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外来入侵性杂草 ———大爪草
李向东 , 赵国晶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
关键词:大爪草;危害;分布;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06)04-0062-01
收稿日期:2006-07-07
作者简介:李向东(1965—), 男 ,助理研究员 ,从事农田杂草及其防
除研究工作。 E-mail:mchy911@ 163.com。
大爪草(SpergulaarvensisL.)为石竹科一年生
旱地杂草 ,广泛分布于日本 、印度 、俄罗斯及其他一
些欧洲国家 ,北美 、非洲等地区也有分布。我国黑龙
江 、西藏局部地区的荒漠 、河谷也有发生。主要危害
麦类 、油菜 、玉米 、蚕豆 、蔬菜等多种作物。
1 主要特性及发生特点
大爪草在云南为水浇地及稻谷作物田杂草 ,一
生年 ,以种子繁殖 。海拔 2 000 m以下 ,年均温 12
℃以上地区均可发生 。 11 ~ 12月当土壤含水量为
10% ~ 15%时 ,埋藏于土表 4 cm以上的种子能萌
发 、出苗。沙土和壤土中的种子出苗早于黏土和胶
泥土。以幼苗越冬 ,翌年 2 ~ 4月气温回升后生长迅
速 ,单株常产生 8 ~ 25个直立或倾斜的分枝 ,群体与
作物等高 ,花果期 4月中旬至 5月初 ,产生大量种子
落于田间。种子近距离传播主要为自然重力或机械
作用 ,远距离传播主要由调种 、引种等人为因素 。
1.1 大爪草来源
云南的大爪草是 1972 ~ 1979年间从墨西哥引
进小麦种时夹带传入的 ,目前在曲靖 、楚雄 、保山 、玉
溪 、大理等地均有发生 ,面积超过 3.4万 hm2 ,均发
生于稻后麦 、油菜 、蚕豆等作物田间。
1.2 形态特征
在云南为一年生草本 。茎高约 20 ~ 40 cm。通
常由茎基部分枝 ,大丛生 ,直立或倾斜向上生长 ,植
株上部疏生腺毛 。叶 6 ~ 8片 ,假轮生 ,长 2 ~ 3cm,
宽 0.5 ~ 0.7 mm,叶丝状线形 ,无柄 ,稍弯曲 、先端
钝 ,具一条腺 ,无毛或疏生腺毛 。托叶短小 ,鳞片状 ,
白色膜质 ,基部合生 ,边缘具腺毛 。花集生于茎顶及
侧枝顶端 ,形成稀疏的总状花序 。苞片小 ,膜质 ,被
腺毛;花梗纤细 , 长 7 ~ 20 cm,被腺毛 , 花后下倾。
萼片长卵形 ,长约 3 mm,先端钝 ,背部被腺毛 ,边缘
膜质 。花瓣白色 ,卵圆形 ,与萼片近等长 ,基部短爪
状 ,先端钝 ,宿存 ,雄蕊 10枚 ,花丝基部渐加宽。子
房卵形 ,花柱 5,花果期 3 ~ 5月。
朔果广卵形 , 5瓣裂。种子呈双凸透镜状 ,成熟
时黑色 ,直径 1 ~ 1.5 mm,厚 0.7 ~ 1 mm,具淡棕色
窄边 ,两面被短棍棒状小乳突 ,小乳头白色 ,后变淡
棕色 。种脐微凹入 ,有时不明显。胚乳环状 , 乳白
色 ,且环绕着胚乳。
子叶出土 ,叶片披针形 ,尖端锐尖 ,淡绿色或绿
色 ,无毛 ,下胚轴长 。第一轮假轮生真叶 4 ~ 8片簇
生于顶端 ,真叶小 ,剑形 ,质薄 ,淡绿色 ,后变绿色 ,叶
尖锐尖 ,基部箭形 ,无叶柄 。冬季匍匐或半匍匐生
长 ,以成苗越冬 。
1.3 危害与分布
大爪草传入云南 20余年 ,原仅在曲靖 、楚雄 、保
山 、玉溪等县(市)稻后种植墨西哥小麦品种的田间
有分布 ,目前发生面积超过 3.4万 hm2 ,危害小麦 、
大麦 、冬绿肥 、蚕豆 、油菜 、果园等多种作物。据国外
文献报道 ,小麦田有大爪草 3 ~ 5株 /m2 ,小麦分蘖
少 20 ~ 30%,植株矮 15 ~ 20%,减产 25 ~ 40%。
1.4 防除建议
(1)在发生区内 ,小麦播种时用绿麦隆 、丁草胺
等除草剂进行芽前土壤处理。 (2)播种后 ,杂草出
齐时用选择性除草剂二甲四氯 2, 4-D、百草敌等作
茎叶喷雾 。(3)辅以人工拔除 ,在收获前将田间未
开花的植株清除。 (4)做好收获 、脱粒 、保管工作 ,
清除大爪草种子 。(5)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杜绝人
为传播 ,发生区最好划定疫区 ,及时清除控制蔓延 。
—62— 杂草科学 2006年第 4期