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苗药一朵云(绒毛蕨萁)的植物形态及显微鉴别



全 文 :    民 族 医 药
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作者简介:周超 (1985-), 女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从事民族药 、 民间药 、 特色中草药的品种鉴定及资源研究。E-mail:350302785@
qq.com, Tel:13765158920。
通讯作者:周汉华 (1957-), 男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从事药用植物学 、 中药鉴定学教学和研究 E-mail:txty 008@ 163.com,
Tel:13308501957。
苗药一朵云 (绒毛蕨萁)的植物形态及显微鉴别
周 超 吕兴文 魏俊莲 詹新平 周汉华
贵阳中医学院 ,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 目的:为一朵云的鉴别与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 、 显微鉴定方法对一朵云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
和结论:发现阴地蕨科植物绒毛蕨萁 Botrypusanuginosus(Wal.exHook.etGrev.)Holub为一朵云的原植物;根的中柱通常为四原型;叶
柄具网状中柱 , 由 8个环状排列的分体中柱组成;不育叶下表皮气孔不定式 , 上表皮无气孔。
【关键词】 一朵云;莴葫窖;绒毛蕨萁;蕨萁属;显微鉴定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1) 01 -0008-02
  贵州苗医常用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绒毛蕨萁 Botrypus
anuginosus(Wall.exHook.etGrev.)Holub的新鲜全草治
疗肺热咳嗽 , 咽喉疼痛 , 毒蛇咬伤 , 乳痈 , 疔疮肿毒。苗
药名为 “莴葫窖”, 汉文药名为 “一朵云” [ 1] 。主要分布于
我国贵州 、 广西 、 云南 、 西藏 、 四川 、 湖南 、 台湾等地。
作者对该药的植物形态 、 尤其是显微鉴别特征进行了较为
系统的研究 , 为制定其相关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一朵云药材样品采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经贵阳
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周汉华教授鉴定为绒毛蕨萁 Botrypus
lanuginosus(Wal.exHook.etGrev.)Holub。
1.2 仪器 OlympusCX31、 XSZ-0900光学显微镜。
1.3 方法 石蜡切片法 、 徒手切片法 、 叶表皮制片 、 孢
子粉末制片法。
2 结果
2.1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 植株高 40 ~ 50cm;根茎粗短而直立;肉
质根长而粗。 叶基生 , 一枚二型;叶柄长 15 ~ 20cm, 粗
壮 , 基部有鞘状苞片 , 芽外露 , 有毛;不育叶一片 , 三角
形 , 长 10~ 30cm, 宽 8 ~ 30cm, 三至四回羽裂 , 叶轴 、 羽
轴有稀疏灰白色长绒毛 , 叶脉不明显;能育叶一片 , 从不
育叶第一对以上的叶轴生出 , 柄长 3 ~ 8cm, 二至四回羽
状 , 成疏松圆锥状;穗轴上有稀疏长绒毛 , 孢子囊球形。
2.2 显微鉴别
2.2.1 根横切面 表皮细胞 1列 , 类长方形 , 长 29.7 ~
59.4μm, 外壁木栓化;皮层发达 , 约占横切面的 2/3, 薄
壁细胞类圆形 , 直径 37.1 ~ 74.3μm, 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内皮层凯氏点明显;中柱三原型至四原型 , 管胞多角形 ,
直径 14.9 ~ 61.9μm。 (图 1、 2)
2.2.2 根茎横切面 外层 1 ~ 3列细胞木栓化;中柱为外
韧性管状中柱 , 内皮层隐约可见 , 木质部管胞类圆形或多
角形;木射线明显。基本组织宽广 , 可见根迹维管束;基
本组织薄壁细胞中大多充满淀粉粒。 (图 3)
2.2.3 总叶柄横切面 表皮细胞类方形 , 长 24.8 ~ 42μm,
宽 7.4 ~ 24.8μm, 排列较紧密;分体中柱多为 8个 , 偶见 9
个 , 环列 , 木质部管胞类方形 , 长 17.3 ~ 32.2μm, 宽 9.9
~ 24.8μm;每一分体中柱外有一列扁小的内皮层细胞;中
央基本组织部位常见多数大型细胞间隙 , 大小不等;薄壁
细胞类圆形 , 直径 14.9 ~ 52μm, 内含淀粉粒。 (图 4、 5)
2.2.4 叶表面观  叶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 , 长 99 ~
148.5μm, 宽 24.8 ~ 37.1μm, 细胞壁较直 , 偶见轻微波状
弯曲;气孔不定式 , 椭圆形 , 长 66.8 ~ 81.7μm, 宽 34.7 ~
49.5μm, 副卫细胞 6 ~ 7 个 , 以 7 个居多。气孔密度为
33.5, 气孔指数为 14.1%。(图 6)
2.2.5 孢子特征 极面观为钝三角形 , 赤道面近椭圆形 ,
极轴长 17.3 ~ 22.3μm, 赤道轴长 24.8 ~ 32.2μm;具明显
的 3裂缝 , 裂缝细长;周壁具明显的网状纹饰。 (图 7)
·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民 族 医 药
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3 讨论
3.1 绒毛蕨萁的形态学特征 , 与中国植物志 、 中华本草及
贵州蕨类植物志 [ 2]所描述的基本一致 , 一些细微差别可能
是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不同造成。如植株高矮 , 叶柄
长度等随生长时间长短而变化 , 是不稳定的 , 不宜作为鉴
定依据。药材上可把绒毛蕨萁能育叶自不育叶第一对以上
的叶轴生出 , 不育叶叶轴 、 羽轴及能育叶穗轴上有灰白色
长绒毛作为其鉴别特征 。
3.2 不育叶上表皮无气孔。
参考文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67.
[ 2] 王培善 , 王筱英.贵州蕨类植物志 [ 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1:182-183.
(收稿日期:2010.10.13)
(上接第 7页)
扩大 , 心率 40次 /分 , 心律不齐。 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
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 , 左心室肥大劳损 , 不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 胸片示主动脉影增宽 , 主动脉弓顶部分钙化 ,
心影向左下扩大。阿托品激发试验证实为窦房结功能低下。
患者头晕目眩 , 胸闷不舒 , 畏寒肢冷 , 倦怠乏力 , 心悸气
短 , 舌质淡胖 , 齿痕明显 , 脉细迟 , 辨象为少阴人 , 给予
赤白何首乌宽中汤加减 , 药用白何首乌 15g, 赤何首乌 15g,
高良姜 15g, 干姜 15g, 陈皮 15g, 青皮 15g, 香附子 15g,
益智仁 15g, 桂枝 10g, 炮附子 10g, 大枣 5枚。 日二付 ,
早晚水煎服。服药三周后一般情况稳定 , 自觉症状已改善 ,
心率维持在 54 ~ 60次 /分之间 , 继续用药两周后不适症状
消失 , 心率达到 65次 /分 ,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 小结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朝医 “惊悸” “怔忡” 范畴 , 用
朝医辨象用药方法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 , 这与朝医独有
的四象药性观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 , 历代医学家们只主
张 “药必随证” 而忽略了 “药关于人” 的问题。朝医学家
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崭新的观
点 , 这就是有机体对药物的选择性问题 , 即 “药物局限于
人” 。一些药物对一些人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 而对另
一些人不仅不起治疗作用 , 反而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 即药
物的 “不符象现象” 。这是由于四象人天禀脏局强弱 、 阴阳
分布 、 气质特点 、 体质不同而产生的特殊现象。 朝医学家
们根据这一 “药物局限于人” 的学术思想 , 创立了药物归
象 , 按象用药 , 辨象施治 , 随证加减的独特用药规律 , 简
单地说就是按体质用药。因此 , 按朝医的辨四象体质及按
象用药治疗疾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 1] 陈灏珠 , 实用内科学 (1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9.
[ 2] 玄哲男 , 《东医寿世保元》 校释 〔M〕,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 2005.
[ 3] 蔡春锡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分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2.
(收稿日期:2010.10.08)
·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