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鸳鸯茉莉的管养技术



全 文 : 粤东林业科技 2006 年 1 期 实 用 技 术

34
鸳鸯茉莉的管养技术

康杰 周海旋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管理处 深圳 518035)

深圳市被评为园林式、花园式城市,花木常年盛开,五彩缤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大量花灌木、花坛
经修剪后很少开花,使得城市的色彩过于单调。如何解决好修剪造型与开花共存这一矛盾,丰富城市色
彩呢?通过对公园鸳鸯茉莉几年来的精心管理,最终使鸳鸯茉莉不但造型优美,又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为探索修剪与开花为一体的花灌木积累了一些经验。
鸳鸯茉莉(Brunfelsia acuminata (Pohl.)Benth.)又名五色茉莉、二色茉莉、番茉莉,为茄科多年生常绿
灌木。原产南美洲热带,喜半荫,忌强阳光直射,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不耐积水,不耐瘠薄,
宜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土壤。鸳鸯茉莉分枝茂密,常形成密丛,花期甚长,着花极多,尤其在
盛花期,繁花满树,紫、白相间,色彩鲜艳绚丽,景观效果非常独特。鸳鸯茉莉可单植、丛植作花坛,
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又能开出灿烂的鲜花,但必须经过精心的养护管理。下面结合实践,探讨鸳鸯
茉莉的管养技术。
1 加强修剪工作
1.1 在立春前对鸳鸯茉莉进行修剪,促使其重新发芽。春季是鸳鸯茉莉营养生长最旺盛、最容易发新芽
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最适宜对鸳鸯茉莉进行修剪。修剪的目的,一方面是把鸳鸯茉莉原有的老枝、枯枝、
干枝、病弱枝等彻底剪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防止鸳鸯茉莉老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新芽。但是鸳
鸯茉莉的修剪一定要在营养生长最旺盛,雨水充沛的时期,不能太早或太迟(太早鸳鸯茉莉会由于水分
蒸发而出现枯枝,太迟会影响发芽和和造型)。花坛重剪高度一般控制在 30cm 至 40cm,不能太低或太高。
另外修剪时切口一定要平滑,不能开裂或脱皮,以免影响发芽。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鸳鸯茉莉发新芽、
发壮芽,为以后开花打下基础。
1.2 鸳鸯茉莉是耐修剪植物,作花坛应经常修剪。每月轻剪 1—2 次,以便控制花坛的形状和高度,达到
整齐美观的效果。
2 加强肥水管理
2.1 公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土壤贫瘠,板结的情况。修剪后的鸳鸯茉莉急需充足的养分,因此,
在修剪、除杂、松土之后,必须立即对鸳鸯茉莉进行施肥。施肥一般以花生麸、蘑菇肥或营养土(园林
所生产)、复合肥混合来施,花生麸与复合肥的比例为 5:1。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迅速
提供养分给植物,另一方面又可以改良以前板结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施肥后一定要
浇足水,浇透水,保持水分,以免肥伤,影响发芽。
2.2 鸳鸯茉莉是喜肥的植物,因此在夏秋两季,要经常追肥和浇水,保证足够的养分与水分。但是施肥
要合理,施肥过多或施肥不当都会导致植株徙长,见叶不见花,或因肥多而烧苗。因此,施肥要勤施,
薄施,视植物生长情况而定。具体做法:三至八月为生长期,施肥以氮肥为主,每月薄施复合肥一次;
九至十一月为缓慢生长期,这时施含磷、钾为主的复合肥,以利于植株营养生长并充分积累养分,为后
来生殖生长打基础。
3 加强病虫害管理
鸳鸯茉莉的虫害主要有叶蝉(6—7 月),病害主要有叶斑病(6—7 月)和白粉病(3—4 月)。白粉

作者简介:康杰(1969~),女,辽宁省丹东人,大学,高级工程师
康杰等:鸳鸯茉莉的管养技术


35

病比较少,只要注意修剪就可以避免。因此一般在夏秋季用 50%的乐果或蓟蚜净 1000 倍液喷施可起到防
止虫害的发生;用 65%的代森锌或 50%的多菌灵、75%的百菌清 600 倍液喷施可起到防止叶斑病和白粉病
的作用。
4 控制鸳鸯茉莉开花
三、四月份是鸳鸯茉莉开花的盛期,也是鸳鸯茉莉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时期。因此,在这一
时期一定要对鸳鸯茉莉的修剪加以控制,只可轻剪,决不能重剪。因为花芽逐渐开始形成,若频繁修剪
或重剪会剪去花芽,影响开花效果,此时只需剪去部分徙长枝。在花芽形成期出现花蕊时,要加强肥水
管理,因为以前植株积累的养分、水分不足以供给花芽分化所需要的养分。因此,一定要加强追肥和浇
水。追肥以进口复合肥为主,花生麸为辅(国产复合肥含氮量高,会灼伤根系和影响生殖生长),同时
可以喷施 0.2%的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只有加强水肥管理,适当调控水肥比例,鸳鸯茉莉才能持久开
出绚丽的花。
以上,是笔者对公园种植的鸳鸯茉莉经过精心的养护管理得出的一点体会。
(责任编辑 肖泽鑫)
(上接第 13 页)
叶甲;1/3 的绿僵菌粉剂均匀施于心叶基部,用于杀死基部的椰心叶甲。
致谢:本文的调查和起草得到詹潮安研究员的指导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农(检疫)字(1992)第 17 号
[2] 许志刚主编,植物检疫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纪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