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第 36卷第 4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6 No.4
2010 年 8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Aug.2010
DOI:10.3724/SP.J.1238.2010.00470
新昌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李传磊 1,王小德 1*,沈年华 1,沈海滨 1,周巍 2
(1.浙江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2.长兴县林业局,浙江 长兴 313100)
摘 要:以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和千丈幽谷两处典型丹霞地貌为例,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岩生植被群落进行调
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植物种类较少,共有维管束植物 30科 39属 48种,地理成分复杂,主要由北温带
和泛热带成分组成,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群落类型主要有山类芦(Neyraudia montana)草甸、晚红瓦松
(Orostachys erubescens)+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choides)、薜荔(Ficus pumila)灌丛等.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从
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苔藓层;均匀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
关 键 词:岩生植被;群落构成;丹霞地貌;浙江新昌
中图分类号:Q948.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032(2010)04-0470-04
On characters of plant community of rock vegetation of
Danxia landform in Xinchang of Zhejiang
LI Chuan-lei1, WANG Xiao-de1*, SHEN Nian-hua1, SHEN Hai-bin1, ZHOU Wei2
(1.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2. Forestry Bureau of
Changxing, Changxing Zhejiang 313100, China)
Abstract:Take Changyanshijiufeng and Qianzhangyougu in Xinchang, Zhejiang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the rock vegetation in Danxia landfo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0 families, 39 genus and 48 species vascular plants
were found there. The main community types were Form. Neyraudia montana, Form. Orostachys erubescens+Sedum
polytrichoides , form. Ficus pumila and so on. The composition of flora was complex, and the north temperate and
pantropic floristic elements occupied a certain proportion with especially obvious transitional character. The order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dex were: herb layer>shrub layer>moss layer, and the evenness index was: shrub layer
>moss layer>herb layer.
Key words:rock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Danxia landform; Xinchang in Zhejiang
目前对丹霞地貌[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
质等方面[2-4],对其植被状况的研究[5-7]较少.笔者
调查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和千丈幽谷两处典型丹
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分析岩生植被的群落特征和
物种多样性,以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丹霞
地貌提供参考依据.
1 自然地理概况
新昌行政区隶属浙江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东
部,曹娥江上游,东邻奉化、宁波,南界台州、温
州,西接金华、丽水,北通绍兴、杭州.主要山峰
均在海拔 600 m以上,最高峰海拔 996 m,最低处
海拔 28 m.地理位置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属
收稿日期:2010-01-19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项目(2002A18);浙江省临安市科技局项目(2002)
作者简介:李传磊(1983—),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效益评估研究,chuanleili@163.com;*通讯作者,
wxd65@zjfc.edu.cn
第 36卷第 4期 李传磊等 新昌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471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
沛,年平均气温 16.6 ℃,年均降水量 1 497.4 mm;
降雨集中在 4~9月,降水量 679.4~1 638.8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5%[8].植物区系属泛北极
区,中国日本森林亚区的华东区;地带性植被主要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内植物种类丰富,共有
种子植物 141科、580属、1 138种[9].
2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2.1 调查方法
在现场踏勘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对穿岩十
九峰和千丈幽谷两处典型丹霞地貌岩生植被进行
调查,共获得 28 个样方,其中,4 m×4 m 样方 8
个,2 m×2 m样方 17个,1 m×1 m样方 3个,总面
积 199 m2.因样方面积都较小,且大多数群落植物
生长稀疏,对所选样方内植物进行全面调查,以实
测为主,受地形等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实测的改用估
测.灌木层、草本层主要记录植物种类、株数或丛
数、高度和盖度;苔藓层主要记录植物种类和盖度;
同时记录海拔、坡度、坡向等生境条件.
2.2 数据处理
灌木、草本和苔藓植物的重要值及多样性的计
算参照文献[10~12],频度级划分参照文献[13].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组成与群落类型
在调查的 28个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30
科、39属、48种,其中种子植物 25科、32属、39
种,蕨类植物 5 科、7 属、9种.苔藓植物 11科、
11属、13种.木本植物以灌木为主,草本植物占数
量上优势.生态幅广,对气候与环境适应能力强的
科、属在岩生植被群落中处优势地位,如草本层中
的景天科 Crassulaceae(3属、4种)、灌木层中蔷薇科
Rosaceae(3属、5种)、蝶形花科 Fabaceae(4属、4种).
根据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以及群落相似性特
征,将群落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山类芦(Neyraudia
montana)草甸、薜荔(Ficus pumila)灌丛、晚红瓦松
(Orostachys erubescens) + 藓 状 景 天 (Sedum
polytrichoides)、牡荆 (Vitex negundo)灌丛、槲蕨
(Drynaria roosii)草甸、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草甸等.其中山类芦草甸是主要类型,出现频率为
21.43%,分布广泛;其次是晚红瓦松+藓状景天草
甸,出现频率为 17.86%,分布于向阳迎风面,岩生
裸露率较高区域;薜荔灌丛、槲蕨草甸等生于半阴
坡,分布区域较为狭窄.
3.2 区系地理成分
根据吴征镒[14] 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
型,对岩生植被群落的 32个种子植物属进行划分,
可分为 13 个分布型,其中无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
间断分布型和中国特有分布型.
世界分布的属仅有 1 个,即沼兰属 Malaxis,
由于该分布区类型很难看出群落的区系特点,所以
在区系分析中没有实质性意义.温带分布的属(8~14
类)有 16 个,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下同)的
51.61%,其中北温带分布最多,有 5个属,主要有
景天属(Sedum)、槭属(Acer)、蒿属(Artemisia)等,
其次是温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型.热带
分布的属(2~7类)有 15个,占总属数的 48.39%,其
中泛热带分布最多,有 11 属,主要有木蓝属
(Indigofera)、崖豆藤属(Millettia)、冷水花属(Pilea)
等.温带成分略高于热带成分,且泛热带与北温带
这两属在这类地理分布上占优势,与金明龙[9]的新
昌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结论一致.
3.3 垂直结构
岩生植物生长在几乎无土层、坡度大、风速大
和水分残存量小的恶劣环境中,导致群落垂直结构
较为简单,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无乔木层.由于
苔藓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型,且占有较大比例,将
苔藓植物单独列层.
灌木层:高度0.5~1.6 m,盖度5%~60%,主
要由小叶朴(Celtis bungeana)、牡荆(Vitex negundo)、
白绢梅 (Exochorda racemosa)、山合欢 (Albizia
kalkora)、榔榆(Ulmus parvifoli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等组成.从重要值(表1)分析可知,小叶朴
和牡荆重要值达10%以上,远高于其他种,是群落
中的优势种.
草本层:高度 0.05~0.6 m,盖度 15%~80%,
络石、薜荔等少量藤本植物几乎全部平铺于岩面,
47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 8月
不再有层间植物,将其放入草本层分析.主要由山
类芦(Neyraudia montana)、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
choides)、薜荔(Ficus pumila)、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等组成.从
重要值分析可知,山类芦和藓状景天重要值达 10%
以上,其中,山类芦的重要值高达 14.78%,其相对
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都占有绝对优势.
苔藓层:盖度为 5%~30%,主要由节茎曲柄藓
(Campylopus umbellatus)、密叶绢藓(Entodon compre-
ssus)、矮锦藓(Sematophyllum. Subhumile)、侧枝匍
灯藓 (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北方紫萼藓
(Grimmia decipiens)、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
等组成.从重要值分析可知,优势种为节茎曲柄藓、
矮锦藓、密叶绢藓,重要值均超过 10%.北方紫萼
藓虽然组成比例不大,但它是迎风向阳面自然条件
下分布最多的苔藓种类.
表 1 群落不同层次物种的重要值(前 10 位)
Table 1 Importance values of species of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community (top 10 ) %
灌木 重要值 草本 重要值 苔藓 重要值
小叶朴(Celtis bungeana) 11.48 山类芦(Neyraudia montana) 14.78 节茎曲柄藓(Campylopus umbellatus) 16.20
牡荆(Vitex negundo) 10.51 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choides) 10.95 矮锦藓(Sematophyllum subhumile) 14.24
山合欢(Albizia kalkora) 7.50 薜荔( Ficus pumila) 6.38 密叶绢藓(Entodon compressus) 13.23
白绢梅(Exochorda racemosa) 6.70 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6.32 侧枝匍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 9.37
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5.92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5.97 华东锦藓(Sematophyllum henryi) 7.68
中华绣线菊(Spiraea chinensis) 5.86 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bescens) 5.40 真藓(Bryum argenteum) 6.03
榔榆(Ulmus parvifolia) 5.65 大叶火焰草(Sedum drymarioides) 4.84 北方紫萼藓(Grimmia decipiens) 5.86
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5.20 槲蕨(Drynaria roosii) 3.75 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 5.79
绣球绣线菊(Spiraea blumei) 4.94 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3.14 灰藓(Hypnum cupressiforme) 5.48
小蜡(Ligustrum sinense) 4.92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3.05 绿叶绢藓(Entodon viridulus) 4.85
3.4 物种多样性
表 2 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 指
数和 Shannon-wiener指数均有一致的趋势,即从大
到小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苔藓层.对于稳定型
的群落,由于木本层能给草本层提供小环境,草本
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一般高于木本层.在本次调查
中,虽然草本层各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灌木层,符
合此规律,但就数值比较而言,灌木层与草本层之
间差距很小(Simpson 指数差距 0.034,Shannon-
wiener 指数差距为 0.295),表明植物群落不稳定,
灌木层为草本层提供小环境的能力有限,同时也
说明草本层在维持群落的稳定上与灌木层相差
不大.
均匀度采用指数Pielou和Alatalo,两者的结论
一致,从大到小依次均为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
(表2).由于群落均匀度与其优势度呈负相关[15],灌
木层的均匀度在这三者中最高,其优势度最低,优
势不明显,相对而言,草本层和苔藓层的优势度高,
在群落组成中起重要作用.
表 2 新昌丹霞地貌岩生植物群落各生长型的多样性和丰
富度及均匀度指数
Table 2 Diversity indexes, richness indexes, evenness indexes of
growth of several forest communities in the sample plot in
Xinchang
指数 群落 丰富度
Simpson Shannon-wiener Pielou Alatalo
灌木层 20 0.935 8 2.847 6 0.950 5 0.896 7
草本层 31 0.969 7 3.142 6 0.891 2 0.702 7
苔藓层 13 0.896 2 2.402 2 0.936 6 0.859 0
3.5 Raunkiaer 频度分析
对于植物物种在样地中出现的频度,Raunkiaer
标准频度级别关系为 A>B>C>D<E,且 A 和 E
级别大小成正比,稳定性较高而物种分布较均匀的
植物群落符合此规律.其中 A级别所占比例高,表
明群落内物种分配均匀,每个物种都占据一定的生
态位;E 级别所占比例高,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的优
势度明显,优势种的分布范围广泛.笔者按
Raunkiaer频度指数划分标准,对每一物种在样地内
出现的频度进行统计,得出的频度级关系是:
A(82.35%)>B(13.24%)>C(1.49%)>D(1.45%)>
E(0%),其中,A 级别所占比例远大于其他级别,
第 36卷第 4期 李传磊等 新昌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473
而 E 级别最少,这与 Raunkiaer 标准频度有着一定
差异,此频度级别分布状况显示出研究区域内植物
优势种优势度不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有着分化
和演替的趋势[16].
参考文献:
[1]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
20(3):203-211.
[2] 吕惠进.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旅游资
源[J].浙江地质,2001,17(2):66-73.
[3 ] 陈谅闻.浙江丹霞地貌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J].浙
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5):564-567.
[4] 李德文,王朋岭,俞锦标.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区的旅
游开发[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75-80.
[5] 吴瑾,彭少麟,林真光,等.丹霞地貌山顶生态效应
[J].生态学报,2008,28(7):3390-3400.
[6] 彭少麟,李富荣,周婷,等.丹霞地貌沟谷生态效应
[J].生态学报,2008,28(7):2947-2954.
[7] 陈宝明,李静,彭少麟,等.中国南方丹霞地貌区植
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多样性初探[J].生态环境,2008,
17(3):1058-1062.
[8] 祝立人,毛光水,李康东,等.浙江省新昌县下山村
滑坡地质特征与稳定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2008,19(4):18-22.
[9] 金明龙.新昌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
报:理学版,2004,31(1):98-102.
[10] 岳永杰,余新晓,牛丽丽,等.北京雾灵山植物群落
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S2):165-170.
[11] 刘艳,曹同,王剑,等.杭州市区土生苔藓植物分布
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
775-781.
[12] 沈年华,万志洲,汤庚国,等.紫金山栓皮栎群落结
构及物种多样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5):
696-700.
[13] 严岳鸿,秦新生,邢福武.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
类植物群落的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
11(2):109-116.
[14]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J].云南植物研
究,1991 (增刊 )Ⅳ :1-139.
[15] 马克平,黄建辉.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
研究 II.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J].生态
学报,1995,15(3):268-277.
[16] 汲玉河,吕宪国,杨青,等.三江平原小叶樟群落近
30 年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6,25(11):
1328-1332.
责任编辑:罗慧敏
英文编辑:胡东平
(上接第 469 页)
[17]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储量
[J].中国科学:D辑,2003,33(1):72-80.
[18] 康惠宁,马钦彦,袁嘉祖.中国森林 C汇功能基本估
计[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230-234.
[19]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
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21(4):50-54.
[20] 黄铁青,牛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概况、
成就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8):895-902.
[2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陆地生态系统生
物观测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2]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陆地生态系统土
壤观测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3]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等.基于 1∶100 万土壤
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
态学报,2005,16 (12):2279-2283.
[24] 刘世荣,孙鹏森,温远光.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
文功能的比较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
16-22.
[25] Whittaker R H,Likens G E.The Biosphere and
Man[C]//Lieth H,Whittaker R H.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sphere.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5:
305-328.
[26]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
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
238-244.
[27] 李海涛,王姗娜,高鲁鹏,等.赣中亚热带森林植被
碳储量[J].生态学报,2007,27(2):693-704.
[28] 吕晓涛,唐建维,于贵瑞,等.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
林的 C贮量及其分配格局[J].山地学报, 2006,24(3):
277-283.
[29] Post W M,Emanuel W R,Zinke P J,et al.Soil carbon
pools and life zones[J].Nature,1982,298:156-159.
[30] Foley J A.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J].Tellus,1995,47(B):310-319.
责任编辑:罗慧敏
英文编辑:胡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