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珠粟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全 文 :珍珠粟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丁成龙 ,白淑娟 ,顾洪如 ,程云辉 ,辛红霞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 210014)
摘 要: 珍珠粟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带谷类作物而广泛地种植于半干旱地区 ,坑旱、耐
瘠 ,其籽实蛋白质含量高 ,氨基酸组成合理 ,含抗营养因子少 ,作为玉米的替代品而广泛
地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 ,尤其在非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饲: 珍珠粟 ;非反刍动物 ;畜禽
中图分类号: S816.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704( 2000) 06-0014-03
  珍珠粟 ( Pennisetum g laucum ( L) R.
Br. )为最重要的热带粮食作物 ,全世界种植
面积 2. 6亿公顷 ,主要生长于半干旱的印度
和非洲西部 ,为世界第四大谷类作物。珍珠
粟对干旱、贫瘠的酸性沙土具较好的适应
性 ,在土壤贫瘠、气温偏高、降雨有限以及生
长季节较短的条件下 ,珍珠粟的产量高于其
他谷物 ( Freeman Bocan, 1973)。
据考证 ,珍珠粟大约在 3000- 5000年
前 ,原产于非洲撒哈拉南沿 ,尼罗河西岸 ,随
后传入南亚 ( Harlan 1975; Brunken et al.
1977)。珍珠粟很早就传入我国 ,由于其营养
价值高 ,古代曾作为贡品 ,故在我国又称为
御谷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直到近来一直是作
为饲草青刈或青贮利用。由于珍珠粟特别耐
旱 ,具有较高的生产替力 ,同时随着世界农
业水资源的日益减少 ,珍珠粟作为抗旱节水
的重要农作物日益受到重视 ,有关珍珠粟应
用研究也越来越多。
1 化学组成
  因为玉米在饲料中应用得最广、最多 ,
因此针对珍珠粟的大多数应用研究都是基
收稿日期: 2000-04-26
基金项日:江苏省应用基础项目 ( BY94005- 01)
作者简介:丁成龙 ( 1969-) ,男 ,大学本科 ,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事温带型牧草资源的搜集及新
品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
于同玉米的比较。其化学成分可与玉米相媲
美 (表 1) ,尤其在粗蛋白的含量上远高于玉
米 ,这对畜禽的生长非常重要。
珍珠粟和玉米的化学成分
成分 玉米 珠珠粟
代谢能 ( Kcal /kg ) 3430 3250
粗蛋白 (% ) 9~ 11 13~ 17
脂 肪 (% ) 3. 9 5. 1
粗纤维 (% ) 2. 0 1. 3
淀 粉 (% ) 68. 5 66. 7
钙  (% ) 0. 02 0. 04
有效磷 (% ) 0. 1 0. 1
  从营养角度来看 ,珍珠粟是一种极具吸
引力的饲料粮。珍珠粟比大多数谷类作物所
含的反营养因子要少 ,同黑麦和高梁相比 ,
珍珠粟中含限制适口性和抑制蛋白质消化
的丹宁量很低 ,因此不需要加热处理来破坏
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其他有害因子。多项研究
指出 ,对于非反刍动物珍珠粟的可代谢能大
约同玉米相当 ,但以相同重量相比较 ,珍珠
粟的粗蛋白比玉米高 8%~ 60% ,赖氨酸和
蛋氨酸高 40% ,苏氨酸高 30%。 因此 ,以珍
珠粟替代玉米可减少畜禽饲料中高蛋白饲
料成分的需要和氨基酸的补充。
2 珍珠粟在饲料中的应用
2. 1 珍珠粟在鸡日粮中的应用
在印度等国家 ,珍珠粟通常以不同比例
14 Journal o f Anima 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Vol. 19  № . 6   2000
被用作家禽饲料。珍珠粟籽实中蛋白质含量
较玉米多 ,氨基酸组成也好。珍珠粟以 20%
和 32%的量混入产蛋鸡日粮中 ,对鸡的生
产性能无任何不良影响。
Savage ( 1995)用珍珠粟代替玉米饲喂
雏鸡 ,其死亡率减少一半 ; Smi th等 , 1990报
导珍珠粟作为高梁和黑小麦的替代品已成
功地应用于肉仔鸡日粮中。珍珠粟作为肉仔
鸡日粮的能量来源时 ,比玉米基础日粮的采
食量、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稍有下降 ,但珍珠
粟基础日粮比高梁、大麦和小麦基础日粮优
越。以粉碎的或不粉碎的形式 ,按 50%水平
的珍珠粟同玉米混合日粮比全玉米基础日
粮 组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略好。 在蛋白质
和能量相等的基础上 ,以 0% 、 25% 、 50% 、
75%和 100%的水平代替玉米 ,除 25%珍珠
粟日粮组外 ,所有日粮组的肉鸡增重都相
似。然而 ,随着珍珠粟水平的提高 (直到
100% ) ,饲料利用率也随着提高。
对于蛋鸡来说珍珠粟是一种理想的饲
料。用等重量或以等能量的珍珠粟替代玉
米 ,都不会显著地影响产蛋率、饲料采食量、
饲料利用率和蛋重。 Kumar等发现按重量
计算 ,当珍珠粟替代饲料中 60%的玉米 ,明
显增大蛋的个体以及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
率 ,主要原因是珍珠粟中含蛋氨酸量较多 ,
所含的能量值较高。另外更重要的是 ,研究
者们发现饲喂珍珠粟的母鸡所产蛋的脂肪
酸组成与饲喂玉米的有较明显的区别 ,饲喂
珍珠粟的母鸡所产蛋的蛋黄着色较浅 ,蛋黄
中含有较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ω- 3多
不饱和脂肪酸 ,以及比饲喂其它谷物含较低
的ω- 6脂肪酸 (与人的心血管病有关 )。由
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 ω- 3多不饱和脂肪
酸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 ,因此珍珠粟可能为
生产更健康的“工程”蛋提供一条途径。
2. 2 在鸭日粮中的应用
通常鸭比鸡生长得快 ,需要更多的蛋白
质 ,对营养的亏缺非常敏感。 Adeola等人
( 1994)保守地估计 ,珍珠粟同玉米具有相同
的饲用价值 ,他们计算出珍珠粟的总代谢能
比玉米高 6% 。 Adeola( 1994)用珍珠粟等重
量的替代日粮中的玉米 ,珍珠粟表现出同玉
米具有相同的饲用价值 ,在鸭日粮中以等重
量的珍珠粟替代日粮中的玉米对鸭的增重
无不利影响。
2. 3 在猪日粮中的应用
Tribble等人 ( 1986)报导了用珍珠粟替
代基础日粮中的高梁 ,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没有影响。 养猪试验 , Calder ( 1955, 1961)
发现猪饲喂 50%或 75%的珍珠粟比饲喂玉
米为主饲料可提前 10 d达屠宰重量 ,
Law rence( 1995)等人发现用珍珠粟等量替
代玉米 ,具有相同的饲料报酬和饲用效率。
2. 4 在山羊日粮中的应用
珍珠粟替代泌乳母山羊日粮中的玉米
没有影响 ( P> 0. 25)产乳量、泌乳效率和羊
乳的化学成分。母山羊的体重变化或平均日
采食量也没有因日粮处理而出现差异 ( P>
0. 25) ,因此认为珍珠粟可以替代泌乳母山
羊平衡日粮中的玉米。 自由采食条件下 ,珍
珠粟没有影响山羊的采食行为。
对于生长山羊 ,当珍珠粟替换所有玉米
时 ,山羊平均日采食量下降 14个百分点 ,平
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分别下降约 25. 4和
19个百分点。 生长山羊不太喜欢含有珍珠
粟的日粮。这可能因为含有珍珠粟的日粮不
太适口的缘故。
2. 5 在牛日粮中的应用
Christiansen( 1984)等人试验得出珍珠
粟在净能量上比高梁高 4% ,并且珍珠粟使
小牛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 Hill等人用珍珠
粟进行了成年肉牛的代谢能和育肥试验 ,两
个试验都得出 ,当饲用相同的蛋白质与能量
比时 ,珍珠粟的可用能的用价相当于玉米的
85% ~ 90%。珍珠粟应用于肉牛的肥育日粮
中 , 取 得了 与 高粱 大 致相 当 的 效果
( Brethour, 1982, 1983)。
15畜牧兽医杂志    第 19卷    第 6期     2000年
3 结 语
在国外 ,珍珠粟作为玉米的替代物已成
功地应用于多种畜禽的饲料中 ,尢其在非反
刍动物上的应用效果更为明显 ,对多种畜禽
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用珍珠粟代替玉米
可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珍珠粟的种植时间较
玉米灵活 ,具有较高的生产替力以及较强的
耐旱性 ,而且对黄曲霉素的抵抗性也比玉米
强 ,因此特别在农业用水相对缺乏的干旱地
区发展珍珠粟的生产将大有前途。
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 ,玉米是最常用
的家禽、家畜的饲料能源。玉米适口性好 ,能
量高 ,是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但在许多
亚洲国家 ,玉米产量低 ,不能满足人口增长
的需要。随着养殖业的发展 ,玉米的生产量
和需要之间的缺口较大 ,这就迫使家禽、家
畜生产者寻求作为能量的替代品 ,而珍珠粟
就是最理想的一种替代物。
[参考文献 ]
[ 1 ] 白淑娟 .美洲狼尾草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 J].
国外农学一杂粮作物 , 1997, ( 4): 12- 13.
[ 2 ] 白淑娟 .美洲狼尾草 (御谷 )三系杂交种宁牧
3号及其制种技术 [ J ].国外农学一杂粮作
物 , 1998, 18( 1): 35- 36.
[ 3 ]  Andrew s D. J, J. F. Rajew ski, and K. A.
Kumar. Pear l millet: New feed g r ain cr op
[ J]. New crops, 1993, 198- 208.
[ 4 ]  Andrew s D. J, W . W . Hanna , J. F. Rajewski,
and V . P. Collins. Advances in g rain pea rl
millet: U tiliza tion and production r esea rch
[ J]. prog r ess in new c rops, 1996, 170- 177.
[ 5 ]  Adeola. O. and J. I. O rba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 rient dig estibility o f
pear l millet ( pennisetum g laucum ) fed to
g r owing pig s [ J ]. J. Cereal Sci, 1995,
( 22): 177- 184.
[ 6 ]  Andrew s D. J, J. F. Rjew ski, and K. A.
Kumar. Pea rl millet: A New feed g rain cr op
[ J]. New crops, 1993. 198- 208.
[ 7 ]  Bur ton G. W , A. T . Wallace, and K. O.
Rachi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v e
v alue of pea rl millet [ J]. Cr op Sci. 1972,
( 12): 187- 188.
[8 ]  Collins V . P, A. H. Cantor , A. J. Pescato re,
M . I. Straw , and M . J. Ford. Effec t o f pea rl
millet in la ying hen diets on egg fetty acids
[ J]. Poult ry Sci, 1995, 74( supp. 1): 4.
[ 9]  Fancher B. I, L. S. Jensen, R. L. Smith. and
W. W . Hanna , Metabo Lizable ener gy
content o f pear l millet [ J ]. Poultr y Sci,
1987, 66: 1693- 1696.
[ 10 ]  Hill. G. M. and W . W. Hanna. Nutritiv e
cha racte ristics o f pea rl millet g rain in beef
cattle diets [ J]. J. Anim. Sci, 1990, 68: 2061
- 2066.
[ 11 ]  Kumar A. M , V. R. Reddy, P. V. Reddy ,
and R. S. Raddy. U tiliza tion of pea rl millet
( pennisetum typhoides) fo r eg g production
[ J]. poultry Sci, 1991, 32: 463- 469.
[ 12 ]  Law rence B. V , O . Adeola, and J. C. Rog ler.
Nut rient dig estibility and g row th per
formance of pigs fed pear l millet as a
replacem ent co rn [ J]. J. Anim. Sci. 1995, 73:
2026- 2032.
Utilization of grain pearl millet in diet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DIN G Cheng-long , BAI Shu-juan, GU Hong-ru, CHENG Yun-hui , XIN Hong-xia
( Jian gsu Acad emy of Agr icul tural S ciences , Nanj in g 210014)
Abstract: Pearl millet ranks a s an impo r tant t ropical cer eal being g row n in semi- a rid region. It adapts
to droughty and low fer tility w ell. Compa red to maize , pear l millet is high er in crude pro tein, more
r ea sonable composition o f amino acids and few er anti-nut ritional fac tor s content.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idts of liv estock and poultry substitution fo r maize . Best r esults wer e obtained fo r non -ruminant species.
Key words: pea rl millet; liv esto ck and poultry; non -ruminant species
16 Journal o f Anima 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Vol. 19  № . 6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