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bes under artificial Eucalyptus Grandis stand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全 文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冯  健  张  健*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雅安 625014)
摘要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洪雅县巨桉人
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各样地均以秋季最多, 达到 17. 42 ! 106 CFU∀g- 1, 春季次
之, 夏季最少.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 0~ 20 cm 的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 微生物数量迅速减少; 在 0~ 60
cm 土层,同一类群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 其中好气性细菌 0. 31 ! 106~ 14. 39 ! 106 CFU∀g- 1 , 放线菌
0. 06 ! 106~ 0. 79! 106 CFU∀g- 1 ,真菌 0. 02! 106~ 0. 07! 106 CFU∀g- 1 ,厌氧细菌 0. 05 ! 106~ 3. 22 ! 106
CFU∀g- 1.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微生物总数的 92. 83%以上, 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
其微生物组成结构合理. 与青冈次生林和农耕地相比, 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数量远远高于青冈次生林地,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细菌生理类群的 Simpson 多样性指数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 0.
773 和 1. 896.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  生态分布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5) 08- 1422- 05 中图分类号  S718. 52+ 1. 3  文献标识码  A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bes under artificial Eucalyptus Grandis stand. FENG Jian,
ZHANG Jian ( College of For estry and Hor ticulture , S ichuan Agr icultural Univer sity , Ya# an 625014, Chi
na) . Chin . J . A pp l . Ecol . , 2005, 16( 8) : 1422~ 1426.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bes under artificial Eucalyp tus grandis stand,
the amount and distr ibut ion of soil bacter ia,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in Hongya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w ere
investigated in 2004.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under Eucalyp tus grandis stand varied
with seasons, being the max imum in autumn, fewer in spring, and the minimum in summer. The numbers w ere
decreased in order o 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fungi, w hich w 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0 ~ 20 cm so il layer ,
and rapidly decreased with incr easing so il depth. In 0~ 60cm so il lay er, the numbers of aerobic bacteria were 0.
31 ! 106~ 14. 39 ! 106 , actinomycetes w ere 0. 06 ! 106~ 0. 79! 106, fungi were 0. 06 ! 106~ 0. 79 ! 106 , and
anaerobes w ere 0. 05! 106~ 3. 22! 106 CFU∀g- 1 . Comparing wit h artificial C . glauca stand and farming land,
Eucalyp tus grandis stand had a larg er number of soil microbes, suggesting that Eucaly p tus grandis w as benefit
for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The Simpson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of the physiolog ical groups of bacteria was
0 773 and 1. 896, respectively.
Key words  Eucalyp tus grandis, Soil microbes,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 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重点资助项目( 2001BA606A06) .
* * 通讯联系人.
2005- 01- 17收稿, 2005- 05- 06接受.
1  引   言
巨桉 ( Eucalyp tus grandis )是桉树属双蒴盖亚
属横脉组柳桉系中的树种, 具有生长快、干形好、轮
伐期短、萌蘖能力强、自然整枝好、用途广泛、经济效
益高等优点.木材广泛用于纸浆材、锯材、房屋建材、
人造板材、木片及矿柱、薪材等. 因其具有以上优良
特性, 而被广泛引种. 目前, 全世界有巨桉人工林
20 ! 106 hm2. 我国引种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
期[ 10] .四川省于∃七五%期间首次引入巨桉到丰都、
富顺国营林场, 现已营建巨桉推广示范林 20 !
104hm 2[ 4] , 成为四川桉树的主要栽培种. 桉树的经
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已显现, 但其生态效应却引起争
议,有很多科学家对桉树进行了研究[ 1~ 3, 6, 11, 12, 15] .
研究表明,巨桉人工林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未减少,
且与其它人工林地相比还有增加.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微生物在土壤
中的数量、分布与活动情况, 反映了土壤肥力的高
低,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因此, 常作为评价
土壤质量、维持林地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维
持系统健康的生物指标[ 7, 9, 18, 19, 21] . 本文对巨桉引
种栽培区的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进行研
究,探讨其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及生态分布规律.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 1 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洪雅县∃ 桉树短周期纤维原料林经营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 年 8 月  第 16 卷  第 8 期                              
CH 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Aug. 2005, 16( 8)&1422~ 1426
技术体系%定位研究试验林 ( 102∋29(~ 103∋21(E, 29∋24(~
29∋54(N) ,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16 8 ) , 最高
气温 268 ) ,最低气温- 33 ) , 年降水量 1 493 8 mm. 土
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和紫色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灌木层主要植物为油茶 ( Camellia oleif er a)、柃木
( Eurya spp )、胡 颓子 ( Elaeagnus pungens ) 和牛 奶子
( Elaeagnus umbellata) 等, 草本层主要 植物为铁角蕨
( A sp lenium spp )、鸭跖草( Commelina spp )、悬钩子( Rubus
spp ) 和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等.
22  样品采集
按∃ 品%字型布点,于春、夏、秋 3 季分别采集巨桉人工林
地土壤和与其相邻地块(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土样. 分表
层( 0~ 20 cm)、中层( 20~ 40 cm)、下层( 40~ 60 cm)采集, 先
取下层,再取中层, 最后取表层.每个土样采集 1 000 g, 无菌
袋收集,带回实验室冰箱( 0~ 4 ) )保存.
23  研究方法
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采用涂抹法接种, 稀释平板法测
数.好气性细菌采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 以稀释度为 10- 3~
10- 5的土壤稀释液接种; 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 1 号培养基,
以稀释度为 10- 2~ 10- 4的土壤稀释液接种; 真菌采用 PDA
培养基,以稀释度为 10- 1~ 10- 3的土壤稀释液接种;厌氧细
菌采用高泽有机氮培养基, 以稀释度为 10- 3~ 10- 5的土壤
稀释液接种, 3 次重复,接种后置于 25~ 28 ) 培养箱培养, 细
菌在 24~ 48 h、放线菌在 10~ 14 d、真菌在 3~ 5 d 计数.
对于 13 种土壤细菌功能群, 好气固氮菌、根瘤菌、好气
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和硅
酸盐细菌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计数, 厌气纤维素分解菌、亚硝
酸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用
M PN( most probable number)法分离计数,其中厌气纤维素分
解菌、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用厌氧培养法在 26 ) 下培
养 16 d后计数. 培养基按文献[ 5, 16, 17]配制.
24  多样性指数[ 14, 17]
Simpson 指数:
D = 1- s
i= 1
P i
2
其中, Pi 为第 i 种占总个体的比例( n i/ N ) , S 为生理群数.
ShannonWiener 指数:
H( = - s
i= 1
P ilnP i
均匀度指数:
R = H(/ lnS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
从表 1可以看出, 巨桉人工林地的微生物总数
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各样地微生物总数均以秋季最
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秋季与春季比值为 108~
147;秋季与夏季比值为 111~ 159. 细菌秋季与
春季、夏季的比值变化分别为 111~ 165 和 109
~ 154.从各样地的比值变化可以看出,各样地受季
节变化影响大小不一.就微生物总量而言, 1号和 2
号样地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说明这两块样地微生
物活动活跃. 1 号样地的好气性细菌随季节的变化
最大,在各样地中表现最活跃,原因可能是其土壤理
化性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的
季节变化,可能与微生物类群对水、酸碱度、热、气、
养分的需求、适应及承受能力有关.季节变化引起水
分、热量的变化, 进一步影响植物及土壤环境的变
化,如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根系分泌物的释放、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含
水量的变化、酸碱度的改变等,以上因素都是影响微
生物数量出现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
32  土壤微生物组成变化
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是巨桉
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占土壤微生物总
数的 9283% ~ 9545%; 其次是放线菌, 占土壤微
生物总数的 417% ~ 666%; 真菌数量最小, 占土
壤微生物总数的 038% ~ 079% . 原因可能是细菌
在巨桉人工林地中繁殖力、竞争力,以及土壤养分有
效化能力比其它类群强;而放线菌和真菌在∃巨桉人
表 1  不同地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Table 1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icrobe number in different plots ( ! 106 CFU∀g- 1 dry soil )
1

Spring

Summer

Autumn
2

Spring

Summer

Autumn
3

Spring

Summ er

Autumn
4

Spring

Summer

Autumn
好氧细菌
Aerobic bacteria
877 848 1404 913 776 1049 817 814 1137 777 748 996
放线菌
Act inomycetes
084 070 073 055 047 067 064 063 066 077 072 079
真菌
Fungi
014 008 007 009 008 006 011 006 005 008 007 006
厌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205 167 259 223 164 322 242 219 080 228 242 100
合计
T otal
1181 1093 1742 1199 994 1445 1134 1102 1288 1090 1070 1180
14238 期            冯  健等: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表 2  不同地块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
Table 2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icrobe number in different plots( ! 106 CFU∀g- 1dry soil )
样地
Plots
深度
Depth( cm)
好气性细菌
Aerobic bacteria
放线菌
Act inomycetes
真菌
Fungi
厌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合计
Total
0~ 20 1439 073 007 259 1742
1 20~ 40 763 053 005 176 978
40~ 60 071 007 003 051 131
0~ 20 1049 067 006 322 1445
2 20~ 40 506 036 005 057 605
40~ 60 084 006 003 070 161
0~ 20 1137 066 005 080 1288
3 20~ 40 508 039 004 008 560
40~ 60 031 008 002 005 046
0~ 20 996 079 006 100 1180
4 20~ 40 675 045 005 133 858
40~ 60 052 018 002 073 145
工林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
次要作用.在巨桉人工林地中,虽然放线菌和真菌所
占比例较小, 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少, 最多分别达
084 ! 106 和 014 ! 106 CFU ∀g- 1, 其作用不容忽
视.由微生物各组成比例可知,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
生物组成合理.
33  不同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
由表 2可知,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中各类微生物
主要集中在 0~ 20 cm 土层.在 0~ 60 cm 土层, 同一
类群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 其中,好气性细菌为
031 ! 106~ 1439 ! 106 CFU∀g- 1, 放线菌为 006
! 106~ 079 ! 106 CFU∀g- 1, 真菌为 002 ! 106~
007 ! 106 CFU∀g- 1,厌氧细菌为 005 ! 106~ 322
! 106 CFU ∀g- 1. 同时,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微生
物总数、好气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呈现出有规律地
减少.
  巨桉人工林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 分别
为 23种和 13种,凋落物较多,土层累积有较多的有
机物质、养分和水分, 温度和通气状况适宜, 为土壤
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 0~ 20 cm 是巨桉
须根系的密集区,根系分泌物活化了土壤微生物, 使
得 0~ 20 cm 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 20~ 40及 40
~ 60 cm. 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反过来又加速土壤有机
质的转化.
34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林分生长
1号样地为 7 年生巨桉林分, 其平均胸径为
1435 cm ,平均树高为 1979 m ; 2 号样地同样为 7
年生巨桉林分, 平均胸径为 1258 cm ,平均树高为
1709 m. 相比之下,巨桉胸径和树高生长快的 1 号
样地的微生物数量高, 而 2号样地林分的各项生长
指标均比 1号样地低, 林地微生物数量也低于 1 号
样地,说明巨桉人工林生长旺盛、生物量累积高的林
地,微生物数量高. 一般认为,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
壤肥力成正相关,说明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并
未使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这一结论不同于李志辉
等[ 8]的研究结果,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植被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中, 植物与微生
物是最活跃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最终
决定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在水热条件充足
的环境中, 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结构均十分复
杂,生物种类多样,相互作用强烈, 系统内有机物质
转化快,生物小循环周期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固定的太阳能多;而在水热条件差,特别是在严重
干旱、植被稀少的地区,构成∃植被微生物土壤%生
态系统的植物与微生物的种类简单, 系统内物质转
化及生物小循环均在低水平上运行, 生态系统脆弱,
可能导致系统生态功能恶化甚至系统崩溃[ 13] . 因
此,研究∃林木微生物土壤%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
与类群变化是评价人工林生态功能、选择适宜造林
树种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
生物数量巨大,组成丰富;而巨桉人工林地地上植被
也非常丰富, 灌木和草本层共有 36 种, Shannon
Wiener指数分别为 272和220, Simpson指数分别
为 090和 083,表明巨桉人工林地植被组成和土
壤微生物的类群结构较复杂,生物种类多样,生态效
益良好.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从表 3可以看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
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总体上均以细菌为
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 细菌数量是真菌、放线菌
等数量的数百倍. 细菌、真菌数量以 1号巨桉人工林
地最多, 青冈 ( Cyclobalanop sis glauca )次生林地最
少;放线菌数量是 4号巨桉人工林地最多,青冈次生
林地最少.细菌对氨化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而一般认
142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为放线菌与土壤腐殖质含量有关, 它能同化无机氮,
分解碳水化合物及脂类、单宁等难分解的物质,在土
壤中对物质转化也起一定作用[ 20] , 且放线菌数量与
林木病害防治有密切关系. 1和 4号巨桉人工林地
下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青冈次生林地,
其中细菌数量分别为青冈次生林地的 211和 139
倍;放线菌数量分别为青冈次生林的 114和 123
倍,表明巨桉人工林地土壤有利于这两类微生物的
繁殖和生长,对加速林木生长有积极作用.真菌在土
壤碳素和能源循环过程中作用巨大.巨桉人工林地
真菌数量分别为青冈次生林的 175 和 15 倍. 可
见,无论细菌、放线菌还是真菌, 巨桉人工林地的数
量均高于青冈次生林地, 说明巨桉人工林地比青冈
次生林地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
表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
Table 3 Soil microbial number under di 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 106
CFU∀g- 1 dry soil)
好气性细菌
Aerobic
bacteria
放线菌
A ctinomycetes
真菌
Fungi
厌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合计
Total
样地 1 Plot 1 1439 0 73 0 07 259 17 42
样地 4 Plot 4 9 96 0 79 0 06 100 11 80
青冈次生林地
C glauca second growth land 7 45 0 64 0 04 044 856
农耕地
Farming land
1073 1 05 0 05 169 13 52
  与农耕地相比,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
既有比农耕地数量多的, 也有比农耕地数量少的. 该
样地在栽植巨桉以前为农耕地, 栽植巨桉后细菌数
量变化不确定; 而放线菌数量有降低的趋势, 真菌数
量有升高趋势. 这可能与农耕地的施肥效应及不同
季节栽种不同作物有关, 并对土壤微生物造成一定
影响.
3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
表 4所列 13 种细菌生理类群在土壤微生物生
态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参与 N、P 和 S 等的转
化,把难于被植物利用的元素形式转化为易被植物
利用的形式,为植物提供营养[ 8] . 同时, 它们的多样
性指数( D、H(、R )可以反映群落类型和群落结构的
差异及群落演替的动态.
从表 4可以看出,巨桉人工林和青冈次生林的
细菌生理类群的结构和优势种群有明显不同. 巨桉
人工林地 13种细菌生理类群的数量较多, 达 6052
! 105 CFU ∀g- 1; 而青冈次生林只有 2084 ! 105
CFU∀g- 1.说明巨桉人工林地中有利于营养物质转
化的细菌在增加. 巨桉人工林地以根瘤菌、氨化细
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亚硝化细菌和硝
化细菌为优势类群, 表明巨桉人工林地比青冈次生
林地更有利于物质的转化, 其转化效率更高.
表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细菌生理类群数量
Table 4 Numbers of bacteria physiological groups under di 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 105 CFU∀g- 1 dry soil )
细菌生理类群
Bacteria phys iological groups
样地 4
Plot 4
青冈次生林
C glauca second
growth land
好气固氮菌A erobic nitrogen fixing bacteria 391 2 16
根瘤菌 Rhizobia 613 2 51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 Aerobic 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 026 0 13
氨化细菌Ammonifying bacteria 430 3 63
有机磷分解菌 Organic phosphorusdecomposing bacteria 443 4 23
无机磷分解菌 Inorganic phosphorusdecomposing bacteria 426 1 64
硅酸盐细菌 Silicate bacteria - 2 98
厌氧纤维素分解菌Anaerobic cellulose decomposing bacteria 222 0 65
亚硝酸细菌 Nitrite bacteria 26 08 -
硝酸细菌 Nitrobacteria 456 0 06
反消化细菌 Denitrifying bacteria 391 5 83
硫化细菌 Sulfurizing bacter ia 022 -
反硫化细菌 Desulfurizing bacteria 022 -
合计 Total 60 52 2084
  从表 5可以看出, 巨桉人工林地的 D、H(、R 值
都很高, 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的细菌生理类群种类丰
富、分布均匀,生态组成合理.相比而言,青冈次生林
的 D、H(、R 值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其组成种类少,
造成 Simpson、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更高
一些.这也是多样性指数在分析生物多样性方面的
缺陷之一.
表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细菌生理类群多样性指数
Table 5 Diversi ty indices of bacteria physiological groups under differ
ent landuse patterns
多样性指数 Diversity index
D H( R
样地 4 Plot 4 0773 1896 0763
青冈次生林
C glauca second grow th land 0818 2110 0916
4  结   论
41  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且微生物生长活跃. 其组成合理, 以细菌为主
要类群,占微生物总数量的 9283%以上; 其次是放
线菌;真菌数量最少.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具有
明显的垂直变化, 随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明显减
少.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看,巨桉人工林地具有良好
的生态效益. 这与一些学者认为的桉树生态效益差
相反.原因可能是四川地区降雨量大,且年降雨天数
多,这不仅使巨桉人工林地含水量增加,改变了土壤
环境,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降低了巨
桉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
42  有人认为桉树是∃抽肥机%、∃抽水机%,桉树的
快速生长大大消耗了土壤肥力. 本研究表明,土壤微
14258 期            冯  健等: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生物数量与巨桉生长成正相关, 且栽植巨桉人工林
后土壤养分并未明显降低, 是否可以认为巨桉的生
物量积累并未使土壤肥力明显降低,有待进一步研
究.
43  巨桉人工林与其它树种人工林相比,其植物物
种多样性并无明显差异, 巨桉人工林并未显著减少
植物物种多样性;且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巨大, 组成合
理.这反映了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良好,对在四川地
区推广巨桉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
治理树种具有现实意义.
44  本实验对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系
统研究,但由于工作量较大,对放线菌和真菌只探讨
了其数量的变化,而未对种群进行鉴定分析, 这方面
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成.
参考文献
1  Bowman DMJS , Walsh A, Milne DJ. 2001. Forest expansion and
grassland contraction w ithin a E ucalyp tu s savanna matrix between
1941 and 1994 at Lotchfield national park in the Aust ralian mon
soon t ropics. Global Ecol Biogeogr , 10: 535~ 548
2  Chen QB(陈秋波) . 2001. A review of research es on biodiversity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Chin J T rop Crops ( 热带作物学报) , 22
( 4) : 82~ 90 ( in Chinese)
3  ElAmin EA, Diab IE, Ibrahim SI. 2001. Inf luence of Eucalyp tus
cover on som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 ies of a soil in Sudan.
Commun S oil S ci P lant A nal , 32( 13~ 14) : 2267~ 2278
4  Hu TY(胡天宇) . 1999. Research on the int roduct ion of Eucalyp
tus grand is provenance. J S ichuan Agri c Univ (四川农业大学学
报) , 17( 1) : 44~ 49( in C hin ese)
5  Jiao RZ(焦如珍) , Yang CD(杨承栋) , T u XN(屠星南) . 1997.
T he change of undergrow th, soil microorganism, enzyme act ivity
and nut rient in dif ferent developing stage of the Chinese f ir planta
t ion. For Res(林业科学研究) , 10( 4) : 373~ 379( in Chinese)
6  Kat inka XR, Loneragan WA, Yates C J. 2003. Comparat ive popula
t ion dynamics of Eu calyp tus in an urban bushland in southw estern
Australia. Div Dist , 9( 6) : 469~ 484
7  Li YM(李延茂 ) , Hu JC(胡江春) , Wang SL (汪思龙 ) . 2004.
Funct ion and applicat 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forest ecosystem.
Chin J App 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5( 10) : 1943~ 1946( in Chi
nese)
8  Li ZH (李志辉) , Li YL (李跃林) , Yang MS (杨民胜 ) . 2000.
T he ecological distribut ion regulat ions of soil microbes group in Eu
calyptus plantations of Zixing City. J Cen t S outh For Univ (中南林
学院学报) , 20( 3) : 24~ 28( in Chinese)
9  Long J(龙  健) ,Huang CY( 黄昌勇) , Teng Y(滕  应) . 2003.
Preliminary on soil microbes and soil biochemical activit ies in mining
w asteland. A cta Ecol Sin ( 生态学报) , 23 ( 3) : 496~ 503( in Ch i
nese)
10  Qi SX(祁述雄) . 1995. China E ucalyp tu s. Beijing: China Forest ry
Press. 10~ 15( in Chinese)
11  Roux J, Coutonho TA, Mujuni D. 2000. Diseases of plantation E u
calyptus in Ugan da African. S outh Af ri c J S ci , 97: 16~ 18
12  Roux J, Coutonho TA, Wingf ield MJ. 2000. Diseases of plantat ion
Eucalyp tus in Republic of Congo South African. South Af ri c J
S ci , 96: 454~ 456
13  Shao YQ(邵玉琴) , Zhao J(赵  吉) , Yue B(岳  冰) . 2002. Ver
tical dist ribut ion of soil microbial number and biomass in art ificial
Pinus tabulae f orm in w ood of H uang Fu chuan Basin . Acta Sci
Nat Univ I nner Mongol ia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33
( 5) : 541~ 545( in Chinese)
14  Shen FF(沈法富) ,Han XL (韩秀兰) , Fan SL(范术丽) . 2004.
Changes in microbial flora and bacterial physiological group diversi
ty in rhizosphere soil of t ransgenic Bt cotton . A cta Ecol Sin (生态
学报) , 24( 3) : 432~ 437( in Chinese)
15  Sicardi M , GarcaPrchac, Frioni L. 2004. Soil microbial indicators
sensit ive to land use conversion from pastures to commercial Euca
lyptus grand is( Hill ex M aiden) plantations in Uruguay. App l S oil
Ecol , 27( 2) : 125~ 133
16  Soil microorganism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Soi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 ces(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 1985. Research
Methods of Soil M icroorgani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86~ 97( in
Chinese)
17  Sun HX(孙海新) , Liu XL( 刘训理 ) . 2004. M icrobes studies of
tea rh izosphere. Ac 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 24( 7) : 1353~ 1357( in
Chinese)
18  Sun RL(孙瑞莲) , Zhu LS(朱鲁生) , Zhao BQ(赵秉强) . 2004.
Effect of longt erm fertilizat ion on soil microorganism and its role in
adjusting and cont rolling soil fert ility.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
学报) , 15( 10) : 1907~ 1910( in Chinese)
19  Xu GH (许光辉) , Zheng HY( 郑洪元 ) . 1986. Analyt ical Hand
book of Soil M icroorganis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155
~ 160( in Chinese)
20  Xu JW(许景伟) , Wang WD(王卫东) , Li C(李  成) . 2000. The
correlat ion among soil microorganism, enzym e and soil nutrient in
diff erent types of mixed stands of Pinus thu nbergi i . J Beij ing For
Univ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2( 1) : 51~ 55( in C hin ese)
21  Zhong WH(钟文辉) , Cai ZC(蔡祖聪) . 2004. Methods for study
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Chin J Ap 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5
( 5) : 899~ 904(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冯  健, 男, 1978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
生物生态学、生物技术研究. Email: fengjian0205@163. com
142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