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8-11-21;修回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王穿才(1953—),男 ,湖南永州人 , 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
植物保护教学与科研工作。
丝棉木金星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王穿才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系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观察了丝棉木金星尺蛾 AbraxassuspectaWaren的取食范围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及第 1代
幼虫的寄生天敌 。结果表明:该虫仅取食大叶黄杨及其变种 , 1a发生 4代 ,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
冬 。第 1代幼虫为害最重 ,幼虫寄生率也最高 ,其余各代仅零星发生。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
关键词:丝棉木金星尺蛾;大叶黄杨;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886(2009)04-0017-03
BionomicsandcontrolofAbraxassuspecta/WANGChuancai(DepartmentofAgricultureScience,
Yong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ege, Yongzhou425000, China)
Abstract:Thefeeding, bionomics, occurrenceregularityandparasitesonthelarvaofthefirstgeneration
ofAbraxassuspectaWarenwereobserved.TheresultindicatedAbraxassuspectaonlyfedonEuony-
musjaponicusanditsvariants.Ithad4 generationsayearandoverwinteredaspupa.Thelarvaofthe
firstgenerationcausedmostseriousdamageandtheparasitizationonitwasthehighest.Integratedcon-
trolmeasuresweresuggested.
Keywords:Abraxassuspecta;Euonymusjaponicus;bionomics;occurenceregularity;controlmeasures
丝棉木金星尺蛾 AbraxassuspectaWaren是大
叶黄杨 Euonymusjaponicus主要害虫之一 。国内分
布于华北 、中南 、华东及西北等地 ,国外日本 、朝鲜等
有分布 [ 1-2] 。被害株轻者叶片被食成缺刻 ,或因球
状树冠部分叶片被食 ,形成团块状斑秃 ,严重的全树
叶片被食光 ,大部分枝条枯死 ,甚至全株死亡 ,严重
影响树势生长和景观效果 。丝棉木金星尺蛾寄主有
丝棉木 、黄杨 、卫茅 、榆 、杨 、柳 、马尾松 、柏 、水杉 、黄
连木 、山毛榉 、板栗等[ 2] 。为控制此虫为害 ,作者自
2006年对其取食范围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及防
治技术等进行了试验观察 [ 3-6] 。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虫取食范围观察 2007年和 2008年 ,于初
龄幼虫盛发期的 4月中 、下旬采集 2 ~ 3龄幼虫 ,置
于养虫皿中 ,分别饲喂大叶黄杨 、金边大叶黄杨 Eu-
onymusjaponicusvar.aureo-marginatus、银边大叶黄
杨 E.japonicusvar.albo-marginatus、斑叶大叶黄杨
E.japonicusvar.virid-variegatus、扶芳藤 E.fortunei、
龙柏 Sabinachinensis、侧柏 Platycladusorientalis、刺
槐 Robiniapseudoacacia、槐树 Sophorajaponica、垂
柳 Salixbabylonca、龙爪柳 S.matsudana、海桐 Pit-
tosporumtobira、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水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马尾松 Pinusmassoni-
ana、湿地松 P.elioti、日本五针松 P.parviflora、雪
松 Cedrusdeodara、板栗 Castaneamolisima、榆 Ul-
muspumila、榔榆 U.parvifolia等 21种树木的嫩枝
叶 ,每皿 20头幼虫 ,每种植物 3次重复。 2 ~ 3 d换
1次鲜嫩枝叶 , 观察取食范围及幼虫耐饥能力 。
2008年同期从叶上采卵于试管中保湿 ,置于非寄主
植物鲜嫩枝叶 ,观察初孵幼虫耐饥状况 。
1.2 生物学习性观察 2008年 4月初从土中挖取
近羽化的越冬蛹 ,置于室内大玻璃缸中 ,以松土掩
埋 ,每缸 50只 ,以纱布罩盖 , 3次重复 ,内置水培的
大叶黄杨枝叶 。观察成虫羽化率 、交配及产卵等习
性行为。 4月上旬末 ,田间采回带卵大叶黄杨枝叶 ,
于室内养虫皿中保湿培养 ,待卵孵化后 ,观察幼虫习
性行为。
1.3 寄生昆虫种类初步调查 丝棉木金星尺蛾幼
虫被寄生率颇高[ 1] ,被寄生的老熟幼虫行动取食与
正常幼虫无异 ,并且能正常化蛹 ,但因为体内物质被
·17·中国森林病虫 2009年 7月 第 28卷 第 4期
寄生蜂幼虫食尽而成为空蛹壳 ,蛹不能羽化 。以往
田间观察得知 ,第 1代幼虫被寄生率最高 ,并且绝大
多数是在 4 ~ 5龄期间被寄生。为观察第 1代老熟
幼虫寄生率及寄生昆虫种类 ,于 2008年 5月上旬第
1代幼虫化蛹初期 ,从大叶黄杨树下随机挖取 100
只初龄蛹(初蛹体色淡绿 ,老熟蛹棕褐色),单只分
装于试管中松土浅埋 ,观察蛹的羽化率 ,并待寄生昆
虫羽化后 ,鉴定寄生昆虫种类[ 7-9] 。
1.4 发生规律 主要进行田间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取食范围 2 a的幼虫人工饲养观察期
间 ,在所提供的 21种植物中 ,丝棉木金星尺蛾幼虫
仅取食卫茅属中的大叶黄杨及其变种金边大叶黄
杨 、银边大叶黄杨 、斑叶大叶黄杨和扶芳藤 ,其他概
不取食 ,与以往报道的幼虫取食为害范围有较大差
异 [ 1-2, 10] 。另外 ,由于永州无丝棉木种植及分布 ,未
观察对其取食情况 。低龄幼虫耐饥力差 ,在非寄主
植物上 , 1龄幼虫 24 h内全部死亡 , 2 ~ 3龄幼虫
30 h后开始死亡 , 45h内全部死亡 。
2.2 生活习性 越冬蛹室内羽化率平均 71.6%,
并在 3 d内全部羽化出土。成虫主要在 21— 23时
和 4— 6时羽化 ,阴天亦有白昼羽化的 。成虫羽化后
即可交尾 。交尾多在早晚进行 ,一生可交尾 3 ~ 5
次 。羽化后 2 ~ 3 d开始产卵 。 1 d可产卵数次 ,每
次产卵数不一 ,多的 1次可产 60 ~ 70粒 ,甚至上百
粒 ,少的 3 ~ 5粒 。卵条状纵横排列 ,所以叶上一处
常见几十粒 ,上百粒不等 。越冬代成虫平均产卵
240粒 ,大部分卵产在树冠外层叶片上 ,叶正面比叶
背多。产完卵后 ,成虫在 1 ~ 2d内死去 。初产卵颜
色较浅 ,后渐为青灰色 ,近孵化时黑褐色。成虫白天
静伏于枝叶茂密处 ,无惊忧时很少活动 ,受惊后作短
距离飞行。略具趋光性。雄成虫较雌成虫活泼易
动 ,飞翔力也较强 。成虫寿命 7 d左右。第 1代卵
期 5 ~ 6 d。同一卵块 ,幼虫可在 1 d内孵化完毕 。
初孵幼虫通体柔白 ,头部褐色 , 1 ~ 3 h内开始取食 ,
随即吐丝下垂或爬行分散 ,啃食叶肉 ,留下网纹状或
小斑点状透明表皮;取食后 ,幼虫体色渐成草绿 , 2
龄幼虫体深绿 ,头黑色 , 3龄后体色加深变黑 ,背中
线 ,亚背线和气门上线 5条白线清晰可见 。 3龄后
幼虫将叶片食成缺刻孔洞 ,仅留叶脉 ,并咬断嫩芽 ,
严重时连同叶脉食光 ,仅留秃枝。树冠内层叶片幼
虫分布较多 ,一经振摇 ,幼虫即吐丝下垂或悬于空中
飘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至地面入土化蛹 。地面疏
松湿润时 ,幼虫 1 ~ 2 min内便可入土;地面板结光
裸时 ,迅速爬行离开 ,另寻合适地点入土。老熟幼虫
通常在被害树下就近入土化蛹。阴凉湿润 、土质肥沃
疏松 、地面落叶枯草层厚的树冠下 ,蛹的密度较大。
2.3 第 1代幼虫的寄生昆虫种类 第 1代幼虫大
量被寄生 ,蛹羽化率仅为 56%,不明原因的未羽化
蛹为 4%,其余均被寄生 。据 2008年初步观察鉴
定 ,寄生蝇类有透翅追寄蝇 Exoristahyalipennis、日
本追寄蝇 E.japonica、家蚕追寄蝇 E.sorbilans、红
尾追寄蝇 E.xanthaspis、平庸赘寄蝇 Drinoinconspi-
cua、台湾皮寄蝇 Sisyropaformasa等 ,其中以日本追
寄蝇和家蚕追寄蝇为多见;姬蜂类主要有松毛虫埃
姬蜂 Itoplectisalternansspectabilis、黄条长尾姬蜂
Ephialtesrufata、满点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aethi-
ops、广黑点瘤姬蜂 Xanthopimplapunctata及横带驼
姬蜂 Goryphusbasilaris等 , 此外还有广大腿小蜂
Brachymerialasus、费氏大腿小蜂 B.fiskei和齿腿长
尾小蜂 Monodomerusminor等。
2.4 发生规律 丝棉木金星尺蛾在湘南 1a发生 4
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1代 4月底至 5月初 ,
2代 6月中下旬 , 3代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 4代 9月
下旬至 10月中旬。 9月底至 10月末以老熟幼虫入
土化蛹越冬。第 1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危害也最
为严重 , 2 ~ 3代仅在位于树荫下 ,高墙旁及凉爽潮
湿处的大叶黄杨上有零星发生 ,基本不形成危害 ,第
4代稍重 ,发生期也较长 ,但远不如第 1代严重。初
步分析 , 2 ~ 3代轻的原因大致有三:第 1代老熟幼
虫寄生率高 ,致使第 2代成虫数量大大下降;天气高
温干燥 ,影响卵孵化率和造成初孵幼虫死亡率高;由
于高温干燥 ,造成土面干硬板结和土壤含水量低 ,不
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 。
3 防治建议
3.1 园林技术措施 入冬后或早春期间 ,结合园林
管理进行地面中耕松土 ,将蛹翻至地面被鸟或其它
有益动物取食或在严冬冻死;或因蛹接近羽化期间
移动位置 ,变动生态环境减缓羽化速度进而推迟羽
化时间[ 5] ,使部分幼虫发生期相应推迟 ,适于寄生 。
根据越冬代成虫主要在树冠外层产卵的习性 ,在产
卵盛期的 4月上中旬修剪树冠 ,可除掉部分卵 ,减少
幼虫数量 。据部分地区经验 ,于越冬蛹将近羽化的
4月初 ,在历年为害严重的地方放水至浸没土面 ,保
持 48 h,可使大部分蛹窒息死亡。
3.2 保护天敌 在第 1代幼虫将近入土化蛹之际 ,
·18· ForestPestandDisease Jul. 2009 No.4
连同部分枝叶采下 ,将老熟幼虫集中于大缸内 ,上罩
纱网 ,使寄生昆虫顺利羽化飞出 ,增加田间天敌种群
数量 ,增强对丝棉木金星尺蛾的控制能力 。
3.3 化学防治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丝棉木金
星尺蛾幼虫具有很好防效 ,可于各代幼虫 2 ~ 3龄阶
段喷杀 ,尤其要抓好第 1代幼虫的防控。
参考文献:
[ 1] 上海市园林学校.园林植物保护学上册 [ 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990:201-202.
[ 2] 彭建文 ,刘友樵.湖南森林昆虫图鉴 [ M] .长沙:湖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2:851.
[ 3] 吴丽芳.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态习性及防治 [ J] .安徽农学通
报 , 2005, 11(4):109, 111.
[ 4 ] 孙兴全 刘志诚 ,邱方红 ,等.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物学特性及
其防治 [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2004, 20(4):
385-388.
[ 5 ] 高旭辉 ,宛晓春 ,杨之秋 , 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 [ J] .植
物保护 , 2007, 33(3):110-113.
[ 6 ] 方泓 ,聂英奇.丝棉木金星尺蛾研究初报 [ J] .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 , 1999, 26(4):461-464.
[ 7 ]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 , 浙江农业大学.天敌昆虫图册 [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8:36.
[ 8 ] 夏松云 ,吴慧芬 ,王自平.稻田天敌昆虫原色图册 [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35-39.
[ 9 ] 何俊华 ,庞雄飞.水稻害虫天敌图说 [ M]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86:151-159.
[ 10] 张随榜.园林植物保护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8:
138.
(责任编辑 王瑞红)
(上接第 6页)
图 3 撑绿竹赤霉病菌菌落
2.3 病菌菌丝在室内对各种药剂的敏感性 测试
结果表明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
而增加 ,同时药剂间抑制率也有明显差异。用 EC50
值比较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大小 , 10%世高 、60%茄
苯得 、50%多菌灵 、80%炭疽福美在高浓度下具有较
好的抑制效果 , 其 EC50依次为 0.033, 310.88 ,
528.98, 770.68 μg/mL,最好的是 10%世高;65%代
森锌 、64%福乐尔 、50%氯溴异氰尿酸 、64%三乙膦
酸铝 、 50%福 美双 、 78%科博 的 EC50依 次为
1 140.98, 1 498.57, 2 302.53, 2 640.31, 8 993.95 ,
10 856.83μg/mL。
3 结论与讨论
经过 3a对撑绿竹赤霉病的系统调查和研究 ,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鉴定出该病病
原菌为虱状赤霉 (竹赤霉菌 )Gibberelapulicaris
(Fr.)Sacc.。该病主要危害竹茎节间处。病部初
期呈水渍状 ,后期生许多黑色粉状物 ,严重时从下到
上整株枯死。
由于赤水市长期单一成片大面积种植撑绿竹 ,
一旦有侵染性病害发生 ,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感病 ,并
逐年加重 ,要及早防治。室内药剂毒力测定显示 ,
10%世高 、50%多菌灵 、60%茄苯得 、80%炭疽福美
4种药剂在高浓度下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很好
的抑制作用 ,在低浓度下 ,抑制率均在 80%以上 ,其
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 10%世高。大田防治尚需进
一步试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1] 张琴 ,董文渊.赤水四洞沟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 J] .竹子研究汇刊 , 2005, 24(1):59-61.
[ 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7.
[ 3]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1.
[ 4]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9.
[ 5] 任春光 ,李小霞 ,刘曼 ,等.赤水市撑绿竹真菌病害种类调查与
防治 [ J].中国森林病虫 , 2008, 27(1):21-23.
[ 6] 王拱辰 ,陈辉珍.促进镰刀菌产孢的培养基 [ J] .植物病理学
报 , 1995, 25(2):165-166.
(责任编辑 杨静莉)
·19·中国森林病虫 2009年 7月 第 28卷 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