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光能吸收分配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全 文 :第 48 卷 第 4 期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8 No. 4
2014 年 8 月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ug. 2014
收稿日期:2014 - 04 - 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562)
作者简介:张开明,1978 年生,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研究.
通讯作者:李永华,1974 年生,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0 - 2340(2014)04 - 0429 - 06
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光能吸收分配
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张开明1,王 珂1,祝亚军2,李永华1,李永刚3
(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2;
3.郏县农业局,河南 平顶山 467100 )
摘要:以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为试材,从光的吸收反射、色素含量、吸收光能的分配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金边黄杨的黄色区域具特殊的物理特性,横切面较薄,对光能的反射较多而吸收较少,且色素含量( Chla,
Chlb和 Car) 显著低于其正常的绿色区域.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绿色区域对光能的分配利用不同,大叶黄杨吸收
的光能多用于光化学反应( ФPSⅡ ) ,而金边黄杨则更多地用于热耗散( ФNPQ ) ,这可能与金边黄杨较高的叶黄素循
环库( A + Z + V) 值有关. 光抑制处理后,金边黄杨相对大叶黄杨虽未表现出较强的光保护能力,但是对光抑制
过程中的光损伤修复能力较强.
关键词:金边黄杨; 大叶黄杨;光能分配;光抑制;色素
中图分类号:S 682 文献标志码:A
Mechanism in light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uonymus japonica
ZHANG Kai-ming1,WANG Ke1,ZHU Ya-jun2,LI Yong-hua1,LI Yong-gang3
(1. 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orest,Zhengzhou 450002,China;
3. Jiaxian Agriculture Bureau,Pingdingshan 467100,China)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light absorption and reflection,pigments contents,distribu-
tion of light energy absorbed between 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uonymus japonic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the yellow margin of 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 showed more reflec-
tion while less absorption in light,thinner ransverse section and less pigment contents (Chla,Chlb and
Car) ;2. light energy absorbed was distributed more to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ФPSⅡ)in E. japoni-
ca,whlie more to quantum efficiency of regulated (ФNPQ)in 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 The
more distribution in regulated thermal dissipation comes from higher content of xanthophyll cycle pool
(A + Z + V) ,which would offer 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 more effective in dissipating extra
light energy than Euonymus japonica.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high light,Euonymus japonica cv. Au-
reo-ma did not show strong photoprotection from photoinhibition,but restored quickly from photoinhibi-
tion.
Key words:Euonymus japonica cv. Aureo-ma;Euonymus japonica;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pho-
toinhibition;pigment
DOI:10.16445/j.cnki.1000-2340.2014.04.015
430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8 卷
斑叶植物是指植物叶面上呈现出异色斑点或
条纹的植物[1],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被广泛
应用于城市绿化中.叶片特殊斑块的形成与叶绿素
及花色素等色素含量或成分发生有关,其中黄、白
斑主要由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的降解引起,而橙至
红斑则是由于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的积累引起.研
究表明大部分彩叶植物的叶片中基粒发育不良,
LHCⅡ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单体和三聚体明显减少,
突变体的天线系统相对较小、捕光效率较低,且 PS
Ⅱ活性低于正常绿色叶片[2]. 彩叶植物的光合能
力一般较绿色植物低,通常认为是由叶色突变减少
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因而影响到光系统
Ⅱ供体侧的稳定性而造成的[3].外部环境因素(光
照、温度、水分等)对植物叶片色素含量具有显著
地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许多斑叶植物的斑点(块)
在强光下较为清晰,而遮阴或者光照不足时则斑点
(块)面积比例减小甚至完全消失[4,5],这表明斑块
的出现有可能是对强光的一种防御机制.而斑叶植
物叶片的斑点(块)区域叶绿素含量往往显著减
少,如花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Varigatus’)[5]和
秋海棠(Begonia)[6]等,从而削弱了叶片的光合能
力[7].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在栽培过程中
因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形成了一个栽培品种金
边黄杨(E. japonica cv. Aure-ma) ,其叶片边缘能
较长时间地呈现金黄色,为园林绿化中用途非常广
泛的一种斑叶植物. 庄猛等[7]研究表明金边黄杨
总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大叶黄杨.还有报道认为
花叶类植物的白色或黄色部分几乎没有光合能力,
而只是作为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的一个“库”[8,9],然
而金边黄杨的黄色边缘区域的光合特性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对金边黄杨黄色边缘区域的光合特性
进行探讨,旨在为斑叶植物光合特性的栽培生产及
园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本试验采用 5 a生,长势一致的金边黄杨和大
叶黄杨健康植株为材料.
1. 2 方法
试验选用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植株的 2 a 生
枝条第 2 对长势一致的叶片为材料,进行色素、叶
黄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切片观察.
光抑制试验用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离体叶
片进行处理:所有叶片先置于正常的环境中(温度
为 25 ℃,光照为 400 μmol·m -2·s - 1) ,稳定 2 h
后,再置于模拟光抑制环境中(温度为 13 ℃,光照
为 1 000 μmol·m -2·s - 1) ,4 h 后,再放置在正常
环境中恢复 3. 5 h.整个过程保证叶柄基部一直处
于水中,并分别在光抑制前、光抑制后、恢复后测定
叶绿素荧光参数.
1. 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叶片暗适应 30 min 后,用 Imaging-PAM(Walz
公司,德国)调制式荧光成像系统,以 LED 作为光
源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
试验所用光化光和饱和脉冲光的光合有效辐
射(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AR)分别为 185
μmol·m -2·s - 1和 4 000 μmol·m -2·s - 1叶片吸
光值直接测定读数;参照 AIT 等[10]的方法计算光
系统Ⅱ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 ,可调节的能量耗
散量子效率,即非光化学量子效率(ΦNPQ) ,不可调
节的能量耗散量子效率(ΦNO)等参数;参照 KOO-
TEN等[11]的方法计算暗适应下 PSⅡ最大光化学
效率(Fv /Fm).
1. 4 色素含量测定
采用 ARNON[12]的方法,用直径为 0. 864 cm
的打孔器在每片叶上取 5 片样品,测定叶绿素 a
(Chla)、叶绿素 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
用 80 % 丙酮提取,UV -2410 PC分光光度计(Shi-
madzu 公司,日本)分别测定 445,644 和 662 nm处
的吸光值,并计算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1. 5 叶黄素含量测定
分别取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叶片的绿色区域
和金边黄杨的黄色边缘进行叶黄素各组分含量的
测定.叶黄素循环色素(紫黄质 V,Violaxanthin;环
氧玉米黄质 A,Anroxanthin;玉米黄质 Z,Zeaxan-
thin)用丙酮在黑暗中研磨提取 2 500 g 离心 10
min后,上清液用 FA 0. 45 pm的微孔滤膜过滤,采
用 THAYER等[13]的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叶黄素循环的脱环氧化程度用(A + Z)/(V + A +
Z)表示.
1. 6 显微切片
从金边黄杨的植株上取正常健康的叶片,用锋
利的双面刀片切成约 50 μm 宽的切片,以水封片,
用正置荧光显微镜(Leica MZ 95,德国)观察,用彩
色相机(Leica DFC 300FX,德国)输出图像,背景用
Adobe Photoshop 7. 0(Adobe System,美国)处理.
1. 7 统计分析
所有数值均以平均值 ±标准差表示,每测定重
复 5 次,采用 DPS3. 01 软件进行分析,用邓肯测验
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P < 0. 05).
第 4 期 张开明等: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光能吸收分配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431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色素含量和光能吸收
差异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其不同区域的叶绿素含
量差异如表 1 所示. 就绿色区域来说,金边黄杨的
各色素(Chla ,Chlb和 Car)含量均显著低于大叶黄
杨,但 Chla /b和 Car /Chl(a + b)比值在金边黄杨与
大叶黄杨间无显著差异;就金边黄杨的黄色和绿色
区域来说,各色素(Chla,Chlb 和 Car)含量在黄色
区域均显著降低,但各组分色素降低的程度不同,
Chlb 仅减少了 19%,而 Car 和 Chla 分别减少了
97%和 83%,因此,金边黄杨黄色区域的 Chla /b和
Car /Chl(a + b)比值极显著低于其绿色区域和大
叶黄杨.结果表明,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之间的光
合物质基础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金边黄杨的
黄色边缘区域,Chla 和 Car 功能显著衰退,仅保留
部分 Chlb的功能.
表 1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Table 1 Content of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in E.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 japonica
材料
Material
区域
Area
叶绿素 a含量 /
(mg·m -2)
Chl a
叶绿素 b含量 /
(mg·m -2)
Chl b
类胡萝卜素含量 /
(mg·m -2)
Car
叶绿素 a /b
Chla /b
类胡萝卜素 /
叶绿素(a + b)
Car /Chl(a + b)
金边黄杨 黄色区域 7. 96 ± 0. 39d 11. 06 ± 0. 59c 0. 25 ± 0. 03e 0. 72 ± 0. 02b 0. 03 ± 0. 00c
E. japonica cv. Aureo - ma 绿色区域 48. 51 ± 2. 05b 13. 61 ± 0. 71b 12. 25 ± 0. 49b 3. 57 ± 0. 05a 0. 20 ± 0. 00a
大叶黄杨
E. japonica
绿色区域 59. 62 ± 1. 23a 16. 74 ± 0. 46a 15. 08 ± 0. 31a 3. 56 ± 0. 06a 0. 20 ± 0. 00a
注:每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者,表明差异显著(P < 0. 05) ,下同.
Note:In each column 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the same as bellow.
为进一步探讨金边黄杨黄色边缘色素含量变
化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
其不同区域在光能的吸收和反射方面的差异(图
1).由图 1 看出,金边黄杨绿色区域的吸光系数和
发射率与大叶黄杨差别不大,但金边黄杨的黄色边
缘区域吸光系数较绿色区域显著降低,而反射率则
显著增加,与表 1 的结果一致.同时,金边黄杨的叶
片横切面(图 2)表明,黄色边缘区域叶肉细胞无栅
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且细胞间排列紧密,所以
横切面显著变薄,减少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此外,
栅栏组织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在叶片光合作用中起
到重要作用[14],植物在遭受胁迫或叶色发生变异
时,栅栏组织较海绵组织易受到影响[15]. 因此,本
研究中金边黄杨部分栅栏组织退化,叶肉细胞间隙
变小,排列紧密可能是在栽培过程中,降低其光合
能力,这可能是对环境强光的一种适应.
图 1 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对光能的吸光和反射的比较
Fig. 1 Absorbency and reflectivity of E.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 japonica.
2. 2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光能分配差异
基于金边黄杨的色素含量和光能吸收反射等
差异,对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间的光能分配利用情
况进行了分析测定(图 3).在经过充分的暗适应之
后,用 Imaging-PAM在相同的光化光下(185 μmol·
m -2·s -1)对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叶片激发300 s
后,植物吸收的光能已经基本稳定地分为 3 部分:
光化学能量转换(ФPSⅡ) ;调节性的热耗散(ФNPQ) ;
非调节热耗散(ФNO). 在相同的 PAR(185 μmol·
m -2·s - 1)下,随时间的延长,2 者的非调节热耗散
(ФNO)无显著差异(约为 0. 2) ,表明金边黄杨与大
叶黄杨均未受到明显的光损伤.但 2 者用于光化学
能量转换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比例明显不同,大叶
黄杨叶片将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转化为光化学反
432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8 卷
应(ФPSⅡ) ,而金边黄杨的正常绿色部分则主要将
能量用于调节性的热耗散(ФNPQ).结果表明,金边
黄杨的光化学效率虽然较低,但热耗散及光保护能
力较强.
图 2 显微镜下金边黄杨的横切面
Fig. 2 Transverse section of leave in
E. japonica cv. Aureo-ma
2. 3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叶黄素循环库差异
金边黄杨的绿色区域较大,叶黄杨具有较高的
热耗散效率(ФNPQ) ,那么是否与叶黄素循环有关,
本研究又比较了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各个部位的
叶黄素含量. 由表 2 看出,叶黄素的各组分含量未
能检测出来,这是由于金边黄杨黄色边缘部分的 Car
含量极低的缘故(表 1) ;而金边黄杨的绿色区域虽
然具有和大叶黄杨同等程度的脱环氧化能( (A +
Z)/(A + Z + V) ) ,但其叶黄素循环库(A + Z + V)总
含量却显著高于大叶黄杨,因此,可能使金边黄杨
的热耗散效率(ФNPQ)较高.
图 3 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绿色区域)光能分配的差异
Fig. 3 Differences in quantum efficiency of PSII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ФPSⅡ),regulated thermal dissipation
(ФNPQ)and non-regulated thermal dissipation (ФNO)of E.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 japonica.
表 2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不同部位的色素组成
Table 2 Pigment composition of E.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 japonica in different areas
材料
Material
区域
Area
叶黄素循环库
/(ug·g - 1)
A + Z + V
脱环氧化程度
(A + Z)/
(Z + A + V)
金边黄杨
E. Japonica cv.
Aureo-ma
黄色部分
绿色部分
———
679. 77 ± 79. 38a
———
0. 06 ± 0. 01a
大叶黄杨
E. Japonica
绿色部分 566. 20 ± 12. 30b 0. 06 ± 0. 001a
2. 4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光抑制及恢复的差异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推测:金边黄杨较大叶黄杨
具有较好的光保护能力. 为了证明这一推断,本研
究仍选用 2 a 生枝条上的第 2 对叶片进行光抑制
处理 4 h,之后恢复 3. 5 h;同时测定 Fv /Fm 值. 结
果表明,处理前,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 Fv /Fm 均
无显著差异;光抑制处理后,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
均发生显著的光抑制现象(Fv /Fm 显著下降) ,且
抑制程度相近(均下降了 8 %左右,金边黄杨与大
叶黄杨无显著差异) ,但在恢复 3. 5 h之后,金边黄
杨可恢复至处理前水平,而大叶黄杨仅恢复至处理
前的 82. 92% . 此表明,相对大叶黄杨,金边黄杨在
试验的光抑制环境下,虽未表现出较强的光保护能
力,但对光抑制过程中的伤害修复能力较强.
3 讨论
光虽然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但当植物吸
收的光能超出所能利用的范围时,会导致光合功能
降低,表现为量子效率和光能量转换效率降低,即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16].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也形
成了许多相应的防御和抵抗机制:首先是减少光能
吸收(如改变叶片伸展方向和表面结构,减少叶绿
素含量等) ;其次是改变光能的分配利用情况(如
降低光化学能量、增强热耗散等) ;最后是增强抗
氧化防御系统(包括酶促和非酶促 2 种)[17].
本研究中,金边黄杨的黄色边缘部分带来的主
要影响源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改变,因此,其
光能的吸收和分配利用也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金边黄杨的黄色区域色素含量(Chla,Chlb
和 Car)显著低于正常的绿色区域,因此,叶片对
光能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将显著降低. 本研究结果
表明,金边黄杨的黄色边缘区域在光能吸收方向
存在显著障碍,吸光值几乎为 0. 同时,金边黄杨
第 4 期 张开明等: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光能吸收分配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433
的黄色边缘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相较绿色区域大
大增加. 同时,黄色边缘区域的叶绿体结构退化,
色素含量减少,横切面较薄,减少了光能的吸收
和传递. 因此,就金边黄杨来说,黄色边缘减少了
整个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而增加了对光能
的反射.这些措施都直接减少了整个叶片的光能
吸收量和吸收效率[18],从而可能在强光下起到积
极的作用.
表 3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光抑制 4 h和恢复 3. 5 h后的 Fv /Fm变化
Table 3 The change of Fv /Fm after photoinhibition for 4 h and recoverring for 3. 5 h
of E. japonica cv. Aureo-ma and E. japonica
参数
Character
材料
Material
时间 /h Time
0 4 3. 5
最大光化学
效率 Fv /Fm
金边黄杨
E. japonicus cv. Aureo-ma
0. 792 ± 0. 005 a 0. 539 ± 0. 015 c 0. 784 ± 0. 013 a
大叶黄杨
E. japonicus
0. 802 ± 0. 006 a 0. 528 ± 0. 009 c 0. 681 ± 0. 019 b
就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的绿色区域来说,金边
黄杨的绿色部分具有较低的 Chla,Chlb 和 Car 含
量,但 Chla /b 和 Car /Chl(a + b)比值相当,具有较
低光能吸收能力和较高的反射率,但差异不大. 因
此,本研究又对金边黄杨绿色区域吸收光能的分配
和利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边黄杨的光能分
配以热耗散占优势,而对照则光化学能量转换较
多;同时,虽然金边黄杨的(A + Z)/(A + Z + V)并
不比大叶黄杨高,但却具有较高的(A + Z + V)含
量,从而造成了金边黄杨与对照在光能分配上存在
显著差异.
从以上结果推测出,金边黄杨可能具有潜在较
强的光保护能力. 为了证明这一推测,本研究又用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进行了光抑制试验,结果表
明,金边黄杨虽未表现出较强的光保护能力,但对
光抑制过程中的伤害修复能力较强.
综上,金边黄杨的黄色边缘部分降低了整个叶
片的光能吸收和传递,而增加了光的反射,从而降
低了整个叶片的光能吸收量和吸收效率;而绿色区
域具有较高的热耗散效率,因此使金边黄杨具有较
强的光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POHLHEIM F. Vergleichende undersuchungen zur spr-
ossvariation bei Plectranthus L’Herit.(Lamiaceae) [J].
Faddes Repertorium,2003,114(7):488 -496.
[2] 姜卫兵,庄 猛,韩浩章,等. 彩叶植物呈色机理及
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J]. 园艺学报,2005,32(2) :
352 - 358.
[3] HAVANX M,TARDY F. Thermostability and photosta-
bility of photosystem Ⅱ in leaves of the Chorina-F2
barley mutant deficient in light-harves-ting chorophyll
a /b protein complexes[J]. Plant Physiol,1997,113
(3) :913 - 923
[4] MAREOTRIGIANO M. Chimeras and variegation:pat-
terns of deceit[J]. Hort Science: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997,32
(5) :773 - 784.
[5] 武菊英,滕文军,袁小环,等. 分株和遮荫对花叶芒生
长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9,36(11):1691 -1696.
[6] SHEUE CR,PAO SH,CHIEN LF,et al. Natural foliar
variegation without costs?The case of Begonia [J].
Annals of Botany,2012,109(6) :1065 - 1074.
[7] 庄 猛,姜卫兵,花国平,等.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
光合特性的比较[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
(1) :39 - 42.
[8] 赵 琦,唐崇钦,匡廷云. 玉米突变体 (zb /zb)的
叶绿体光合特性[J]. 植物学报,1997,39(11) :
1082 - 1084.
[9] RAVEH E,WANG N,NOBEL P S. Gas exchange and me-
tabolite fluctuations in green and yellow bands of variegat-
ed leave of the monocotyledonous CAM species Agave A-
mericana[J]. Physiol Plant,1998,103(1):99 -106.
[10] AIT NA,JUNEAU P,DIDUR O,et al. Effect of di-
chromate on photosystemⅡ activity in xanthophylls-defi-
cient mutants of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J]. Pho-
tosynthesis Research,2008,95(1) :45 - 53.
[11] KOOTEN O,SNEL J F H. The use of chlorophyll fluo-
rescence nomenclature in plant stress physiology [J].
Photosynthesis Research,1990,25(3) :147 - 150.
[12] ARNON D I. Copper enzymes in isolated chloroplasts.
Polyphenoloxidase in Beta vulgaris[J]. Plant physiolo-
gy,1949,24(1) :1 - 15.
[13] THAYER S S,BJORKMAN O. Leaf xanthophyll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sun and shade determined by HPLC
[J]. Photosynthesis Research,1990,23(3):331 -343.
[14]王宝华,吴帼英,黄静勋. 烟叶植物学特性的观察Ⅱ
烤烟烟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J]. 中国烟草,
1984(2) :10 - 15.
434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8 卷
[15] PARIDA A K,DAS A B,MITTRA B. Effects of salt on
growth,ion accumulation,photosynthesis and leaf anat-
omy of the mangrove,Bruguier a parviflora[J]. Trees,
2004,18(2) :167 - 174.
[16]魏爱丽,王志敏. 高等植物 PSⅡ的光抑制与光破坏研究
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342 -1347.
[17] ESTEBAN R,FARNNDEZ-MARN B,BECERRIL J
M,et al. Photoprotective implications of leaf variegation
in E. dens-canis L. and P. officinalis L[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8,165(12) :1255 - 1263.
[18] CHEN MCM,CHAO PY,HUANG MY,et al. Chloro-
phyllase activity in green and non-green tissues of varie-
gated plants [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2,(81) :44 - 49.
( 责任编辑:梁保松)
( 上接第 428 页)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能
逼近任意非线性的特性,模拟森林碳储量与林龄的
非线性关系,取得了较好模拟效果;同时,综合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机编程模拟技术,解决了森林
成熟模拟计算中一些不便直接用数学式表达或计
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史大林,郑小贤. 马尾松林碳储量成熟问题初探[J].
林业资源管理,2007(4) :34 - 37.
[2] 黄家荣,任谊群,高光芹. 森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
建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
生物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
8(2) :93 - 100.
[4] 冯宗炜,王效科,吴 刚.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
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尉海东,马祥庆.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
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
28(2) :239 - 243.
( 责任编辑:梁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