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药 学 学 报
A e ta P hr a m au e e ti eai S ni a e19 86 ;仑 1 ( 11 ): 8 2`9 、 83 5于
凹 脉 丁 公 藤 化 一学 成 分 、 、的 研 究
陆 阳零 姚天荣 陈泽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
提要 自凹脉T 公藤 (E : y e` b e el l切 t£l ` , b a M e r r . e t e h u 。 )中分得两个香豆素和三个 生物
碱 。 经鉴定分别为东蓖若素 ( s e Q P o l e t i n l ) , 东食若贰 ( s e o P o li n 11 ) , 包公藤甲素 ( 111 ) , 包公藤丙
素 (I v )和一新的水溶性生物碱 , 结构为 2刀, 7 刀一二经墓去甲蓑若烷 , 命名为凹脉丁公藤碱 (e r y o i-
be il ne
,
v )
。包公藤丙素 (I v )是首次分离得到纯品 , 其 。 一二乙酞化物 (I V a) 具有缩幢活性 。
关键词 凹脉丁公藤 ; 食若烷生物碱 ; 包公藤丙素 ; 四脉丁公藤碱 ; 缩阶 alI
`凹脉丁公藤 (肠脚艺be “ “娜讯饥 ba M “ r r · 以 C h u n) 为旋花科丁公藤属的多年生木质藤本
植物 , 在我国分布于海南岛 , 是一尚未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 一凹脉丁公藤茎叶的水煎液
有毒 , 服用后会引起腹泻 (` ’ , ’迄今未见植化研究的报道 。 鉴于凹脉丁公藤的同属植物丁公藤
(肠 y 。话。 。 b `。 。汀iol 。 B e n t h . ) 中曾分得缩瞳 ` , , 3) 和抗风湿镇痛有效成分 ` , , 3 , , 为了寻找薪的
生物活性物质和发掘新的药用植物资源 , 我们对凹脉丁公藤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 重点是
具有生物活性或潜在生物活性的香豆素和生物碱 。
从凹脉丁公藤中共分得五个化合物 , 其中自乙醇渗媲部分分 得香豆素 (I ) 和 (I )I ; 百草
酸水渗谁部分 ,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 , 雷氏按盐 ·沉淀和苦 味酸 盐分步结晶等方法分得生物碱
( 111 )
,
( I V )和 ( V ) , 各化合物的结构见图 1 。
经过化学反应 , 光谱解析及与标准品对
( I )
( 11 )
R二 H
R = g l u
cH aO 』自份
R O二气尹\ }尸 O了 、 0 。
R I
.
R
Z
R
s
( 111 ) O A
e H O H
( I V 〕 O H H O H `
( V ) H O H O H
( I V a ) O A
e H O A e
( V a ) H O A e 0 A e
F i g 1
.
S t r u e t u r e s o f e o m P o u n d s
a n d ( V
a )
( I ) 、 ( V ) , ( I V a )
照 , ( )I , ( H ) 分别鉴定为东蓑若素 ( s c o p ~
o l e t i n )和东食若贰 ( s e o P o l i n ) `吐’ ; ( 11 1)即治
疗青光眼缩瞳有效成分 包 公 藤 甲素 `” 3 , ; ’
( IV ) 为包公藤丙素 , 该化合物以前曾在丁
公藤中通过衍生化反应后在气一质联用仪上
检出其存在 , 并利用光谱与衍生物 数 据 推
定了结构 ` 5 , , _这次是首次分离 得 到 纯 品 ;
( V )为一新的生物碱 , 命名为凹脉丁公藤碱
( e r y e ib e l l i n e )
。
(V )为碱性无色油状物 , 〔a 〕护一 12 . 5( C , 0 . 57 , tE O H ) , 易溶于水 、 乙醇 , 可溶于氮
仿 , 难溶于冷丙酮 、 乙醚等 , 可被雷氏按盐沉淀 。 ( V )与碘化秘钾不显色 , 与茹三酮显黄色 ,
与四氯对醒显绿色 , 提示 ( V ` )为一仲胺生物碱 。 ( v )在各种溶剂中结晶均未获成功 , 制成苦味
酸盐得淡黄色片状结晶 ( % % tE O H ), 熔点 2 2 8~ 2 3 0“ C ,根据元素分析并参考测得的分子量 ,
分子式为 C 7 H , 3N O : · C 6 H 3 N 3 0 : 。 由 ( V )的分子式计算 , 其不饱和度为 2 。 碳谱中 (V )的七个
碳的信号均在 7 o p p m 以下 , 故可排除 ( V )中存在双键 、 三键和毅基等不饱和基团的可能性 ,
推测 (V )具有双环结构 。 按植物生源规律 , ( v ) 可能与包公藤甲素类似也属 于去甲食若烷生
本文于 1 0 3 5 年 10 月 2 3 日收到 。
协二级夭然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DOI : 10. 16438 /j . 0513 -4870. 1986. 11. 006
台3 0 药 李 学 21 卷
物碱 , 参考分子式推测 ( v )中还含有两个经基 。 ( v ) 的苦味酸盐的质谱中出现 m / 2 1 4 3 , 卯
。叨” , , 82 (牵 )或 ( 口 ) , 68 ( 甲 )等碎片峰 ,不仅证粼 · )具有去甲“ 。
H “ H 渔
母核 , 而且表明 ( v )中两个经基分别连在其母核的五员环一侧和六员环一侧 , 即 ( v )具有平面
结构 。丫沙罗。 y` ’的氢谱 中“ · 2” ( ` ” , “ , ’ 一 3 · 。 “ Z , 7 · 5 ” · ’ 的信号 可归属于五 员
环上轻基的同碳 e n d 。 质子并提示五员环上经基为 。 xo (刀)构型 。 由于这个质子与邻位娇头质
子的两面角接近 90 。 , 故不发生偶合 (6) , 而仅与其邻 位仲碳 上 的两个 质子相 偶 合 , 构成
A B x 系统 , 使其表现为 d d 峰 。 为了确定 ( v )中六员环一侧 狂基 的位置和 构型 , 对 ( v )的
O
一二乙酞化物 ( v a) 的氢谱进行了解析 , 并作了双照射实验 。 ( v a )中占 5 . 0 3 ( I H , d d , J = 3 . 。
H z
,
7
.
0 H z ) 的信号 归属于五员环上乙酞氧基的同碳 e n d 。 质子 , 其所在碳的编号暂定为 7 。
照射这个质子 , d 2 . 2 附近 A B X 系中被部分掩盖的 A B 质子的多重峰的峰形简化 , 根据其化
学位移只能归属于 C 6一 H 。 反之 ,照射 占 2 . 2 时 , 有三处信号发生改变 : d 5 . 0 3 ( C 了一 H )信号变
为宽单峰 ( W : 22 = 3 H z ) , 进一步证实 占 2 . 2处质子与 C 了一 H 之间的偶合关系 ; d 3 . 6 5 ( I H , m ,
W
: 12 = 1 2 H z )的信号明显变尖 (W : 22 = 7 H z ) , 可归属于 C 。一 H ; 占 3 . 4 1 ( z H , m , W , 22二 7 H z )
的信号峰轻微变尖 , 可归属于 C l一 H , 并提示 C ;一 H 与 C 6一 H 之间可能存在着远程偶合 。 最
后照射 占 4 . 7 5 ( I H , m , W ; 12二 7 H z )的信号 (呱咤环上乙酞氧基的同碳质子 ) , 6 3 . 4 1 ( C ,一 H )
的信号简化变尖 ( w l , 2 = 4 H z ) , 显然呱咤环上乙酞氧基应位于 C ; 的邻位即 2位 。 已知蓑著烷
生物碱的呱咤环如属船式构象 , C 。 ( 1 )一 H 与 C 4。2 )一刀H 的两面角几乎为 。 。 , 氢谱中应有较大
的 J 值 , C 。 ( ; 》一 H 的 W : z: 值将达 1 5 H z ` 7 , 。 但 ( V a )的 C 。一 H 的W l l : 仅 2 2 H z , 说明 ( V a )中呱
吮环的优势构象为椅式 。 根据 C Z , C 3 间质子的 a 一 a 键偶合其 J 值一般大于 10 H z , 但 ( v a )中
C Z一 H 的 W : , 2二 7 H z , 说明 C Z一 H 位于 e 键 ,也就是 2 位取代基位于 a 键 (刀构型 ) 。 由此 证
明 ( v )中的两个经基应该分别连在去甲食著烷母核的 2 刀及 7 刀位 。 对照 ( V ) 和已知去甲食
若烷的碳谱数据`“ ’ (图 2 ) , 可以确定 ( V )母核中七个碳的归属 , 同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 由氢谱
得出有关经基位置和构型的结论 。 ( v )的 c 。 邻位碳上没有取代基 , 故碳谱中 C 。 未受到明显
29
.
0 ( t ) 32
。
3 ( t )
2 ( d )
洲封
13 C N M R
区乃 ” ` ’ `”5 4 。 多( d ) 54 . 7 ( d )
F 19 2
.
T h e d a t a o f ( V ) a n d n o r t r o P a n e
的取代效应的影响 , 其化学位移未发生显奢的变化 ; c 3 , C 6 受邻位经基 刀效应的影响向低场
位移了约 6 p pm , 而 C : 受两个邻位经基 刀效应的影响向低场位移了约 1 3 p p m 。 这些数据说
明 ( V )中两个经基分别连在同一个桥头碳两侧的 邻位 碳上 。 ( V ) 中 C 4 向高场 位移 了约 10
p pm
。 说明 C Z一刀o H 与 4C 一刀H 之间存在大的竹 G a uc h 。 效应 , 这证明了 2 位经基位于 刀
位 , 同时 ( V )中呱咤环的优势构象为椅式 。 综上所述 , ( v )的结构应为 2 刀, 7 刀一二经基去 甲
蓑若烷 , 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 , 定名为凹脉丁 公藤碱 ( e r cy i be il ne ) 。
( I v )为碱性无色油状物 , 〔a 〕护一 2 5 . 4 ( C , 1 . 4 , E t 0 H ) , 溶解性同( v ) , ( I V ) 可被雷
11 期 药 学 学 报
氏铁盐沉淀 , 与碘化秘钾不显色 , 与荀三酮显紫红色 , 与四氯 对醒显绿色 , 提示 ( I V )为一
仲胺生物破 。 ( I V )在各种溶剂 中均未制得结晶 , 其苦味酸盐为黄色针晶 ( 95 % tE O H ) , 熔点
1 5 9~ 1 6 0
O
C
, 根据元素分析并参考测得的分子量 , 分子式为 C 了H , 3N 0 2 · C o H 3N 30 7 · 1 / 2 H Z O 。
( I V )与 (V )的各种理化性质非常相似 , 它们的氢谱及 O 一二乙酞化物 ( I V a) 与 ( V a) 的氢谱也
类似 , 提示 ( I V )的结构与 (V ) 类似 , 即含两个经基的去甲食著烷生物碱 。 为了证明 ( I V )的
结构 , 对其 O 一二乙酞化物 ( I V a) 的氢谱通过双照射实验进行了解析 , 具体作法与 ( V a) 的分
析方法类似 。 占 5 . 0 5 ( I H , d d , J = 3 . 5 H : , 7 . S H z )的信号归属于五员环上乙酞氧基的同碳
en do 质子 , 该质子所在碳暂编号为 6 , 照射 d 5 . 05 , d 2 . 2 附近 A B x 系中被部分掩盖的 A B
质子的多重峰峰形简化 , 此质子归属于 C 7一 H ;反之照射 d 2 . 2 , 除 占5 . 0 5 ( C 6一 H ) 的信号变
为宽单峰外 , d 3 . 5 8 的 m 信号变尖 ,后者归属于 cl 一 H ; 照 射 占 3 . 58 ( C ,一 H ) , 占 4 . 6 7 的 m
信号变尖 , 这个信号归属于六员环上乙酞氧基的同碳质子 , 显然它位于 c : 的邻位 C : 上 。 基
于与分析 ( V a )的同样理由 , 根据 ( I v a )占 3 . 3 5 ( C 。一 H )的 W : , 2 = 6 . 0 H z , 推测 ( IV a )呱咤环的
优势构象为椅式 , 根据 d 4 . 6 7( C 2一 H )的 W l l : =’ 6 . S H z , 可判断 2 位取代基为 刀构型 。 最后
将 ( IV )与已知的包公藤甲素 ( 111 )在化学上进行沟通 , 即 ( 111 )经酸性水解 , 其去乙 酞产物与
( IV )完全一致 , ( 111 )的 O 一单乙酞化物与 ( I v )的 O 一二乙酞化物 ( I V a) 也完全一致 (图 3 ) 。
加H O压
/ 六认户e o礴尸一咬 孟c Z o阳 c 1D’ 甘 `盛 e o小z 一飞
( 1 1丁)一
( i v
a
)卢 \ 工·粼H o洛 / e 、
( I 丫 j
F ig 3
.
C h
e m i e a l r e la t i o n s h i p b e tw e e n ( 111 ) a n d ( I V )
由此确证 ( I V )的结构为 2 刀, 6 刀一二经基去甲蓑若烷即包公藤丙素 。 为了证实 ( IV )为生
药中原生的 , 作者曾将生药未经酸 、 碱接触 , 直接用中性溶剂提取 , 提取液用纸层析检查与
( I V )标准品对照 , 证明 ( I V )的存在 。
初步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 IV ) , ( v )和 ( v a) 无明显地缩瞳活性 , 而 ( I V a) 具有与 ( 111 )类似
的强烈缩瞳活性 。 这样在凹脉丁公藤中不仅得到缩瞳有效成分包公藤甲素 , 而且可将含量多
于包公藤甲素但无活性的包公藤丙素通过选择性乙酸化转变为具有缩瞳活性的 0 一二 乙 酚化
包公藤丙素 ( I v a ) , 这不仅对利用此野生植物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 而且有助于研究这类药物
的构效关系。
实 验 部 分
熔点未经校正 。 紫外光谱用岛津 U v 一 1 90 型仪 , 紫外吸收度用上海分析仪 器厂 75 1 紫
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 红外光谱用 P o r k in lE m e r 59 9 B 型仪测定 。 ’ H 核磁共振谱 用 V a r i a n
EM
一 3 6 o L 型仪测定 , ` 3C 核磁共振谱用 J e o l F X 一 9 0 型仪测定 。 质谱用 F i n h i g a n M a t 一 4 5 1 0
犁色一质联用仪测定 。阳离子交换树脂采用 7 32 及 734 强酸型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采用 71 了
幻 2 药 学 学 报 21 卷
强碱型树脂 。 离子交换树脂按常法进行预处理后备用 。 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脱雷氏钱盐时需用
树脂体积 10 倍量的 80 % 乙醇浸泡及洗涤 , 阴离子交换树脂使用前需用树脂体积 10 倍量的 50 写
丙酮处理 。 薄层层析所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 H (颗粒度 10 ~ 40 群m ) 。 生药于
秋季采自海南岛文昌县 , 经上海中医学院余虹雯老师鉴定为凹脉丁公藤 , 药材为其粗大茎 。
一 提取分离
取新鲜凹脉丁公藤粗粉 5 k g , 用 7 倍量 90 % 乙醇渗媲 。 渗谁液经薄膜蒸发器减压浓缩至
5 9 生药 / m l , 冰箱放置过夜 。 滤集沉淀 , 滤液减压浓缩至 10 9 生药 / m l , 过滤 , 用氯仿提取 ,
氯仿液减压浓缩后放置 , 析出结晶 , 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得淡黄色针晶 ( D约 20 m g 。 将以上滤
取的沉淀 , 经石油醚洗涤后 , 溶于乙醇 , 通过一硅胶柱 , 流出液蒸千 。 残渣经 甲醇重结晶 ,
得 白色细针晶 ( H )约 20 m g 。
另取凹脉丁公藤千粉 一 10 k g , 先用含 2 00 9 草酸的蒸馏水 30 L 浸溃 , 然后用 50 L 蒸馏水
分三次浸渍 , 每次一天 。 浸渍液全部通过 2 0 0 0 .m l 7 3 4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 ( H 型 ) 后 ,一 用含氨
浓度为 1 . 5 N 的 80 %乙醇液洗脱 , 分瓶收集 , 每瓶 2 50 m l 。 将第 10 ~ 1 6 瓶洗脱液合并 、 立
即于 6 0份C以下减压蒸馏至无氨及醇味 , 酸化 , · 用氯仿抽提除去中性和酸性成份 。 再用 S N 氨
水碱化 , 氯仿提取 。 氯仿液经水洗 、 千燥和浓缩后加人苯甲酸至 p H S , 减压抽干 , 残 .渣经乙
醚洗涤后用丙酮重结晶 , 得 白色细针晶 ( I H 的苯甲酸盐 ) 3 15 m g 。 将以上氯仿提取过的碱水
液减压蒸至 10 0 m l , 酸化至 p H 4 , 于 70 O C水浴中滴加雷氏钱盐饱和水溶液至沉淀完全 , 滤
取雷氏钱盐沉淀 , 干燥后称量 , 重 8 9 。 将以上雷氏钱盐沉淀溶于丙酮 , 通过一硅胶柱吸附
其中的有色杂质 。 通过的丙酮液用等体积蒸馏水稀释后 , 通过 73 2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 ( H 型 ) ,
流出的丙酮液弃去 , 然后用含氨浓度为 Z N 的 80 %乙醇液洗脱 , 洗脱液减压蒸干后得棕色油
状物 2 . 6 9 。 将此油状物溶于甲醇 , 加人苦味酸至 p H S 减压抽千溶剂 ,残留物用乙醚洗涤后 ,
用 95 % 乙醇分步结晶 , 得淡黄色片状结晶 ( V )苦味酸盐 1 . 4 9 和黄色针晶 ( I V ) 苦味酸盐 1 . 4
g
。
二 . 鉴定
( I ) 的鉴定 淡黄色针晶 (无水乙醇 ) , m p 2 0 3 ~ 2 0 4 “ C 。 元素分析 C l o H s 0 4 ,计算值 ( % )
C 6 2
.
5 0
,
H 4
.
1 6 , 实验值% C 62 . z 3 , H 4 . z s 。 U V 只盘奖H n m 2 0 8 , 2 2 5 , 2 9 5 , 3 4 5 。 I R屹梦二e m 一 ` 3 3 4 0
O
}!
( O H )
,
1 7 0 3 ( C
,
d 值 3 . 9 5 ( 3 H , s ,
a , 刀不饱和内醋 ) , 2 6 0 5 , 1 5 6 5 和 1 5 1D (芳环 ) 。
一
O C H 3 )
, 6
.
2 5 ( I H
, d , J = 1 0 H z
,
C 3
一 H )
,
6
` H N M R ( C D C I : + D ZO )
8 3
, 6
.
9 0 (各 I H , s ,
C S
一
H
,
C a
一
H )
, 7
.
6 0 ( I H
,
d
,
J = 1 0 H z
,
C ` 一 H )
。
M S m /
z ( % ) 1 9 2 ( 1 0 0
.
0 , M + )
, 1 7 7 ( 6 4
.
2
,
M +
一
C H 。 ) , 2 6 4 ( 3 0
.
6 , M +
一
C O )
, 1 4 9 ( 5 3
.
0 )
, 2 2 2 ( 2 2
.
5 )
, 7 9 ( 1 9
.
2 )
, 6 9 ( 4 8
.
3 )
, 5 1 ( 2 0
.
6 )
。
( )I 与东莫若素标准品对照 , 两者 I R 一致 , 混合熔点不降 。
( )I 乙酞化物的制备 (I )常法乙酞化得 白色针晶 , m p 17 7 . 5~ 17 8 . 5℃ , 与乙酞化东蓑
二素文献报道值 ( 4 )一致 。 I H N M 。 ( e D e l 3 ) 。值、 2 . 3。 ( 。 。 , s , 。 H 3遵) , 。 . 8。 ( 。 。 , s ,
一 O C H 3 )
, : 6
.
3 5 ( I H
, d , J 二 1 0 H z , 、 C 3一 H ) , 6 . 9 5 , 7 . 0 3 (各 I H 、 s ,· C 。一H , C : 一 H ) , 7 . 6 1 ( 1
H
, d , J = 1 0 H z
,
C 4
一
H )
。
( 1 1 ) 的鉴定 白色细针晶 (甲醇 ) , m p 2 1 5~ 2 1 5 “ C 、 元素分析 C , 6H , 、 0 9 ,计算值 (% )c 5 1 . 6 1 ,
H S乏. 2 , 实验值 (% ) C 5 1 , 2 4 , H S , 2 5 , U V只急呢“ n m Zo s , 2 2” , 2 9 0 , 3 4 0 , I R v瑟奢; e m , ’ 3 4 1 5 ( o H ) ;
报 分3 311 期 药 学 学
. . . 创口喇口门网. 自目. . . ~ 州~ . . ` . . . . , .一一~ ~ , , ~ , , , , ~ ~ 户~~ 少 , , , , , , , 护 , , , , ~ ~ , ,叫叶一一 , 一一一一一一 , 一 ,一~ 一 ,、 _ 二 Ol
1 7 0 5 ( C
,
M + + 4 1 )
,
元 + 2 9 ) ,
( 11)
a , 刀不饱和内醋 ) , 1 6 1 6 , 1 5 6 7 和 1 5 1 6 (芳环 ) 。 M S ( D C I一 C H ` ) m / z (% ) 3 9 5 ( 5 . 1 ,
3 5 3 ( 5
.
4 , M + + 2 9 )
, 。 3 5 5 (10 0
.
0 , M + + z )
, 2 3 3 ( 2
.
0 , 贰元 + 4 2 ) , · 2 2 1 ( 6 : o , 贰
1 93 ( 3
.
9
, 贰元 十 1) 。 ( 1 )与东蓑若试标淮品对照 , 两者 I R 一致 , 混合熔点不降 。
的水解 4 . 3 m g ( 1 1)于 Z m l l N H C I 中回流 3 h ,酸水用氯仿抽提得 ( I )
提过的每液减压抽干 , 残渣溶于 匀5% 乙醇 , · 进行 P c 分析 (邻苯二甲酸苯胺显色 ,
Z m g
, 氯仿
一 与葡萄糖
标准品对照 )表明其中含有葡萄糖 , 结合试的 M S 数据和水解前后试与试元的重量比 , ·证明
( 11 )为 ( I )的单葡萄糖贰 。
(川 )的鉴定 ( 111 )的苯甲酸盐为白色细针晶 (丙酮 ) , m p 1 5 9~ ` z 6 o o e , 元素分析 e : 6H 2 :
N O 。 ,计算值 (% ) C 6 2 . 5 2 , H 6 . 8 8 , N 4 . 5 6 ;实验值% C 6 2 . 4 8 , H 6 . 8 8 , N 4 . 4 5 。 I孙淤二e m 一 , 3 2 4 0 ,
17 3 5 , 1 6 2 5
, 1 5 9 2
, 1 5 4 9
, 1 3 9 0
, 12 3 5
。
M S m / z (% ) 1 8 5 [ 5
.
6 , ( M
一苯甲酸尹〕 , 1 4 2 ( 1 1 . 0 ) ,
1 2 6 ( 2 7
.
3 )
,
·
1 2 2 ( 87
.
0 , 苯 甲酸 ) , 1 0 5 ( 1 0 0 ; 0 ) , 匀9 ( 5 2 . 0 ) ` 8 0 ( 7 0 . 1 ) , 7 7 ( 6 9 . 3 ) , 6 8 ( 2 6 ; 2 ) ,
43 ( 5 6
.
5 )
。
( 111 )的苯甲酸盐与包公藤甲素苯 甲酸盐标准品比较 , IR 一致 , 混合熔点不降、
( 111 )的苯甲一酸盐 3 5 . 5 m g 按常法制得无色油状物 ( xx ,〕2 2 . 7 ` m g 。 · fH N M R (七D e l, ) d值
5
.
0 8 ( I H
,
d d
,
J = 3 H z
,
7 H z
,
C `一 e n d o H ) , 3 . 5 0 ( 、 Z H ,
W
: 22 = S H z )归属于 C : 一 H , C Z一 H 和 C 3一 H , 2 . 9 0 ( Z H , s ,
’
O
m
,
W
: 12 = 圣O H z ) 乡3 、 2 7 ( I H , m ,
加 D 2 0 后消失 , , 一O H , `> N H ) , ;
l` “ ·州终 , 凡 _仁C sH ) _巴 _ _ _ 一 _ 、
( 111 )的 0 一单乙酸化物 ( I V a )的制备 ( 111)苯 甲酸盐 3 1 m g 溶于氯仿后加
减压抽干 , 加入 0 . s m l A e ZO , 放置 o . s h 后滴加 S N N H 4 O H 至 p H g ,
2 滴 7 0% . H C 10 4
然后 用 ’氯仿 提
取 , . 氯仿液经水洗 、 干燥后减压抽干得无色 油 状 物 ( I v a ) 23 m g 。
5
.
0 5 ( 1 只, d d , J = 3 , 5 H z , 7 . S H z , C 6一 H ) , 4 . 6 7 ( I H , m , W ; 22
I HN M R
= 6
.
5 H z
,
( I H
,
m
,
W
1 12 = 1 5 H z
,
C I
一
H )
, 3
.
3 5 ( I H
,
m
,
W
: 22 = 6
.
0 H z
,
C 。一 H ) , 2
.
1 3
、
O
( C D C 13 )适值
C Z
一
H )
, 3
.
5;
2
.
05 (各 3 H ,
s , c H ,选) ; . . 自旋去偶实验见、 文部分 。 _ 。 。 。 / z (% ) 2 2 7 ( 1 . 8 ,
1 2 4 ( 1 1
.
6 )
, 1 0 7 ( 9
.
8 )
,
8 0 ( 4 8
.
0 )
, 6 8 ( 1 6
.
5 )
, 4 3 ( 1 0 0
.
0 )
。
( 111 )的酸水解 6 6 . 8 m g ( 11 1) 的苯甲酸盐加 工0 m l 0 . 5 N
水浴中加热 3 h 。 上述水解液通过 71 7 ( O H ) 型阴离子交换柱 ,
M + )
, 1 84 ( 5
.
9 )
, 1 6 7 ( 6
,
6 )
,
H C I
,过滤 , 滤液于 9 0 ~ 9 5 o C
继续用
对荀三酮反应呈阴性 。 ` 向流出液中滴加苦味酸至 p H S ,减压抽千溶剂 。
8 0%乙醇洗至流出液
残渣用少量乙醚洗涤
后 , 用 95 % 乙醇重结晶 , 得黄色针晶 23 m g ,
3 0 8 0
, 2 9 6 0
, 1 6 3 0 , 1 5 6 0 , 1 3 3 5 , 1 2 7 8
。
m P 1 5 9~ 二6 0 “ C . I R v盖彗二e m 一 ` 3 5 2 0 , 3 3 4 0 `
( I V )的鉴定 ( IV )的苦味酸盐 [ a 〕吕一 3 2 . 6 ( C , 0 . 2 7 , p y ) , 元素分析 C 7 H : 3N O Z · C 6H 3
N s o 了
·
1 / 2 H
2 0
, 计算值 ( % ) C 4 0 . 9 5 , H 4 . 4 9 , N z 4 . 6 9 ; 实验值 ( % ) C 4 z . l s , H 4 . z 3 , N 15 . 0 6 ,
与 ( 111 )酸水解产物苦味酸盐比较 , 两者 I R 一致 , 混合熔点不降 。
( IV )的苦味酸盐分子量的测定 ( U V 法 ) 精密称取 ( I V ) 的苦味酸盐 3 . 7 m g , 于 10 . 0
ml 容量瓶中用 95 写乙醇稀释至刻度 ,取此溶液用 95 % 乙醇稀释 10 倍后置于 1 c m 比色皿中在
3 8 0 n m 处测定消光值 E = .1 3 , 根据公式 M - 1 0 e C L
E
〔式中 。 二 1 3 4 4 0 , 此值等于苦味酸在
这一波长的 。 值 , 因 ( I v )在此波长几乎没有吸收 ; ` C 为样晶的百分浓度 (w / v ) , L 为样品
83 4 药 学 学 报 21 卷
槽长度〕计算得 M = 5 5 2。 因为苦味酸分子量为 2 2 9 , z / 2 H 20 为 9 , 故 ( I v ) 分子量为 1 4 3。
此值符合元素分析数据推算的结果 。
9 7 m g ( I V )的苦味酸盐溶解在 20 m 1 50 % 丙酮水溶液中 , 然后通过 7 1 7 (O H )型阴离子交
换树脂柱 , 继续用 50 %丙酮水溶液洗至流出液对茹三酮反应呈阴性 , 减压抽干流出液 , 得
4 o m g 无色油状物 ( I V ) , [ a 〕占“ 一 2 5 . 4 ( C , 1 . 4 , E t 0 H ) , `H N M R ( C D C 13 ) d值 4 . 2 5 ( I H ,
d d
, J = 2
.
5 H z
, 6
.
5 H z
,
C 6
一 e n d o H )
,
3
`
3 6
一
3
.
7 0 ( Z H
,
m
,
W
l l Z = 1 0 H z )
,
3
.
1 2 ( I H
,
m
,
w
: 12一 6 H z ) 分别归属于 C 广 H , C Z一 H 和 c 。一 H , 2 · 6 2 ( 3 H , s , 加 D 2 0 消失 , Z x 一O H ,
> N H )
。
( I V )的 O 一二乙酞化物 ( I V a) 的制备 16 m g ( I V ) 按 ( 1 11) O 一单乙酞化物的制备方法得油
状物 2 m g , 此产物与 ( 1 11 ) O 一单乙酞化物的氢谱相同 。
( V ) 的鉴定 ( V ) 的苦味酸盐元素分析 C 了H : 3N 0 2 · C 6 H s N s o 了 , 计算值
H 4
.
3 3
,
N 1 5
.
0 5 , 实验值 (% ) C 4 1 . 9 5 , H 4 . 2 3 , N 15 . 0 8 ,
1 57 0
,
1 5 4 0
, 1 4 9 0
, 1 3 2 5
, 1 2 8 0
, 1 0 0 0
,
M S m /
z (% ) 2 2 9
味酸 ) + 〕 , 1 2 5 ( 1 8 . 9 ) , 9 9 ( 1 0 0 . 0 ) , 8 2 ( 7 2 . 6 ) , 6 8 ( 6 4 . 2 ) 。
I R v盖晋二e m 一 ` 3 4 3 0
(% ) C 4 z一9 4 ,
3 1 6 0
,
1 6 1 0
,
( 1
.
3
, 苦味酸 ) , 1 4 3〔6 . 5 , ( M 一苦
( v )的苦味酸盐分子量的测定 ( U v 法 ) 精密称取 ( v )的苦味酸盐 2 . 83 m g , 按 ( I v ) 的
苦味酸称所用相同方法 , 38 “ n m 处测得再= 1 : Q3, 装合乖素分析数据推算分 ;子量 为 “ 7乳 .
2 4 5 m g ( V )的苦味酸盐按制备 ( I V ) 游离碱的方法得 9 0 m g 无色油状物 ( V ) , `H N M R
( C D C 1
3 ) d 值 4 . 2 0 ( i H , d d , J = 3 . 0 H z , 7 . S H z , C : 一 e n d o H ) , 3 . 3 3 _一 3 . 8 0 ( Z H , m , W : 22
= 1 2 H z )和 3 · 2 0 ( I H , m , W : 22 = 7 H z )归属于 C 广 H 、 c Z一H 和 c : 一 H , 2 4 8 0 ( 3 H , s , Z x
: O H
,
> N H )
。
( v ) 0
一二乙酞化物 ( I v a )的制备 ` 16 m g ( v )按 (I n ) O 一单乙酞化物的制备方法得 26 gm
油状物 ( Iv a ) 。 `H N M R ( C D c l 3 ) d 值 5 . 0 3 ( I H , d d , J匕 5 . 0 H z , 7 ` . 0 ` H z , e 了一 e n d o H ) , 4 . 7 5
( I H
,
m
,
W
: , 2 = 7
·
0 H z
,
c Z
一
H )
, 3
·
6 5 ( I H
,
m
,
w
: 12 = 12 H z
,
C`一H ) , ` 3 · 4 1 ( I H , m ,
0
U
W
: 12 = 7
.
0 H z
,
e l
一
H )
, 2
.
2 0 , 2
.
0 5 (各 s H , s , C H 3 e ) 。 自旋去偶实验见正文部分。
致谢 本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秦国伟老师 、 本教研室项中和徐佩娟老师的支持犷本室刘恬
老师代测部分核磁共振谱 。 _ ’ ;
参 考 文 献
L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 “ 卷 · i 分册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7 9 : 14 . 一 _ . `
2
. 姚天荣、 陈泽乃 · 包公藤的化学研究 · L 缩瞳有效成份包公藤甲素的分离和初步研究 · 药学学报 . 19 7 9 . 14 : 7 31 . .
3
. 姚天荣等 · 包公藤的化学研究 . 1 · 新缩瞳药— 包公藤甲素的结构 . 药学学报 1 9 81 . 、 : 16 : 5 8黔 - · · 厂` 叶琳珍等 · 丁公藤抗风湿有效成分的研究 · 中草药 19 81 , 12 “ 1 97二 ’ · .5 . 陈泽乃等 . 包公藤的化学研究 . 11 . 包公藤乙素和丙素的分离和鉴定 . 华东地区第三次药用植物化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辈集 . 厦门 , 1 0 5 3 .
6
.
J o h n s S R
, e t a l
.
N e w t r o P a n e a l k a lo id s
,
( +
`
) 一 ( 3 R , 6 R ) 一 3 a 一 a e e t o x y厂 6刀: h y d r o x y t r O P a n e a n d ( 下 ) 一 Za 一b e n -
z o x y l o x y
一
3刀一 h y d r o x y n o r t r o p a n e , f r o m P e , `尸 e . `a d e ” i a 仍 e a ; s f s ` ( E u p h o b i a e e a e ) . A“ s t J C h e饥 1 9 71 ; 2 4
.
2 3 9 9
.
7
.
c a s y A F
, e t a l
·
c o n f ig u r a t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t r o p a n e 种 a lo g u e O f p e t h id i n e a n d r e la t e d c o m p o u n d , b y
皿HN M R s p e e r r o s e o p y
.
o 宁g 万 a g R e s 1 9 7 4 ; 6 : 4 4 1 .
吕. W e n k e r t E , e t a l . C a r b o n 一 1 3 n u e l e a r 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s P e e t r o s c o p y o f O a t u r a l ly o c c u r r i n g S u b ` t a n c e ·
A I k a l o jd s
.
A c c o “ , ; S C 再e , 刀 ` 8 1 9了4 , 7 , 4 6·
11 期 药 学 学 报 83 5
ST U DI E OSN T H E C 0 N ST.I T U E N T S0 F E R YC I B E E L L I T PL L I MB A. 、 ’ 、 ` . 几 . . 、 二 J
L U Ya ng
,
Y A O T i a n
一
R o n g a n d C H E N Z e
一
N a i
( 。 。 , a , : 。 e。 : ol 。 。 e 。 `。 ` , , , 。 。 a 。 。 。 ;…’云e远`。 ` , 。`耘a i 。云;。 。 , 。 “ , , s , a o g , a ` )一
A B s T R A C T F i v e e o m p o u n d s h a v e
,七e e n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s t e m o f E , y e艺b e e l z云-
夕` 艺l云饥 b a M e r r . e t C h u n . B y s p e e t r a l a n a l y s e s a n d e h e m i e a l r e a e t i o n s r o u r o f t h e m
h a V食! b e e几 · i d e n t i f i e d a s s c叩 o l e t i n ( I) , 卜 s c o p o l i n (1 1 ) , B a p 一G o n g 一 T e n 兮 ; A ( 111 ) , a n d
G o n g一 T e d g C ( I V )
.
( I )
.
a n d ( 11) C a l b e
B a O -
W h i l e
( 11 1) p a
n b e u s e d a s m y Q t i
c
.
T h e f i f t h
” s e d咒 叨份.h9孚m子“ c “ n d a n a ’ g e s ,乡`
o n e , 乙P , 了 P 一 a l n y u r o x y n o r 工r o P a n e , 1 5
a l k a l o i d n a血 e d
l e s s b i l` I t h a s
.
er yc `吵’ 1叮守): ,仰了th 气
D e e n I 0 u n O I n a t 异’ t n o u g n
f立毖s t t im e ( I V )
( I V )
s h o w e d
l S o b t a i n e d
O b v i o u s
a s a
n O b i o l o g i e a e t i v i t y
,
i t s o
一
d i a e e t y l d e r i v a t i v e ( I V a ) i
s a s t全b n g m y o t i o .
K e y w o r d s 刃 ;r y c云b℃ e lZ艺夕t云l艺仍 b a M e r r ` e t C h u n ; T r o P a n e a l k a l o id ; B a o 一 G o n g -
T e n g C ; E r y e i b e l l i n e ; M y o t i e
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