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叶形态-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



全 文 :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叶形态-脉序
图谱的鉴别特征
何报作* ,朱意麟,廖月葵,黎理,周媛,袁正伟,曾静
( 广西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寻找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 LMVP ( 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
法) ,QAERM( 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 。结果: 主要区别点为磨盘草叶的睫毛短 ( 75 ~ 200
μm) 、不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长的展开毛( 长达 1. 0 ~ 1. 2 cm) ,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宽锐角,少近直角;苘麻
叶的睫毛较长( 200 ~ 500 μm) 、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短的展开毛( 多长 0. 1 ~ 0. 5 mm) ,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
近直角,少宽锐角。同时以上述 3 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正确性( Ac) 97. 5% ~ 99. 6% ;重复性为符合率( ARO) 97. 1%,
一致性强度( Kappa) 0. 94。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磨盘草及易淆品苘麻。操作简便、快速、价廉、
可靠性强。
[关键词] 磨盘草;苘麻;叶形态;脉序图谱;中药鉴定
[稿件编号] 201202090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860371)
[通信作者] * 何报作,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鉴定,Tel:
13978888430,E-mail: 1141966776@ qq. com
中药磨盘草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 Abutilon indi-
cum ( Linn. ) Sweet 的全草[1],同时也是传统的食
物[2]; 中药苘麻为同属植物苘麻 A. theophrasti
Medics的全草或叶[1]。两者的功效主治、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不相同[1-3],不得混用,应严格区别。但由
于两者的形态相似,特别是非花果期的植株或经干
燥后皱缩的药材,不易区别,误采误用时有发生。此
外,两者都有相同的别名“白麻”,而磨盘草还另有
别名“苘麻”,苘麻也另有别名“磨盘草”[1],更易引
起混乱。然而,至今未见有区别两者的方法报道。
近年虽有学者在综述文献后提出前者为羽状脉序,
后者为掌状脉序,可资鉴别[3],但经观察与实际不
符。故亟需寻找简便、快速、可靠的鉴别方法。为
此,本实验在系统地观测了两者的叶形态以及叶脉
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方法,为
区别两者、确保药用、食用安全有效提供依据。
1 材料
实验材料的原植物学名 Abutilon indicum 及
A. theophrasti均经作者鉴定。每个产地、每个季
节采集不低于 3 植株( 除特别注明外 ) ,鲜叶直接
观察或压平风干备用,部分制备成叶脉标本。见
表 1。
多功能对光透视仪 ( 07-1 型,自行设计制作) ,
数码照相机 ( PowerShot SX120IS ,日本 Canon 公
司) ,数码显微镜( DMB-1223 型,麦克奥迪实业集团
公司) ,生物显微镜( XS-18 型,江南光学仪器厂) ,放
大镜( 约 2 倍 × 2 倍) ,多角度量角板( 07-1 型,自行
设计制作) 。本实验除乙醇为工业纯外,其余试药
均为 AR。
2 方法
2. 1 叶形态观察
参照《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4],及
文献载 LMVP法[5-6]。
2. 2 脉序图谱观察
参照文献载 LMVP法[5-6]。
2. 3 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性的考察
2. 3. 1 成熟度差异影响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
性的考察 分别在实验材料( 磨 8、磨 9,苘 4、苘 6)
中各取嫩叶、成熟叶、老叶若干,观测,统计其“显现
几率”( 特征显现的叶枚数 /被观测叶的总枚数) 。
2. 3. 2 光照度差异影响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
性的考察 在实验材料( 磨 9,苘 10) 中各取 1 株,分
别取着生于植株的上部、中部、下部的叶若干,进行
观测其“显现几率”。
2. 3. 3 个体( 植株) 差异影响叶形态、脉序主要特
·2622·
第 37 卷第 15 期
2012 年 8 月
Vol. 37,Issue 15
August,2012
表 1 实验材料一览表
Table 1 The test materials
No. 材料名称 采集时间( 季节) 采集地点 植株数 叶片枚数
磨 1 磨盘草 2009-07-21( 夏)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1 60
磨 2 磨盘草 2009-08-19( 夏) 广西伊岭岩( 南宁) 1 29
磨 3 磨盘草 2009-08-26( 夏) 南宁市亭子镇 3 66
磨 4 磨盘草 2009-08-29( 夏) 广西博白县 3 116
磨 5 磨盘草 2009-10-17( 秋) 南宁市四塘 4 62
磨 6 磨盘草 2010-01-06( 冬)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2 28
磨 7 磨盘草 2010-01-30( 冬) 南宁市亭子镇 3 19
磨 8 磨盘草 2010-04-21( 春)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2 121
磨 9 磨盘草 2010-04-24( 春) 南宁市亭子镇 1 66
磨 10 磨盘草 2010-06-05( 夏)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2 10
苘 1 苘麻 2009-07-22( 夏)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1 6
苘 2 苘麻 2009-08-18( 夏)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4 62
苘 3 苘麻 2009-11-25( 秋)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2 8
苘 4 苘麻 2009-11-30( 秋)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3 15
苘 5 苘麻 2010-01-27( 冬)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5 35
苘 6 苘麻 2010-04-30( 春)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7 51
苘 7 苘麻 2010-06-05( 夏)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2 10
苘 8 苘麻 2010-07-31( 夏) 陕西省临潼市 4 19
苘 9 苘麻 2010-08-02( 夏) 陕西中医学院( 咸阳) 6 44
苘 10 苘麻 2010-07-28( 夏) 湖北省武汉市 5 77
苘 11 苘麻 2010-10-26( 秋)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3 15
苘 12 苘麻 2010-11-10( 秋) 广西药用植物园( 南宁) 3 19
注:苘 4 植株未成熟。
征稳定性的考察 分别取 2 种材料各 5 株( 磨 1 ~
磨 3,苘 1、苘 2) ,观测其“显现几率”。
2. 3. 4 产地差异影响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性
的考察 分别取采于直线距离不低于 100 km 的 2
个产地( 南宁、博白) 的磨盘草( 磨 1 ~磨 4 ) 及 3 个
产地( 南宁、陕西、湖北) 的苘麻( 苘 1、苘 2,苘 8 ~苘
10) ,观测其“显现几率”。
2. 3. 5 物候期( 季节) 差异影响叶形态、脉序主要
特征稳定性的考察 分别取采于南宁市春夏秋冬不
同季节的实验材料( 磨 1 ~磨 3、磨 5 ~磨 9,苘 1、苘
2、苘 5、苘 6、苘 11、苘 12) ,观测其“显现几率”。
2. 4 主要区别点的筛选及鉴别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在完成主要特征稳定性的考察的基础上,选出
较稳定( 显现几率高) 、易察见、对比明显的特征作
为主要区别点。以选出的主要区别点为鉴别指标,
按文献载 QAERM方法[7]分析评价鉴别结果的正确
性与重复性。
3 结果
3. 1 叶形态
3. 1. 1 磨盘草 鲜叶:单叶互生。叶心形、阔心形、
长心形,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最宽处位于中部、中下
部,长 1. 1 ~13. 4 cm,宽 1. 3 ~ 12. 8 cm,长宽比 0. 7 ~
1. 3。叶片伸展类型为近平展,叶缘微上卷。叶端渐
尖,锐尖。叶基心形,深心形,偶平截;湾缺多张开,少
数平行、闭合、或两侧重叠。叶缘具不规则牙齿、锯
齿,有时浅裂,具极细密睫毛 ( 星状毛) ,长 75 ~ 200
μm。叶上表面黄绿色、绿色,叶脉微凸; 下表面灰绿
色,叶脉明显凸起;两面均密被贴伏的星状毛。掌状
脉。叶柄圆柱形,长 0. 5 ~ 12. 1 cm;表面密被贴伏的
星状毛,上端夹杂有展开的白柔毛,长达 1. 0 ~ 1. 2
cm。纸质。微具青草气,味淡,见图 1 ~3。
1.中脉; 2. 发生于中脉的二级脉; 3. 侧生一级脉; 4. 发生于侧生一
级脉的二级脉; 5. 三级脉( 图 4 同) 。
图 1 磨盘草叶形及一级脉 ~三级脉脉序图
Fig. 1 The shapes and from the primary veins to the tertiary
veins of Abutilon indicum
·3622·
第 37 卷第 15 期
2012 年 8 月
Vol. 37,Issue 15
August,2012
干叶:与鲜叶相似。主要区别为叶上表面浅灰
棕绿色,少数灰绿色、黄棕色,偶带橙黄色;微具青草
气,微咸,后微涩。
3. 1. 2 苘麻 鲜叶: 单叶互生,与磨盘草相似。主
要区别:长 1. 1 ~ 27. 5 cm,宽 0. 8 ~ 28. 5 cm,长宽比
0. 7 ~ 1. 7;叶端渐尖,尖端尖或钝,有时具一细小凸
起;叶基深心形、心形、浅心形,偶平截; 叶缘具较平
缓的锯齿、牙齿,睫毛较长 ( 星状毛) ,长 200 ~ 500
μm;叶上表面绿黄色、黄绿色、浅绿棕色; 下表面较
上表面色稍浅; 叶柄长 0. 4 ~ 12. 6 cm,密被贴伏或
展开的星状毛,长 0. 1 ~ 0. 5 mm,偶 1. 2 mm; 味淡,
后微涩,见图 2 ~ 4。
干叶:与鲜叶相似。主要区别为叶上表面颜色
浅绿棕色、绿黄色、黄棕色、棕色; 味微涩。
3. 2 脉序图谱
3. 2. 1 磨盘草 鲜叶:脉序类型为达缘基出掌状脉
图 4 苘麻叶形及一级脉 ~三级脉脉序
Fig. 4 The shapes and from the primary veins to the tertiary
veins of Abutilon theophrasti
序。一级脉 7 ~ 9 条。中脉( 中央一级脉) 直行无分
支;两侧一级脉 6 ~ 8 条,从中央向下方排列,渐次变
细,其走向亦渐次为:均一曲行,近直行,向基直行或
向基曲行,少数分支或二歧分支。常见左右两侧一
级脉各自在发出点联合成束,与中脉稍分离。二级
脉均达缘。中脉的中下部常无二级脉,上半部发出
的二级脉对生或互生,约 3 ~ 4 对,夹角为中锐角、宽
锐角、窄锐角,夹角变异为上部较下部钝,走向均一
曲行,偶有分支;间脉可见,为复合型,夹角多为宽锐
角。侧生一级脉上的二级脉多发生于远离中脉的一
侧,而近中脉一侧则发出三级脉;二级脉的夹角为宽
锐角、近直角,夹角变异近一致,走向均一曲行,少近
直行;间脉少见,为复合型。中脉下部发出的三级脉
及间脉的夹角多为宽锐角,少近直角,其余三级脉夹
角多为近直角; 为结网型或贯穿型 ( 简单、分岔、之
字,外凸) ; 与中脉关系多为斜向,互列或对列。四
级脉多清晰,多为直角走向。五级脉多清晰,夹角多
为近直角。盲脉多为六级脉( 少数为七级脉) ,不分
支或 1 ~ 2 歧分支。叶缘末级脉结环或末端游离。
网眼常见,小到中等 ( 直径 0. 1 ~ 0. 5 mm) ,由一至
五级脉( 少数至六级脉) 围成,呈四到六边形,大小
和形状较一致( 完善) ,排列规则。见图 1,5。
干叶:与鲜叶相似。主要区别为两侧一级脉在
发出点联合成束不明显;有些叶片五级脉不清晰,可
见由四级脉围成的网眼,四到八边形或不完全闭合,
直径 2. 5 ~ 4 mm。
叶脉标本 : 与鲜叶相似。大量草酸钙簇晶沿
脉分布。齿的结构为齿尖由叶缘走向改变所形
成,属简单型,无腺点。齿内主脉为直入的侧生
一级脉、二级脉、少数为三级脉,走向居中或离
轴,多无副脉。
·4622·
第 37 卷第 15 期
2012 年 8 月
Vol. 37,Issue 15
August,2012
1.三级脉; 2. 四级脉; 3. 五级脉; 4. 网眼; 5. 六级脉。
图 5 磨盘草与苘麻的叶脉标本局部
Fig. 5 The part of vein specimen of Abutilon indicum and
A. theophrasti
3. 2. 2 苘麻 鲜叶 : 脉序类型为达缘基出掌状脉
序,与磨盘草相似。主要区别 : 一级脉 5 ~ 11 条,
部分节段呈之字形或波状 ; 少数叶片的两侧一级
脉各自在发出点联合成束,与中脉稍分离 ; 中脉
上半部发出的二级脉的夹角为中锐角、宽锐角、
近直角; 侧生一级脉发出的二级脉有些节段呈之
字形或波状 ; 二级间脉少见 ; 从中脉下部发出的
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近直角,少为宽锐角。
见图 4,5。
干叶:与鲜叶相似,但清晰度略有下降。
叶脉标本:与鲜叶相似。有些面积较大的叶片
的少数部位的网眼由一至六级脉围成,盲脉为七级
脉。齿的结构与磨盘草相似,主要区别为齿多数较
平缓,较尖的齿的齿内主脉折入或直入,较平缓的齿
则无齿内主脉。
3. 3 叶形态、脉序主要特征稳定性及主要区别点
成熟度差异、光照度差异、个体( 植株) 差异、产
地差异、物候期差异等 5 个因素对磨盘草叶与苘麻
叶的形态、脉序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成熟
植株的成熟叶及老叶有 3 组特征受影响较小,较稳
定( 显现几率 64. 3% ~100% ) ,而且易察见、对比明
显,为主要区别点,见表 2。以主要区别点为指标鉴
别两者的结论的可靠性评价,见表 3。
表 2 磨盘草与苘麻的主要区别点表( 成熟植株的成熟叶或老叶)
Table 2 The main differences ( ripe or old leaf of ripe plant)
No. 区别点
磨盘草 苘麻
特征 特征的显现几率 /% 特征 特征的显现几率 /%
1 睫毛 短 ( 75 ~ 200 μm ) ,不易
察见
97. 9 ~ 100 较长( 200 ~ 500 μm) ,易察见 97. 1 ~ 100
2 叶柄上端被毛 具贴服的星状毛及较长的
展开毛( 长达 1. 0 ~ 1. 2 cm)
97. 9 ~ 100 具贴服星状毛及较短的展
开毛( 多长 0. 1 ~ 0. 5 mm)
92. 1 ~ 100
3 中脉下部的三级脉
或间脉的夹角
多宽锐角,少近直角 91. 3 ~ 100 多近直角,少宽锐角
64. 3 ~ 100
表 3 以主要区别点为指标鉴别两者的结论的可靠性一览表
Table 3 The reliability fro distinguishing Abutilon indicum from A. theophrasti
鉴别指标 TPR /% TNR /% FPR /% FNR /% AC /% ARO /% Kappa
睫毛的长短 98. 3 ~ 100 100 0 0 ~ 1. 7 99. 2 ~ 100 99. 2 0. 98
叶柄上端展开毛的长短 95. 8 ~ 99. 2 99. 2 0. 8 0. 8 ~ 4. 2 97. 5 ~ 99. 2 97. 5 0. 95
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 95. 0 ~ 98. 3 93. 3 ~ 97. 5 2. 5 ~ 6. 7 1. 7 ~ 5. 0 94. 2 ~ 97. 9 93. 8 0. 87
上述 3 项特征同时作指标 98. 3 ~ 100 96. 6 ~ 99. 2 0. 8 ~ 3. 4 0 ~ 1. 7 97. 5 ~ 99. 6 97. 1 0. 94
注: 真阳性率( TPR) . 正确地把磨盘草判断为磨盘草的几率;真阴性率( TNR) . 正确地把苘麻判断为苘麻的几率;假阳性率( FPR) . 误把苘
麻判断为磨盘草的几率;假阴性率 . 误把磨盘草判断为苘麻的几率;准确度( Ac) . 正确地鉴别出磨盘草与苘麻的几率; 符合率( ARO) . 甲、乙
的鉴别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Kappa. 甲、乙的鉴别结论的一致性程度。
4 结论
筛选出的 3 组区别点 ( 表 2 ) 易于察见、对比
明显、稳定 ; 以其为指标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
谱鉴别法”可准确区别磨盘草与易淆品苘麻。这
3 组区别点是主要的鉴别特征。对于有缺损的叶
片只要能观察到上述的鉴别特征,亦可用本法鉴
别。本法操作简单( 只须肉眼或放大镜观测 ) 、快
速( 直接观测鲜叶或干叶即可在数分钟后作出判
·5622·
第 37 卷第 15 期
2012 年 8 月
Vol. 37,Issue 15
August,2012
断,不必预先制成叶脉标本 ) 、价廉 ( 仅为照明费
用) 、可靠性强、易推广,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可作为鉴别的参考及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资料。
应特别指出的是 : 筛选出的区别点与鉴别法仅适
用于成熟植株的成熟叶与老叶 ; 虽然单独用某一
组区别点作为指标,其鉴别结果的可靠性已经足
够高,但有时标本的某些组区别点缺失或不清
晰,只能依靠能观察到的其他组区别点进行判
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宜选取成熟植株上着生
的成熟或老的叶片进行观测,并尽可能同时使用
3 组区别点为指标进行鉴别。考虑到毛茸在干燥
加工、储藏、运输过程中有可能脱落,而叶脉特征
不易损坏,故要充分利用叶脉特征的鉴别作用。
本实验观测到的磨盘草及苘麻的叶片均为达缘
基出掌状脉序,与文献载“前者为羽状脉序,后者为
掌状脉序[3]”不符,特提出商榷。
[致谢] 广西药用植物园提供部分实验材料,广西中
医学院覃继佳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 5 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35.
[2] 顾关云,蒋昱. 磨盘草及苘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24( 6) : 338.
[3] 阳丽华. 苘麻茎叶生药学及其抗炎镇痛有效部位的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4]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附录 18.
[5] 何报作,韦郃,梁慧,等. 杧果叶同伪品扁桃叶的形态及脉序图
谱的鉴别特征[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 3) : 90.
[6] 黄璐琦,胡之璧.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9.
[7] 何报作,韦郃,曾静. 中药品种真伪鉴别方法的可靠性的定量
评价初探[J]. 中成药,2007,29( 9) : 1353.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s of leaf morphological and venation pattern
of Abutilon indicum with its confused herb A. theophrasti
HE Baozuo* ,ZHU Yilin,LIAO Yuekui,LI Li,ZHUO Yuan,YUAN Zhengwei,ZENG Jing
( Faculty of pharmac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xi,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s of Abutilon indicum and its confused herb A. theophrasti and es-
tablish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Method: LMVP ( leaf morphological-venation pattern for identification Chinese herbs) ,and QAERM
(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reliability for the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Chinese herbs) were applied for the study. Result: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the leaf of Abutilon indicum: leaf margin cilia short and not clear ( 75-200 μm) ,petiole top with long straight hairs
( up to 1. 0-1. 2 cm) ,when the tertiary veins and intersecondary veins issue from the lower part of midrib,their angles of divergence u-
sually were wide acute ( 65°-80°) and a few was about right angle ( 80°-100°) .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the leaf of A. theophrasti: leaf
margin cilia long and clear ( 200-500 μm) ,petiole top with short straight hairs ( most 0. 1-0. 5 mm) ,when the tertiary veins and inter-
secondary veins issue from the lower part of midrib,their angles of divergence usually were about right angle ( 80°-100°) and a few was
wide acute ( 65°-80°) . With the mentioned three groups of key differences,the both plants could b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from each
other.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 AC) was from 97. 5% to 99. 6%,the repeatabilit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greement
rate for observation ( ARO) was 97. 1% and Kappa value was 0. 94.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simple,rapid,economic
and reliable.
[Key words] Abutilon indicum; A. theophrasti; leaf morphological; venati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Chinese herbs
doi: 10. 4268 /cjcmm20121516
[责任编辑 吕冬梅]
·6622·
第 37 卷第 15 期
2012 年 8 月
Vol. 37,Issue 15
August,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