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土丁桂的显微及紫外光谱鉴别



全 文 :图 青钱柳叶粉末显微特征
1.纤维和晶鞘纤维 2.叶肉及表皮横断面 3.鳞片
4.导管 5.上表皮 6.下表皮 7.单细胞非腺毛 8.腺

皱波状 。导管成群或离散 ,直径 23.2 ~ 52.2 μm ,其
中来自叶脉的只有螺纹 、梯纹和网纹三种类型 ,而来
自叶轴和总叶柄的有各种类型。草酸钙簇晶直径
11.6 ~ 23 μm ,常随薄壁细胞散在于叶肉组织中 ,或
成行地排列于某些纤维束的表面 ,与后者组成晶鞘
纤维。(见图)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21 卷).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9∶19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795
3  严永清 ,等.中药辞海(2 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 1996∶559
4  舒任庚.青钱柳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简报.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 , 1996 , 8(2)∶34
5  易醒 ,等.青钱柳对胆固醇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国
商办工业 , 2000 ,(4)∶51
(2003-06-05收稿)
云南土丁桂的显微及紫外光谱鉴别
辛 宁1 刘寿养1 廖月葵1 叶 侃2
(1.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530001;2.南宁药材批发站 ,南宁 530011)
  云南土丁桂又名田螺盖 ,为旋花科植物云南土
丁桂 Evolvulus yunnanensis的全草 ,有散瘀止痛 、清湿
热之功能 ,可治小儿肠炎 、消化不良 、支气管哮喘 、咳
嗽 、跌打损伤 、腰腿痛 、头晕目眩 、白带 、痢疾 、泌尿系
感染 、血尿 、蛇伤等病症〔1〕。为此 ,笔者对其进行了
显微及紫外光谱鉴别 ,以期为该药的鉴定和开发利
用提供参考。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 UV-
160A),ZF-1型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
1.2  材料 实验材料采自广西百色 ,经本院药用
植物教研室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云南土丁桂 E-
volvulus yunnanensis 的全草 。提取溶剂均为分析纯 ,
薄层层析用硅胶 G(青岛海洋化工厂)。
2  药材性状
本品为干燥皱缩的全草 。黄绿色 ,长约 20 cm 。
茎细长 ,有毛 ,上有细小须根存在 。叶长圆形 ,椭圆
形或匙形 。尖端钝具小短尖 ,基部钝或渐狭 ,两面或
多或少密被贴生的疏柔毛 ,或有时上面少毛至无毛 ,
叶柄短毛近无柄 。气微 ,味淡 ,微苦 、甘 。
3  显微特征
3.1  茎横切面 (1)表皮细胞 1列 ,类椭圆形或类
圆形。(2)皮层细胞椭圆形 ,有分泌细胞断续排列成
行 。(3)内皮层明显 ,有一列类椭圆形的细胞排列成
环 。韧皮部较窄 ,细胞方形 ,排列较整齐。韧皮部外
方有纤维和分泌细胞散在。(4)木质部较宽 ,导管单
个散在。(5)射线细胞明显 ,径向延长。(6)髓部细
胞类圆形 ,有的细胞内含淀粉粒及含草酸钙方晶。
(图 1 、2)
图 1 云南土丁桂茎横切面详图(×174)
1.角质层 2.表皮 3.厚角组织 4.皮层 5.内皮层 
6.韧皮部 7.韧皮纤维 8.分泌细胞 9.木质部 10.射
线 11.初生木质部 12.髓部
·632· 中药材第 26 卷第 9期 2003年 9 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3.09.009
图 2 云南土丁桂茎横切面简图(×27)
1.表皮 2.气孔 3.分泌细胞 4.髓部 5.皮层 6.内
皮层 7.韧皮部 8.形成层 9.木质部
3.2  叶片中脉横切面 (1)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 ,
类圆形或椭圆形 ,上下表皮细胞较小 ,具气孔。(2)
叶肉栅栏细胞不明显 ,有分泌细胞 ,类圆形 。主脉
上 、下方皆有 2 ~ 3列厚角组织 ,主脉维管束椭圆形 ,
维管束周韧型。(图 3 、4)
图 3 云南土丁桂叶横切面详图(×167)
1.上表皮 2.厚角组织 3.分泌细胞 4.韧皮部 5.木
质部 6.气孔 7.下表皮
图 4 云南土丁桂叶横切面简图(×50)
1.非腺毛 2.上表皮 3.分泌细胞 4.厚角组织 5.气
孔 6.韧皮部 7.木质部 8.下表皮
图 5 云南土丁桂叶上下表面图(×167)
A.上表皮 B.下表皮
图 6 云南土丁桂粉末图(×167)
1.腺毛 2.导管 3.木纤维 4.韧皮纤维 5.纤维管胞
6.淀粉粒 7.石细胞 8.非腺毛 9.方晶 10.茎表皮细

3.3  粉末与解离组织特征 粉末呈淡黄色 ,气清 ,
味淡 。(1)腺毛:椭圆形 ,头部有四个小细胞 。直径
17.5 ~ 22.5 μm ,长 32.5 ~ 42.5 μm。(2)纤维:壁薄 、
腔大 、细长 ,直径 15 ~ 22μm ,长 120 ~ 820μm。(3)纤
维管胞:两头较尖 ,有小纹孔 ,直径 8 ~ 13 μm ,长 138
~ 263μm 。(4)导管多为螺纹 ,但也有少数网纹及具
缘导管存在 。直径 5 ~ 25μm ,长 45 ~ 157.7μm 。(5)
·633·中药材第26卷第 9 期 2003 年 9月
淀粉粒较多 。单粒类圆形 ,脐点点状 ,短缝状 ,直径
5 ~ 10 μm ,偶有复粒 。(6)石细胞:淡黄色 ,形状为类
方形 ,直径 20.5 ~ 24.5μm 。(7)方晶大而明显 ,形状
不一 ,直径 10 ~ 20 μm 。(8)非腺毛众多 ,多为单细
胞 ,偶为多细胞 。长 340 ~ 900 μm 。(9)叶上表皮细
胞垂周壁微波状弯曲 ,气孔为平轴式 ,无腺毛;下表
皮细胞垂周壁波浪状弯曲 ,有气孔和腺毛 ,气孔平轴
式。(10)茎中有气孔和分泌细胞 ,气孔多平轴式或
不定式。(图 5 、6)
4  紫外光谱
取本品粉末2 g ,加95%乙醇20 ml浸泡48 h ,滤
过 ,取滤液 1 ml ,稀释 50倍 ,摇匀 ,以 95%乙醇为对
照品 ,在波长 200 ~ 400 nm 处测定紫外吸收光谱 ,在
209.8 nm、328.3 nm处有吸收峰。
取本品粉末 2 g ,加氯仿 20 ml浸泡 48 h ,滤过 ,
取滤液 1 ml ,稀释 100倍 ,摇匀 ,以氯仿为对照品 ,在
200 ~ 400 nm 波长处测定紫外吸收光谱 ,在 243.4 nm
波长处有吸收。
5  小结
土丁桂粉末的鉴别特征是:茎有气孔 ,叶与茎中
都有明显的分泌细胞及纤维管细胞。其中分泌细胞
圆而大 ,且四周都由小细胞构成。纤维管胞的一种
过渡类型的厚壁细胞 ,其末端较尖 ,细胞壁上有具缘
纹孔 ,腔大 ,壁薄。
参 考 文 献
1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编著.云南植物志(第二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616
(2003-01-21收稿)
·化学成分·
RP-HPLC法测定红芪中两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胡芳弟 封士兰 赵健雄
(兰州医学院 ,兰州730000)
  摘要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中药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 Kromasil C18柱 , 甲
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 1.0 ml/min ,检测波长 254 nm。结果: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2.350×10-3 ~ 4.700×10-2μg 、2.325×10-3~ 4.650×10-2μg ,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34%、96.53%, RSD分别为 2.00%、
1.63%。结论:该方法简便 、可靠 、准确 ,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 红芪 异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 polybol-
rys Hand-Mazz 的干燥根〔1〕 ,具有补气固表 、利尿排
毒 、排脓 、敛疮生肌等多种功效〔2〕。现代药理研究表
明红芪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杆菌及降压 、
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笔者采用HPLC法测定了 12
个红芪药材样品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 ,
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Waters 600E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列:在
线脱气机 ,四元泵 , 2996二级管阵列检测器 ,Millen-
num 32 色谱工作站 , 自动进样器 ,柱温箱 , Kromasil
ODS-1柱(5 μm ,4.6 mm×250 mm),Kromasil ODS 保
护柱(5 μm , 4.6 mm ×10 mm);KQ3200DB 超声波清
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对照品由上海
中医药大学提供;根据红芪药材的不同来源 ,将其依
次编为 1 ~ 12号 ,其中 4 、7 、9 、12号样品由陇西县药
检所提供 ,其余样品均由作者采集 ,原植物由兰州医
学院生药植物室马志刚副教授鉴定为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 polybolrys Hand-Mazz , 8号样品为野生品 ,
其余均为栽培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Kromasil C18色谱柱(5 μm , 4.6mm
×250 mm),Kromasil C18保护柱(5 μm , 4.6 mm ×1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 ,梯度洗脱 ,其组成见表 1 ,检
测波长 254 nm ,流速 1.0 ml/min ,柱温 25℃。
 表 1 流动相组成
Time(min) Water(%) Methanol(%)
0 40 60
10 50 50
30 60 40
50 60 40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称取毛蕊异黄酮
和芒柄花素 1.88 mg 、1.86 mg ,加甲醇超声溶解 ,定
·634· 中药材第 26 卷第 9期 2003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