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第 32 卷 第 6 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ol.32 No.6
2012 年 12 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Dec. 2012
收稿日期:2012-06-07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1300011);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科技兴海项目(1010061)
作者简介:王兵兵(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动物发育生物学。
通信作者:余祥勇,男,教授。E-mail:topearly@126.com
管角螺冬季育苗及中间培育的初步研究
王兵兵 1,王梅芳 1,曹新云 2,邱 烨 2,梁中波 1,余祥勇 1
(1.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524025;2.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广东 珠海,519005)
摘 要:2010 年 11 月中旬在珠海东澳岛进行管角螺冬季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在东澳岛 11~12 月,水温 21~
24 ℃,管角螺可以交配、繁殖;在水温 16.5~24 ℃,需 45~50 d 完成胚胎发育;在水温 17~20.5 ℃,稚螺 7 d
后能主动摄食投喂的鲜活幼贝饵料,此阶段稚螺壳高日增长 0.417 mm,壳宽日增长 0.17 mm,体质量日增长 0.01 g;
刚孵化稚螺厣封壳保水功能不强,耐干露能力较差,温度越高,露空时间越短;细砂底质条件下,稚螺的壳高、
壳宽、体质量生长显著高于无底质组(p 值<0.05),成活率(75%)也高于无底质组(65%);经过 75 d 海区网笼
培育,稚螺壳高日增长 0.236 mm,壳宽日增长 0.124 mm,体质量日增长 0.033 g,在自然海区培育条件下,稚螺生
长较快。
关键词:管角螺;人工育苗;稚螺;中间培育
中图分类号:96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2)06-0027-06
Preliminary Study on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Intermediate Culture of
Hemifusus tuba ( Gmelin) in Winter
WANG Bing-bing1, WANG Mei-fang1, CAO Xin-yun2, QIU Ye2, LIANG Zhong-bo1, YU Xiang-yong1
(1. Fisheries College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25, China;
2. Marin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Zone, Wanshan District of Zhuhai, Zhuhai 519005,China)
Abstract : The study of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of Hemifusus tuba was carried out in Dong’ao Island,
Zhuhai City in November, 2010. The food habits of juvenile H. tuba in different stages, Tolerance of
juvenile H. tuba to exposure to dry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sediment, and the juvenile nursery in natural
sea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t is feasible that H. tuba breeding in November to
December in Dongao Island. The cours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takes 45 to 50 days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6.5 and 24 ℃. After 7 days, The juvenile H. tuba began to feed on live bait
actively under the temperature of 17~20.5 . ℃ In 30 days, the shell height, shell width, body weight of
juvenile H. tuba increased 0.417 mm·d-1, 0.17 mm·d-1, and 0.01g·d-1 respectively; The operculum of
early juvenile H. tuba is less capable of preventing water and dry air.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is, the
shorter time they can be exposed to air. The juvenile H. tuba under fine sand substrate grow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substrate-free group(P<0.05).The survival rate of fine sand substrate group, which
was 7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ubstrate-free group, which was 65%. After 75 days net cage
cultivation in sea, the shell height ,shell width, body weight of juvenile H.tuba increased 0.236 mm·d-1,
0.124 mm·d-1, and 0.033 g·d-1, respectively. The juvenile H.tuba grow fas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in
natural sea.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28
Key words: Hemifusus tuba;artificial breeding; juveniles Hemifusus tuba; intermediate culture
管角螺( Hemifusus tuba Gmelin )属腹足纲盔螺
科,俗称角螺、响螺[1]。管角螺肉肥大、味美、营
养丰富,属名贵海鲜,养殖开发前景良好。近年来,
由于沿海过度捕捞,管角螺资源量日趋减少,亲螺
收集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管角螺的繁殖力低[3] ,
虽然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7],
但管角螺苗种还远不能满足人工养殖的需求,大规
模的苗种生产仍需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未见关于
管角螺冬季育苗及稚螺培育的报道。笔者于2010年
11中旬在珠海东澳岛开展了管角螺育苗实验,对稚
螺各个阶段食性、耐干性、海区育成以及底质影响
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可为管角螺冬季育苗、养成
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螺来源及暂养
2010年11月中旬收购管角螺,来源于香港拖网
捞获,壳高15~26 cm、体质量250~500 g,外形完
整,个体无损伤。亲贝共计60个,暂养在直径4 m、
高2 m圆形水泥池中。充气,水温21~24℃,盐度
26~29,期间投喂人工开壳的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野生牡蛎(Oyster)等饵料。用不同数量
和颜色的橡皮筋标记亲螺, 观察亲螺的活动、摄食
等生活习性。
1.2 卵囊孵化
孵化在珠海东澳岛进行。待亲螺产卵结束,于
2011 年 1 月 15 日刮取卵囊,放入孵化桶中自然孵
化,24 h 不断充气。受精卵约经 50 d,陆续完成胚
胎发育。刚孵化的稚螺规格为:壳高(4.52±0.43)
mm,壳宽(2.32±0.15)mm。
1.3 稚螺的食性与耐干性实验
将孵化出的稚螺养殖在水盆中,水盆的规格为
40 cm×30 cm×15 mm,每盆放入稚螺 600 个。前
期投喂各种藻类(包括底栖硅藻、小球藻(Chlorella
sp.)、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巴夫藻(Pavlova
viridis),3 d 后接着再投喂活体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幼贝及小牡蛎(Oyster larvae)。每隔 3 d
全量换水一次。观察稚螺的摄食和生长情况。
为探索稚螺的露空耐干能力,笔者设计不同温
度梯度,观察稚螺在空气中暴露不同时间下的死亡
率。实验用稚螺规格为:壳高(4.52±0.43)mm,
壳宽(2.32±0.15)mm,体质量(0.013±0.01)g。
通过恒温箱来控制实验温度,实验温度梯度为25、
30、35、40 ℃,时间梯度为0.5、1.0、1.5、2.0、2.5、
4.0、8.0 h。
1.4 稚螺底质实验
实验设置无底质和细砂底质,养殖容器规格为
高 30 cm、直径 15 cm 的圆柱形玻璃缸,放螺密度
200 只/缸,每个玻璃缸放入一个气石,每个实验组
各 3 个重复组。实验时间为 30 d,投喂鲜活文蛤幼
贝饵料,每隔 5 d 全量换水一次,并对细砂底质组
的细砂进行过滤清洗,定期用游标卡尺测量稚螺的
壳高、壳宽,电子秤称量稚螺的体质量。
1.5 稚螺海区培育实验
为探索稚螺由室内向自然海区过渡的生长变
化,2011 年 5 月 20 日将室内养殖的一定数量的稚
螺转移至阳江东平镇允泊湾海区,以网笼培育,投
喂附近海区牡蛎,定期清理笼内食完的饵料,每
15 d 测量稚螺的壳高、壳宽、体质量。
1.6 稚螺生长测量
定期测量养殖海水的温度、盐度等指标,同时
每日观察摄食和生长状况。实验期间, 每隔 10 d
用游标卡尺测量各实验组稚螺的壳宽、壳高,电子
秤称量螺重,每次测量数量为50个。稚螺的日生长
量和生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GW =(W2 − W1)/(t2 − t1);
GH =(H2 − H1)/(t2 − t1);
GZ =(m2 − m1)/(t2 − t1);
RW =(W2 − W1)/ [ W1(t2 − t1)];
RH =(H2 − H1)/ [H1(t2 − t1)];
RZ =(m2 − m1)/ [m1(t2 − t1)];
成活率=实验成活个体数/实验总数。
其中,GW为壳宽日生长量(mm·d-1),GH为
壳高日生长量(mm·d-1),Gm为体质量日生长量
(g·d-1);RW为壳宽生长率,RH为壳高生长率,Rm
为体质量生长率;W2为t2时稚螺的壳宽,W1为t1时
稚螺的壳宽,H2为t2时稚螺的壳高,H1为稚螺t1时壳
高,m2为t2时稚螺的体质量,m1为t1时稚螺的体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螺的交配、产卵和孵化
亲螺入池7 d开始出现交配,10 d开始产卵,产
王兵兵等:管角螺冬季育苗及中间培育的初步研究 29第 6 期
卵亲螺数量陆续增加,产卵的时间见表1。刚产出
的卵囊呈乳白色,半透明,呈扇形,卵囊顶端两侧
稍高于中间,卵囊的平均高度为25 mm,宽19 mm,
卵柄到卵囊顶部长36 mm(图1),一簇卵囊通常呈
直线型、弧形或螺旋形整齐等距离排列,卵囊间不
重叠,卵囊间距2~3 mm。到翌年1月2日,产卵基
本结束,共收获卵囊468片。
表1 亲螺产卵过程
Tab.1 The course of spawning
日期 水温/℃ 盐度 结果
11.17 22 30.0 亲螺暂养
11.24 22.5 29.1 出现交配
11.27 22.6 27.6 5只亲螺产卵
11.30 22.9 28.0 6只亲螺产卵
01.02 14.5 30.0 15只亲螺产卵,卵囊共468片
在水温16~21℃下,约经过50 d受精卵完成胚
胎发育(图2),出膜即为稚螺,初孵稚螺的外壳脆弱。
各卵囊孵化稚螺数量16~30个,共收集11 640个稚
螺,平均每个卵囊孵化稚螺24.9个。
2.
5
cm
3.
6
c
m
1.9 cm
1
3
2
1. 卵膜孔;2. 卵柄;3. 卵囊部分
1. micropyle;2. oocyst pedicel;3. the main part of oocyst
图1 管角螺卵囊
Fig.1 Oocyst of H.tuba
1. 产卵在池底;2. 产卵在池壁; 3. 卵囊的孵化;4. 发育7 d的胚胎;5. 发育23 d稚螺胚胎;
6. 卵囊簇(稚螺悬浮其中);7. 发育38 d的稚螺;8. 45 d稚螺出膜;9. 45~50 d出膜的稚螺
1-2.spawning;3.hatching of oocyst;4.developing of embryo(7days);5.stages of larva developing(23days);
6.oocyst;7. Juvenile(38days);8. hatches from the oocyst(45days);9. Juvenile 40~50 days
图2 管角螺孵化过程
Fig.2 Incubation processt of H. tuba
2.2 稚螺的食性和生长
初孵稚螺不立即摄食鲜活的饵料,白天多附在
盆底和壁,夜晚用足倒浮于水面。7 d 后稚螺能摄
食鲜活文蛤幼贝、牡蛎。稚螺的生长情况见表 2。
由表 2、图 3 可知,水温 17~20.5 ℃条件下,
稚螺在孵出后 7 d 内,壳高日增长 0.33 mm·d-1,
壳 宽 日 增 长 0.10 mm · d-1 , 螺 体 质 量 日 增 长
0.001 g·d-1。30 d 内稚螺螺重与壳高之间生长呈线
性关系:m = 0.033 7 H - 0.310 6,R2 = 0.943 9。稚
螺主动摄食投喂的鲜活幼贝之前 10 d,生长较慢,
9
1m
m
87
3m
m6
2 4 5 1 3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30
10 d 之后,生长加快,在 20 d 的时候,壳高、壳宽、
体质量增长率达到最大值。经过 37 d 培育,最大稚
螺规格达壳高 21.5 mm、壳宽 9.5 mm、螺重 0.46 g。
表 2 稚螺生长情况(均值±标准差)
Tab.1 The growth of juvenile Hemifusus tuba( X ± S)
时间/d 壳高/mm 壳宽/mm 体质量/g 壳高增长/mm 壳宽日增长/mm 体质量日增长/g
0 4.52±0.43 2.32±0.15 0.013±0.01
7 6.83±0.34 3.00±0.10 0.02±0.01 0.33 0.10 0.001
17 8.16±0.83 3.66±0.25 0.05±0.01 0.13 0.07 0.003
27 14.19±1.45 6.37±0.73 0.17±0.06 0.60 0.27 0.01
37 19.34±0.95 8.15±0.66 0.34±0.05 0.52 0.18 0.02
说明:稚螺生长水温为 17~20.5℃
m = 0.0337H -0.3106
R 2 =0.9439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10 12 14 16 18 20 22
壳高/mm
体
质
量
/g
图 3 稚螺壳高与体质量关系曲线
Fig.3 Shell height and weight curve of
1 month juvenile H.tuba.
2.3 稚螺的耐干性
稚螺在不同温度下的耐干性结果见表 3。由表
可知,温度越高稚螺的耐干时间越短,刚孵出卵囊
稚螺在 25 ℃条件下露空 8 h 死亡率为 80%,2 h 内
的成活率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 30 ℃条件下,
1.5 h 内成活率还较高,至露空 6 h 死亡率达到
100%;在 35 ℃条件下,露空 0.5 h 的死亡率达 10%,
2 h 死亡率达 100%,;在 40 ℃条件下,露空 0.5 h
的死亡率达 50%,1.5h 死亡率就能达到 100%。刚
孵化的稚螺发育不够完善,保持体内水分的能力较
差。在稚螺早期管理过程中,特别是高温时,应尽
量减少稚螺的露空时间。
2.4 养殖场底质对稚螺生长的影响
稚螺在无底质、有细砂底质培育环境下生长情
况见表4。由表4可知,无底质和有细砂底质环境下
稚螺在壳长、壳宽、体质量生长方面都存在显著性
差异(p值<0.05),无底质组稚螺死亡68个,成活率
为66%,细砂底质组稚螺共死亡50个,成活率为
75%。这说明底质对稚螺的生长和成活有较大的
影响。
表 3 不同气温和露空时间稚螺的死亡率
Tab.3 The death rate of juvenile H. tuba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exposed to air %
温度/℃ 0.5 h 1 h 1.5 h 2 h 2.5 h 6 h 8 h
25 0 0 0 5 20 70 80
30 0 0 10 30 60 100
35 10 45 85 100
40 50 90 100
注:稚螺死亡指放回海水中,稚螺足部无法自由伸缩,长时间无反应
2.5 稚螺海区培育
2011 年 5 月 20 日将室内养殖稚螺转移至阳江
东平镇允泊湾海区培育,海区网笼培育稚螺的生长
情况如表 5。
由表 5 可知,稚螺在海区网笼吊养的培育条件
下,生长较快,经过 75 d 的培育,稚螺壳高(36.29
±3.69)mm,壳宽(17.36±2.09)mm,体质量(2.80
±0.91)g,壳高增长了 0.95 倍,壳宽增长了 1.15
倍,体质量增加了 8.65 倍。吊养过程中的前 15 d,
壳高增长迅速,随后后生长速率相对稳定。在 6 月
20 日至 7 月 5 日时间内,各指标出现增长缓慢,主
要原因是这段时间经常下雨,导致海水盐度低至
10.5,低于其适宜生长盐度(13. 0~39. 0),而此阶
段的成活率没有降低,说明此规格稚螺对短期低盐
度有较强的耐性。在 5 月 20 日至 6 月 5 日时间内,
稚螺死亡较多,成活率为 86%。随后,稚螺的壳高、
壳宽、体质量增长率以及成活率基本都趋于稳定,
王兵兵等:管角螺冬季育苗及中间培育的初步研究 31第 6 期
并达到稚螺放苗规格:壳高(23.89±3.87)mm,壳 宽(12.35± 1.52)mm,体质量(0.86±0.29)g。
表 4 底质对稚螺生长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sediment on growth of juvenile H.tuba
壳高/mm 壳宽/mm 体质量/g 时间
/d 无底质 细砂 无底质 细砂 无底质 细砂
0 6.67±0.26 6.85±0.32 2.97±0.10 2.98±0.20 0.021±0.003 0.02±0.005
10 7.64±0.70 9.09±0.86* 3.55±0.50 4.42±0.45* 0.023±0.005 0.05±0.015*
20 12.37±0.60 14.15±1.36* 5.38±0.24 6.40±0.61* 0.093±0.016 0.19±0.049*
30 16.23±0.41 18.64±0.10* 7.25±0.40 7.69±0.41* 0.194±0.018 0.29±0.042*
说明:壳高、壳宽、体质量三指标各同行两组之间,“*”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 5 管角螺稚螺海区网笼培育的生长情况(均值±标准差)
Tab.5 The growth of juvenile H.tuba cage cultured in sea( X ±S)
日期 温度/℃ 盐度 壳高/mm 壳宽/mm 体质量/g 壳高增长率/%
壳宽增长
率/%
体质量增
长率/% 成活率/%
5.20 28.5 14.8 18.62±1.00 8.06±0.80 0.29±0.06 0 0 0 100
6.05 32.0 21.2 23.89±3.87 12.35±1.52 0.86±0.29 1.89 3.55 13.01 86
6.20 32.5 21.0 27.95±3.91 13.09±1.62 1.30±0.51 1.13 0.61 3.41 81.7
7.05 28.0 10.5 28.08±3.81 13.50±1.71 1.51±0.65 0.03 0.21 1.08 80.1
7.20 34 26.2 32.07±3.16 16.14±1.95 2.09±0.68 0.95 1.31 2.32 80
8.05 32.0 23.9 36.29±3.69 17.36±2.09 2.80±0.91 0.88 0.51 2.27 80
3 讨 论
3.1 管角螺的繁殖
管角螺的交配和产卵季节与其生活水域的温
度、饵料等因素有关。浙江沿海在4月中旬进入繁
殖期,5月为繁殖盛期,6月中旬停止产卵[2];广西
沿海管角螺每年只有3~5月(水温24~28 ℃)一个繁
殖期,产卵盛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底水温达
29~30 ℃后便停止产卵[3]。在11~12月珠海东澳岛
的实验中,水温21~24 ℃,饵料充足,亲螺经过
7 d的培育可以进行交配、产卵,而且在育苗后期水
温降到16 ℃时,亲螺仍继续产卵。在21~24 ℃时,
平均每h产卵囊0.5个;随着温度降低,产卵速度更
慢。潘英等[3]认为,在26 ℃条件下,管角螺平均每
h产卵囊0.9个,快于本研究中的亲螺产卵,可能与
温度有关:较高温度有利于亲螺产卵。在16~24 ℃
时,受精卵需45~50 d发育至出膜,与文献[3]中水
温24~29 ℃,稚螺自卵囊内孵出需30 d有一定的差
异,但与林志华等[2]报道的40~50 d完成胚胎发育较
接近,主要原因可能也与温度有关。在珠海东澳岛
管角螺冬季育苗成功,可认为在粤西海域冬季,温
度合适的情况下,性成熟的管角螺可以进行交配、
繁殖。由于本次育苗实验在海岛进行,整个孵化过
程都是低温下自然孵化,导致稚螺发育缓慢,孵化
时间过长,甚至有部分卵囊腐烂,导致囊内未发育
完全的稚螺死亡。因此,在冬季育苗孵化过程中,
可以考虑适当加温孵化。
3.2 稚螺的生活习性
刚孵化稚螺不能立即主动摄食鲜活饵料。潘英
等[7]研究发现,在水温24~30 ℃条件下,刚孵出的
稚螺摄食池底和壁上的底栖硅藻,稚螺自卵荚膜孔
孵出后第3天开始摄食贝肉;张正道[6]发现在水温
24~26 ℃,刚孵出幼螺体长3~4 mm,待个体长到
1cm之后营底栖爬行生活,摄食池壁附着生物,以
肉食为主,前期摄食浮游藻类。本研究观察的刚孵
化稚螺出壳高为4.52±0.43 mm,稚螺孵化7 d后能主
动摄食鲜活饵料,这与前者结果不同,可能与水温
和稚螺的规格有关。投喂双壳类肉糜,水质很容易
变坏,时间稍长,会导致稚螺的大量死亡。本研究
采用藻类(底栖硅藻、小球藻、金藻等)和小型的
双壳类(牡蛎、文蛤稚螺)混合投喂,可提高稚螺
的成活率。
张正道[6]在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前期日投10~
20 万/mL的小球藻及骨条藻,稚螺的体长从2.8 mm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32
生长至1 cm,开始摄食池壁附着生物。笔者猜测本
研究中稚螺前期可能依靠摄食各种小型藻类生存。
至于稚螺前期是否能摄食小型微藻类,以及可能的
摄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潘英等[5]发现稚螺有很强的趋食性,在水温
24~30 ℃条件下,稚螺在投入螺肉10 min内爬满四
周。这与笔者观察的结果较为一致。稚螺白天少摄
食,大部分宿在光线暗的地方或者潜在细砂底质
中,晚上摄食。稚螺生长较快,早期稚螺能用足倒
挂浮游于水面,又能用足匍匐爬行。
稚螺营底栖生活,底质对稚螺的生长以及成活
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次底质实验表明,细砂底质环
境下,稚螺的壳高、壳宽、体质量均显著高于无底
质的培育环境,这与陆珠润等[10]的观点一致,而在
成活率方面与其结果不同。本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
一直也是细砂底质高于无底质组,可能与所用底质
种类不同有关,陆珠润等用的是泥沙底质,笔者用
的是定期过滤清洗的细砂底质。
3.3 早期稚螺死亡原因及对策
稚螺早期培育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刚孵
化的稚螺缺乏主动摄食能力,运动能力差,稚螺常
处于饥饿状态。海区培育的前10 d稚螺的成活率也
较低,主要原因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稚螺的活
力受影响,同时也因不适应自然海区环境造成。适
应自然海区生长条件之后,稚螺的成活率均稳定在
很高的水平。所以,应加强早期稚螺的运输、海区
养殖保护措施。
笔者借鉴刘永等[11]的方法,采用池壁贴挂湿纱
布,解决稚螺因爬壁习性而易附壁死亡问题。早期
投喂鲜活翡翠贻贝,由于贻贝分泌足丝能力很强,
分泌的足丝缠绕稚螺,影响稚螺的运动和摄食,而
且贻贝分泌的黑色代谢排泄物影响水质。故在稚螺
的培育中,避免投喂活体分泌足丝能力强的贝类,
或采取开壳投喂的方式,还应选择文蛤、牡蛎等不
分泌足丝的薄壳双壳类作为主要饵料。
参 考 文 献
[1]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 贝类学概论[M]. 修订版. 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5: 158-164.
[2] 林志华,王铁轩,夏彩国. 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察[J]. 海洋科
学,1998,13(5): 11-12.
[3] 潘英,庞有萍,罗福广,等. 管角螺的繁殖生物学[J]. 水产学报,
2008,32(2):217-222.
[4] 罗杰,刘楚吾,黄翔鹄. 盐度对管角螺胚胎发育的影响[J]. 广东海
洋大学学报,2007,27 (3): 24-28.
[5] 潘英,陈锋华,庞有萍,等.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J]. 水产
科学,2008,27(1): 24-26.
[6] 张正道. 管角螺的人工育苗[J]. 科学养鱼,2001(4): 25.
[7] 潘英,王强哲,庞有萍,等. 管角螺全人工育苗试验[J]. 水产科技
情报,2007,34(2): 84-85.
[8] 罗杰,刘楚吾,唐洪超,等. 温度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Gelin) 耗
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1): 85-88.
[9] 罗杰,刘楚吾,等. 盐度及规格对管角螺耗氧率和排氨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2008,32(5): 46-50.
[10] 陆珠润,蒋霞敏. 不同温度、底质和饵料对管角螺孵化和稚、幼
螺生长的影响[J]. 南方水产,2009,5(3): 10-14.
[11] 刘永,梁飞龙. 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高产技术[J]. 水产养殖,
2004,25(2):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