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5 2卷第 2期
20 0 1 年 3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Na nj i n gF o r e s tr y U n i v e r si尤y
V o l
.
25
,
N o
,
2
M a r
. ,
2 0 0 1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的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
李先砚 , 苏宗明 , 黄玉清 , 宁世江 , 莫权辉 , 赵天林
(广西壮族 自治 区 中国科学院广 西植物研究所 ,广 西 桂林 5 41 0 6)
摘 要 : 广西是红豆衫的分布 区之一 , 融水县元 宝 山林 区是广西 红豆衫分布最集中的 区域 。 元
宝山的红豆衫分布在约 I O6 3 h m “ 的范围内 , 资源蕴藏量 1 10 0 m 3 , 群落 区系组成有 43 科 64
属 8 0 种 ,种类组成虽不复杂 , 但几乎为少种属组成 ,乔木层优 势区 系成分相 当稳定 ,表明该群
落为一个顶 极群落 。 红豆杉种群为稳定种群 ; 种群空间格局为集群分布 ,从幼 苗到大树 , 其集
群程度减小 , 大树呈随机分布 。 保护红豆衫资源 , 必须 保护其所处的森林群落 , 且保护重点 为
红豆杉幼 苗 。
关键词 : 红豆杉 ; 群落特征 ;种群结 构与动 态
中图分类号 : 5 7 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一 2 0 0 6 ( 2 0 0 1 ) 0 2一 0 0 2 3一 0 6
S t u d i e s o n aT
x u s c h i n e n s i s v a r
.
m a i r e i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I t s C o m m u n i t y
L l X i a n
一
k u n
,
S U Z o n g m i n g
,
H U A N G Y u
一
q i n g
,
N I N G S h i
一
ii a n g
,
M O Q u a二 h u i , Z H A O T i a n 一 li n
( G u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o t a n y G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o n a n d C A S
,
G
u
i lin 5 4 1 0 0 6
,
C h i n a )
A b s t r ac t
:
S t u d y o n aT x
u s hc i n e n s i s va r
.
ma
i er i p o p u l a t io n e e o l o g y 初 11 e o n s tr u e t s e ie n t iif e b a s is fo r p r o t e e -
t i吧 , r馆 e n e ar t i n g a dn e冲 a n d i吧 i t s p o p u la t i o几 A e e o r id飞 ot s t a t i s t i e i n s am p l e s o f 1 6 0 0 mZ , i t 15 fo u n d t h a t
t h e s p e e iif e e o m p o s i t i o n i n
com
u in t y wa
s
on t co m p l
e x , fo r 80 s p e e ie s o f 6 4 g e n e ar a n d o f 4 3 l a而 li e s e o m -
p o s e t h e co m
u n it y f l o ar
, a v e r a g e d 5 s p e d e s i n 10 0耐 . H o
vwe
r , i t wa
s a lmo
s t fe w s piec
e -s g en
e ar co n s t i t u
-
t e d the e om m
u n i t y , i n w h i e h t h e s i n g l e s p e e i e -s g e n e r a a e e o u n t e d fo r 8 7
.
5%
a n d t h e
aer
s p e e i e s g e n e ar fo r
6
.
3 %
.
T h e r e s u l t s a l s o s ho w
e d t h a t i t wa
s a e liarn
x e o
m
u n i t y
, a s
mo
s t o f t h e d o m ian nt
s p e e i e s i n a r b o or
u s
la界 r w e er s t a b le P o P u l a t io sn , s o t h a t t h e d o而 an t e l e m e n t s o f com m
u n i t y f l o r i s t i e we
r e s t a b l e
.
hT
e m o d u la r 即p u la t io n ca n b e d iv id e d i n扔 6 e la s s e s w h ie h a er : 1 . s e ed li吧 ( H 簇 3 0 e m ) , 2 . sa p li n g
( 3 1 e m < H簇 30 0 e m ) , 3 . 。 l a s s 1 o f a d u l t t r e ( 3 cm簇 .D .B H成 2 0 e m ) , 4 . 。 la s s 2 o f a d u lt t r e e ( 2 0 e m <
.D B
.
H
. 镇 4 5 cm ) , 5 . e l a s s 3 o f a d u l t t r e e ( 4 5 e m < .D .B H . 镇 7 0 e m ) an d e la s s 4 a d u l t t r e e ( .D 玖 H . >
70 e m )
.
T h e idn i vi d
u a l o f t h e l a s t e l a s s 15 a lwa y
s t h e g e n e t (mo
t h e r t r e e )
.
hT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t o f aT x
u s hc i n e n s i s va r
.
ma
`er i p o p u l a it o n s g r e at l y d即 e n d s o n it s
mo d
u l e s w h i e h s p or
u t o n it s s tem
,
t h e t y p e s o f p o p u la t io n s i ez s tr u e t u r e a r e e l a s s i if e d i n t o 1
.
t h e i in t ia l g r o w
-
i n g t yp
e , 1
.
t h e p ir r n a r y t yp
e o f t h e g r o初19 t yp e , 1 . t h e g or 诚 n g t ypL e a n d W . s t a b l e t y p e . Wh e n i n t e gr a t ilg
t h e d a at o f a l l p l o t s a r e i n t眼ar t e d , t h e ve r it e a l s e a le o f s iez s t r u e t u r e 15 即 p r o 元ma t l y p厂a m ida l an d t h e s u r -
v iv a l e u r ve 15 s l ig h t l y s u kn
e n b u t a l i n e a r
.
In o t h e r w o dr s
,
i t 15 a s t a b l e Po P u l a it o n
.
hT
e er m a n y 诚 t h e r e d a n d
t h er w ter
s , b u t t h e p叩 u l a t i o n 15 s t i l l i n s t a t i o an 年 hT e id s t r ib u it o n 哪 t t er n o f t h e w h o le aT x u s 汰 ien n .isg
收稿 日期 : 2 0 0 0一 0 6一 0 9 修订 日期 : 20 0 0一 1 1一 1 5
基金项 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9 9 6 0 01 8) 、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 (桂科配 。。。 7。。 8) 和广西科技攻关计划 (桂科攻 9 4 35 () 39 号 )项 目
作者简介 : 李先现 ( 1 9 6 7一 ) ,男 ,广西桂林人 ,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事植物资源调查 , 恢复生态学 , 种群生态学和农业生 态
学等的研究 。
一 2 3 一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 5卷 第 2 期
v ar. ma ir e i p
o pul at in o in Y u an bo a sh n a 15 a po wr e ful el u m p
.
Wh il en a al y s e st h el
、
n
、 班、 lV 、 V 、 Vl el a s s e s o f
a Tx
u st h in n e s i sv ar
.
ma ir eP i
o pul at ion
,
t h e d is t ir b u t io n p a t t e r n o f s e e d l i n g ( e l a s s l )
, s a p l i n g ( e l a s s l ) a n d
y o u n g t r e e ( e l a s s l ) a r e p o w e r f u l e l u m p , t h e m idd l e a g e t r e e o f e l a s s VI i s a l s o e lu m p b u t d e g r e e i n e l i n e s ; t h e
bi g t r e e ( e la s s V
,
VI ) 15 ar n d o m
.
eB f
o r e g e r m ian t i
o n , t h e s e e d o f aT x
u s n e e d t o d o r
atn
t f o r m o r e t h a n o n e y e ar
.
S i n e e t h e bi r d a n d b ea s t
lik e t o e a t t h e s e e d
,
i t 15 ha
r d ot if n d s e e d l i眼 a n d s叩 l in g fr om se e d . hT er foe r e aT x u s kr i n e s i s v a r . anz i er i
11 a s ben ~
id e r e d ot b
e a d e e 1ine or on ne d
e s
cen ds
n t p o p u la t io 、 In t hi o st u衍 , it is fo u dn t h a t aT x “ : ,.h i, e -
s艺s
v-ar 枷`er i h a ve a p o wer of l a se xau l m u lit p licat io n i n Y au n bao s h a n , e s p e e ia l ly mo d u l a r s p or u t i n g o n s t e m ,
a
dn d eP
e n d ign on ht is w
a y , ht e y d e ve loP
a n d e却 a dn t he p o p u lat io 几
I t 15 t h e if r s t t ime
t o s t u d y o n t h e g y m on
s P e rm e l o n e p o P u lat io n
.
T h e if n d in g o f ht e aT x
u s 跳 i n e s i s va r .
ma
i南 po p u lat io n wo u ld en ir hc the co n t e n t o f po p u liat on eco 10 g y , a n d iw n b e t h e s d en it if c b a s ls for p or t ec -
it gn
, r e g e n e r a t ign an d
e冲 a dn ign t h e aT x “ : hc i n es is ~ ma 诬滋 p o p u la t ion , w h ie h 15 al s o a p or t ec it o n a dn de -
ve l o p m e nt is g in if
~
e
for ht
e
esr
。
~
o f aT x o hc 诬九“ 诬: ~ ma i滋
.
K e y w o川 s : aT x “ 5 hc i n e n s i s v a r . m a 葱er 泣; C o m m u n i t y ; P o P u l a t i o n
紫杉醇已成为倍受关注的抗癌药物之一 ,迄今仅见于红豆衫属植物中 , 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 , 药
源短缺成为主要矛盾 , 目前野生红豆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 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对紫杉醇的药源开发进
行研究 。 而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珍贵的植物资源 ,必须了解资源现状 ,研究种群结构与动态及其在群落
中的地位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研究区概况
元宝山位于广西融水县中部 ( 1 0 9 0 0 7 ’ ~ 1 0 9 0 1 3 ’ E , 2 5 0 2 2 ’ 一 2 5 0 5 2 ’ N ) ,主峰海拔 2 o s l m ,坡度陡急
(陡坡占 9 7 . 3% ) ,相对高差达 1 SOo m 。 有林面积 2 1 . 7 2 k m Z ,其中天然林 2 1 . 10 km Z 。 元宝山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 , 山地气候特征明显 ,年均降水量 2 30 m 以上 ;海拔 1 40 m 以上的区域 `年有效积温 为 1 9 0
一 3 4 0 0 ℃ ,最冷月均温一 10 ~ 一 8 ℃ , 年均湿度为 90 % 以上 。 土壤以山地黄壤分布最广 ,垂直分布明
显 , 由山麓至山顶依次出现山地红壤一山地棕壤 ,草甸土出现在山顶局部地 区〔1〕 。 红豆杉出现在海拔
15 5 o m 以上 、而集中分布在蓝坪峰周围海拔 1 90 m 以上区域 。
1
.
2 调查方法
红 豆杉资源调查采用访问 、路线勘查和样线详查结合的方法 , 在访问基础上 ,持 1 , 5 万地形 图勘
查 , 勾绘红豆杉分布范围 ,抽取典型地段设置样线 ,记录样线上红豆杉的高度 、 胸径等生长参数 ,求出红
豆杉分布的平均密度 ,推算资源量 (株数 、 蓄积 ) 。
通过调查 ,选择 7 个代表性样地 ,设置样方 ,以 10 m X 10 m 作调查单位 。 调查内容包括 : 高于 3 m
乔木每木详查高度 、 枝下高 、冠幅 、胸径 ;灌木 、草本分种调查覆盖度 、 高度 ;藤本分种调查多度和攀援高
度 。 由于红豆杉主要以茎干萌生无性系分株的方式延续其种群 , 因此 , 以株为单位 ( D > 30 c m ) ,逐一调
查茎干上分株的高度 、基径 (或胸径 ) 。
1
.
3 数据分析
物种多样性采用 is m sP o n 指数 ( D ) 和 S ha n on -n W ie en r 指数 ( H ) 、 种间相遇机率 ( P I E ) 和均匀度
(J )等指数 2[, 3〕 。 种群结构采用柱状图和存活曲线图 ,结构分析法及 回归分析方法 f` 一 7〕 。 种群分布格局
和集群强度采用方差 /均值比的 t 检验法 、负二项参数法 、 格林指数 、 扩散型指数法 、 C as is e 指标法 、 丛生
指标法 、 平均拥挤指数与聚块性指数法〔卜 ’ 。习。 种间联结性测定采用方差比率 ,丫列联表 、 J ac ca r d( J I )指
数 、 联结系数 A c 、 点相关系数 甲和 丫检验的方法进行 8[, ” , ” 」。
一 2 4 一
2 0 0 1年 总第 2 9期 李先棍等 :元宝 山南方红豆杉的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
.
1资源量
调查表明 ,元宝山林区的红豆杉主要分布在蓝坪峰海拔 1 5 50 m 以上 ,集中分布于 1 90 0 m 以上的
天然林中 ,通过测算 ,分布面积约 1 0 63 hm Z ,多见于沟谷两侧各 s m ,极少在坡上见到 ;分布的沟谷总长
度约 1 8 0 o m , 有 D B H ) 3 e m 的红豆杉 1 8 0 0 株 , 活立木总蓄积量约 1 10 0 m 3 。
2
.
2 群落特征
2
.
2
.
1 种类组成
元宝山红豆杉群落组成共有 43 科 64 属 79 种 ,其中旅类 3 科 5 属 ,裸子植物 3 科 3 属 ,双子叶植物
31 科 47 属 ,单子叶植物 6科 9 属 。 含属最多为百合科 (4 属 ) , 以单属的科占优势 ;含种最多的属为悬钩
子属 (4 种 ) 、 冬青属 (4 种 ) ,有 56 属均只含 1 种 。 乔木层种类 38 种 , 其中针叶 3 种 、 阔叶 35 种 ; 常绿的
2 5 种 ( 3 种为针叶树 ) ,落叶 1 3 种 。 与红豆杉共生的种类主要有元宝山冷杉 ( A b i e : y u a n b a o s h a n e n s i : ) 、
红皮木姜 (L i t s ea p e d u n c u l a t a ) 、 大八角 ( 1 11` c i e u m m可 u s ) 、 包果柯 ( L i l h o c a r p u s c l e i s t o c a 动 a )等 。 灌木
层有 1 种 , 以箭竹 ( S i n a ur n id n a ir a in it d a ) 占绝对优势 。 草本层有 16 种 , 以百合科的种类为主 。
2
.
2
.
2 植物 区系
根据吴征锰教授的划分方法 l[ 3〕 ,元宝山红豆杉群落中属 的分布区类型有 10 类 , 北温带 、东亚分布 、
泛热带 、热带亚洲 、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等 5 种分布区类型 49 属 , 占 84 . 5% 。 温带分布稍大于热带分布 ,
温带分布与北温带和东亚分布类型关系密切 , 次为东亚和北美洲间断 ;热带分布与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关
系密切 。
种类组成及地理成分不复杂 ;但科属组成 、尤其属的组成较复杂 ; 少种属 占的比例相当大 ,种类组成
虽不复杂 ,乔木层优势区系成分相当稳定 ,为亚热带性质 。
2
.
2
.
3 生活 型 、 叶级谱和叶的性质
按拉恩基叶尔 ( C . R au n ik ae r )方案 ,南方红豆杉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 ( 48 种 ) ;常绿成分 47 种 ,落叶
成分 32 种 。 群落是亚热带中山山地常绿针 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 。
采用 C . R a u n ik ae r 划分方法 ,群落中小型叶 4 种 占 5 . 7% , 中型叶 26 种占 32 . 9% 。 从形态学统
计 ,少数为大型叶种类 (复叶和蔗类植物 ) ;从生理学统计 ,无大型叶 , 小型叶增至 53 种 ( 占 67 . 1% ) , 中
型叶减少至 23 种 ( 占 29 . 1% ) 。 群落外貌主要 由革质 、 单叶 、小型叶 、 常绿阔叶中高位芽植物决定 , 与亚
热带地带性植被不同 ,又与暖温带植被有异 ,反映了亚热带中山山地垂直带谱的特色 。
2
.
2
.
4 物种多样性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群落 的种数虽少 , 但物种
多样性指数接近亚热带地带性 (水平地带和垂直
地带 )代表群落 .2[ 3〕 , 与其保存较好 、 成熟的顶极
群落相符合 (表 1 ) 。
2
.
3 红豆杉种群生态学特征
元宝山的红豆杉种群繁殖和延续 的方 式有
3种 : 种子 、扦插和萌生繁殖 。 红豆杉种子休眠期
长 ,须经两冬一夏的生理后熟期 , 自然状态下发芽
表 1 南方红豆杉群落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T a b le l 竹 e d iv e冷 i yt an d e ve n esn s idn e x o f
a r b o or u s la ye
r i n aT x u
s e h i林 e n s i s var
`
邢 a i r e i c o n u n u n it y
样方面积
/m Z
种数 个体数 多 样 性 指 数
5
.
5 一 W 尸 J E
均匀度
%
01OQ
ùù.10`O口Où1八乙6 0 0
1 6 0 0
3
.
4 7
6
.
8 7 ::::
8 3
.
4 1
0
。
8 5 7 4
.
5才
率很低 ,加之易被鸟 、兽食用 , 野外少见种子萌发而成 的幼苗 、幼树 。 调查还发现 , 人为采伐后或其它原
因折断遗弃在林地内的枝条能 自然扦插成活 ,有一定数量并且生长状况 良好 (如 P 。 样地 ) 。 种群最主要
的延续扩展途径是茎干萌生分株逐渐长成幼树 、小树 , 形成不定根伸人土壤 ,最终脱离母体“ 独立 ” 成株 ,
占据生存空间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5 2卷 第 2期
2
.
3
.
1种群结构
根据南方红豆杉生活史特点 ,将种群划分为 6 个级别 : 工. 幼苗级 ( lS ) ,树高 H镇 30 c m ; 1 . 幼树级
( 5 2 ) H
: 3 1~ 3 0 0 。 m ; 1
. 小树 ( 5 3 ) ,胸径 D : 3 ~ 2 0 e m ; W . 中龄树 ( 5 4 ) D : 2 1一 4 5 e m ; V . 成年树 ( 5 5 ) D :
45 一 7 0 e m ; Vl . 大树 ( S 6) D > 70 c m ;种群大小结构及存活曲线见图 1 、 图 2 , 种群静态生命表见表 2 。
2。。。。亡 , 。。 。 P` 一 , ,综合图
10
:0 L 一一 料暇一长
1 2 3 4 5 6 1 2 J 4 勺 b
864自乙八ù
10 f P I
5 卜 、 、 、
0 ` ` ~ ` 一一
1 3 5
1 5 r ZP
10 L
5 卜 、 ~ 、 、 、
O ` 一一 -1 3 5
8 r 3P
6户、
4 十 、
2 犷
0 ie一~ ` e 二~
~! 2 3 4 5 6
zo r 玛
5 卜
O少吧卜月一`一一 1 2 3 4 5 6
10 【 5P
5 卜
O ` ~ ` se ` ~
~
se J
1 2 3 4 凡 `
;鳄 ’
立o0n甘on` J.且1 50 010 0 050 0 P3L 一一
1 2 3 4 5 6
。 。
~ 4P
_ _ _ _镌L 一 :花
1 2 3 4 5 6
0
i色3 5
P S ~ .黑:L 一 :;箱咬创1 乙 j 怪 0 0 1 2 3 4 勺 b 色3 5
图 1 元宝 山南方红豆杉构件种群各样地大小级结构图
Fi g
.
1 T h e s iz e s t r u e t u r e o f aT
x u s c h i n e n 、 15 v a r .
m a 艺er ` om d u l
a r p o p u l a t io n fo r e v e r y p lo t
图 2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构件种群各样地存活曲线
F ig
.
2 T h e s u r v i v o r s h iP e u r v e o f aT
x u s c h i
n e n s艺5 v a r .
m a £er i m o d u la r P o p u la t io n fo r e v e r y p lo t
表 2 元宝山南方 红豆杉构件种群静态生命表
T h e s t a b l e life s yt le
o f aT xu s ch i n
e n s i s
var
.
m a i
r e i m o d u lar P o P
u l a it ou i n Y u an b a胎 han
大小级
T的 Ie Z
区间长度
/ e m
各区间存活数
X x
各区间存活数
标准化 L x
存活百分数 各区间死亡数
标准化 L
n ( X x ) I
J
n ( L x ) 区间致死率
2
.
13 6 3
0
.
3 8 4 4
0
.
5 2 1 3
1
.
3 3 5 0
1
.
60 9 4
,立月了O口王d八乙20。匕1乃入ùO乙
. .…,OJ月I内匕OA工」O口尸O月I己Jn乙,ó1上月了28…只ù月b1口ó勺d`口d右毯ù月z此b0月12O八41H < 3 0H : 3 0~ 30 0D : 3~ 2 0
D
:
2 1~ 4 5
D
:
4 6~ 7 0
D ) 70
合计
3 9 8 0
4 70
3 2 0
1 9 0
5 0
l 0
5 0 2 0
10 0 0 0
1 1 8 1
署
2 5
12 6 1 3
9
.
3 6 3
6
.
3 7 5
3
.
7 8 5
0
.
9 9 6
0
.
1 9 9
10 0
8 8 19
3 7 7
3 2 7
3 5 2
10 1
2 5
死亡率
0
.
8 8
0
.
3 2
0
.
4 1
0
。
7 4
0
.
8 0
1
.
0 0
lS乓5346
结合 L ae k . W . B . 的划分理论 ) 〕 , 笔者提出 “ 1 、 2 级与基株的连续性表现 ” 的原则 ,元宝山南方红豆
杉种群结构分为 4 种类型 :
类型 I : 初始增长型种群 ,包括 P 4 、 P 。 样地 , 只有幼苗 、 幼树及基株 ,大小级结构和存活曲线不连续 。
类型 1 : 增长型前期种群 ,包括 P 3 样地 , 大小级结构呈金字塔型 , 有 1 、 2 级和基株 , 但基株为小树 ,
可以与 1 、 2 级构件同时生长 ,存活曲线呈直线 。
类型 m :增长型种群 ,包括 P , 、 P 6 样地 。 种群构件大小结构呈金字塔状 , 幼苗幼树后有具繁殖能力
的小树 ,连接基株 ,存活曲线近于直线 ;
类型 W : 稳定型种群 ,包括 P : 、 P : 样地 , 大小结构呈金字塔 型 , 1 、 2 级后有 2一 3 级个体 , 与基株相
连 ,种群进人稳定阶段 。 存活曲线微凹而呈单折直线 。
P 。 样地是林内天然更新形成的扦插苗及部分实生苗的大小结构 , 呈金字塔型 ,幼苗 、 幼树和小树比
一 2 6 一
20 0 1年 总第 9 2期 李先辊等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的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
例正常 ,但缺乏大径级个体 ,为增长型种群前期类型 。
综合所有样地 ,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存活曲线近似直线型 ,为稳定型种群 。 从生命表亦可看出 ,随
着个体增大 ,存活数减少 , 区间致死率也是两头大中间小 。 这也说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为比较稳定
类型 。 构 建 种 群 大 小 结 构 的 负指 数 函 数 模 型 为 P : : Y = 8 . 6 5 e 一 .1 Og x ; P Z : Y 一 9 . 7 3 e ~ L O5 x ,
P
3 :
Y一 8 . o 3 e 一 ` · ’ 5戈 ; P 6 : Y = 8 . 5 5 e 一 ` 。 SX ; P , : Y一 7 . 6 9 e 一。· ” X ;综合 : Y = 9 . o 3 e 一 ’ 。 , X 。
2
.
3
.
2 种群分布格局及动 态
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整体看 ,其空间分布格局类型为集群分布 ,方差均值比 v/ m = 45 . 1“ > 1 ,
t 一 98 . 75 8 ,差异极显著沃一 0 . 5 69 1 , 集群程度较强 ; G l ~ 0 . 0 90 9 , 偏离随机分布 ; C A 一 1 . 7 57 2> O ,
站一 2 . 0 > 1 , I 一 4 . 1“ > 0 ; 二 · /二 为 2 . 75 7 2 , 且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 ,表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为
集群分布且集聚程度较高 。 幼苗 ( I 级 ) 、幼树 ( 江级 ) 、小树 ( 1 级 )均为集群分布 ,且集群程度较高 ;中龄
树 ( W级 )亦为集群分布 ,但其集群程度减弱 ;大树 ( V 、 班级 )为随机分布 (表 3) 。
裹 3 红豆杉种群空 间格局分析
aT b l
e 3 T恤 s at i s t ie of d i s t r ib u ti o n P a t te ur of aT x u s c h i” e砚5 15 v a r . 跳 a i r e i POP u l at lon
个体
级
均值 方差 可m 负二项
参数乏
格林指数 ca s ie 指标 扩散型指数
G l l / k 功
丛生指标 平均拥挤 策块指数
I
l
nI
W
V
班
总体
3 7 2 1 0 9
.
2 5 7
。
0 0 5 12 5
。
2 3 5 0
.
3 6 9 2
6
.
9 0 9 4 2
.
4 9 1 6
.
15 1 1
.
5 1 6 1
.
30 2 2
3 1 3
.
6 4
.
5 3 3 7
.
9 0 1 0
.
8 7 1 0
0
。
9 0 9 1
.
0 9 1 1
.
2 0
.
4 4 7
`
2
.
8 3 5 0
0
。
3 6 4 0
,
2 5 5 0
.
7 0
。
67 1 一 1
0
.
0 9 1 0
.
0 9 1 1
.
0 忽 0 一 7 X 1 0 6
4 8
.
2 7 3 2 18 0
。
2 1 8 4 5
。
1 6 5 98
。
7 5 8 0
.
5 6 9
0
.
1 3 7 9
0
.
0 6 8 7
0
.
1 1 0 4
0
.
0 2 2 2
一 O 。 1
0
0
.
0 9 0 9
2
。
70 8 6
0
.
76 7 9
l
,
14 8 1
0
.
3 5 2 7
一 1
略小于 O
l
。
7 5 7 2
2
.
62 5 6
1
.
8 3 9 3
2
。
2 9 5 6
1
.
3 3 3 2
0
0
2
。
0
5 6
。
0 0 5 4
5
.
1 5
3
,
5 3 3 3
0
。
2
一 0 . 3
0
4 4
。
1 6 5
度 m .
9 3
.
0 0 5 4
12
.
0 5 9 1
6
。
5 3 3 3
1
.
1 0 9 1
0
。
0 6 3 6
0
.
0 9 0 9
9 2
.
4 2 9 8
业
7 0 8
1
.
7 67 9
2
.
14 8 1
1
。
3 5 2 7
0
略小于 1
2
.
7 5 7 2
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 决定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 。 植物的
生境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变化的 , 生境异质性不仅在较大尺度上存在 ,而且在小尺度上也被探测
到 ,生境条件在斑块内是一致的 、而在斑块间却有明显差异 l5[ 〕 。 幼苗强烈的聚集分布 ,是 由于基株所处
小生境的差异 , 形成的萌生株极不均匀 ;在由幼苗向幼树转化的过程中 , 由于环境筛的过滤 ,幼苗成为幼
树的可能性小 ,死亡率高 ,但并未改变空间分布格局 ,由幼树向小树转化过程中 ,表现 了聚集的趋势 , 在
这一过渡中 , 由于基株萌生的构件数量较多 ,而生境的异质性较大 ( C^ > 1 ) ,不同个体被环境筛选择的
机会差异变大 ,某些小群聚成群淘汰 ,而另一些小群聚 “ 有利于个体生存 ” ,这一阶段 ,一些分株开始 “ 独
立 ” ,依靠自身不定根利用资源 ;小树向中龄树转化过程中 , 表现较明显的扩散趋势 , 在这一阶段 ,多数分
株成为单独的个体 ,个体间竞争加剧 ,集聚强度较低 ,但群聚 尚未解体 , 出现一定 的扩散趋势 ;中龄树向
大树转化过程中 ,群聚解体 , 能成为大树 、进人主林层的个体必须是同一群聚中竞争的优胜者 。 在幼树
向大树转化过程中 ,除了种内竞争外 ,还要强烈地与群落内其他物种竞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资源 ,
因此死亡率较高 ,种群在空间的扩散较强烈 ,进人主林层的幼树 、中龄树 , 转变为大树的数量少 ,只能与
早先的大树共同分享生存空间 ,一般呈随机分布 。
2
.
3
.
3 种间联结
根据 n 个主要树木种群间的存在一不存在矩阵 ,计算得 V R = 1 . 29 > 1 ,说明 n 个种群间表现轻微
的净正关联 。 而 a, 落人 x ’ 分布给出的界限内概率有 90 % ,说明 1 个种群之间在总体上关联不显著 。
从 n 个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 J l 指数看 ,各种对间的联结程度不显著 ;大多数种对两两之间联结系
数 A c 值在 ( 一 0 . 6 , + 0 . 6) 其中又多在 ( 一 0 . 2 , 。 . 2) 值域内 ; 各种对间的点相关系数 甲大多处 于
( 一 0 . 4 , + 0 . 4 )值域内 ,仅少数种对联结程度较强 。 采用扩检验统计量来检验种对间的联结性 , 除粗概
一大八角种对负联结显著外 ,种间联结均较为松散 。
红豆杉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绝大多数未达显著程度 , 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 。 种间联结的
“ 松散性 ” 与群落 目前处于成熟林 阶段有关 ,因为随着群落的发展演化 ,各种群之间 、种群与环境之间进
行不断调节 ,个体稳定维持一定数量 ,种 间和种内竞争逐渐减弱 ,各组成种群分别占据分化 了的生态位
一 2 7 一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5 2卷 第 2期
并能和谐共生于群落之中 , 种群之间依赖性大为降低 ,种对间联结关系也变得较为松散 。 优势种间没有
正联结 、少数发生负联结 ,多数为单独分布 ,这很可能是处于演变成熟阶段 的植物群落的表征伽 , ` 7〕 。
3 结 论
( 1) 元宝山 自然保护区是广西的红豆杉最集中分布的区域 , 红豆杉集中分布在海拔 1 5 50 m 以上 、
尤其是 1 9 0 m 以上的范围 , 活立木总蓄积量约 1 1 0 m 3 。
(2 )元宝山红豆杉群落具亚热带性质 ,反映了亚热带中山山地垂直带谱的特色。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
较高 , 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性绝大多数不明显 。 因此 ,元宝山红豆杉种群所处群落是多优种的顶极群落 。
( 3) 根据红豆杉种群生存繁殖的特征 ,划分大小级及其结构类型 ,确定元宝山红豆衫种群为稳定型
种群 。 无性系种群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的斑块性及其相互作用 ,决定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4 )保护好红豆杉植物种群的森林群落 , 是保护好红豆杉植物种群的关键 。 红豆杉幼苗死亡率极
高 ,林下箭竹过密 , 萌生苗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 ,适当清除箭竹 ,对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是有帮助的 。 红
豆杉扦插易成活 ,为人工扩大其种群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
( 5) 由于裸子植物无性系种群的研究仍为首例 l8[ 一川 , 因此 ,在理论和方法上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
善 。 作为具有国际前沿探索意义的研究 ,仍须系统和深人 。
参 考 文 做
[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编 . 广西 自然保护区〔M〕.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3
[ 2 〕彭少麟 ,王伯荪 . 鼎湖山森林群落分析 [J〕. 生态科学 , 19 83 , 1 : 1 一 17 .
【3 〕彭少麟 ,陈章和 . 广东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J〕. 生态科学 , 1983 , 2 : 98 一 10 .4
【4 〕赵学农 ,刘伦辉 . 西双版纳望天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D〕. 广西植物 , 1996 , 16( 3) : 2 39 一 246 .
[ 5 〕谢宗强 ,陈伟烈 . 八面山银衫种群的初步研究 D ] . 植物学报 , 19 95 , 37( 1 ) : 58 一“ .
〔 6 ] 岳 明 . 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侧柏种群结构与动态初探 [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 95 , 13( 3) : 231 一 239 .
[ 7 〕梁士楚 . 贵阳喀斯特山地云贵鹅耳杨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探〔J〕. 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 92 , 16 (2 ) : 108 一 1 17 .
【8 」J A 拉德维格 , J F 蓝诺兹 . 统计生态学〔M」. 李育中 . 呼和浩特 : 内象古大学出版社 , 1 9 9 .0
【9 〕江 洪 . 云杉种群生态学 [M ]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9 .2
〔1。〕余世孝 . 数学生态学导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19 95 .
〔1 1〕王伯荪 ,李鸣光 ,彭少麟 . 植物种群学 [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 95 .
〔1 2〕郭志华 ,卓正大 ,陈 洁 ,等 . 庐山常绿阔叶 、 落叶阔叶棍交林乔木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J] . 植物生态学报 , 19 97 , 21
( 5 ) : 4 2 4 一 4 3 2 .
【13 〕吴征锐 .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J] . 云南植物研究 , 1 9 91 ,增刊W .
[ 14〕 L e a k W .B A g e d i s t ir b u t fo n in v i堪 i n er d 。 p ur e e a dn on r th e rn h a dr wo 记 s [J ] . E co log y . 19 75 , 5 6 : 1 45 1一 1 4 5 4 .
〔1 5〕董 鸣 . 异质性生境中的植物克隆生长 : 风险分摊〔J〕. 植物生态学报 , 1996 , 2。 ( 6 ) : 543 一 5 4 .8
【16 〕王伯荪 . 植物群落学〔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 87 .
[ 1 7〕陆 阳 . 鼎湖山森林群落数量分析 ( n ) D〕. 生态科学 , 1 , 8 5 ( 2 ) : 10 5一 11 3 .
〔18 ] 刘 庆 ,钟章成 .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及有关概念〔J〕. 生态学杂志 , 19 95 , 14 ( 3) , 40 一 45 .
[ 1 9〕hC ir s t ien B G ill e s H , M a r ie 一 J o s e e .F eD v e lo pm e n t o f a oP p u l “ , 阮als m£介 ar 。 lo en i n s u ha cr t i。 伽 e be e r ce o n s t ur e -
t de for m
s p a t ia l a an l ys
e s
[ J〕 . J E e o l , 1 99 5 , 83 : 5 0 9一 3 2 0 .
[ 2 0〕 I 矛 aD v id H , aD v i d A P . C lo n a ! fo ar g i n g i n p e r e n n i a l w h e a t g ar s s e s : a s t r a t e g y fo r e x p fo i t in g p a et h y 50 11 n u t r i e n t s
[ J〕. J E co l , 1 9 97 , 85 : 60 1一 6 10 .
[ Z l j hC i , uS呀 C h a眼 , Br u e e oB n g a r t e n , Ja m e s H a m r ie h . G e n e t i e s t r u e t u er o f n a t u ar l 卯p u l a t io n o f R o b in ia p s e u d oa ca -
e ia a t oC w
e e at
,
No
r t h C a or l in
a
[ J〕. J P l a n t R e s , 19 9 8 , 1 11 : 17一 2 4 .
【2 〕陈 尚 ,李自珍 , 王 刚 . 克隆植物生长型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 1” 7 , 16 “ ) : 59 一 6 .3
(贵任编释 郑攻双 )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