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4 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抗肿
瘤免疫因子中,IL - 2 和 TNF - α比较重要。IL - 2 是 T细胞、NK
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 T 细胞、B 细胞、
NK细胞等,是 T淋巴细胞生长不可缺少的细胞因子,能增强细胞
毒性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刺激单核细胞杀伤肿瘤细
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4]。TNF - α 是由单核 -巨噬细
胞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激活 T 淋巴细胞、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和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机体正常细胞无明显毒害
作用,还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间接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生
长,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是迄今为止直接杀伤肿瘤最强的生
物活性因子之一[5,6]。
一般认为中药的抑瘤率超过 30%,实验重复 3 次,连续数次
疗效稳定,而且有统计学意义,可评定药物有一定抑制肿瘤的效
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六月青多糖高、中剂量组肿瘤重量明显减
轻,其中高剂量组抑瘤率 > 30%,实验复重 3 次,结果基本一致,
由此评定六月青多糖对 S180移植瘤有一定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
度增加抑瘤作用加强,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六月青多糖各剂量
组能增加荷瘤小鼠血清 TNF - α、IL - 2 含量,说明六月青多糖在
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肿瘤生长而导致的细胞因子合成抑制,进一步
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
一。
参考文献:
[1] 林 兴,黄权芳,黄仁彬,等. 广西民间药六月青的性状与显微鉴
定[J]. 中药材,2005,28(7) :541.
[2] 张士军,张志伟,陈兆霓,等. 复方六月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
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 :1351.
[3] 刘 曦,黄仁彬,孙 懿,等. 六月青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 (23) :1983.
[4] Smith AJ,Humphries SE. Cytokine and cytokine receptorgene polymor-
phisms and their functionality[J]. Cytokine GrowthFactor Rev,2009,
20(1) :43.
[5] 朱庆均,郑广娟,张 丹.白术水提物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 :69.
[6] Kruglov A A,Kuchmiy A,Grivennikov S I,et al. Physiological func-
tion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pathologic
overexpression or blockade:Mouse models[J].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2008,19(3 - 4) :231.
收稿日期:2012-07-06; 修订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课题( No. Z2011137)
作者简介:刘春荣( 1956-) ,男( 汉族) ,四川遂宁人,现任广西百色右江民
族医学院副教授,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教学和临
床药学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何国栋( 1982 - ) ,男,汉族,湖南浏阳人,现为广西百色
右江民族医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工作.
野芭蕉花液
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刘春荣1,何国栋2* ,肖小青1
(1.广西百色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2.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 观察野芭蕉花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普通级雄性大鼠分为正
常组、模型组、消渴丸组和野芭蕉花提取物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共 6 组。观察野芭蕉花提取物引起的糖尿病模
型大鼠空腹血糖( FBG) 、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含量变化。结果 野芭蕉花提取物能显著
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 或
P < 0. 05) 。结论 野芭蕉花提取物有明显的降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
关键词:野芭蕉花提取物; 糖尿病大鼠模型;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DOI标识:doi: 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3. 02. 049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 2013) 02-0355-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代谢性临床综合症,
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 DM 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中
2 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占 DM 的发病率的 90%以上,是严
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人类致残及早亡的
主要原因。人类普通 T2DM 的发病有两大机制:胰岛素抵抗
(IR)、胰岛 β细胞功能受损,而 IR是 T2DM的重要特征。因此,
研制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 T2DM 动物模型有重要的医
学研究意义。治疗 T2DM以控制血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为
主[1]。野芭蕉花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用于减肥,也是广西、云南
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野芭蕉花是广西百色市壮族民间用于治疗
DM的验方。本研究小组也曾将野芭蕉花直接用于糖尿病患者,
发现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很好的控制。为了证实其科学性和有
效性,我们课题组对野芭蕉花液进行了药效学实验。采用 DM模
型大鼠,观察了野芭蕉花提取物对空腹血糖(FBG)、胆固醇
(TC)、三酰甘油(TG)含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现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仪器
健康普通级雄性大鼠 75 只,体质量(220 ± 20)g,由右江民
族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野芭蕉花购于靖西县,花提取物
(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系中药实验室制备) ;消渴丸(广州中一药
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1229) ;链脲佐菌素(STZ,美国 Sigma
公司,批号为 070921)。KDC - 40 型离心机(科大创新股份有限
公司) ;DS - 5 型糖化血红蛋白仪及配套试剂(英国 drew) ;Sn -
695B型免疫计数仪(上海核所日环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7600 -
01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
2 方法
2. 1 糖尿病模型建立 雄性大鼠 75 只,体质量(220 ± 20)g,适
应性饲养 1 周后,逐一称重,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 10 只,实
验组 65 只。正常对照组采用喂养普通饲料,其余 60 只全部给
予:高脂饲料喂养(20%脂肪、48% 蔗糖、10% 蛋白质、10%的猪
油和 10%的植物油以及维生素、纤维素、盐等,热量 15. 8cal /g) ,
·553·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3 VOL. 24 NO. 2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年第 24 卷第 2 期
正常饮水。喂养 4 周后,大鼠禁食不禁水 48 h,按 60 mg /kg的剂
量腹腔注射 0. 45%链脲佐菌素(0. 1 mol /L 枸橼酸钠缓冲液,pH
= 4. 5) ,1 次 /d,连续 3 次,末次注射 72 h 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
糖。正常对照组同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第 3 天,
尾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 (FBG)水平,以 FBG > 13. 00
mmol·L -1作为 DM模型成功的标志,挑选 50 只成功的模型纳入
统计范围,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丸组、野芭蕉花液大、中、小剂量
组。每组 10 只。血糖未达标准或死亡的动物剔除。
选取血糖高于 13. 00 mmol /L 的大鼠 50 只,纳入实验[2,3]。
造模后的大鼠表现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并伴有精神萎靡、反
应迟钝、蜷卧拱背、窝湿等现象。
2. 2 分组与给药 将 50 只 DM模型大鼠随即分为模型对照组(A
组)、消渴丸 (B组)和野芭蕉花提取物小剂量组(C 组)、中剂量
组(D组)、大剂量组 (E 组) ,每组各 10 只。另取 10 只正常大
鼠,作为正常对照组(F 组)。试验前,对各组大鼠进行 FBG、
HbA1c、TC、TG测定。测试完毕各组大鼠进入试验。各试验组均
以高脂饲料喂养,以等效剂量计算灌胃给药。于每日 15:00,A
组以等量纯净水灌胃,B 组以 0. 036g /(kg·d)剂量(人用量的 4
倍)灌胃,C组以 20g /(kg·d)剂量(人用量的 2 倍)灌胃,D组以
40 g /(kg·d)剂量(人用量的 4 倍)灌胃,E组以 80g /(kg·d)剂
量(人用量的 8 倍)灌胃,给药容积为每 100 g 体质量 2 ml,连续
给药 12 周。F组以正常饲料喂养,灌服等量纯净水。
2. 3 血样采集 大鼠给药至第 12 周时,于次日禁食 12 h,尾静脉
取血检测血糖。然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 mg /kg)麻醉大
鼠,剖腹后主动脉取血,离心机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
定 TC、TG。取以上收集的血样,制备血清或血浆(以 EDTA 抗
凝)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用 DS 5 糖化蛋白仪检测 HbAlC。
2. 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单因素
方差分析计量资料,均数 珋x ± s标准差表示结果。
3 结果
野芭蕉花提取物对各组 DM模型大鼠 FBG的影响见表 1,对
各组 DM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见表 2,对 DM 大鼠 HbAlc 的影响
见表 3。
表 1 野芭蕉花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大鼠 FBG的影响(珋x ± s)
mmol·L -1
组别 给药前 给药后
F 5. 47 ± 1. 50 5. 51 ± 1. 50△
A 12. 21 ± 2. 10# 12. 26 ± 2. 31#
B 12. 47 ± 2. 36 7. 49 ± 2. 32△
C 12. 18 ± 1. 80 7. 72 ± 2. 61△
D 12. 20 ± 2. 33 7. 47 ± 2. 43▲□
E 12. 46 ± 3. 10 7. 35 ± 2. 29▲□
与 F组比较,#P < 0. 05;与 A组比较,△P < 0. 05,▲P < 0. 01;与 B 组
比较,□P < 0. 05;n = 10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野芭蕉花提取物有着明显的降糖、调脂作
用:不同剂量给药组和消渴丸组对 DM 模型大鼠的 FBG 均有降
低调节作用。由表 1 ~ 2 可以看出,野芭蕉花提取物改善 DM 模
型大鼠空腹血糖(FBG)的作用与消渴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 05) ,其中野芭蕉花提取物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A 组)
相比均具有明显降低实验动物模型 TC 及 TG 值的效果(P <
0. 01)。对于反映 DM 长期控制标准的 HbAIc 指标而言,野芭蕉
花提取物对模型大鼠的该项指标显示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对 DM
大鼠 HbA1C含量有所降低,与模型组(A 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
异(P < 0. 05)。
表 2 野芭蕉花提取物对 DM模型大鼠 TC,TG的影响(珋x ± s)
mmol·L -1
组别
TC
给药前 给药后
TG
给药前 给药后
F 3. 4 ± 1. 4 3. 4 ± 1. 5 1. 7 ± 0. 8 1. 6 ± 0. 9
A 7. 7 ± 1. 3# 7. 6 ± 1. 5# 4. 9 ± 1. 1# 4. 8 ± 1. 0#
B 7. 8 ± 1. 5 6. 1 ± 1. 7 4. 6 ± 1. 2 3. 4 ± 1. 3
C 7. 6 ± 1. 3 5. 9 ± 1. 8△□ 5. 1 ± 0. 9 3. 1 ± 1. 5△□
D 7. 7 ± 1. 3 5. 4 ± 1. 7▲□ 4. 9 ± 0. 8 2. 8 ± 1. 6▲□
E 7. 6 ± 1. 5 5. 3 ± 1. 5▲□ 4. 7 ± 1. 2 2. 7 ± 1. 3▲□
与 F组比较,#P < 0. 05;与 A组比较,△P < 0. 05,▲P < 0. 01;与 B 组
比较,□P < 0. 05;n = 10
表 3 野芭蕉花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大鼠 HbAlc的影响(珋x ± s)
组别 HbAlc(%) P值
F 0. 22 ± 0. 31
A 3. 55 ± 0. 66 0. 000
B 1. 90 ± 1. 36 0. 000*
C 1. 82 ± 1. 60 0. 000*
D 1. 78 ± 1. 54 0. 000*
E 1. 74 ± 1. 48 0. 000*
与 A组比较,* P < 0. 05;n = 10
西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为化学合成药,具有化学成分
纯,对单一靶点起效快、降糖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特
别是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心脑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眼
病、肾脏病变等很难控制全身性的并发症[4 ~ 6]。而不少中草药不
论是单味或是单体以及复方制剂,都具有多种不同的降糖机制。
中医中药是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作用,对治疗糖尿病和
控制全身性的 DM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野芭蕉花具有良好的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
对实验性 DM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示中草药野芭蕉花提取物
对治疗 DM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这与民间临床上良好的降糖、
调脂作用是相吻合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Johanna KD,Richard MW. Pharmacogenetics of Anti - Diabetes Drugs
[J].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10 ,3(8) :2610.
[2] 王保伟,李 颖,刘晓红,等.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及链脲佐菌素剂量
对实验型 2 型糖尿病大鼠种造模的影响[J]. 卫生研究,2011 ,40
(1) :99,106.
[3] 洪丽莉,许冠苏,申国明,等. SD大鼠Ⅱ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J].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5,22(4) :1.
[4] Bailies BK.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J]. AORN
J,2002,76(2) :266.
[5] Knowler WC,Barrett - Connor E,Fowler SE et al. Reduction in the in-
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J]. N
Engl J Med,2002 ,346(6) :393.
[6] Sun Ah Park. A Common Pathogenic Mechanism Linking Type - 2 Dia-
betes and Alzheimer 's Disease:Evidence from Animal Models[J]. J
Clin Neurol,2011(7) :10.
·653·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年第 24 卷第 2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3 VOL. 24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