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抑制酵母菌的研究



全 文 :107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抑制酵母菌的研究
王 洁1,邱 琛1,钟 凯1,* ,高 鸿1,黄毅娜2,* ,高晓玲3,徐正君3
(1.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3.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温江 611130)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王洁(1991-)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E-mail:wangjie0207@ 163.com。
* 通讯作者:钟凯(1983-)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E-mail:eric211@ 163.com。
黄毅娜(1976-) ,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毒理学,E-mail:dir0932@ sina.com。
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591) ;四川省青年基金(2012JQ0019)。
摘 要:本研究以野棉花叶为原料,采用正己烷(料液比 1∶20 g /mL)脱脂处理后,以甲醇(料液比 1∶25 g /mL)为提取剂
提取,经大孔吸附树脂 Diaion HP-20 层析柱,以抗酵母菌活性为筛选方法获得 100%甲醇洗脱液为抗菌活性组分。通
过牛津杯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野棉花叶活性组分对供试菌株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采用杀菌曲
线和透射电镜初步探究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棉花叶活性组分的浓度为 10 mg /mL时,对黑曲霉和酿
酒酵母均具有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黑曲霉 9.20 mm,酿酒酵母 15.10 mm。但对不同种酿酒酵母的抑菌活性有
所不同,抑菌圈直径范围为 14~17 mm,所测得的最小抑菌浓度为 29.30 ~58.60 μg /mL,最低杀菌浓度为 117.20 ~
468.80 μg /mL。杀菌曲线结果表明,活性组分的抑菌作用主要表现在酵母菌的生长对数期;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
其通过破坏酵母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导致酵母菌内容物外泄使得细胞死亡。
关键词:野棉花叶,抗酵母菌活性,杀菌曲线,透射电镜
Study on anti-yeast activity of active fraction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WANG Jie1,QIU Chen1,ZHONG Kai1,* ,GAO Hong1,HUANG Yi-Na2,* ,GAO Xiao-Ling3,XU Zheng-Jun3
(1.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Textile and Foo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2.West Chi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3.Rice Institut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njiang 611130,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the leaves of Urena lobata L.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U.lobata leaves were treated
with n-hexane(1∶20 g /mL)to remove the low polarity components,and then extracted with methanol(1∶25 g /mL).
By bioassay guide of anti-yeast activity,the 100% methanol elution was obtained as the main active fraction from
the crude extract through macroporous resin Diaion HP-20 column chromatography.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ll
strains was investigated by Oxford cup method. The micro - dilu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and 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s).Meanwhile,the effects of the active
fraction on yeast growth cycle and cell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according to killing curve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respectively.At a concentration of 10 mg /mL,the active fraction exhibited 9.20 mm of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 against Aspergillus niger and 15.10 mm of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 again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owever,the anti- yeast activity was different from different kind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ith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s ranging from 14 to 17 mm.The MICs and MFCs of the active fraction were
detected to be in ranges of 29.30~58.60 μg /mL and 117.20~468.80 μg /mL,respectively.The killing curves indicated
that the anti-yeast activity mainly occured at the log phase.The T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e fraction killed
yeast cells through destructing yeast cell wall and membrane,and resulting in the leakage of cytoplasm.
Key words:Urena lobata L.;anti-yeast;killing curves;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2-0306(2015)19-0107-05
doi:10. 13386 / j. issn1002 - 0306. 2015. 19. 013
野棉花(Urena lobata L.)为锦葵科肖梵天花属植 物,又名地桃花、肖梵天花等,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
108
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根或全草可入药,主治感
冒,风湿痹痛,月经不调,跌打肿痛,喉痹,乳痈,毒蛇
咬伤等。目前,从野棉花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
为黄酮类[1]、醇类[2]、酚酸类[3]。研究表明,野棉花具
有良好的抗恶性细胞增殖活性[4]和抗氧化活性[5],其
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
菌、肺炎链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粪肠球菌具有良好
的抑制作用[6-7]。U.K.Mazumder[8]等发现野棉花甲醇
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藤 黄 微 球 菌 (Micrococcus luteus)、大 肠 杆 菌
(Escherichia coli)、痢疾杆菌(Shigella dysenteriae)、霍
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均具一定的抑菌活性。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对
于蜜饯果脯、蜂蜜、泡菜、葡萄酒等高酸、高糖、高盐
或长时间冰冻的食物,都易因腐败酵母菌感染而引
起腐败。Loureiro[9]等总结了引起葡萄酒变质的主要
菌群为酵母菌,并且由于人们对人工防腐剂的安全
性越来越不信任,使得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以达
到对食品中腐败酵母菌的控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之一。目前,对野棉花叶的研究多为对其物质成分
的研究,而对其活性组分应用于抗腐败酵母菌的研
究较少,并且抑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前期对
中草药的抗菌活性实验中发现,野棉花叶对酿酒酵
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具有良好的抑菌活
性[10]。因此,本实验以抗酵母菌活性对野棉花叶柱
层析组分进行筛选,并进一步选择具有抑菌活性的
组分进行抑菌机理的探讨,期望能为野棉花叶作为
一种新型的抗酵母菌抑制剂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
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野棉花叶(Urena lobata L) 四川省成都市荷花
池中药材市场,经四川农业大学鉴定后用于后期实
验,样品保存于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食品生物
活性实验室。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 ,鼠伤寒
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 14028) ,金
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pcoccus aureus ATCC 25923) ,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21216) ,蜡状芽
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0231) ,侧孢芽孢杆菌
(Bacillus laterosporus ATCC 64)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ATCC 204304)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 ,根霉(Rhizopus oryzae ATCC 9363) ,青霉
(Pencicillium citrinum ATCC 14994)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ATCC 10231) ,酿 酒 酵 母 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CC 9763) 四川大学食
品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提供。G19、G25、
G34 和 G42 四川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
实验室从腐败葡萄中分离纯化得到,经形态学观察、
生理生化实验测定和 26S rDNA D1 /D2 区序列分析
鉴定属于酵母菌种。
常规分析纯试剂 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RV10CS25 旋转蒸发器 IKA  RV10 control,
德国;SPECTRA MAX190 酶标仪 美国 Molecular
Devices;JB-CT-2F超净工作台 苏州佳宝净化工程
设备有限公司;MJ-250 恒温培养箱 上海和羽电子
科技有限公司;LDZX-50FB 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
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浙制 02810232 电热恒温水浴
锅 余姚长江温度仪表厂;TGL16M低温高速离心机
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野棉花叶抑菌活性组分的制备 取野棉花干叶
50 g粉碎,平均粒度为200 μm,按料液比1∶20 g /mL用
正己烷进行脱脂,在室温下磁力搅拌 24 h,分离上清
液,得到滤渣。滤渣按料液比 1∶25 g /mL加入甲醇作
为提取剂,磁力搅拌 24 h 后抽滤,获得上清液,真空
浓缩后获得野棉花甲醇浸膏。将甲醇浸膏溶于 50~
100 mL 甲醇,上大孔吸附树脂 Diaion HP-20 层析
柱,用甲醇-水(甲醇浓度分别为 0、20%、40%、60%、
80%、100%)梯度洗脱,洗脱流速为 1 mL /min,得到
6 个组分:F1、F2、F3、F4、F5、F6。
1.2.2 抑菌活性实验 吸取 50 μL 菌悬液(1 × 105 ~
106 CFU /mL)加入已灭菌的培养基中,涂布棒涂匀后
将无菌牛津杯放置于已冷却的含菌平板表面,成三
角放置于三个顶点,分别注入 200 μL 受试物。放入
各菌种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观察各平板抑菌圈直径
大小。用 95%甲醇溶解提取物,故采用 95%甲醇做
阴性对照。10 mg /mL 青霉素和链霉素分别作为细
菌、霉菌及酵母的阳性对照。每组 2 个平板,每个平
板放置 3 个牛津杯,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
1.2.3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
的测定 采用二倍稀释法稀释提取液,将活性组分
F6 稀释成 11 个浓度,用微量加样器从低浓度到高浓
度依次加入杀菌后的 96 孔板中,每孔 10 μL,第 12
孔为无药空白对照。将受试菌在 YPD培养基上培养
至对数生长期,挑取菌落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调整
其含菌量达到 1.5 × 108 CFU /mL。将上述菌悬液稀
释 100 倍后用于微量稀释法 MIC测定[11]。将制备好
的菌悬液加入MIC测定板中,每孔 190 μL。此时,F6
组分的终浓度范围为 30~0.015 mg /mL。将 96 孔板
置于 28 ℃条件下恒温无菌培养 24 h后,肉眼观察试
管内液体澄清的最低受试物浓度即为 MIC。取已编
号的平板培养基 12 个,将上述 1~12 号管中液体分
别划线于平板培养基上,置于 28 ℃条件下恒温培养
24 h后,观察平板内无菌生长的最低受试物浓度即
为其 MFC。
1.2.4 棉花叶活性组分对酵母菌的时间致死曲线绘
制 采用对倍稀释将 F6 组分用 95%甲醇稀释,终浓
度分别为 16 × MIC、8 × MIC、4 × MIC、2 × MIC 值。将
受试菌在 YPD 培养基上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挑取菌
落悬浮于双倍液体培养基中,调整其含菌量达到 1.5
× 106 CFU /mL。
取灭菌后的试管 5 支分别加入 2 mL 不同浓度
的 F6 组分,再加入 2 mL 菌悬液,各管终浓度为 1 ×
MIC~8 × MIC,5 号管为不加受试物的对照管。置于
28 ℃气浴摇床震荡培养,分别吸取培养 0、1、2、3、4、
109
表 1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的抑菌效果
Table 1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active fraction F6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供试菌株
抑菌圈直径(mm)a
野棉花叶b 阴性对照c 阳性对照d
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a coli) 0 0 35.13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0 0 28.19
革兰氏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pcocuus aureus) 0 0 28.2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0 0 18.14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0 0 15.34
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 0 0 21.18
真菌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0 0 25.22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9.20 0 20.26
根霉(Rhizopus oryzae) 0 0 28.37
青霉(Pencicillum citrinum) 0 0 26.17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0 0 24.28
酵母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15.10 0 21.11
注:a 牛津杯直径为 8 mm;b 实验浓度为 10 mg /mL,每个牛津杯注入 200 μL,每个平板含活性组分 2 mg;c用 95%甲醇溶解提取
物,故采用 95%甲醇做阴性对照;d10 mg /mL 青霉素和链霉素分别作为细菌、霉菌及酵母的阳性对照,图 1 实验条件同。
5、6、12、22、24 h的培养液 200 μL液体加入 96 孔板,
测定其 560 nm处的 OD值,绘制曲线。
1.2.5 透射电镜观察活性组分对酵母菌细胞的影响
配制 40 mL 酵母菌液体培养基,接种培养至对数
生长期的酵母菌,加入 F6 组分,使终浓度为其 MFC
值。置于 28 ℃摇床中 175 r /min 振荡培养 12 h 后,
取 2~4 mL放于离心管中,用 1500~2000 r /min 离心
10~15 min,弃去上清液;再用吸管沿管壁缓慢加入约
0.5%戊二醛固定液(原液用 PBS按比例 1 ﹕ 6 稀释)
离心洗脱,弃去上清液,重复三次。在 4 ℃环境中静
置 10 min 后,用 10000 r /min 离心15 min,弃去上清
液,再用吸管沿管壁缓慢加入 3%戊二醛固定液固
定。将固定后的酵母菌送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
法医学院电镜室进行透射电镜检测。
2 结果及讨论
2.1 野棉花叶抑菌活性组分的制备
野棉花叶采用正己烷进行脱脂处理,将所得滤
渣再经甲醇提取,提取液蒸发浓缩后获得墨绿色甲
醇浸膏,上大孔吸附树脂 Diaion HP-20 层析柱(重量
为 500 g) ,用水-甲醇梯度洗脱后获得 6 个组分:
F1(3.91 g)、F2(2.96 g)、F3(0.71 g)、F4(0.42 g)、
F5(0.55 g)、F6(0.72 g)。
2.2 抑菌活性实验
2.2.1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的抑菌活性 采用牛津杯
法对 F1~F6 各组分的抗酵母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当各组分浓度为 10 mg /mL 时,F1~F5 组分对
酵母菌均无抑菌活性,仅有 F6组分对酵母菌具有良好
的抑菌效果。因此,本实验对 F6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
了测定,其对两株受试菌株均表现出了抑菌活性,测试
结果如表 1 所示。由结果可知,当 F6 组分浓度为
10 mg /mL时,对常见的细菌无抑菌活性,但对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和 酿 酒 酵 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表现出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9.20 mm和 15.10 mm。其中,酿酒酵母的抑菌圈直径
较黑曲霉的大,说明对酿酒酵母的抑菌效果更好。
因此,后继实验主要围绕活性组分 F6 对腐败食品中
酵母菌的抑制活性展开研究。
2.2.2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酵母菌的抑菌活
性 抑菌实验的结果表明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
酵母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因此我们采用牛津杯
法测定了 F6 组分对腐败食品中分离出的不同种酵
母菌的抑菌活性,供试的 4 株菌株为从腐败葡萄中
分离纯化所得,经 26S rDNA D1 /D2 区序列分析鉴定
均属于酿酒酵母属。实验结果如图 1 所示,当野棉
花叶活性组分的浓度为 10 mg /mL时,对 G19 和 G42
种类的酵母菌抑菌效果良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7.13 mm和 17.03 mm;而对 G25 和 G34 种类的酵母
菌抑制效果较小,抑菌圈直径均为 14.03 mm。由此
表明,野棉花叶组分 F6 对不同种酵母菌均具有抑菌
活性,但由于菌种的不同其抑制效果有所差异。
Amit Kumar Tyagi等[12]对薄荷精油的抗酵母菌活性
进行了测定,当加入 10 μL 薄荷精油时,酵母菌的抑
菌圈直径为 12 mm,我们的测定结果与其相似,但野
棉花叶活性组分和薄荷精油的抗菌活性存在较小差
异,可能是由于组分的活性物质基础不同。同时,野
棉花叶 F6 组分对不同种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存在差
异,可能是由于所选菌株细胞膜差异所造成,活性组
分可通过破坏酵母菌细胞膜以达到抑菌作用,由于
各酵母菌的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比例有所差异,导致
了抑菌活性差异的存在。
110
图 1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不同种酵母菌的抑菌活性
Fig.1 The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 of active fraction
F6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on different yeasts
注:G19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Y529515.1)同
源,G25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J746340.1)同
源,G34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Q277730.1)同
源,G42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X103178.1)
同源。
2.2.3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
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划线平板法测定
了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腐败酵母菌的 MIC 及
MFC值,结果如表 2 所示。结果表明,野棉花叶活性
组分 F6 对不同酵母菌的敏感性不同。对 G19 和
G25 酵母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均为 58.60 μg /mL,但两
者的最低杀菌浓度有所不同,对 G19 的最低杀菌浓
度为 468.80 μg /mL,高于对 G25 的最低杀菌浓度
117.20 μg /mL。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 G34 和 G42
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 29.30 mg /mL,最低杀菌浓
度均为 117.20 mg /mL。其中,对 G19 菌株的 MIC 值
和 MFC 值均为四株菌株中最高,对 G34 和 G42 的
MIC 值和 MFC 值均为四株菌株中最低。因此,F6
组分在相对较低浓度时,供试的酵母菌菌株的生长
均有效地被抑制。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薄
荷精油对不同种酵母菌的 MIC 值的范围为 0.56~
2.25 mg /mL[12];Ricardo Salazar - Aranda[13]等对墨西
哥东北部的 17 种植物提取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定,
发 现 Ceanothus coeruleus,Chrysanctinia mexicana,
Cordia boissieri 三 类 植 物 对 光 滑 念 珠 球 菌
(C.glabrata)都具有抗菌活性,MIC 值的范围为 31.25
~125.00 μg /mL。同时,不同的酵母菌菌株对野棉花
叶活性组分 F6 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产生差异的原
因可能由于受试酵母菌生长差异导致,F6 组分对酵
母菌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数期,而在前期实验
中发现 G19 酵母菌在 4 株菌种中生长最缓慢,其在
生长 5 h后方才进入对数期,并且对数期时间较其余
三种长,而这可能是导致 F6 组分对 G19 酵母菌的
MIC及 MFC值较高的原因。
2.3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酵母菌的抑菌机制
2.3.1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 G42 酵母菌的杀菌
曲线 图 2 表示了不同浓度(0~8 × MIC)野棉花叶
活性组分 F6 处理后 G42 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各酵
母菌培养基的起始 OD560值均在 0.08~0.10 之间,在经
过 1 d 培养后,其 OD560值发生了改变。在 0~6 h 的
延迟期期间,各浓度下的酵母菌数目几乎没有变化;
但当进入生长对数期后,2 × MIC、4 × MIC 及 8 × MIC
浓度处理下的培养基 OD560值明显比对照组低,说明
其含菌量减少;12 h后进入稳定期发现,对照组酵母
菌培养基最终 OD560值为 1.15,而经 1 × MIC、2 × MIC、
4 × MIC和 8 × MIC野棉花叶活性组分处理后的培养
基,其最终 OD560值分别为 1.04、0.54、0.08 和 0.10。这
表明随着处理的活性组分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的含
菌量降低,在活性组分浓度为 4 × MIC和 8 × MIC时,
吸光值与初始值已无明显变化,表明 F6 组分在 4 ×
MIC下已完全抑制了酵母菌生长,而该抑制作用主
要表现在酵母菌生长的对数期。
表 2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最小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
Fig.2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and
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of active fraction F6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on different yeasts
供试菌株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μg /mL)
MIC MFC
G19 58.60 468.80
G25 58.60 117.20
G34 29.30 117.20
G42 29.30 117.20
注:G19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Y529515.1)同源,G25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J746340.1 ) 同 源, G34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Q277730.1 ) 同 源, G42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X103178.1)同源。
图 2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处理后 G42 酵母菌的杀菌曲线
Fig.2 The killing curves of G42 yeast of active fraction
F6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注:CT为阴性对照;G42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X103178.1)同源。
2.3.2 透射电镜观察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 G42
酵母菌细胞的影响 由图 3 可知,经野棉花叶活性
组分 F6 处理后的 G42 酵母菌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有
显著差异。如图 3 中 A、B 所示,未加入野棉花叶活
性组分的 G42 酵母菌细胞膜和细胞壁较为完整光
滑,细胞壁和细胞膜结合紧密,细胞质均匀化。用
117.20 μg /mL野棉花叶活性组分处理 1 d后,酵母菌
菌体表面变粗糙,细胞壁变薄,细胞膜破裂,甚至出
现细胞内容物于细胞膜破裂处渗出的现象(如图
3C、图 3D)。由透射电镜观察可初步推测野棉花叶
活性组分通过破坏酵母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得
内容物外泄,从而导致酵母菌细胞死亡。Pradnya
等[14]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加入香芹酚和百里酚的
111
葡萄酒中腐败酵母菌,发现其细胞膜破裂,同时采用
酶标仪检测了死亡酵母菌的内容物溶出量,发现随
着受试物加入量的增加,内容物溶出越多,我们研究
的结果与其文献报道相似。
图 3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处理后的
G42 酵母菌透射电镜照片
Fig.3 TEM image of the Strain G42 treated with
active fraction F6 obtained from Urena lobata L.leaves
注:A、B:正常培养的 G42 酵母菌形态;C、D:野棉花叶活性组
分处理后的 G42 酵母菌形态。G42 与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X103178.1)同源。
3 结论
本实验以抗酵母菌活性为筛选方法,对野棉花
叶经正己烷脱脂处理、甲醇提取后,再经 HP-20 柱层
析水-甲醇梯度洗脱所得的 6 个组分进行抑菌活性
筛选,结果表明只有 F6 组分(100%甲醇洗脱液)表
现出良好的抗酵母菌活性,由此获得了野棉花叶中
抗酵母菌的活性组分 F6。同时,对该活性组分 F6 的
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发现其只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具有抑菌
效果;由于酵母菌种类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
活性,其抑菌圈直径范围为 14~17 mm,野棉花叶活性
组分 F6对不同种酵母菌的 MIC 值和 MFC 值的范围
分别为 29.30~58.60 μg /mL 和 117.20~468.80 μg /mL。
通过时间致死曲线和透射电镜的实验进一步表明,
野棉花叶活性组分 F6 对酵母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
用,当浓度达为 4 × MIC 时,酵母菌的生长已被完全
抑制;而且经 F6 组分处理后的酵母菌细胞结构不完
整,细胞壁及细胞膜受到损害,有内容物渗出,从而
导致酵母细胞死亡。目前,本研究仅就野棉花叶的
活性组分对酵母菌的抑制活性及机理进行了初步地
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是围绕其抑制酵母菌的分
子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
参考文献
[1]Jia L,A YM,Jing LL,et al.Three New Falvonoid Glycosides
from Urena lobata[J] .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1(13) :907-914.
[2]Dinda B,Banik R,Roychoudhury D,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Oroxylum Indicum Roots and Urena lobata roots
[J] . 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2012 (9) :
1279-1281.
[3]贾陆,郭海波,敬林林,等 .地桃花化学成分研究,II,酚酸
类等化学成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10) :
746-749.
[4]Pieme CA,Penlap VN,Ngogang J,et al.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Five Medicinal Plants of Malvaceae
Family from Cameroon [J] .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0(29) :223-228
[5]Lissy KP,Simon TK,Lathab MS.Antioxiant Potential of Sida
retusa,Urena lobata and Triumfetta rhomboidea[J]. Ancient
Science of Life,2006,25(3-4) :10-5
[6]陈勇,谢臻,韦韬,等 .地桃花水提物的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0) :29-30
[7]覃巧,邹小琴,杨玉芳,等 .广西地桃花水提物与抗菌药物
对 G +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J].中国药师,2013,16
(10) :1475-1478
[8]Mazumder UK,Gupta M,Manikandan L,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Urena lobata root[J].Fitoterapia,2001(72) :927-929
[9]Loureiro V,Malfeito-Ferreira M.Spoilage Yeasts in the Wine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3,9
(86) :23-50
[10]四川农业大学 .从野棉花叶中提取酵母菌抑制剂的方
法:中国,CN102742920B[P]2013.07.31. http:/ /www.pss -
system.gov.cn /sipopublicsearch /search /search /
showViewList.shtml
[11]Rentsenkhand T,Miklós T,László G,et al. Anti - yeast
Activities of Some Essential Oils in Growth Medium,Fruit Juices
and Mil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1
(144) :480-486
[12]Amit KT,Davide G,Anushree M,et al.Anti-yeast Activity of
Mentha Oil and Vapours through in Vitro and in Vivo(Real Fruit
Juices)Assays[J].Food Chemistry,2013(137) :108-114
[13]Ricardo SA,Luis Alejandro PL,Joel LA,et al.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lants from Northeast of Mexico[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
1-6
[14]Pradnya SC,Santosh GT.Antifung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arvacrol and Thymol Against Vineyard and Wine
Spoilage Yeasts[J].Food Control,2014(46)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