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围封转移”对牧民收益影响分析——以正蓝旗桑根达莱镇敖力克嘎喳为例



全 文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7(4):403 - 406
Journa l of Shenyang Ag ricultu ra l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12, 7(4):403 - 406
“围封转移 ”对牧民收益影响分析
———以正蓝旗桑根达莱镇敖力克嘎喳为例
陈 默 1 ,翟印礼 1 ,韩洪云 2 ,雷庆勇 3
(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沈阳 110161;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3;3.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长春 130062)
摘要:退牧还草不仅涉及全民的长远利益 , 也直接影响到部分牧户的当前利益 , 如果不对这部分当前利益予以足够重视 , 在长远
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找到均衡 ,退牧还草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是令人担忧的。本研究就退牧还草政策对敖力克嘎喳牧民的收益
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 指出政策对牧民收益的负面效应 , 并针对负面效应对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 ,提出尊重市场规律和牧户意愿 ,
坚持长期的补贴政策 ,加大政府退牧还草投资力度等政策建议 , 从而可使退牧还草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退牧还草;牧民收益;实际国家补贴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9713(2005)04 - 0403 - 04 
沙漠化是当今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沙尘暴作为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
环境灾难和社会经济损失 ,京津地区也遭受了沙尘暴的袭击 , 2000年入春以来 ,西北 、华北地区连续发生 12次
扬沙 、沙尘暴天气 ,均波及北京 。强风 、不稳定的空气 、沙尘源是沙尘暴产生的三大要素。目前人类活动还无法
影响强风 、热空气等气象因子 ,防治沙尘暴的举措只有通过减少沙尘源物质的扬沙起尘进行 ,治理沙尘暴的关
键在于找到沙尘源并进行对症治理。那么 ,京津风沙源在哪里  近年来 ,国家气象局大量气象卫星云图清晰的
记载了每一次沙尘天气的起源 、加强 、运动全过程 ,为探寻沙尘源提供了依据 。浑善达克沙地是离北京最近的
沙尘源地 ,位于京津地区上风方位 ,是形成京津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 。为彻底消除沙尘暴对京津地区的威胁
和影响 ,在中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支持下 ,为恢复草地生态植被 ,内蒙古自治区在 2001年以正蓝旗桑根达莱
镇敖力克嘎喳为试点实施 “围封转移 ”。
“围封转移”战略是在草原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生
态恶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宏观战略措施。 “围封转移 ”就是对生态极度恶化 ,已经失去生产生活
条件的地区 ,实行 “围封禁牧 、收缩转移 、集约经营”的综合措施 ,对生态实行有效保护 ,对牧民的生产生活进行
妥善安排。
一 、项目地自然概况
浑善达克沙地东西横跨锡林郭勒盟(锡盟 )中南部 17市 , 1个县 , 6个旗 ,东西延伸 450km ,南北宽 600km ,
总面积 710万 hm2 ,其中沙漠化面积 387万 hm2 ,占沙地总面积的 54. 6%,干旱少雨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
200 ~ 300mm ,年蒸发量在 2000 ~ 2700mm ,为降雨量的 6 ~ 10倍;风大沙多 ,风速多在起沙风速以上 ,大风日数
占全年的 40% ~ 50%, 7 ~ 8级大风日数为 80天左右。 1987 ~ 1999年 ,流沙面积从 783万 hm - 2扩展到 6661万
hm
-2 ,增加 750%,每年以 1. 8km的速度推进 ,半固定沙地由 4万 hm2增到 8万 hm2 ,增加 100%,固定沙地在 12
年间从 69万 hm2减到 65万 hm2。 20世纪 50年代 ,浑善达克沙地的草场草高为 50 ~ 100cm ,盖度在 80%以上 ,
干草产量为 3750 ~ 5250kg hm - 2;20世纪 90年代 ,草场草高降为 20 ~ 40cm ,盖度在 40%左右 ,干草产量为 750
~ 1500kg hm -2 ,另外 ,草场植被种类变劣 。
正蓝旗 2001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 、移民扩镇试点项目所确定的移民搬迁地区 ———桑根达莱镇敖力克嘎喳
就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 ,该嘎喳收入来源主要是畜牧业 ,土地总面积为 1. 13万 hm2 ,其中冬营地 0. 89万
hm
2 ,可利用草场面积为 0. 83万 hm2 ,有 90%的草场沙化退化。共计 115户 , 436人 ,其中贫困户为 104户 , 400
收稿日期:2004 - 10 - 21
作者简介:陈 默(1979— ),女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7卷
人 。该嘎喳于 2001年开始实行禁牧 ,并于当年 10月份迁往距离桑根达莱镇北 1. 5km处 ,饲养产奶量很高的奶
牛 。
二 、1999 ~ 2002年敖力克嘎喳牧民收入构成
本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是采用实地调查 100户牧户 1999 ~ 2002年收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 ,这四年牧户的收
入主要由卖牲畜收入 、卖绒毛收入 、卖牛奶收入 、卖奶制品收入 、副业收入和国家补贴构成(见表 1),其中副业
收入包括打工收入和工资收入 ,国家补贴为一次性住房及棚圈补贴 。因为调查是按户进行的 ,每户的收入是一
个整体 ,具有不可分性 ,所以数据的运用以户为基础 。
图 1 1999 ~ 2002年牧民户均年收入(单位:元)
表 1 1999 ~ 2002年敖力克嘎查牧民收入结构(%)
项 目   1999 2000 2001 2002
卖绒毛 20. 7 17. 5 3. 8 0
卖牲畜 73. 7 76. 8 56. 9 24. 6
卖牛奶 0 0 0. 5 50. 7
卖奶制品 1. 6 1. 3 0. 2 0. 1
副业 4. 3 4. 4 2. 3 24. 6
国家补贴 0 0 36. 3 0
总和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三 、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前后牧民收益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解释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收益的影响 ,利用 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通
过对样本值所做散点图的分析 ,建立如下模型:
Y =b01 +b1X1 +b2X2 +b3X3 +b4X 4 +b5X 5(X 5′)+b02D i+u
根据图结果 ,对牧民 1999 ~ 2002年的户均年收入进行对比分析 ,假定:①政策对牧民收益产生了负效应;
②政策对牧民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补贴不到位 。
(二 )变量的含义
由表 1得知 ,卖奶制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小 , 1999年为 1. 6%, 2000年为 1. 3%, 2001年为 0. 2%,
2002年为 0. 1%,所以其对牧民收益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故将这一变量剔除 。因变量为家庭年收入 ,即牧民
的收益 (Y ),自变量为卖绒毛收入 (X1)、卖牲畜收入 (X2)、卖牛奶收入 (X 3)、副业收入 (X 4)、实际国家补贴
(X5)、调整后国家补贴 (X 5′)、政策 (Di)、随机扰动项 (u)。
(1)政策变量是一个 0 ~ 1变量 ,如未实行退牧还草 ,则 D i取 0,如实行退牧还草 ,则 D i取 1。
(2)实际国家补贴为牧民住房及牲畜棚圈补贴 ,按国家补贴 =住房及棚圈实际造价 -牧民自筹部分计算。
(3)调整后的国家补贴 。由于在调查中牧民普遍反映补贴不合理 ,对国家补贴进行了调整以作为对照 。
王向阳等通过对西部牧区的调查采用应急估价法(contingent valua tionme thod)初步拟定的禁牧区补贴标准:每
禁牧 1hm2草原 ,政府每年补助口粮 375kg,饲料粮 75kg,生活现金补助 49. 5元 ,补助期为 8年 ,一次性政府补
贴草原网围栏建设费每公顷 750元 ,棚圈建设每户固定 5000元 (100元 /m2 ,共 50m2)。由于在禁牧前各户已
将自家的草场用网围栏围了起来 ,不需再对网围栏建设投入资金 ,所以国家补贴应为住房及棚圈补贴与生活补
助 、粮食补助 、饲料粮补助之和 。粮食补助和饲料粮补助均按当年市场价格折算为现金 (粮食每公斤 1. 2元 ,
饲料粮每公斤 1. 5元)。
(三 )牧户收益回归分析
运用上述因变量及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 2计算结果看出:牧民的收益与卖绒毛收入 、卖牲畜收入 、卖
404
第 4期 陈 默等:“围封转移 ”对牧民收益影响分析
牛奶收入 、副业收入 、国家实际补贴成正向变化;政策与牧民的收益呈反向变化 ,实行了退牧还草政策后 ,牧民
的收益下降 ,这与假定相符 ,但 t值不显著 。为了对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的收益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再次以牧
民收益为因变量 ,对自变量国家补贴进行了调整 ,将生活补助和粮食补助计入补贴 ,进行了回归分析 ,从表 3计
算结果看出:在采取调整补贴的情况下 ,牧民收益与政策呈同向变化 ,这说明在实施了退牧还草政策之后牧民
的收益增加 ,但 t值不显著 。牧民收益与卖绒毛收入 、卖牲畜收入 、卖牛奶收入 、副业收入 、调整的国家补贴呈
同向变化 ,且对于牧民收益的贡献与在实际国家补贴情况下相比变化微小。
表 2 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收益影响回归分析(实际国家补贴)
变  量 Coefficient t S ig.
常 数 225. 388 0. 764 0. 445
卖绒毛收入 0. 963 13. 783 0. 000
卖牲畜收入 1. 014 91. 008 0. 000
卖牛奶收入 1. 020 14. 687 0. 000
副业收入 1. 056 18. 793 0. 000
实际补贴 0. 961 30. 566 0. 000
政 策 -429. 606 - 0. 864 0. 388
表 3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收益影响分析(调整的国家补贴)
变 量 Coefficient t Sig.
常 数 215. 431 0. 742 0. 459
卖绒毛收入 0. 960 13. 850 0. 000
卖牲畜收入 1. 015 94. 637 0. 000
卖牛奶收入 1. 028 16. 204 0. 000
副业收入 1. 054 18. 825 0. 000
调整补贴 0. 965 55. 043 0. 000
政 策 303. 730 0. 445 0. 657
R - squa red 0. 990
四 、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收益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
第一 ,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改变了牧民的收入结构 ,副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增加说明牧民开始从事二 、
三产业 。牧民在搬迁后 ,住所距离城镇较近 ,且饲养奶牛所需的劳动力少 ,为牧民外出打工提供了客观条件 ,政
策的实施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 ,利用回归分析将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收益的影响数量化 ,结果表明 ,在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政府仅
向牧民提供一次性住房及棚圈补贴的情况下 ,政策的实施将会降低牧民的收益;如果政府对牧民除了给予一次
性的住房及棚圈补贴 ,还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活补助和粮食补助 ,那么政策的实施将会提高牧民的收益。在退
牧还草政策实施的初期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牧民的短期收益肯定会降低 ,牧民的经济收益的损失就要由国
家和地方政府来补偿 。如果政府仅提供住房和棚圈补贴 ,是不能弥补牧民的经济损失的 ,牧民卖掉自己赖以为
生的所有的牛 、羊 ,相当于 “竭泽而渔 ”,截断了收入流的源头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这部分机会成本不应由牧民
独自承担 ,而将资金投入奶牛的购买 ,短期内是不会有经济收益的 ,这样牧民的生活就无从着落 ,所以政府还要
给牧民提供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的现金补助和粮食补助 ,也就是说政府的补贴应具有持续性 。
第三 ,不论是在实际国家补贴情况下 ,还是在调整的国家补贴情况下 ,卖牛奶的收入和副业收入对牧民收
益的贡献都要大于卖绒毛收入和卖牲畜收入对收益的贡献 ,这说明在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牧民相对于政策实
施前加大了对生产资料的投入 ,增加了购买生产资料的力度 ,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 ,为资本增殖创造了条件 。
所以 ,政策实施后 ,虽然牧民的户均年收入起点较以前下降了 ,但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比政策实施前有所提高。
五 、政策建议
(一 )尊重市场规律和牧户意愿 ,坚持长期的补贴政策
通过对退牧还林政策对牧户收益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及对牧民的退牧还草意愿调查 ,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政
府补贴上。政府补贴是否到位 ,是否具有持续性直接影响到牧民的收益 ,从而影响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和热
情 。退牧还草的主体是广大牧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他们是按照市场法则经营决策的 ,而不是按照政府计划
来经营 。只有在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于其成本时 ,牧民才会投资 ,才会退牧还草 。因而政府只能顺应市场规律 ,
通过政策引导 ,形成牧户还草的激励 ,才能使退牧还草成为牧户的自觉行为 ,保持其持续性。在目前饲养奶牛
405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7卷
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 ,实行长期的财政补贴以提高牧户退牧还草所必需的收益 ,是决策部门的必然选择。
(二 )尽快出台《退牧还草条例》,为牧民的畜牧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退牧还草与退耕还林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也应该制
定相应的条例 ,使退牧还草有章可循 。
“公司 +牧户 ”的形式可以引导牧民进入市场 ,同时牧民与公司分担风险 ,减少牧民进入市场后收益的不
确定性 ,通过公司将牧民的畜牧产品跨区销售 ,扩大了产品的市场 ,有利于牧民增收 ,从而形成牧民投资舍饲奶
牛的激励 ,形成退牧还草生态目标的持续性。因此 ,应鼓励 “公司 +牧户 ”形式的发展 。
(三 )加强舍饲奶牛的技术推广与培训 ,提高牧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经营方式转变
地方畜牧管理部门在执行和监督退牧还草执行情况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牧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要在青贮
饲料加工研制和科学饲养奶牛的技术上予以重点支持 ,加强舍饲技术的培训 ,使牧民尽快适应舍饲这种集约型
饲养方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开设短期的舍饲奶牛培训班 ,请专家为牧民讲解科学饲养奶牛的技术 ,
派遣饲养奶牛的技术员在奶牛村轮班蹲点 ,及时解决牧民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二 ,村委会应定
期组织牧民进行饲养奶牛的经验交流 ,取长补短 ,提高牧民的饲养技术;建立图书室 ,以方便牧民学习科学养牛
的技术 ,增强抗御风险 、灾害的能力。第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立信息平台 ,为牧民发展生产提供信息支
持 ,促进牧户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四 )发展牧区非牧产业 ,提供就业机会
舍饲奶牛需要的劳动力少 ,且牧民搬迁到城镇附近为牧民打工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但由于牧民受传统
观念的影响 ,以及自身条件和当地二 、三产业市场环境的制约 ,转产 、打工的主动性不强 ,造成失业的社会问题 。
因此 ,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对牧民进行教育和技术培训。牧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
牧业才是正当可靠的行业 ,因此不愿外出打工 ,政府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鼓励牧民转变单纯依靠畜牧业的生存
观念 ,在主观上形成转产的主动性。同时对牧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也是必需的 ,可以增加牧民转产的信心 ,
为牧民转产创造条件 。第二 ,发展本地区非牧产业 。结合本地区的人文 、民俗和山川地貌特色 ,重点挖掘草原
景观潜力 ,培育发展草原风情旅游业;充分挖掘各类草原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 ,开发植物产业 ,包括药用植物种
子产业深加工产业 ,为牧民提供就业机会 。
(五 )加大政府退牧还草投资力度
由于退牧还草工程公益性强等原因 ,造成目前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体现在退牧还草的牧民得不到合理的补
贴和草原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这不能激发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 ,阻碍了退牧还草的进程。加大政府投资力
度 ,对于退牧还草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性意义重大。为了使退牧还草有效 、顺利地实施 ,国家应设立退牧还草专
项资金 ,并逐年加大投资力度 ,为退牧还草的牧民生产 、生活提供保障 。加大交通 、灌溉 、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国
家投入 ,对牧户草场网围栏 、草料加工机械 、仓储设施 、棚圈 、水井等投资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予以适当的补贴 ,
提高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同时 ,制定退牧还草优惠政策 ,广辟资金来源 ,吸引外资和国内企业投入退牧还
草的建设行列 ,加快退牧还草的进程 。
参考文献
[ 1]  王向阳 , 王济民 ,张惠杰 ,等 .中国西部牧区退牧还草的政策支持 [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03, (7):45 - 50.
[ 2]  戎悦胜 , 谷雅麟 .生态畜牧业及围封转移 [M ]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2002.
[ 3]  胡 涛 , 孙炳彦 .沙尘暴原因背后的原因 [ J] .林业经济 , 2002, (5):10 -13.
[ 4]  胡培兴 .治沙止漠建屏障 绿色护卫北京城 [ J] .林业经济 , 2003, (5):20 - 23.
[责任编辑 王 娟 ]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