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全 文 :第27卷第3期
2013年6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7No.3
Jun.,2013
 
  收稿日期:2012-09-23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2011BAC09B05);四川省“十二五”农作物育种
攻关项目“突破性经济林(竹)新品种选育”(2011NZ0098-10)
  作者简介:王伟(1984-),男,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E-mail:wangweizxl@126.com
  通讯作者:黄从德(1969-),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碳循环、森林资源调查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lyyxq100@yahoo.com.cn
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王 伟,王晓君,黄从德,杨万勤,李开志,彭 琳
(四川农业大学 林学院,四川 雅安625014)
摘要:对4种施肥(条施生物有机菌肥、条施复混肥、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撒施复混肥)处理后的梁山慈竹
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施肥处理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
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7.4%~39.1%和67.9%~137.1%。施肥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
显著(p<0.05),F=6.15>F0.05(1.6),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F=5.72<F0.05(1.6),二
者的交互作用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F交互作用>F施肥种类。施肥种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
极显著(p<0.01),施肥方式对土壤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F=23.62>F0.01(1.6),F=
10.51>F0.05(1.6),二者的交互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F=38.91>F0.01(1.6),且F交互作用>F施肥种类。研究
结果说明,适当的施肥种类配合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提高。
关键词: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施肥方式;施肥种类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3)03-0269-05
Impact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Forest
WANG Wei,WANG Xiao-jun,HUANG Cong-de,YANG Wan-qin,LI Kai-zhi,PENG Lin
(Forestry Institut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Sichuan625014)
Abstract:Four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row replacement biological organic bacterial manure,row replacement
compound fertilizer,broadcasting biological organic bacterial manure and broadcasting compound fertilizer)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in D.farinosus for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C and S-MBC under four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which were increased by 17.4%~39.1%and
67.9%~137.1%,respectively.Fertilization typ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SOC(p<0.05),F=
6.15>F0.05(1.6).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ertilization modes and SOC,F=5.72<
F0.05(1.6).The interaction of fertilization types and mod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OC(p<0.05),
Finteraction>Ffertilizationtypes.Fertilization types ha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MBC(p<0.01),
fertilization mod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OC(p<0.05),F=23.62>F0.01(1.6),F=10.51>
F0.05(1.6).The interaction of fertilization types and modes ha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MBC
(p<0.01),F=38.91>F0.01(1.6),Finteraction>Ffertilizationtypes.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propriate fertilization
types and the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mode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ntents of SOC and S-MBC of
D.farinosus forest.
Key words:Dendrocalamu farinosus;soil organic carbon;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fertilization
modes;fertilization types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与全球的碳循环,同时也对生物群落中地球初级生产具有极大的贡献[1-2]。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分布、转
化、衰减机理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生态效应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解决科学利用和保护有限的森林土壤资源,减
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截存,提高土壤质量[3-4]。施肥是土地经营管理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影
响地上植被的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归还量,进而影响土壤碳汇/源的功能,而且施肥还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活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3.03.044
性,影响土壤呼吸作用强度,促进或者抑制碳矿化过程,从而改变土壤碳库[5],但是不同的施肥措施对土壤碳库
的影响结果不一。结合林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合理的经营与管理措施关乎森林生态系统能否发挥对大气
CO2 吸收与固定的碳汇效应。这就使得研究施肥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生态学意
义。但有关林业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生产力效应及林木营养诊断等方面,而有关施肥对森林土壤有机
碳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竹林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在全球森林资源缩减的情况下,竹林面积却以3%的速度递
增,这意味着竹林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纳溪县水尾镇广目村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Keng et Keng f.)Chia et H.L.Fung)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种类对梁山慈竹林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旨在为正确认识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为梁
山慈竹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贵高原黔山地北缘与四川盆地中部低山丘陵过渡地带的四川省纳溪县水尾镇广目村(E105°
26′-105°40′,N28°11′-28°19′),海拔为575m,坡度NE15°。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型,常年平均气温约
13.5℃。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约25℃;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4℃。年降雨量1 286mm,四季分
明、气候凉爽、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梁山慈竹林为纯林,郁闭度0.8,林下植被稀少,枯落物层较薄,土壤类型属于黄壤,厚度40~50cm,土壤
相对湿度大,水热状况较稳定,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水土流失不严重,人为干扰较少。土壤呈弱酸性。
表1 施肥处理 kg/hm2
肥料类型 施肥量
水平
代号
施肥
方式
水平
代号
复混肥 1350 A1 条施 B1
生物有机菌肥 1350 A2 撒施 B2
1.2 样地设置及施肥处理
2009年4月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梁山慈
竹纯林为标准地,标准地面积约600m2,75丛竹。施肥设置5个
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处理样地采用随机分布,每个重复5丛
竹子,约40m2,丛间距基本一致。施肥方式采用条施和撒施(表
1)。根据梁山慈竹鞭根的深度和土壤情况,条施以竹丛为圆心,在竹丛幅盖度范围内半径每增加50cm设置环
形沟,沟宽10cm,深度20cm;撒施需先去除样地枯落物,在竹丛覆盖度范围内均匀撒施。结合当地林业生产
实际,施用生物有机菌肥和复混肥。生物有机菌肥的N+P+K含量小于8%,有机质含量小于40%;复混肥
N、P、K含量均为15%。每个施肥处理设置对照(CK)。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010年7月在每个处理内按照典型方式(对角线取样,条施取样时避免条施位置)挖取5个土壤剖面,每
个剖面按Ⅰ层(0-20cm)和Ⅱ层(20-40cm)分层取样,同时将重复处理的同层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后,四分法
装袋。装袋样品分成2份:一份为风干土样品,用于有机碳测定;另一份是鲜土样品,放于保温箱内并在4℃条
件下保存,24h内带回实验室,进行过筛处理后及时保存,用于测定微生物量碳。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和水
分换算系数等物理性质[6];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7]测定有机碳;用氯仿熏蒸浸提法[8]测定微生物量碳。
数据结果分析采用ANOVA,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数据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由表2可知,4种不同施肥处理的梁山慈竹林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5.16±1.45)g/kg增加了
17.4%~39.1%。除撒施复混肥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条施复混肥、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条施生物有机菌
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4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施肥后并没有改变土壤有
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只是提高了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
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撒施生物有机菌肥(8.63±0.84)g/kg>条施生物有机菌肥
(8.28±0.59)g/kg>条施复混肥(8.03±0.41)g/kg>撒施复混肥(6.87±0.60)g/kg。20-40cm土层有机
碳含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条施复混肥(6.33±0.42)g/kg>条施生物有机菌肥(5.88±0.71)g/kg>撒施生物
有机菌肥(5.64±1.19)g/kg>撒施复混肥(5.25±0.66)g/kg。施肥后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照,但
增加的幅度不同。可见,施肥对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肥料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
影响差异显著(p<0.05),F=6.15>F0.05(1,6);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F=
072 水土保持学报       第27卷
5.72<F0.05(1,6);施肥种类和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差异显著(p<0.05),F=6.96>F0.05(1,6),且F施肥种类<F交互作用。
这表明合理的施肥种类配合适当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
表2 不同施肥处理的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g/kg
土层
深度/cm
施肥处理
CK  A1B1 A1B2 A2B1 A2B2
0-20  6.44±0.73Aa  8.03±0.41Ba  6.87±0.60Aa  8.28±0.59Ba  8.63±0.84Ba
20-40  3.88±0.42Ab  6.33±0.42Cb  5.25±0.66Bb  5.88±0.71BCb  5.64±1.19BCb
均值 5.16±1.45Ac  7.18±0.98Bb  6.06±1.05ABab  7.08±1.40Bab  7.13±1.84Bc
  注:CK、A1B1、A1B2、A2B1和A2B2分别表示对照、条施复混肥、撒施复混肥、条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处理;同行数据后不同
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施肥处理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层间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 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由表3可知,0-40cm土壤剖面以条施生物有机菌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条施复混肥含量最低。
与对照(55.64±13.66)mg/kg相比,条施生物有机菌肥、撒施复混肥和撒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
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37.1%,119.3%和101.0%(p<0.05);条施复混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对
照增加了67.6%,但差异不显著。
0-20cm和2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大小顺序都表现为条施生物有机菌肥>撒施复混肥>撒
施生物有机菌肥>条施复混肥。4种施肥处理0-20cm 和20-40cm 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对照
(65.39±9.93)mg/kg高63.1%~141.5%和78.4%~132.0%,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施肥处理之间,
条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撒施复混肥,显著高于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条施复混肥(p<
0.05)。在0-20cm土层,撒施复混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条施复混肥(p<
0.05),撒施生物有机菌肥也显著高于条施复混肥(p<0.05)。在20-40cm土层,撒施复混肥的土壤微生物
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条施复混肥(p<0.05),撒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高
于条施复混肥,但差异不显著。对照和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随土层加深显著递减。施肥没有
改变土壤微生物量碳垂直分布规律,只是改变各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进一步分析表明:肥料种类对土壤微生
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F=23.62>F0.01(1,6);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
(p<0.05),F0.01(1,6)>F=10.51>F0.05(1,6);施肥种类和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F=38.91>
F0.01(1,6);且F施肥种类<F交互作用。这表明施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均有效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含量,二者的交互作用
效果更加明显。
表3 不同施肥处理的慈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mg/kg
土层
深度/cm
施肥处理
CK  A1B1 A1B2 A2B1 A2B2
0-20  65.39±9.93Aa  106.34±8.18Ba  155.68±7.71Da  157.47±6.22Da  135.70±5.84Ca
20-40  45.90±9.18Ab  81.87±9.85Bb  100.34±6.58Cb  106.47±5.78Cb  88.08±7.26Bb
均值 55.64±13.66Aab  93.27±13.80ABab  128.01±30.32Bab  131.97±27.24Bc  111.89±31.30Bab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相关性的影响
对照和4种施肥处理的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对照
处理下相关系数最大(r=0.873),条施复混肥处理下相关系数最小(r=0.635),其余处理相关系数为0.774~
0.838。可见,施肥并没有改变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含量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
施肥是提高森林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营林措施之一。但有关施肥对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
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有研究认为,连续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改变了其通透性及水分含量,从而使土壤质
量降低或者生产能力下降[9-10];也有研究表明,单施化肥增加了回归土壤的生物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还
有研究表明,施肥对土壤肥力无显著影响[11]。关于不同肥料种类配施均会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增加的显
著性有所区别是研究者共同的认识[12-13]。本研究表明,4种施肥处理的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
照,条施复混肥处理增加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格局与植物残留物、根际活动、
养分输入、凋落物回归等密切相关。梁山慈竹鞭蔸主要分布在表层(0-20cm)土壤,复混肥提供了梁山慈竹短
172第3期       王伟等: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期内生长所需的速效性养分,根际活动增强不仅提高了地上部分竹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回归土壤的生物量,
也降低了土壤根系活动对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土壤有机碳输入和固定远大于分解,从而使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幅
度最大;另外条施深度正好作用其根际范围,施肥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根际吸收养分的时效性。李香真等[14]也
认为,土壤有机质水平高,微生物受胁迫小,利于微生物群落发展,0-20cm土层中植物残留物分解合成形成
的有机质相对集中,尤其是表层,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下层,有机质丰富,更利于微生物群落发展。
本研究还表明,施肥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高会议等
研究发现,施肥种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存在显著相关(p<0.05),提高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土
壤有机碳的积累[15]。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梁山慈竹林短期施肥处理中,施肥
方式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施肥种类配合适当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这与免耕下不同
施肥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结果[16]一致。施用基肥和追肥虽然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基肥
处理要显著高于追肥,基肥一般为条施,而追肥一般都是撒施,由于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作用范围不同,影
响根系对其吸收过程,从而导致施肥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这表明,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选择适合的肥
料,配合恰当的施肥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土壤的固碳效益,对于减缓大气中CO2 浓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梁山慈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施肥的响应
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反映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强度及有机质分
解过程,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养分循环、有机物质转化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转化迅速,能在总碳变
化之前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变化[17-18]。本研究表明,施肥处理后梁山慈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对照,以
条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施肥处理间差异性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短期施肥处理后
提高了土壤肥力、根系活力和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土壤微生量碳升高;生物有机菌肥含有熟化的有机物,增加
了土壤外源性有机物的输入,满足了土壤微生物活性碳源的供应[19],激发了微生物的大量生长,同时条施深度
也正好位于根际活动范围内,根系活化养分能力增强,根系分泌物及脱落物增多,丰富的生物基质促进了土壤
微生物繁殖[20],因而条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在样地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
样时间正好是出笋阶段,梁山慈竹鞭蔸的代谢量活动最强,微生物生命活动能源物质增加,相对于短期施肥处
理,鞭蔸的代谢活动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微生物对土壤鞭蔸活动依存度更
大,所以施肥处理间微生物量碳差异性不显著。这与李东坡等人的研究结果[21]基本一致,在同一生长季内,施
用有机肥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不同生长季内,随着作物生长态势变化,微生物量碳都会显著增加或减少,施肥
不能改变其变化趋势。
本研究还表明,施肥种类、施肥方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显著影响,其中施肥种类影
响效果大于施肥方式,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强。这表明适合的施肥种类配合恰当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土壤
微生物量碳的提高。原因可能是梁山慈竹属多年生,其地下鞭蔸宿存较多及其生长连续性,对根际土壤影响较
强,短期施肥处理会显著影响鞭蔸的根际生长,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均会大量提高。而施肥方式尤其是
条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改变土壤通透性,使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数量
有所下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施肥方式的影响低于施肥种类。王晶等人通过研究施肥对黑土土壤微生
物量碳的影响发现,长期耕种或者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平产生负面效应,微生物量碳含量呈衰减趋
势,衰减程度最高达到了-61.8%,主要原因就是破坏了土壤的原有存在状态[19]。
3.3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
施肥不仅提供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土壤微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碳源。施肥既通
过植物新陈代谢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微生物活动需要的营养元素,并且非常迅速活
跃地参与养分转化和固定碳元素。因此研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变化及其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唐
国勇等[22]研究发现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含量不仅可以作为衡量红壤丘陵的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可以很好
地指示其肥力水平,而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能更好地反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党亚爱等[23]研究
也发现,同一土壤类型或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且与土
壤有机碳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表明,4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之
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说明施肥并没有改变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可以用土壤微生
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反映施肥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下转第288页
272 水土保持学报       第27卷
(PAFLA)的芳香性、碳水化合物均高于自然堆肥和蜉金龟堆肥PAFLA;而自然堆肥PAFLA的含氮化合物含
量高于新鲜牛粪PAFL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蜉金龟堆肥NaFLA的羧酸脂类化合物及酮类化合物有所增
加;自然堆肥和蜉金龟堆肥PAFLA的氢键强度、芳化度高于新鲜牛粪PAFLA。差热分析表明,与新鲜牛粪和
自然堆肥NaFLA相比,蜉金龟堆肥NaFLA分子中脂族化合物分解及外围官能团的脱羧和彻底氧化,分子内
部芳香结构分解。与新鲜牛粪PAFLA相比,蜉金龟堆肥和自然堆肥PAFLA的脂族性较强,芳香性较弱。
参考文献:
[1] 赵红,郑殷恬,吕贻忠,等.免耕与常规耕作下黑土腐殖酸含量与结构的差异[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5):1238-1241.
[2] 林樱,吴丰昌,白英臣,等.我国土壤和沉积物中富里酸标准样品的提取和表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42-1148.
[3] 肖彦春,窦森.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红外光谱研究[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7,35(11):1596-1600.
[4] 康露,吴景贵,温善菊,等.添加腐熟粪及蜉金龟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与腐殖质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1):258-262.
[5] 张振都,吴景贵,石峰,等.不同绿肥与牛粪混合堆腐过程中有机组分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2012,43(1):87-92.
[6] 方芳,刘国强,郭劲松,等.渗滤液中DOM的表征及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3):834-839.
[7] Aiken G R,McKnight D M,Wershaw R L,et al.Humic substances in soil,sediment,and water[M].New York:Wiley,1985:
457-476.
[8] Kim J L,Buckau G,Klenze R,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lexation of humic acids[M].Luxembourg: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
[9] 周江敏,代静玉,潘根兴.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分组及其结构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9):1060-1065.
[10] 吴景贵,吕岩,王明辉,等.有机肥腐解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259-266.
[11] 窦森.土壤有机培肥后胡敏酸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1988.
上接第272页
参考文献:
[1] 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70-77.
[2]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384-393.
[3] Reeves D W.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aintaining soil quality in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J].Soil & Tilage
Research,1997,43(1/2):131-167.
[4] Doran J W,Jones A J,Arshad M A.Determinants of soil quality and health[M].Boca Raton:CRC Press,1999:17-36.
[5] 王旭东,张一平,吕家珑.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及胡敏酸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75-81.
[6] 张万儒,许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7-55.
[7]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06-109.
[8] Vance E D,Brookes P C,Jenkinson D S.An extraction method for measur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87,19(6):703-707.
[9] 赖庆旺,李茶苟,黄庆海.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2,29(2):168-174.
[10] Doran J W,Zeiss M R.Soi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Managing the biotic component of quality[J].Applied Soil Ecology,
2000,15:3-11.
[11] Aref S,Wander M M.Long-term trends of corn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crop sequences and soil fertility
treatments on the morrow plots[J].Advances in Agronomy,1998,62:153-161.
[12] 曾骏,郭天文,包兴国,等.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2):11-14.
[13] 吕国红,焦晓光,王笑影,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35-3038.
[14] 李香真,赵玉萍.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场栗钙土中硫形态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2):223-228.
[15]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等.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
15(6):1333-1338.
[16] 潘遵谱,余日梅,许学前,等.免耕水稻土供肥能力及肥效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1987,3(2):30-37.
[17] 樊军,郝明德.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85-87.
[18] 宋秋华,李凤民,刘洪升,等.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12-1516.
[19] 王晶,解宏图,张旭东.施肥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作用研究[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2):118-120.
[20] 曹志平,胡诚,叶钟年,等.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5):
1486-1493.
[21]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等.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34-1338.
[22]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等.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配特征[J].环境科学,2010,31(5):1365-1371.
[23] 党亚爱,李世清,王国栋,等.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分布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36-945.
882 水土保持学报       第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