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全 文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梁发超摇 刘黎明**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
摘摇 要摇 景观分类既是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
管理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景观研究结果的精度和实用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景观分类系统、
理论、方法体系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同时系统介绍了 LANMAP、
MUFIC等景观分类体系.最后指出基于功能结构形态分类思想以及综合考虑景观分类实用目
的、景观功能、景观结构、自然地理因子、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综合
分类方法是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地学图件、3S 技术、数学定量模型、计算机
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知识等多种方法以提高景观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和分类结果的精度水平,
将是未来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摇 景观分类摇 分类流派摇 LANMAP分类体系
文章编号摇 1001-9332(2011)06-1632-07摇 中图分类号摇 Q149摇 文献标识码摇 A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LIANG Fa鄄chao, LIU Li鄄
m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鄄
na) . 鄄Chin. J. Appl. Ecol. ,2011,22(6): 1632-1638.
Abstract: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es on landscape structure,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also, the prerequisite for landscape evaluation, planning, protection, and man鄄
agement, directly affecting the precision and practicability of landscape research. This paper re鄄
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nd
summarized the ke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researches. Some major landscape classifi鄄
cation systems, e. g. , LANMAP and MUFIC, we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functional struc鄄
ture shape and on the integral consideration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utility, landscape function,
landscape structure, physio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human disturbance intensity should be the ma鄄
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The integration of mapping, 3S technology, quantitative mathe鄄
matics modeling, comput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enhance the preci鄄
sion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would be the key issu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research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genre; LANMAP classification syste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9)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
科研基金项目(20100008110002)资助.
**通讯作者. E鄄mail: liulm@ cau. edu. cn
2010鄄10鄄31 收稿,2011鄄03鄄11 接受.
摇 摇 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
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属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
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1] .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综合体,纵向的
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特征,但在一定空间尺度
上每一个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相对均质,即其内部
的组成和结构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景观分类是将具
有显著异质性的部分确定为不同的景观类型,而将
相对均质的部分确定为相同的景观类型. 异质性和
等级特征是进行景观分类的依据和出发点[2] . 目
前,主要的景观分类流派分别包括大尺度欧洲景观
分类系统、城市鄄森林界面分类系统和景观生态分类
系统等.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一直与景观分类和制图同步进行[3-6] . 景观分类既
是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开展景观
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景观生态学
应 用 生 态 学 报摇 2011 年 6 月摇 第 22 卷摇 第 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un. 2011,22(6): 1632-1638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 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
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学科的发展
水平[7-8] .作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景观分
类一直以来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9-11] .但由于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景观分类的基础
理论、方法等都不太完善,景观分类的指标、原则和
方法体系等尚未统一.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主要景观
分类流派系统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和归纳,总
结出其优缺点,并探讨了未来景观分类的发展趋势
和研究重点,旨在为国内外景观分类研究提供理论
参考和技术支持.
1摇 景观分类的国外研究进展
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由于
各国研究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在景观分类方
面差异很大,下面主要介绍不同流派的景观分类系
统特征和分类技术.
1郾 1摇 国外主要景观分类系统
1郾 1郾 1 大尺度欧洲景观分类系统 摇 2000 年,为了满
足全欧洲景观规划、保护、评价和管理的需要,《欧
洲景观公约》 [12]号召制作全欧洲统一的景观定量分
类图. 2010 年,由 M俟cher等[13]完成了面向用户的新
欧洲景观分类制图(LANMAP). 该分类体系认为景
观是由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等长期综合
作用的结果,并提出景观实体类似于土壤形成构成
因素,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
被、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和时间等作用的结果. 考虑
到数据的获取性和精度,该分类利用高分辨率的气
候、海拔、母质和土地覆盖数据作为景观分类因素,
采用 GIS空间叠加和分层级景观分类方法,将全欧
洲景观分为 4 个层级:第 1 层 8 类(依据气候数据)、
第 2 层 31 类(气候和地形叠加)、第 3 层 76 类(第 2
层上叠加母质)、第 4 层 350 个景观类型(4 因素叠
加). Elioubimtseva等[14]利用 GIS 技术,综合运用地
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编制了大尺度的俄罗斯景
观分类图.
以 LANMAP 为代表的欧洲景观分类体系适用
于大尺度、定量的景观分类与制图,易于操作和更
新,其主要缺点是缺少定性指标,较少考虑地方区域
景观构成要素特征,与地方大比例尺景观分类结果
衔接方面略显不足.
1郾 1郾 2 城市鄄森林界面分类系统 摇 2008 年,Dumas
等[15]提出的地中海城市鄄森林界面分类(Mediterra鄄
nean urban鄄forest interface classification, MUFIC)系
统具有深远影响. MUFIC 分类主要依据遥感影像和
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景观进行定量分类. 该方法探
讨城市景观对边缘自然景观区域的影响,利用景观
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形状和比例以及森林与
房屋之间的关系,通过 3 个景观指数 [类型比例
(PLAND)、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
(SHDI)]来计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
类型的划分. 2004 年, Acosta 等[11] 为定量分析
1954—1992 年伊塞俄比亚市区城市景观的变化,用
类似分类方法对城市景观进行了分类.
以 MUFIC为代表的城市鄄森林界面分类系统本
质是基于景观功能和空间结构进行分类,是定量模
块化相结合的分类系统,突破了以往分类只把景观
要素作为划分景观类型的决定因素,该方法较好地
反映了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特征,也能有效鉴
别景观的动态变化,但总体上对景观属性特征的定
性描述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1郾 1郾 3 景观生态分类系统摇 景观生态分类主要基于
生态学理论,在分类时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特征,是
景观分类的一种主要流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湿地景观生态分类. 湿地在维持地区、区域
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
用,湿地研究是地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
的热点.可从不同角度对湿地景观生态进行分类:
a)从生态保护角度分类.如 Garc侏a鄄Mu觡oz 等[16]为保
护两栖动物的多样性,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标,采用因
子分析法对地中海湿地景观进行分类,将 28 个典型
湿地分为 4 类,针对不同湿地景观类型采取不同的
管理措施;Heino 和 Mykr覿[17]利用无脊椎生物的多
样性变量对河流类型进行分类. b)从地形、流水的
位置和形态角度分类. 如 Cowardin 等[18]提出“美国
国家湿地清查冶(national wetlands inventory,NWI)湿
地景观分类体系,该体系首先依据湿地成因及其所
处地理环境将湿地划分成海洋、河口、河流、湖泊和
沼泽 5 个系统,再根据湿地水文特征、外貌特征、植
被差异将湿地系统逐级分成亚系统、湿地类和湿地
亚类,该分类体系较全面、使用范围较广,其主要缺
点是缺少定量指标;Zoltai 和 Vitt[19]基于湿地生态
过程,依据湿地地貌、水文、地表形态、植被特征并结
合湿地化学环境因素,构建了加拿大湿地分类体系;
Brinson[20]提出水文地貌法对湿地景观进行分类,该
分类根据湿地所处地理环境将湿地地貌分成河流地
貌、凹地貌、海岸地貌和泥炭湿地,根据湿地水源补
给将水文特征分成降水补给类、地表漫流补给类和
33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梁发超等: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下水补给类,根据湿地水流强度和流向将水动力
特征分成垂直起伏流、无定向的水平流和双向水
平流.
2)森林景观生态分类.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生态系统日益遭到破坏.由于森林具有强大的生
态环境服务功能,逐渐成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林
学研究的焦点.森林景观生态分类方法存在较大差
异.如 Styers等[21]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来选择生态系
统健康景观指数,通过计算相关指数发现,森林覆盖
率与人口、道路、房屋密度呈负相关,在森林景观生
态分类时应考虑以上因素,以为制定土地规划和管
理的政策服务;He[22]定义了森林景观模型中常用的
重要术语以及景观模型分类的一些标准,包括时间
精度、空间过程模拟个数和地域单元持续模拟方式
等;Borgesa和 Hoganson[23]研究认为,森林景观生态
分类策略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周围环境和管理空间
单元边界的设计,对森林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管理具
有重要作用;Sano 和 Ohsawa[24]将位于日本中心火
山脚下的 77 个森林区域共划分为 7 个景观区域单
元类型.总体来说,森林景观生态分类与地形和土壤
有很大关系.
3)农业景观生态分类. 21 世纪以来,为保护草
地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监测牧草地景观变化,多采取
牧民参与式的农业景观生态分类方法. 如 Roba 和
Oba[25]通过让肯尼亚北部阿里卡牧民回答“ why,
what,how冶这 3 个问题,对牧草地进行分类、评价和
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Oba和 Kaitira[26]对坦桑尼亚北部 Maasai 的牧草地
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Maasai 牧民
划分出的季节性牧草景观类型主要对应于草场压力
大小,在参考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基础上,分类结果可
用于管理季节性牧草地景观.
牧民参与式的牧草地景观生态分类方法充分利
用了牧民的本土知识,提高了公众参与性和管理水
平,弥补了研究者景观生态分类时专业知识的有限
性,使划分出的景观类型更符合实际、易于操作. 但
该方法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指标,导致分类界限有
时很难划定.
1郾 1郾 4 其他景观分类 摇 近年来,由于研究者的不同
需要,也产生了其他的景观分类方法.如 Bock 等[27]
详述了欧洲自然保护空间指数(SPIN)工程的目标
和值得仿效的结果,并选择了 8 个监测区域,通过面
向目标分类方法制作景观分类地图,这是一种基于
案例的推理方法,可作为规划和管理地方土地利用
的支持工具;K覿yhk觟和 Sk覽nes[28]采用综合功能景观
分类方法来评价景观变化动力和可持续性.
1郾 2摇 景观分类中的数学方法和 3S技术应用
随着 3S技术的发展,RS 和 GPS 已成为景观分
类获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集成运用 3S技术和数学方
法实现景观分类思想可大大提高分类结果的精度.
Dumas等[15]利用高分辨率 SPOT5 卫星遥感影像和
城市地图作为数据源,提取森林斑块类型和计算景
观格局指数,对地中海城市森林交错区域的景观进
行定量分类,该方法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
用覆盖形状和比例以及森林与房屋之间的关系,通
过景观指数来计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
观类型的划分;Shanmugam等[29]利用 Landsat TM数
据对印度沿海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对“基于自
组织数据分析与最大似然法的硬性分类方法冶与
“基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软性分类方法冶进行比
较,结果表明,硬性分类法的分类制图精度高于软性
分类方法,但后者可获得不同湿地生境的变化信息;
Haines鄄Young[30]利用 Landsat TM 和 MSS 遥感卫星
数据和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分类方法对威
尔士南部 3 个研究区域进行景观分类,结果表明,卫
星影像只能提取有关土地覆盖信息,同时运用
TWINSPAN运算法则是一种综合的快速分类方法,
其分类结果可为景观调查、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
Soto和 Pint佼[31]选取高程、坡度、生活区域和地质 4
个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提取
2 个主成分,然后采用 K鄄均值法逐步聚类分析,将波
多黎各群岛划分为 9 种景观类型;Burrough 等[32]将
模糊鄄均值法应用到景观分类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Bolliger[33]、 Scheller 和 Mladenoff[34]、 Keane
等[35]、Real等[36]利用 3S技术和数学统计模型也分
别进行了景观分类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2摇 景观分类的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景观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相对
较晚,目前尚未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景观分类体
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
究的迅速发展,我国景观分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方
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郾 1摇 景观分类的理论研究
198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
持制定了 “中国 1 颐 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
统冶 [37],它从地理学的角度将土地类型分为 3 个级
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这一分类系统便于在生
43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
产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1986
年,景贵和[38]首次在国内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的研究,拉开了我国景观研究的序幕.
早期的土地生态分类为我国景观分类奠定了基
础.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至今景观分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肖笃宁和钟林生[9]提出了反映控制景观形成过程
的主要因子、突出体现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决定
作用、景观空间的分异与组合、景观单元等级、单元
确定与类型归并五大景观分类的生态学原则和方
法;程维明[39]提出了人类生态系统分类、区域生态
分类、网格分类、基于植被类型或土地利用的分类、
土地类型分类、其他土地分类 6 种景观分类系统,同
时建立了以综合分类、能量、人类对自然干扰情况、
生态地形地貌、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 5 种景观分类
指标,对景观分类和制图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
景观分类需要结合实际区域现状,采取逐级分类法;
周华荣[40]基于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环境特征和景
观生态学原理,认为地域分异规律、人为景观干扰和
景观生态差异可作为景观分类的依据;王仰麟[41]提
出将景观系统划分为生产型、保护型、消费型及调和
型 4 种类型,其对应的功能特征为生物生产功能、环
境服务功能和文化支持功能;彭建等[42]将城市景观
单元按照其功能划分为生物生产功能、环境服务功
能、文化支持功能和信息输运功能.上述对景观分类
基本原理和原则的探讨为我国景观分类研究提供了
理论指导.
2郾 2摇 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
景观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景观评价与规划
等,应用目的不同,景观分类方法也存在差异. 李振
鹏等[8]在借鉴国内外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上,针对乡村景观规划的要求和我国乡村景观的特
点,提出了一种乡村尺度的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
依据景观所处地理区域的综合功能特征、人类活动
对景观的干扰程度、空间形态特征等,采用景观区、
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 4 级分类体系对研究
区域乡村景观进行分类. 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影响
乡村景观类型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体现了乡村
景观的特点,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实用性方法. 周华
荣[40]采用景观类型、景观系、景观组和景观型 4 级
分类体系对新疆地区沙湾县进行景观分类,景观类
型以大的地貌单元和气候带为分异指标,体现地域
分异规律;景观系以景观类型中斑块性质、功能、人
为干扰方式和效果的相似性来区分;景观组是在景
观系内以景观生态条件、人为利用方式差异为分异
指标;景观型作为景观分类的基本单位,其划分的主
要依据是景观要素相同,对景观型中的自然、半自然
景观直接利用其中的植物群系名称来命名. 蒋卫国
等[43]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植被类型数据、高程坡度
数据、河流数据等,按照景观 3 等级分类方法进行数
据处理、集成,形成 3 级景观分类系统,并对各景观
类型编码,建成安徽省景观分类编码系统和图例系
统,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景观空间形态特征、提供了大
尺度定量景观分类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制图. 秦海
鹏和刘永顺[44]、付春风[45]、庞立东等[46]根据各自的
研究目的,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方法体系.
近年来,3S技术和数学定量方法在国内景观分
类应用方面的研究日益兴起.如王岩松和沈波[47]以
NOAMAVHRR数据、实地调查资料和部分 TM 卫片
为底图,依据地形、气侯和地貌特征将松豆流域景观
分为 3 个大区、9 个小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地貌类
型、土壤侵蚀强度、土地覆盖类型等将松豆流域划分
为 500 多个景观类型;刘满宾等[48]基于 2006 年森
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借助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鄄
SPAN)方法,在 ArcInfo 支持下,将云南省一平浪林
场的天然云南松划分为 4 种经营景观类型;潘辉
等[49]认为,影像源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
分辨率等因素是影响景观分类精度的主要原因;黎
夏等[50]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的
SAR与 Landsat TM融合图像进行分类,进一步提高
了分类精度.
3摇 国内外景观分类研究进展的评述和比较
国外的景观分类研究起步较早,经过一个世纪
的发展,理论体系、方法和应用等相对成熟. 通过对
不同流派景观分类的研究发现,最近的景观分类具
有如下特征:1)景观分类体系呈多样化,偏向于定
量分类.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在景观分类体系中占有
重要位置,分类因素不仅考虑了过去强调的自然环
境因素,也包括生态功能和结构,同时公众参与景观
分类,使景观分类结果更加科学合理.由于研究目的
和侧重点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分类体系,使分
类方法体系更加完善. 2)数据获取的多样化和数据
处理的定量模型化,使景观分类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不断提高.在数据获取方面,由传统的纸质地图和野
外实际调研数据发展到主要通过遥感手段获取高分
率遥感影像资料,并辅以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等各种专题数据资料;在数据处理和分类算法方面:
53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梁发超等: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摇 摇 摇 摇 摇 摇
3S技术的兴起以及 GIS 和 RS 的集成运用,使多元
数据得到融合、影像数据解译精度提高;数学定量统
计模型的广泛应用以及分类算法的改进和创新,提
高了分类精确性和自动化水平;景观指数模型在景
观分类中得到应用,充分体现了景观结构特征.上述
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
景观分类的影响,使分类过程更科学、规范,分类结
果更客观、准确.
我国景观分类的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果,但主要以土地分类为基础,偏向于定性分析和对
国外相关理论的引入和运用,理论的适用程度有待
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中尺度,对小
尺度景观分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更多是对典
型案例区研究结果的理论总结,针对乡村尺度景观
分类原理、原则和指标等理论体系的探讨相对缺乏.
分类体系的指标选取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特征
的区分,较少考虑人类历史文化因素,且分类方法差
异较大,尚需对分类指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完整性和
统一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以往方法研究中重点以
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数据,在此基
础上利用 GIS辅以其他数据资料,综合反映景观类
型特征,相对欠缺对 3S技术、数学定量模型、景观指
数、公众参与、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
用.在提高景观分类精度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基础
上,有待进一步探寻分类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4摇 研究展望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
大、中尺度研究区域的景观分类理论、方法等方面的
研究做了大量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景观分类系统
呈现多样化.不同景观分类流派中,景观生态分类系
统占有重要位置.以功能结构形态分级分类思想为
基础,综合考虑景观分类实用目的、景观功能、景观
结构、自然地理因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强度
等多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类方法是未来该
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地学图件、3S 技术、
数学定量模型、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知识等多
种方法以提高景观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和分类结果的
精度水平,将是未来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
势;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乡村尺度农业景观的
分类研究,将是未来景观分类系统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景观分类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国外景观分
类研究对我国开展该项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
参考价值,但我国与国外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
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借鉴国外经
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
我国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条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的多尺度景观分类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
要,将是国内学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综合国内外景观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来
该研究的方向将具有以下特点:1)理论方法体系将
不断完善.未来景观分类理论中将融入更多其他学
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融入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人
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使划分出的景观类
型所考虑的因素更全面、充分,分类体系设计也更科
学合理.由于景观是变化的、发展的,相应的景观分
类也不应该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和发展的,应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动态变化,从而不断
完善和调整景观分类体系,以适应景观规划的要求.
2)景观分类与 3S 技术的紧密结合. 3S 技术的
发展为景观分类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系统的研
究探讨还不足.未来多时相、多通道、多分辨率遥感
影像的融合,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景观自动分类方
法将会出现,精度也将大大提高,遥感分类精度的提
高将是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 景观分类的目的在于
服务于实践,景观分类的趋势应将先进的 3S技术和
景观分类实际应用有机衔接,使用 GIS 实现景观信
息分析,开展景观分类、制图,为景观分析、评价、规
划与设计奠定基础.
3)定性和定量多因素综合分类方法的构建. 定
性因素可以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但缺少可比性的量化指标,很难对景观类型界线进
行划定;定量因素虽然可以明确提出景观类型的界
线,以反映景观格局,但缺乏总体观.因此,在景观分
类时,应构建综合考量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功能、地
形地貌、植被特征、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多种定性和
定量因素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法,该分类方法将定性
与定量、层次化与模块化相结合,既具有普遍适用
性,又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
4)乡村尺度的农业景观分类将是研究重点. 现
今景观分类系统多局限于大、中尺度景观的宏观分
类,较少涉及小尺度景观类型的划分,尤其是农业景
观的分类.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农
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机械化耕种造成耕地有机质减
少、土壤板结和污染等现象,使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
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小尺度农业景观的分
类研究,对开展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发挥农业
景观的生产、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合理利
63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
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因此,乡村尺度的农业景观分类将是未来景观分
类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摇 Xiao D鄄N (肖笃宁), Li X鄄Z (李秀珍), Gao J (高摇
峻 ), et al.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in Chinese)
[2]摇 Li X鄄Q (李新琪), Jin H鄄L (金海龙). Landscapes
classification of Ebinur Lake basin based on CBERS鄄2
RS imagines. Arid Land Geography (干旱区地理),
2007, 30(5): 736-741 (in Chinese)
[3] 摇 Forina A.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鄄
gy.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98
[4]摇 Forman RT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摇 Tang L鄄N (唐立娜), Wang Q鄄L (王庆礼), Dai L鄄M
(代力民), et al.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for鄄
est landscape in east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
态学报), 2008, 19(1): 20-24 (in Chinese)
[6]摇 Wu J鄄G (邬 建 国 ).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
Process, Scale and Hierarchy. Beijing: Higher Educa鄄
tion Press, 2000 (in Chinese)
[7]摇 Li Z鄄P (李振鹏), Liu L鄄M (刘黎明), Zhang H鄄B
(张虹波),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eco鄄
classifi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生态学杂志), 2004, 23 (4): 150 -156
(in Chinese)
[8]摇 Li Z鄄P (李振鹏), Liu L鄄M (刘黎明), Xie H鄄L (谢
花林). Methodology of rural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
case study in Baijiatuan Village, Haidian District, Bei鄄
jing. Resources Science (资源科学), 2005, 27 (2):
167-173 (in Chinese)
[9]摇 Xiao D鄄N (肖笃宁), Zhong L鄄S (钟林生).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2): 217-221 (in Chinese)
[10]摇 Cao Y (曹 摇 宇), Mo L鄄J (莫利江), Li Y (李 摇
艳), et al.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12): 3084 - 3092 ( in
Chinese)
[11]摇 Acosta A, Carranza ML, Giancola M. Landscape
change and ecosystem classification in a municipal dis鄄
trict of a small city ( Isernia, central Italy) . Environ鄄
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5, 108: 323 -
335
[12]摇 Europarat.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Brussels:
Europarat, 2000
[13]摇 M俟cher CA, Klijn JA, Wascher DW, et al. A new Eu鄄
ropean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 LANMAP): A trans鄄
parent, flexible and user鄄oriented methodology to distin鄄
guish landscap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 10: 87-
103
[14]摇 Elioubimtseva E, Defourny P. GIS鄄based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European Russia. Land鄄
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9, 44: 63-75
[15]摇 Dumas E, Jappiot M, Tatoni T. Mediterranean urban鄄
forest interface classification (MUFIC): A quantitative
method combining SPOT5 imager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dic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4:
183-190
[16]摇 Garc侏a鄄Mu觡oz E, Gilbert JD, Parra G, et al. Wetlands
classification for amphibian conservation in Mediterra鄄
nean landscapes.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10,
19: 901-911
[17]摇 Heino J, Mykr覿 H. Assessing physical surrogates for
biodiversity: Do tributary and stream type classifications
reflect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 diversity in running
water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129: 418-426
[18]摇 Cowardin LM, Carter V, Golet F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s and Deep Habitat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Publica鄄
tion, 1979
[19]摇 Zoltai SC, Vitt DH. Canadian wetlands: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nd classification. Plant Ecology, 1995, 118:
131-137
[20]摇 Brinson MM. A Hydrogeomorphic Classification for Wet鄄
lands Research Program Technical Report. Vicksburg
MS: U. 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Waterways Exper鄄
iment Station, 1993
[21]摇 Styers DM, Chappelka AH, Marzen LJ, et al. Develo鄄
ping a land鄄cover classification to select indicators of for鄄
est ecosystem health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landsca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 158-165
[22]摇 He HS. Forest landscape models: Definitions, charac鄄
te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鄄
agement, 2008, 254: 484-498
[23]摇 Borgesa JG, Hoganson HM. Structuring a landscape by
forestland classification and harvest scheduling spatial
constrain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0,
130: 269-275
[24]摇 Sano T, Ohsawa M.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oak dominated forests on the eroded fan remnant at the
foot of Yatsugatake volcano, central Japan. Forest Ecol鄄
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 817-829
[25]摇 Roba HG, Oba G.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grazing lands in northern Kenya. Journal of Environ鄄
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 673-682
[26]摇 Oba G, Kaitira LM. Herder knowledge of landscape as鄄
sessments in arid rangelands in northern Tanzania. Jour鄄
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6, 66: 168-186
[27]摇 Bock M, Rossner G, Wissen M, et al. Spatial indica鄄
tors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from European to local scale.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5, 5: 322-338
[28]摇 K覿yhk觟 N, Sk觟nes H. Change trajectories and key bio鄄
topes: Assessing landscape 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5: 300-321
[29]摇 Shanmugam P, Ahn YH, Sanjeevi S. A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 characteristics by linear
73616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梁发超等: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摇 摇 摇 摇 摇 摇
spectral mixture modeling and traditional hard classifiers
on multispectral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in southern In鄄
dia.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6, 194: 379-394
[30]摇 Haines鄄Young RH. The use of remotely鄄sensed satellite
imagery for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in Wales (U. K. ).
Landscape Ecology, 1992, 7: 253-274
[31]摇 Soto S, Pint佼 J. Deline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units
for Puerto Rico. Applied Geography, 2010, 30: 720 -
730
[32]摇 Burrough PA, van Gaan PFM, MacMillan RA. High鄄
resolution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using fuzzy k鄄mean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0, 113: 37-52
[33]摇 Bolliger J. Simulating complex landscapes with a generic
model: Sensitivity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lassifi鄄
cations. Ecological Complexity, 2005, 2: 131-149
[34]摇 Scheller RM, Mladenoff DJ. An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landscape simulation models: Tools and strate鄄
gies for understanding broad鄄scale forested ecosystems.
Landscape Ecology, 2007, 22: 491-505
[35]摇 Keane RE, Gary GJ, Davies ID, et al. A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fire succession models: Spatial simulations
of fi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4, 179: 3-27
[36]摇 Real E, Arce C, Sabucedo JM. Classification of land鄄
scapes using quantitative and categorical data, and pre鄄
diction of their scenic beauty in north鄄western Sp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0, 20: 355 -
373
[37]摇 Shi Y鄄L (石玉林). Key points of the 1 颐 1000000 land
source map and classification work in China (the draft) .
Resources Science (资源科学), 1982, 4(1): 63 -69
(in Chinese)
[38]摇 Jing G鄄H (景贵和). Ecoevaluation and ecodevice of
land.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1986, 41
(1): 1-7 (in Chinese)
[39]摇 Cheng W鄄M (程维明). Discu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landscape ecology. Geo鄄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2, 4(2): 61-65 ( in Chi鄄
nese)
[40]摇 Zhou H鄄R (周华荣).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region: A case
study of Shawan County.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生
态学杂志), 1999, 18(4): 69-72 (in Chinese)
[41]摇 Wang Y鄄L (王仰麟). A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of
landscape eco鄄classif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7 ( suppl. ): 121 -
126 (in Chinese)
[42]摇 Peng J (彭摇 建), Wang Y鄄L (王仰麟), Jing J (景摇
娟), et 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region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functions: 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2005, 25
(7): 1714-1719 (in Chinese)
[43]摇 Jiang W鄄G (蒋卫国), Xie Z鄄R (谢志仁), Wang W鄄J
(王文杰), et al.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y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3S.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
(3): 236-240 (in Chinese)
[44]摇 Qin H鄄P (秦海鹏), Liu Y鄄S (刘永顺). The natural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ew period of Wudalianchi
Volcano area.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 30(5): 58-62 (in Chinese)
[45]摇 Fu C鄄F (付春风). GIS鄄based forest landscape classifi鄄
cation and mapping of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中农业
大学学报), 2009, 28(2): 233-237 (in Chinese)
[46]摇 Pang L鄄D (庞立东), Liu G鄄X (刘桂香), Liu J鄄Q (刘
建强 ).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cartography of
grass lan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Xiwuzhumuqin.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1(2): 304-309 (in Chinese)
[47]摇 Wang Y鄄S (王岩松), Shen B (沈 摇 波). Study on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of Songliao Watersh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1 (6): 36 - 38 ( in Chi鄄
nese)
[48]摇 Liu M鄄B (刘满宾), Shu Q鄄T (舒清态), Liao S鄄X
(廖声熙).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succession
research on Pinus yunnanensis natural forest.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科技传播),
2010(9): 39-40 (in Chinese)
[49]摇 Pan H (潘摇 辉), Luo C鄄L (罗彩莲), Tan F鄄L (谭芳
林).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to wetland resear鄄
ches. Wetland Science (湿地科学), 2006, 4(1): 75-
80 (in Chinese)
[50]摇 Li X (黎摇 夏), Liu K (刘摇 凯), Wang S鄄G (王树
功). Mangrove wetland chang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鄄
ary using remote sens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
理学报), 2006, 61(1): 26-34 (in Chinese)
作者简介摇 梁发超,男,1983 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
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研究,发表论文 5 篇. E鄄mail: liang鄄
fachao1983@ 163. com
责任编辑摇 杨摇 弘
83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