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6 卷 第 3 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1. 36, No. 3
2015 年 6 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015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天全县光叶蕨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生境营造及技术培训部分项目(天政采招[2014]27 号)。
作者简介:余凌帆(1977-),男,副研究员,四川渠县人,主要从事林业研究工作。
天全县光叶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讨
余凌帆1,高 健2,何 让1,杜俊杰2,尤继勇1,邓东周1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2.天全县林业局,四川 天全 625500)
摘 要:在天全县通过全县普查,确定了光叶蕨现有的分布位置;对现有区域开展样线、样方和生境 3 个方面的重
点调查,弄清现有光叶蕨主要分布在二郎山团牛坪西沟两侧的岩壁上,具有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生境特殊,自身繁
殖更新能力差的特点。而导致光叶蕨濒危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自身存在许多生物学缺陷,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种
间竞争能力低下等方面因素。针对光叶蕨资源现状和濒危机制,提出了广泛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现有资
源的保护,迁地保护,建设光叶蕨人工种群等措施,使其达到拯救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光叶蕨;濒危植物;生境特征;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508(2015)03 - 0120 - 05
Discussion on Investigations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Cystoathyrium
Chinensis Resources in Tianquan and Protecton Measures
YU Ling-fan1,GAO Jian2,HE Rang1,DU Jun-jie2,YOU Ji-yong1,DENG Dong-zhou1
(1. 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Chengdu 610081;2. Tianquan Forestry Bureau,Tianquan 625500)
Abstract:All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in Tianquan conunty to find out where Cystoathyrium chinensis was
scattered. By focusing on three methods of survey:line-intercept,quadrat sampling and habitat investiga-
ting,it was known that Cystoathyrium chinensis was distributed in the Tuanniuping,Erlang Mount,Tian-
quan County,grow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gulch. Its main features were as follows:very narrow distribution
range and extremely sparse guantity. Besides,its habitat conditions were special and biotic potential was
low. The major reasons causing the endangerment of Cystoathyrium chinensis displayed the following sides:
the plant itself had many biological disadvantages,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very rigorous
and its competitive ability with other species was weak,etc. Based on its resource status and endangered
mechanism,som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like initiating widel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al
work,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off-site preservation,and building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 of Cystoathyrium chinensis,etc,to protect it.
Key words:Cystoathyrium chinensis,Endangered plants,Habitat,Protection measures
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is Ching)为蹄盖
蕨科(Athyriaceae)、光叶蕨属(Cystoathyrium)植物。
为中国特有。介于蹄盖蕨属(Athyrium)和冷蕨属
(Cystopteris)之间,在研究蕨类植物杂交和蹄盖蕨科
的系统发育上有一定的价值[1],叶色清翠,植株形
态优美,观赏价值高。野生种群数量极少,分布区非
常狭窄,对于生存和繁衍条件要求苛刻,使光叶蕨的
生存极其脆弱,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2],国务院
1999 年 8 月 4 日批准光叶蕨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中国濒危物种。本文通过对光叶蕨的资源
分布、生境现状、植被群落特征进行较系统地调查研
究,分析探讨光叶蕨的保护现状和濒危原因,并提出
相关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1 调查研究方法
1. 1. 1 全县普查
考察队于 2014 年 8 月 ~ 10 月,通过查阅书籍、
文献,以及走访调查研究,初步掌握光叶蕨现有分布
情况,结合现场复查结果,确定天全县光叶蕨重点分
布区区域为二郎山团牛坪。
1. 1. 2 重点区域资源调查
在全县普查基础上,二郎山团牛坪为中心,沿沟
谷、道路、山脊为边界圈定光叶蕨重点调查的区域
(见图 1),重点调查区域面积为 119 hm2。
图 1 光叶蕨重点调查样线、样方分布点
1. 1. 2. 1 样线调查
在重点区域内对区内植物资源种类调查采用样
线调查方式,沿沟谷、公路和溪流对光叶蕨可能存在
的生境区布设样线,水平设置样线。样线设置保证
所有样线基本上均匀覆盖整个调查区(见图 1)。
1. 1. 2. 2 样方调查
在样线设置基础上进行典型样方调查,主要对
区内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进行调查,样地位置选择
以光叶蕨原生境周边区域为重点对象,同时要基本
覆盖到整个重点调查区域。参照有关生态学调查方
法[3 ~ 6],分成乔木、灌木和草本 3 种类型进行,面积
大小分别为 20 m × 20 m、5 m × 5 m 和 1 m × 1 m。
样方调查时需记录生境概况、地理特征、植物种类等
相关信息(见图 1)。
1. 1. 3 光叶蕨生境调查
在发现光叶蕨的生境点周边开展植物种类分布
情况调查。采用小标准样地调查,按照草本样方标
准,对区内光叶蕨群落大小采用 1 m ×1 m面积标准
进行样方调查,填写调查记表。同时均匀随机采取
光叶蕨原生境内的土壤样品 6 份,带回实验室测量
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参考相关土壤实验及数据分析
文献[7]。
2 调查结果
2. 1 分布
光叶蕨分布于四川省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处,
靠近公路旁,位于溪沟两侧的石壁上,数量 58 株,左
右两边分布面积分别为 14 m2 和 16 m2,合 30 m2,地
理坐标为东经 102° 17 40″,北纬 29° 53 00″,海拔
2 390 m(见图 2)。
图 2 光叶蕨分布点位图
2. 2 资源数量
统计得出区光叶蕨分布数量为 58 株。其中左
侧岩壁分布为 21 株,右侧岩壁分布 37 株。
区内 58 株光叶蕨平均株高为 21. 23 cm,其中
40 cm以上有 6 株,最高位 45 cm ,30 cm ~39 cm以
上有 6 株,20 cm ~29 cm有 16 株;10 cm ~19 cm有
16 株,10 cm 以下 14 株。20 cm 以下植株健康状况
普遍较差,株高 30 cm 以上植株长势较好。孢子囊
分布在株高为 37 cm以上的植株,多为 40 cm以上。
根据植株调查情况分析得出,区内光叶蕨原有种类
稀少,沟谷右岸比沟谷左岸分布较多,植株整体生长
状态较差,一部分植株叶尖开始出现枯萎现象,周围
零星的散布有一些叶片完全枯死的植株。植株本身
孢子数量少,大部分植株叶背面无孢子分布,这说明
光叶蕨自身孢子繁殖能力低[8]。
1213 期 余凌帆,等:天全县光叶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讨
表 1 沟谷左岸光叶蕨植株观察记录表
植株编号 株高(cm) 孢子囊 健康状况
1 21. 0 无 较好
2 17. 5 无 较好
3 8. 0 无 中
4 9. 5 无 中
5 27. 3 32 好
6 37. 5 无 较好
7 16. 0 无 差
8 13. 0 无 差
9 18. 5 无 差
10 25. 0 无 中
11 21. 0 无 中
12 11. 5 无 较好
13 5. 5 无 较好
14 13. 3 无 差
15 21. 5 无 好
16 5. 5 无 差
17 4. 8 无 差
18 5. 0 无 差
19 4. 8 无 差
20 6. 2 无 差
21 5. 7 无 差
表 2 沟谷右岸光叶蕨植株观察记录表
植株编号 株高(cm) 孢子囊 健康状况
22 5. 4 无 差
23 44. 0 73 差
24 43. 5 80 较好
25 38. 0 无 好
26 42. 5 无 较好
27 40. 5 无 差
28 9. 0 无 中
29 9. 5 无 中
30 8. 5 无 中
31 22 无 较好
32 23. 0 无 较好
33 19. 5 无 较好
34 26. 0 无 较好
35 28. 0 无 较好
36 9. 5 无 差
37 19. 0 无 差
38 17. 5 无 较好
39 19. 0 无 差
40 20. 0 无 较好
41 19. 0 无 差
42 21. 5 无 较好
43 37. 5 31 较好
44 35. 5 无 较好
45 28. 5 无 较好
46 22. 5 无 较好
47 19. 5 无 较好
48 15. 5 无 较好
49 27. 4 无 较好
50 15. 5 无 差
51 45. 0 105 较好
52 37. 0 95 较好
53 37. 0 无 较好
54 41. 5 无 较好
55 28. 0 无 较好
56 25. 0 无 较好
57 15. 5 无 中
58 17. 5 无 差
2. 3 光叶蕨生境特征
2. 3. 1 气候特点
光叶蕨生长区域终年潮湿,多雾、雨水多,日照
少。平均气温 6℃ ~ 8℃,极端最高温 28℃,极端最
低气温 - 16℃;年降雨量1 800 mm ~2 000 mm;相对
湿度 85% ~ 90%。年雾日达 280 d 以上;日照时数
不足1 000 h。
2. 3. 2 地理特性
光叶蕨极小种群均分布在陡峭的岩壁上,坡度
在 80°以上,土壤层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
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
2. 3. 3 干扰情况
光叶蕨分布区与公路距离很近,不到 50 m,且
沿线有当地居民种植的经济作物(山葵),证明区内
有人迹活动,这使得光叶蕨原生境受到一定的干扰
威胁,但区内未发现放牧、采伐等迹象,人类活动不
频繁,干扰威胁相对较低。
2. 3. 4 群落情况
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
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
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扁刺锥 Castanopsis platya-
cantha,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香桦 Betula insignis,
糙皮桦 Betula utilis,水青树 Tetracentron sinense,连香
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疏花槭 Acer laxiflorum
等。乔木林以包槲柯、香桦等占优势,郁闭度达
0. 6,其它常见树种有槭树科、珙桐、以及一些壳斗科
植物;灌木林优势种以悬钩子类、卫矛属 Euonymus、
绣球属 Hydrangea、荚蒾属 Viburnum 等种为主,盖度
达 0. 7;草本层丰富,盖度达 0. 8,大多为耐阴湿的物
种,常见有凤仙花 Impatiens balsamina、虎耳草 Saxi-
fraga stolonifera、蟹甲草 Parasenecio forrestii、楼梯草
Elatostema involucratum、冷水花 Pilea notata等。
由光叶蕨组成的草本群落其建群种并不是以光
叶蕨为优势种的种群,在平均 1 m ×1 m的样地内分
布的植株数量稀少,仅 2 株 ~ 4 株,多度很小,平均
为 2,说明光叶蕨在原生境内不占优势,且植株本身
生长状况也不好,群落内其它蕨类如革叶耳蕨
Polystichum neolobatum、小果蕗蕨 Mecodium microso-
rum、掌叶铁线蕨 Adiantum pedatum等分布较多且生
长良好,优势种是冷水花、楼梯草这些喜湿草本。
2. 3. 5 土壤
对光叶蕨原生境内土壤样品的测量结果记录详
见表 3。
221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6 卷
表 3 光叶蕨生境土样分析记录表
样品
编号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鲜重
(g)
水分
换算
系数
k
干重
(g)
含水率
(%) pH
有机质
(g·kg -1)
全 N
(g·kg -1)
全 P
(g·kg -1)
全 K
(g·kg -1)
粒级组成
粒径(mm)、含量(%)
1. 0 ~
2. 0
0. 5 ~
1. 0
0. 25 ~
0. 5
0. 05 ~
0. 25
0. 02 ~
0. 05
0. 002 ~
0. 02 < 0. 002
922011 20 0. 851 17. 02 17. 51 7. 17 156. 4 6. 67 0. 841 31. 51 2. 3 5. 6 4. 65 21. 79 23. 51 29. 71 12. 44
922012 20 0. 849 16. 89 17. 31 7. 01 146. 4 6. 43 0. 834 28. 31 2. 1 5. 2 4. 45 20. 58 22. 44 28. 62 11. 39
922013 20 0. 851 17. 02 17. 51 7. 09 149. 6 6. 37 0. 825 29. 48 2. 2 5. 3 4. 36 22. 47 21. 25 27. 55 13. 08
922021 20 0. 801 16. 02 24. 84 6. 74 162. 3 7. 03 0. 922 31. 35 2. 5 5. 9 5. 01 22. 88 25. 08 30. 82 14. 09
922022 20 0. 811 15. 83 23. 78 6. 53 160. 2 6. 79 0. 948 32. 22 2. 4 5. 5 5. 13 22. 33 24. 33 30. 77 13. 08
922023 20 0. 794 16. 11 25. 02 6. 63 159. 3 6. . 45 0. 935 33. 55 2. 5 5. 3 5. 07 22. 47 26. 44 29. 44 14. 22
922031 20 0. 783 15. 66 27. 71 6. 45 153. 4 6. 58 0. 804 30. 56 2. 1 5. 2 4. 43 20. 24 21. 68 26. 13 9. 98
922032 20 0. 769 15. 43 26. 58 5. 74 155. 3 6. 36 0. 788 30. 24 2. 3 5. 3 4. 45 20. 34 21. 28 25. 93 9. 58
922033 20 0. 776 15. 52 28. 89 5. 89 147. 5 6. 33 0. 812 30. 58 2. 2 5. 2 4. 22 20. 45 21. 49 26. 45 9. 78
922041 20 0. 792 15. 84 26. 26 6. 32 144. 5 6. 32 0. 743 29. 38 1. 8 4. 9 4. 15 20. 49 22. 41 28. 55 11. 24
922042 20 0. 766 15. 68 26. 13 5. 68 137. 6 6. 14 0. 725 28. 87 1. 6 4. 4 4. 32 20. 13 22. 23 28. 12 11. 02
922043 20 0. 789 15. 53 26. 44 5. 25 143. 4 6. 74 0. 773 29. 56 1. 9 5. 2 4. 09 20. 37 22. 33 28. 34 11. 11
922051 20 0. 698 13. 96 43. 27 6. 12 149. 8 6. 15 0. 752 29. 44 1. 9 5. 1 4. 24 21. 04 22. 24 29. 44 10. 45
922052 20 0. 634 13. 89 43. 48 5. 55 143. 4 6. 51 0. 743 29. 25 1. 8 5. 4 4. 43 20. 88 22. 56 29. 36 10. 37
922053 20 0. 679 13. 35 43. 26 5. 98 142. 1 6. 43 0. 762 29. 56 1. 6 5. 3 4. 56 22. 12 2276 29. 75 10. 74
922061 20 0. 798 15. 96 25. 31 6. 89 135. 4 5. 34 0. 611 23. 22 1. 3 4. 2 3. 85 18. 76 20. 33 24. 21 9. 04
922062 20 0. 725 15. 34 25. 28 5. 37 134. 7 5. 48 0. 627 23. 63 1. 1 4. 4 3. 28 18. 18 20. 17 24. 52 9. 34
922063 20 0. 786 15. 29 25. 43 6. 04 136. 9 5. 79 0. 657 23. 38 1. 5 4. 7 3. 83 18. 43 20. 74 24. 29 9. 74
根据测量数据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得出:光叶蕨
原生境土壤层为腐殖层,平铺于岩壁上,厚度 2 cm
~4 cm;土壤粒级构成以粉粒为主,其次是沙粒,粘
粒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样的粒级结构能够保证土壤
较好的通气透水性和内部排水性,有利于有机质分
解,易于释放有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保肥能力;pH值
偏酸性,这与区域内气候有关,该区降雨量大,母质、
土壤中的盐基成分易于遭受淋失,致使土壤逐渐酸
化;土壤含水量高,平均值约为 30%,表明该区内雨
水多,湿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粒级组成呈
正相关[9],平均含量约为 15%,有机质含量高证明
其营养丰富,有利植物生长繁育。
3 结论
3. 1 保护现状
上世纪 80 和 90 年代,森林资源的采伐、盘山公
路的修建等使区域内生境破碎,产生的边缘效应
(edge effect)[10]引起了物种种群局部灭绝,自 1999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相关林业保护措施的
实施对林区内植物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光叶蕨进一步被破坏,除此之外
再没有采取相应的专门保护措施来保护光叶蕨。光
叶蕨作为一种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并不被人们所
熟悉,这对光叶蕨的保护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没有
对光叶蕨有目的性地采伐破坏,有利于其自然生长
繁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光叶蕨自然资源和物种
保护认识不清,习惯性的把光叶蕨当作普通蕨类杂
草对待,这可能导致一部分光叶蕨在人们无意识的
行为下遭到了损毁或破坏。
3. 2 濒危原因分析
3. 2. 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光叶蕨濒临灭绝的根本原因,主要
表现在其生物学特性存在许多缺陷[11]:光叶蕨的野
生种群分布数量极少,分布区非常狭窄,对生存和繁
衍条件要求苛刻,这使得光叶蕨的生存极其脆弱,竞
争能力很低;光叶蕨分布数量、单体植株孢子数量均
很少,导致其自身繁衍更新能力弱,更新建立种群的
速度慢;光叶蕨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局部环境,又没
有能力迁移到适宜的环境中去。这些生物学缺陷导
致光叶蕨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很可能会面临濒
危或灭绝。
3. 2. 2 外部因素
光叶蕨属于生态濒危种[12],主要表现在:极其
特殊的生境现状,加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威胁不
断,使得区域内光叶蕨的适生生境少;光叶蕨在原生
境内的竞争力弱,生存能力差,很容易被其他物种排
挤掉;4·20 芦山地震及次生灾害导致使得光叶蕨
生存环境愈演愈烈,分布区逐渐缩小;过去人为修建
盘山公路和采伐森林,对光叶蕨原生境的直接破坏,
改变了光叶蕨的生存环境,对其生境带来了毁灭性
的灾害。
3213 期 余凌帆,等:天全县光叶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讨
3. 3 相关保护措施
3. 3. 1 广泛开展光叶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在天全县开展光叶蕨极小种群保护的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的光叶蕨保护意识;普及光叶蕨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相关科学知识,从生
态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让人们认识到光叶蕨珍
稀濒危的价值体现,使公众了解光叶蕨极小种群及
其保护的重要意义;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群众的
法制观念;相关保护工作者要掌握科学的光叶蕨极
小种群保护方法,创造有利于光叶蕨极小种群保护
工作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保护好光叶蕨珍稀植物资
源。
3. 3. 2 加强光叶蕨现有资源的保护
对于现存光叶蕨原生境进行人为干扰,改良原
生境,通过人工除去光叶蕨原生境内竞争力强,繁殖
快速而影响光叶蕨生长的物种,人为增加目标种光
叶蕨的竞争力,提高其生存繁衍能力[13,14];人工建
设简易生态围栏防止、减少人为干扰、动物破坏等进
一步损害光叶蕨的动物行为,除生物围栏外,还应有
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以起到名目、警示的作用,如
设置界牌、界桩、植物标牌等;可将光叶蕨分布区划
入保护区,划定生态敏感区加以保护,区内森林资源
丰富,可申请落实建立森林公园,不仅能保护光叶
蕨,也能保护区内其它珍稀濒危植物。
3. 3. 3 迁地保护
若由于环境恶化等种特殊原因,光叶蕨原生境
遭到严重破坏,就地保护相关措施的施行已经不能
达到有效保护光叶蕨资源的目的,则采用人工迁移
的方法将其迁到人工营造的生存环境中实行就地保
护措施。具体方法如:①离体保存:光叶蕨植物体的
组织、器官,采用离体保存技术建立光叶蕨试管基因
库,当需要时,可把保存材料当作核心原材料进行大
量繁殖,繁殖方式可采用组织培养;②活体栽培:可
在植物园[10]内营建光叶蕨适生生境,将光叶蕨移栽
到植物园,进行有效地养护管理。
3. 3. 4 建设光叶蕨人工种群
通过野外调查寻找相似生境,确定光叶蕨人工
种群建设点,在选定的建设点内采用择点栽植法,栽
植在适生小区内。由于光叶蕨原有种类稀少,孢子
数量有限,光叶蕨幼苗繁殖采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
育两种[15,16]方法。通过人工种群繁殖建设来扩大
光叶蕨的分布。由于光叶蕨特殊的资源和生境现
状,建设人工种群是目前是最可行的保护措施。
3. 3. 5 其它措施
建立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当前我国濒危植
物保护方面的保护机制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围绕光
叶蕨保护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
各部门的政策互相呼应,形成完备的监管体系。
正确处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光
叶蕨分部数量极少,极度濒危,因此现阶段应首先以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群资源的保护为基础,坚持保
护优先的原则,暂不考虑经济利用。
4 讨论
光叶蕨作为国家一级濒危植物,其致危原因涉
及多方面,根据现阶段调查掌握的资料尚不能完全
了解,如生境内过多的水分,沟谷两边的生境常年被
雨水浸泡,湿度是否已经超过了光叶蕨的适生上限、
土壤流失,土层是否过于稀薄等,这些环境因子的加
深变化也可能是促使光叶蕨不适生存的原因[17,18],
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为拯救保护光叶蕨资源,亟需一套有效可行的
保护方案,考察队在弄清了光叶蕨资源现状之后,将
会立即实施展开保护行动,目前已在天全县二郎山、
喇叭河等处选定出多处光叶蕨拟生境,拟通过人工
改造处理,采用人工孢子繁殖等技术将光叶蕨扩大
到这些区域,这些仍需通过反复试验论证,以找到切
实可行的最佳方案,为光叶蕨保护、乃至所有珍稀濒
危植物的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金法,光叶蕨. Zhonghua Loose-leaf Collection[J]. 2012(11).
[2] 朱大海,李永安,顾学清.时隔 30 年再现的绝灭植物———光叶
蕨[J],生命多样性,2013(10).
[3] 唐志尧,乔秀娟,方精云.生物群落的种—面积关系[J]. 生物
多样性,2009(06).
[4] 叶万辉,曹洪麟,黄忠良,等.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公顷样地群落特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8(02).
[5] 祝燕,赵谷风,张俪文,等.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
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结构[J].植物生态学报,2008(02).
[6] 董鸣主编.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M].中国标准出版
社,1997.
[7] 张万儒,杨光滢,屠星南,等. LY /T 1215 - 1999,森林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的测定[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9.
[8] 鲁翠涛,梅兴国,钟凡.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
展[J].广西植物,2002(06). (下转第 17 页)
421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6 卷
长进入数量成熟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
均在第 9 年时达到峰值分别为 1. 69 m 与 1. 51 m;
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第 10 年时相交,表
明树高生长在此时进入数量成熟龄。材积连年生长
量在第 21 年时达到最大值为 0. 03947 m3,平均生长
量在第 25 年时的达到 0. 02242 m3;材积连年生长量
与平均生长量在第 25 年左右相交,表明大叶杨在此
年达到数量成熟。
大叶杨在 25 a 时达到数量成熟,此时进行轮
伐,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培育优质大、中径
阶木材来说,第 15 年左右达到工艺成熟,此时的胸
径为 19. 52 cm;若从培育造纸原料来说,大叶杨在
第 9 年左右可达工艺成熟,此时胸径达 12. 83 cm。
大叶杨的材积生长率与胸高形数都随着年龄增
长而降低,材积生长率在 3a ~ 12a 急速下降,而 12a
后生长率降低速度减慢;胸高形数在第 12 年左右达
到稳定值约 0. 45,说明大叶杨的树干干形在造林后
12a时就基本成形,变化很小。
参考文献:
[1] 王战,方振富,赵世洞,等.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4,20(2).
[2] 刘友全,付达荣.川西高原青杨组基因资源及开发利用[J].中
南林学院学报,2004,24(5):129 ~ 131.
[3] 万雪琴,张帆,钟宇,等.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
护与利用[J].林业科学,2009,45(4):139 ~ 144.
[4] 万雪琴,张帆,钟宇,等.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
择[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4):432 ~ 437.
[5] 贾晨,鄢武先,何承忠,等.川西高原乡土杨树古树资源调查及
保护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4,35(1):31 ~ 35.
[6] 唐岚,杜超群,江厚利,等.鄂西大叶杨基因资源调查与优树选
择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6):36 ~ 38.
[7] 全永寿,杨年友,李玲,等.鄂西大叶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2008,(5) :32 ~ 33.
[8] 龙茹,尚策,曲上,等.大叶杨群落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的分布格
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34 ~ 41.
[9] 范少辉,冯慧想,张群,等.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长特性
[J].林业科学,2008,44(3):29 ~ 33.
[10] 罗建勋,郑文,辜云杰,等.滇杨生长特性研究[J]. 西南林学
院学报,2006,26(6):22 ~ 25.
[11] 潘存娥,田丽萍,张天义,等. 准噶尔盆地箭杆杨生长规律的
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1):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2195 ~ 2199.
(上接第 124 页)
[9] 王新中,刘国顺,张正杨,刘清华,王振海. 土壤粒级空间分布
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2011(05).
[10] LOVEJOY J E. Edge and other effects of isolation on Amazon for-
est fragments[A]. In:SOULE M E,ed. Conservation Biology:
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M]. Sunderland:Sinauer,
1986.
[11] 叶水英;张至洁.中国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1).
[12]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及保
护[J].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2006.
[13] 何跃军,刘济明,钟章成,等. 桫椤群落的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5).
[14] 邹春静,徐文铎.沙地云杉种内、种间竞争的研究[J].植物生
态学报,1998(03).
[15] 徐惠珠,金义兴,江明喜,等. 三峡库区珍稀特产植物荷叶铁
线蕨的孢子繁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03).
[16] 几种蕨类植物的组培快繁和配子体发育研究[D].广西师范
大学;2007 年.
[17] 刘玉成,杜道林,岳泉.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中优势种群的特
性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4(03).
[18] 陈晓麟,李铭,王利.重庆四面山珍稀濒危植物与环境因子的
关联度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3).
713 期 蒋小林,等:川西高原大叶杨生长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