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寿花的栽培养护



全 文 :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是非常惹人喜爱
的盆栽花卉。最早是由德国人波茨坦(R. Blossfeld)自
非洲南部引入欧洲,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欧洲较
广泛地栽培观赏。目前,在世界花卉出口大国荷兰,长
寿花的产值已列盆花生产的第三位。而在丹麦,长寿花
已成为丹麦盆栽花卉之冠,产量与产值均列第一位。说
明长寿花在盆栽花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国际
花卉市场中发展最快的盆花之一。
1 性状特征
长寿花又称矮生伽蓝菜、圣诞伽蓝
菜、寿星花,景天科伽蓝菜属多浆植物。
株高10~30 cm,茎直立,叶肉质交互对
生,椭圆状长圆形,深绿色有光泽,边略
带红色。花期 1—4月,圆锥状聚伞花序,
花多数,花有单重瓣之分,花色绯红、桃
红或橙红,花朵细密拥簇成团,整体观赏
效果甚佳。
生长势强健,容易栽培。
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长寿花大部分原产于非洲的马达加斯
加,喜温暖,稍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
耐寒,生长适温为15~25 ℃,夏季高温
超过30 ℃则生长受阻; 冬季室内温度需
12~15 ℃,低于5 ℃则叶片发红、花期推
迟。冬春开花期如室温超过24 ℃,会抑
制开花,如温度在15 ℃左右,则会开花
不断。长寿花对土壤要求不严,盆栽用疏
松的腐殖土或泥炭土; 露地种植时喜排水
良好的砂质壤土。长寿花为短日照植物,
对光周期反应比较敏感。生长发育好的
植株,给予短日照(每天光照8~9小时)
处理3~4周即可出现花蕾开花。
长寿花的栽培养护
文·图/董秋玲(河北衡水)
花田农技·50· 南方农业2009年6月 第3卷第6期
3 繁殖技术
通常商业生产中采用扦插繁殖,即在5—6月
或9—10月选择稍成熟的肉质茎,剪成5~6 cm的
小段,顶端保留1对成熟的叶子。因为生根很容
易,所以不需用生根激素进行处理,直接插于沙
床中即可,扦插基质最好用大粒蛭石。插后浇水
后用薄膜盖上,室温在15~20 ℃,插后15~20天
生根,30天能盆栽。也可将插穗直接插于花盆中,
盆内基质可采用草炭、蛭石、珍珠岩(6∶3∶1),
以省去上盆的环节。生产上常用口径为10 cm的
塑料盆。
如种苗不多时,也可用叶片扦插。将健壮充
实的叶片从叶柄处剪下,待切口稍干燥后斜插或
平放沙床上,保持湿度,约10~15天,可从叶片
基部生根,并长出新植株。
组培繁殖适用于专业的种苗生产。美国和法
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长寿花的茎顶、叶、茎、
花芽和花等作为外植体,用MS培养基加2 mg/L
激动素和0.1 mg/L萘乙酸,诱导不定芽。再用
1/2MS培养基加1 mg/L吲哚丁酸诱导生根。在室
温25~27 ℃、每日光照16小时下,经4~6周就
能长出小植株。
4 栽培管理
长寿花上盆后在稍湿润环境下生长较旺盛,
但不要过多浇水,浇水过多会造成生长期间的根
腐。要求基质湿度稳定,过于干旱植株生长减
慢,叶片发红,花期推迟。盛夏要控制浇水,注
意通风,若高温多湿,叶片易腐烂,脱落。
生长最适温度18~20 ℃,生长期低于16 ℃会
推迟开花。高于30 ℃所有品种开花都推迟。
生长期每半月施1次稀薄复合液肥,促其生长
健壮,开花繁茂。花芽形成后增施1~2次0.2%磷
酸二氢钾或0.5%过磷酸钙液,则花多色艳花期长。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要进行1~2次摘心,促使多
分枝、多开花。
定植后2周用0.2%比久喷洒1次,株高12 cm
再喷1次。这样能有效地控制植株高度,达到株
美、叶绿、花多的效果。
长寿花具有向光性,因此生长期间应注意调
换花盆的方向,调整光照,使植株受光均匀,促
使枝条向四周各方匀称生长。
长寿花是短日照植物,只需2天的短日照就可
诱导花芽分化,短日照天数的增加导致花序上花
朵数的增加。有时聚伞花序上着生成百上千的小
花。商业上,长寿花出售前的花芽诱导、花芽分
化、花芽发育及开花可在长日照下进行。优点是
在长日照下比持续在短日照条件下长出来的花序
紧密。在商业生产中,大多数品种至少需要40天
短日照,然后可以回复到夏天自然的长日照上来。
11.0~11.5小时的光照或12.5~13.0小时的黑暗对
于开花是最低需求。通常是在前一天下午16时30
分开始用黑布遮光,第二天早晨7时30分或8时
摘掉黑布。
长寿花病虫害较少。发生白粉病和叶枯病,可
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发现有介
壳虫和蚜虫为害叶片和嫩梢,可用40%乐果乳油
1000倍液喷杀防治。
5 园林应用
长寿花是优良的冬春季室内盆花,亦可用于
春秋季花坛的布置。其植株小巧玲珑,株型紧凑,
叶片翠绿,花朵密集。是冬春季理想的室内盆栽
花卉,布置窗台、书桌、案头,十分相宜。用于
公共场所其整体观赏效果极佳。由于名称长寿,
故节日赠送亲朋好友,大吉大利,长命百岁,也
非常合适,讨人喜欢。
花田农技·51·南方农业2009年6月 第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