全县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45贵州畜牧兽医        2010年        第 34卷      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