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2No.122006December
htp:/www.casb.org.cn
芦笋(Asparagusoficinalis.Linn),学名石刁柏,为
百合科天门冬属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
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其嫩茎中含有多种活性成
分,具有防癌、抗癌、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等功效,也
是抗疲劳、增强体力的营养滋补品,在国际上享有“蔬
菜之王”的美称。在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芦笋是不
可替代的高级营养保健食品[1]。近年来,芦笋在国际市
场一直十分紧俏,供不应求,在这种形式下,中国芦笋
发展很快[2],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hm2,成
为世界第一芦笋生产大国。
芦笋有白芦笋和绿芦笋之分。白芦笋栽培历史较
长,栽培过程中需培土,使嫩茎在土壤中生长,不见阳
光,从而形成洁白的嫩茎,白芦笋以加工制成罐头为
主。绿芦笋生产中不需培土,嫩茎出土后在日光下变为
绿色,绿芦笋以鲜食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习
惯从过去吃罐头转向吃新鲜食品,绿芦笋在国际市场
销量逐年增加,加之绿芦笋的营养价值、风味和口感优
于白芦笋,而栽培过程又比白芦笋省工省时,因此,世
界绿芦笋的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中国芦笋栽培也由白
芦笋转向绿芦笋,特别是芦笋新产区基本为绿芦笋栽
培。
芦笋在中国栽培历史短,绿芦笋栽培时间更短,栽
培技术水平尚不高,且各地栽培技术、产量、品质、经济
效益高低参差不齐,有些产区由于管理粗放或管理不
当,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和效益差。笔者综述了中国
绿芦笋栽培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提高中国绿
芦笋栽培技术水平,实现绿芦笋的优质、高效标准化栽
培提供参考。
中国绿芦笋栽培研究进展
乜兰春 1,李保会 2,黄瑞虹 1
(1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保定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保定071001)
摘 要:绿芦笋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近年来,中国绿芦笋栽培发展
很快,但栽培技术尚有待提高。从品种、育苗技术、田间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标准化栽
培等方面综述了中国绿芦笋的栽培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实现高产、优质和
高效益,是中国绿芦笋生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芦笋;育苗技术;田间管理;设施栽培;标准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4.6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inGreenAsparagusCultivatoninChina
NieLanchun,LiBaohui,HuangRuiho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
Abstract:Greenasparaguswithhighlynutritionalandmedicalvalueisverypopularininternationalmar-
ket.Inrecentyears,greenasparagusdevelopedrapidlyinChina.Butitscultivationtechniqueneedstobe
improved.Thispaperreviewedthesituationandadvanceingreenasparaguscultivationincludingnewcul-
rivars,seedlingtechniques,fieldmanagement,protectedcultivation,diseasesandpestcontrolandstandard
techniquesfororganicfreshasparaguscultivation.Throughthestandardtechniquesfororganicfreshas-
paraguscultivationtoachievehighyield,goodqualityandhigheficiencyisthedevelopingdirectionof
greenasparagusproductioninChina.
Keywords:Greenasparagus,Seedlingtechniques,Fieldmanagement,Protectcultivation,Standardculti-
vation
基金项目: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项目“芦笋新品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示范与推广”(20060106)。
第一作者简介:乜兰春,女,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研究工作。E-mail:nlch66@126.com。
收稿日期:2006-09-12,修回日期:2006-09-18。
园艺园林科学204·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2卷 第 12期 2006年 12月
htp:/www.casb.org.cn
1绿芦笋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中国最早栽培的绿芦笋品种是进口的 UC800、
UC157等常规品种或二代种,这些品种产量低、品质
差、病害严重,且品种混杂,苗期长,经济效益低,在
国外早已被淘汰[3~4]。近年来,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
杂交一代新品种,如从美国引进的阿波罗(Apolo)、
格兰蒂(Grande)、杰西巨人(JerseyGiant)、杰西奈特
(JerseyKnight)、紫色激情(PurplePassion)、UC115F1
等;从新西兰引进的太平洋2000(Pacific2000)、太平
洋紫芦笋(PacificPurple)、特来蜜(Taramea)等。中国
的科研人员也积极开展芦笋育种工作,北京市农林
科学院种业芦笋研究中心选育出了适合中国北方栽
培的绿芦笋无性系 F1代杂交种——京绿芦 1号
(BJ98-2F1),山东潍坊市农科院中国芦笋研究中心
育成了一代杂交种鲁芦笋一号、冠军等。这些杂交一
代(F1)新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且抗病性强,比
常规种和二代种增产20%~40%。它们在生产中的推
广和应用,为芦笋的优质高效栽培奠定了基础[2~4]。但
芦笋为多年生蔬菜,一经种植,其采收期少则 7~8a,
多则10~15a,品种更新困难,目前,在一些老产区,仍
存在大量的二代品种,应加速这些品种的更新。
2育苗技术研究
2.1种子育苗
芦笋种子价格较贵,发芽、出土慢,苗期长,大田直
播栽培,不仅浪费种子,且不便于集中管理,育成壮苗,
也不利于充分利用土地。中国一般采用露地直播育苗
的方式,春季4—5月播种,秋季定植;或秋季8—9月
播种,次年春季定植。这种直播育苗方法,不仅苗龄长
(达150d),且因芦笋根系发达,起苗定植时伤根严重,
导致缓苗慢,对植株生长影响大。
采用营养钵或营养土块等护根措施育苗,可节省
种子20%以上,且育苗时间短,仅需60d左右,幼苗生
长健壮,定植时不伤根,缓苗快,可促进芦笋早熟、高
产[5]。在华北地区,4月份播种,6月份即可定植,第2
年即进入旺产期。
快速育苗则是在早春利用小拱棚、大棚、温室等设
施,结合营养钵或营养土块进行保护地育苗,使芦笋育
苗期、定植期和采笋期提前,定植后当年就能成园,改
变了绿芦笋一年育苗、二年定植、三年投产的栽培的历
史[6]。杨慧等[7]报道利用温室1月份育苗,4月份即可定
植,当年9月份即可采笋,当年收回成本。
2.2组培快繁技术
利用芦笋的茎尖、腋芽、叶片等组织在适宜的环境
中进行离体培养,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植株,实现芦笋育
苗的工厂化、产业化。张元国等[8]2004年报道了,以紫
芦笋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启动培养基:
MS+6-BA1.0mg/l;增殖培养基:雄株:MS+NAA
0.5mg/l+6-BA0.5mg/l,每切片平均发芽数可达2.5个;
雌株:MS+6-BA0.3mg/l+NAA0.05mg/l,平均发生芽数
可达2.1个;生根培养基:改良MS+IBAl.0mg/l+KT
0.2mg/l+NAA0.05mg/l,生根率高达85%;过渡移栽技
术:选用3条根以上的组培苗在土5份十蛭石3份的
基质上移栽。李芳等[9]2006年对芦笋试管苗移栽技术
进行了完善。林东辉等[10]2006报道了芦笋组培试管苗
高产栽培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芦笋组培快繁技
术将在中国芦笋工厂化育苗、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3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中国绿芦笋起步晚,栽培管理技术尚不规范,有些
沿用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白芦笋栽培技术,如春
季打尖、夏季换茬等,由于栽培技术的不规范和笋田管
理粗放,时常导致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
益低等问题。近年来,各地对绿芦笋栽培管理技术进行
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3.1产地与地块的选择
芦笋作为出口创汇蔬菜,必须做到产品的无公害
化,因此,芦笋的产地应按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
食品蔬莱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1)》的规定进行
选择。
芦笋为多年生,一旦栽植到田间后不便轻易改变,
因此,应重视地块的选择。低洼易涝地块不宜栽培芦
笋,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
或壤土。另外前茬作物不能是林木、果树,因为林果类
残留的根系,有碍芦笋根茎的正常生育[2]。
3.2开沟定植,培土成垄
芦笋根系庞大,每年又有鳞茎朝水平方向扩展,应
进行深翻开沟定植。定植前每公顷普施基肥
30000~45000kg,深翻 30~40cm。定植沟深 40~45cm,
沟口宽40cm,沟底宽60cm。挖沟时把耕层25cm以上
的熟土(耕层土)和25cm以下的生土分开放。按公顷
农家肥45000kg,复合肥600kg施入沟底,肥土混匀后
回填耕层土,定植时,定植沟先不填平,可低于原地面
5~7cm,随着幼苗生长,再将垄面土逐渐回填于定植
沟,并培成高于原地面15cm左右的土垄,以利于雨季
排水[11~12]。
3.3合理密植
目前,中国一些地区绿芦笋栽培存在超密度现象,
密度太大,虽然第一年产量高些,但随着芦笋植株的生
园艺园林科学 205· ·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2No.122006December
htp:/www.casb.org.cn
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严重影响芦笋的生长,
且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绿芦笋以每公顷栽植
22500~27000株为宜,行距1.2~1.5m,株距0.3m为好。
3.4肥水管理
芦笋是需肥较多的蔬菜,在氮磷钾三要素中,吸收
的氮、钾较多。芦笋对钙、镁、锰、硼等元素也较敏感,芦
笋喜氯,氯对芦笋具有多种有益的作用。张来振等[13]研
究表明,含氯化肥不仅可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还有
明显的防治茎枯病作用。在总养分相同的憎况下,施用
含氯化肥可使产量提高10.70%~16.93%,一、二级笋比
例提高6.65%~9.86%,旦茎枯病的发生期推迟。范永强
等[14]报道芦笋增施硼肥能显著降低弯曲笋率和茎枯病
发病率,还能增加茎数、茎高和茎粗,使产量和质量提
高。
绿芦笋生产中每年应重点施好催芽肥、复壮肥、秋
发肥[15]。催芽肥在春季地下根、茎和鳞芽开始萌动时施
入,以促进鳞芽萌发和嫩茎生长。复壮肥在采笋结束后
施用,此时,地下贮藏根中的养分几乎耗尽,茎叶及新
根的生长,需要大量营养。进入秋季后,气温适中,地上
部和根系旺盛生长,此时追施秋发肥,可促进植株生长
和营养积累。为来年优质丰产打好基础。施肥应在行间
开沟施入,然后覆土。
芦笋怕涝,特别是大雨过后,一旦田间积水,地下
的肉质根和吸收根因土壤中缺少氧气而窒息,微生物
乘机入侵而造成腐烂,严重时整个植株枯死。所以芦笋
田要注意雨季排水。否则,田间积水将会带来严重的损
失。
3.5植株调整
3.5.1立支架 芦笋植株高大,可达 1.5m以上,自然
生长易遭致风害或出现倒伏现象,中国很多产区为
防止倒伏,春季当芦笋母茎长到 0.8m左右时就摘除
母茎顶梢即打顶,这种做法限制了地上茎的生长,减
少了植株光合面积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也会受
到影响。若采用支架栽培的方法防止植株倒伏,不打
顶或晚打顶,使植株地上部充分生长,具有尽可能多
的光合面积,以积累更多的同化产物,则产量和品质
将显著提高,目前在河北容城芦笋生产基地采用支
架栽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方法是每隔1.5~2.0m立
一木(竹)桩,用布条或尼龙绳拢住两桩间的地上茎,
并让枝叶自然展开。
3.5.2株丛及侧枝疏删 芦笋株丛繁茂,为避免田间郁
闭,诱发病害,有时需删除部分地上茎,以增加通风透
光。疏删应在新茎长出地面后不久进行,割除弯曲、细
弱、有病虫的茎,保留茎杆粗壮、挺拔、无病虫的茎。同
时注意茎间分布尽量均匀。疏删程度和次数,应根据株
丛生育期的长短、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病害的发
生情况而定。一般掌握在初霜前2个月,每株形成15
条左右的地上茎。在高温高湿,病害严重的季节,应停
止疏删。芦笋生长期间,对于中下部发黄、染病的侧枝
也应及时删除,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也便于嫩茎的采
收。
目前芦笋生产中有夏季换茬的栽培方式,即在夏
季将所有地上茎割除,利用新萌发的地上茎继续生长,
这样必然消耗植株大量养分,影响植株养分积累和来
年的产量。
3.5.3摘除花果 芦笋植株开花结果消耗植株大量养
分,生长期间摘除植株上的花,特别是雌株上的花果,
可减少其养分消耗,有利于植株养分积累和产量提高。
3.6采收
3.6.1采收标准 华北地区一般在 4~6月为绿芦笋的
采收期,成龄笋的采收持续期大致在70d左右。采收芦
笋的标准应根据鲜销和工厂的要求来确定,目前,中国
出口的鲜绿笋采收长度为20~30cm,粗度1.2~1.7cm。
外观上应色泽深绿,鲜嫩整齐,笋尖抱合紧密,笋条顺
直不弯曲,无畸形,无虫蛀。
周倩等[16]首次将“成长度”作为鲜绿芦笋采收和分
级的重要形态指标。芦笋成长度分为四级:成长度1:
笋头特紧凑,鳞片重叠、间隙很小;成长度 2:笋头紧
凑,鳞片间隙较大;成长度3:笋头开始生长,鳞片间可
见米状小侧芽,俗称“见米米”;成长度4:笋头伸长,鳞
片间有侧枝,最大侧枝的柄长小于1cm。成长度1、2的
鲜绿芦笋适宜贮藏和远运。成长度3、4的鲜绿芦笋适
宜就地鲜销和加工,成长度2为最佳采收期,成长度4
为最迟采收期。
3.6.2采收季节和采收方式 绿芦笋的采收季节与各地
的气候条件关系较大。中国南方地区,由于气温高,生
育期长,每年可在春秋两季采笋。北方地区多以春季采
收为主,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也采用一年两季采笋的
方法,除春天采收外,夏季留母茎采笋,利于田间通风
透光,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
生,同时增加产量和效益。
绿芦笋的采收,有后留母茎和先留母茎两种方式。
前者指采收时,凡达到采收标准的嫩茎一律取下,采收
结束后再留母茎。后者指采收前先留下几根嫩茎不动,
让其长成植株,使植株尽早地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
的营养物质并输送给地下根茎供其生长或贮藏,可起
到增产的作用[2]。特别是第一年采收、地上部生长较弱
的田块应采取先留后采的方式。
园艺园林科学206·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2卷 第 12期 2006年 12月
htp:/www.casb.org.cn
3.7越冬管理
芦笋越冬管理主要包括培土覆盖、浇冻水和清园。
秋末冬初,芦笋地上部枯黄,冬前对适当培土或用稻草
等材料覆盖,立冬前后浇足冻水,对防止冬旱、保护笋
芽安全越冬十分有利。在枯枝残叶或杂草中,有可能隐
藏着病菌和虫卵,翌春土壤开始化冻时,应彻底清园,
将枯黄的茎秆及所有乱草杂物一起清理到地头烧掉或
挖坑深埋,并喷洒农药对地面消毒,对防止病虫害发生
具有重要意义。
4芦笋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近年来世界绿芦笋生产向着周年化、设施化方向
发展。中国绿芦笋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芦笋栽培刚刚
起步,总面积不足20hm2,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7]。
绿芦笋设施栽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绿芦
笋设施栽培主要有小拱棚栽培、棚室栽培、日光温室假
植促成栽培等形式。
4.1小拱棚栽培
小拱棚栽培是在早春利用塑料小拱棚增温保温,
促进嫩茎提早萌发的一种栽培形式。其收获期可比露
地栽培提早20d左右,收获结束期和露地基本相同。小
拱棚栽培需选择露地栽植2~3a以上的芦笋,在上一年
秋季施足肥。翌春,当地土壤解冻到25~30cm时架设
小棚(宽1m左右,高0.4~0.5m),小棚拱架可用竹片、
细竹竿、紫穗槐枝条或钢筋,拱杆间距80cm。当春季温
度回升到平均温度3℃以上时覆膜[18]。夜晚温度低时,
可在小拱棚上加盖草苫或纸被保温。吉林省3月下旬
至 4月上旬扣小拱棚,可比露地提早 20d左右采
笋[19-20]。当露地平均气温达10℃以上、最低气温稳定在
5℃以上时撤除棚膜,撤棚后仍有一段时间采笋时间。
4.2棚室栽培
棚室栽培是利用大棚或温室在低温季节增温保
温,促进嫩茎提早萌发和采收,当棚外温度升高后,撤
掉棚膜转为露地栽培的一种栽培形式[21]。
棚室开始覆膜的时间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
件、品种的萌芽和休眠特性、棚室的保温性能以及上市
期等因素。保温过早,虽萌芽早,但萌芽后易发生冻害。
应保证覆膜后棚内最低温度在5℃以上。另外还应根
据品种的休眠特性,使其充分休眠后,再覆膜保温。
覆膜后,前期以增温保温为主,特别是外界夜温低
于5℃时,应注意防止冻害及低温所致的异常茎发生。
温度太低时,可在棚室内设多层覆盖。后期,外界气温
升高,应注意将温度的调控在芦笋适宜生长范围内,通
常以25℃作为棚膜开闭的标准温度。大棚栽培开始采
收期可比露地提早30d左右,温室栽培可提早2~3个
月,由于采收期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21~23]。
4.3日光温室假植促成栽培
日光温室假植促成栽培是秋冬季节将露地的芦笋
根株挖出,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假植栽培的一项新技术。
假植栽培需利用定植后1~3a的根株,在秋末冬初,茎
枝枯黄至土壤上冻前将根株挖出,置于0~5℃的条件
下贮藏,促使其通过休眠期[17]。
假植前,用30~50mg/kg赤霉素液浸根,促使休眠
苏醒和鳞芽萌动。假植密度2~2.5万株/hm2。假植后以
较高的温度促进萌芽,白天棚内温度应不低于25℃,
夜间土壤温度应不低于8℃。嫩茎长出后,棚内温度超
过25℃时,进行通风,午后要适时保温,使夜间温度不
低于8~10℃。
5病虫害综合防治
随着中国芦笋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芦笋的病虫
危害日益严重,危害芦笋的主要病害有茎枯病、根腐
病、病毒病、褐斑病、立枯病等。虫害主要有蝼蛄、蛴螬、
地老虎、蚜虫、红蜘蛛、十四点负泥虫等。近年来在研究
各种病虫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其防治方法和措
施进行了研究褐探索。总结出了选用抗病新品种、培育
无病壮苗、平衡施肥,增强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和植
株调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雨栽培、地面覆盖栽培、
清洁田园控制病原菌传播、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
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24~27]。
6无公害标准化栽培
芦笋作为出口创汇型蔬菜,国际市场对其质量要
求高,国际标准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芦笋标
准CODEXSTAN225~2001和芦笋罐头标准CODEX
STAN56~1981,近年来,一些进口国相继颁布了质量
限制性标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芦笋优质
高产的标准化栽培十分重要。中国于2004年颁布了
《无公害食品 芦笋 NY/T5430-2004》标准和《无公害
食品 芦笋生产技术规程NY/T5431-2004》,规定了
无公害食品芦笋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
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档案。与此同时各地也开
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例如,江苏省制定
了《农产品安全质量 芦笋生产技术规程DB32/T450.1
-2002》,山东省制定了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
规程和芦笋出口质量标准及达标栽培技术规程 [29-29]。
河北省于2006年4月颁布了无公害绿芦笋栽培技术
规程(DB13/T763-2006)。实践证明,通过无公害标准
化栽培,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是中国绿芦笋生产
的发展方向。
园艺园林科学 207· ·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2No.122006December
htp:/www.casb.org.cn
参考文献
[1] 赵伯涛,郁志,钱骅,等.芦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2004,23(5):1-5.
[2] 陈益忠主编.芦笋芦荟高产栽培与加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15;90-97.
[3] 梁训义,王连平.我国芦笋栽培品种的现状及思考.蔬菜,2003,(1):
1-3.
[4] 杨大俐,董秀英.河北省芦笋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蔬菜,2005,(2):
5-6.
[5] 郭连保,武素英,赵文梅.绿芦笋“二选三改一防”配套高产栽培技
术.河北农业科技,2004,(3):14.
[6] 王铁书,顾慧玲.“UC157”美国绿芦笋的高效快速育苗技术.上海农
业科技,2000,(5):65.
[7] 杨慧.早春芦笋快速育苗技术.吉林农业,2003,(4):15.
[8] 张元国,刁家连,李芳,等.紫芦笋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中国农学
通报,2004,20(3):190-192.
[9] 李芳,张元国,包艳存,等.芦笋试管苗移栽新技术.中国蔬菜,2006,
(1):55.
[10] 林东辉,陈成伟,林岳生,等.芦笋组培试管苗高产栽培技术.福建热
作科技,2006,31(1):24-25.
[11] 李书华,刘保真,李少勇,等.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山
东农业科学,2004,(4):34-36.
[12] 何守建,禚恒丽.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05,(8):3-4.
[13] 张来振,马玉萍,刘炳慧,等.含氯化肥对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的作
用.江苏农业科学,1995,(3):49-51.
[14] 范永强,王丽华,芮文利.芦笋施用硼肥增产效应初报.土壤肥料,
2002,(5):42-43.
[15] 常占仙,介岗牛.芦笋的科学施肥.山西农业,2003,(10):24~25.
[16] 周倩;赵丽芹;王若菁;等.鲜绿芦笋采收分级标准的研究.长江蔬
菜,2003,(8):44-45.
[17] 张志斌,高新吴,贺超兴,等.日光温室绿芦笋密植促成栽培技术.中
国蔬菜,2005,(6):44-45.
[18] 李梅,王存然,李汝峰.芦笋中小拱棚早熟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
2006,(3):23.
[19] 韩柏华,毛秀杰,王晶华,等.芦笋塑料小拱棚早熟高产栽培技术.吉
林蔬菜,2003,(3):13.
[20] 李宝树.芦笋栽培技术讲座.吉林蔬菜,2003,(4):4-5.
[21] 王占臣,许靖华,董景海.棚室芦笋高产栽培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5):39-40.
[22] 谢河山;李一平.樊胜南温室芦笋高产栽培管理技术.长江蔬菜,
2003,(11):24-25.
[23] 郭继标,王胜福.温室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1,(2):
20-20.
[24] 李宗兰,杜荣玲,王力.芦笋主要病害及其无公害防治.北京农业,
2004,(7):9.
[25] 孙淑建,华则科,祝丕业,等.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254-255.
[26] 陆锡康,杨峰,杨瑾华,等.3种秸秆覆盖物对大棚绿芦笋生长及土
壤养分的影响.上海蔬菜,2004,(5):46-47.
[27] 张艳秋.无公害芦笋生产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植物医生,
2006,19(1)40-42.
[28] 李书华,刘保真,李少勇,等.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山
东农业科学,2004,(4):34-36.
[29] 王以元,李同征,陈爱红,等.芦笋出口质量标准及达标栽培技术规
程.中国蔬菜,2005,(8):39-40.
(责任编辑:陈素洁)
园艺园林科学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