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茯苓皮中茯苓聚糖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选



全 文 :茯苓皮中茯苓聚糖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选
Optimum Extracting Technique and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Pachman in Poria Peels
段 启 Duan Qi1 ,王少军Wang Shaojun2 ,曹 君 Cao Jun1 ,蔡瑞丽 Cai Ruili1 ,龚千锋 Gong Qianfeng1 ,易丙学 Yi Bingxue1
1.江西中医学院 Jiangxi U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olid Prepa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摘要:目的:优选茯苓皮中茯苓聚糖的提取工艺 ,测定不同产地茯苓皮中茯苓聚糖的含量。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十二个样
品进行测定 ,采用苯酚—硫酸法 , 测定茯苓聚糖吸光度。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石油醚提取 2 h , 80%乙醇提取 2 h , 碱用量为
50 ml。结论:茯苓聚糖采用稀碱法提取效果最好。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an optimum ex tracting technique o f Pachman and determine its content in Poria peel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Method:The colorimetric method of phenol and sulfuric aci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bsorbance of Pachman.Result:12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were de termined.Conclusion:The optimum ex tracting techniques of Pachman included ex-
tracting with pe troleum ether(30℃~ 60℃)fo r 2 hours and alcoho l(80%)fo r 2 hours with NaOH 50 ml.
关键词:茯苓皮;茯苓聚糖;含量测定;正交试验
Key words:Poria peel;Pachman;content determination;o rthogon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R284.2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1672-6839(2004)06-0032-03
  茯苓皮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 ria cocos (Schw .)Wolf
的外皮 ,味甘淡 , 性平 ,具利水渗湿功能 ,功专行皮肤水湿[ 1] 。
多用于皮肤水肿。本实验用稀碱法提取茯苓皮中茯苓聚糖 ,
经过苯酚—硫酸显色 ,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 , 此方
法简便易行 、快速稳定 、重现性好。在此基础上 , 利用正交试
验对茯苓聚糖的提取方法 ,提取时间 ,溶剂用量进行优选 , 得
出最佳工艺。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UV-3000 紫外分光光度计 、电光分析天平(十万
分之一)、水浴锅。
试剂:硫酸 、5%苯酚为分析纯;葡萄糖标准品(购自中国
生物制品检定所)、双蒸馏水。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茯苓聚糖测定
2.1.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葡萄糖标品 50 mg 至
50 ml容量瓶中 , 加水定容至刻度 , 精密移取此溶液 5 ml置
50 ml容量瓶中 , 加水稀释至刻度 , 得浓度为 0.1007 mg/ml
葡萄糖对照品溶液。
2.1.2 吸收波长的选择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0 ml于具
塞试管中 ,加水 20 ml , 加5%苯酚 1.0 ml ,再缓缓加入浓硫酸
5 ml ,摇匀 ,放置 30 min 后取出。在分光光度仪上测定波长
从 300 ~ 600 nm 之间的吸收度 , 结果表明在 490 nm 处葡萄
糖吸收度最高 ,故选择 490 nm 为最佳吸收波长进行测定。
2.1.3 苯酚用量的选择[ 2]  分别量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
1.0 ml ,依次加入 5%苯酚 0.2 ml , 0.4 ml , 0.6 ml , 0.8 ml ,
1.0 ml , 1.2 ml , 1.4 ml , 1.6 ml , 1.8 ml , 2.0 ml , 2.5 ml , 再各
自加浓硫酸 5.0 ml ,放置 30 min后测其吸收度。结果表明当
5%苯酚用量为 1.0 ml时吸收度最大。
2.1.4 浓硫酸用量的选择 分别量取葡萄糖对照品 1.0
ml ,加苯酚 0.8 ml ,浓硫酸用量为 5.0 ml , 5.5 ml , 6.0 ml , 6.5
ml , 7.0 ml , 7.5 ml ,其他条件如 2.2 项 , 结果表明当浓硫酸用
量为 5.0 ml时吸收度最大。
2.1.5 反应时间的选择 分别量取葡萄糖对照液 1.0 ml ,
加 5%苯酚溶液 0.8 ml , 浓硫酸 6.0 ml , 放置时间分别为 30
min、40 min、60 min、100 min , 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 30 min 吸
收度最大。故选择反应时间为 30 min。
2.1.6 反应温度的选择 分别量取葡萄糖对照液 1.0 ml ,
加 5%苯酚溶液 0.8 ml , 浓硫酸 6 ml , 在室温控制水浴温度
20℃、40℃、65℃、85℃、100℃时保温 30 min , 结果表明反应
温度为 40℃吸收度最大。故选取 40℃为最佳反应温度。
2.1.7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葡萄糖标准溶液0.0
ml 、0.1 ml 、0.2 ml 、0.4 ml 、0.5 ml、0.6 ml置 15 ml试管中 ,
分别加水至 1 ml ,再加入 5%苯酚溶液 0.8 ml , 充分混合后 ,
快速加入 6 ml 浓硫酸 , 再充分混合 , 放置 40℃水浴中 30
min , 再置冰水浴中 30 min。在 490 nm 处测其吸收值(A), 以
浓度对吸收值做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
C=0.1145A-0.0051r=0.9986
2.1.8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 0.5 ml , 同前操
作 ,测吸光度 ,连续测 5 次 , 得 RSD=0.05%, 结果表明精密
度良好。
·32·
2004 年 12月第 6期
No.6 Dec. 2004          
河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 Y OF CHINESEMEDIC INE
          第 19 卷 总第 115 期
Vol.19 Serial No.115
DOI :10.16368/j.issn.1674-8999.2004.06.015
2.1.9 重复性实验 按最佳条件制备 5 份样品 , 测定其吸
收值 ,得 RSD=1.3%,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1.10 稳定性实验 按最佳条件制备样品 , 于 1 h 、2 h、4
h、8 h 、12 h、24 h 测定其吸收值 , 得 RSD=1.0%,结果表明样
品在 24 h 内稳定性良好。
2.1.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溶液 5 份 ,
分别加入等量供试品液 ,测定其吸收值。结果见表 1。
表 1 茯苓皮加样回收率试验
编号 茯苓皮样品量(g)加入葡萄糖量(g) 回收率(%)
1 1 ml 0.1 97
2 1 ml 0.2 95
3 1 ml 0.3 97
4 1 ml 0.4 89
5 1 ml 0.5 102
  RSD=4.86%。
2.1.12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取用稀碱浸提法提取的 12 组
不同产地的样品供试液 1.0 ml , 置于 15 ml试管中 ,加入 5%
的苯酚溶液 0.8 ml , 混匀后加入浓硫酸 6 ml ,在 40℃保温 30
min再放入冰水浴中 30 min 测其吸收度 A(n =3)。结果见
表 2。
表 2 茯苓皮样品含量测定
样品来源 吸收度(A) 粉末重量(g) 含量(%)
1湖北罗田县 0.6123 0.4999 54.19
2湖北罗田县 0.6150 0.4991 54.53
3湖北罗田县 0.6057 0.4994 53.61
4湖北罗田县 0.6073 0.5006 53.64
5云南武定县 0.5690 0.5000 50.04
6云南武定县 0.5810 0.5003 51.45
7云南武定县 0.5878 0.5007 51.77
8安徽金寨县 0.7770 0.4996 67.95
9安徽金寨县 0.6451 0.4990 57.43
10安徽金寨县 0.5080 0.5005 44.19
11甘肃甘南州 0.1519 0.4999 10.26
12四川西昌县 0.4147 0.4996 35.34
2.2 茯苓糖提取工艺优选
2.2.1 提取方法选择 取同一地区的等量干燥的茯苓皮各
三份 ,分别用稀碱浸提法[ 3]和水煮醇沉法[ 4 ~ 6]提取 , 按样品
测定法测吸收度 ,结果表明稀碱浸提法优于水煮醇沉法。
2.2.2 稀碱浸提法工艺优选 通过预试验和文献参考选择
影响浸提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石油醚提取时间 、乙醇提取时
间 、乙醇浓度 、碱用量 , 每个因素拟订 3 个水平 , 见表 3 , 正交
选用 L9(34)见表 4。
2.2.3 样品处理 精密称取过 60 目筛的茯苓皮粉末0.5 g ,
置于索氏提取器中 , 用石油醚和乙醇各进行提取 , 滤渣加入
1.0 mol/ L NaOH 溶液 ,浸渍过夜 ,滤过 ,弃去初滤液 ,精密吸
取续滤液 1.5 ml至 50 ml容量瓶中 , 加水至刻度 ,摇匀即得。
精密量取 0.4 ml至具塞试管中 ,加水至 1 ml , 加 5%苯酚 1.0
ml ,浓硫酸 5 ml ,充分混合 , 于 40℃水浴中 30 min 即得供试
品。
2.2.4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见表 3 、表 4、表 5。
表 3 茯苓糖提取工艺优选四因素三水平表
水平编号 1 2 3 4石油醚提时间(h)乙醇提时间(h) 乙醇浓度(%) 碱用量(ml)
1 2 2 80 50
2 3 3 90 80
3 4 4 100 100
表 4 茯苓糖提取工艺优选正交表 L9(34) %
试验号 1 2 3 4
A B C D
茯苓聚糖含量
1 1 1 1 1 27.92
2 1 2 2 2 27.95
3 1 3 3 3 20.42
4 2 1 2 3 22.09
5 2 2 3 1 38.03
6 2 3 1 2 28.07
7 3 1 3 2 27.15
8 3 2 1 3 16.90
9 3 3 2 1 48.12
Ⅰ j 76.27 77.16 72.89 114.07
Ⅱ j 88.19 82.88 98.16 83.17 CT =8233.653
Ⅲ j 92.17 96.61 85.60 59.41
R 5.29 6.48 8.42 18.22
SSj 45.5139 66.6149 106.4301 500.7848
表 5 茯苓糖提取工艺优选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 P 值
A 45.5139 2 22.7569 1 >0.05
B 66.6149 2 33.3074 1.46 >0.05
C 106.4302 2 53.2150 2.34 >0.05
D 500.7848 2 250.3924 11.003 <0.05
  注:以A 作为误差项。
查表得 F 0.05(2.8)=4.46 , F0.01(2.8)=8.65。
可以看出 ,各因素对考察指标的影响因素为 D>C>B>
A ,且以 D1A1B1C1为佳。即最佳提取工艺为:即石油醚提取
2 h , 80%乙醇提取2 h , 碱用量为50 ml。验证实验:按已确定
的最佳工艺提取 ,测得茯苓聚糖含量为 68.2%(n =3),重现
性良好。
3 讨论
由于正交表“均衡搭配”的特点 , 不仅减少了实验次数 ,
分析后结果也更加科学可靠。通过正交实验表明 , 稀碱法中
最佳提取工艺为 D1A1B1C1 , 即石油醚提取2 h , 80%乙醇提取
2 h ,碱用量为 50 ml。含量测试结果标明 , 苯酚—硫酸法测
定茯苓皮中茯苓聚糖结果准确 , 重现性好 , 不同产地药材质
量差别较大。其中 , 安徽金寨县茯苓聚糖含量最高;甘肃甘
南州的最低;湖南 、云南两地差别不大。
参考文献:
[ 1]雷载权.中药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33·
2004 年 12月 第 6期
No.6  Dec. 2004    
河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茯苓皮中…Optimum Ext ract ing… 段启…Duan Qi…     
第 19 卷 总第 115期
Vol.19 Serial No.115
[ 2]夏超 ,韩英 ,符艳梅.不同产地茯苓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J] .湖
南中医药导报 , 2000 , 12(6):33.
[ 3] 李俊 ,韩向晖 ,李仲洪 , 等.茯苓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J] .中国
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 2000 , 17(1):49.
[ 4]丰朝霞 ,张鸿.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总糖含量[ J] .时珍国
医国药 , 2000 , 11(2):109.
[ 5]潘琦 ,金文.茯苓多糖的含量测定分析[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1999 , 20(1):33.
[ 6] 潘琦 ,贾向云 ,罗天浩 , 等.茯苓皮提取茯苓多糖实验方法研究
[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7 , 20(3):13.
编辑:程延安
收稿日期:2004-06-25
作者简介:段启(1969-), 男 , 甘肃人 , 医学硕士 , 主管中药
师 ,执业药师。// Add:330006江西省南昌市;E-mail:duan-
qi69@dyou.com
桔梗烘法炮制初探*
Baking Process of Radix Platycodi
王正益Wang Zhengy i ,田效志 Tian Xiaozhi ,李 平 Li Ping ,黄显峰 Huang Xianfeng
河南中医学院 Henan C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要:目的:探讨桔梗烘法最佳炮制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 , 对桔梗在不同炮制条件下 , 其有效成分桔梗总皂甙的浸出
率进行测定 ,并测定桔梗的各炮制品的收得率。结果:温度 90℃下烘 45 min 为桔梗烘法的最佳炮制条件。此条件所得桔梗总
皂甙含量稍高于炒品 ,明显高于生品。结论:炮制条件与桔梗总皂甙含量有密切关系 , 为优选桔梗最佳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 re the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baking Radix Platy codi.Method:By orthogonal test , the mea-
surement was made on ex traction rate of Platycodin and the getting rate of processed Radix Platycodi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Re-
sult: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baking was 45 min a t 90℃, in w hich the Platycodin content w 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frying process , and much higher than crude herbs.Conclusion: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condition and the
to tal Platycodin content ,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selection of the most optimum process of this herb.
关键词:桔梗;正交试验设计;桔梗总皂甙;炮制
Key words:Radix Platycodi;orthogonal design;platy codin;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R283.3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1672-6839(2004)06-0034-02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 randiflorum(Jacq.)
A.DC.的干燥根。味苦辛 , 性平 , 入肺经。具有宣肺利咽 , 祛
痰排脓的功效[ 1]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桔梗皂甙 、桔梗皂甙
元 、远志酸 、桔梗酸 A、B、C 、α-菠甾醇-β-D葡萄糖甙 、桔
梗聚糖 、菊糖等[ 2] 。
桔梗古代多经净制 、切制后直接入药 , 炮制始见于南北
朝刘宋时代雷学攴《雷公炮炙论》 , 方法是于槐砧上细坐刂 ,用百
合水浸一伏时 , 漉出 , 缓火熬令干用 , 每修事四两 ,用生百合
五分捣作膏 , 投于水中浸。又有炒至紫黑色(宋·《类编朱氏
集验医方》),炒黄(元·《丹溪心法》), 炒焦(明·《普济方》), 有
姜汁炙(宋·《普济本事方》),有蜜制 , 有米泔水制 , 有酒炙(明
·《普济方》),有麸炒(明·《奇效良方》),有醋炒(明·《奇效良
方》)[ 3] ,现代用法中常见有生用 ,蜜炙和炒用 ,炒桔梗至今没
有统一的炮制标准 ,凭经验不易掌握火候 , 不便大量生产 , 有
诸多弊端 , 为了使桔梗更符合现代用药要求 , 现尝试以烘法
代替炒法 ,以其有效成分桔梗总皂甙含量为质量指标来优选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 2001 年科技发展计划应用与开
发研究计划项目(编号:0124170732)
最佳工艺参数。
1 试验材料
1.1 样品
桔梗饮片购于郑州市医药总公司药材站。 经河南中医
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桔梗科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g.)A.DC.的干燥根之饮片。
1.2 试剂
甲醇 、乙醚 、丙酮均为分析纯 ,正丁醇为化学纯。
1.3 仪器
HH.SY11-Ni-2C 型水浴锅(北京市长风仪器仪表公
司), TN 型托盘式扭力天平(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 SKFG-
01 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 SHZ-C 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
泵 , TG328B型电光分析天平。
2 试验步骤
2.1 生用
将桔梗饮片称取 100 g , 在恒温箱中 60℃烘干 30 min , 关
·34·
2004 年 12月第 6期
No.6 Dec. 2004          
河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 Y OF CHINESEMEDIC INE
          第 19 卷 总第 115 期
Vol.19 Serial No.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